《南史白話文》徐文伯傳:文伯字德秀,是濮一陽一太守徐熙的孫子。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徐文伯傳

南史白話文

徐文伯傳

張融與東海人徐文伯友情深厚。

文伯字德秀,是濮一陽一太守徐熙的孫子。

徐熙一愛一好黃、老,隱居在秦望山。

有個道士路過找水喝,留下一個葫蘆給他,說:「您的子孫應該以道術救世,將得到二千石的官位。」

徐熙把葫蘆打開,乃是《扁鵲鏡經》一卷,便一精一心學習,於是名震海內。

他生了個兒子叫秋夫,更加一精一通此術,官至射一陽一令。

曾經夜裡有鬼呻一吟,聲音十分淒愴,秋夫問他需要什麼,鬼回答自己姓某,家在東一陽一,患腰疼病而死。

雖然做了鬼,還是疼痛難忍,請他給自己治療。

秋夫說:「用什麼方法治療?」

鬼請求自己變作草人,按照一穴一位進行針灸。

秋夫照他說的去辦,給他灸了四處,又紮了肩井三處,設了祭禮,把他埋了。

第二天見有一個人前來謝恩,忽然就不見了。

當時世上的人都很佩服他能通靈界。

秋夫生了道度、叔向,都能一精一通這一行業。

道度患有腳病,不能走路,宋文帝讓他乘小轎入殿,為諸皇子治病,無不靈驗。

位至蘭陵太守。

宋文帝說:「天下有五絕,都出在錢塘。」

所指的是杜道鞠彈棋,范悅詩,褚新遠模書,褚胤圍棋,徐道度治病。

徐道度生了徐文伯,徐叔向生了徐伯嗣。

文伯也一精一於此業,兼有學問,一性一格倜儻,不屈從於公卿高官,不以醫療為自己的職業。

張融對徐文伯、徐嗣伯說:「從前王微、嵇叔夜都曾持有理論而不能一操一作,殷仲堪之徒不必談論。

得其微妙者是由於神明洞澈,然後才可以達到,所以不是我們這些人能做到的。

而且褚澄侍中身份富貴,也能救治人們的疾病,你們現在這樣就更不能發達了。」

徐文伯回答說:「只有發達者知道此事可以推崇,不達者大多把它當成是個很大的累贅,既然鄙視它,怎會不以此為恥呢?」

徐文伯的療效和徐嗣伯相近。

宋孝武路太后生了病,眾醫官都看不透。

徐文伯診斷說:「這不過就是小腸結石。」

於是給她煮了水劑消石湯,病便好了。

任命他擔任鄱一陽一王常侍,贈給千金,十天後恩意更加隆重。

宋明帝的宮人患腰疼牽心,每當發作,便疼得幾乎斷氣,眾醫官認為是肉症。

徐文伯說:「這是發症。」

用油來投,便吐出了一種像頭髮的東西。

慢慢一抽一引,長三尺,頭已經成蛇形,能擺一動,掛在門上,水滴盡後只是一綹頭髮而已,病即除去。

宋後廢帝走出樂游苑大門,遇到一個懷孕的婦女,廢帝也善於診病,便給她診斷說:「這肚子裡是個女孩。」

問徐文伯,徐文伯說:「腹中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男在左邊,青黑色,形體小於女孩。」

廢帝一性一急,便想讓人給她剖開來看。

徐文伯悲傷地說:「如果用了刀斧,恐怕會有變異,請讓我給她扎上兩針,立刻就會墜一落。」

便在腳上的太一陰一穴一紮了瀉針,在手上的一陽一明一穴一紮了補針,胎兒便應針而落。

兩個嬰兒相繼出來,果然和他說的一樣。

兒子徐雄也傳承了他的家業,尤其善於診察。

位居奉朝請。

能清談,多為貴官所交好。

侍奉母親十分孝敬,母親去世,哀傷得自己差點死去。

不久兄長亡故,他扶著靈杖哭喪,撫一著胸口一聲慟哭,悲哀而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