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宗愨傳:叔父宗少文一性一格高尚,不肯做官,宗愨年少時,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宗愨傳

南史白話文

宗愨傳

宗愨,字叫元干,南一陽一涅一陽一人。

叔父宗少文一性一格高尚,不肯做官,宗愨年少時,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說:「希望能乘長風破萬里一浪一。」

宗少文說:「你如果不能富貴,一定會破壞我家的門戶。」

他的哥哥宗泌娶妻,剛進門那天的夜裡遭到搶劫,宗愨當時十四歲,挺身與劫賊搏鬥,十幾個人都被分散開,不能進入房內。

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士人都以文章義理為業,宗少文既然一性一格高尚,各個子侄都跟從他一愛一好典籍,而宗愨任氣好武,所以不被鄉人所瞭解。

江夏王劉義恭為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宗愨隨從他鎮守廣陵。

當時他的堂兄宗綺為征北府主簿,和宗愨住在一起,宗綺的妾與差官牛泰私通。

宗綺到衙門值班,而牛泰前來與宗綺的妾幽會。

宗愨知道了,進去殺死了牛泰,然後告訴了宗綺。

劉義恭認為他意氣豪壯,沒有問罪。

後來讓他補任了封國中的上軍將軍。

元嘉二十二年(445),討伐林邑國,宗愨自告奮勇願意前往,劉義恭推舉宗愨有膽量勇氣,便任命為振武將軍,做安西參軍蕭景憲的副官。

他跟隨交州刺史檀和之圍攻區粟城。

林邑國派遣將領范毗沙達前來援救區粟,檀和之派遣一支偏軍進行迎擊,被賊軍打敗。

又派了宗愨,宗愨便把軍隊分成幾路,偃旗息鼓,秘密前進,把它攻破,然後又回軍攻下了區粟,進入了象浦。

林邑國王范一陽一邁傾盡全國的兵力前來抵抗,以全副鎧甲把大象武裝起來,前後不見邊際。

宗愨認為外國有獅子威猛懾服百獸,於是便製成獅子的形狀抵禦大象,大象見了果然驚駭奔逃,兵眾隨之潰亂,於是攻克了林邑。

收繳了他們的珍奇特產,全是叫不上名字的寶物,其餘各種雜物不可勝數。

宗愨絲毫也不侵犯,只有自己的被子、梳子、枕頭、刷子,此外便很少再有什麼了。

文帝對他十分稱讚。

元嘉三十年(453),孝武帝討伐叛逆,任命宗愨為南中郎咨議參軍,兼任中兵。

待事情平定,他的功勞僅次於柳元景。

孝武帝即位,任命他為左衛將軍,封為洮一陽一侯。

孝建年間(454~456),逐步陞遷為豫州刺史、監五州諸軍事。

在此之前,同鄉人庾業家庭富有生活奢侈,穿侯爵的衣服,吃珍貴的食品。

和賓客對坐,進餐一定餚饌豐盛,鋪擺一丈見方,而對宗愨卻設米飯青菜。

對客人說:「宗軍人習慣吃粗飯。」

宗愨吃飽了便退席了,當時並沒有說怪話。

到現在庾業做了宗愨的長史,負責梁郡,宗愨待他十分寬厚,不因為過去的事情而懷嫌怨。

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劉誕以廣陵為根據地反叛,宗愨上表請求前往討伐,他乘坐驛馬到達京城,當面接受皇帝的指示。

皇上停下龍車慰勞勉勵,宗愨高高躍起多次,左右顧盼,皇上感到十分豪壯。

出發時,讓他隸屬於車騎大將軍沈慶之。

起初,劉誕誑騙他的兵眾說:「宗愨在幫助我。」

等宗愨來到,躍馬繞城喊道:「我就是宗愨。」

事情平息後,入京擔任左衛將軍。

大明五年,跟隨出獵,從馬上摔下來腳部骨折,不能上朝值勤,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加賜金章紫帶。

他有一頭好牛可供進獻皇宮,官家要買他卻不肯賣,因此被免官。

第二年又恢復了原先的職務。

廢帝即位,他擔任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封都督。

死後,追贈為征西將軍,加謚號為肅侯,在孝武帝的廟庭中配享祭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