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梁武丁貴嬪傳:祖父在襄一陽一擔任屬官,於是便居住在沔水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梁武丁貴嬪傳

南史白話文

梁武丁貴嬪傳

武丁斌嬪名字叫令光,譙國人。

祖父在襄一陽一擔任屬官,於是便居住在沔水北面的五女村,寄居在劉惠明的家中。

丁斌嬪出生在樊城,剛產下來時候具有一種奇異的神光,滿屋紫氣,所以便以「光」做名字。

相面的人說她「一定會大貴」。

少年的時候和鄰居的姑一娘一在月光下紡織,其他姑一娘一都被蚊子叮得難受,而丁斌嬪卻不覺得。

同鄉人魏益德將要娶她,還沒有辦成,而梁武帝鎮守樊城,曾經登樓..瞭望,見漢水岸邊五彩輝耀,像一條龍,下面有一個女子在分剝綿絮,就是貴嬪。

丁家又通過別人把相面人的話讓武帝聞知,武帝把一個金環贈給她,後來娶了她,當時年齡是十四歲。

貴嬪生下來就有一顆紅痣在左臂上,治療也沒有消除;又身上有許多疣子,到這時不久全都沒有了。

德皇后妒忌心極強,對待貴嬪蠻橫無道,讓她每天舂米五斛,而她舂米經常達到要求,好像有神在幫助。

受到的待遇雖然嚴厲,她卻越發小心恭敬。

她曾經在供奉神佛的經案旁邊,彷彿看到了神人,心裡獨自感到詫異。

天監元年(502)五月,有關部門奏請封她為貴人,沒有任命;當年八月,又奏請封她為貴嬪,居住在顯一陽一殿。

到了太子地位確定的時候,有關部門上奏說:「皇太子是皇上的副手,普天下都對他執臣子的禮節。

既然大家都尊崇太子,那麼生他的母親也就不容許不加敬重。

經常得到問候的王侯貴妃公主,和六宮的三夫人,雖然與貴嬪同等地位,也都應以敬奉皇太子的禮節敬奉貴嬪。

宋朝元嘉年間(424~453),始興國、武陵國的臣子都是以官吏敬王的禮節敬奉生王的潘淑妃、路淑媛。

貴嬪對於宮中眾臣來說,雖然不是小君,但是其中的道理並沒有什麼不同,這和宋朝泰豫元年(472)朝官商議百官以官吏敬奉皇帝的禮節敬奉皇帝的生母,其道理正相同。

主張宮中官僚奉行禮節,應該與朝中官吏相同,定時到神獸門呈帖拜見,每逢年節進行道賀,也和這是一樣的。

況且太子與妃子婚配,都是按照成規中禮儀盛美的法則,這樣以兒媳超過婆母的禮節,更加不合家族的應有秩序。

我們以為貴嬪的有關典章,應該完全與太子的沒有差別。」

從此以後貴嬪所具備的典章禮儀,與太子相同,說話被稱為命令。

貴嬪一性一格仁厚寬恕,後來居住在宮中接待駕馭,從下層起都得到她的歡心。

她不喜歡華貴的裝飾,所用的器物衣服沒有珍貴奇麗的東西。

她不曾為親戚的事而私下請求。

後來武帝弘揚佛教,貴嬪長年食用蔬菜。

受戒的那天,有甘露降在宮殿的前面,一丈五尺見方。

武帝所立的佛經義理,她都懂得它們的旨意,尤其一精一於《淨名經》。

普通七年(526)十一月十五日,去世,靈柩遷移到東宮的臨雲殿,當時四十二歲。

詔令吏部郎張纘撰寫哀悼策文,經有關部門奏請給她追加謚號為「穆」。

葬在寧陵,附祭於小廟。

簡文帝即位,追尊為太后。

丁斌嬪的父親丁道遷,在天監初年,做歷一陽一太守。

廬陵威王出生後,武帝告訴他說:「您的賢女又生了一個男孩。」

他回答說:「不要說豬狗崽子。」

世人做為笑談。

後來位居兗州刺史、宣城太守。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