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孤且窶,事母謹甚。淹究經術,一性一謇特,高自標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

新唐書

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

王義方,泗州漣水人,客於魏。

孤且窶,事母謹甚。

淹究經術,一性一謇特,高自標樹。

舉明經,詣京師,客有徒步疲於道者,自言:「父宦遠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

義方哀之,解所乘馬以遺,不告姓名去,由是譽振一時。

不肯造請貴勢,太宗使宰相聽其論。

於是尚書外郎獨孤悊以儒顯,給事中許敬宗推悊確論,義方引逮百家異同,連拄悊,直出其上。

左右為悊不平,輒罷會。

補晉王府參軍,直弘文館。

魏征異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辭不取。

俄而征薨,乃娶。

人問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張亮,亮抵罪,故貶吉安丞。

道南海,舟師持酒脯請福,義方酌水誓曰:「有如忠獲戾,孝見尤,四維廓氛,千里安流。

神之聽之,無作神羞。」

是時盛夏,濤霧蒸湧,既祭,天雲開露。

人壯其誠。

吉安介蠻夷,梗悍不馴,義方召首領,稍選生徒,為開陳經書,行釋奠禮,清歌吹蕣,登降跽立,人人悅順。

久之,徙洹水丞。

而亮兄子皎自硃崖還,依義方。

將死,諉妻子,願以一屍一歸葬,義方許之。

以皎妻少,故與之誓於神,使奴負柩,輟馬載皎妻,身步從之。

既葬皎原武,歸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遷雲一陽一丞。

顯慶元年,擢侍御史,不再旬,會李義府縱大理囚婦淳於,迫其丞畢正義縊死,無敢白其一奸一。

義方自以興縣屬,不三時拜御史,且疾當世附離匪人以欺朝廷,內決劾奏,意必得罪,即問計於母。

母曰:「昔王母伏劍,成陵之誼。

汝能盡忠,吾願之,死不恨。」

義方即上言:「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不得獨是獨非也。

昔堯失之四凶,漢高祖失之陳豨,光武失之逄萌,魏武失之張邈。

彼聖傑之主,然皆失於前而得於後。

今陛下撫萬邦而有之,蠻區夷落,罪無逃罰,況輦轂下一奸一臣肆虐乎?殺人滅口,此生殺之一柄一,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堅冰,彌不可長。

請下有司雜治正義死狀。」

即具法冠對伏,叱義府下,跪讀所言。

帝方安義府狡佞,恨義方以孤士觸宰相,貶萊州司戶參軍。

歲終不復調,往客昌樂,聚徙教授。

母喪,隱居不出。

卒,年五十五。

義方為御史時,買第,後數日,一愛一廷中樹,復召主人曰:「此佳樹,得無欠償乎?」

又予之錢。

其廉不貪類此。

始,魏征一愛一其材也,每恨太直,後卒以疾惡不容於時。

既死,門人員半千、何彥先行喪,蒔松柏塚側,三年乃去。

彥先,齊州全節人。

武後時,位天官侍郎。

員半千,字榮期,齊州全節人。

其先本彭城劉氏,十世祖凝之,事宋,起部郎,及齊受禪,奔元魏,以忠烈自比伍員,因賜姓員,終鎮西將軍、平涼郡公。

半千始名餘慶,生而孤,為從父鞠一愛一,鹴草通書史。

客晉州,州舉童子,房玄齡異之,對詔高第,已能講《易》、《老子》。

長與何彥先同事王義方,以邁秀見賞。

義方常曰:「五百歲一賢者生,子宜當之。」

因改今名。

凡舉八科,皆中。

鹹亨中,上書自陳:「臣家貲不滿千錢,有田三十畝,粟五十石。

聞陛下封神岳,舉豪英,故鬻錢走京師。

朝廷九品無葭莩親,行年三十,懷志潔一操一,未蒙一官,不能陳力歸報天子。

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膽乎?得天下英才五千,與榷所長,有一居先,臣當伏死都市。」

書奏,不報。

調武陟尉,歲旱,勸令殷子良發粟振民,不從。

及子良謁州,半千悉發之,下賴以濟。

刺史大怒,囚半千於獄。

會薛元超持節度河,讓太守曰:「君有民不能恤,使惠出一尉,尚可罪邪?」

釋之。

俄舉岳牧,高宗御武成殿,問:「兵家有三陣,何謂邪?」

眾未對,半千進曰:「臣聞古者星宿孤虛,天陣也;山川向背,地陣也;偏伍彌縫,人陣也。

臣謂不然。

夫師以義出,沛若時雨,得天之時,為天陣;足食約費,且耕且戰,得地之利,為地陣;舉三軍士如子弟從父兄,得人之和,為人陣。

捨是,則何以戰?」

帝曰:「善。」

既對策,擢高第。

歷華原、武功尉。

厭卑劇,求為左衛胄曹參軍。

使吐蕃,將行,武後曰:「久聞爾名,謂為古人,乃在朝邪!境外事不足行,宜留侍制。」

即詔入閤供奉。

遷司賓寺主簿。

稍與丘悅、王劇、石抱忠同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與路敬淳分日待制顯福門下。

擢累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供奉。

半千以控鶴在古無有,而授任者皆浮狹少年,非朝廷德選,請罷之,忤旨,下遷水部郎中。

會詔擇牧守,除棣州刺史。

復入弘文館為學士。

武三思用事,以賢見忌,出豪、蘄二州刺史。

半千不專任吏,常以文雅粉澤,故所至禮化大行。

睿宗初,召為太子右諭德,仍學士職。

累封平原郡公。

表乞骸鼻,有詔聽朝朔望。

半千事五君,有清白節,年老不衰,樂山水自放。

開元九年,游堯山、沮水間,一愛一其地,遂定居。

卒,年九十四,即葬焉。

吏民哭野中。

抱忠,長安人。

名屬文。

初置右台,自清道率府長史為殿中侍御史,進檢校天官郎中,與侍郎劉奇、張詢古共領選,寡廉潔,而奇號清平,二人坐綦連耀伏誅。

悅,河南人。

亦善論譔,仕至岐王傅。

韓思彥,字英遠,鄧州南一陽一人。

游太學,事博士谷那律。

律為匪人所辱,思彥欲殺之,律不可。

萬年令李乾祐異其才,舉下筆成章、志烈秋霜科,擢第。

授監察御史,昌言當世得失。

高宗夜召,加二階,待詔弘文館,伏內供奉。

巡察劍南,益州高貲兄弟相訟,累年不決,思彥敕廚宰飲以一乳一。

二人寤,嚙肩相泣曰:「吾乃夷獠,不識孝義,公將以兄弟共一乳一而生邪!」乃請輟訟。

至西洱河,誘叛蠻降之。

會蜀大饑,開倉賑民,然後以聞,璽書褒美。

使并州,方賊殺人,主名不立,醉胡懷刀而污,訊掠已服。

思彥疑之,晨集童兒數百,暮出之,如是者三。

因問:「兒出,亦有問者乎?」

皆曰:「有之。」

乃物色推訊,遂擒真盜。

後太后晝見,勸帝修德答天譴。

帝讓中書令李義府曰:「八品官能言得失,而卿冒沒富貴,主何事邪?」

義府謝罪。

司農武惟良擅用并州賦二百萬緡,思彥劾處死,武後為請而免。

義府與諸武共譖思彥,出為山一陽一丞。

初,尉遲敬德子姓陷大逆,思彥按釋其冤,至是贈黃金良馬,思彥不受。

至官閱月,自免去,放跡江、淮間。

久之,補建州司戶參軍。

帝召問:「不見卿久,今何官邪?」

思彥泣道所以然。

帝謂宰相:「此亦太屈。」

復召為御史。

俄出為江都主簿,又徙蘇州錄事參軍。

罷,客汴州。

張僧徹者,廬墓三十年,詔表其閭,請思彥為頌,餉縑二百,不受。

時歲凶,家窶甚,僧徹固請,為受一匹,命其家曰:「此孝子縑,不可輕用。」

上元中,復召見。

思彥久去朝,儀矩梗野,拜忘蹈舞,又詆外戚擅權,後惡之。

中書令李敬玄劾奏思彥見天子不蹈舞,負氣鞅鞅,不可用。

時已拜乾封丞,故徙硃鳶丞。

遷賀州司馬,卒。

始,思彥在蜀,引什邡令鄧惲右坐,曰:「公且貴,願以子孫諉公。」

比其斥,而惲已為文昌左丞。

子琬。

琬字茂貞,喜交酒徒,落魄少崖檢。

有姻勸舉茂才,名動裡中。

刺史行鄉飲餞之,主人揚觶曰:「孝於家,忠於國,今始充賦,請行無算爵。」

儒林榮之。

擢第,又舉文藝優長、賢良方正,連中。

拜監察御史。

景雲初,上言:

國安危在於政。

政以法,暫安焉必危;以德,始不便焉終治。

夫法者,智也;德者,道也。

智,權宜也;道,可以久大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貞觀、永徽之間,農不勸而耕者眾,法施而犯者寡;俗不偷薄,器不行窳;吏貪者士恥同列,忠正清白者比肩而立;罰雖輕而不犯,賞雖薄而勸;位尊不倨,家富不奢;學校不勵而勤,道佛不懲而戒;土木質厚,裨販弗蚩。

其故奈何?維以皇道也。

自茲以來,任巧智,斥謇諤;趨勢者進,守道者退;諧附者無黜剝之憂,正直者有後時之歎;人趨家競,風俗淪替。

其故奈何?行以霸道也。

貞觀、永徽之天下,亦今日天下,淳薄相反,由治則然。

夫巧者知忠孝為立身之階,仁義為百行之本,托以求進,口是而心非,言同而意乖,陛下安能盡察哉!貪冒者謂能,清貞者謂孤,浮沉者為黠,剛正者為愚。

位下而驕,家貧而奢。

歲月漸漬,不救其弊,何由變浮之淳哉?不務省事而務捉搦。

夫捉搦者,法也。

法設而滋章,滋章則盜賊多矣。

法而益國,設之可也。

比法令數改,或行未見益,止未知損。

譬弈者一棋為善,而復之者愈善,故曰設法不如息事,事息則巧不生。

聖人防亂未然,天下何繇不治哉?

永淳時,雍丘令尹元貞坐婦女治道免官,今婦夫女役常不知怪。

調露時,河內尉劉憲父喪,人有請其員者,有司以為名教不取,今謂為見機。

太宗朝,司農以市木橦倍價抵罪,大理孫伏伽言:「官木橦貴,故百姓者賤。

臣見司農識大體,未聞其過。」

太宗曰:「善。」

今和市專刻剝,名為和而實奪之。

往者學生、佐史、裡正每一員闕,擬者十人,今當選者亡匿以免。

往選司從容有禮,今如仇敵賈販。

往官將代,儲什物俟其至;今交罷,執符紛競校在亡。

往商賈出入萬里,今市井至失業。

往家藏鏹積粟相匏,今匿貲示羸以相尚。

往夷狄款關,今軍屯積年。

往召募,人賈其勇;今差勒,闔宗逃亡。

往倉儲盈衍,今所在空虛。

夫流亡之人非一愛一羈旅、忘桑梓也,斂重役亟,家產已空,鄰伍牽連,遂為遊人。

窮詐而犯禁,救死而抵刑。

夫亂繩已結,急引之則不可解。

今刻薄吏能結者也,舉劾吏能引者也,則解者不見其人。

願取奇材卓行者,量能授官。

又言:

仕路太廣,故棄農商而趨之。

一夫耕,一婦蠶,衣食百人,欲儲蓄有餘,安可得乎?

書入,不報。

出監河北軍,兼按察使。

先天中,賦絹非時,於是谷賤縑益貴,丁別二縑,人多徙亡。

琬曰:「御史乃耳目官,知而不言,尚何賴?」

又上言:「須報則弊已甚,移檄罷督乃聞。」

詔可。

開元中,遷殿中侍御史,坐事貶官,卒。

蘇安恆,冀州武邑人。

博學,尤明《周官》、《春秋左氏》學。

武後末年,太子雖還東宮,政事一不與,大臣畏禍無敢言。

安恆投匭上書曰:「陛下膺先聖顧托,受嗣子揖讓,應天順人,二十餘年,豈不聞虞舜褰裳、周公復辟事乎?今太子孝謹,春秋盛壯,使統臨宸極,何異陛下一身撫天下哉!胡不傳位東宮,休安聖躬?自昔天下無二姓並興,且梁、河內、建昌諸王,以親得封,恐萬歲後不能良計,宜退就公侯,任以閒簡。

又陛下二十孫,無尺土封,非長久計也,請以都督府要州分而王之。

縱今尚幼,且擇立師傅,養成德器,籓屏皇家。」

書奏,後雖猜克,不能無感,乃召見賜食,厚慰遣之。

明年,復諫曰:「臣聞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

有隋失馭,群雄鹿駭,唐家親事戎旅,以平宇縣,指河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陛下雖居正統,實唐舊基。

日前太子在諒暗,相王非長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今太子年德已盛,尚貪有大寶,忘母子之恩,蔽其元良,以據神器,何旅顏面見唐家宗廟、大帝陵寢哉!臣謂天意人事,還歸李氏。

物極則復,器滿則覆;當斷不斷,將受其亂。

誠能高揖萬機,自怡聖心,史臣書之,樂府歌之,斯盛事也。

臣聞見過不諫非忠,畏死不言非勇。

陛下以臣為忠,則擇是而用;以為不忠,則斬臣頭以令天下。」

書聞,不報。

於是魏元忠為張易之克弟所構,獄方急,安恆獨申救曰:

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濟其心;能進天下之善,故除其惡。

不然,則神鬼馮怒,一陰陽一紛舛。

陛下始革命,勤秉政樞,博逮謀猷,天下以為明主。

暮年厭怠,讒佞熾結,水火相災,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天下以為暗君。

邪正糅進,獄訟冤劇。

何昔是而今非邪?居安忘危之失也。

竊見元忠廉直有名,位宰相,履忠正,邪佞之徒嫉之若讎。

易之兄弟無功無德,但以馮附,不閱數期,位勢隆極,指馬獻蒲,先害善良。

自元忠下獄,人人偶語,謂易之交亂,且及四國。

烈士撫髀,忠臣鉗口,懼易之之權,恐先諫受戮,虛死無名。

況賊虜方強,賦斂重困,而自縱讒慝,搖變遐邇。

臣恐四夷低目窺覘,為邊鄙患,百姓托義以清君側,逐鹿之人叩關而至,陛衛左右,從中以應,爭鋒硃雀之門,問鼎大明之宮,陛下何以謝之?臣今計者,莫若收雷電之威,解恢恢之網,復爵還位,君臣如初,則天下幸甚。

陛下縱不能斬佞臣,塞人望,且當抑奪榮一寵一,翦其羽翅,無使驕橫為社稷之憂。

疏奏,易之等大怒,遣刺客邀殺之,賴鳳閣舍人桓彥范等悉力營解,乃免。

神龍初,為習藝館內教。

節愍太子難,或讒安恆豫謀,死獄中。

睿宗立,知其枉,詔贈諫議大夫。

薛登,常州義興人。

父士通,為隋鷹揚郎將。

江都亂,與州民聞人遂安據城拒賊。

武德初,持地自歸,授東武州刺史。

輔公祏反,士通與賊將西門君儀戰,破之。

及平,封臨汾侯。

終泉州刺史。

登通貫文史,善議論,根證該審,與徐堅、劉子玄齊名。

調閬中主簿。

天授中,累遷左補闕。

時選舉濫甚,乃上疏曰:

比觀舉薦,類不以才,馳聲假譽,互相推引,非所謂報國求賢者也。

古之取士,考素行之原,詢鄉邑之譽,崇禮讓,明節義,以敦樸為先,雕文為後。

故人崇勸讓,士去輕浮,以計貢賢愚為州之榮辱。

昔李陵降而隴西溯,干木隱而西河美。

名勝於利,則偷競日銷;利勝於名,則貪暴滋煽。

蓋冀缺以禮讓升而晉人知禮,文翁以經術教而蜀士多儒。

未有上好而下不從者也。

漢世求士,必觀其行,故士有自脩,為閭裡推舉,然後府寺交辟。

魏取放達,晉先門閥,梁、陳薦士特尚詞賦。

隋文帝納李諤之言,詔禁文章浮詞,時泗州刺史司馬幼之表不典實得罪,由是風俗稍改。

煬帝始置進士等科,後生復相馳競,赴速趨時,緝綴小文,名曰策學,不指實為本,而以浮虛為貴。

方今舉士,尤乖其本。

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

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

覓者,自求也,非彼知之義。

是以耿介之士羞於自拔,循常小人棄疏取敖。

願陛下降明制,頒峻科,斷無當之遊言,收實用之良策,文試效官,武閱守禦。

昔吳起將戰,左右進劍,吳子辭之,諸葛亮臨陣,不親戎服,蓋不取杯劍之用也。

漢武帝聞司馬相如之文,恨不與同時,及其至也,終不處以公卿之位,非所任故也。

漢法,所舉之主,終身保任。

楊雄之坐田儀,成子之得魏相,賞罰之令行,則請謁之心絕;退讓之義著,則貪競之路銷。

請寬年限,以容簡汰,不實免官,得人加賞,自然見賢不隱,貪祿不專矣。

時四夷質子多在京師,如論欽陵、阿史德元珍、孫萬榮,皆因入侍見中國法度,及還,並為邊害。

登諫曰:

臣聞戎、夏不雜,古所戒也。

故斥居塞外,有時朝謁,已事則歸,三王之法也。

漢、魏以來,革襲衣冠,築室京師,不令歸國。

較其利害,三王是而漢、魏非,拒邊長而質子短。

昔晉郭欽、江統以夷狄處中夏必為變,武帝不納,卒有永嘉之亂。

伏見突厥、吐蕃、契丹往因入侍,並被獎遇,官戎秩,步黌門,服改氈罽,語習楚夏,窺圖史成敗,熟山川險易。

國家雖有冠帶之名,而狼子孤恩,患必在後。

昔申公奔晉,使子狐庸為吳行人,教吳戰陣,使之叛楚。

漢遷五部匈奴於汾、晉,卒以劉、石作難。

竊計秦並天下,及劉、項用兵,人士凋散,以冒頓之盛,乘中國之虛,而高祖困厄平城,匈奴卒不入中國者,以其生長磧漠,謂穹廬賢於城郭,氈罽美於章紱,既安所習,是以無窺中國心,不樂漢故也。

元海五部散亡之餘而能自振者,少居內地,明習漢法,鄙單于之陋,竊帝王之稱。

使其未嘗內徙,不過劫邊人繒彩、曲櫱歸一陰一山而已。

今皇風所覃,含識革面,方由余效忠,日磾盡節。

然臣慮備豫不謹,則夷狄稱兵不在方外,非貽謀之道。

臣謂願充侍子可一切禁絕,先在國者不使歸蕃,則夷人保強,邊邑無爭。

武後不納。

久之,出為常州刺史。

屬宣州賊鍾大眼亂,百姓潰震,登嚴勒守備,闔境賴安。

再遷尚書左丞。

景雲中,為御史大夫。

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勢,奪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將治之,或勸以自安,答曰:「憲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

遂劾奏,反為主所構,出岐州刺史。

遷太子賓客。

開元初,為東都留守,再為太子賓客。

登本名謙光,以與皇太子名同,詔賜今名。

坐子累歸田里,家苦貧,詔給致仕祿。

卒,年七十三,贈晉州刺史。

王求禮,許州長社人。

武後時,為左拾遺、監察御史。

後方營明堂,琱飾譎怪,侈而不法。

求禮以為「鐵鸑金龍、丹雘珠玉,乃商瓊台、夏瑤室之比,非古所謂茅茨棌椽者。

自軒轅以來,服牛乘馬,今輦以人負,則人代畜」,上書譏切。

久不報。

契丹叛,使孫萬榮寇河北,詔河內王武懿宗御之,懦擾不進,賊敗數州去。

懿宗乃條華人為賊詿誤者數百族,請誅之。

求禮劾奏曰:「詿誤之人無良邊吏教習,城不完固,為虜脅制,寧素持叛心哉?懿宗擁兵數十萬,聞敵至,走保城邑,今乃移禍無辜之人,不亦過乎?請斬懿宗首以謝河北。」

懿宗大懼,後盡赦其人。

當是時,契丹陷幽州,饋輓屈竭,左相豆盧欽望請停京官九品以上兩月奉助軍興。

求禮曰:「公祿萬鐘,正可輟,仰祿之人可奈何?」

欽望拒不應。

既奏,求禮歷階進曰:「天子富有四海,何待九品奉,使宰相奪之以濟軍國用乎?」

姚曰:「秦、漢皆有稅算以佐軍,求禮不識大體。」

對曰:「秦、漢虛天下事邊,奈何使陛下效之?」

後曰:「止。」

久視二年三月,大雨雪,鳳閣侍郎蘇味道等以為瑞,率群臣入賀。

求禮讓曰:「宰相燮和一陰陽一,而季春雨雪,乃災也。

果以為瑞,則冬月雷,渠為瑞雷邪?」

味道不從。

既賀者入,求禮即厲言:「今一陽一氣僨升,而一陰一冰激射,此天災也。

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亂華,盜賊繁興,正官少,偽官多,百司非賄不入,使天有瑞,何感而來哉?」

群臣震恐,後為罷朝。

然以剛正故,宦齟齬。

神龍初,終衛王府參軍。

柳澤,蒲州解人。

曾祖亨,字嘉禮,隋大業末,為王屋長,陷李密,已而歸京師。

姿貌魁異,高祖奇之,以外孫竇妻之。

三遷左衛中郎將,壽陵縣男。

以罪貶邛州刺史,進散騎常侍。

代還,數年不得調。

持兄喪,方葬,會太宗幸南山,因得召見,哀之。

數日,入對北門,拜光祿少卿。

亨射獵無檢,帝謂曰:「卿於朕舊且親,然多交遊,自今宜少戒。」

亨由是痛飭厲,謝賓客,身安靜素,力吏事。

終檢校岐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幽州都督,謚曰恭。

澤耿介少言笑,風度方嚴。

景雲中,為右率府鎧曹參軍,四歲不遷。

先是,中宗時,長寧、宜城、定安諸公主及後女弟、昭容上官與其母鄭、尚宮柴、隴西夫人趙及姻聯數十族,皆能降墨敕授官,號斜封。

及姚元崇、宋璟輔政,白罷斜封官數千員。

元崇等罷去,太平公主盡奏復之。

澤詣闕上疏曰:

臣聞藥不毒不可以蠲疾,詞不切不可以補過。

故習甘旨者,非攝養之方;邇諛佞者,非治安之宜。

臣竊見神龍以來,綱紀大壞,內一寵一專命,外嬖制權,因貴憑勢,賣官鬻爵。

妃主之門同商賈然,舉選之署若闤闠然,屠販者由邪忝官,廢黜者因一奸一冒進。

天下溷亂,幾危社稷,賴陛下聰明神武,拯溺舉墜。

耳目所親,豈可忘鑒誡哉?且斜封官者,皆僕妾私謁,迷謬先帝,豈儘先帝意邪?陛下即位之初,用元崇等計,悉以停廢,今又收用之。

若斜封之人不可棄邪,韋月將、燕欽融不應褒贈,李多祚、鄭克義不容蕩雪也。

陛下何不能忍於此而能忍於彼,使善惡混並,反覆相攻,道人以非,勸人以僻。

今天下咸稱太平公主與胡僧慧范以此誤陛下,故語曰:「姚、宋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臣恐流近致遠,積小為大,輕微成高。

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

又言:

尚醫奉御彭君慶以巫覡小伎超授三品,奈何輕用名一器,加非其人?臣聞賞一人而千萬人悅者,賞之;罰一人而千萬人勸者,罰之。

惟陛下裁察。

疏入,不報。

澤入調,會有詔選者得言事。

乃上書曰:

頃者韋氏蠱亂,一奸一臣同惡,政以賄成,官以一寵一進,言正者獲戾,行殊者見疑,海內寒心,人用不保。

陛下神聖勇智,安宗社於已危,振黎苗之將溺。

乃今蠲煩省徭,法明德舉,萬邦愷樂,室家胥歡。

《詩》曰:「一靡一不有初,鮮克有終。」

惟陛下慎厥初,脩其終。

《書》曰:「惟德罔小,萬邦惟慶;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甚可懼也。

夫驕奢起於親貴,綱紀亂於一寵一幸。

禁之於親貴,則天下從;制之於一寵一幸,則天下畏。

親貴為而不禁,一寵一幸撓而不制,故政不常,令不一,則一奸一詐起而暴亂生焉,雖朝施暮戮,而法不行矣。

陛下欲親與一愛一,莫若安之福之。

夫一寵一祿之過,罪之階也,謂安之邪?驕奢之一婬一,危之梯也,謂福之邪?前事不忘,後之師也。

陛下敷求俊哲,使朝夕納誨。

其有逆於耳、謬於心者,無速罰,姑求之道;順於耳、便於身者,無急賞,姑求之非道。

羞一婬一巧者拒之,則一婬一巧息;進忠讜者賞之,則忠讜進。

臣聞生於富者驕,生於貴者傲。

《書》曰:「罔一婬一於逸,罔游於樂。」

今儲宮肇建,王府復啟,願采溫良、博聞、恭儉、忠鯁者為之僚友,仍請東宮置拾遺、補闕,使朝夕講論,出入侍從,授以訓誥,交修不逮。

臣又聞「馳騁畋獵,令人發狂」。

今貴戚打球擊鼓,飛鷹奔犬,狎比宵人,盤遊藪澤。

《書》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

惟陛下誕降謀訓,勸以學業,示之以好惡,陳之以成敗,則長享福祿矣。

臣聞「富不與驕期而驕自至,驕不與罪期而罪自至,罪不與死期而死自至」。

頃韋庶人、安樂公主、武延秀等可謂貴且一寵一矣,權侔人主,威震天下。

然怙侈滅德,神怒人棄,豈不謂一愛一之太極、富之太多乎?「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今陛下何勸?其皇祖謀訓之則乎!陛下何懲?其孝和一寵一任之失乎!筆一愛一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夫一寵一愛一之心未有能免,要去其太甚,閒之以禮,則可矣。

諸王、公主、駙馬,陛下之所親一愛一也,矯枉監戒,宜在厥初,使居一寵一思危,觀過務善。

《書》曰:「三風十愆,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心亡。」

惟陛下黜奢僭驕怠,進樸素行業,以勖其非心。

臣聞「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

願陛下不作無益,不啟私門,不差刑,不濫賞,則惟德是輔,惟人之懷,天祿永終矣。

睿宗善之,拜監察御史。

開元中,轉殿中侍御史,監嶺南選。

時市舶使、右威衛中郎將周慶立造奇器以進,澤上書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知見可欲而心必亂矣。

慶立雕制詭物,造作奇器,用浮巧為珍玩,以譎怪為異寶,乃治國之巨蠹,明王所宜嚴罰者也。

昔露台無費,明君不忍;象箸非大,忠臣憤歎。

慶立求媚聖意,搖蕩上心。

陛下信而使之乎,是宣一婬一於天下;慶立矯而為之乎,是禁典之所無赦。

陛下新即位,固宜昭宣菲薄,廣示節儉,豈可以怪好示四方哉!」書奏,玄宗稱善。

歷遷太子右庶子。

為鄭州刺史,未行,卒,贈兵部侍郎。

澤從祖范、奭。

范,貞觀中為侍御史,時吳王恪好田獵,范彈治之。

太宗曰:「權萬紀不能輔道恪,罪當死。」

范進曰:「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諫止畋獵,豈宜獨罪萬紀?」

帝怒,拂衣起。

頃之,召謂曰:「何廷折我?」

范謝曰:「主聖則臣直,陛下仁明,臣敢不盡愚?」

帝乃解。

高宗時,歷尚書右丞、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奭字子邵。

以父隋時使高麗卒焉,故往迎喪,號踴盡哀,為夷人所慕。

貞觀中,累遷中書舍人。

外孫為皇后,遷中書侍郎,進中書令。

皇后挾媚道覺,罷為吏部尚書。

後廢,貶一愛一州刺史。

許敬宗等構奭通宮掖,謀行鴆毒,與褚遂良朋一黨一,罪大逆。

遣使殺之,沒其家,期以上親並流嶺表,奭房隸桂州為奴婢。

神龍初,乃復官爵,子孫親屬緣坐者悉免。

開元初,澤兄渙為中書舍人,上言:「臣從伯祖奭,去顯慶三年與褚遂良等五門同被譴戮,雖被原雪,而子孫殆盡,唯曾孫無忝客籍龔州。

陛下先天後詔書,嘗任宰相家並錄其後。

況臣之伯祖無辜被誅,今稿窆未還,後嗣僑處,願許伯祖歸葬,孤孫北遷。」

於是詔無忝護奭柩歸鄉里,官給喪事。

無忝後歷潭州都督。

馮元常,相州安一陽一人,其先蓋長樂信都著姓。

曾祖子琮,北齊右僕射。

叔祖慈明,有文辭,仕隋為內史舍人。

奉詔討李密,為密將所縛,身數創,密厚禮之,情謂曰:「東都危蹙,我欲率四方賢豪建功業,幸公同之。」

慈明曰:「公家事先帝,名在王室,乃挾玄感舉兵,亡命至今,復圖反噬,何耶?」

密囚之。

俄為翟護所殺。

武德初,贈吏部尚書,謚壯武。

元常舉明經及第,調浚儀尉。

高宗時,擢累監察御史、劍南道巡察使,興利除害,蜀人順賴。

歷尚書左丞。

嘗密諫帝中宮權重,宜少抑,帝雖置其計,而內然之,由是為武後所惡。

元常在職脩舉,識鑒澄遠,帝委遇特厚。

及不豫,詔平章百司奏事。

武後擅朝,嵩一陽一令樊文進瑞石,後暴石朝堂示百官。

元常奏石妄偽,不可以示群臣。

後怒,出為隴州刺史。

會天下岳牧集乾陵,後不欲元常得會,故道徙眉州刺史。

劍南有光火盜,夜掠人,晝伏山谷。

元常喻以恩信,約悔過自新,賊相率脫甲面縛。

賊平,轉廣州都督,詔便驛走官。

安南酋領李嗣仙殺都護劉延祐,劫州縣,詔元常討之。

率士卒航海,馳檄先示禍福,賊一黨一多降,元常縱兵斬首惡而還。

雖有功,猶以拂旨見怨,不錄功。

凡三徙,終不得至京師,卒為酷吏周興所陷,追赴都,下獄死。

元常閨門雍睦,有禮法,雖小寶喪不御私室。

神龍中,旌其家,大署曰「忠臣之門」。

天下高其節,凡名族皆願通婚。

從弟元淑,及後時,歷清漳、浚儀、始平三縣令,右善去惡,人稱為神明。

與奴僕日一食,馬日一秣,所至不挈妻子,斥奉余以給貧窮。

或譏其近名,元淑曰:「吾一性一也,不為苦。」

中宗降璽書勞勉,付狀史官。

元淑約潔過於元常,然剛直不及也。

終祠部郎中。

蔣欽緒,萊州膠水人。

頗工文辭,擢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

中宗始親郊,國子祭酒祝欽明建言,皇后應亞獻,欲以媚韋氏。

天子疑之,詔禮官議。

眾曲意阿徇,欽緒獨抗言不可,諸儒壯其節。

歷吏部員外郎。

始,韓琬為高郵主簿,使京師,自負其才,有不遇之言題客舍。

它日,欽緒見之,笑曰:「是子歎後時耶?」

久之,琬舉賢良方正,欽緒擢其文異等,因謂曰:「朋友之過免未?」

琬曰:「今日乃見君子之心。」

其務薦引士類此。

欽緒一精一治道,馭吏整嚴,雖銖秒罪不貸。

出為華州長史。

蕭至忠自晉州被召,過欽緒,欽緒本姻家,因戒曰:「以君才不患不見用,患非分而求耳。」

至忠竟及禍。

開元十三年,以御史中丞錄河南囚,宣尉百姓,振窮乏。

徙吏部侍郎,歷汴、魏二州刺史,卒。

一性一孤潔自守,唯與賈曾、郭利貞相友雲。

子沇,亦專潔博學,少有名。

以孝廉授洛一陽一尉,遷監察御史,與兄演、溶、弟清俱為才吏,有名天寶間。

始,河南尹韓朝宗、裴迥嘗委訊覆檢句,而處事平,剖斷一精一允,群寮莫能望也。

乾元中,歷陸渾、盩厔、鹹一陽一、高陵四縣令,美政流行,長老紀焉。

郭子儀軍出其縣,敕麾下曰:「蔣沇,賢令,供億當有素,得蔬飯足矣,毋撓其清也!」遷長安令,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領渭橋運出納使。

元載持政,守道士類不遷,沇以故滯郎位,不得調。

常袞代相,聞士議恨沇屈,故擢御史中丞、東都副留守。

再遷大理卿,持法明審,號稱職。

德宗出奉天,沇奔行在,為賊所拘,欲誘署偽職,沇絕食不應命,竄伏裡中,不復見。

京師平,乃出,擢右散騎常侍。

卒年七十四,贈工部尚書。

清,舉明經中第,調鞏丞。

東京留守李憕賢之,表為判官。

與憕同死安祿山亂,贈禮部侍郎。

敬宗時,錄其孫鄅為伊闕令。

初,清蒙難,以秩卑不及謚。

太和初,吏部郎中王高言之朝,追諡曰忠。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