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志第二 禮樂二:皇帝既升,奠玉、幣。太官令帥進饌者奉饌,各陳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志第二 禮樂二

新唐書

志第二 禮樂二

六曰進熟。

皇帝既升,奠玉、幣。

太官令帥進饌者奉饌,各陳於內壝門外。

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

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饌入門,各至其陛。

祝史俱進,跪,徹一毛一血之豆,降自東陛以出。

諸太祝迎饌於壇上。

司徒、太官令俱降自東陛以出。

又進設外官、眾星之饌。

皇帝詣罍洗,盥手,洗爵,升壇自南陛。

司徒升自東陛,立於尊所。

齋郎奉俎從升,立於司徒後。

皇帝詣上帝尊所,執尊者舉冪,侍中贊酌泛齊,進昊天上帝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立。

太祝持版進於神右,東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

皇帝再拜。

詣配帝酒尊所,執尊者舉冪,侍中取爵於坫以進,皇帝受爵,侍中贊酌泛齊,進高祖神堯皇帝前,東向跪,奠;興,少退,立。

太祝持版進於左,北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曾孫開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於高祖神堯皇帝。」

皇帝再拜。

進昊天上帝前,北向立。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授侍中以進,皇帝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俯伏,興。

太祝各帥齋郎進俎。

太祝減神前胙肉,共置一俎,授司徒以進,皇帝受以授左右。

皇帝跪,取爵,遂飲,卒爵。

侍中進,受虛爵,復於坫。

皇帝俯伏,興,再拜,降自南陛,復於位。

文舞出,武舞入。

初,皇帝將復位,謁者引太尉詣罍洗,盥手,洗瓠爵,自東陛升壇,詣昊天上帝著尊所,執尊者舉冪,太尉酌醴齊,進昊天上帝前,北向跪,奠爵;興,再拜。

詣配帝犧尊所,取爵於坫,酌醴齊,進高祖神堯皇帝前,東向跪,奠爵;興,再拜。

進昊天上帝前,北向立。

諸太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進於右,西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

太祝進,受虛爵,復於坫。

太尉再拜,降,復位。

初,太尉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詣罍洗,盥手,洗瓠爵,升,酌盎齊。

終獻如亞獻。

太尉將升獻,謁者七人分引五方帝及大明、夜明等獻官,詣罍洗,盥手,洗瓠爵,各由其陛升,酌泛齊,進,跪奠於神前。

初,第一等獻官將升,謁者五人次引獻官各詣罍洗,盥、洗,各由其陛升壇,詣第二等內官酒尊所,酌醍齊以獻。

贊者四人次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詣外官酒尊所,酌清酒以獻。

贊者四人,次引獻官詣罍洗,盥、洗,詣眾星酒尊所,酌昔酒以獻。

其祝史、齋郎酌酒助奠,皆如內官。

上下諸祝各進,跪,徹豆,還尊所。

奉禮郎曰:「賜胙。」

贊者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大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樂作一成。

太常卿前奏:「請就望燎位。」

皇帝就位,南向立。

上下諸祝各執篚,取玉、幣、祝版、禮物以上。

齋郎以俎載牲體、稷、黍飯及爵酒,各由其陛降壇,詣柴壇,自南陛登,以幣、祝版、饌物置於柴上。

戶內諸祝又以內官以下禮幣皆從燎。

奉禮郎曰:「可燎。」

東、西面各六人,以炬燎火。

半柴,太常卿前曰:「禮畢。」

皇帝還大次,出中壝門,殿中監前受鎮珪,以授尚衣奉御,殿中監又前受大珪。

皇帝入次,謁者、贊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從禮群官、諸方客使以次出。

贊者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

奉禮郎曰:「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出。

工人、二舞以次出。

若宗廟,曰饋食。

皇帝既升,祼,太官令出,帥進饌者奉饌,陳於東門之外,西向南上。

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獻祖之俎。

太官引饌入自正門,至於太階。

祝史俱進,徹一毛一血之豆,降自阼階以出。

諸太祝迎饌於階上設之,乃取蕭、稷、黍擩於脂,燔於爐。

太常卿引皇帝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阼階,詣獻祖尊彝所,執尊者舉冪,侍中贊酌泛齊,進獻祖前,北向跪,奠爵。

又詣尊所,侍中取爵於坫以進,酌泛齊,進神前,北向跪,奠爵,退立。

太祝持版進於神右,東面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孝曾孫開元神武皇帝某,敢昭告於獻祖宣皇帝、祖妣宣莊皇后張氏。」

皇帝再拜,又再拜。

奠,詣懿祖尊彝,酌泛齊,進神前,南向跪,奠爵,少西,俯伏,興。

又醉泛齊,進神前,南向跪,奠爵,少東,退立。

祝史西面跪,讀祝文。

皇帝再拜,又再拜。

次奠太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皆如懿祖。

乃詣東序,西向立。

司徒升自阼階,立於前楹間,北面東上。

諸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授侍中以進。

皇帝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俯伏,興。

諸太祝各帥齋郎進俎,太祝減神前三牲胙肉,共置一俎上,以黍、稷飯共置一籩,授司徒以進;太祝又以胙肉授司徒以進。

皇帝每受,以授左右,乃跪取爵,飲,卒爵。

侍中進,受虛爵,以授太祝,復於坫。

皇帝降自阼階,復於版位。

文舞出,武舞入。

初,皇帝將復位,太尉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阼階,詣獻祖尊彝所,酌醴齊進神前,北向跪,奠爵,少東,興,再拜。

又取爵於坫,酌醴齊進神前,北向跪,奠爵,少西,北向再拜。

次奠懿祖、太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如獻祖。

乃詣東序,西向立。

諸太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進於左,北向立。

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飲,卒爵。

太祝進,受爵,復於坫。

太尉興,再拜,復於位。

初,太尉獻將畢,謁者引光祿卿詣罍洗,盥、洗,升,酌盎齊。

終獻如亞獻。

諸太祝各進。

徹豆,還尊所。

奉禮郎曰:「賜胙。」

贊者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樂一成止。

太常卿前曰:「禮畢。」

皇帝出門,殿中監前受鎮珪。

通事舍人、謁者、贊引各引享官、九廟子孫及從享群官、諸方客使以次出。

贊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復執事位。

奉禮郎曰:「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以出。

工人、二舞以次出。

太廟令與太祝、宮闈令帥腰輿升,納神主。

其祝版燔於齋坊。

七祀,各因其時享:司命、戶以春,灶以夏,中霤以季夏土王之日,門、厲以秋,行以冬。

時享之日,太廟令布神席於廟庭西門之內道南,東向北上;設酒尊於東南,罍洗又於東南。

太廟令、良愬令實尊篚,太官丞引饌,光祿卿升,終獻,獻官乃即事,一獻而止。

其配享功臣,各位於其廟室太階之東,少南,西向,以北為上。

壺尊二於座左,設洗於終獻洗東南,北向。

以太官令奉饌,廟享已亞獻,然後獻官即事,而助奠者分奠,一獻而止。

此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圓丘、孟冬祫於太廟之禮,在乎壇壝、宗廟之間,禮盛而物備者莫過乎此也。

其壇堂之上下、壝門之內外、次位之尊卑與其向立之方、出入降登之節,大抵可推而見,其盛且備者如此,則其小且略者又可推而知也。

至於壇陷、神位、尊爵、玉幣、籩豆、簋簠、牲牢、冊祝之數皆略依古。

四成,而成高八尺一寸,下成廣二十丈,而五減之,至於五丈,而十有二陛者,圓丘也。

八觚三成,成高四尺,上廣十有六步,設八陛,上陛廣八尺,中陛一丈,下陛丈有二尺者,方丘也。

高、廣皆四丈者,神州之壇也。

其廣皆四丈,而高八尺者青帝、七尺者赤帝、五尺者黃帝、九尺者白帝、六尺者黑帝之壇也。

廣四丈,高八尺者,朝日之壇也。

為坎深三尺,縱廣四丈,壇於其中,高一尺,方廣四丈者,夕月之壇也。

廣五丈,以五土為之者,社稷之壇也。

高尺,廣丈,蠟壇也。

高五尺,週四十步者,先農、先蠶之壇也。

其高皆三尺,廣皆丈者,小祀之壇也。

岳鎮、海瀆祭於其廟,無廟則為之壇於坎,廣一丈,四向為陛者,海瀆之壇也。

廣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者,古帝王之壇也。

廣一丈,高一丈二尺,戶方六尺者,大祀之燎壇也。

廣八尺,高一丈,戶方三尺者,中祀之燎壇也。

廣五尺,戶方二尺者,小祀之燎壇也。

皆開上南出。

瘞坎皆在內壝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足容物。

此壇陷之制也。

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圓丘,以高祖神堯皇帝配。

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及大明、夜明在壇之第一等。

天皇大帝、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並差在行位前。

余內官諸坐及五星、十二辰、河漢四十九坐,在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間。

中官、市垣、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攝提、太微、五帝、太子、明堂、軒轅、三台、五車、諸王、月星、織女、建星、天紀十七座及二十八宿,差在前列。

其餘中官一百四十二座皆在第三等十二陛之間。

外官一百五在內壝之內,眾星三百六十在內壝之外。

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以高祖神堯皇帝配,五帝在四方之陛。

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以太宗文武聖皇帝配,五方帝在第一等,五帝在第二等,五官在壇下之東南。

季秋祀昊天上帝,以睿宗大聖真皇帝配,五方帝在五室,五帝各在其左,五官在庭,各依其方。

立春祀青帝,以太皞氏配,歲星、三辰在壇下之東北,七宿在西北,句芒在東南。

立夏祀赤帝,以神農氏配,熒惑、三辰、七宿、祝融氏位如青帝。

季夏土王之日祀黃帝,以軒轅氏配,鎮星、后土氏之位如赤帝。

立秋祀白帝,以少昊氏配,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

立冬祀黑帝,以顓頊氏配,辰星、三辰、七宿、玄冥氏之位如白帝。

蠟祭百神,大明、夜明在壇上,神農、伊耆各在其壇上,後稷在壇東,五官、田畯各在其方,五星、十二次、二十八宿、五方之岳鎮、海瀆、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井泉各在其方之壇,龍、麟、硃鳥、騶虞、玄武、鱗、羽、一裸一、一毛一、介、水墉、坊、郵表綴、於菟、貓各在其方壇之後。

夏至祭皇地祇,以高祖配,五方之岳鎮、海瀆、原隰、丘陵、墳衍在內壝之內,各居其方,而中岳以下在西南。

孟冬祭神州地祇,以太宗配。

社以后土,稷以後稷配。

吉亥祭神農,以後稷配,而朝日、夕月無配。

席,尊者以槁秸,卑者以莞。

此神位之序也。

以大尊實泛齊,著尊實醴齊,犧尊實盎齊,山罍實酒,皆二;以象尊實醍齊,壺尊實沈齊,皆二;山罍實酒四:以祀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州地祇。

以著尊實泛齊,牲尊實醴齊,像尊實盎齊,山罍實酒,皆二,以祀配帝。

以著尊二實醴齊,以祀內官。

以犧尊二實盎齊,以祀中官。

以象尊二實醍齊,以祀外官。

以壺尊二實昔酒,以祀眾星、日、月。

以上皆有坫。

迎氣,五方帝、五人帝以六尊,惟山罍皆減上帝之半。

五方帝大享於明堂,太尊、著尊、羲尊、山罍各二。

五方帝從祀於圓丘,以太尊實泛齊,皆二。

五人帝從享於明堂,以著尊實醴齊,皆二。

日、月,以太尊實醴齊,著尊實盎齊,皆二,以山罍實酒一。

從祀於圓丘,以太尊二實泛齊。

神州地祇從祀於方丘,以太尊二實泛齊。

五官、五星、三辰、後稷,以象尊實醍齊;七宿,以壺尊實沈齊,皆二。

蠟祭,神農、伊耆氏,以著尊皆二實盎齊。

田畯、龍、麟、硃鳥、騶虞、玄武,以壺尊實沈齊。

鱗、羽、一裸一、一毛一、介、丘陵、墳衍、原隰、井泉、水墉、坊、郵表綴、虎、貓、昆蟲、以散尊實清酒,皆二。

岳鎮、海瀆,以山尊實醍齊。

山、川、林、澤,以蜃尊實沈齊,皆二。

伊耆氏以上皆有坫。

太社,以太罍實醍齊,著尊實盎齊,皆二;山罍一。

太稷,後稷氏亦如之。

其餘中祀,皆以犧尊實醍齊,像尊實盎齊,山罍實酒,皆二,小祀,皆以象尊二實醍齊。

宗廟祫享,室以斝彝實明水,黃彝實鬯,皆一;犧尊實泛齊,像尊實醴齊,著尊實盎齊,山罍實酒,皆二,設堂上。

壺尊實醍齊,大尊實沈齊,山罍實酒,皆二,設堂下。

禘享,雞彝、鳥彝一。

時享,春、夏室以雞彝、鳥彝一,秋、冬以斝彝、黃彝一,皆有坫。

七祀及功臣配享,以壺尊二實醍齊。

別廟之享,春、夏以雞彝實明水,鳥彝實鬯,皆一;牲尊實醴齊,像尊實盎齊,山罍實酒,皆二。

秋、冬以斝彝、黃彝,皆一;著尊、壺尊、山罍皆二。

太子之廟,以犧尊實醴齊,像尊實盎齊,山罍實酒,皆二。

凡祀,五齊之上尊,必皆實明水;山罍之上尊,必皆實明酒;小祀之上尊,亦實明水。

此尊爵之數也。

冬至,祀昊天上帝以蒼璧。

上辛,明堂以四圭有邸,與配帝之幣皆以蒼,內官以下幣如方色。

皇地祇以黃琮,與配帝之幣皆以黃。

青帝以青圭,亦帝以赤璋,黃帝以黃琮,白帝以白琥,黑帝以黑璜;幣如其玉。

日以圭、璧,幣以青;月以圭、璧,幣以白。

神州、社、稷以兩圭有邸,幣以黑;岳鎮、海瀆以兩圭有邸,幣如其方色。

神農之幣以赤,伊耆以黑,五星以方色,先農之幣以青,先蠶之幣以黑,配坐皆如之。

它祀幣皆以白,其長丈八尺。

此玉、幣之制也。

冬至祀圓丘,昊天上帝、配帝,籩十二、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五方上帝、大明、夜明,籩八、豆八、簋一、簠一、一、俎一。

五星、十二辰、河漢及內官、中官,籩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外官眾星,籩、豆、簋、簠、俎各一。

正月上辛,祈谷圓丘,昊天、配帝、五方帝,如冬至。

孟夏雩祀圓丘,昊天、配帝、五方帝,如冬至。

五人帝,籩四、豆四、簋一、簠一、俎一。

五官,籩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季秋大享明堂,如雩祀。

立春祀青帝及太昊氏,籩豆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歲星、三辰、句芒、七宿,籩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其赤帝、黃帝、白帝、黑帝皆如之。

昔祭百神,大明、夜明,籩十、豆十、簋一、簠一、一、俎一。

神農、伊耆,籩、豆各四,簋、簠、、俎各一。

五星、十二辰、後稷、五方田畯、岳鎮、海瀆、二十八宿、五方山林川澤,籩、豆各二,簋、簠、俎各一。

丘陵、填衍、原隰、龍、麟、硃鳥、白虎、玄武、鱗、羽、一毛一、介、於菟等,籩、豆各一,簋、簠、俎各一。

又井泉,籩、豆各一,簋、簠、俎各一。

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籩十、豆十、簋一、簠一、一、俎一。

四時祭風師、雨師、靈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祿,籩八、豆八、簋一、簠一、俎一。

夏至祭方丘,皇地氏及配帝,豆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神州,籩四、豆四、簋一、簠一、一、俎一。

其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及五方山川林澤,籩二、豆二,簋、簠、俎各一。

孟冬祭神州及配帝,籩豆皆十二、簋一、一、一、俎一。

春、秋祭太社、太稷及配坐,籩豆皆十、簋二、簠二、鈃三、俎三。

四時祭馬祖、馬社、先牧、馬步,籩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

時享太廟,每室籩豆皆十二、簋二、簠二、三、鈃三、俎三。

七祀,籩二、豆二、簋二、簠二、俎一。

祫享、功臣配享,如七祀。

孟春祭帝社及配坐,籩豆皆十、簋二、簋二、三、鈃三、俎三。

季春祭先蠶,籩豆皆十、簋二、簠二、三、鈃三、俎三。

孟冬祭司寒,籩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

春、秋釋奠於孔宣父,先聖、先師,籩十、豆十、簋二、簠二、三、鈃三、俎三;若從祀,籩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

春、秋釋奠於齊太公、留侯,籩豆皆十、簋二、簠二、三、鈃三、俎三、仲春祭五龍,籩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

四時祭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各籩豆十、簋二、簠二、俎三。

三年祭先代帝王及配坐,籩豆皆十、簋二、簠二、俎三。

州縣祭社、稷、先聖,釋奠於先師,籩豆皆八、簋二、簠二、俎三。

籩以石鹽、槁魚、棗、栗、榛、菱芡之實、鹿脯、白餅、黑餅、糗餌、粉騑。

豆以菲菹盆棨、菁菹鹿棨、芹菹兔棨、芹菹魚棨、脾析菹豚胉。

嵒食、糝食。

中祀之籩無糗餌、粉棨,豆無嵒食、糝食。

小祀之籩無白餅、黑餅、豆無脾析菹豚胉。

凡用皆四者,籩以石鹽、棗實、栗黃、鹿脯;豆以芹菹兔棨、菁菹鹿棨。

用皆二者,籩以栗黃、牛脯。

豆以葵菹鹿棨。

用皆一者,籩以牛脯,豆以鹿。

用牛脯者,通以羊。

凡簠、簋皆一者,簋以稷,簠以黍。

用皆二者,簋以黍、稷,簠以稻、粱。

實以大羹,鈃以肉羹。

此籩、豆、簠、簋、、鈃之實也。

昊天上帝,蒼犢;五方帝,方色犢;大明,青犢;夜明,白犢;神州地祇黑犢。

配帝之犢:天以蒼,地以黃,神州以黑,皆一。

宗廟、太社、太稷、帝社、先蠶、古帝王、岳鎮、海瀆,皆太牢;社、稷之牲以黑;五官、五星、三辰、七宿,皆少牢。

蠟祭:神農氏、伊耆氏,少牢;後稷及五方、十二次、五官、五田畯、五嶽、四鎮、海瀆、日、月,方以犢二;星辰以降,方皆少牢五;井泉皆羊一。

非順成之方則闕。

風師、雨師、靈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祿、馬祖、先牧、馬社、馬步,皆羊一。

司寒,黑牲一。

凡牲在滌,大祀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養而不卜。

無方色則用純,必有副焉。

省牲而犢鳴,則免之而用副。

禁其棰柎,死則瘞之,創病者請代犢,告祈之牲不養。

凡祀,皆以其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斂一毛一血置饌所,祭則奉之以入,遂亨之。

肉載以俎,皆升右胖體十一:前節三,肩、臂、臑;後節二,肫、胳;正脊一,脡泚一,橫脊一,正脅一,短脅一,代脅一,皆並骨。

別祭用太牢者,酒二鬥,脯一段,棨四合;用少牢者,酒減半。

此牲牢之別也。

祝版,其長一尺一分,廣八寸,厚二分,其木梓、楸。

凡大祀、中祀,署版必拜。

皇帝親祠,至大次,郊社令以祝版進署,受以出,奠於坫。

宗廟則太廟令進之。

若有司攝事,則進而御署,皇帝北向再拜,侍臣奉版,郊社令受以出。

皇后親祠,則郊社令預送內侍,享前一日進署,後北向再拜,近侍奉以出,授內侍送享所。

享日之平明,女祝奠於坫。

此冊祝之制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