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曾祖師濬,仕為隴州刺史,留不歸,更為汧一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

新唐書

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

段秀實,字成公,本姑臧人。

曾祖師濬,仕為隴州刺史,留不歸,更為汧一陽一人。

秀實六歲,母疾病,不勺飲至七日,病間乃肯食,時號「孝童」。

及長,沈厚能斷,慨然有濟世意。

舉明經,其友易之,秀實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

乃棄去。

天寶四載,從安西節度使馬靈察討護密有功,授安西府別將。

靈察罷,又事高仙芝。

仙芝討大食,圍怛邏斯城。

會虜救至,仙芝兵卻,士相失。

秀實夜聞副將李嗣業聲,識之,因責曰:「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

嗣業慚,乃與秀實收散卒,復成軍,還安西,請秀實為判官。

遷隴州大推府果毅。

後從封常清討大勃律,次賀薩勞城,與虜戰,勝之。

常清逐北,秀實曰:「賊出羸師,餌我也,請大索。」

悉得其廋伏,虜師唧。

改綏德府折衝都尉。

肅宗在靈武,詔嗣業以安西兵五千走行在。

節度使梁宰欲逗留觀變,嗣業一陰一然可。

秀實責謂曰:「天子方急,臣下乃欲晏然,公常自稱大丈夫,今誠兒女耳。」

嗣業因固請宰,遂東師,以秀實為副。

嗣業為節度使,而秀實方居父喪,表起為義王友,充節度判官。

安慶緒奔鄴,嗣業與諸將圍之,以輜重委河內,署秀實兼懷州長史,知州事,兼留後。

時師老財覂,秀實督饋系道,募士市馬以助軍。

諸軍戰愁思岡,嗣業中流矢卒,眾推荔非元禮代將其軍。

秀實聞之,即遺白孝德書,使發卒護喪送河內,親與將吏迎諸境,傾私財葬之。

元禮高其義,奏擢試光祿少卿。

俄而元禮為麾下所殺,將佐多死,惟秀實以恩信為士卒所服,皆羅拜不敢害,更推白孝德為節度使。

秀實凡佐三府,益知名。

時吐蕃襲京師,代宗幸陝,勸孝德即日鼓行入援。

孝德徙邠寧,署支度營田副使。

於是邠寧乏食,乃請屯奉天,仰給畿內。

時公廩竭,縣吏不知所出,皆逃去,軍輒散剽,孝德不能制。

秀實曰:「使我為軍候,豈至是邪?」

司馬王稷言之,遂知奉天行營事。

號令嚴壹,軍中畏戢。

兵還,孝德薦為涇州刺史,封張掖郡王。

時郭子儀為副元帥,居蒲,子晞以檢校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屯邠州。

士放縱不法,邠人之嗜惡者,納賄竄名伍中,因肆志,吏不得問。

白晝群行丐頡於市,有不嗛,輒擊傷市人,椎釜鬲甕盎盈道,至撞害孕婦。

孝德不敢劾,秀實自州以狀白府,願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治,公見人被暴害,恬然,且大亂,若何?」

孝德曰:「願奉教。」

因請曰:「秀實不忍人無寇暴死,亂天子邊事。

公誠以為都虞候,能為公已亂。」

孝德即檄署付軍。

俄而晞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刺酒翁,壞釀器,秀實列卒取之,斷首置槊上,植市門外。

一營大噪,盡甲,孝德恐,召秀實曰:「奈何?」

秀實曰:「請辭於軍。」

乃解佩刀,選老鐍一人持馬,至晞門下。

甲者出,秀實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頭來矣。」

甲為愕眙。

因曉之曰:「尚書固負若屬邪,副元帥固負若屬邪?奈何欲以亂敗郭氏!」晞出,秀實曰:「副元帥功塞天地,當務始終。

今尚書恣卒為暴,使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

今邠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殺害人,藉藉如是,幾日不大亂?亂由尚書出。

人皆曰:尚書以副元帥故不戢士。

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有幾!」晞再拜曰:「公幸教,晞願奉軍以從。」

即叱左右皆解甲,令曰:「敢喧者死!」秀實曰:「吾未晡食,請設具。」

已食,曰:「吾疾作,願宿門下。」

遂臥軍中。

晞大駭,戒候卒擊柝衛之。

旦,與俱至孝德所,謝不能。

邠由是安。

初,秀實為營田官。

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佔,給與農,約熟歸其半。

是歲大旱,農告無入,令諶曰:「我知入,不知旱也。」

責之急,農無以償,往訴秀實。

秀實署牒免之,因使人遜諭令諶。

令諶怒,召農責曰:「我畏段秀實邪?」

以牒置背上,大杖擊二十,輿致廷中。

秀實泣曰:「乃我困汝。」

即自裂裳裹瘡注藥,賣己馬以代償。

淮西將尹少榮頗剛鯁,入罵令諶曰:「汝誠人乎!涇州野如赭,人饑死,而爾必得谷,擊無罪者。

段公,仁信大人,惟一馬,賣而市谷入汝,汝取之不恥?凡為人傲天災、犯大人、擊無罪者,尚不愧奴隸邪!」令諶聞,大愧流汗,曰:「吾終不可以見段公。」

一夕,自恨死。

馬璘代孝德,每所咨逮。

璘處決不當,固爭之,不從不止。

始,璘城涇州,秀實為留後,以勞加御史中丞。

大歷三年,遂徙涇州。

是軍自四鎮、北庭赴難,征伐數有功,既驟徙,相與出怨言。

別將王童之謀作亂,約曰:「聞警鼓而縱。」

秀實知之,召鼓人,一陽一怒失節,戒曰:「每籌盡當報。」

因延數刻,盡四鼓而曙。

明日,復有告者曰:「夜焚稿積,約救火則亂。」

秀實嚴警備。

夜中果火發,令軍中曰:「敢救者斬!」童之居外,請入,不許。

明日,捕之,並其一黨一八人斬以徇,曰:「後徙者族!」軍遂遷涇州。

於時,食無久儲,郛無居人,朝廷患之,詔璘領鄭、穎二州以佐軍,命秀實為留後。

軍不乏資,二州以治。

璘嘉其績,奏為行軍司馬,兼都知兵馬使。

吐蕃寇邊,戰鹽倉,師不利。

璘為虜隔,未能還,都將引潰兵先入,秀實讓曰:「兵法:失將,麾下斬。

公等忘死,而欲安其家邪!」乃悉城中士,使銳將統之,依東原列奇兵,示賊將戰。

虜望之,不敢一逼一。

俄而璘得歸。

久之,璘有疾,請秀實攝節度副使。

秀實按甲備變,璘卒,命願將馬頔主喪,李漢惠主賓客,家人位於堂,宗族位於廷,賓將位於牙內,尉吏士卒位於營次,非其親,不得居喪側。

朝夕臨,三日止。

有族談離立者,皆捕囚之。

都虞候史廷幹、裨將崔珍、張景華欲謀亂,秀實送廷幹京師,徙珍、景華於外,一軍遂安。

即拜四鎮北庭行軍、涇原鄭穎節度使。

數年,吐蕃不敢犯塞。

又按格令,官使二料取其一,非公會不一舉樂飲酒;室無一妓一媵,無贏財;賓佐至,議軍政,不及私。

十三年來朝,對蓬萊殿,代宗問所以安邊者,畫地以對,件別條陳。

帝悅,慰賚良渥,又賜第一區,實封百戶。

還之鎮。

德宗立,加檢校禮部尚書。

建中初,宰相楊炎追元載議,欲城原州,詔中使問狀,秀實言:「方春不可興土功,請須農隙。」

炎謂沮己,遂召為司農卿。

硃泚反,以秀實失兵,必恨憤,且素有人望,使騎往迎。

秀實與子弟訣而入,泚喜曰:「公來,吾事成矣。」

秀實曰:「將士東征,宴賜不豐,有司過耳,人主何與知?公本以忠義聞天下,今變起倉卒,當諭眾以禍福,掃清宮室,迎乘輿,公之職也。」

泚默然。

秀實知不可,乃一陽一與合,一陰一結將軍劉海賓、姚令言、都虞候何明禮,欲圖泚。

三人者,皆秀實素所厚。

會源休教泚偽迎天子,遣將韓旻領銳師三千疾馳奉天。

秀實以為宗社之危不容喘,乃遣人諭大吏岐靈岳竊取令言印,不獲,乃倒用司農印追其兵。

旻至駱驛,得符還。

秀實謂海賓曰:「旻之來,吾等無遺類。

我當直搏殺賊,不然則死。」

乃約事急為繼,而令明禮應於外。

翌日,泚召秀實計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

秀實戎服與休並語,至僭位,勃然起,執休腕,奪其象笏,奮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可磔萬段,我豈從汝反邪!」遂擊之。

泚舉臂捍笏,中顙,流血衊面,匍匐走。

賊眾未敢動,而海賓等無至者。

秀實大呼曰:「我不同反,胡不殺我!」遂遇害,年六十五。

海賓、明禮、靈岳等皆繼為賊害。

帝在奉天,恨用秀實不極才,垂涕悔悵。

初,秀實自涇州被召,戒其家曰:「若過岐,硃泚必致贈遺,慎毋納。」

至岐,泚固致大綾三百,家人拒,不遂。

至都,秀實怒曰:「吾終不以污吾第。」

以置司農治堂之梁間。

吏後以告泚,泚取視,其封帕完新。

秀實嘗以禁兵寡弱,不足備非常,言於帝曰:「古者天子曰萬乘,諸侯曰千乘,大夫曰百乘,蓋以大制小,以十制一。

今外有不廷之虜,內有梗命之臣,而禁兵寡少,卒有患難,何以待之?且猛虎所以百獸畏者,為爪牙也;若去之,則犬彘馬牛,皆能為敵。」

帝不用。

及涇卒亂,召神策六軍,無一人至者,世多其謀。

興元元年,詔贈太尉,謚曰忠烈。

賜封戶五百,莊、第各一區;長子三品,諸子五品,並正員官。

帝還都,又詔致祭,旌其門閭,親銘其碑雲。

太和中,子伯倫始立廟,有詔給鹵簿,賜度支綾絹五百,以少牢致祭。

伯倫累官福建觀察使,終太僕卿。

時宰相李石請文宗加賻襚,鄭覃曰:「自古殺身利社稷,未有如秀實者。」

帝惻然,為罷朝,可其請。

孫嶷、文楚、珂知名。

嶷自鄭滑節度使入為右金吾衛大將軍,封西平郡公。

甘露之變,嶷當誅,裴度奏忠臣後,宜免死,貶循州司馬。

文楚,鹹通末為雲州防禦使。

時李國昌鎮振武,國昌子克用欲得雲中,引兵攻之,殺於鬥雞台下,沙陀之亂自此始。

珂,僖宗時居穎州。

黃巢圍穎,刺史欲以城降,珂募少年拒戰,眾裹糧請從,賊遂潰,拜州司馬。

劉海賓者,彭城人,以義俠聞。

為涇原兵馬將,與秀實友善。

累戰功,兼御史中丞。

劉文喜據涇州叛,海賓與其子光國紿以奏請。

及入對,因言一奸一慝可誅狀。

既還,光國手斬文喜獻闕下,拜左驍衛大將軍,封五原郡王;海賓樂平郡王,贈太子太保,實封百戶。

顏真卿,字清臣,秘書監師古五世從孫。

少孤,母殷躬加訓導。

既長,博學工辭章,事親孝。

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

調醴泉尉。

再遷監察御史,使河、隴。

時五原有冤獄久不決,天且旱,真卿辨獄而雨,郡人呼「御史雨」。

復使河東,劾奏朔方令鄭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詔終身不齒,聞者聳然。

遷殿中侍御史。

時御史吉溫以私怨構中丞宋渾,謫賀州,真卿曰:「奈何以一時忿,欲危宋璟後乎?」

宰相楊國忠惡之,諷中丞蔣冽奏為東都採訪判官,再轉武部員外郎。

國忠終欲去之,乃出為平原太守。

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一陽一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廥廩。

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

果以為書生,不虞也。

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

玄宗始聞亂,歎曰:「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邪?」

及平至,帝大喜,謂左右曰:「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

時平原有靜塞兵三千,乃益募士,得萬人,遣錄事參軍李擇交統之,以刁萬歲、和琳、徐浩、馬相如、高抗朗等為將,分總部伍。

大饗士城西門,慷慨泣下,眾感勵。

饒一陽一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韋、鄴郡太守王燾各以眾歸,有詔北海太守賀蘭進明率一精一銳五千濟河為助。

賊破東都,遣段子光傳李憕、盧奕、蔣清首徇河北,真卿畏眾懼,紿諸將曰:「吾素識登等,其首皆非是。」

乃斬子光,藏三首。

它日,結芻續體,斂而祭,為位哭之。

是時,從父兄杲卿為常山太守,斬賊將李欽湊等,清土門。

十七郡同日自歸,推真卿為盟主,兵二十萬,絕燕、趙。

詔即拜戶部侍郎,佐李光弼討賊。

真卿以李暉自副,而用李銑、賈載、沈震為判官。

俄加河北招討採訪使。

清河太守使郡人李崿來乞師,崿曰:「聞公首奮裾唱大順,河朔恃公為金城。

清河,西鄰也,有江淮租布備北軍,號『天下北庫』。

計其積,足以三平原之有,士卒可以二平原之眾。

公因而撫有,以為腹心,它城運之如臂之指耳。」

真卿為出兵六千,謂曰:「吾兵已出,子將何以教我?」

崿曰:「朝家使程千里統眾十萬,自太行而東,將出郭口,限賊不得前。

公若先伐魏郡,斬賊守袁知泰,以勁兵披郭口,出官師使討鄴、幽陵,平原、清河合十萬眾徇洛一陽一,分犀銳制其沖。

公堅壁勿與戰,不數十日,賊必潰,相圖死。」

真卿然之。

乃檄清河等郡,遣大將李擇交、副將范冬馥、和琳、徐浩與清河、博平士五千屯堂邑。

袁知泰遣將白嗣深、乙舒蒙等兵二萬拒戰,賊敗,斬首萬級,知泰走汲郡。

史思明圍饒一陽一,遣游奕兵絕平原救軍,真卿懼不敵,以書招賀蘭進明,以河北招討使讓之。

進明敗於信都。

會平盧將劉正臣以漁一陽一歸,真卿欲堅其意,遣賈載越海遺軍資十餘萬,以子頗為質。

頗甫十歲,軍中固請留之,不從。

肅宗已即位靈武,真卿數遣使以蠟丸裹書陳事。

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復為河北招討使。

時軍費困竭,李崿勸真卿收景城鹽,使諸郡相輸,用度遂不乏。

第五琦方參進明軍,後得其法以行,軍用饒雄。

祿山乘虛遣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諸郡復陷,獨平原、博平、清河固守。

然人心危,不復振。

真卿謀於眾曰:「賊銳甚,不可抗。

若委命辱國,非計也。

不如徑赴行在,朝廷若誅敗軍罪,吾死不恨。」

至德元載十月,棄郡度河,間關至鳳翔謁帝,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

方朝廷草昧不暇給,而真卿繩治如平日。

武部侍郎崔漪、諫議大夫李何忌皆被劾斥降。

廣平王總兵二十萬平長安,辭日,當闕不敢乘,趨出枑乃乘。

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騎,真卿劾之。

帝還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諄諄教戒,故不敢失。

崇嗣老而鐍,卿姑容之。」

百官肅然。

兩京復,帝遺左司郎中李選版宗廟,祝署「嗣皇帝」,真卿謂禮儀使崔器曰:「上皇在蜀,可乎?」

器遽奏改之,帝以為達識。

又建言:「《春秋》,新宮災,魯成公三日哭。

今太廟為賊毀,請築壇於野,皇帝東向哭,然後遣使。」

不從。

宰相厭其言,出為馮翊太守。

轉蒲州刺史,封丹一陽一縣子。

為御史唐旻誣劾,貶饒州刺史。

乾元二年,拜浙西節度使。

劉展將反,真卿豫飭戰備,都統李峘以為生事,非短真卿,因召為刑部侍郎。

展卒舉兵度淮,而峘奔江西。

李輔國遷上皇西宮,真卿率百官問起居,輔國惡之,貶蓬州長史。

代宗立,起為利州刺史,不拜,再遷吏部侍郎。

除荊南節度使,未行,改尚書右丞。

帝自陝還,真卿請先謁陵廟而即宮,宰相元載以為迂,真卿怒曰:「用捨在公,言者何罪?然朝廷事豈堪公再破壞邪!」載銜之。

俄以檢校刑部尚書為朔方行營宣慰使,未行,留知省事,更封魯郡公。

時載多引私一黨一,畏群臣論奏,乃紿帝曰:「群臣奏事,多挾讒毀。

請每論事,皆先白長官,長官以白宰相,宰相詳可否以聞。」

真卿上疏曰:

諸司長官者,達官也,皆得專達於天子。

郎官、御史,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出使天下,事無細大得失,皆俾訪察,還以聞。

此古明四目、達四聰也。

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聰明,則天下何望焉?《詩》曰:「營營青蠅,止於棘;讒言罔極,交亂四國。」

以其能變白為黑,變黑為白也。

詩人疾之,故曰:「取彼讒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昔夏之伯明、楚之無極、漢之江充,皆讒人也,陛下惡之,宜矣。

胡不回神省察?其言虛誣,則讒人也,宜誅殛之;其言不誣,則正人也,宜獎勵之。

捨此不為,使眾人謂陛下不能省察而倦聽覽,以是為辭,臣竊惜之。

昔太宗勤勞庶政,其《司門式》曰:「無門籍者有急奏,令監司與仗家引對,不得關礙。」

防擁蔽也。

置立仗馬二,須乘者聽。

此其平治天下也。

天寶後,李林甫得君,群臣不先咨宰相輒奏事者,托以他故中傷之,猶不敢明約百司,使先關白。

時Yan人袁思藝日宣詔至中書,天子動靜必告林甫,林甫得以先意奏請,帝驚喜若神,故權一寵一日甚,道路以目。

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達,此權臣蔽主,不遵太宗之法也。

陵夷至於今,天下之敝皆萃陛下,其所從來漸矣。

自艱難之初,百姓尚未凋竭,太平之治猶可致,而李輔國當權,宰相用事,遞為姑息。

開三司,誅反側,使餘賊潰將北走一黨一項,裒嘯不逞,更相驚恐,思明危懼,相挻而反,東都陷沒,先帝由是憂勤損壽。

臣每思之,痛貫心骨。

今天下瘡痏未平,干戈日滋,陛下豈得不博聞讜言以廣視聽,而塞絕忠諫乎?陛下在陝時,奏事者不限貴賤,群臣以為太宗之治可跂而待。

且君子難進易退,朝廷開不諱之路,猶恐不言,況懷厭怠。

令宰相宣進止,御史台作條目,不得直進,從此人不奏事矣。

陛下聞見,止於數人耳目。

天下之士,方鉗口結舌,陛下便謂無事可論,豈知懼而不敢進,即林甫、國忠復起矣。

臣謂今日之事,曠古未有,雖林甫、國忠猶不敢公為之。

陛下不早覺悟,漸成孤立,後悔無及矣。

於是中人等騰布中外。

後攝事太廟,言祭器不飭,載以為誹謗,貶峽州別駕。

改吉州司馬,遷撫、湖二州刺史。

載誅,楊綰薦之,擢刑部尚書,進吏部。

帝崩,以為禮儀使。

因奏列聖謚繁,請從初議為定,袁參固排之,罷不報。

時喪亂後,典法湮放,真卿雖博識今古,屢建議釐正,為權臣沮抑,多中格雲。

楊炎當國,以直不容,換太子少師,然猶領使。

及盧杞,益不喜,改太子太師,並使罷之,數遣人問方鎮所便,將出之。

真卿往見杞,辭曰:「先中丞傳首平原,面流血,吾不敢以衣拭,親舌一舐一之,公忍不見容乎!」杞矍然下拜,而銜恨切骨。

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諭之,可不勞師而定。」

詔可,公卿皆失色。

李勉以為失一元老,貽朝廷羞,密表固留。

至河南,河南尹鄭叔則以希烈反狀明,勸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

既見希烈,宣詔旨,希烈養子千餘拔刃爭進,諸將皆慢罵,將食之,真卿色不變。

希烈以身捍,麾其眾退,乃就館。

一逼一使上疏雪己,真卿不從。

乃詐遣真卿兄子峴與從吏數輩繼請,德宗不報。

真卿每與諸子書,但戒嚴奉家廟,恤諸孤,訖無它語。

希烈遣李元平說之,真卿叱曰:「爾受國委任,不能致命,顧吾無兵戮汝,尚說我邪?」

希烈大會其一黨一,召真卿,使倡優斥侮朝廷。

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

拂衣去。

希烈大慚。

時硃滔、王武俊、田悅、李納使者皆在坐,謂希烈曰:「聞太師名德久矣,公欲建大號而太師至,求宰相孰先太師者?」

真卿叱曰:「若等聞顏常山否?吾兄也。

祿山反,首舉義師,後雖被執,詬賊不絕於口。

吾年且八十,官太師,吾守吾節,死而後已,豈受若等脅邪!」諸賊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於廷,傳將坑之,真卿見希烈曰:「死生分矣,何多為!」張伯儀敗,希烈令繼旌節首級示真卿,真卿慟哭投地。

會其一黨一周曾、康秀林等謀襲希烈,奉真卿為帥。

事洩,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

真卿度必死,乃作遺表、墓誌、祭文,指寢室西壁下曰:「此吾殯所也。」

希烈僭稱帝,使問儀式,對曰:「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諸侯朝覲耳!」

興元後,王師復振,賊慮變,遣將辛景臻、安華至其所,積薪於廷曰:「不能屈節,當焚死。」

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

希烈弟希倩坐硃泚誅,希烈因發怒,使Yan奴等害真卿,曰:「有詔。」

真卿再拜。

奴曰:「宜賜卿死。」

曰:「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使人何日長安來?」

奴曰:「從大梁來。」

罵曰:「乃逆賊耳,何詔雲!」遂縊殺之,年七十六。

嗣曹王皋聞之,泣下,三軍皆慟,因表其大節。

淮、蔡平,子頵、碩護喪還,帝廢朝五日,贈司徒,謚文忠,賻布帛米粟加等。

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非公言直道,不萌於心。

天下不以姓名稱,而獨曰魯公。

如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皆真卿始招起之,後皆有功。

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

貞元六年,赦書授頵五品正員官。

開成初,又以曾孫弘式為同州參軍。

贊曰:唐一人柳宗元稱:「世言段太尉,大抵以為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非也。

太尉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人視之,儒者也。

遇不可,必達其志,決非偶然者。」

宗元不妄許人,諒其然邪,非孔子所謂仁者必有勇乎?當祿山反,哮噬無前,魯公獨以烏合嬰其鋒,功雖不成,其志有足稱者。

晚節偃蹇,為一奸一臣所擠,見殞賊手。

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忠矣。

詳觀二子行一事,當時亦不能盡信於君,及臨大節,蹈之無貳色,何耶?彼忠臣誼士,寧以未見信望於人,要返諸己得其正,而後慊於中而行之也。

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