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構弟栩,生凌,凌生勻,世失官,為鹽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

畢諴,字存之,黃門監構從孫。

構弟栩,生凌,凌生勻,世失官,為鹽估。

勻生諴,蚤孤。

夜然薪讀書,母恤其疲,奪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經史,工辭章。

一性一端愨,不妄與人交。

太和中,舉進士、書判拔萃,連中。

辟忠武杜悰幕府。

悰領度支,表為巡官,又從辟淮南,入拜侍御史。

李德裕始與悰同輔政,不協,故出悰劍南東川節度使。

故吏惟諴餞訊如平日,德裕忌之,出為慈州刺史。

累官駕部員外郎、倉部郎中。

故事,要家勢人,以倉、駕二曹為辱,諴沛然如處美官,無異言。

宰相知之,以職方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召入翰林為學士。

一黨一項擾河西,宣宗嘗召訪邊事,諴援質古今,條破羌狀甚悉,帝悅曰:「吾將擇能帥者,孰謂頗、牧在吾禁署,卿為朕行乎。」

諴唯唯,即拜刑部侍郎,出為邠寧節度、河西供軍安一撫使。

諴到軍,遣吏懷諭,羌人皆順向。

時戍兵常苦調饟乏,諴募士置屯田,歲收谷三十萬斛,以省度支經費,詔書嘉美。

俄徙昭義,又遷河東。

河東尤近胡,復脩杷頭七十烽,謹候虜,寇不敢入。

懿宗立,遷宣武節度使,召為戶部尚書,判度支。

未幾,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再期,固稱疾,改兵部尚書,罷。

旋兼平章事節度河中。

卒,年六十二。

諴於吏術尤所長,既貴,所得祿奉,養護宗屬之乏,無間然。

始,諴被知於宣宗,嘗許以相。

令狐綯忌之,自邠寧凡三徙,不得還。

諴思有以結綯,至太原,求麗姝盛飾使獻。

綯曰:「太原於我無分,今以是餌,將破吾族矣。」

不受。

使者留於邸,諴亦放之。

太醫李玄伯者,帝所喜,以錢七十萬聘之,夫婦日自進食,得其歡心,乃進之帝,嬖倖冠後宮。

玄伯又治丹劑以進,帝餌之,疽生於背。

懿宗立,收玄伯及方士王岳、虞芝等,俱誅死。

崔彥昭,字思文,其先清河人。

淹貫儒術,擢進士第。

數應帥鎮辟奏,於吏治一精一明,所至課最。

累進戶部侍郎。

繇河一陽一節度使徙河東。

先是,沙陀諸部多犯法,彥昭撫循有威惠,三年,境內大治,耆老叩闕願留,詔可。

僖宗立,授兵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

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判度支。

初,楊收、路巖、韋保衡皆坐朋比賄賂得罪死,蕭仿秉政,矯革之,而彥昭協力,故百職修舉,察不至苛。

不六月,遷門下侍郎。

帝因下詔暴收等過惡,申勵丁寧,以成其美。

彥昭雖宰相,退朝侍母膳,與家人齒,順色柔聲,在左右無違,士人多其孝。

與王凝外昆弟也。

凝大中初先顯,而彥昭未仕,嘗見凝,凝倨不冠帶,嫚言曰:「不若從明經舉。」

彥昭為憾。

至是,凝為兵部侍郎。

母聞彥昭相,敕婢多制屨襪,曰:「王氏妹必與子皆逐,吾將共行。」

彥昭聞之,泣且拜,不敢為怨。

而凝竟免。

伶人李可及為懿宗所一寵一,橫甚,彥昭奏逐,死嶺南。

累拜兼尚書右僕射,以疾去位,授太子太傅,卒。

劉鄴,字漢籓,潤州句容人。

父三復,以善文章知名。

少孤,母病廢,三復丐粟以養。

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奇其文,表為掌書記。

德裕三領浙西及劍南、淮南,未嘗不從。

會昌時,位宰相,擢三復刑部侍郎、弘文館學士。

鄴六七歲能屬辭,德裕憐之,使與其子共師學。

德裕既斥,鄴無所依,去客江湖間。

陝虢高元裕表署推官,高少逸又辟鎮國幕府。

鹹通初,擢左拾遺,召為翰林學士,賜進士第。

歷中書舍人,遷承旨。

鄴傷德裕以朋一黨一抱誣死海上,令狐綯久當國,更數赦,不為還官爵。

至懿宗立,綯去位,鄴乃申直其冤,復官爵,世高其義。

進戶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

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度支。

僖宗嗣位,再遷尚書左僕射。

初,韋保衡、路巖與鄴同秉政,為跡親。

俄而蕭仿、崔彥昭得相,罷鄴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

黃巢方熾,詔高駢代之,徙節度鳳翔,固辭,還左僕射。

帝西狩,追乘輿不及,與崔沆、豆盧彖匿將軍張直方家,賊捕急,三人不肯臣,俱見殺。

豆盧彖者,字希真,河南人。

仕歷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與崔沆皆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是日,宣告於廷,大風雷雨拔樹。

未幾,及禍。

初,鹹通中,有治歷者工言禍福,或問:「比宰相多不至四五,謂何?」

答曰:「紫微方災,然其人又將不免。」

後楊收、韋保衡、路巖、盧攜、劉鄴、於琮、彖與沆,皆不得終雲。

陸扆,字祥文,宰相贄族孫。

客於陝,遂為陝人。

光啟二年,從僖宗幸山南,擢進士第,累進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扆工屬辭,敏速若注射然,一時書命,同僚自以為不及,昭宗優遇之。

帝嘗作賦,詔學士皆和,獨扆最先就。

帝覽之,歎曰:「貞元時,陸贄、吳通玄兄弟善內廷文書,後無繼者,今朕得之。」

始,得舉進士時,方遷幸,而六月榜出。

至是,每甚暑,它學士輒戲曰:「造榜天也。」

以譏扆進非其時。

累為尚書左丞,封嘉興縣男。

徙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故事,自三省得宰相,有光署錢,留為宴資,學士院未始有。

至扆,送光院錢五十萬,以榮近司。

進中書侍郎,判戶部。

嗣覃王以兵伐鳳翔,扆諫曰:「國步方安,不宜加兵近輔,必為它盜所乘,無益也。

且親王而屬軍事,必有後害。」

帝顧軍興,責扆沮撓,貶峽州刺史。

師果敗。

久之,授工部尚書。

從天子自華州還,以兵部尚書復當國,封吳郡公。

天復初,帝密語韓偓曰:「陸扆、裴贄孰忠於我?」

偓曰:「扆等皆宰相,安有它腸?」

帝曰:「外言扆不喜我復位,元日易服奔啟夏門,信不?」

偓曰:「孰為陛下言此?」

曰:「崔胤、令狐渙。」

偓曰:「設扆如是,亦不足責。

且陛下反正,扆素不知謀,忽聞兵起,欲出奔耳。

陛下責其不死難則可,以為不喜,乃讒言也。」

帝遂悟。

累兼戶部尚書。

帝至自鳳翔,大赦天下,諸道皆賜詔,獨不及李茂貞。

扆曰:「國西,鳳翔為最近,跡其罪固不可赦。

然尚修職貢,朝廷未之絕,無宜於詔書有以異也。」

始,崔胤罷相,扆代之。

胤內怨望,及是議以為一陰一有一黨一附,貶沂王傅,分司東都。

胤死,復授吏部尚書,從遷洛。

柳璨始附硃全忠,謀去朝廷衣冠有望者,貶扆濮州司戶參軍,殺之白馬驛,年五十九。

扆初名允迪,後改雲。

鄭綮,字蘊武。

及進士第,歷監察御史,擢累左司郎中。

因窶甚,丐補廬州刺史。

黃巢掠淮南,綮移檄請無犯州境,巢笑,為斂兵,州獨完。

僖宗嘉之,賜緋魚。

歲滿去,贏錢千緡藏州庫。

後它盜至,終不犯鄭使君錢。

及楊行密為刺史,送都還綮。

王徽為御史大夫,以兵部郎中表知雜事,遷給事中。

杜弘徽任中書舍人,綮以其兄讓能輔政,不宜處禁要,上還制書,不報,輒移病去。

召為右散騎常侍,往往條摘失政,眾雚傳之,宰相怒,改國子祭酒,議者不直,復還常侍。

大順後,王政微,綮每以詩謠托諷,中人有誦之天子前者。

昭宗意其有所蘊未盡,因有司上班簿,遂署其側曰:「可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綮本善詩,其語多俳諧,故使落調,世共號「鄭五歇後體」。

至是,省史走其家上謁,綮笑曰;「諸君誤矣,人皆不識字,宰相亦不及我。」

史言不妄。

俄聞制詔下,歎曰:「萬一然,笑殺天下人!」既視事,宗戚詣慶,搔首曰:「歇後鄭五作宰相,事可知矣。」

固讓,不聽。

立朝侃然,無復故態。

自以不為人所瞻望,才三月,以疾乞骸,拜太子少保致仕,卒。

硃樸,襄州襄一陽一人。

以三史舉,繇荊門令進京兆府司錄參軍,改著作郎。

乾寧初,太府少卿李元實欲取中外九品以上官兩月俸助軍興,樸上疏執不可而止。

擢國子《一毛一詩》博士。

上書言當世事,議遷都曰:「古王者不常厥居,皆觀天地興衰,隨時制事。

關中,隋家所都,我實因之,凡三百歲,文物資貨,奢侈僭偽皆極焉。

廣明巨盜陷覆宮闕,局署帑藏,里閈井肆,所存十二,比幸石門、華一陰一,十二之中又亡八九,高祖、太宗之制蕩然矣。

夫襄、鄧之西,夷溫數百里,其東,漢輿、鳳林為之關,南,菊潭環屈而流屬於漢,西有上洛重山之險,北有白崖聯絡,乃形勝之地,沃衍之墟。

若廣浚漕渠,運天下之財,可使大集。

自古中興之君,去已衰之衰,就未王而王。

今南一陽一,漢光武雖起而未王也。

臣視山河壯麗處多,故都已盛而衰,難可興已;江南土薄水淺,人心囂浮輕巧,不可以都;河北土厚水深,人心強愎狠戾,不可以都。

惟襄、鄧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

不報。

樸為人木強,無它能。

方是時,天子失政,思用特起士,任之以中興,而樸所善方士許巖士得幸,出入禁中,言樸有經濟才,又水部郎中何迎亦表其賢,帝召與語,擢左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以素無聞,人人一大驚,俄判戶部,進中書侍郎。

帝益治兵,所處可一委樸。

樸移檄四方,令近者出甲士,資饋饟,遠者以羨餘上。

後數月,巖士為韓建所殺,樸罷為秘書監,三貶郴州司戶參軍,卒。

與樸皆相者孫渥。

孫偓,字龍光。

父景商,為天平軍節度使。

偓第進士,歷顯官,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門下,為鳳翔四面行營都統。

俄兼禮部尚書、行營節度諸軍都統招討處置等使。

始,家第堂柱生槐枝,期而茂,既而偓秉政,封樂安縣侯。

與樸皆貶衡州司馬,卒。

偓一性一通簡,不矯飭,嘗曰:「士苟有行,不必以己長形彼短、己清彰彼濁。」

每對客,奴童相詬曳僕諸前,不之責,曰:「若持怒心,即自撓矣。」

兄儲,歷天雄節度使,終兵部尚書。

韓偓,字致光,京兆萬年人。

擢進士第,佐河中幕府。

召拜左拾遺,以疾解。

後遷累左諫議大夫。

宰相崔胤判度支,表以自副。

王溥薦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

偓嘗與胤定策誅劉季述,昭宗反正,為功臣。

帝疾宦人驕橫,欲盡去之。

偓曰:「陛下誅季述時,余皆赦不問,今又誅之,誰不懼死?含垢隱忍,須後可也。

天子威一柄一,今散在方面,若上下同心,攝領權綱,猶冀天下可治。

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一黨一,蔑有不濟。

今食度支者乃八千人,公私牽屬不減二萬,雖誅六七巨魁,未見有益,適固其逆心耳。」

帝前膝曰:「此一事終始屬卿。」

中書舍人令狐渙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渙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

辭曰:「渙再世宰相,練故事,陛下業已許之。

若許渙可改,許臣獨不可移乎?」

帝曰:「我未嘗面命,亦何憚?」

偓因薦御史大夫趙崇勁正雅重,可以準繩中外。

帝知偓,崇門生也,歎其能讓。

初,李繼昭等以功皆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謂「三使相」,後稍稍更附韓全誨、周敬容,皆忌胤。

胤聞,召鳳翔李茂貞入朝,使留族子繼筠宿衛。

偓聞,以為不可,胤不納。

偓又語令狐渙,渙曰:「吾屬不惜宰相邪?無衛軍則為Yan豎所圖矣。」

偓曰:「不然。

無兵則家與國安,有兵則家與國不可保。」

胤聞,憂,未知所出。

李彥弼見帝倨甚,帝不平,偓請逐之,赦其一黨一許自新,則狂謀自破,帝不用。

彥弼譖偓及渙漏禁省語,不可與圖政,帝怒,曰:「卿有官屬,日夕議事,奈何不欲我見學士邪?」

繼昭等飲殿中自如,帝怒,偓曰:「三使相有功,不如厚與金帛官爵,毋使豫政事。

今宰相不得顓決事,繼昭輩所奏必聽。

它日遽改,則人人生怨。

初以衛兵檢中人,今敕使、衛兵為一,臣竊寒心,願詔茂貞還其衛軍。

不然,兩鎮兵斗闕下,朝廷危矣。」

及胤召硃全忠討全誨,汴兵將至,偓勸胤督茂貞還衛卒。

又勸表暴內臣罪,因誅全誨等;若茂貞不如詔,即許全忠入朝。

未及用,而全誨等已劫帝西幸。

偓夜追及鄠,見帝慟哭。

至鳳翔,遷兵部侍郎,進承旨。

宰相韋貽范母喪,詔還位,偓當草制,上言:「貽范處喪未數月,遽使視事,傷孝子心。

今中書事,一相可辦。

陛下誠惜貽范才,俟變縗而召可也。

何必使出峨冠廟堂,入泣血柩側,毀瘠則廢務,勤恪則忘哀,此非人情可處也。」

學士使馬從皓一逼一偓求草,偓曰:「腕可斷,麻不可草!」從皓曰:「君求死邪?」

偓曰:「吾職內署,可默默乎?」

明日,百官至,而麻不出,宦侍合噪。

茂貞入見帝曰:「命宰相而學士不草麻,非反邪?」

艴然出。

姚洎聞曰:「使我當直,亦繼以死。」

既而帝畏茂貞,卒詔貽范還相,洎代草麻。

自是宦一黨一怒偓甚。

從皓讓偓曰:「南司輕北司甚,君乃崔胤、王溥所薦,今日北司雖殺之可也。

兩軍樞密,以君週歲無奉入,吾等議救接,君知之乎?」

偓不敢對。

茂貞疑帝間出依全忠,以兵衛行在。

帝行武德殿前,因至尚食局,會學士獨在,宮人招偓,偓至,再拜哭曰:「崔胤甚健,全忠軍必濟。」

帝喜,偓曰:「願陛下還宮,無為人知。」

帝賜以面豆而去。

全誨誅,宮人多坐死。

帝欲盡去余一黨一,偓曰:「禮,人臣無將,將必誅,宮婢負恩不可赦。

然不三十年不能成一人,盡誅則傷仁。

願去尤者,自內安外,以靜群心。」

帝曰:「善。」

崔胤請以輝王為元帥,帝問偓:「它日累吾兒否?」

偓曰:「陛下在東內時,天一陰一雺,王聞烏聲曰:『上與後幽困,烏雀聲亦悲。

』陛下聞之惻然,有是否?」

帝曰:「然。

是兒天生忠孝,與人異。」

意遂決。

偓議附胤類如此。

帝反正,勵一精一政事,偓處可機密,率與帝意合,欲相者三四,讓不敢當。

蘇檢復引同輔政,遂固辭。

初,偓侍宴,與京兆鄭元規、威遠使陳班並席,辭曰:「學士不與外班接。」

主席者固請,乃坐。

既元規、班至,終絕席。

全忠、胤臨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動,曰:「侍宴無輒立,二公將以我為知禮。」

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有譖偓喜侵侮有位,胤亦與偓貳。

會逐王溥、陸扆,帝以王贊、趙崇為相,胤執贊、崇非宰相器,帝不得已而罷。

贊、崇皆偓所薦為宰相者。

全忠見帝,斥偓罪,帝數顧胤,胤不為解。

全忠至中書,欲召偓殺之。

鄭元規曰:「偓位侍郎、學士承旨,公無遽。」

全忠乃止,貶濮州司馬。

帝執其手流涕曰:「我左右無人矣。」

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

天祐二年,復召為學士,還故官。

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審知而卒。

兄儀,字羽光,亦以翰林學士為御史中丞。

偓貶之明年,帝宴文思球場,全忠入,百官坐廡下,全忠怒,貶儀棣州司馬,侍御史歸藹登州司戶參軍。

贊曰:懿、僖以來,王道日失厥序,腐尹塞朝,賢人遁逃,四方豪英,各附所合而奮。

天子塊然,所與者,惟佞愎庸奴,乃欲鄣橫流、支已顛,寧不殆哉!臂綮、樸輩不次而用,捭豚臑,拒貙牙,趣亡而已。

一韓偓不能容,況賢者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