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志第五 禮樂五:季春,吉,巳享先蠶,遂以親桑。散齋三日於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志第五 禮樂五

皇后歲祀一。

季春,吉,巳享先蠶,遂以親桑。

散齋三日於後殿;致齋一日於正寢,一日於正殿。

前一日,尚捨設御幄於正殿西序及室中,俱東向。

致齋之日,晝漏上水一刻,尚儀版奏「請中嚴」。

尚服帥司仗布侍衛,司賓引內命婦陪位。

六尚以下,各服其服,詣後殿奉迎。

尚儀版奏「外辦」。

上水二刻,皇后服鈿釵禮衣,結珮,乘輿出自西房,華蓋警蹕。

皇后即御座,六尚以下侍衛。

一刻頃,尚儀前跪奏稱:「尚儀妾姓言,請降就齋室。」

皇后降座,乘輿入室。

散齋之日,內侍帥內命婦之吉者,使蠶於蠶室,諸預享者皆齋。

前享三日,尚捨直長設大次於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內命婦及六尚以下次於其後,俱南向。

守宮設外命婦次,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以下於南壝之外道西,三公夫人以下在其南,重行異位,東向北上。

陳饌幔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南,北向。

前享二日,太樂令設宮縣之樂於壇南內壝之內,諸女工各位於縣後。

右校為採桑壇於壇南二十步所,方三丈,高五尺,四出陛。

尚捨量施帷障於外壝之外,四面開門,其東門足容厭翟車。

前享一日,內謁者設御位於壇之東南,西向;望瘞位於西南,當瘞陷,西向。

亞獻、終獻位於內壝東門之內道南,執事者位於其後,重行異位,西向北上。

典正位於壇下,一位於東南,西向;一位於西南、東向。

女史各陪其後。

司贊位於樂縣東北,掌贊二人在南,差退,西面。

又設司贊、掌贊位於埋陷西南,東面南上;典樂舉麾位於壇上南陛之西,東向;司樂位於北縣之間,當壇北向。

內命婦位於終獻之南,絕位,重行異位,西向北上;外命婦位於中壝南門之外,大長公主以下於道東,西向,當內命婦,差退;太夫人以下於道西,去道遠近如公主,重行異位,相向北上。

又設御採桑位於壇上,東向;內命婦採桑位於壇下,當御位東南,北向西上;執御鉤、筐者位於內命婦之西少南,西上;內外命婦執鉤、筐者位各於其採桑位之後。

設門外位:享官於東壝之外道南,從享內命婦於享官之東,北面西上;從享外命婦於南壝之外道西,如設次。

設酒尊之位於壇上東南隅,北向西上;御洗於壇南陛東南,亞獻之洗又於東南,俱北向;幣筐於壇上尊坫之所。

晡後,內謁者帥其屬以尊坫、罍洗、篚冪入,設於位。

升壇者自東陛。

享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一毛一血置於饌所,遂烹牲。

五刻,司設升,設先蠶氏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

前享一日,金吾奏:「請外命婦等應集壇所者聽夜行,其應採桑者四人,各有女侍者進筐、鉤載之而行。」

其日未明四刻,捶一鼓為一嚴;二刻,捶二鼓為再嚴。

尚儀版奏「請中嚴」。

一刻,捶三鼓為三嚴。

司賓引內命婦入,立於庭,重行,西面北上。

六尚以下詣室奉迎。

尚服負寶,內僕進厭翟車於閣外,尚儀版奏「外辦」。

馭者執轡,皇后服鞠衣,乘輿以出,華蓋、侍衛、警蹕,內命婦從。

出門,皇后升車,尚功進鉤,司制進筐,載之。

內命婦及六尚等乘車從,諸翊駕之官皆乘馬。

駕動,警蹕,不鳴鼓角。

內命婦、宮人以次從。

其日三刻,尚儀及司愬帥其屬入,實尊罍及幣,太官令實諸籩、豆、簠、簋俎等,內謁者帥其屬詣廚奉饌入,設於饌幔內。

駕將至,女相者引享官,內典引引外命婦,俱就門外位。

駕至大次門外,回車南向,尚儀進車前跪奏稱:「尚儀妾姓言,請降車。」

皇后降車,乘輿之大次,華蓋、繖、扇。

尚儀以祝版進,御署,出奠於坫。

尚功、司制進受鉤、筐以退,典贊引亞獻及從享內命婦俱就門外位。

司贊帥掌贊先入就位,女相者引尚儀、典正及女史、祝史與女執尊罍筐冪者入自東門,當壇南,北向西上。

司贊曰:「再拜。」

掌贊承傳,尚儀以下皆再拜,就位。

司樂帥女工人入,典贊引亞獻、終獻,女相者引執事者、司賓引內命婦、內典引引外命婦入,就位。

皇后停大次半刻頃,司言引尚宮立於大次門外,當門北向。

尚儀版奏「外辦」。

皇后出次,入自東門,至版位,西向立。

尚宮曰:「再拜。」

皇后再拜。

司贊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尚宮曰:「有司謹具,請行一事。」

樂三成。

尚宮曰:「再拜。」

皇后再拜。

司贊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壇上尚儀跪取幣於篚,興,立於尊所。

皇后自壇南陛升,北面立,尚儀奉幣東向進,皇后受幣,進,北向,跪奠於神座,少退,再拜,降自南陛,復於位。

初,內外命婦拜訖,女祝史奉一毛一血之豆立於內壝東門之外,皇后已奠幣,乃奉一毛一血入,升自南陛,尚儀迎引於壇上,進,跪奠於神座前。

皇后既升奠幣,司膳出,帥女進饌者奉饌陳於內壝東門之外。

皇后既降,復位。

司膳引饌入,至階。

女祝史跪徹一毛一血之豆,降自東陛以出。

饌升自南陛,尚儀迎引於壇上,設於神座前。

皇后詣罍洗,尚儀跪取匜,興,沃水;司言跪取盤,興,承水。

皇后盥。

司言跪取巾於篚,進以帨,受巾,跪奠於篚。

乃取爵於篚,興,進,受爵。

尚儀酌罍水,司言奉盤,皇后洗爵,司言授巾,皆如初。

皇后升自壇南陛,詣酒尊。

尚儀贊酌醴齊,進先蠶氏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立。

尚儀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面跪讀祝文。

皇后再拜,尚儀以爵酌上尊福酒,西向進。

皇后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興。

尚儀帥女進饌者持籩、俎進神前,三牲胙肉各置一俎,又以籩取稷、黍飯共置一籩。

尚儀以飯籩、胙俎西向以次進,皇后每受以授左右。

乃跪取爵,遂飲,卒爵,興,再拜,降自南陛,復於位。

初,皇后獻將畢,典贊引貴妃詣罍洗,盥手,洗爵,自東陛升壇,酌盎齊於象尊,進神座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再拜。

尚儀以爵酌福酒進,貴妃再拜受爵,跪祭,遂飲,卒爵,再拜,降自東陛,復位。

昭儀終獻如亞獻。

尚儀進神座前,跪徹豆。

司贊曰:「賜胙。」

掌唱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尚宮曰:「再拜。」

皇后再拜,司贊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尚宮請就望瘞位,司贊帥掌贊就瘞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