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父起,附見《盧綸傳》。徽中進士第,居谷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

新唐書

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

錢徽,字蔚章。

父起,附見《盧綸傳》。

徽中進士第,居谷城。

谷城令王郢善接僑士遊客,以財貸饋,坐是得罪。

觀察使樊澤視其簿,獨徽無有,乃表署掌書記。

蔡賊方熾,澤多募武士於軍。

澤卒,士頗希賞,周澈主留事,重擅發軍廥,不敢給。

時大雨雪,士寒凍,徽先冬頒衣絮,士乃大悅。

又辟宣歙崔衍府。

王師討蔡,檄遣採石兵會戰,戍還,頗驕蹇。

會衍病亟,徽請召池州刺史李遜署副使,遜至而衍死,一軍賴以安。

入拜左補闕,以祠部員外郎為翰林學士,三遷中書舍人,加承旨。

憲宗嘗獨召徽,從容言它學士皆高選,宜預聞機密,廣參決,帝稱其長者。

是時,內積財,圖復河湟,然禁無名貢獻,而至者不甚卻。

徽懇諫罷之。

帝密戒後有獻毋入右銀台門,以避學士。

梁守謙為院使,見徽批監軍表語簡約,歎曰:「一字不可益邪!」銜之。

以論淮西事忤旨,罷職,徙太子右庶子,出虢州刺史。

入拜禮部侍郎。

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楊渾之、學士李紳以周漢賓並諉徽求致第籍。

渾之者憑子也,多納古帖秘畫於文昌,皆世所寶。

徽不能如二人請,自取楊殷士、蘇巢。

巢者李宗閔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與徽厚。

文昌怒,方帥劍南西川,入辭,即奏徽取士以私。

訪紳及元稹,時稹與宗閔有隙,因是共擠其非。

有詔王起、白居易覆試,而黜者過半,遂貶江州刺史。

汝士等勸徽出文昌、紳私書自直,徽曰:「苟無愧於心,安事辨證邪?」

敕子弟焚書。

初,州有盜劫貢船,捕吏取濱江惡少年二百人系訊,徽按其枉,悉縱去。

數日,舒州得真盜。

州有牛田錢百萬,刺史以給宴飲贈餉者,徽曰:「此農耕之備,可他用哉!」命代貧民租入。

轉湖州。

時宣、歙旱,左丞孔戣請徙徽領宣歙,宰相以其本文辭進,不用。

戣曰:「相君宜知天下事,徽江、虢之治不及知,況其它邪?」

還,遷工部侍郎,出為華州刺史。

文宗立,召拜尚書左丞。

會宣墨麻,群臣在廷,方大寒,稍稍引避,徽素恭謹,不去位,久而僕。

因上疏告老,不許。

太和初,復為華州。

俄以吏部尚書致仕。

卒,年七十五,贈尚書右僕射。

徽與薛正倫、魏弘簡善,二人前死,徽撫其孤至婚嫁成立。

任庶子時,韓公武以賂結公卿,遺徽錢二十萬,不納。

或言非當路可無讓,徽曰:「取之在義不在官。」

時稱有公望。

子可復、方義。

可復死鄭注時。

方義終太子賓客。

子珝,字瑞文,善文辭,宰相王摶薦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摶得罪,珝貶撫州司馬。

崔鹹,字重易,博州博平人。

元和初,擢進士第,又中宏辭。

鄭餘慶、李夷簡皆表在幕府,與均禮。

入朝為侍御史,處正特立,風采動一時。

敬宗將幸東都,裴度在興元憂之,自表求覲,與章偕來。

於是李逢吉當國,畏度復相,使京兆尹劉棲楚等十餘人悉力拫卻之,雖度門下賓客,皆有去就意。

它日,度置酒延客,棲楚曲意自解,附耳語。

鹹嫉其矯,舉酒讓度曰:「丞相乃許所由官囁嚅耳語,願上罰爵。」

度笑受而飲。

棲楚不自安,趨出,坐上莫不壯之。

累遷陝虢觀察使,日與賓客僚屬痛飲,未嘗醒;夜分輒決事,裁剖一精一明,無一毫差,吏稱為神。

入拜右散騎常侍、秘書監。

太和八年卒。

鹹素有高世志,造詣嶄遠。

間游終南山,乘月吟嘯,至感慨泣下。

諸文中歌詩最善。

韋表微,字子明,隋郿城公元禮七世孫。

羈忭能屬文。

母訓諭稍厲,輒不敢食,以是未嘗讓責。

韋皋鎮西川,王緯、司空曙、獨孤良弼、裴兌居幕府,皆厚相推挹。

兌嘗謂表微似衛玠,自以不能及也。

擢進士第,數辟諸使府。

久之,入授監察御史裡行,不樂,曰:「爵祿譬滋味也,人皆欲之。

吾年五十,拭鏡翦白,冒游少年間,取一班一級,不見其味也。

將為松菊主人,不愧陶淵明」雲。

俄為翰林學士。

是時,李紳忤宰相,貶端州,龐嚴、蔣防皆謫去,學士缺,人人爭薦丞相所善者,表微獨薦韋處厚,人服其公。

進知制誥。

後與處厚議增選學士,復薦路隋。

處厚以諸父事表微,因曰:「隋位崇,入且翁右,奈何?」

答曰:「選德進賢,初不計私也。」

久之,遷中書舍人。

敬宗嘗語左右,欲相二韋,會崩。

文宗立,獨相處厚,進表微戶部侍郎。

丌志沼叛,詔李聽率師討之,次河上。

天子憂無成功,表微曰:「以聽軍勢,不十五日必破賊。」

及捷書上,止浹日。

志沼殘兵六千奔昭義,宰相請推處首惡者誅之,歸脅從者於魏。

表微上言:「逆子降,又殺之,非好生也。

請以聽代史憲誠於魏,志沼之徒,可使招納。」

不聽。

以病痼罷學士。

卒,年六十,贈禮部尚書。

始,被病,醫藥不能具,所居堂寢隘陋,既沒,弔客咨嗟。

篤故舊,雖庸下,與攜手語笑無間然。

尤好《春秋》,病諸儒執一概,是非紛然,著《三傳總例》,完會經趣。

又以學者薄師道,不如聲樂賤工能尊其師,著《九經師授譜》詆其違。

高釴,字翹之,史失其何所人。

與弟銖、鍇俱擢進士第。

累遷右補闕、史館脩撰。

元和末,以中人為和糴使,釴繼疏論執。

轉起居郎,數陳政得失,穆宗嘉之,面賜緋、魚,召入翰林,為學士。

張韶變興倉卒,釴從敬宗夜駐左軍。

翌日,進知制誥,拜中書舍人。

入見帝,因勸躬聽攬示憂勤,帝納其言,賜錦彩。

俄罷學士。

累進吏部侍郎,人善其振職。

出為同州刺史。

卒,贈兵部尚書,遺命薄葬。

釴少孤窶,介然無一黨一援,以致宦達。

諸弟皆檢願友一愛一,為搢紳景重。

子湜,字澄之,第進士,累官右諫議大夫。

鹹通末,為禮部侍郎。

時士多繇權要干請,湜不能裁,既而抵帽於地曰:「吾決以至公取之,得譴固吾分!」乃取鮑乘億、許棠、聶夷中等。

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出為昭義節度使,為下所逐,貶連州司馬。

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卒。

億字壽仙,棠字文化,夷中字坦之,皆有名當時。

銖,字權仲,既擢第,署太原張弘靖幕府,入遷監察御史。

太和時,擢累給事中。

文宗得李訓,驟拜侍講學士,銖率諫官伏閣言訓素行憸邪,不可任,必亂天下。

帝遣使者諭曰:「朕留訓時時講繹,前命不可改。」

當是時,已旱而水,彗變未息,鄭注權震赫,人情危駭,既銖等弗見省,群臣失色。

明年,訓當國,出銖為浙東觀察使,歷義成節度使。

大中初,遷禮部尚書判戶部,徙太常卿。

嘗罰禮生,博士李愨慍見曰:「故事,禮院不關白太常,故卿蒞職,博士不參集。

不宜罰小史,隳舊典。」

銖歎曰:「吾老不能退,乃為小兒所辱!」卒。

鍇,字弱金,連中進士、宏辭科,辟河東府參謀,歷吏部員外郎,遷中書舍人。

開成元年,權知貢舉。

文宗自以題畀有司,鍇以籍上,帝語侍臣曰:「比年文章卑弱,今所上差勝於前。」

鄭覃曰:「陛下矯革近制,以正頹俗,而鍇乃能為陛下得人。」

帝曰:「諸鎮表奏太浮華,宜責掌書記,以誡流宕。」

李石曰:「古人因事為文,今人以文害事,懲弊抑末,誠如聖訓。」

即以鍇為禮部侍郎。

閱三歲,頗得才實。

始,歲取四十人,才益少,詔減十人,猶不能滿。

遷吏部侍郎,出為鄂岳觀察使。

卒,贈禮部尚書。

子湘,字濬之,擢進士第,歷長安令、右諫議大夫。

從兄湜與路巖親善,而湘厚劉瞻,巖既逐瞻,貶湘高州司馬。

僖宗初,召為太子右庶子,終江西觀察使。

馮宿,字拱之,婺州東一陽一人。

父子華,廬親墓,有靈芝、白兔,號「孝馮家」。

宿貞元中與弟定、從弟審、寬並擢進士第,徐州張建封表掌書記。

建封卒,子愔為軍中脅主留事。

李師古將乘喪復故地,愔大懼。

於是,王武俊擁兵觀釁,宿以書說曰:「張公與公為兄弟,欲共力驅兩河歸天子,天下莫不知。

今張公不幸,幼兒為亂兵所脅,內則誠款隔絕,外則強寇侵一逼一,公安得坐視哉?誠能奏天子不忘舊勳,赦愔罪,使束身自歸,則公有靖亂之功、繼絕之德矣。」

武俊悅,即以表聞,遂授愔留後。

宿不樂佐愔,更從浙東賈全觀察府。

愔憾其去,奏貶泉州司戶參軍。

召為太常博士。

王士真死,子承宗阻命,不得謚,宿謂世勞不可遺,乃上佳謚,示不忘忠。

再遷都官員外郎。

裴度節度彰義軍,表為判官。

淮西平,除比部郎中。

長慶時,進知制誥。

牛元翼徙節山南東道,為王廷湊所圍,以宿總留事。

還,進中書舍人,出華州刺史,避諱不拜,徙左散騎常侍、兼集賢殿學士。

拜河南尹。

洛苑使姚文壽縱部曲奪民田,匿於軍,吏不敢捕。

府大集,部曲輒與文壽偕來,宿掩取榜殺之。

歷工部、刑部二侍郎。

脩《格後敕》三十篇,行於時。

累封長樂縣公。

擢東川節度使,完城郛,增兵械十餘萬,詔分余甲賜黔巫道。

涪水數壞民廬舍,宿脩利防庸,一方便賴。

疾革,將斷重刑,家人請宥之,宿曰:「命脩短,天也。

撓法以求祐,吾不敢。」

卒,年七十,贈吏部尚書,謚曰懿。

治命薄葬,悉以平生書納墓中。

子圖,字昌之,連中進士、宏辭科。

大中時,終戶部侍郎、判度支。

寬為起居郎。

定,字介夫,偉儀觀,與宿齊名,人方漢二馮。

於頔素善之。

頔在襄一陽一,定徒步上謁,吏不肯白,乃亟去。

頔聞,斥吏,歸錢五十萬,及諸境,定返其遺,以書讓頔不下士,頔大慚。

第進士異等,辟浙西薛蘋府,以鄠尉為集賢校理。

始,定居喪,號毀甚,故數移疾,大學士疑其簡怠,奪職。

三遷祠部員外郎,出為郢州刺史。

吏告定略民妻,乾沒庫錢,御史鞫治無狀。

坐游宴不節免官。

起為國子司業,再遷太常少卿。

文宗嘗詔開元《霓裳羽衣舞》參以《雲韶》,肄於廷。

定部諸工立縣間,端凝若植。

帝異之,問學士李玨,玨以定對。

帝喜曰:「豈非能古章句者邪?」

親誦定《送客西江》詩,召升殿,賜禁中瑞錦,詔悉所著以上。

遷諫議大夫。

是歲,訓、注敗,多誅公卿,中外危惴。

及改元,天子御前殿,仇士良請以神策仗衛殿門,定力爭罷之。

又請許左右史從宰相至延英記所言,執政不悅,改太子詹事。

鄭覃兼太子太師,上日欲會尚書省,定據禮當集詹事府,詔可。

論者多其正。

換衛尉卿,以散騎常侍致仕。

卒,贈工部尚書,謚曰節。

初,源寂使新羅,其國人傳定《黑水碑》、《畫鶴記》;韋休符使西蕃,所館寫定《商山記》於屏。

其名播戎夷如此。

審,字退思。

開成中,為諫議大夫,拜桂管觀察使,歷國子祭酒。

監有孔子碑,武後所立,睿宗署額。

審請琢「周」著「唐」。

終秘書監。

子緘,字宗之。

乾符初,歷京兆、河南尹。

李虞仲,字見之。

父端,附見《文藝傳》。

虞仲第進士、宏辭,累遷太常博士。

建言:「謚者,所以表德懲惡,《春秋》褒貶法也。

茆土爵祿,僇辱流放,皆緣一時,非以明示百代,然而後之所以知其行者,惟謚是觀。

古者將葬請謚,今近或二三年,遠乃數十年,然後請謚。

人歿已久,風績湮歇,采諸傳聞,不可考信,誄狀雖在,言與事浮。

臣請凡得謚者,前葬一月,請考功刺太常定議,其不請與請而過時者,聽御史劾舉。

居京師不得過半期,居外一期。

若善惡著而不請,許考功察行謚之。

節行卓異,雖無官及官卑者,在所以聞。」

詔可。

寶歷初,以兵部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出為華州刺史,歷吏部侍郎。

簡儉寡慾,時望歸重。

卒,年六十五,贈吏部尚書。

李翱,字習之,後魏尚書左僕射沖十世孫。

中進士第,始調校書郎,累遷。

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史館脩撰。

常謂史官紀事不得實,乃建言:「大氐人之行,非大善大惡暴於世者,皆訪於人。

人不周知,故取行狀謚牒。

然其為狀者,皆故吏門生,苟言虛美,溺於文而忘其理。

臣請指事載功,則賢不肖易見。

如言魏徵,但記其諫爭語,足以為直言;段秀實,但記倒用司農印追逆兵,笏擊硃泚,足以為忠烈。

不者,願敕考功、太常、史館勿受。

如此可以傳信後世矣。」

詔可。

又條興復太平大略曰:

陛下即位以來,懷不廷臣,誅畔賊,刷五聖憤恥,自古中興之盛無以加。

臣見聖德所不可及者,若淄青生口夏侯澄等四十七人,為賊一逼一脅,質其父母妻子而驅之戰,陛下俘之,赦不誅,詔田弘正隨材授職,欲歸者縱之。

澄等得生歸,轉以相謂,賊眾莫不懷盛德,無肯拒戰。

劉悟所以能一昔斬師道者,以三軍皆苦賊而暱就陛下,故不淹日成大功。

一也。

今歲關中麥不收,陛下哀民之窮,下明詔蠲賦十萬石,群臣動色,百姓歌樂遍畎畝。

二也。

昔齊遺魯以女樂,季桓子受之,君臣共觀,三日不朝,孔子行。

今韓弘獻女樂,陛下不受,遂以歸之。

三也。

又出李宗奭妻女於掖廷,以田宅賜沈遵師,聖明寬恕,億兆欣感。

臣愚不能盡識。

若它詔令一皆類此,武德、貞觀不難及,太平可覆掌而致。

臣聞定禍亂者,武功也;複製度、興太平者,文德也。

今陛下既以武功定海內,若遂革弊事,復高祖、太宗舊制:用忠正而不疑;屏邪佞而不邇;改稅法,不督錢而納布帛;絕進獻,寬百姓租賦;厚邊兵,以制蕃戎侵盜;數引見待制官,問以時事,通壅蔽之路。

此六者,政之根本,太平所以興。

陛下既已能行其難,若何而不為其易者乎?

以陛下資上聖,如不惑近習容悅之辭,任骨鯁正直,與之脩復故事,以興大化,可不勞而成也。

若一日不事,臣恐大功之後,逸樂易生,進言者必曰:「天下既平矣,陛下可以高枕自安逸。」

如是,則高祖、太宗之制度不可以復;制度不復,則太平未可以至。

臣竊惜陛下當可興之時,而謙讓未為也。

再遷考功員外郎。

初,諫議大夫李景儉表翱自代。

景儉斥,翱下除朗州刺史。

久之,召為禮部郎中。

翱一性一峭鯁,論議無所屈,仕不得顯官,怫郁無所發,見宰相李逢吉,面斥其過失,逢吉詭不校,翱恚懼,即移病。

滿百日,有司白免官,逢吉更表為廬州刺史。

時州旱,遂疫,逋捐系路,亡藉口四萬,權豪賤市田屋牟厚利,而窶戶仍輸賦。

翱下教使以田占租,無得隱,收豪室稅萬二千緡,貧弱以安。

入為諫議大夫,知制誥,改中書舍人。

柏耆使滄州,翱盛言其才。

耆得罪,由是左遷少府少監。

後歷遷桂管湖南觀察使、山南東道節度使,卒。

翱始從昌黎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故有司亦謚曰文。

盧簡辭,字子策。

父綸,別傳。

與兄簡能、弟弘止、簡求皆有文,並第進士。

歷佐帥府,入遷侍御史,習知法令及台閣舊事。

寶歷中,黎干子煟詣台請復葉縣故田,有司莫能知,簡辭獨詰曰:「按干坐一黨一魚朝恩誅,貲田皆沒,大歷後數十年,比有赦令,無原洗之言,煟安得冒論?」

不為治。

福建鹽鐵院官盧昂坐贓,簡辭窮按,乃得金一床一、瑟瑟枕大如斗。

敬宗曰:「禁中無此,昂為吏可知矣。」

李程鎮太原,表為節度判官。

入授考功員外郎,累擢湖南、浙西觀察使,以檢校工部尚書為忠武節度使。

徙山南東道。

坐事貶衢州刺史,卒。

簡能,見《鄭注傳》。

其子知猷,字子謨,中進士第,登宏辭,補秘書省正字。

蕭鄴鎮荊南、劍南,再辟掌書記。

入遷右補闕,出為饒州刺史,以政最聞。

累進中書舍人。

硃玫亂,避難不出。

僖宗還京,召拜工部侍郎、史館脩撰。

歷太常卿、戶部尚書,至太子太師。

昭宗為劉季述所幽,感憤卒,贈太尉。

知猷器量渾厚,世推為長者。

善書,有楷法。

文辭贍麗。

子文度,亦貴顯。

弘止,字子強,佐劉悟府,累擢監察御史。

沈傳師表為江西一團一練副使。

入拜侍御史。

華州刺史宇文鼎、戶部員外盧允中坐贓,詔弘止按訊。

文宗將殺鼎,弘止執據罪由允中,鼎乃連坐,不應死,帝釋之。

累遷給事中。

會昌中,詔河北三節度討劉稹。

何弘敬、王元逵先取邢、洺、磁三州,宰相李德裕畏諸帥有請地者,乃以弘止為三州一團一練觀察留後。

制未下,稹平,即詔為三州及河北兩鎮宣慰使。

還,拜工部侍郎,以戶部領度支。

初,兩池鹽法弊,得費不相償,弘止使判官司空輿檢鉤釐正,條上新法,即表輿兩池使,自是課入歲倍,用度賴之。

逾年,出為武寧節度使。

徐自王智興後,吏卒驕沓,銀刀軍尤不法,弘止戮其尤無狀者,終弘止治,不敢嘩。

優詔褒勞。

弘止羸病,丐身還東都,不許。

徙宣武,卒於鎮,贈尚書右僕射。

子虔灌,有美才,終秘書監。

簡求,字子臧,始從江西王仲舒幕府,兩為裴度、元稹所辟,又佐牛僧孺鎮襄一陽一,入遷戶部員外郎。

會昌中,討劉稹,以忠武節度使李彥佐為招討使,各選簡求副之,俾知後務。

歷蘇、壽二州刺史。

大中九年,一黨一項擾邊,拜涇原渭武節度使。

徙義武、鳳翔、河東三鎮。

簡求為政長權變,文不害,居邊善綏御,人皆安之。

太原統退渾、契苾、沙陀三部,難馴制,它帥或與詛盟,質子弟,然寇掠不為止。

簡求歸所質,開示至誠,虜憚其恩信,不敢亂。

久之,辭疾,以太子少師致仕,還東都,治園沼林艿,與賓客置酒自娛。

卒,年七十六,贈尚書左僕射。

子嗣業、汝弼,皆中進士第。

汝弼以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從昭宗遷洛。

方柳璨喪王室,汝弼懼,移疾去,客上一黨一。

後依李克用,克用表為節度副使。

太原府子亭,簡求所署多在,每宴亭中,未嘗居賓位,西向俯首,人美其有禮。

嗣業子文紀,後貴顯。

高元裕,字景圭,其先蓋渤海人。

第進士,累辟節度府。

以右補闕召,道商州,會方士趙歸真擅乘驛馬,元裕詆曰:「天子置驛,爾敢疾驅邪?」

命左右奪之,還,具以聞。

敬宗視朝不時,稍稍決事禁中,宦豎恣放,大臣不得進見。

元裕諫曰:「今西頭勢乃重南衙,樞密之權過宰相。」

帝頗寤而不能有所檢制,人皆危之。

俄換侍御史內供奉,士始相賀。

李宗閔高其節,擢諫議大夫,進中書舍人。

鄭注入翰林,元裕當書命,乃言「以醫術侍」,注愧憾。

及宗閔得罪,元裕坐出餞,貶閬州刺史。

注死,復授諫議大夫、翰林侍講學士。

莊恪太子立,擇可輔導者,乃兼賓客。

進御史中丞。

即建言:「紀綱地官屬須選,有不稱職者,請罷之。」

於是監察御史杜宣猷、柳瑰、崔郢、侍御史魏中庸、高弘簡並奪職。

故事,三司監院官帶御史者,號「外台」,得察風俗,舉不法。

元和中,李夷簡因請按察本道州縣。

後益不職。

元裕請監院御史隸本台,得專督察。

詔可。

累擢尚書左丞,領吏部選。

出為宣歙觀察使,入授吏部尚書。

拜山南東道節度使,封渤海郡公,奏蠲逋賦甚眾。

在鎮五年,復以吏部尚書召,卒於道,年七十六,贈尚書右僕射。

元裕一性一勤約,通經術,敏於為吏,巖巖有風采,推重於時。

自侍講為中丞,文宗難其代,元裕表言兄少逸才可任,因以命之,世榮其遷。

少逸,長慶末為侍御史,坐失舉劾,貶贊善大夫,累遷諫議大夫,乃代元裕。

稍進給事中,出為陝虢觀察使。

中人責峽石驛吏供餅惡,鞭之,少逸封餅以聞。

宣宗怒,召使者責曰:「山谷間是餅豈易具邪?」

謫隸恭陵,中人皆斂手。

以兵部尚書致仕,卒。

元裕始名允中,太和中改今名。

元裕子璩,字瑩之。

第進士,累佐使府。

以左拾遺為翰林學士,擢諫議大夫。

近世學士超省郎進官者,惟鄭顥以尚主,而璩以一寵一升雲。

懿宗時,拜劍南東川節度使。

召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閱月卒,贈司空。

太常博士曹鄴建言:「璩,宰相,交遊丑雜,取多蹊徑,謚法『不思妄一愛一曰刺』,請謚為刺。」

從之。

封敖,字碩夫,其先蓋冀州蓨人。

元和中,署進士第,江西裴堪辟置其府,轉右拾遺,雅為宰相李德裕所器。

會昌初,以左司員外郎召為翰林學士,三遷工部侍郎。

敖屬辭贍敏,不為奇澀,語切而理勝。

武宗使作詔書慰邊將傷夷者,曰:「傷居爾體,痛在朕躬。」

帝善其如意出,賜以宮錦。

劉稹平,德裕以定策功進太尉,時敖草其制曰:「謀皆予同,言不它惑。」

德裕以能明專任己以成功,謂敖曰:「陸生恨文不迨意,如君此等語,豈易得邪?」

解所賜玉帶贈之。

未幾,拜御史中丞,與宰相盧商慮囚,誤縱死罪,復為工部侍郎。

大中中,歷平盧、興元節度使。

初,鄭涯開新路,水壞其棧,敖更治斜谷道,行者告便。

蓬、果賊依雞山,寇三川,敖遣副使王贄捕平之。

加檢校吏部尚書。

還為太常卿。

卿始視事,廷設九部樂,敖宴私第,為御史所劾,徙國子祭酒。

復拜太常,進尚書右僕射。

然少行檢,士但高其才,故不至宰相,卒。

子彥卿、望卿,從子特卿,皆第進士。

鄭薰,字子溥,亡鄉里世系。

擢進士第。

歷考功郎中、翰林學士。

出為宣歙觀察使。

前人不治,薰頗以清力自將。

牙將素驕,共謀逐出之,薰奔揚州。

貶棣王府長史,分司東都。

懿宗立,召為太常少卿,擢累吏部侍郎。

時數大赦,階正議光祿大夫者,得廕一子,門施戟。

於是宦人用階請廕子,薰卻之不肯敘。

宰相杜悰才其人,擬判度支,辭;又擬刑部兼御史中丞,固辭,乃免。

久之,進左丞。

一性一愛友,糾族百口,稟不充,求外遷。

擬華州刺史,輒留中,為幸侍酬沮。

後以太子少師致仕。

薰端勁,再知禮部,舉引寒俊,士類多之。

既老,號所居為「隱巖」,蒔松於廷,號「七松處士」雲。

敬晦,字日彰,河中河東人。

祖括,字叔弓,進士及第,遷殿中侍御史。

楊國忠惡不諧己,外除果州刺史,進累兵部侍郎。

志簡淡,在職不求名。

周智光已誅,議者健括才,選為同州刺史,拜御史大夫。

隱然持重,弗以私害公。

大歷中卒。

晦進士及第,辟山南東道節度府,與馬曙聯捨。

於是,帥不政,法制陵頹,曙引大吏廷責之。

吏負兼軍職,不引咎,走訴諸府。

牙將且十輩,方雜語以申吏枉,晦讓諸將曰:「吏冒軍名,公等不能詰,反引與為伍,奈何?」

眾愧謝,闔府咨美。

擢累諫議大夫。

武宗時,趙歸真以詐營罔天子,御史平吳湘獄,得罪宰相。

晦上疏極道非是,不少回縱。

大中中,歷御史中丞、刑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浙西觀察使。

時南方連饉,有詔弛榷酒茗,官用告覂,晦處身儉勤,貲力遂充。

徙兗州節度使,以太子賓客分司。

卒,贈兵部尚書,謚曰肅。

晦兄昕、皋,弟昈、煦,俱第進士籍。

昕為河一陽一節度使,皋右散騎常侍,世一寵一其家。

韋博,字大業,京兆萬年人。

祖黃裳,浙西節度觀察使。

博取進士第,浸遷殿中侍御史。

開成中,蕭本詐窮得罪,詔與中人籍其財,中人利寶玉,欲竊取去,博奪還,簿無遺貲。

回鶻入寇,以符澈為河東節度使,拜博為判官。

久之,進主客郎中。

時詔毀佛祠,悉浮屠隸主客。

博言令太暴,宜近中,宰相李德裕惡之。

會羌、渾叛,以何清朝為靈武節度使,詔博副之,擢右諫議大夫,召對,賜金紫。

因行西北邊,商虜強弱,還奏有旨,進左大夫,為京兆尹。

與御史中丞囂競不平,皆得罪,下除博衛尉卿。

出為平盧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徙昭義。

卒,年六十二,贈兵部尚書。

李景讓,字後己,贈太尉憕孫也。

一性一方毅有守。

寶歷初,遷右拾遺。

淮南節度使王播以錢十萬市朝廷歡,求領鹽鐵,景讓詣延英亟論不可,遂知名。

沈傳師觀察江西,表以自副。

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商華虢三州刺史。

母鄭,治家嚴,身訓勒諸子。

始,貧乏時,治牆得積錢,僮婢奔告,母曰:「士不勤而祿,猶菑其身,況無妄而得,我何取?」

亟使閉坎。

景讓自右散騎常侍出為浙西觀察使,母問行日,景讓率然對:「有日。」

鄭曰:「如是,吾方有事,未及行。」

蓋怒其不嘗告也。

且曰:「已貴,何庸母行?」

景讓重請罪,乃赦。

故雖老猶加箠敕,已起,欣欣如初。

嘗怒牙將,杖殺之,軍且謀變,母欲息眾雚,召景讓廷責曰:「爾填撫方面而輕用刑,一夫不寧,豈特上負天子,亦使百歲母銜羞泉下!何面目見先大夫乎?」

將鞭其背,吏大將再拜請,不許,皆泣謝,乃罷,一軍遂定。

景讓家行脩治,閨門唯謹。

入為尚書左丞,拜天平節度使,徙山南東道,封酒泉縣男。

大中中,進御史大夫,甫視事,劾免侍御史孫玉汝、監察御史盧栯,威肅當朝。

為大夫三月,蔣伸輔政,景讓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擇宰相,盡書群臣當選者,以名內器中,禱憲宗神御前射取之,而景讓名不得。

世謂除大夫百日,有他官相者,謂之「辱台」。

景讓愧艴不能平,見宰相,自陳考深當代,即拜西川節度使。

以病丐致仕,或諫:「公廉潔亡素儲,不為諸子謀邪?」

景讓笑曰:「兒曹詎餓死乎?」

書聞,輒還東都。

以太子少保分司。

卒,年七十二,贈太子太保,謚曰孝。

一性一獎士類,拔孤仄,如李蔚、楊知退皆所推引。

始為左丞,蔣伸坐宴所,酌酒語客曰:「有孝於家、忠於國者飲此。」

客肅然,景讓起卒爵。

伸曰:「無宜於公。」

所善蘇滌、裴夷直皆為李宗閔、楊嗣復所擢,故景讓在會昌時,抑厭不遷。

宣宗銜穆宗舊怨,景讓建請遷敬、文、武三主,以猶子行為嫌,請還代宗以下主復入廟,正昭穆。

事下百官議,不然,乃罷,德望稍衰矣。

然清素寡慾,門無雜賓。

李琢罷浙西,以同裡訪之,避不見;及去,命貳其騙石焉。

元和後,大臣有德望者,以居裡顯,景讓宅東都樂和裡,世稱清德者,號「樂和李公」雲。

弟景溫,字德己,歷諫議大夫、福建觀察使,徙華州刺史,以美政聞。

累遷尚書右丞。

盧攜當國,弟隱繇博士遷水部員外郎,材下資淺,人疾其冒,無敢繩,景溫不許赴省。

時故事久廢,景溫既舉職,人皆韙其正。

弟景莊,亦至顯官。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