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餘風,絺句繪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

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餘風,絺句繪章,揣合低卬,故王、楊為之伯。

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彖,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則燕、許擅其宗。

是時,唐興已百年,諸儒爭自名家。

大歷、正元間,美才輩出,擩嚌道真,涵泳聖涯,於是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抵轢晉、魏,上軋漢、周,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

若侍從酬奉則李嶠、宋之問、沈佺期、王維,制冊則常袞、楊炎、陸贄、權德輿、王仲舒、李德裕,言詩則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劉禹錫,譎怪則李賀、杜牧、李商隱,皆卓然以所長為一世冠,其可尚已。

然嘗言之,夫子之門以文學為下科,何哉?蓋天之付與,於君子小人無常分,惟能者得之,故號一藝。

自中智以還,恃以取敗者有之,朋一奸一飾偽者有之,怨望訕國者有之。

若君子則不然,自能以功業行實光明於時,亦不一於立言而垂不腐,有如不得試,固且闡繹優遊,異不及排,怨不及誹,而不忘納君於善,故可貴也。

今但取以文自名者為《文藝篇》,若韋應物、沈亞之、閻防、祖詠、薛能、鄭谷等,其類尚多,皆班班有文在人間,史家逸其行一事,故弗得而述雲。

袁朗,其先雍州長安人。

父樞,仕陳為尚書左僕射。

朗在陳為秘書郎,江總尤器之。

後主聞其才,詔為《月賦》一篇,洒然無留思,後主曰:「謝莊不得獨美於前矣。」

復詔為《芝草》、《嘉蓮》二頌,歎賞尤厚。

累遷太子洗馬、德教殿學士。

陳亡入隋,歷尚書儀曹郎。

武德初,隱太子與秦王、齊王相傾,爭致名臣以自助。

太子有詹事李綱、竇軌、庶子裴矩、鄭善果、友賀德仁、洗馬魏征、中舍人王珪、舍人徐師謨、率更令歐一陽一詢、典膳監任璨、直典書坊唐臨、隴西公府祭酒韋挺、記室參軍事庾抱、左領大都督府長史唐憲;秦王有友於志寧、記室參軍事房玄齡、虞世南、顏思魯、諮議參軍事竇綸、蕭景、兵曹杜如晦、鎧曹褚遂良、士曹戴胄、閻立德、參軍事薛元敬、蔡允恭、主簿薛收、李道玄、典簽蘇干、文學姚思廉、褚亮、敦煌公府文學顏師古、右元帥府司馬蕭瑀、行軍元帥府長史屈突通、司馬竇誕、天策府長史唐儉、司馬封倫、軍諮祭酒蘇世長、兵曹參軍事杜淹、倉曹李守素、參軍事顏相時;齊王有記室參軍事榮九思、戶曹武士逸、典簽裴宣儼,朗為文學。

從父弟承序亦有名,王召為文學館學士。

朗累封汝南縣男,再轉給事中。

卒,太宗為廢朝一日,謂高士廉曰:「朗任淺而一性一謹厚,使人悼惜。」

詔給喪費,存問其家。

朗遠祖滂,為漢司徒。

自滂至朗凡十二世,其間位司徒、司空者四世,淑、顗、察皆死宋難,昂著節齊、梁。

時朗自以中外人物為海內冠,雖琅邪王氏踵為公卿,特以累朝佐命有功,鄙不為伍。

朗孫誼,神功中為蘇州刺史。

司馬張沛者,侍中文瓘子,嘗白誼曰:「州得一長史,隴西李亶,天下甲門也。」

誼曰:「夫門戶者,歷世名節為天下所高,老夫是也。

山東人尚婚媾,求祿利耳,至見危受命,則無人焉,何足尚邪?」

沛大慚。

承序為齊王元吉府學士,府廢,補建昌令。

治尚慈簡,吏民懷德。

高宗之為晉王也,太宗崇選僚屬,問梁、陳名臣子弟誰可者。

岑文本曰:「昔陳亡,百司奔散,有袁憲者,朝服立後主傍,白刃不避也。

王世充篡隋,群臣表勸進,而憲子給事中承家稱疾不肯署。

今其少子承序,風一操一清亮,無愧先烈。」

帝乃召拜晉王友、兼侍讀,加弘文館學士,卒。

朗從祖弟利貞,陳中書令敬孫,高宗時為太常博士、周王侍讀。

及王立為太子,百官上禮,帝欲大會群臣、命婦合宴宣政殿,設九部伎、散樂。

利貞上疏諫,以為:「前殿路門,非命婦宴會、倡優進御之所,請徙命婦別殿,九部伎從左右門入,罷散樂不進。」

帝納之。

既會,帝傳詔利貞曰:「卿奕葉忠鯁,能抗疏規朕之失,不厚賜無以勸能者。」

乃賜物百段。

擢祠部員外郎,卒。

中宗立,以舊恩追贈秘書少監。

賀德仁,越州山一陰一人。

父朗,終陳散騎常侍。

德仁與從兄德基師事周弘正,以文辭稱,人為語曰:「學行可師賀德基,文質彬彬賀德仁。」

兄弟八人,時比漢荀氏,太守鄱一陽一王伯山改所居甘滂裡為高一陽一雲。

始,德仁在陳,為吳興王友。

入隋,楊素薦其材,授豫章王記室,王遇之厚;徙封齊,復為府屬。

王廢,官吏抵罪,而德仁以忠謹獲貰,補河東司法參軍。

素與隱太子善,高祖起兵,太子封隴西公,以德仁為友,庾抱為記室。

俄並遷中舍人。

以年耆不更吏職,徙洗馬,與蕭德言、陳子良皆為東宮學士。

貞觀初,遷趙王友,卒。

從子紀、敳亦博學。

高宗時,紀為太子洗馬,豫修五禮,敳率更令、兼太子侍讀,皆為崇賢館學士。

抱者,陳御史中丞眾孫。

開皇中,為延州參軍。

入調吏部,尚書牛弘給筆札,令自序,援筆而成。

為元德太子學士,會嫡皇孫生,大宴,坐中獻頌,太子嗟賞。

及在隴西府,文檄皆出其手。

蔡允恭,荊州江陵人,後梁左民尚書大業子。

美姿容,工為詩。

仕隋,歷起居舍人。

煬帝有所賦,必令諷誦。

遣教宮人,允恭恥之,數稱疾。

授內史舍人,俾入宮,因辭,繇是疏斥。

帝遇弒,經事宇文化及、竇建德,歸國為秦王府參軍、文學館學士。

貞觀初,除太子洗馬,卒,著《後梁春秋》。

謝偃,衛州衛人,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仕北齊為散騎常侍,改姓謝。

偃在隋為散從正員郎。

貞觀初,應詔對策高第,歷高陵主簿。

太宗幸東都,方谷、洛壞洛一陽一宮,詔求直言,偃上書陳得失,帝稱善,引為弘文館直學士,遷魏王府功曹。

嘗為《塵》、《影賦》二篇,帝美其文,召見,欲偃作賦。

先為序一篇,頗言天下乂安、功德茂盛意,授偃使賦。

偃緣帝指,名篇曰《述聖》,帝悅,賜帛數十。

初,帝即位,直中書省張蘊古上《大寶箴》,諷帝以民畏而未懷,其辭挺切,擢大理丞。

偃又獻《惟皇誠德賦》,其序大略言:「治忘亂,安忘危,逸忘勞,得忘失,四者人主莫不然。

桀以瑤台為麗,而不悟南巢之禍;殷辛以象箸為華,而不知牧野之敗。

是以聖人處宮室則思前王所以亡,朝萬國則思己所以尊,巡府庫則思今所以得,視功臣則思其輔佐之始,見名將則思用力之初,如此則人無易心,天下何患乎不化哉?旦行之堯、舜,暮失之桀、紂,豈異人哉?」

其賦蓋規帝成功而自處至難雲。

又撰《玉諜真紀》以勸封禪。

時李百藥工詩,而偃善賦,時人稱「李詩謝賦」。

府廢,終湘潭令。

蘊古,洹水人。

敏書傳,曉世務,文擅當時。

後坐事誅。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

高祖光伯,仕後魏為七兵尚書。

信明之生,五月五日日方中,有異雀鳴集庭樹,太史令史良為占曰:「五月為火,火主《離》,《離》為文,日中,文之盛也,雀五色而鳴,此兒將以文顯。

然雀類微,位殆不高邪。」

及長,強記,美文章。

鄉人高孝基嘗語人曰:「崔生才富,為一時冠,但恨位不到耳。」

隋大業中,為堯城令。

竇建德僭號,而信明族弟敬素者,為賊鴻臚卿,自謂得意,語信明曰:「夏王英武,有舉天下心,士女襁負而至不可數。

兄不以此時立功立事,豈所謂見幾不俟終日乎?」

答曰:「昔申胥海隅釣師,能固其節。

爾欲吾屈身賊中求斗筲邪?」

遂逾城去,隱太行山。

貞觀六年,有詔即家拜興勢丞。

遷秦川令,卒。

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嘗矜其文,謂過李百藥,議者不許。

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者,亦驁倨,數恌輕忤物,遇信明江中,謂曰:「聞公有『楓落吳江冷』,願見其餘。」

信明欣然多出眾篇,世翼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投諸水,引舟去。

世翼,鄭州滎一陽一人,周儀同大將軍敬德孫。

貞觀時,坐怨謗流死巂州。

撰《交遊傳》,行於世。

信明子冬日,武後時位黃門侍郎,為酷吏誣死。

劉延祐,徐州彭城人。

伯父胤之,少志學,與孫萬壽、李百藥相友善。

武德中,杜淹薦為信都令,有惠政。

永徽初,以著作郎、弘文館學士與令狐德棻、一陽一仁卿等撰次國史並實錄,以勞封一陽一城縣男。

終楚州刺史。

延祐擢進士,補渭南尉,有吏能,治第一。

李勣戒之曰:「子春秋少而有美名,宜稍自抑,無為出人上。」

延祐欽納。

後檢校司賓少卿,封薛縣男。

徐敬業敗,詔延祐持節到軍。

時吏議敬業所署五品官殊死,六品流,延祐謂誣脅可察以情,乃論授五品官當流,六品以下除名,全宥甚眾。

拜箕州刺史,轉安南都護。

舊俚戶歲半租,延祐責全入,眾始怨,謀亂。

延祐誅其渠李嗣仙,而余一黨一丁建等遂叛,合眾圍安南府。

城中兵少不支,嬰壘待援。

廣州大族馮子猷幸立功,按兵不出,延祐遇害。

桂州司馬曹玄靜進兵討建,斬之。

延祐從弟藏器,高宗時為侍御史。

衛尉卿尉遲寶琳脅人為妾,藏器劾還之,寶琳私請帝止其還,凡再劾再止。

藏器曰:「法為天下縣衡,萬民所共,陛下用捨繇情,法何所施?今寶琳私請,陛下從之;臣公劾,陛下亦從之。

今日從,明日改,下何所遵?彼匹夫匹婦猶憚失信,況天子乎!」帝乃詔可,然內銜之,不悅也。

稍遷比部員外郎。

監察御史魏元忠稱其賢,帝欲擢任為吏部侍郎,魏玄同沮曰:「彼守道不篤者,安用之?」

遂出為宋州司馬,卒。

子知柔,一性一簡靜,美風儀。

居親喪,廬墓側,詔築闕表之。

歷國子司業,累遷工部尚書。

開元六年,河南大水,詔知柔馳驛察民疾苦及吏善惡,所表陳州刺史韋嗣立、汝州刺史崔日用、兗州刺史韋元珪、符離令綦毋頊等,止二十七人有治狀。

久之,遷太子賓客,封彭城縣侯。

致仕,給全祿終身。

遺令薄葬,祖載服用皆自處其費。

贈太子少保,謚曰文。

弟知幾,別有傳。

張昌齡,冀州南宮人。

與兄昌宗皆以文自名,州欲舉秀才,昌齡以科廢久,固讓。

更舉進士,與王公治齊名,皆為考功員外郎王師旦所絀。

太宗問其故,答曰:「昌齡等華而少實,其文浮一靡一,非令器也。

取之則後生勸慕,亂陛下風雅。」

帝然之。

貞觀末,翠微宮成,獻頌闕下,召見,試《息兵詔》,少選成文。

帝大悅,戒之曰:「昔禰衡、潘岳矜己傲物,不得死。

卿才不減二人,宜鑒於前,副朕所求。」

乃敕於通事舍人裡供奉。

俄為昆山道記室,《平龜茲露布》為士所稱。

賀蘭敏之奏豫北門修撰,卒。

昌宗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館學士。

撰《古文紀年新傳》數十篇。

崔行功,恆州井陘人。

祖謙之,仕北齊,終鉅鹿太守,徙占鹿泉。

少好學,唐儉一愛一其才,妻以女,因倩作文奏。

高宗時,累轉吏部郎中,以善占奏,常兼通事舍人內供奉。

坐事貶游安令,又召為司文郎中,與蘭台侍郎李懷儼並主朝廷大典冊。

初,太宗命秘書監魏征寫四部群書,將藏內府,置讎正三十員、書工百員。

征徙職,又詔虞世南、顏師古踵領,功不就。

顯慶中,罷讎正員,聽書工寫於家,送官取直,使散官隨番刊正。

至是詔東台侍郎趙仁本、舍人張文瓘及行功、懷儼相次充使檢校,置詳正學士代散官。

以勞遷蘭台侍郎,卒。

孫銑,尚定安公主,為太府卿。

初,主降王同皎,後降銑,主卒,皎子繇請與父合葬。

給事中夏侯銛駁奏「主與王氏絕,喪當還崔」,詔可。

銛猶出為瀘州都督。

行功兄子玄、別有傳。

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一陽一人,晉征南將軍預遠裔。

擢進士,為隰城尉。

恃才高,以傲世見疾。

蘇味道為天官侍郎,審言集判,出謂人曰:「味道必死。」

人驚問故,答曰:「彼見吾判,且羞死。」

又嘗語人曰:「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誕類此。

累遷洛一陽一丞,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

司馬周季重、司戶郭若訥構其罪,系獄,將殺之。

季重等酒酣,審言子並年十三,袖刃刺季重於坐,左右殺並。

季重將死,曰:「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

審言免官,還東都。

蘇頲傷並孝烈,志其墓,劉允濟祭以文。

後武後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

審言蹈舞謝,後令賦《歡喜詩》,歎重其文,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

神龍初,坐交通張易之,流峰州。

入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卒。

大學士李嶠等奏請加贈,詔贈著作郎。

初,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一人」雲。

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

融之亡,審言為服緦雲。

從祖兄易簡,九歲能屬文,長博學,為岑文本所器。

擢進士,補渭南尉。

鹹亨初,歷殿中侍御史。

嘗道遇吏部尚書李敬玄,不避,敬玄恨,召為考功員外郎屈之。

而侍郎裴行儉與敬玄不平,故易簡上書言敬玄罪,敬玄曰:「襄一陽一兒輕薄乃爾。」

因奏易簡險躁,高宗怒,貶開州司馬。

審言生子閒,閒生甫。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

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

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

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

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

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

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

帝怒,詔三司親問。

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

帝乃解。

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

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一性一失於簡。

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一愛一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歎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鼻,天下之幸,非臣獨蒙。」

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

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

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

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

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

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

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

甫見之,或時不巾,而一性一褊躁傲誕,嘗醉登武一床一,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

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

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

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一陽一。

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

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

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

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一流,浮一靡一相矜。

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

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

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

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陳時事,律切一精一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

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誠可信雲。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

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勃上書自陳,祥道表於朝,對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數獻頌闕下。

沛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論次《平台秘略》。

書成,王一愛一重之。

是時,諸王鬥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怒曰:「是且交構。」

斥出府。

勃既廢,客劍南。

嘗登葛憒山曠望,慨然思諸葛亮之功,賦詩見情。

聞虢州多藥草,求補參軍。

倚才陵藉,為僚吏共嫉。

官奴曹達抵罪,匿勃所,懼事洩,輒殺之。

事覺當誅,會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參軍坐勃故左遷交址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鍾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沆然不辭。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

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勃屬文,初不一精一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尤喜著書。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門人甚眾。

嘗起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後亡其序,有錄無書者十篇,勃補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嘗謂人子不可不知醫,時長安曹元有秘術,勃從之遊,盡得其要。

嘗讀《易》,夜夢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極,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發揮》數篇,至《晉卦》,會病止。

又謂:「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數盡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數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數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數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數七百年。

天地之常也。

自黃帝至漢,五運適周,土復歸唐,唐應繼周、漢,不可承周、隋短祚。」

乃斥魏、晉以降非真主正統,皆五行沴氣。

遂作《唐家千歲歷》。

武後時,李嗣真請以周、漢為二王后,而廢周、隋,中宗復用周、隋。

天寶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詭異進,有崔昌者采勃舊說,上《五行應運歷》,請承周、漢,廢周、隋為閏,右相李林甫亦贊佑之。

集公卿議可否,集賢學士衛包、起居舍人閻伯璵上表曰:「都堂集議之夕,四星聚於尾,天意昭然矣。」

於是玄宗下詔以唐承漢,黜隋以前帝王,廢介、酅公,尊周、漢為二王后,以商為三恪,京城起周武王、漢高祖廟。

授崔昌太子贊善大夫,衛包司虞員外郎。

楊國忠為右相,自稱隋宗,建議復用魏為三恪,周、隋為二王后,酅、介二公復舊封,貶崔昌烏雷尉,衛包一夜郎尉,閻伯璵涪川尉。

勃兄劇,弟助,皆第進士。

劇,長壽中為鳳閣舍人,壽春等五王出閣,有司具儀,忘載冊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闕,宰相失色。

劇召五吏執筆,分佔其辭,粲然皆畢,人人嗟服。

尋加弘文館學士,兼知天官侍郎。

始,裴行儉典選,見劇與蘇味道,曰:「二子者,皆銓衡才。」

至是語驗。

劇素善劉思禮,用為箕州刺史,與綦連耀謀反,劇與兄涇州刺史勉及助皆坐誅。

神龍初,詔復官。

助,字子功,七歲喪母哀號,鄰里為泣。

居父憂,毀骨立。

服除,為監察御史裡行。

初,勉、劇、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簡稱「三珠樹」,其後助、劼又以文顯。

劼早卒。

福畤少子勸亦有文。

福畤嘗詫韓思彥,思彥戲曰:「武子有馬癖,君有譽兒癖,王家癖何多耶?」

使助出其文,思彥曰:「生子若是,可誇也。」

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四傑。

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議者謂然。

炯,華一陰一人。

舉神童,授校書郎。

永隆二年,皇太子已釋奠,表豪俊充崇文館學士,中書侍郎薛元超薦炯及鄭祖玄、鄧玄挺、崔融等,詔可。

遷詹事司直。

俄坐從父弟神讓與徐敬業亂,出為梓州司法參軍。

遷盈川令,張說以箴贈行,戒其苛。

至官,果以嚴酷稱,吏稍忤意,搒殺之,不為人所多。

卒官下,中宗時贈著作郎。

照鄰,字升之,范一陽一人。

十歲從曹憲、王義方授《蒼》、《雅》。

調鄧王府典簽,王一愛一重,謂人曰:「此吾之相如。」

調新都尉,病去官,居太白山,得方士玄明膏餌之,會父喪,號嘔,丹輒出,由是疾益甚。

客東龍門山,布衣藜羹,裴瑾之、韋方質、范履冰等時時供衣藥。

疾甚,足攣,一手又廢,乃去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穎水周捨,復豫為墓,偃臥其中。

照鄰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著《五悲文》以自明。

病既久,與親屬訣,自沈穎水。

賓王,義烏人。

七歲能賦詩。

初為道王府屬,嘗使自言所能,賓王不答。

歷武功主簿。

裴行儉為洮州總管,表掌書奏,不應,調長安主簿。

武後時,數上疏言事。

下除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

徐敬業亂,署賓王為府屬,為敬業傳檄天下,斥武後罪。

後讀,但嘻笑,至「一不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誰為之?」

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中宗昌,詔求其文,得數百篇。

它日,崔融與張說評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鄰可以企之。」

說曰:「不然。

盈川文如縣河,酌之不竭,優於盧而不減王。

恥居後,信然;愧在前,謙也。」

開元中,說與徐堅論近世文章,說曰:「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

富嘉謨如孤峰絕岸,壁立萬仞,濃雲郁興,震雷俱發,誠可畏也;若施於廊廟,駭矣。

閻朝隱如麗服靚妝,燕歌趙舞,觀者忘疲,若類之《風》、《雅》,則罪人矣。」

堅問:「今世奈何?」

說曰:「韓休之文如大羹玄酒,有典則,薄滋味。

許景先如豐肌膩理,雖穠華可一愛一,而乏風骨。

張九齡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

王翰如瓊杯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玷缺。」

堅謂篤論雲。

元萬頃,後魏京兆王子推裔。

祖白澤,武德中,仕至梁、利十一州都督,封新安公。

萬頃起家為通事舍人。

從李勣征高麗,管書記。

勣命別將郭待封以舟師赴平壤,馮師本載糧繼之,不及期。

欲報勣,而恐為諜所得,萬頃為作離合詩遺勣。

勣怒曰:「軍機切遽,何用詩為?」

欲斬待封,萬頃言狀,乃免。

又使萬頃草檄讓高麗,而譏其不知守鴨淥之險,莫離支報曰:「謹聞命。」

徙兵固守,軍不得入。

高宗聞之,投萬頃嶺外。

會赦還,為著作郎。

武後諷帝召諸儒論撰禁中,萬頃與周王府戶曹參軍范履冰、苗神客、太子舍人周思茂、右史胡楚賓與選,凡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等九千餘篇。

至朝廷疑議表疏皆密使參處,以分宰相權,故時謂「北門學士」。

思茂、履冰、神客供奉左右,或二十餘年。

萬頃敏文辭,然放達不治細檢,無儒者風。

武後時,累遷鳳閣侍郎,坐誅。

履冰者,河內人。

垂拱中,歷鸞台天官二侍郎、春官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兼修國史。

載初初,坐舉逆人被殺。

神客,東光人,終著作郎。

思茂,漳南人,與弟思鈞早知名。

累遷麟台少監、崇文館學士。

垂拱中,下獄死。

楚賓,秋浦人。

屬文敏甚,必酒中,然後下筆。

高宗命作文,常以金銀杯畾酒飲之,文成輒賜焉。

家居率沈飲,無留賄,費盡按入,得賜而出,類為常。

一性一重慎,未嘗語禁中事,人及其醉問之,亦熟視不答。

尋兼崇賢直學士,卒。

萬頃孫正,修名節,擢明經高第,授監門衛兵曹參軍。

舅孫逖與譚物理,歎己不逮。

肅宗初,吏部尚書崔寓典選,正以書判第一召詣京師,以父詢倩老,辭疾免。

河南節度使崔光遠表置其府。

史思明陷河、洛,輦父匿山中,賊以名購,正度事急,謂弟曰:「賊祿不可養親,彼利吾名,難免矣,然不污身而死,吾猶生也。」

賊既得,誘以高位,瞋目固拒,兄弟皆遇害,父聞,仰藥死,路人為哭。

事平,詔錄伏節十一姓,而正為冠。

贈秘書少監,以其子義方為華州參軍。

義方,歷京兆府司錄,韋夏卿、李實繼為尹,事必咨之。

歷虢商二州刺史、福建觀察使。

中官吐突承璀,閩人也,義方用其親屬為右職。

李吉甫再當國,一陰一欲承璀奧助,即召義方為京兆尹。

李絳惡其一黨一,出為鄜坊觀察使,一切辨治,然苛刻,人多怨之。

卒,贈左散騎常侍。

弟季方,舉明經,調楚丘尉,歷殿中侍御史。

兵部尚書王紹表為度支員外郎,遷金、膳二部郎中,號能職。

王叔文用事,憚季方不為用,以兵部郎中使新羅。

新羅聞中國喪,不時遣,供饋乏,季方正色責之,閉戶絕食待死,夷人悔謝,結歡乃還。

卒,年五十一,贈同州刺史。

景龍中,遷考功員外郎,諂事太平公主,故見用。

及安樂公主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