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魏青龍中,部酋比能稍桀驁,為幽州刺史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契丹,本東胡種,其先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

魏青龍中,部酋比能稍桀驁,為幽州刺史王雄所殺,眾遂微,逃潢水之南,黃龍之北。

至元魏,自號曰契丹。

地直京師東北五千里而贏,東距高麗,西奚,南營州,北靺鞨、室韋,阻冷陘山以自固。

射獵居處無常。

其君大賀氏,有勝兵四萬,析八部,臣於突厥,以為俟斤。

凡調發攻戰,則諸部畢會;獵則部得自行。

與奚不平,每斗不利,輒遁保鮮卑山。

風俗與突厥大抵略侔。

死不墓,以馬車載一屍一入山,置於樹顛。

子孫死,父母旦夕哭;父母死則否,亦無喪期。

武德中,其大酋孫敖曹與靺鞨長突地稽俱遣人來朝,而君長或小入寇邊。

後二年,君長乃遣使者上名馬、豐貂。

貞觀二年,摩會來降。

突厥頡利可汗不欲外夷與唐合,乃請以梁師都易契丹。

太宗曰:「契丹、突厥不同類,今已降我,尚可索邪?師都,唐編戶,盜我州部,突厥輒為助,我將禽之,誼不可易降者。」

明年,摩會復入朝,賜鼓纛,由是有常貢。

帝伐高麗,悉發酋長與奚首領從軍。

帝還,過營州,盡召其長窟哥及老人,差賜繒采,以窟哥為左武衛將軍。

大酋辱紇主曲據又率眾歸,即其部為玄州,拜曲據刺史,隸營州都督府。

未幾,窟哥舉部內屬,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使持節十州諸軍事、松漠都督,封無極男,賜氏李。

以達稽部為峭落州,紇便部為彈汗州,獨活部為無逢州,芬問部為羽陵州,突便部為日連州,芮奚部為徒河州,墜斤部為萬丹州,伏部為匹黎、赤山二州,俱隸松漠府,即以辱紇主為之刺史。

窟哥死,與奚連叛,行軍總管阿史德樞賓等執松漠都督阿卜固獻東都。

窟哥有二孫:曰枯莫離,為左衛將軍、彈汗州刺史,封歸順郡王;曰盡忠,為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

而敖曹有孫曰萬榮,為歸誠州刺史。

於是營州都督趙文翽驕沓,數侵侮其下,盡忠等皆怨望。

萬榮本以侍子入朝,知中國險易,挾亂不疑,即共舉兵,殺文翽,盜營州反。

盡忠自號無上可汗,以萬榮為將,縱兵四略,所向輒下,不重浹,眾數萬,妄言十萬,攻崇州,執討擊副使許欽寂。

武後怒,詔鷹揚將軍曹仁師、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右武威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擊之;以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一撫大使,納言姚為之副。

更號萬榮曰萬斬,盡忠曰盡滅。

諸將戰西硤石黃獐谷,王師敗績,玄遇、仁節皆為虜禽。

進攻平州,不克。

敗書聞,後乃以右武衛大將軍建安王武攸宜為清邊道大總管,擊契丹;募天下人奴有勇者,官畀主直,悉發以擊虜。

萬榮銜枚夜襲檀州,清邊道副總管張九節募死士數百薄戰,萬榮敗而走山。

俄而盡忠死,突厥默啜襲破其部。

萬榮收散兵復振,使別將駱務整、何阿小入冀州,殺刺史陸寶積,掠數千人。

武後聞盡忠死,更詔夏官尚書王孝傑、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率兵十七萬討契丹,戰東硤石,師敗,孝傑死之。

萬榮席已勝,遂屠幽州。

攸宜遣將討捕,不能克。

乃命右金吾衛大將軍河內郡王武懿宗為神兵道大總管,右肅政台御史大夫婁師德為清邊道大總管,右武威衛大將軍沙吒忠義為清邊中道前軍總管,兵凡二十萬擊賊。

萬榮銳甚,鼓而南,殘瀛州屬縣,恣肆無所憚。

於是神兵道總管楊玄基率奚軍掩其尾,契丹大敗,獲何阿小,降別將李楷固、駱務整,收仗械如積。

萬榮委軍走,殘隊復合,與奚搏。

奚四面攻,乃大潰,萬榮左馳。

張九節為三伏伺之,萬榮窮,與家奴輕騎走潞河東,憊甚,臥林下,奴斬其首,九節傳之東都,餘眾潰。

攸宜凱而還,後喜,為赦天下,改元為神功。

契丹不能立,遂附突厥。

久視元年,詔左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右武威衛將軍駱務整討契丹,破之。

此兩人皆虜善將,嘗犯邊,數窘官軍者也,及是有功。

開元二年,盡忠從父弟都督失活以默啜政衰,率部落與頡利發伊健啜來歸,玄宗賜丹書鐵券。

後二年,與奚長李大酺皆來,詔復置松漠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衛大將軍。

仍其府置靜析軍,以失活為經略大使,所統八部皆擢其酋為刺史。

詔將軍薛泰為押蕃落使,督軍鎮撫。

帝以東平王外孫楊元嗣女為永樂公主,妻失活。

明年,失活死,贈特進,帝遣使吊祠,以其弟中郎將娑固襲封及所領。

明年,娑固與公主來朝,宴繼有加。

有可突於者,為靜析軍副使,悍勇得眾,娑固欲去之,未決。

可突於反攻娑固,娑固奔營州。

都督許欽澹以州甲五百,合奚君長李大酺兵共攻可突於。

不勝,娑固、大酺皆死。

欽澹懼,徙軍入榆關。

可突於奉娑固從父弟鬱於為君,遣使者謝罪。

有詔即拜鬱於松漠郡王,而赦可突於。

鬱於來朝,授率更令,以宗室所出女慕容為燕郡公主妻之。

可突於亦來朝,擢左羽林衛將軍。

鬱於死,弟吐於嗣,與可突於有隙,不能定其下,攜公主來奔,封遼一陽一郡王,留宿衛。

可突於奉盡忠弟邵固統眾,詔許襲王。

天子封禪,邵固與諸蕃長皆從行在。

明年,拜左羽林衛大將軍,徙王廣化郡,以宗室出女陳為東華公主,妻邵固,詔官其部酋長百餘人,邵固以子入侍。

可突於復來,不為宰相李元紘所禮,鞅鞅去。

張說曰:「彼獸心者,唯利是向。

且方持國,下所附也,不假以禮,不來矣。」

後三年,可突於殺邵固,立屈烈為王,脅奚眾共降突厥。

公主走平廬軍。

詔幽州長史、知范一陽一節度事趙含章擊之。

遣中書舍人裴寬、給事中薛侃大募壯士,拜忠王浚河北道行軍元帥,以御史大夫李朝隱、京兆尹裴胄先副之,帥程伯獻、張文儼、宋之悌、李東蒙、趙萬功、郭英傑等八總管兵擊契丹。

既又以忠王兼河東道諸軍元帥,王不行。

以禮部尚書信安郡王禕持節河北道行軍副元帥,與含章出塞捕虜,大破之。

可突於走,奚眾降,王以二蕃俘級告諸廟。

明年,可突於盜邊,幽州長史薛楚玉、副總管郭英傑、吳克勤、烏知義、羅守忠率萬騎及奚擊之,戰都山下。

可突於以突厥兵來,奚懼,持兩端,眾走險;知義、守忠敗,英傑、克勤死之,殺唐兵萬人。

帝擢張守珪為幽州長史經略之。

守珪既善將,可突於恐,一陽一請臣而稍趨西北倚突厥。

其衙官李過折與可突於內不平,守珪使客王悔一陰一邀之,以兵圍可突於,過折即夜斬可突於、屈烈及支一黨一數十人,自歸。

守珪使過折統其部,函可突於等首傳東都。

拜過折北平郡王,為松漠都督。

可突於殘一黨一擊殺過折,屠其家。

一子剌乾走安東,拜左驍衛將軍。

二十五年,守珪討契丹,再破之,有詔自今戰有功必告廟。

天寶四載,契丹大酋李懷秀降,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以宗室出女獨孤為靜樂公主妻之。

是歲,殺公主叛去,范一陽一節度使安祿山討破之。

更封其酋楷落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

祿山方幸,表討契丹以向帝意。

發幽州、雲中、平廬、河東兵十餘萬,以奚為鄉導,大戰潢水南。

祿山敗,死者數千。

自是祿山與相侵掠未嘗解,至其反乃已。

契丹在開元、天寶間,使朝獻者無慮二十。

故事,以范一陽一節度為押奚、契丹使,自至德後,籓鎮擅地務自安,鄣戍斥候益謹,不生事於邊;奚、契丹亦鮮入寇,歲選酋豪數十入長安朝會,每引見,賜與有秩,其下率數百皆駐館幽州。

至德、寶應時再朝獻,大歷中十三,貞元間三,元和中七,大和、開成間凡四。

然天子惡其外附回鶻,不復官爵渠長。

會昌二年,回鶻破,契丹酋屈戍始復內附,拜雲麾將軍、守右武衛將軍。

於是幽州節度使張仲武為易回鶻所與舊印,賜唐新印,曰「奉國契丹之印」。

鹹通中,其王習爾之再遣使者入朝,部落浸強。

習爾之死,族人欽德嗣。

光啟時,方天下盜興,北疆多故,乃鈔奚、室韋,小小部種皆役服之,因入寇幽、薊。

劉仁恭窮師逾摘星山討之,歲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馬多死。

契丹乃乞盟,獻良馬求牧地,仁恭許之。

覆敗約入寇,劉守光戍平州,契丹以萬騎入,守光偽與和,帳飲具於野,伏發,禽其大將。

群胡慟,願納馬五千以贖,不許。

欽德輸重賂求之,乃與盟,十年不敢近邊。

欽德晚節政不競,其八部大人法常三歲代,時耶律阿保機建鼓旗為一部,不肯代,自號為王而有國,大賀氏遂亡。

奚,亦東胡種,為匈奴所破,保烏丸山。

漢曹一操一斬其帥蹋頓,蓋其後也。

元魏時自號庫真奚,居鮮卑故地,直京師東北四千里。

其地東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北。

與突厥同俗,逐水草畜牧,居氈廬,環車為營。

其君長常以五百人持兵衛牙中,餘部散山谷間,無賦入,以射獵為貲。

稼多穄,已獲,窖山下。

斷木為臼,瓦鼎為饘,雜寒水而食。

喜戰鬥,兵有五部,部一俟斤主之。

其國西抵大洛泊,距回紇牙三千里,多依土護真水。

其馬善登,其羊黑。

盛夏必徙保冷陘山,山直媯州西北。

至隋始去「庫真」,但曰奚。

武德中,高開道借其兵再寇幽州,長史王詵擊破之。

太宗貞觀三年始來朝,閱十七歲,凡四朝貢。

帝伐高麗,大酋蘇支從戰有功。

不數年,其長可度者內附,帝為置饒樂都督府,拜可度者使持節六州諸軍事、饒樂都督,封樓煩縣公,賜李氏。

以阿會部為弱水州,處和部為祁黎州,奧失部為洛瑰州,度稽部為太魯州,元俟折部為渴野州,各以酋領辱紇主為刺史,隸饒樂府。

復置東夷都護府於營州,兼統松漠、饒樂地,置東夷校尉。

顯慶間可度者死,奚遂叛。

五年,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樞賓、左武候將軍延陀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含珠為冷陘道行軍總管。

明年,詔尚書右丞崔餘慶持節總護定襄等三都督討之,奚懼乞降,斬其王匹帝。

萬歲通天中,契丹反,奚亦叛,與突厥相表裡,號「兩蕃」。

延和元年,以左羽林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孫佺、左驍衛將軍李楷洛、左威衛將軍周以悌帥兵十二萬,為三軍,襲擊其部。

次冷陘,前軍楷洛與奚酋李大酺戰不利。

佺懼,斂軍,詐大酺曰:「我奉詔來慰撫若等,而楷洛違節度輒戰,非天子意,方戮以徇。」

大酺曰:「誠慰撫我,有所賜乎?」

佺出軍中繒帛、袍帶與之。

大酺謝,請佺還師,舉軍得脫,爭先無部伍,大酺兵躡之,遂大敗,殺傷數萬。

佺、以悌皆為虜禽,送默啜害之。

朝廷方多故,不暇討。

玄宗開元二年,使奧蘇悔落丐降,封饒樂郡王,左金吾衛大將軍、饒樂都督。

詔宗室出女辛為固安公主,妻大酺。

明年,身入朝成昏。

始復營州都督府,遣右領軍將軍李濟持節護送。

大酺後與契丹可突於鬥,死。

弟魯蘇領其部,襲王。

詔兼保塞軍經略大使。

牙官塞默羯謀叛,公主置酒誘殺之,帝嘉其功,賜主累萬。

會與其母相告訐得罪,更以盛安公主女韋為東光公主妻之。

後三年,封魯蘇奉誠郡王,右羽林衛將軍,擢其首領無慮二百人,皆位郎將。

久之,契丹可突於反,脅奚眾並附突厥。

魯蘇不能制,奔榆關,公主奔平廬。

幽州長史趙含章發清夷軍討破之,眾稍自歸。

明年,信安王禕降其酋李詩鎖高等部落五千帳,以其地為歸義州,因以王詩,拜左羽林軍大將軍、本州都督,賜帛十萬,置其部幽州之偏。

李詩死,子延一寵一嗣,與契丹又叛,為幽州張守珪所困。

延一寵一降,復拜饒樂都督、懷信王,以宗室出女楊為宜芳公主妻之。

延一寵一殺公主復叛,詔立它酋婆固為昭信王、饒樂都督,以定其部。

安祿山節度范一陽一,詭邊功,數與鏖鬥,飾俘以獻,誅其君李日越,料所俘驍壯戍雲南。

終帝世,凡八朝獻,至德、大歷間十二。

貞元四年,與室韋攻振武。

後七年,幽州殘其眾六萬。

德宗時,兩朝獻。

元和元年,君梅落身入朝,拜檢校司空、歸誠郡王。

以部酋索氏為左威衛將軍、檀薊州游弈兵馬使,沒辱孤平州游弈兵馬使,皆賜李氏。

然一陰一結回鶻、室韋兵犯西城、振武。

大抵憲宗世四朝獻。

大和四年,復盜邊,廬龍李載義破之,執大將二百餘人,縛其帥茹羯來獻,文宗賜冠帶,授右驍衛將軍。

後五年,大首領匿捨朗來朝。

大中元年,北部諸山奚悉叛,廬龍張仲武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京師。

鹹通九年,其王突董蘇使大都督薩葛入朝。

是後契丹方強,奚不敢亢,而舉部役屬。

虜政苛,奚怨之,其酋去諸引別部內附,保媯州北山,遂為東、西奚。

室韋,契丹別種,東胡之北邊,蓋丁零苗裔也。

地據黃龍北,傍越河,直京師東北七千里,東黑水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瀕海。

其國無君長,惟大酋,皆號「莫賀咄」,攝筦其部而附於突厥。

小或千戶,大數千戶,濱散川谷,逐水草而處,不稅斂。

每弋獵即相嘯聚,事畢去,不相臣制,故雖猛悍喜戰,而卒不能為強國。

剡木為犁,人挽以耕,田獲甚褊。

其氣候多寒,夏霧雨,冬霜霰。

其俗,富人以五色珠垂領,婚嫁則男先傭女家三歲,而後分以產,與婦共載,鼓舞而還。

夫死,不再嫁。

每部共構大棚,死者置一屍一其上,喪期三年。

土少金鐵,率資於高麗。

器有角弓、楛矢,人尤善射。

每溽夏,西保貣勃、次對二山。

山多草木鳥獸,然苦飛蚊,則巢居以避。

酋帥死,以子弟繼,無則推豪桀立之。

率乘牛車,蘧蒢為室,度水則束薪為桴,或以皮為舟。

馬皆草韉、繩羈靮。

所居或皮蒙室,或屈木以蘧蒢覆,徙則載而行。

其畜無羊少馬,有牛不用,有巨豕食之,韋其皮為服若席。

其語言,靺鞨也。

分部凡二十餘:曰嶺西部、山北部、黃頭部,強部也;大如者部、小如者部、婆萵部、訥北部、駱丹部,悉處柳城東北,近者三千,遠六千里而贏;最西有烏素固部,與回紇接,當俱倫泊之西南;自泊而東有移塞沒部;稍東有塞曷支部,最強部也,居啜河之一陰一,亦曰燕支河;益東有和解部、烏羅護部、那禮部、嶺西部;直北曰訥比支部,北有大山,山外曰大室韋,瀕於室建河,河出俱倫,{辶也}而東;河南有蒙瓦部,其北落坦部;水東合那河、忽汗河,又東貫黑水靺鞨,故靺鞨跨水有南北部,而東注於海。

越河東南亦與那河合,其北有東室韋,蓋烏丸東南鄙餘人也。

貞觀五年,始來貢豐貂,後再入朝。

長壽二年叛,將軍李多祚擊定之。

景龍初,復朝獻,請助討突厥。

開元、天寶間,凡十朝獻,大歷中十一。

貞元四年,與奚共寇振武,節度使唐朝臣方郊勞天子使者,驚而走軍,室韋執詔使,大殺掠而去。

明年,使者來謝。

大和中三朝獻。

大中中一來。

鹹通時,大酋怛烈與奚皆遣使至京師,然非顯夷後,史官失傳。

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

直京師東北六千里,東瀕海,西屬突厥,南高麗,北室韋。

離為數十部,酋各自治。

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與高麗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於山西,北注它漏河;稍東北曰汨咄部;又次曰安居骨部;益東曰拂涅部;居骨之西北曰黑水部;粟末之東曰白山部。

部間遠者三四百里,近二百里。

白山本臣高麗,王師取平壤,其眾多入唐,汨咄、安居骨等皆奔散,浸微無聞焉,遺人迸入渤海。

唯黑水完強,分十六落,以南北稱,蓋其居最北方者也。

人勁健,善步戰,常能患它部。

俗編發,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自別於諸部。

一性一忍悍,善射獵,無憂戚,貴壯賤老。

居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塚然。

夏出隨水草,冬入處。

以溺盥面,於夷狄最濁穢。

死者埋之,無棺槨,殺所乘馬以祭。

其酋曰大莫拂瞞咄,世相承為長。

無書契。

其矢石鏃,長二寸,蓋楛砮遺法。

畜多豕,無牛羊。

有車馬,田耦以耕,車則步推。

有粟麥。

土多貂鼠、白兔、白鷹。

有鹽泉,氣蒸薄,鹽凝樹顛。

武德五年,渠長阿固郎始來。

太宗貞觀二年,乃臣附,所獻有常,以其地為燕州。

帝伐高麗,其北部反,與高麗合。

高惠真等率眾援安市,每戰,靺鞨常居前。

帝破安市,執惠真,收靺鞨兵三千餘,悉坑之。

開元十年,其酋倪屬利稽來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

於是安東都護薛泰請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朝廷為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獻誠,以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

訖帝世,朝獻者十五。

大歷世凡七,貞元一來,元和中再。

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部。

其地南距渤海,北、東際於海,西抵室韋,南北袤二千里,東西千里。

拂涅、鐵利、虞婁、越喜時時通中國,而郡利,屈設、莫曳皆不能自通。

今存其朝京師者附左方。

拂涅,亦稱大拂涅,開元、天寶間八來,獻鯨睛、貂鼠、白兔皮;鐵利,開元中六來;越喜,七來,貞元中一來;虞婁,貞觀間再來,貞元一來。

後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

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契丹。

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

萬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翽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走,度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

武後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赦其罪。

比羽不受命,後詔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擊斬之。

是時仲像已死,其子祚榮引殘痍遁去,楷固窮躡,度天門嶺。

祚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楷固敗還。

於是契丹附突厥,王師道絕,不克討。

祚榮即並比羽之眾,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遣使交突厥,地方五千里,戶十餘萬,勝兵數萬。

頗知書契,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

中宗時,使侍御史張行岌招慰,祚榮遣子入侍。

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

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

玄宗開元七年,祚榮死,其國私謚為高王。

子武藝立,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私改年曰仁安。

帝賜典冊襲王並所領。

未幾,墨水靺鞨使者入朝,帝以其地建黑水州,置長史臨總。

武藝召其下謀曰:「黑水始假道於我與唐通,異時請吐屯於突厥,皆先告我,今請唐官不吾告,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

乃遣弟門藝及舅任雅相發兵擊黑水。

門藝嘗質京師,知利害,謂武藝曰:「黑水請吏而我擊之,是背唐也。

唐,大國,兵萬倍我,與之產怨,我且亡。

昔高麗盛時,士三十萬,抗唐為敵,可謂雄強,唐兵一臨,掃地盡矣。

今我眾比高麗三之一,王將違之,不可。」

武藝不從。

兵至境,又以書固諫。

武藝怒,遣從兄壹夏代將,召門藝,將殺之。

門藝懼,儳路自歸,詔拜左驍衛將軍。

武藝使使暴門藝罪惡,請誅之。

有詔處之安西,好報曰:「門藝窮來歸我,誼不可殺,已投之惡地。」

並留使者不遣,別詔鴻臚少卿李道邃、源復諭旨。

武藝知之,上書斥言:「陛下不當以妄示天下」,意必殺門藝。

帝怒道邃、復漏言國事,皆左除,而一陽一斥門藝以報。

後十年,武藝遣大將張文休率海賊攻登州,帝馳遣門藝發幽州兵擊之。

使太僕卿金思蘭使新羅,督兵攻其南。

會大寒,雪袤丈,士凍死過半,無功而還。

武藝望其弟不已,募客入東都狙刺於道。

門藝格之,得不死。

河南捕刺客,悉殺之。

武藝死,其國私謚武王。

子欽茂立,改年大興,有詔嗣王及所領,欽茂因是赦境內。

天寶末,欽茂徙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

訖帝世,朝獻者二十九。

寶應元年,詔以渤海為國,欽茂王之,進檢校太尉。

大歷中,二十五來,以日本舞女十一獻諸朝。

貞元時,東南徙東京。

欽茂死,私謚文王。

子宏臨早死,族弟元義立一歲,猜虐,國人殺之。

推宏臨子華璵為王,復還上京,改年中興。

死,謚曰成王。

欽茂少子嵩鄰立,改年正歷,有詔授右驍衛大將軍,嗣王。

建中、貞元間凡四來。

死,謚康王。

子元瑜立,改年永德。

死,謚定王。

弟言義立,改年硃雀,並襲王如故事。

死,謚僖王。

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歲死,謚簡王。

從父仁秀立,改年建興,其四世祖野勃,祚榮弟也。

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詔檢校司空、襲王。

元和中,凡十六朝獻,長慶四,寶歷凡再。

大和四年,仁秀死,謚宣王。

子新德蚤死,孫彝震立,改年鹹和。

明年,詔襲爵。

終文宗世來朝十二,會昌凡四。

彝震死,弟虔晃立。

死,玄錫立。

鹹通時,三朝獻。

初,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至是遂為海東盛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

其南為中京,曰顯德府,領廬、顯、鐵、湯、榮、興六州。

貊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

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領沃、睛、椒三州。

高麗故地為西京,曰鴨淥府,領神、桓、豐、正四州;曰長嶺府,領瑕、河二州。

扶餘故地為扶餘府,常屯勁兵扞契丹,領扶、仙二州;鄚頡一愛一領鄚、高二州。

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潘二州;安邊府領安、瓊二州。

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

拂涅故地為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

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

越喜故地為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州;安遠府領寧、郿、慕、常四州。

又郢、銅、涑三州為獨奏州。

涑州以其近涑沫江,蓋所謂粟末水也。

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

南海,新羅道也。

鴨淥,朝貢道也。

長嶺,營州道也。

扶餘,契丹道也。

俗謂王曰「可毒夫」,曰「聖王」,曰「基下」。

其命為「教」。

王之父曰「老王」,母「太妃」,妻「貴妃」,長子曰「副王」,諸子曰「王子」。

官有宣詔省,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諫議居之。

中台省,右相、右平章事、內史、詔誥舍人居之。

政堂省,大內相一人,居左右相上;左、右司政各一,居左右平章事之下,以比僕射;左、右允比二丞。

左六司,忠、仁、義部各一卿,居司政下,支司爵、倉、膳部,部有郎中、員外;右六司,智、禮、信部,支司戎、計、水部,卿、郎准左:以比六官。

中正台,大中正一,比御史大夫,居司政下;少正一。

又有殿中寺、宗屬寺,有大令。

文籍院有監。

令、監皆有少。

太常、司賓、大農寺,寺有卿。

司藏、司膳寺,寺有令、丞。

胄子監有監長。

巷伯局有常侍等官。

其武員有左右猛賁、熊衛、羆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各大將軍一、將軍一。

大抵憲象中國制度如此。

以品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魚。

五秩以上服緋,牙笏、銀魚。

六秩、七秩淺緋衣,八秩綠衣,皆木笏。

俗所貴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餘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位城之鐵,廬城之稻,湄沱湖之鯽。

果有九都之李,樂游之梨。

餘俗與高麗、契丹略等。

幽州節度府與相聘問,自營、平距京師蓋八千里而遠。

後朝貢至否,史家失傳,故叛附無考焉。

贊曰: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

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

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

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

極熾而衰,厥禍內移,天寶之後,區夏痍破,王官之戍,北不逾河,西止秦、邠,凌夷百年,逮於亡,顧不痛哉!筆曰:治己治人,惟聖人能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