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五十 蘇張:擢進士第,補恆州參軍。居母喪,哀毀加人,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五十 蘇張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 蘇張

蘇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書僕射威之曾孫。

擢進士第,補恆州參軍。

居母喪,哀毀加人,左庶子張大安表舉孝悌,擢豫王府錄事參軍,歷朗、歙二州刺史。

時來俊臣貶州參軍,人懼復用,多致書請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體,能過待小人乎?」

遂不發書。

俊臣未至追還,恨之。

由是連外徙,不得入。

久之,轉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州據都會,多名珍怪產,前長史張潛、於辯機貲取鉅萬,瑰單身襆被自將。

徙同州刺史。

歲旱,兵當番上者不能赴。

瑰奏:「宿衛不可闕,宜月賜增半糧,俾相給足,則不闕番。

又宜卻進獻,罷營造不急者。」

不見省。

時十道使括天下亡戶,初不立籍,人畏搜括,即流入比縣旁州,更相庾蔽。

瑰請罷十道使,專責州縣,豫立簿注,天下同日閱正,盡一月止,使柅一奸一匿,歲一括實,檢制租調,以免勞弊。

武後鑄浮屠,立廟塔,役無虛歲。

瑰以為「縻損浩廣,雖不出國用,要自民產日殫。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天下僧尼濫偽相半,請並寺,著僧常員數,缺則補。」

後善其言。

神龍初,入為尚書右丞,封懷縣男。

瑰明曉法令,多識台省舊章,一朝格式,皆所刪正。

再遷戶部尚書,拜侍中,留守京師。

中宗復政,鄭普思以妖幻位秘書員外監,支一黨一遍岐、隴間,相煽訹為亂。

瑰捕系普思窮訊,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韋後,出入禁中,有詔勿治。

瑰廷爭不可,帝猶依違。

司直范獻忠,瑰使按普思者,進曰:「瑰為大臣,不能前誅逆豎而報天子,罪大矣,臣請先斬瑰。」

於是,僕射魏元忠頓首曰:「瑰長者,用刑不枉,普思法當死。」

帝不得已,流普思於儋州,余一黨一論死。

累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許國公。

帝南郊,國子祭酒祝欽明建白皇后為亞獻,安樂公主為終獻。

瑰以為非禮,帝前折愧之。

帝昏懦,不能從。

時大臣初拜官,獻食天子,名曰「燒尾」,瑰獨不進。

及侍宴,宗晉卿嘲之,帝默然。

瑰自解於帝曰:「宰相燮和一陰陽一,代天治物。

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衛兵至三日不食,臣誠不稱職,不敢燒尾。」

帝崩,遺詔皇太后臨朝,相王以太尉輔政。

後召宰相韋安石、韋巨源、蕭至忠、宗楚客、紀處訥、韋溫、李嶠、韋嗣立、唐休璟、趙彥昭洎瑰議禁中。

楚客猥曰:「太后臨朝,相王有不通問之嫌,不宜輔政。」

瑰正色曰:「遺制乃先帝意,安得輒改?」

楚客等恕,卒削相王輔政事,瑰稱疾不朝。

是月,韋氏敗,睿宗即位,進左僕射。

景雲元年,老病,罷為太子少傅。

卒,年七十二,贈司空荊州大都督,謚曰文貞。

皇太子別次發哀。

遺令薄葬,布車一乘。

瑰治州考課常最,為宰相,陳當世病利甚多。

韋溫始為汴洲司倉參軍,以賕被杖,及用事,憚瑰正,卒不敢傷。

開元二年,賜其家實封百戶,長子頲固辭,乃擢中子乂左補闕。

六年,詔與劉幽求配享睿宗廟廷。

文宗大和中,錄舊德,官其四代孫翔。

瑰諸子,頲、詵顯。

頲,字廷碩,弱敏悟,一覽至千言,輒覆誦。

第進士,調烏程尉。

武後封嵩高,舉賢良方正異等,除左司御率府胄曹參軍。

吏部侍郎馬載曰:「古稱一日千里,蘇生是已。」

再遷監察御史。

長安中,詔覆來俊臣等冤獄,頲驗發其誣,多從洗宥。

遷給事中、修文館學士,拜中書舍人。

時瑰同中書門下三品,父子同在禁筦,朝廷榮之。

玄宗平內難,書詔填委,獨頲在太極後筦,口所佔授,功狀百緒,輕重無所差。

書史白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脫矣。」

中書令李嶠曰:「舍人思若湧一泉,吾所不及。」

遷太常少卿,仍知制誥。

遭父喪,起為工部侍郎,辭不拜,終制乃就職。

帝問宰相:「有自工部侍郎得中書侍郎乎?」

對曰:「陛下任賢惟所命,何資之計?」

乃詔以頲為中書侍郎。

帝勞曰:「方美官缺,每欲用卿,然宰相議遂無及者,朕為卿恨。

陸象先歿,紫微侍郎未嘗補,朕思其人無易卿者。」

頲頓首謝。

明日加知制誥,給政事食,給食自頲始。

時李軿對掌書命,帝曰:「前世李嶠、蘇味道文擅當時,號「蘇李」。

今朕得頲及軿,何愧前人哉!」俄襲封許國公。

吐蕃盜邊,諸將數敗,虜益張,秣騎內侵。

帝怒,欲自將兵討之。

頲諫曰:「古稱荒服,取荒忽之義,非常奉職貢也。

故來則拒,去則勿逐,以禽一獸畜之,羈縻御之。

譬若獵然,羽一毛一不入服用,體肉不登郊廟,則王者不射也。

況萬乘之重,與犬羊蚊虻語負勝哉?遠夷左衽,不足以辱天子,亦可見矣。

雖然,兵法先聲後實,陛下姑班親征之詔,而敕虓將謀夫投會濟師,則吐蕃不日崩破,亦無待躬致天討也。

臣謂岐、隴凋弊積年,若千乘萬騎,供億不涯,誠恐徭役內興,寇掠外虞,斯人不堪,一也。

戎虜之一性一,驟往倏來,敗不恥奔,勝不讓成。

若大軍一臨邊,怖震鳥散,彼出多方,我受其誤,二也。

太上皇聞陛下一身對寇場,不能無憂,烝烝之思,何以自安?三也。

漢蒯成侯諫高帝曰:「上嘗自勞,豈謂無人使哉?」

高帝以為一愛一我。

今將相大臣,豈無為陛下宣力者,何親行之遽邪?」

不省。

復上言:「王者之師,有征無戰,籓貢或闕,王命征之,於是乎治兵其郊,獲辭而止,非謂按甲自臨。

敵人畏之莫敢戰也。

古天子無親將,惟黃帝五十二戰,當未平之時。

自阪泉功成,則修身閒居,無為無事。

陛下撥定禍亂,方當深視高居,制禮作樂,禪梁父,登空同,何至厭天居,衽金革,為一日之敵?今吐蕃遣渠領干犯國令,軍吏一不勝,而陛下屈至尊為之敵,雖朝鼎夕砧,猶未可以誇四夷,安足勞聖躬哉?虜之入,唯盜羊馬,發窖褫衣,未嘗殺略邊人,其罪易原也。

臣恐虜情狼顧,牽連北狄,聞六師之行,入幽、並,犯靈、夏,南動京師,太上皇一致憂勞,是陛下以天下之安,不能寧其親也。

臣固曰,居中制勝,策之上者。

若夫擇良將,募重而約嚴,違律必誅,殺敵必賞,多出金以購酋長,虜亡無日矣。

願稍遷延,以須西音。」

亦會薛訥大破吐蕃,俘獲不貲,由是帝止不行。

時詔立靖陵碑,命頲為之詞,辭曰:「前世帝后不志碑,事弗稽古,謂之不法。

審當可者,祖宗諸陵,一須營立,後嗣謂何?」

帝不納其言。

開元四年,進同紫微黃門平章事,修國史,與宋璟同當國。

璟剛正,多所裁決,頲能推其長。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頲輒助成之,有不會意,頲更申璟所執,故帝未嘗不從,二人相得歡甚。

璟嘗曰:「吾與蘇氏父子同為宰相,僕射長厚,自是國器;若獻可替否,事至即斷,盡鮑不顧私,則今丞相為過之。」

八年,罷為禮部尚書。

俄檢校益州大都督長史,按察節度劍南諸州。

時蜀彫累,人流亡,詔頲收劍南山澤鹽鐵自贍。

頲尚簡靜,重興力役,即募戌人,輸雇直,開井置爐,量入計出,分所贏市谷,以廣見糧。

時前司馬皇甫恂使蜀,檄取庫錢市錦半臂、琵琶捍撥、玲瓏鞭,頲不肯予,因上言:「遣使銜命,先取不急,非陛下以山澤贍軍費意。」

或謂頲:「公在遠,叵得忤上意。」

頲曰:「不然。

明主不以私一愛一奪至公,吾可以遠近廢忠臣節邪?」

巂州蠻苴院與吐蕃連謀入寇,獲諜者,吏請討之,頲不聽,移書還其諜曰:「毋得爾。」

苴院羞悔,不敢侵邊。

從封泰山,詔頌朝覲壇,世咨其文。

還,分主十銓事。

卒,年五十八。

帝猶視朝,起居舍人韋述上疏曰:「貞觀、永徽時,大臣薨,輒置朝舉哀,成終始恩,上有旌賢錄舊之德,下有生榮死哀之美。

昔晉知悼子卒,平公宴樂,杜蕢一言而悟,《春秋》載之。

故禮部尚書頲累葉輔弼,奉事軒陛二十餘年,今奄忽不還,邦人痛嗟。

惟帷盡之舊,股肱之戚,宜即廢朝,明君臣之誼。」

帝曰:「固朕意也。」

即日帳次哭洛城南門,不朝。

詔贈右丞相,謚曰文憲。

葬日,帝游咸宜宮,將獵,聞之,曰:「頲且葬,我忍自娛哉!」半道而還。

頲一性一廉儉,奉稟悉推散諸弟親族,儲無長貲。

自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故時號「燕許大手筆」。

帝一愛一其文,曰:「卿所為詔令,別錄副本,署臣某撰,朕當留中。」

後遂為故事。

其後李德裕著論曰「近世詔誥,惟頲敘事外自為文章」雲。

詵,字廷言,舉賢良方正高第,補汾一陰一尉,遷秘書詳正學士,累轉給事中,時頲為紫微侍郎,固辭。

帝曰:「古有內舉不避親者乎?」

對曰:「晉祁奚是也。」

帝曰:「若然,朕自用詵,卿言非公也。」

頃之,出徐州刺史,治有跡。

卒,贈吏部侍郎。

詵子震,以廕補千牛。

十餘歲,強學有成一人風。

頲曰:「吾家有子。」

累遷殿中侍御史、長安令。

安祿山隱京師,震與尹崔光遠殺開遠門吏,棄家出奔。

會肅宗興師靈武,震晝夜馳及行在,帝嘉之,拜御史中丞,遷文部侍郎。

廣平王為元帥,崇擇賓佐,以震為糧料使。

二京平,封岐一陽一縣公,改河南尹。

九節度兵敗相州,震與留守崔圓奔襄、鄧,貶濟王府長史。

起為絳州刺史,進戶部侍郎,判度支,為泰陵、建陵鹵簿使,以勞封岐國公,拜太常卿。

代宗將幸東都,復以震為河南尹,未行,卒,贈禮部尚書。

干,瑰從父兄也。

父勖,字慎行,武德中,為秦王諮議、典簽、文學館學士,尚南康公主,拜駙馬都尉。

遷魏王泰府司馬,博學有美名,泰重之。

勸開館引文學士,著書名家。

歷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卒。

干擢明經,授徐王府記室參軍,王好畋,每諫止之。

垂拱中,遷魏刺史。

河朔饑,前刺史苛暴,百姓流徙,干檢吏督一奸一,勸課農桑,由是流冗盡按,以治稱。

拜右羽林軍將軍,遷冬官尚書。

來俊臣素忌之,誣干與琅邪王沖通書,系獄,發憤卒。

張說,字道濟,或字說之,其先自范一陽一徙河南,更為洛一陽一人。

永昌中,武後策賢良方正,詔吏部尚書李景諶糊名較覆,說所對第一,後署乙等,授太子校書郎,遷左補闕。

後嘗問:「諸儒言氏族皆本炎、黃之裔,則上古乃無百姓乎?若為朕言之。」

說曰:「古未有姓,若夷狄然。

自炎帝之姜、黃帝之姬,始因所生地而為之姓。

其後天下建德,因生以賜姓,黃帝二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

德同者姓同,德異者姓殊。

其後或以官,或以國,或以王父之字,始為賜族,久乃為姓。

降唐、虞,抵戰國,姓族漸廣。

周衰,列國既滅,其民各以舊國為之氏,下及兩漢,人皆有姓。

故姓之以國者,韓、陳、許、鄭、魯、衛、趙、魏為多。」

後曰:「善。」

久視中,後逭暑三一陽一宮,汔秋未還。

說上疏曰:

宮距洛城百六十里,有伊水之隔,崿阪之峻,過夏涉秋,水潦方積,道壞山險,不通轉運,河廣無梁,咫尺千里,扈從兵馬,日費資饟。

太倉、武庫,並在都邑,紅粟、利器,蘊若山丘,奈何去宗朝之上都,安山谷之僻處?是猶倒持劍戟,示人樽一柄一,臣竊為陛下不取。

夫禍變之生,在人所忽,故曰:「安樂必戒,無行所悔。」

不可一也。

宮城褊小,萬方輻湊,填郛溢郭,並鍤無所。

排斥居人,蓬宿草次,風雨暴至,不知庇托,孤惸老病,流轉衢巷。

陛下作人父母,將若之何?不可二也。

池亭奇巧,蕩誘上心。

削巒起觀,堨流漲海,俯貫地脈,仰出雲路,易山川之氣,奪農桑之土。

延木石,運斧斤,山谷連聲,春夏不輟。

勸陛下作此者,豈正人邪?《詩》云:「人亦勞止,迄可小康。」

不可三也。

御苑東西二十里,外無牆垣扃禁,內有榛業谿谷,猛毅所伏,暴慝所憑。

陛下往往輕行,警蹕不肅,歷蒙密,乘險巇,卒有逸獸狂夫,驚犯左右,豈不殆哉?《易》曰:「思患豫防。」

願為萬姓持重。

不可四也。

今北有胡寇覷邊,南有夷獠一騷一徼,關西小旱,耕稼是憂,安東近平,輸漕方始。

臣願及時旋軫,深居上京,息人以展農,修德以來遠,罷不急之役,省無用之費。

澄心澹懷,惟億萬年,蒼蒼群生,莫不幸甚。

臣度芻議,十不從一,何者?沮盤遊之娛,間林沚之玩,規遠圖,替近適,要後利,棄前歡,未沃明主之心,已捩貴臣之意。

然不一愛一死者,懼言責不職耳。

後不省。

擢鳳閣舍人。

張易之誣陷魏元忠也,援說為助。

說廷對「元忠無不順言」,忤後旨,流欽州。

中宗立,召為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兵部二侍郎,以母喪免。

既期,詔起為黃門侍郎,固請終制,祈陳哀到。

時禮俗衰薄,士以奪服為榮,而說獨以禮終,天下高之。

除喪,復為兵部,兼修文館學士。

睿宗即位,擢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

譙王重福死,東都支一黨一數百人,獄久不決,詔說往按,一昔而罪人得,乃誅張靈均、鄭愔,余詿誤悉原。

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惡,慰勞之。

玄宗為太子,說與褚無量侍讀,尤見親禮。

逾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景雲二年,帝謂侍臣曰:「術家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為我備之。」

左右莫對。

說進曰:「此讒人謀動東宮耳,陛下若以太子監國,則名分定,一奸一膽破,蜚禍塞矣。」

帝悟,下制如說言。

明年,皇太子即皇帝位,太平公主引蕭至忠、崔湜等為宰相,以說不附己,授尚書左丞,罷政事,為東都留守。

說知太平等懷逆,乃因使以佩刀獻玄宗,請先決策,帝納之。

至忠等已誅,召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實封二百戶。

始,武後末年,為潑寒胡戲,中宗嘗乘樓從觀。

至是,因四夷來朝,復為之。

說上疏曰:「韓宣適魯,見周禮而歎,孔子會齊,數倡優之罪。

列國如此,況天朝乎?今四夷請和,使者入謁,當按以禮樂,示以兵威,雖曰戎夷,不可輕也。

焉知無駒支之辯,由余之賢哉?且乞寒潑胡,未聞典故,一裸一體跳足,汨泥揮水,盛德何觀焉?恐非干羽柔遠,樽俎折衝之道。」

納之,自是遂絕。

素與姚元崇不平,罷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

坐累徙岳州,停實封。

說既失執政意,內自懼。

雅與蘇瑰善,時瑰子頲為宰相,因作《五君詠》獻頲,其一紀瑰也,候瑰忌日致之。

頲覽詩嗚咽,未幾,見帝陳說忠謇有勳,不宜棄外,遂遷荊州長史。

俄以右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入朝以戎服見。

帝大喜,授檢校并州長史,兼天兵軍大使,修國史,敕繼稿即軍中論譔。

朔方軍大使王晙誅河曲降虜阿布思也,九姓同羅、拔野固等皆疑懼。

說持節從輕騎二十,直詣其部,宿帳下,召見酋豪慰安之。

副使李憲以虜難信,不宜涉不測。

說報曰:「吾肉非黃羊,不畏其食;血非野馬,不畏其刺。

士當見危致命,亦吾效死秋也。」

由是九姓遂安。

晙後討蘭池叛胡康待賓,詔說相聞經略。

時一黨一項羌亦連兵攻銀城,說將步騎萬人出合河關掩擊,破之,追北駱駝堰。

羌、胡自相猜,夜鬥,待賓遁入鐵建山,餘眾奔潰。

說招納一黨一項,使復故處。

副使史獻請盡誅之,說不從,奏置麟州以安羌眾。

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讓宋璟、陸象先,不許。

明年,詔為朔方節度大使,親行五城,督士馬。

時慶州方渠降胡康願子反,自為可汗,掠牧馬,西涉河出塞。

說進討,至木槃山禽之,俘獲三千。

乃議徙河曲六州殘胡五萬於唐、鄧仙、豫間,空河南朔方地。

以功賜實封三百戶。

故時,邊鎮兵贏六十萬,說以時平無所事,請罷二十萬還農。

天子以為疑,說曰:「邊兵雖廣,諸將自衛、營私爾,所以制敵,不在眾也。

以陛下之明,四夷畏威,不慮減兵而招寇,臣請以闔門百口為保。」

帝乃可。

時衛兵貧弱,番休者亡命略盡,說建請一切募勇強士,優其科條,簡色役。

不旬日,得勝兵十三萬,分補諸衛,以強京師,後所謂「廣騎」者也。

帝自東都將還京,因幸并州。

說見帝曰:「太原王業所基,陛下巡幸,振耀威武,以申永思。

繇河東入京師,有漢武脽上祠,此禮廢闊,歷代莫舉,願為三農祈彀,誠四海之福。」

帝納其言,過祠后土乃還。

進中書令。

說又倡封禪議,受詔與諸儒草儀,多所裁正。

帝召說與禮官學士置酒集仙殿,曰:「朕今與賢者樂於此,當遂為集賢殿。」

乃下制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而授說院學士,知院事。

東封還,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

詔說撰《封禪壇頌》,刻之泰山,以誇成功。

初,源乾曜不欲封禪,說固請,乃不相平。

及升山,執事官當從者,說皆引所厚超階入五品,從兵唯加勳而不賜,眾怨其專。

宇文融先獻策,括天下游戶及籍外田,署十道勸農使,分行郡縣。

說畏其擾,數沮格之。

至是,融請吏部置十銓,與蘇釐等分治選事,有所論請,說頗抑之,於是銓綜失敘。

融恨恚,乃與崔隱甫、李林甫共劾奏說「引術士王慶則夜祠禱解,而奏表其閭;引僧道岸窺冋時事,冒署右職;所親吏張觀、范堯臣依據說勢,市權招賂,擅給太原九姓羊錢千萬。」

其言丑慘。

帝怒,詔乾曜、隱甫、刑部尚書韋抗即尚書省鞫之,發金吾兵圍其第。

說兄左庶子光詣朝堂刑耳列冤,帝遣高力士往視,見說蓬首垢面,席稿,家人以瓦器饋脫粟鹽疏,為自罰憂懼者。

力士還奏,且言:「說往納忠,於國有功。」

帝憮然,乃停說中書令,誅慶則等,坐者猶十餘人。

說既罷政事,在集賢院專脩國史。

又乞停右丞相,不許。

然每軍國大務,帝輒訪焉。

隱甫等恐說復用,巧文詆毀,素忿說者又著《疾邪篇》,帝聞,因令致仕。

始為相時,帝欲事吐蕃,說密請講和以休息鄣塞,帝曰:「朕待王君計之。」

說出告源乾曜曰:「君好兵以求利,彼入,吾言不用矣。」

後君破吐蕃於青海西,說策其且敗,因上巂州斗羊於帝,以申諷諭,曰:「使羊能言,必將曰『斗而不解,立有死者』。

所賴至仁無殘,量力取歡焉。」

帝識其意,納之,賜彩千匹。

後瓜州失守,君死。

十七年,復為右丞相,遷左丞相。

上日,敕所司供帳設樂,內出醪饌,帝為賦詩。

俄授開府儀同三司。

十八年卒,年六十四,為停正會,贈太師,謚曰文貞,群臣駁異未決,帝為制碑,謚如太常,繇是定。

說敦氣節,立然諾,喜推藉後進,於君臣朋友大義甚篤。

帝在東宮,所與秘謀密計甚眾,後卒為宗臣。

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辭,有所為必使視草。

善用人之長,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

天子尊尚經術,開館置學士,脩太宗之政,皆說倡之。

為文屬思一精一壯,長於碑誌,世所不逮。

既謫岳州,而詩益淒婉,人謂得江山助雲。

常典集賢圖書之任,間雖致仕一歲,亦修史於家。

始,帝欲授說大學士,辭曰:「學士本無大稱,中宗崇一寵一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為稱。」

固辭乃免。

後宴集賢院,故事,官重者先飲,說曰:「吾聞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閥為先後。

太宗時修史十九人,長孫無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舉爵。

長安中,與修《珠英》,當時學士亦不以品秩為限。」

於是引觴同飲,時伏其有體。

中書舍人陸堅以學士或非其人,而供擬太厚,無益國家者,議白罷之。

說聞曰:「古帝王功成,則有奢滿之失,或興池觀,或尚聲色。

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講論,詳延豪俊,則麗正乃天子禮樂之司,所費細而所益者大。

陸生之言,蓋未達邪。」

帝知,遂薄堅。

說嘗自為其父碑,帝為書其額曰:「嗚呼,積善之墓。」

說歿後,帝使就家錄其文,行於世。

開元後,宰相不以姓著者,曰燕公雲。

大歷中,詔配享玄宗廟廷。

子均、垍、埱。

均亦能文。

自太子通事舍人累遷主爵郎中、中書舍人。

開元十七年,說授左丞相,校京官考,注均考曰:「父教子忠,古之善訓,王言帝載,尤難以任。

庸以嫌疑,而撓紀綱?考上下。」

當時亦不以為私。

後襲燕國公,累遷兵部侍郎,以累貶饒、蘇二州刺史。

久之,復為兵部侍郎。

自以己才當輔相,為李林甫所抑,林甫卒,倚陳希烈,冀得其處。

既而楊國忠用事,希烈罷,而均為刑部尚書。

坐垍,貶建安太守。

還,授大理卿,居常觖望不平。

祿山盜國,為偽中書令。

肅宗反正,兄弟皆論死。

房琯聞之,驚曰:「張氏滅矣。」

乃見苗晉卿,營解之。

帝亦顧說有舊,詔免死,流合浦。

建宮初,贈太子少傅。

子濛,事德宗,為中書舍人。

垍尚寧親公主。

時說居中秉政,均為舍人,諸父光為銀青光祿大夫,榮盛冠時。

玄宗眷垍厚,即禁中置內宅,侍為文章,珍賜不可數。

均供奉翰林,而垍以所賜誇均,均曰:「此婦翁遺婿,非天子賜學士也。」

垍嘗為帝贊禮,舉止都雅,帝悅之。

因幸內宅,顧垍曰:「希烈辭宰相,孰可代者?垍錯愕,未得對。

帝曰:「無易吾婿。」

垍頓首謝。

會貴妃聞,以語國忠,國忠惡之,及希烈罷,薦韋見素代之,垍始怨上。

天寶十三載,祿山入朝,以破奚、契丹功,求平章事,國忠曰:「祿山有軍功,然不識字,與之,恐四夷輕漢。」

乃止。

及還范一陽一,詔高力士餞滻坡,力士歸曰:「祿山內鬱鬱,若知欲相而不行者。」

帝以語國忠,國忠曰:「所告者必張垍。」

帝怒,盡逐其兄弟,以均守建安,而垍為盧溪郡司馬,埱自給事中為宜春郡司馬。

歲中,還,垍為太常卿。

帝西狩至鹹一陽一,唯韋見素、楊國忠、魏方進從。

帝謂力士曰:「若計朝臣當孰至者?」

力士曰:「張垍兄弟世以恩戚貴,其當即來。

房琯有宰相望,而陛下久不用,又為祿山所器,此不來矣。」

帝曰:「未可知也。」

後琯至,召見流涕。

帝撫勞,且問:「均、垍安在?」

琯曰:『臣之西,亦嘗過其家,將與偕來。

均曰:「馬不善馳,後當繼行。

』然臣觀之,恐不能從陛下矣。」

帝嗟悵,顧力士曰:「吾豈欲誣人哉?均等自謂才器亡雙,恨不大用,吾向欲始全之,今非若所料也。」

垍遂與希烈皆相祿山,垍死賊中。

贊曰:說於玄宗最有德,及太平用事,納忠惓惓,又圖封禪,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力居多。

中為一奸一人排擯,幾不免,自古功名始終亦幾希,何獨說哉!至子以利遽敗其家。

若瑰、頲再世稱賢宰相,盛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