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於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

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

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於廷。

效戰國,肱髀相依,以土地傳子孫,脅百姓,加鋸其頸,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視猶羌狄然。

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餘年,卒不為王土。

當其盛時,蔡附齊連,內裂河南地,為合從以抗天子。

杜牧至以「山東,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賊得之,故天下不安」。

又曰:

厥今天下何如哉?干戈朽,斧鉞鈍,含引混貸,照育逆孽,殆為故常。

而執事大人曾不歷算周思,以為宿謀,方且嵬岸抑揚,自以為廣大繁昌莫己若也。

嗚呼!其不知乎,其俟蹇頓顛傾而後為之支計乎?且天下幾里,列郡幾所,自河以北,蟠城數百,角奔為寇,伺吾人憔悴,天時不利,則將與其朋伍駭亂吾民於掌股之上。

今者及吾之壯,不圖擒取,乃偷處恬逸,以為後世子孫背脅疽根,此復何也?

議者曰:倔強之徒,吾以良將勁兵為銜策,高位美爵充飽其腸,安而不橈,外而不拘,猶豢虎狼而不拂其心,則忿氣不萌,此大歷、貞元所以守邦也。

何必疾戰焚煎吾民,然後為快也?

愚曰:大歷、貞元之間,有城數十,千百卒夫,則朝廷貸以法,故於是闊視大言,自樹一家,破制削法,角為尊奢。

天子不問,有司不呵;王侯通爵,越祿受之;覲聘不來,幾杖扶之;逆息虜胤,皇子嬪之。

地益廣,兵益強,僭擬益甚,侈心益昌。

土田名一器,分劃大盡,而賊夫貪心,未及畔岸,一婬一名越號,走兵四略,以飽其志。

趙、魏、燕、齊,同日而起,梁、蔡、吳、蜀,躡而和之,其餘混澒軒囂,欲相效者,往往而是。

運遭孝武,前英後傑,夕思朝議,故能大者誅鉏,小者惠來。

大抵生人油然多欲,欲而不得則怒,怒則爭亂隨之。

是以教笞於家,刑罰於國,征伐於天下,裁其欲而塞其爭也。

大歷、貞元之間反此,提區區之有,而塞無涯之爭,是以首尾指支,幾不能相運掉也。

凡今者不知非此,而反用以為經,將見為盜者非止於河北而已。

嗚呼!大歷、貞元守邦之術,永戒之哉!

魏博傳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復亂,更四姓,傳十世,有州七。

成德更二姓,傳五世,至王承元入朝明年,王廷奏反,傳六世,有州四。

盧龍更三姓,傳五世,至劉總入朝,六月,硃克融反,傳十二世,有州九。

淄青傳五世而滅,有州十二。

滄景傳三世,至程權入朝,十六年而李全略有之,至其子同捷而滅,有州四。

宣武傳四世而滅,有州四。

彰義傳三世而滅,有州三。

澤潞傳三世而滅,有州五。

雖然,跡其由來,事有因藉,地之輕重,視人謀臧否歟!今取擅興若世嗣者,為《籓鎮傳》。

若田弘正、張孝忠等,暴忠納誠,以屏王室,自如別傳雲。

田承嗣,字承嗣,平州盧龍人。

世事盧龍軍,以豪俠聞。

隸安祿山麾下,破奚、契丹,累功至武衛將軍。

祿山反,與張忠志為賊前驅,陷河、洛。

嘗大雪,祿山按行諸屯,至其營,若無人,已而擐甲列卒,閱所籍,不缺一人,祿山異其能,使守穎川。

郭子儀平東都,承嗣以郡降,俄而復叛。

安慶緒奔鄴,承嗣自穎川來,與蔡希德、武令榔合兵六萬,慶緒復振,抗王師。

歲餘,史思明亂,承嗣又為賊導,及朝義敗,與共保莫州。

僕固瑒追北,承嗣急,乃詐朝義使自求救幽州。

承嗣守莫,因執賊妻息降於瑒,厚以金帛反間瑒將士。

瑒慮下生變,即約降。

承嗣詐疾不出,瑒欲馳入取之,承嗣列千刀為備,瑒不得志,承嗣重賂之以免。

乃與張忠志、李懷仙、薛嵩皆詣僕固懷恩謝,願備行間。

朝廷以二賊繼亂,州縣殘析,數大赦,凡為賊詿誤,一切不問。

當是時,懷恩功高,亦恐賊平則任不重,因建白承嗣等分帥河北,賜鐵券,誓不死。

拜承嗣莫州刺史,三遷至貝博滄瀛等州節度使,檢校太尉。

承嗣沈猜一陰一賊,不習禮義。

既得志,即計戶口,重賦斂,歷兵繕甲,使老弱耕,壯者在軍,不數年,有眾十萬。

又擇趫秀強力者萬人,號牙兵,自署置官吏,圖版稅入,皆私有之。

又求兼宰相,代宗以寇亂甫平,多所含宥,因就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雁門郡王,一寵一其軍曰天雄,以魏州為大都督府,即授長史,詔子華尚永樂公主,冀結其心。

而一性一著凶詭,愈不遜。

大歷八年,相衛薛嵩死,弟萼求假節,牙將裴志清逐萼,萼以眾歸承嗣。

而帝自用李承昭為相州刺史,未至,承嗣使人訹吏士反,一陽一言救,實襲取之。

帝遣使者諭罷兵,承嗣不奉詔,遣將盧子期取洺州,楊光朝取衛州,脅刺史薛雄亂,不從,屠其家,悉四州兵財以歸,擅置守宰。

一逼一使者行磁、相,遣劉渾從之,一陰一使從子悅諷諸將詣使者剺面請承嗣為帥,使人不敢詰,於是厚賞請己者。

帝乃下詔貶承嗣永州刺史,許一子從,悅及諸子皆逐惡地。

詔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成德李寶臣、幽州硃滔、昭義李承昭、淄青李正己、淮西李忠臣、永平李勉、汴宋田神玉等兵六萬掎角進,若承嗣不承命,聽在所討執,以軍法從事。

其下霍榮國以磁降。

李正己攻拔德州,李忠臣攻衛,築偃月壁河上。

承嗣列將往往攜阻,殺數十人乃定。

帝又遣御史大夫李涵督諸節度併力。

承嗣遣裴志清等攻冀州,志清以兵附成德,承嗣悉眾圍之,為寶臣所逐,火輜重,歸於貝,計益窮,不知所出,遣其下郝光朝奉表請委身北闕下。

又使悅與盧子期將萬人攻磁州,屯東山。

宣慰使韓朝彩等固守,兼訓以萬騎屯西山,成德、幽州各遣兵救磁。

時承昭以神策射生繼進,入河東壘。

諸軍進討,數有功,頗賞,天子使中人多出御服、良馬、黃白金萬計勞賚,使人供帳高會。

諸軍少懈,而正己、寶臣二軍會棗強,更相見。

會正己軍輒引去,忠臣乃棄月壘,濟河屯一陽一武。

承昭使成德、幽州兵循東山襲子期軍,自閉壁以驕賊。

子期分步騎萬人環承昭壁,以兵四千乘高望麾而進。

河東將劉文英、辛忠臣等決戰,而成德、幽州兵繞出子期後,於是圍解。

更陣高原,諸將與承昭夾攻,大戰臨水,賊敗,一屍一旁午數里,斬九千級、馬千匹,執子期及將士二千三百,旗纛器甲鼓角二十萬。

諸軍乘勝進,距磁十里,暮而捨。

承昭舉燧,朝彩出銳兵鼓噪薄魏營,斬首五百,悅驚,率餘兵夜走,盡棄旗幕鎧仗五千乘。

成德將王武俊以子期歸寶臣,寶臣方攻洺州,因以示城下,降之,復徇瀛州,瀛州亦降。

得兵萬人,粟二十萬石,獻子期京師,斬之。

天子遣中人勞寶臣,不為禮,寶臣乃貳,反攻硃滔,與承嗣和,承嗣與之滄州。

正己又請天子許承嗣入朝。

十一年,帝遣諫議大夫杜亞持節至魏受其降,許闔門還京師,赦魏博所管與更始。

承嗣逗留不至。

其秋,復略滑州,敗李勉兵。

會李靈耀以汴州叛,詔忠臣、勉、河一陽一馬燧合討。

靈耀求救於魏,承嗣使悅將兵三萬赴之,敗勉將杜如江、正己將尹伯良,死者殆半,乘勝屯汴北郛,與靈耀合。

燧、忠臣逆擊,破之,悅脫身遁,斬獲數萬。

靈耀東走,欲歸承嗣,為如江所禽,並魏將常准獻京師。

明年,承嗣上書請罪,有詔復官爵,子弟皆仍故官,復賜鐵券。

承嗣盜有貝、搏、魏、衛、相、磁、洺七州,而未嘗北面天子。

凡再興師,會國威中奪,窮而復縱,故承嗣得肆一奸一無怖忌。

十四年死,年七十五,贈太保。

悅,蚤孤,母更嫁平盧戍卒,悅隨母轉側淄、青間。

承嗣得魏,訪獲之,年十三,拜伏有禮,承嗣異之,委以號令,裁處皆與承嗣意合。

及長,剽悍善鬥冠軍中,賊忍狙詐,外飭行義,輕財重施,以鉤美譽,人皆附之。

承嗣一愛一其才,將死,顧諸子弱,乃命悅知節度事,令諸子佐之。

帝因詔悅自中軍兵馬使、府左司馬擢留後,俄檢校工部尚書,為節度使。

悅始招致賢才,開館宇,禮天下士,外示恭順,一陰一濟其一奸一。

帝晚年尤寬弛,悅所奏請無不從。

德宗立,不假借方鎮,諸將稍惕息。

會黜陟使洪經綸至河北,聞悅養士七萬,輒下符罷其四萬歸田畝。

悅即奉命,因大集將士,以好言激之曰:「而等籍軍中久,仰縑廩養父母妻子,今罷去,何恃而生?」

眾大哭。

悅乃悉出家貲給之,各令還部,自此,魏人德悅。

及劉晏死,籓帥益懼,又傳言帝且東封泰山,李勉遂城汴州;而李正己懼,率兵萬人屯曹州,乃遣人說悅同叛。

悅因與梁崇義等阻兵連和,以王侑、扈趯、許士則為腹心;邢曹俊、孟希祐、李長春、符璘、康愔為爪牙。

建中二年,鎮州李惟岳、淄青李納求襲節度,不許,悅為請,不答,遂合謀同叛。

會於邵、令狐峘等表汰浮圖,悅乃詐其軍曰:「有詔閱軍之老疾疲弱者。」

繇是舉軍咨怨。

悅與納會濮一陽一,納分兵佐悅。

會幽州硃滔等奉詔討惟岳,悅乃遣孟希祐以兵五千助惟岳;別遣康愔以兵八千攻邢州;楊朝光以兵五千壁盧疃,絕昭義餉道。

悅自將兵數萬繼進,又使朝光攻臨洺將張伾。

伾固守,食且盡,賞賜不足,乃飾一愛一女示眾曰:「庫廩竭矣,願以此女代賞。」

士感泣,請死戰,大破悅軍。

有詔河東馬燧、河一陽一李芃與昭義軍救伾。

三節度次狗、明二山間,未進。

伾急,以紙為風鳶,高百餘丈,過悅營上,悅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

燧營噪迎之,得書言「三日不解,臨洺士且為悅食。」

燧乃自壺關鼓而東,破盧疃,戰雙岡,禽賊大將盧子昌而殺朝光,悅遁保洹水。

於是曹俊為貝州刺史,乃承嗣時舊將,果而謀。

悅未得志,召問計安出,對曰:「兵法,十則攻,今公以逆干順,勢不敵也。

宜留兵萬人屯崞口,以遏西師,則舉河北二十四州,惟公所命。

今攻臨洺,糧竭卒老,不見其可。」

悅所暱扈趯、孟希祐等皆訾短之,故悅不聽其言。

燧等距悅軍三十里,築壘相望。

悅與納合兵三萬,陣洹水。

燧引神策將李晟夾攻悅,悅大敗,死傷二萬計,引壯騎數十夜奔魏,其將李長春拒關不內,以須官軍。

而三帥頓不進。

明日,悅得入,殺長春,持佩刀立軍門,流涕曰:「悅藉伯父餘業,與君等同休戚。

今敗亡及此,不敢圖全。

然悅久稽天誅者,特以淄青、恆冀子弟不得承襲,既弗能報,乃至用兵,使士民塗炭。

悅正緣母老不能自剄,願公等斬悅首以取盎貴,無庸俱死。」

乃自投於地。

眾憐,皆抱持之曰:「今士馬之眾,尚可一戰,事脫不濟,死生以之。」

悅收淚曰:「諸公不以悅喪敗,誓同存亡,縱身先地下,敢忘厚意乎?」

乃斷髮為誓,將士亦斷髮,約為兄弟;乃率富民大家財及府庫所有,大行賜與。

而李再春及其子瑤以博州降,悅從兄昂以洺州降,燧等受之、悅皆族昂等家。

悅自視兵械乏,眾單耗,懼,不知所出,復召曹俊與之謀。

曹俊為整軍完壘以振士氣,群心復堅,後十餘日,燧等始進薄城下。

未幾,王武俊殺惟岳,而深州降硃滔,滔分兵守之。

天子授武俊恆州刺史,以康日知為深、趙二州觀察使。

武俊恨賞薄,滔怨不得深州,悅知二將可間,乃曨路使王侑、許士則說滔曰:「司徒奉詔討賊,不十日,拔束鹿,下深州,惟岳勢蹙,故王大夫能得逆首。

聞出幽州日,有詔破惟岳得其地即隸麾下,今乃以深州與康日知,是朝廷不信於公也。

且上英武獨斷,有秦皇、漢武風,將誅豪桀,掃除河朔,不使父子相襲。

又功臣劉晏等皆旋踵破滅,殺梁崇義,誅其口三百餘,血丹漢江。

今日破魏,則取燕、趙如牽轅下馬耳。

夫魏博全則燕、趙安,鄙州尚書必以死報德。

且合從連衡,救災恤患,不朽之業也,尚書願上貝州以廣湯沐,使侑等奉簿最孔目,司徒朝至魏則夕入貝,惟孰計之。」

滔心素欲得貝,即大喜,使侑先還告師期。

先是,詔武俊出恆冀粟三十萬賜滔,使還幽州,以突騎五百助燧軍。

武俊懼悅破,將起師北伐,不肯歸粟、馬。

滔因使王郅說武俊曰:「天子以君善戰,天下無前,故分散粟、馬以弱君軍。

今若舉魏博,則王師北向,漳、滏勢危。

誠能連營南旆,解田悅於倒縣,大夫之利也,豈特粟不出窖,馬不離廄,又有排危之義,聲滿天下。

大夫親斷逆首,血衊釁衣袖,日知不出趙城,何功於國,而坐兼二州。

河北士以不得深州為大夫恥。」

武俊既得深,亦喜,即日使使報滔。

於是滔率兵二萬屯寧晉,武俊以兵萬五千會之。

悅恃救至,使康愔督兵與王師戰御河上,大敗,棄甲走城。

悅怒,閉門不內,蹈藉死塹中者甚眾。

其夏,滔、武俊軍至,悅具牛酒迎犒。

燧等營魏河西,武俊、滔、悅壁河東,起樓櫓營中,兩軍相持,自秋汔冬。

燧遣晟以兵三千,自邢、趙與張孝忠合攻涿、莫二州,以絕幽、薊路。

悅重德滔,欲推為盟主而臣之。

滔不敢當,乃更議如七國故事。

悅國號魏,僭稱魏王,以府為大名府,署子為府留後;以扈趯為留守,許士則為司武,曾穆司文,裴抗司禮,封演司刑,並為侍郎;劉士素為內史舍人,張瑜、孫光佐為給事中,邢曹俊、孟希祐為左右僕射,田晁、高緬為征西節度使,蔡濟、薛有倫為虎牙將軍,高崇節知軍前兵馬,夏侯為兵馬使。

晁以兵數千助李納守鄆。

明年夏,滔屯河間,留大將馬寔以兵萬人戍魏。

會硃泚亂,帝出奉天,燧還太原,武俊等皆罷,悅餞之,厚遺武俊、寔,官屬皆有贈。

興元元年,滔自將兵欲南度河助泚,使王郅見悅計事曰:「頃大王在重圍,孤與趙刻日赴王難以全魏、貝。

今秦帝已據關中,孤以步騎十萬與回紇趨東都相應接,王能從孤濟河,合勢以取大梁,孤得西收鞏、陝,與秦兵會,天下可定也。

則王與趙王永無南慮,為脣齒之國,幸速計之。」

是時,悅聞天子已赦罪,復官爵,心不欲行,重遽絕滔,一陽一遣薛有倫報滔如約。

滔大喜,復使舍人李琯申固所言,悅猶豫,許士則諫曰:「冀王勇決權略,一世之雄也,殺懷仙,屠希彩,術兄使如京師而奪之權,有恩者誅,同謀者覆,彼心腹渠可量哉?今大王之親不加泚,勇不加懷仙、希彩也,而念恩不已,拘攣匹夫義,出且見禽。

彼得魏博,北聯幽薊,南入梁、鄭而與泚合,其理然也。

大王不如偽許出迎,遣州縣具牛酒,至則以事自解,不可顧恩取禍也。」

悅然之。

先是,武俊一陰一約悅背滔,使相望。

及聞滔要悅西,使田秀馳說悅曰:』聞大王欲從滔度河,為泚掎角,非也。

方泚未盜京師時,滔為列國,且自高,如得東都,與泚連禍,兵多勢張,返制於豎於乎?今日天子復官赦罪,乃王臣,豈捨天子而北面滔、泚耶!願大王閉壘不出,武俊須昭義軍出,為王討之。」

悅因秀還,具道其謀,而遣曾穆報滔。

滔喜,自河間悉師而南,逾貝州,次清河,使人報悅,悅不至。

進屯永濟,使王郅等督之曰:「王約出館陶與大王會,乃濟河。」

悅良久曰:「始約從王,今舉軍持悅曰:『魏比困侵掠,供擬屈竭。

』以悅日拊循,猶恐人且攜間,一日去城邑,朝出夕變,且何歸?不然,悅不敢背約。

今遣孟希祐悉兵五千助王。」

因使其屬裴抗、盧南史報命。

滔怒罵曰:「逆虜前日求救,許我貝州,我不取;尊我為天子,我與同為王;教我遠來而不出。

是賊不擊,尚何誅?」

乃囚抗等,使馬寔取數縣,已而釋抗還之,悅兵不敢出,遂圍貝州。

滔取武城,通德、棣,供軍饋,盡囚諸縣官吏,唯清一陽一不下,滔圍之。

寔拔清平,殺五百人,俘男一女貲財去。

於是李抱真、武俊約出兵救魏。

會有詔拜悅檢校尚書右僕射,封濟一陽一郡王,而給事中孔巢父持節宣勞。

始悅阻兵凡四年,狂愎少謀,亟戰數北,死者什八,士苦之,且厭兵。

既巢父至,莫不欣然。

悅與巢父張飲,門階皆徹衛。

至夜分,從弟緒與族人私語曰:「僕射妄起兵,幾赤吾族。

以金帛厚天下,而不至兄弟。」

或諫止之,緒怒,殺諫者,乃與左右逾垣入。

悅方醉,寢酣。

緒挺刃升堂,二弟諫止,緒斬之,因手刺悅,並殺基母妻。

悅死,年三十四。

比明,以悅命召許士則、蔡濟計事,至則殺之。

劉忠信者,悅常使防督緒直寢門,緒呼曰:「忠信刺僕射,與扈趯反。」

眾執之,語曰:「無之。」

支已殊絕。

緒字緒,承嗣第六子。

悅待諸弟無所間,使緒主牙軍,而凶險多過,嘗笞勖之。

悅於飲食衣服,儉嗇有節,緒常苦不足,頗怨望,故作難。

悅既死,懼眾不附,以其徒數百將出奔,邢曹俊率眾追還。

緒乃下令軍中曰:「我先王子,能立我者賞。」

眾乃共推緒為留後,歸罪扈趯,斬其首以徇。

復殺悅親信薛有倫等數十人,因巢父遣使者聽命天子。

滔聞悅死,以兵五千合寔軍,進攻魏州。

寔瀕王莽河壁,南距河,東抵博州,殺略甚眾。

使人入魏招緒降。

緒新篡,而寔圍且急,乃遣使以好言見滔,滔許與盟。

曾穆勸緒絕滔,而緒部分亦定,乃乘城戰,武俊、抱真各脩好如悅時。

詔即拜緒節度使。

寔圍魏凡三月,滔敗走。

貞元元年,以嘉誠公主降緒,拜駙馬都尉。

李希烈平,以功賜一子八品官。

緒猜忌,殺兄弟姑妹凡數人。

兄朝,仕李納為齊州刺史。

或言納將入之魏以代緒,緒厚賂納,且召朝,朝以死請不行,乃送之京師,過滑,緒將篡取之,賈耽以兵援接,乃免。

累遷檢校尚書左僕射、常山郡王,又徙王雁門,實封五百戶,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暴疾死,年三十三,贈司空。

少子季安嗣。

季安字夔。

母微賤,公主命為己子,一寵一冠諸兄。

數歲,為左衛胄曹參軍、節度副使。

緒死時,年十五,匿喪觀變,軍中推為留後,因授節度使。

除喪,加檢校尚書右僕射,進位檢校司空,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季安畏主之嚴,頗循禮法。

及主薨,始自恣,擊鞠從禽,酣嗜欲,軍中事率意輕重,官屬進諫皆不納。

會詔中尉吐突承璀以神策兵討王承宗,季安謀曰:「王師不跨河二十五年,今越魏伐趙,趙誠虜,魏亦虜矣,奈何?」

或請以五千騎決除君憂。

季安曰:「善,沮軍者斬!」時幽州劉濟將譚忠適使魏,聞之,入見季安曰:「往年王師取蜀取吳,算不失一,是宰相謀也。

今伐趙,不使耆臣宿將而付中臣,不起天下甲而出秦甲,君知誰為之謀?此上自為謀,以誇服臣下。

若師未叩趙,而先碎於魏,是上之謀不及下,且能不恥!既恥且怒,必任智畫,仗猛將,再舉涉河。

鑒前之敗,必不越魏誅趙;校罪輕重,必不先趙後魏。

是上不上,下不下,當魏而來也。」

季安曰:「計安出?」

忠曰:「王師入魏,君厚犒之。

悉甲伐趙,而一陰一遺趙書曰:『魏若伐趙,為賣友;魏若與趙,為反君。

賣友反君,魏不忍受。

執事能弛陴鄣,遺一城,魏得持之獻捷天子以為符,此使魏北得以奉趙,西得以為臣,不世之利也。

』趙不拒君,則魏安矣。」

季安然之,遣大將率兵會王師伐承宗,糧餉自辦,取堂一陽一以報,加太子太保。

有丘絳者,父時賓佐,與同府侯臧爭權,季安怒,斥為下縣尉,俄召還,先坎道左,既至,生瘞之。

忍酷無忌憚,大抵如此,死年三十二,贈太尉。

妻元誼女,召諸將立其子懷諫,最幼,不能事,政決於私奴蔣士則,數易置諸將,軍中怒,取田興為留後,所謂田弘正者,以懷諫歸第,殺士則等十餘人。

季安既葬,送懷諫京師,授右監門衛將軍,一寵一錫蕃渥。

緒弟縉、華顯於朝。

縉字雲長,貞元十年入朝,授左驍衛將軍,封扶風郡公。

元和中,拜夏綏銀節度使。

始開元時,置宥州,扼寇路,久而廢,縉復城之。

王師伐蔡,縉上橐它牛馬助軍。

吐蕃寇豐州,縉設伏邀其歸,俘斬過當。

入為左衛大將軍,李聽代之。

聽劾縉盜沒軍糧四萬斛,強取羌人羊馬,故吐蕃得乘隙。

貶衡王傅。

俄而吐蕃又攻鹽州,貶房州司馬。

長慶初,終左領軍衛將軍。

華,太常少卿,尚永樂、新都二公主。

田氏自承嗣至懷諫,四世,凡四十九年。

史憲誠,其先奚也,內徙靈武,為建康人。

三世署魏博將,祖及父爵皆為王。

憲誠始以趫敢從父軍,田弘正討李師道,將先鋒兵四千濟河,拔城柵,師踵進,乘勝逐北,傅鄆堞。

師道傳首,以功兼御史中丞。

長慶二年,田布之自一殺也,軍亂且囂。

時憲誠為中軍兵馬使,頗言河朔舊事以搖其眾,眾乃一逼一還府,擅總軍務。

穆宗以硃克融、王廷奏方盜幽、鎮,未有以制,即以節度使授之。

憲誠外詫王命,而一陰一結幽、鎮,依以自固。

時李騕方亂,私與交通,數助請旄節,城馬頭,具舟黎一陽一,示將濟師者。

會天子遣司門郎中韋文恪宣慰,憲誠見使者禮倨,言辭悖慢。

俄聞斬騕,更恭謹謂文恪曰:「我本奚,如狗也,唯知識主,雖日加箠不忍離。」

其譎獪類此。

進檢校司空。

與李全略為婚家,大和中,其子同捷反,潛以糧餉資之。

文宗申約,使者相望,因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憲誠使大將至京師偵事,作謾言自大,宰相韋處厚折其詐,遣去。

憲誠懼,出兵從王師討之,復遣大將丌志沼率師二萬攻德州。

時王廷奏援同捷,一陰一誘志沼以利。

志沼反,屯永濟,兵銳甚,諸鎮共禦之。

憲誠告急,天子詔義武李聽進討。

於是志沼與廷奏合兵劫貝州,為聽所敗,奔廷奏。

滄景平,憲誠不自安,請納地,進檢校司徒兼侍中,徙河中,封千乘郡公,以李聽代。

初,憲誠將以族行,懼魏軍之留,問策於弟憲忠,憲忠教分相、衛,請置帥,因以弱魏。

復請詔聽引軍聲圖志沼而假道清河,帝從之。

憲誠因欲倚聽公去魏,及聽次清河,魏人驚,憲忠曰:「彼假道取賊,吾軍無負朝廷,何懼為?」

乃稍安。

然魏素聚兵清河,聽至,悉出其甲,將入魏,魏軍聞之懼,明日盡甲而出。

聽按軍館陶不進。

眾謂憲誠賣己,曰:「紿我以沽恩耶?」

夜攻殺之,並監軍史良佐,推何進滔為帥以請,詔贈憲誠太尉,實大和三年。

憲誠起,凡七年,死。

何進滔,靈武人,世為本軍校。

少客魏,委質軍中,事田弘正。

弘正攻王承宗,夜以兵壓鎮州。

承宗使健將以鐵冒面,引一精一騎千餘馳魏壁。

進滔率猛士逐之,幾獲,鎮人一大懼。

從討李師道,以功兼侍御史。

憲誠死,軍中傳虖曰:「得何公事之,軍安矣!」進滔下令曰:「公等既迫我,當聽吾令。」

眾唯唯。

「孰殺前使及監軍者,疏出之。」

凡斬九十餘人,釋脅從者。

素服臨哭,將吏皆入吊。

詔拜留後,俄進授節度使。

居魏十餘年,民安之。

進累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開成五年死,贈太傅,謚曰定。

子重順襲。

武宗詔河一陽一李執方、滄州劉約諭朝京師,或割地自效,不聽命。

時帝新即位,重起兵,乃授福王綰節度大使,以重順自副,賜名弘敬。

帝討劉稹,加東面詔討使。

弘敬倚稹相脣齒,無深入意,詔因稱其事母孝,在軍久,宜亟戰。

弘敬亦自如。

及王宰逾乾河攻澤州,天子慮稹起山東兵,命弘敬掎角塞其道,不奉詔。

王元逵克邢州,攻上一黨一,弘敬不得已,乃出師。

未幾,宰統陳許兵假道收磁州,弘敬懼,乃進戰,拔平恩,詔檢校尚書左僕射。

澤潞平,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懿宗初,兼中書令,封楚國公。

鹹通七年死,贈太師。

子全皋襲,明年,拜節度使。

平龐勳,以功遷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母喪,納所賜節,願行喪,詔不許。

全皋年少好殺戮,下有小罪,鮮縱貰,人人危懼。

後軍中相傳晙減糧帛,眾遂叛,全皋單騎遁,眾推韓君雄以總軍事,而殺全皋,實鹹通十一年。

詔贈太保。

自進滔至全皋,凡三世,四十二年。

懿宗更以普王為大使,擢君雄留後。

君雄,魏州人。

不五月,進副大使,三遷檢校司空。

僖宗即位,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賜名允中。

死年六十一,贈太尉。

子簡,襲留後。

俄授節度使,進累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郡王。

帝在蜀,天下亂,簡恃強完,欲拓地,覬望非常。

時諸葛爽為黃巢守河一陽一,簡攻之,爽走,即戍以兵,以略邢、洺而歸。

東攻鄆,鄆將曹存實出戰,敗死,其將硃宣率眾以守,久不下,爽乘其隙,復取河一陽一。

簡還攻之,爽迎擊新鄉,簡大敗,樂彥禛以一軍先還,簡奔歸,疽發背死。

彥禎代之。

再世,凡十二年。

彥禎者,亦魏人。

簡時,歷博州刺史,下河一陽一有功,遷澶州。

魏人立之,詔檢校工部尚書,領留後,進節度使,累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彥禎喜儒術,引公乘億、李山甫皆在幕府。

嗣襄王熅之亂,彥禎使山甫往見鎮州王鎔,欲合幽、邢、滄諸鎮同盟拒賊,鎔厚謝,卒不克。

彥禎見王室微,頗驕滿不軌,大興其眾,城魏周八十里,一月畢,人怨其殘。

子從訓,資凶悖,劫王鐸,取其家,魏人不直。

又聚亡命五百人,號「子將」,出入臥內,軍中藉藉惡之。

從訓懼,易服奔近縣,彥禎即以為六州指揮使、相州刺史,輦兵械泉布,跡接於道,軍中益貳。

彥禎常夢解佩帶覆而行,既寤,曰:「此神告我,下將有背乎?」

已而軍亂,果囚彥禎,迫為桑門,尋殺之,推大將趙文弁總留後。

從訓求救於硃全忠,全忠為起師,次內黃。

從訓自相州以軍三萬傅城,文弁不敢出,眾懼,殺之,更推羅弘信帥軍。

弘信出戰,從訓敗,裒餘眾壁洹水,弘信遣將程公佐擊斬之,梟首軍門,實文德元年。

彥禎起,凡七年。

羅弘信,字德孚,魏州貴鄉人。

善騎射,狀貌雄偉。

為裨將,主馬牧。

魏有巫告弘信曰:「白頭老人使謝君,君當有是地。」

弘信曰:「神欲危我耶?」

文弁死,眾曰:「孰願主吾軍者?」

弘信輒曰:「神命我矣!」眾環視,以為宜,遂立之。

詔擢知留後,再遷節度使,加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豫章郡公。

硃全忠討黃巢,餉粟三萬斛、馬二百匹。

秦宗權亂,復詔弘信以粟二萬斛助軍,未輸,檢校工部尚書雷鄴來責粟,弘信素脅於牙軍,擅殺鄴。

全忠以檄譙讓,弘信不敢報。

大順初,全忠討太原李克用,遣將趙昌嗣見弘信假糧馬;又議屯邢、洺,假道相、衛,弘信不納。

全忠使丁會、龐師古、葛從周、霍存等引萬騎度河,弘信壁內黃,凡五戰皆敗,禽大將馬武等,乃厚幣求和。

方全忠圖河北,欲結納弘信,乃還兵。

全忠攻兗鄆,硃宣求援於克用,遣李存信率兵救之,請道屯莘,其下侵魏芻牧,弘信不平。

克用欲合鎮、定兵營河曲,搤魏、滑路,弘信馳告全忠,請禁游舸,絕往來。

久之,魏人不至,全忠疑其紿,自將至滑州。

弘信來告曰:「魏人未動者,正欲緩圖之。」

全忠遂屯曹。

太原將李瑭救宣,復壁莘,弘信厭其暴,而瑭溝壘自固。

全忠遣使謂曰:「晉人志並河朔,師還,為公憂之。」

弘信乃攻瑭,告全忠師期,全忠將趨滑為援,次封丘,而弘信已破瑭。

克用怒,以兵掠魏博。

全忠將侯言屯洹水,克用兵數求戰,言不敢出,全忠以葛從周代將。

從周為暗竇,每克用兵至,輒出一精一卒薄戰,必捷。

克用逾洹西北挑戰,從周大破之,禽其子落落,乃引去。

然侵魏不已,大戰白龍潭,弘信敗,克用追薄魏門而還。

弘信乃乞師全忠,全忠遣將壁洹水救魏。

克用遊兵剽相、魏,民死十九,弘信不堪其偪。

光化元年,如全忠告亟。

全忠復遣葛從周將兵追躡,拔洺州,執其刺史邢行恭;復攻邢,馬師素自拔走;遂圍磁州,袁奉韜自一殺。

不五日,取三州,斬首二萬級,禽其將百餘人,自是克用兵不出。

始全忠亟討兗鄆,懼弘信貳,故歲時賂遺良厚。

弘信每有饋答,全忠引其使北面拜受,兄事之,弘信以為厚己,故推心焉。

進累檢校太師,守侍中,徙臨清郡王。

光化元年死,年六十三,贈太師,追封北平王,謚曰莊肅。

子紹威襲。

紹威字端己。

少有英氣,一性一精一悍,吏事明辦。

既領留後,昭宗即詔嗣父節度,加累檢校太尉,號「忠勤宣力致聖功臣」。

幽州劉仁恭引兵攻鎮、冀,遂掠魏,紹威告急於全忠,全忠自將與仁恭戰內黃,日中,大破之,斬首三萬級。

葛從周方守邢,亦敗其眾於魏縣。

仁恭以眾十萬陷貝州,全忠使李思安屯內黃,從周悉軍入魏。

仁恭攻魏,從周以五百騎出鬥,謂門者曰:「前有強敵,不可易。」

命闔扉。

士死戰,執仁恭將二人。

仁恭使別將攻內黃,為思安所敗。

從周乘勝破八壁,追北至臨清。

仁恭乃還滄州,與李克用圖魏。

紹威與全忠連兵伐滄州,從周攻拔德州,進薄啊一陽一。

仁恭以兵至,監軍蔣玄暉請須其入壁,食盡可取。

從周曰:「兵在機,機在上將,豈監軍所知!」逆戰老鴉堤,破之,斬首五萬,獲其將百餘人。

又戰唐昌范橋,六遇輒勝。

仁恭約和,乃還。

紹威德全忠,故奉事愈固。

全忠遷帝洛一陽一,命諸鎮治宮闕,而紹威營太廟,加侍中,封鄴王。

魏牙軍,起田承嗣募軍中子弟為之,父子世襲,姻一黨一盤互,悍驕不顧法令,憲誠等皆所立,有不慊,輒害之無噍類。

厚給稟,姑息不能制。

時語曰:「長安天子,魏府牙軍。」

謂其勢強也。

紹威懲曩禍,雖外示優假,而內不堪。

俄而小校李公佺作亂,不克,奔滄州。

紹威乃決策屠翦,遣楊利言與全忠謀。

全忠乃遣苻道昭將兵合魏軍二萬攻滄州,求公佺,又遣李思安助戰,魏軍不之疑。

紹威子,全忠婿也,會女卒,使馬嗣勳來助葬,選長直千人納盟器,實甲以入。

全忠自滑濟河,聲言督滄景行營。

紹威欲出迎,假銳兵以入,軍中勸毋出而止。

紹威遣人潛入庫,斷紘解甲,注夜,將奴客數百與嗣勳攻之,軍趨庫得兵,不可戰,因夷滅凡八千族,闉市為空。

平明,全忠亦至,聞事定,馳入軍。

魏兵在行者聞變,於是史仁遇保高唐,李重霸屯宗縣,分據貝、澶、衛等六州。

仁遇自稱魏博留後,全忠解滄州兵以攻高唐,仁遇引眾走,為游騎所獲,支解之,進拔博、澶二州。

李重霸走,俄斬其首,相、衛皆降。

紹威雖除其偪,然勢弱,為全忠牽制,比州刺史矣,內悒悒悔恨。

全忠兵在滄州,紹威主饋輓,自鄴至長蘆五百里,不絕於道。

全忠還,紹威建元帥行府,極土木壯麗,全忠大悅。

紹威間說曰:「邠、岐、太原皆狂譎,以復唐室為言。

王宜自取神器,專天下之望。」

全忠歸,乃受禪。

紹威多聚書,至萬卷。

江東羅隱工為詩,紹威厚幣結之,通譜系昭穆,因目己所為詩為「偷江東集」雲。

贊曰:田承嗣幾禽矣,李寶臣怒承倩而釋魏。

建中之際,三將軍持銳躪血,功無成者。

四叛連勢,兵結難作,天子不能守宗廟。

傳及弘正,去污入朝,數年復亂,唐終不得魏。

與夫豎刁亂齊,孰為輕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