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祖敬嗣,嗜酒摴博。中宗在房州,吏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

新唐書

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

崔光遠,系出博陵,後徙靈昌。

祖敬嗣,嗜酒摴博。

中宗在房州,吏多肆慢不為禮,敬嗣為刺史,獨盡誠推奉,儲給豐衍,帝德之。

及反正,有與敬嗣同姓名者,每擬官,帝輒超拜,後召見,悟非是。

訪真敬嗣,已死,即授其子汪五品官。

汪生光遠,勇決任氣,長六尺,瞳子白黑分明。

開元末,為唐安令,與楊國忠善,累遷京兆少尹,為吐蕃弔祭使,還,會玄宗西狩,詔留光遠為京兆尹、西京留守、採訪使。

乘輿已出,都人亂,火左藏大盈庫,爭輦財珍,至乘驢入宮殿者。

光遠乃募官攝府、縣,誰何宮闕,斬十數人,乃定。

因偽使其子東見祿山,而祿山先署張休為京兆尹,由是追休,授光遠故官。

俄而同羅背賊,以廄馬二千出奔,賊將孫孝哲、安神威招之不得,神威憂死,官吏驚走,獄囚皆逸。

光遠以為賊且走,命人守神威、孝哲等第,斬曳落河二人。

孝哲馳白祿山,光遠懼,與長安令蘇震出開遠門,使人奔呼曰:「尹巡門!」門兵具器仗迎謁,至,皆斬之,募得百餘人,遂趨靈武。

肅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復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僑民。

會賊一黨一剽涇一陽一,休祠房,椎牛呼飲。

光遠刺知之,率兵夜趨其所,使百騎彀滿狙其前,命驍士合噪。

賊醉,不能師,斬其徒二千,得馬千噭,俘一酋長以獻。

自是,賊常避其鋒。

扈帝還,改禮部尚書、鄴國公,封實戶三百。

乾元元年,繇汴州刺史代蕭華為魏州節度使。

初,郭子儀與賊戰汲郡,光遠裁率汴師千人援之,不甚力。

及守魏,使將軍李處崟拒賊,子儀不救,戰不勝,奔還,賊因傅城下詭呼曰:「處崟召我而不出,何也?」

光遠信之,斬處崟。

處崟善戰,眾倚以為重,及死,人益危。

魏城經袁知泰、能元皓等完築,牢甚,光遠不能守,夜潰圍出,奔京師。

帝赦其罪,拜太子少保。

會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反,陷荊、襄諸州,因拜持節荊、襄招討,充山南東道兵馬都使。

又徙鳳翔尹。

先是,岐、隴賊郭愔等掠州縣,峙五堡,光遠至,遣官喻降之。

既而沉飲不親事,愔等一陰一約一黨一項及奴剌、突厥,敗韋倫於秦、隴,殺監軍使。

帝怒光遠無狀,召還。

復使節度劍南。

會段子璋反東川,李奐敗走成都,光遠進討平之。

然不能禁士卒剽掠士女,至斷腕取金者,夷殺數千人。

帝詔監軍按其罪,以憂卒。

鄧景山,曹州人。

本以文吏進,累至監察御史。

至德初,擢拜青齊節度使,徙淮南。

為政簡肅。

有鼉集城門,鄧班語景山曰:「介物也。

失所次,金不從革之象。

其有兵乎?」

未幾,宋州刺史劉殿反。

初,展有異志,淮西節度使王仲昇表其狀,詔遷揚州長史兼江淮都統,密詔景山執送京師。

展知之,擁兵二萬度淮。

景山逆擊不勝,奔壽州,因引平盧節度副使田神功討展。

神功兵至揚州,大掠居人,發塚墓,大食、波斯賈胡死者數千人。

展叛凡三月平,追景山入朝,拜尚書左丞,以崔圓代之。

王思禮在太原,儲廥贏衍,請輸半以實京師。

會卒,管崇嗣代之,政弛不治,數月,為下盜費略盡。

帝聞,即以景山為太原尹,封南一陽一郡公。

至則振核紀綱,檢覆干隱,眾大懼。

而景山清約,子弟饌不過草具,用器止烏漆,待上賓惟豚、魚而已,取倉粟紅腐者食之,兼給麾下,麾下怨訕。

左右白景山,景山曰:「此不食,留將安用邪?」

因慢罵,士皆羞忿。

有裨校抵死,諸將請贖,不許;其弟請代,不許;請納一馬贖,景山乃許減死。

眾怒曰:「吾屬命才一馬直乎?」

景山護失,叱遣之。

少將黃抱節因眾怒作亂,景山遇害,時寶應元年也。

肅宗以其統馭失方,不復究驗,遣使喻撫其軍,軍中請辛雲京為節度,詔可。

景山與劉晏善,其後家寒窶,晏屢經紀之,嫁其孤女。

謚曰敬。

崔瓘,博陵人,以士行修謹聞。

累官至澧州刺史,不為煩苛,人便安之,流亡還歸,居二年,增戶數萬。

詔特進五階,以一寵一異政。

大歷中,遷湖南觀察使,時將吏習寬弛,不奉法,瓘稍以禮法繩裁之,下多怨。

別將臧玠、判官達奚覯忿爭,覯曰:「今幸無事。」

玠曰:「欲有事邪?」

拂衣去,是夜以兵殺覯。

瓘聞難,惶懼走,遇害,帝悼惜之。

魏少游,字少游,邢州鉅鹿人,以吏干稱。

天寶末,累遷朔方水陸轉運副使。

肅宗幸靈武,杜鴻漸等奉迎,而留少游繕治宮室。

少游大為殿宇幄帟,皆象宮闕,諸王、公主悉有次捨,供擬窮水陸。

又有千餘騎,鎧幟光鮮,振旅以入。

帝見宮殿,不悅曰:「我至此欲就大事,安用是為?」

稍命去之。

除左司郎中。

兩京平,封鉅鹿縣侯,遷陝州刺史。

王師潰於鄴,河、洛震駭,少游鎮守自若。

擢京兆尹。

李輔國以其不附己,改衛尉卿。

會率群臣馬助軍,少游與漢中王瑀持異,帝怒,貶渠州長史。

復為京兆尹,始請:「中書門下省五品、尚書省四品、諸司正員三品、諸王、駙馬期以上親及婿若甥,不得任京兆官。」

詔可。

大歷二年,為江西觀察使,進刑部尚書,改封趙國公。

六年卒,贈太子太師。

少游四為京兆,雖無赫赫名,然善任人,緣飾規檢,有足稱者。

衛伯玉,史失其何所人。

少習武技,為有力。

天寶中,從安西府,積勞至員外諸衛將軍。

肅宗即位,慨然願立功,乃歸長安,領神策兵馬使,出鎮陝州行營。

乾元二年,賊將李歸仁以騎五千入寇,伯玉與戰強子阪,破之,獲馬六百匹。

遷羽林大將軍,徙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俄為神策軍節度。

史思明遣子朝義夜襲陝,將動京師,伯玉迎擊,破之於永寧。

加特進,封河東郡公。

廣德元年,代宗幸陝,以伯玉有干略,可方面大事,乃拜荊南節度使,進封城一陽一郡王。

大歷初,以母憂當代,諷將吏留己,復詔節度荊南,議者丑其留。

十一年,歸京師。

卒。

李澄,遼東襄平人,隋蒲山公寬之遠胄。

以勇剽隸江淮都統李峘府為偏將。

又從永平節度李勉軍,勉帥汴,表澄滑州刺史。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賊,希烈以為尚書令,節度永平軍。

興元元年,澄遣盧融間道奉表詣行在。

德宗嘉之,署帛詔內蜜丸,授澄刑部尚書、汴滑節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訓士馬。

希烈疑,以養子六百戍之。

賊急攻寧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營為驚遁者,養子輩果乘以剽掠,澄盡斬之,以告,希烈不能詰。

賊遣將翟崇暉率一精一兵寇陳州,未還,汴軍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節至,封澄武威郡王,賜實封,乃燔賊旗節自歸。

希烈既失澄,而崇暉覆敗,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將取汴,屯其北門不敢進,及劉洽師屯東門,賊將田懷珍納之。

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

澄乃捨浚儀,兩軍士日爭忿,未能安。

會鄭州賊將孫液送款於澄,澄遣子清馳赴。

先此,河一陽一李芃使偏將雍希顥攻鄭,數殘剽,液拒之。

及納清,希顥大怒,急攻鄭。

清助守,殺河一陽一兵數千,希顥焚一陽一武去,澄遂如鄭。

詔授清檢校太子賓客,易名克寧。

貞元初,遷澄檢校尚書左僕射、養成軍節度使。

二年卒,年五十四,贈司空。

澄始封隴西公,後乃進王爵,每上章,必疊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澄之喪,克寧閟不發,閱旬日,欲自領事,其行軍司馬馬鉉不許,克寧殺之,墨絰,加卒嬰城,將為亂。

劉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諭止,遂自戢,然道閉者半月。

詔以賈耽代鎮,克寧乃護喪歸,悉索府中財夜出,軍士從剽之殆盡,澄柩至京,猶賜克寧莊一區、錢千緡、粟麥數千石雲。

韓全義,家素寒,史失其先世。

興卒伍,以巧佞事宦者竇文場,擢累長武城使,進拜夏綏銀宥節度使,詔以長武兵赴之。

全義素懦貪,無紀律,為下靳狎。

詔未下,軍中遍知之,謀曰:「夏州沙磧,無樹藿生業,不可往。」

是夜,噪而亂,全義縋以逸,殺其親將王棲巖、趙虔曜等,軍虞候高崇文誅亂首,眾乃定,全義得赴屯。

吳少誠以蔡拒命,詔合十七鎮兵討之。

時軍無帥統,惟以奄豎監之,遂敗於小殷。

德宗以文場素為全義地,因用為淮西行營招討使,以陳許節度使上官兌副之,諸鎮兵皆屬。

全義無它方略,號令悉稟監軍,每議攻戰,宦豎十數紛爭帳中,小人好自異,互詆訾不能決。

賊知之,數請戰。

遇賊廣利城,方暑,地沮洳,士皆病癘,全義未嘗存之。

既戰,師皆潰,退保五樓,賊移屯一逼一之,乃與監軍賈英秀等保殷水,不能固,又入屯陳州。

是時,唯陳許將孟元一陽一、神策將蘇光榮守殷水,全義誘潞、滑州數大將殺之,然卒不振。

宦人共掩其敗,帝不知。

少誠度無能為,即謾書謝監軍,求洗前咎。

帝下其議,宰相賈耽以為五樓之敗,賊不追者,以冀恩耳,請納其誠。

帝然之。

全義班師,過闕下,托疾不入謁。

司馬崔放見帝,謝無功。

帝曰;「全義誘少誠歸國,功大矣!何必殺敵乃為功邪?」

還屯夏州,中人即第宴賚,然卒不見天子去。

時恨帝失政,使一奸一人得肆雲。

憲宗在籓,疾之,既嗣位,全義大懼,願入覲,不復用,以太子少保致仕卒。

其子獻女樂八人,帝不納,曰:「我方以儉治天下,惡用是為?」

盧從史,其先在元魏時為盛族,後徙籍不常。

父虔,好學,由進士第歷御史、秘書監。

從史少好騎射,游澤、潞間,節度使李長榮署為督將。

貞元後,蕃臣缺,德宗必取本軍所喜戴者授之。

從史在潞,一奸一獪得士心,又善附迎中人,會長榮卒,即擢拜昭義節度副大使。

既得志,浸恣不道,至奪部將妻,而能辯給粉澤其非。

府屬孔戡等屢以直語爭刺,初唯唯,後益不從,皆引去。

元和中,丁案喪未官,從史即獻計誅王承宗,一陰一向帝旨,繇是奪服,復領澤、潞。

因詔討賊,而勒兵逗留,一陰一與承宗交,得其密號授軍中,又高芻粟直以售度支。

既上書求兼宰相,且誣諸軍與賊通,兵未可進。

憲宗患之。

初,神策中尉吐突承璀與對壘,從史時過其營飲博,承璀多出寶帶、奇玩誇之。

從史資沓猥,所玩悅必遺焉。

從史喜,益狎不疑。

帝用裴垍謀,敕承璀圖之。

承璀伏壯士幕下,伺其來與語,士突起捽持出帳後,縛內車中。

從者驚亂,斬數十人,諭以密詔,而大將烏重胤素忠果,部勒其眾,乃定。

會夜,疾驅,未明出境,道路無知者。

於是五年夏四月,有詔慰其軍,疏從史罪惡,貶驩州司馬,賜死。

子繼宗等並徙嶺南。

高霞寓,幽州范一陽一人。

其先五代不異居,孝聞里閭。

德宗初,採訪使洪經綸言之,詔表闕於門。

霞寓能讀《春秋》及兵法,頗以感概自尚,狡譎多變。

往見長武城使高崇文,崇文異其才,檄任軍職。

從擊劉辟,戰輒克,下鹿頭城,降李文悅、仇良輔等,追戰七盤城有功,禽辟於羊灌。

擢拜彭州刺史。

俄代崇文為長武城使,封感義郡王。

元和中,以左威衛將軍隨吐突承璀討王承宗,諸將多覆軍,獨霞寓有功,詔藏所獲鎧仗於神策庫以旌之。

承璀已執盧從史,其軍相驚,乃遣霞寓諭之,麾而大呼曰:「元惡縛矣,公等宜自安!」即脫鎧揖而前,眾遂定,欲留為帥,霞寓間道去。

拜豐州刺史、三城都一團一練防禦使。

討吳元濟也,析山南東道為兩鎮,以霞寓宿將,拜唐鄧隋節度使,遏賊南衝。

霞寓雖悍,而寡謀,統制尤非所善,始引兵趨蕭陂,戰小勝,進至文城柵,賊偽北,逐之,為伏所掩,遂大敗,才以身免。

詒貶歸州刺史。

乃厚賂權宦,召為右衛大將軍,拜振武節度使。

會吐蕃攻鹽、豐二州,霞寓以兵五千屯拂雲堆,虜引去。

浚金河,溉鹵地數千頃。

改左武衛大將軍,又節度邠寧,位檢校司徒。

寶歷中,疽發首,不能事,以右金吾衛大將軍召,卒於道,贈太保。

霞寓位既高,言多不遜,帝欲罷其兵,益自憂,乃上私第為佛祠,請署曰「懷恩」,以塞帝疑。

俄又詺侮僚屬,作慢語斥訕大臣,其反覆自任類此。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