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為營州副將,從侯希逸入青州,希逸母即其姑,故薦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

李正己,高麗人。

為營州副將,從侯希逸入青州,希逸母即其姑,故薦為折衝都尉。

寶應中,以軍候從討史朝義。

時回紇恃功橫,諸軍莫敢抗。

正己欲以氣折之,與大酋角逐,眾土皆牆立觀,約曰:「後者批之。」

既逐而先,正己批其頰,回紇矢液流離,眾軍哄然笑。

酋大慚,自是沮憚不敢暴。

希逸以為兵馬使,沈毅得眾心,然一陰一忌之,因事解其職。

軍中皆言不當廢,尋逐希逸出之,有詔代為節度使。

本名懷玉,至是賜今名,遂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十州,與田承嗣、薛嵩、李寶臣、梁崇義輔牙相倚。

嵩死,李靈耀反,諸道攻之,共披其地。

正己復取曹、濮、徐、兗、鄆,凡十有五州。

市渤海名馬,歲不絕,賦繇均約,號最強大。

政令嚴酷,在所不敢偶語,威震鄰境。

歷檢校司空,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司徒兼太子太保,封饒一陽一郡王。

請附屬籍,許之。

因徙治鄆,以子納及腹心將守諸州。

建中初,聞城汴州,乃約田悅、梁崇義、李惟岳偕叛。

自屯濟一陰一,陳兵按習,益師徐州以扼江、淮。

天子於是改運道,檄天下兵為守備,河南一騷一然。

會發疽死,年四十九。

興元初,納順命,詔贈太尉。

納,少時為奉禮郎,將兵防秋。

代宗召見,擢殿中丞,賜金紫。

入朝,擢兼侍御史。

正己署為淄、青二州刺史,又為行軍司馬,濮、徐、兗、沂、海留後,進御史大夫。

正己死,秘喪不發,以兵會田悅於濮一陽一。

馬燧方擊悅,納使大將衛俊救之,為燧所破略盡,收洹水。

德宗詔諸軍合討,其從父洧以徐州歸,大將李士真以德州、李長卿以棣州送款,納恚洧背己,且徐險集,悉兵攻洧。

帝命宣武、劉玄佐督諸軍進援,大破其兵。

納還濮一陽一,玄佐進圍之,殘其郛。

納登陴見玄佐,泣且悔,遣判官房說與子弟質京師,因玄佐謝罪。

時中人宋鳳朝以納窮,欲立功,建不可赦,帝乃械說等禁中。

納於是還鄆,與悅、李希烈、硃滔、王武俊連和,自稱齊王,置百官。

興元初,帝下詔罪己,納復歸命,授檢校工部尚書,復平盧帥節,賜鐵券,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隴西郡王。

希烈圍陳州,納會諸軍破之城下,加檢校司空,實封五百戶,進檢校司徒。

死年三十四,贈太傅。

子師古、師道。

師古,以廕累署青州刺史。

納死,軍中請嗣帥,詔起為右金吾衛大將軍、本軍節度使。

初,棣州有蛤朵鹽池,歲產鹽數十萬斛。

李長卿以州入硃滔,獨蛤朵為納所據以專利。

後德、棣入王武俊,納乃築壘德州南,跨河以守蛤朵,謂之三汊,通魏博以交田緒,盜掠德州,武俊患之。

師古殆襲,武俊易其弱,且納時將無在,乃率兵取膀朵、三汊。

師古使趙鎬拒戰,武俊子士清兵先濟滴河,會營中火起,士大噪不敢前。

德宗遣使者諭武俊罷兵。

師古亦隳三汊聽命。

嘗怒其僚獨孤造,使奏事京師,遣大將王濟縊殺之。

貞元末,與杜佑、李欒皆得封妾媵以國為夫人,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德宗崩,哀使未至,義成節度使李元素騰遺詔示之。

師古幸國喪,欲攻掠州縣,即集將士告:「元素偽作遺詔,豈欲反邪?不可不討!」執使者,名討元素,勒兵出次,聞順宗立,乃罷。

累加檢校司徒、兼侍中。

元和初卒,贈太傅。

師道,異母弟也。

師古嘗曰:「是不更民間疾苦,要令知衣食所從。」

乃署知密州。

師古病,召親近高沐、李公度等曰:「即我不諱,欲以誰嗣?」

二人未對。

師古曰:「豈以人情屬師道邪?彼不服戎,以技自尚,慮覆吾宗,公等審計之。」

及死,沐、公度與家奴卒立之,而請於朝。

於是制書久不下,師道謀裒兵守境,沐爭止,更上書奉兩稅,守鹽法,請吏朝廷。

宰相杜黃裳欲橈削其權,而憲宗方誅劉辟,未皇東討,故命建王審領節度大使,而以師道知留後。

歲中,加檢校工部尚書,為副大使。

自正己以來,雖外奉王命,而嘯引亡叛,有得罪於朝者厚納之。

以嚴法持下,凡所付遣,必質其妻子;有謀順者,類夷其家。

以故能脅污士眾,傳三世雲。

帝討蔡,詔興諸道兵而不及鄆,師道選卒二千抵壽春,一陽一言為王師助,實欲援蔡也。

亡命少年為師道計曰:「河一陰一者,江、淮委輸,河南,帝都,請燒河一陰一敖庫,募洛壯士劫宮闕,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蔡一奇也。」

師道乃遣客燒河一陰一漕院錢三十萬緡,米數萬斛,倉百餘區。

又有說師道曰:「上雖志討蔡,謀皆出宰相,而武元衡得君,願為袁盎事,後宰相必懼,請罷兵,是不用師,蔡圍解矣。」

乃使人殺元衡,傷裴度。

初,師道置邸東都,多買田伊闕、陸渾間,以捨山棚,遣將訾嘉珍、門察部分之,嵩山浮屠圓靜為之謀。

元和十年,大饗士邸中,椎牛釃酒,既衷甲矣,其徒白官發之。

留守呂元膺以兵掩邸,賊突出,轉略畿部,入山中數月,奪山棚所市,山棚怒,道官軍襲擊,盡殺之。

圓靜者,年八十餘,嘗為史思明將,驍悍絕倫。

既執,力士椎其脛,不能折,罵曰:「豎子,折人腳且不能,乃曰健兒!」因自置其足折之。

且死,歎曰:「敗吾事,不得見洛城流血!」於時,留守、防禦將、都亭驛史數十人,皆一陰一受師道署職,使為冋察,故無知者。

及窮治,嘉珍、察乃害武元衡者。

鹽鐵使王播又得嘉珍所藏弓材五千,並斷建陵戟四十七。

始,師道欲知元濟虛實,使劉晏平間道走淮西。

元濟日與宴,厚結歡。

晏平歸,以為元濟暴師數萬,而晏然居內,與妻妾戲博,必敗之道也。

師道本倚蔡為重,聞之怒,乃以它事殺晏平。

及聞李光顏拔凌雲柵,始大懼,遣使歸順,帝重分兵支兩寇,故命給事中柳公綽慰撫之,加檢校司空。

蔡平,又遣比部員外郎張宿諷令割地質子。

宿謂曰:「公今歸國為宗姓,以尊卑論之,上叔父矣,不屈一也;以十二州事三百餘州天子,北面稱籓,不屈二也;以五十年傳爵,臣二百年天子,不屈三也。

今反狀己暴,上猶許內省,宜遣子入宿衛,割地以贖罪。」

師道乃納三州,遣子弘方入侍。

宿既還,師道中悔,召諸將議,皆曰:「蔡數州,戰三四年乃克,公今十二州,何所虞?」

大將崔承度獨進曰:「公初不示諸將腹心,而今委以兵,此皆嗜利者,朝廷以一漿十餅誘之去矣。」

師道恚,遣承度詣京師,戒候吏時其還斬之。

承度待命客省,不敢還。

帝以其負約,用左散騎常侍李遜喻旨。

既至,師道嚴兵以見,遜讓曰:「前已約,而今背之,何也?願得要言奏天子。」

師道許之,然懦暗不自決。

私奴婢媼爭言:「先司徒土地,奈何一旦割之?今不獻三州,不過戰耳,即不勝,割地未晚。」

師道乃上書,以軍不協為解。

帝怒,下詔削其官,詔諸軍進討。

武寧節度使李願使將王智興破其眾,斬二千級,獲馬牛四千,略地至平一陰一。

橫海節度使鄭權戰福城,斬五百級。

武寧將李祐戰魚台,敗之。

宣武節度使韓弘拔考城。

淮南節度使李夷簡命李聽趨海州,下沭湯、朐山,進戍東海。

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身將兵自一陽一劉濟河,拒鄆四十里而營,再接戰,破三萬眾,禽三千人。

陳許節度使李光顏攻濮一陽一,收斗門、杜莊二屯。

弘正又戰東阿,殘其眾五萬。

師道每聞敗,輒悸成疾,及李祐取金鄉,左右莫敢白。

初,遣大將劉悟屯一陽一谷,當魏博軍,疑其逗留,悟懼不免,引兵反攻城。

師道晨起聞之,白其嫂裴曰:「悟兵反,將求為民,守墳墓。」

即與弘方匿溷間,兵就禽之。

師道請見悟,不許,復請送京師,悟使謂曰:「司空今為囚,何面目見天子!」猶俯仰祈哀,弘方曰:「不若速死!」乃並斬之,傳首京師。

棄其一屍一,無敢收視者,有士英秀為殯城左。

馬皛至,以士禮更葬。

初,師古見劉悟,曰:「後必貴,然敗吾家者此人也。」

田弘正之度河也,禽其將夏侯澄等四十七人,有詔悉赦之,給繒絮,還隸魏博、義成軍,父母在欲還者優遣,賊皆感慰相告,由是悟得行其謀。

師道首傳弘正營,召澄驗之,澄一舐一目中塵,號絕良久。

悟素與師道妻魏亂,妄言鄭公征之裔,不死,沒入掖廷,它宗屬悉遠徙。

悟獨表師古子明安為朗州司戶參軍。

親將王承慶,承宗弟也,師道以兄女妻之,潛約左右,欲因肄兵執師道,會悟入,出奔徐州,歸朝。

程日華,定州安喜人,始名華,德宗以其有功,益曰日華。

父元皓為安祿山帳下,偽署定州刺史,故日華籍本軍,為張孝忠牙將。

滄,故成德部州也,孝忠絕李惟岳,德宗以滄畀義武。

前刺史李固烈與惟岳姻屬,即牢守。

孝忠令日華往喻之,固烈請還恆州。

既治裝,悉帑以行,軍中怒曰:「馬瘠,士饑死,刺史不棄豪發血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遂共殺固烈,屠其家。

日華驚匿一床一下,將士迎出之曰:「暴吾軍者已死,何畏而亡?」

共一逼一領州。

孝忠亦以日華寬厚,遂假以刺史。

硃滔叛,兵屯河間,以故滄、定道阻不相聞。

滔及王武俊皆招日華,不納,即攻之。

日華乘城自固。

參軍事李宇謀曰:「城久圍,府兵不為援。

今州十縣瀕海,有魚鹽利自給,此軍本號橫海,將軍能絕易定歸天子,自為一州,蜺甲訓兵,利則出,無利則守,可亢盜喉襟。

君能用僕計,請至京師為天子言之。」

日華謂然,乃遣宇西,帝果大喜,拜御史中丞、滄州刺史,復置橫海軍,即以為使,時建中三年也。

拜檢校工部尚書。

詔滄歲饋義武錢十二萬緡,糧數萬斛,以宇為判官。

武俊欲得滄,遣人說日華歸己,日華紿曰:「敝邑為賊攻,力屈則下之。

願假騎二百以抗賊,賊退,請以地授公。」

武俊喜,歸之馬,日華留馬謝其使。

武俊大怒,與滔方睦,懼有怨,乃止。

久之,武俊遍命,日華乃還馬,以珍幣厚謝,復結好,武俊亦釋然。

貞元二年卒,贈兵部尚書。

子懷直擅知留事,帝以日華故,即拜權知滄州刺史。

宇入朝,願析東光、景城二縣置景州,且請刺史。

河朔刺史不廷授幾三十年,帝嘉其忠,以徐申為景州刺史。

升橫海軍為節度,擢懷直為留後。

明年,為節度使。

九年來朝,一寵一遇加等,進檢校尚書右僕射,賜大第、宮女。

懷直荒田獵,出輒數日不返,帳下程懷信乘眾怒,閉門不納。

懷信,其從昆也。

於是懷直入朝,帝不之罪,更以虔王為節度使,擢懷信留後,以懷直兼右龍武軍統軍。

明年,懷信為節度矣。

十六年,懷直卒,贈揚州大都督。

後五年,懷信死,子權襲領軍務,詔授留後。

元和元年,拜節度使,累進檢校兵部尚書,封邢國公。

六年入朝,憲宗一寵一禮遣還鎮,加檢校尚書右僕射。

權始名執恭,嘗夢滄諸門悉署「權」字,乃改名以應之。

及淮西平,惕不安,丐入朝。

至京師,固辭軍政,乃詔華州刺史鄭權代之。

後以檢校司空為邠寧節度使。

卒,贈司徒,宗族奉朝請宿衛者三十餘人。

李全略,李王氏,名日簡,事王武俊為偏裨。

承宗時,虐用其軍,故入朝,授代州刺史。

田弘正遇害,穆宗以全略故鎮州將,召問所欲言,全略多陳利害,冀合帝意,且請盡死力以報,遂授德州刺史。

是時,杜叔良兵敗博野,故以全略為橫海軍節度、滄德棣州觀察使,賜今姓名。

未幾,貢錢千萬,使子同捷入朝。

既還,即奏同捷為滄州長史,押中軍兵馬。

帝不得已,可其請。

全略一陰一規傳久計,選材武,以所私結士心。

棣州刺史王稷善撫眾,而家富於財,全略內忌,以計殺之,族其家。

未幾死,同捷領留後事,重賂鄰籓,求領父節,敬宗持久詔不下。

俄而文宗立,同捷以帝新嗣位,必大開貸示四方,乃遣弟同志、同巽入朝,而使其屬崔長奉表請命,有詔拜兗海節度使,以烏重胤代之。

同捷計窮,矯言軍中留己。

於是,王智興請以全軍出討,魏博史憲誠令大將傳手詔入於軍,同捷不受,德、棣民多奔入鄆。

乃下詔削官爵,命重胤率鄆、齊兵進討。

憲誠、智興及汴滑李聽、平盧康志睦、易定張璠、幽州李載義以兵傅境。

同捷自以與成德有舊,乃傾玉帛子女市河北三鎮驩。

載義不許,絕其交,執使者並所遣奴婢四十七獻諸朝。

王廷奏本窺橫海,欲乘其隙取之,引軍來援。

智興攻棣州,火譙門,引水灌城,凡七月,其將張叔連降。

始,刺史欒濛以同捷叛,密上變,事洩,為所害,贈工部尚書。

智興進圍滄州。

是時,帝絕王廷奏朝貢,且討之,兵須伙繁,調發不時,始置供軍糧料使,以濟兩河,諸將又多張俘首以冒賞。

自重胤卒後,李寰、傳良弼不終事,更以左金吾衛大將軍李祐代,而智興將李君謀以輕兵絕河,夜殘無棣,降饒安壁五千兵。

明年,祐拔無棣、平原。

有詔行營堅壁務農,非被襲,勿決戰。

而祐兵已薄德州,帝遣諫議大夫柏耆宣慰。

祐攻拔德州,餘卒奔廷奏。

同捷益急,乞降,祐疑其詐。

耆引兵直入城,取同捷及家屬馳西。

祐入滄州,耆至將陵,斬同捷,使其下傳首京師。

詔貸四州一年租賦,赦同捷母並妻息,徙湖南。

流崔長商州。

同巽等以異母貸死,得隨母流所云。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