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九 李密:曾祖弼,魏司徒,賜姓徒何氏,入周為太師、魏國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九 李密

新唐書

列傳第九 李密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遼東襄平人。

曾祖弼,魏司徒,賜姓徒何氏,入周為太師、魏國公。

祖曜,邢國公。

父寬,隋上柱國、蒲山郡公。

遂家長安。

密趣解雄遠,多策略,散家貲養客禮賢不一愛一藉。

以廕為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

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

煬帝見之,謂宇文述曰:「左仗下黑色小兒為誰?」

曰:「蒲山公李寬子密。」

帝曰:「此兒顧盼不常,無入衛。」

它日,述諭密曰:「君世素貴,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衛間哉!」密大喜,謝病去,感厲讀書。

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

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

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

因與語,奇之。

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

玄感遂傾心結納。

嘗私自密曰:「上多忌,隋歷且不長,中原有一日警,公與我孰後先?」

密曰:「決兩陣之勝,噫嗚咄嗟,足以讋敵,我不如公。

攬天下英雄馭之,使遠近歸屬,公不如我。」

大業九年,玄感舉兵黎一陽一,遣人入關迎密。

密至,謀曰:「今天子遠在遼左,去幽州尚千里,南限鉅海,北阻強胡,號令所通,惟榆林一道爾。

若鼓而入薊,直扼其喉,高麗抗其前,我乘其後,不旬月繼糧竭,舉麾召之,眾可盡取,然後傳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計也。

關中四塞之地,彼留守衛文升,易人耳。

若徑行勿留,直保長安,據函、崤,東制諸夏,是隋亡襟帶,我勢萬全,中計也。

若因近趣便,先取東都,頓兵堅城下,不可以勝負決,下計也。」

玄感曰:「公之下計,乃吾上策。

今百官家屬皆在洛,當先取之,以搖其心。

且經城不拔,何以示武?」

密計不行。

玄感至東都,所戰必克,自謂功在旦暮。

既獲內史舍人韋福嗣,遂任之,故謀不專密。

福嗣恥見執,策議皆持兩端。

密揣其貳,謂玄感曰:「福嗣窮,為我虜,志在觀望。

公初舉大事,一奸一人在側,事必敗,請斬以徇。」

不從。

密謂所親曰:「玄感好反而不圖勝,吾屬虜矣!」福嗣果遁去。

會左武候大將軍李子雄得罪,傳送行在,道殺使者,奔玄感,勸舉大號。

玄感問密,密曰:「昔張耳諫陳勝自王,荀彧止魏武求九錫,皆見疑外。

今密將無類之乎?然阿諛順旨,非義士也。

且公雖屢勝,而郡縣未有應者,東都尚強,救兵踵來,公當率一精一甲,身定關中,奈何亟自帝?」

玄感笑而止。

及隋軍至,玄感曰:「策安決?」

密曰:「元弘嗣方戍隴右,可一陽一言其反,使迎我,因引軍西。」

從之。

至陝,欲圍弘農宮,密曰:「今紿眾入關,機在速,而追兵踵我,若前不得據險,退無所守,何以共完!」玄感不聽。

留攻三日,不能拔,引去,至閺鄉,追及而敗。

密羸行入關,為邏所獲,與支一黨一護送帝所。

密謂眾曰:「吾等至行在,且菹醢,今尚可以計脫,何為安就鼎鑊?」

眾然之。

乃令出所有金示監使曰:「即死,幸報德。」

使者顧金,禁漸弛,益市酒,飲笑歡嘩,守者懈,密等遂夜亡去。

抵平原,賊郝孝德不見禮,去之淮一陽一。

歲饑,削木皮以食。

變姓名為劉智遠,教授諸生自給,鬱鬱不得志,哀吟泣下。

人有告太守趙佗者,佗捕之,遁免。

往依胃婿雍丘令丘君明,轉匿大俠王季才家,為吏跡捕,覆亡去。

時東郡賊翟讓聚一黨一萬人,密因介其徒王伯當以策干讓曰:「今主昏於上,人怨於下,銳兵盡之遼海,和親絕於突厥,南巡流連,空棄關輔,此實劉、項挺興之會。

足下資豪桀,士馬一精一勇,指罪誅暴,為天下先,楊氏不足亡也。」

讓由是加禮,遣說諸賊,至輒下。

因為讓計曰:「今稟無見糧,難以持久,卒遇敵,其亡無時。

不如取滎一陽一,休兵館谷,待士逸馬肥,乃可與人爭利。」

讓聽之,遂破金堤關,徇滎一陽一諸縣,皆下。

滎一陽一太守楊慶、河南討捕大使張須陀合兵討讓,讓素憚須陀,欲引去。

密曰:「須陀健而無謀,且驟勝易驕,吾為公破之。」

讓不得已,陣而待。

密率驍勇常何等二十人為游騎,伏千兵莽間。

須陀素輕讓,引兵搏之,讓少卻,伏發,與遊軍乘之,遂殺須陀。

十三年,讓分兵與密,別為牙帳,號蒲山公。

密持軍嚴,雖盛夏號令,士皆若負霜雪,然戰得金寶,盡散之,繇是人為用。

復說讓曰:「今群豪競興,公宜先天下攘除群凶,寧常剽奪草間求活哉?若直取興洛倉,發粟以賑窮乏,百萬之眾一朝可附,霜王之業成矣。」

讓曰:「僕起畎隴,志不及此,須君得倉,更議之。」

二月,密以千人出一陽一城北,逾方山,自羅口拔興洛倉,據之,獲縣長柴孝和。

開倉賑食,眾繈屬至數十萬。

隋越王侗遣將劉長恭、房崱討密,又令裴仁基統兵出成皋西。

密乃為十隊,跨洛水,抗東、西二軍。

令單雄信、徐世勣、王伯當騎為左右翼,自引麾下急擊長恭等,破之。

東都震恐,眾保太微城,台寺俱滿。

讓等乃推密為主,建號魏公。

鞏南設壇場,即位,刑牲歃血,改元永平,大赦,其文移稱行軍元帥魏公府。

以讓為司徒,邴元真左長史,房彥藻右長史,楊德方左司馬,鄭德韜右司馬,單雄信左武候大將軍,徐世勣右武候大將軍。

祖君彥記室。

城洛口,週四十里,居之。

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雲三百具,以機發石,為攻城械,號「將軍砲」。

進一逼一東都,燒上春門。

四月,隋虎牢將裴仁基、淮一陽一太守趙佗降,長白山賊孟讓以所部歸密。

以仁基為上柱國,與讓率兵二萬襲回洛倉,守之。

入都城掠居人,火天津橋。

隋出軍乘之,仁基等敗,還保鞏。

司馬楊德方戰死。

密自督眾三萬,破隋軍於故城,復得回洛倉。

俄而德韜死,乃以鄭頲為左司馬,鄭虔象右司馬。

諸賊帥黎一陽一李文相、洹水張升、清河趙君德、平原郝孝德皆歸密,因襲取黎一陽一倉。

永安大族周法明舉江、黃地附之,齊郡賊徐圓郎、任城大俠徐師仁來歸。

密令幕府移檄州縣,列煬帝十罪,天下震動。

護軍柴孝和說密曰:「秦地阻山帶河,項背之亡,漢得之王。

今公以仁基壁回洛,翟讓保洛口,公束鎧倍道趨長安,百姓誰不郊迎?是征而不戰也。

眾附兵強,然後東向,指摠豪傑,天下廓清無事矣。

今遲之,恐為人先。」

密曰:「僕懷此久,顧我部皆山東人,今未下洛,安肯與我偕西?且諸將皆群盜,不相統一,敗則掃地矣。」

遂止。

是時,隋軍益出,密負銳,急與之確,中流矢,臥營中,隋軍乘之,密眾潰,棄倉守洛口。

高祖起師太原,密自謂主盟,遣將軍張仁則致書於帝,呼為兄,請以步騎會河內。

帝覽書,笑曰:「密陸梁,不可折簡致之。

吾方定京師,未能東略,若不與,是生一隋。

密適為吾守成皋,拒東都兵,使不得西,更遣剽將莫如密。

吾寧推順,使驕其志,我得留撫關中,大事濟矣。」

令記室溫大雅作報書,厚禮尊讓。

密大喜,示其下,曰:「唐公見推,顧天下無可慮者。」

遂專事隋。

九月,遣將李士才將兵十二萬,攻隋鷹揚郎將張珣河一陰一,舉之。

珣極罵不屈死。

齊方士徐鴻客上書勸密因士氣趨江都,挾帝以令天下。

密異其言,具幣邀之,已亡去。

煬帝遣王世充選卒十萬擊密,世充營洛西,戰不利,更陳洛北,登山以望洛口。

密引度洛,與世充戰。

密兵多騎與長槊,而北薄山,地隘騎迮不得騁。

世充多短兵盾,蹙之,密軍卻,世充乘勝進攻密月城。

密還洛南,引而西,突世充營,世充奔還。

師徒多喪,孝和溺死洛水,密哭之慟。

自是大小六十餘戰。

翟讓部將王儒信憚密威望,勸讓自為大塚宰,總秉眾務,收密權。

讓兄寬亦曰:「天子當自取,何乃授人?」

密聞之,與鄭頲一陰一圖讓。

會世充兵又至,讓出拒,少退;密馳助之,戰石子河,世充走。

明日,高會饗士,讓至密所,密令房彥藻引其左右就別帳飲。

密出名弓示讓,讓挽滿,遣劍士蔡建從後擊之,並殺其兄、侄及儒信。

密馳入讓壁慰諭,士無敢動者,以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統其兵。

隋將楊慶守滎一陽一,因說下之。

世充夜襲倉城,密伏甲殪其眾。

義寧二年,世充復營洛北,為浮梁,絕水以戰,密以千騎迎擊,不勝。

世充進薄其壘,密提敢死士數百邀之,世充大潰,士爭橋溺死者數萬,洛水為不流,殺大將六人,獨世充脫。

會夜大雨雪,士卒僵死且盡。

密乘銳拔偃師,脩金墉城居之,有眾三十萬。

又與東都留守韋津戰上春門,執津於陣。

將作大匠宇文愷子儒童、河南留守職方郎柳續、河一陽一都尉獨孤武都、河內郡丞柳燮皆降。

於是海岱、江淮間爭響附,竇建德、硃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圓朗、盧祖尚、周法明等悉上表勸進,府官屬亦請之。

密曰:「東都未平,且勿議。」

五月,越王侗稱帝。

六月,宇文化及擁兵十餘萬至黎一陽一。

侗遣使授密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令平化及而後入輔,密受之。

乃引兵東追化及黎一陽一。

密知化及乏食,利速戰,乃持重以老其兵,使徐世勣保黎一陽一倉,化及攻不可下。

密與隔水陣,遙謂化及曰:「公家本戎隸破野頭爾,父子兄弟受隋恩,至妻公主。

上有失德不能諫,又虐殺之,冒天下之惡,今安往?能即降,尚全後嗣。」

化及默然良久,乃瞋目為鄙語辱密。

密顧左右曰:「此庸人,圖為帝,吾當折箠驅之。」

乃以輕騎五百焚其攻具,火終夜不滅。

度化及糧盡,乃偽與和,化及喜,使軍恣食,既而密饋不至,乃寤。

遂大戰童山下,密中矢,頓汲縣堅壁。

化及勢窮,掠汲郡,趣魏縣。

其將陳智略、張童仁等率所部兵歸密,前後相踵。

初,化及留輜重東郡,遣所署刑部尚書王軌守之。

至是,軌舉郡降密。

由是引而西,遣使朝東都,執殺逆人於弘達獻於侗。

侗召密入朝,至溫,聞世充殺元文都,乃止。

遂歸金墉,拘侗使不遣。

初,密既殺翟讓,心稍驕,不恤士,素無府庫財,軍戰勝,無所賜與,又厚撫新集,人心始離。

民食興洛倉者,給授無檢,至負取不勝,委於道,踐輮狼扈。

密喜,自謂足食。

司倉賈潤甫諫曰:「人,國本;食,人天。

今百姓饑捐,暴骨道路。

公雖受命,然賴人之天以固國本。

而稟取不節,敖庾之藏有時而儩,粟竭人散,胡仰而成功?」

不聽。

徐世勣數規其違,密內不喜,使出就屯,故下苟且無固志。

初,世充乏食,密少帛,請交相易,難之。

邴元真好利,一陰一勸密許焉。

後世充士飽,降者益少,密悔而止。

武德元年九月,世充悉眾決戰,先以騎數百度河,密遣迎戰,驍將十餘人皆被創返。

明日,密留王伯當守金墉,自引一精一兵出偃師,北阻邙山待之。

密議所便,裴仁基曰:「世充悉勁兵來,東都必虛,請選眾二萬向洛,世充必自拔歸,我整軍徐還。

兵法所謂彼歸我出,彼出我歸,以疲之也。」

密眩於眾,不能用。

仁基擊地歎曰:「公後必悔!」遂出兵陣。

世充一陰一索貌類密者,使縛之。

既兩軍接,埃霧囂塞,世充軍,江淮士,出入若飛,密兵心動。

世充督眾疾戰,使牽類密者過陣,噪曰:「獲密矣!」士皆呼萬歲,密軍亂,遂潰。

裴仁基、祖君彥皆為世充所禽,偃師劫鄭頲叛歸世充。

密提眾萬餘馳洛口,將入城,邴元真已輸款世充,潛導其軍。

密知不發,期世充度兵半洛水,掩擊之。

候騎不時覺,比出,世充絕河矣。

即引騎遁武牢,元真遂降,眾稍散。

密將如黎一陽一,或曰:「向殺翟讓,世勣傷幾死,瘡猶未平,今可保乎?」

時王伯當棄金墉屯河一陽一,密輕騎歸之,謂曰:「敗矣,久苦諸君,我今自刎以謝眾!」伯當抱密慟絕,眾皆泣,莫能仰視。

密復曰:「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雖無功,諸君必富貴。」

掾柳燮曰:「昔盆子歸漢,尚食均輸。

公與唐同族,雖不共起,然遏隋歸路,使無西,故唐不戰而據京師,亦公功也。」

密又謂伯當曰:「將軍族重,豈復與孤俱行哉?」

伯當曰:「昔蕭何舉宗從漢,今不昆季盡行,以為愧。

豈公一失利,輕去就哉?雖隕首一穴一胸,所甘已。」

左右感動,遂來歸。

初,密建號登壇,疾風鼓其衣,幾僕;及即位,狐鳴於旁,惡之。

及將敗,鞏數有回風發於地,激砂礫上屬天,白日為晦;屯營群鼠相銜尾西北度洛,經月不絕。

及入關,兵尚二萬。

高祖使迎勞,冠蓋相望,密大喜,謂其徒曰:「吾所舉雖不就,而恩結百姓,山東連城數百,以吾故,當盡遍國。

功不減竇融,豈不以台司處我?」

及至,拜光祿卿,封邢國公,殊怨望。

帝嘗呼之弟,妻以表妹獨孤氏。

後禮寢薄,執政者又求賄,滋不平。

因朝會進食,謂王伯當曰:「往在洛口,嘗欲以崔君賢為光祿,不意身自為此。」

未幾,聞故所部將多不附世充者,高祖詔密以本兵就黎一陽一招撫故部曲,經略東都,伯當以左武衛將軍為密副。

馳驛東至稠桑驛,有詔復召密,密大懼,謀叛。

伯當止之,不從,乃曰:「士立義,不以存亡易慮。

公顧伯當厚,願畢命以報。

今可同往,死生以之,然無益也。」

乃簡驍勇數十人,衣婦人服,戴幕釭,藏刀裙下,詐為家婢妾者,入桃林傳捨,須臾變服出,據其城。

掠畜產,趣南山而東,馳告張善相以兵應己。

熊州副將盛彥師率步騎伏陸渾縣南邢公峴之下,密兵度,橫出擊,斬之,年三十七,伯當俱死,傳首京師。

時徐世勣尚為密保黎一陽一,帝遣使持密首往招世勣。

世勣表請收葬,詔歸其一屍一,乃發喪,具威儀,三軍縞素,以君禮葬黎一陽一山西南五里,墳高七仞。

密素得士,哭多歐血者。

邴元真之降也,世充以為行台僕射,鎮滑州。

密故將杜才幹恨其背密,偽以兵歸之,斬取其首,祭密塚,已乃歸國。

單雄信,曹州濟一陰一人。

與翟讓友善。

能馬上用槍,密軍中號「飛將」。

偃師敗,降世充,為大將。

秦王圍東都,雄信拒戰,槍幾及王,徐世勣呵之曰:「秦王也!」遂退。

後東都平,斬洛渚上。

祖君彥,齊僕射孝徵子。

博學強記,屬辭贍速。

薛道衡嘗薦之隋文帝,帝曰:「是非殺斛律明月人兒邪?朕無用之。」

煬帝立,尤忌知名士,遂調東都書佐,檢校宿城令,世謂祖宿城。

負其才,常鬱鬱思亂。

及為密草檄,乃深斥主闕。

密敗,世充見之,曰:「汝為賊罵國足未?」

君彥曰:「跖客可使刺由,但愧不至耳!」世充令撲之。

既困臥樹下,世充已自欲盜隋,中悔,命醫許惠照往視之,欲其蘇。

郎將王拔柱曰:「弄筆生有餘罪。」

乃蹙其心,即死,戮一屍一於偃師。

贊曰:或稱密似項羽,非也。

羽興五年霸天下,密連兵數十百戰不能取東都。

始玄感亂,密首勸取必中;及自立,亦不能鼓而西,宜其亡也。

然禮賢得士,乃田橫徒歟,賢陳涉遠矣!噫,使密不為叛,其才雄亦不可容於時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