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羽葆、華蓋、旌旗、罕畢、車馬之眾盛矣,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新唐書

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皆有衛有嚴。

羽葆、華蓋、旌旗、罕畢、車馬之眾盛矣,皆安徐而不嘩。

其人君舉動必以扇,出入則撞鐘,庭設樂宮,道路有鹵簿、鼓吹。

禮官百司必備物而後動,蓋所以為慎重也。

故慎重則尊嚴,尊嚴則肅恭。

夫儀衛所以尊君而肅臣,其聲容文采,雖非三代之制,至其盛也,有足取焉。

衙。

凡朝會之仗,三衛番上,分為五仗,號衙內五衛: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為之;二曰親仗,以親衛為之;三曰勳仗,以勳衛為之;四曰翊仗,以翊衛為之;皆服鶡冠、緋衫裌;五曰散手仗,以親、勳、翊衛為之,服緋施裲襠,繡野馬;皆帶刀捉仗,列坐於東西廊下。

每月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閣外,號曰內仗。

以左右金吾將軍當上,中郎將一人押之,有押官,有知隊仗官。

朝堂置左右引駕三衛六十人,以左右衛、三衛年長強直能糾劾者為之,分五番。

有引駕佽飛六十六人,以佽飛、越騎、步射為之,分六番,每番皆有主帥一人。

坐日引駕升殿,金吾大將軍各一人押之,號曰押引駕官。

中郎將、郎將各一人,檢校引駕事。

又有千牛仗,以千牛備身、備身左右為之。

千牛備身冠進德冠、服褲褶;備身左右服如三衛。

皆執御刀、弓箭,升殿列御座左、右。

內外諸門以排道人帶刀捉仗而立,號曰立門仗。

宣政左右門仗、內仗,皆分三番而立,號曰交番仗。

諸衛有挾門隊、長槍隊。

承天門內則左、右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門外則左、右驍衛門隊列東、西廊下。

長樂、永安門內則左、右威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門外則左、右領軍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

嘉德門內則左、右武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

車駕出皇城,則挾門隊皆從。

長槍隊有漆槍、木槍、白桿槍、樸頭槍。

每夜,第一鼕黶,諸隊仗佩弓箭、胡祿,出鋪立廊下,按槊,張弓、捻箭、彀一弩一。

第二鼕黶後,擊鍾訖,持更者舉槊,鐘聲絕則解仗。

一點,持更人按槊,持弓者穩箭唱號,諸衛仗隊皆分更行探。

宿衛門閣仗隊,鍪、甲、蕞,擐左襻,余仗隊唯持更人蕞一具,供奉、散手仗亦持更、蕞、甲。

每朝,第一鼕黶訖,持更卸皆舉,張弓者攝箭收一弩一,立門隊及諸隊仗皆立於廊下。

第二鼕黶聲絕,按槊、弛弓、收鋪,諸門挾門隊立於階下。

復一刻,立門仗皆復舊,內外仗隊立於階下。

元日、冬至大朝會、宴見蕃國王,則供奉仗、散手仗立於殿上;黃麾仗、樂縣、五路、五副路、屬車、輿輦、繖二、翰一,陳於庭;扇一百五十有六,三衛三百人執之,陳於兩廂。

黃麾仗,左、右廂各十二部,十二行。

第一行,長戟,六色氅,領軍衛赤氅,威衛青氅、黑氅,武衛鶩氅、驍衛白氅,左右衛黃氅,黃地雲花襖、冒。

第二行,儀鍠,五色幡,赤地雲花襖、冒。

第三行,大槊,小孔雀氅,黑地雲花襖,冒。

第四行,小戟、刀、楯,白地雲花襖、冒。

第五行,短戟,大五色鸚鵡一毛一氅,青地雲花襖、冒。

第六行,細射弓箭,赤地四色雲花襖、冒。

第七行,小槊,小五色鸚鵡一毛一氅,黃地雲花襖、冒。

第八行,金花硃滕絡楯刀,赤地雲花襖、冒。

第九行,戎,雞一毛一氅,黑地雲花襖、冒。

第十行,細射弓箭,白地雲花襖、冒。

第十一行,大鋋,白毦,青地雲花襖、冒。

第十二行,金花綠滕絡楯刀,赤地四色雲花襖、冒。

十二行皆有行滕、鞋、襪。

前黃麾仗,首左右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領主帥各十人,師子袍、冒。

次左右廂皆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領主帥各十人,豹文袍、帽。

次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

次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

次當御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

次後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

次後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

主帥各十人。

次後左右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

次後左右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

次後左右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

次盡後左右廂,軍衛、主帥各十人護後,被師子文袍冒。

左右領軍衛黃麾仗,首尾廂皆絳引幡,二十引前,十掩後。

十廂各獨揭鼓十二重,重二人,赤地雲花襖、冒,行滕、鞋、襪,居黃麾仗外。

每黃麾仗一部,鼓一,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被繡袍。

次左右衛黃旗仗,立於兩階之次,鍪、甲、弓、箭、刀、楯皆黃,隊有主帥以下四十人,皆戎服,被大袍,二人引旗,一人執,二人夾,二十人執槊,余佩一弩一、弓箭。

第一麟旗隊,第二角端旗隊,第三赤熊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戎服,被大袍,佩弓箭、橫刀。

又有夾轂隊,廂各六隊,隊三十人,胡木鍪、毦、蜀鎧、懸鈴、覆膊、錦臂、白行滕、紫帶、鞋襪,持、楯、刀;廂各折衝都尉一人、果毅都尉二人檢校,冠進德冠,被紫縚連甲、緋繡葵花文袍。

第一隊、第四隊,硃質鍪、鎧,緋褲。

第二隊、第五隊,白質鍪、鎧,紫褲。

第三隊、第六隊,黑質鍪、鎧,皁褲。

次左右驍衛赤旗仗,坐於東西廊下,鍪、甲、弓、箭、刀、楯皆赤,主帥以下如左右衛。

第一鳳旗隊,第二飛黃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

第三吉利旗隊,第四兕旗隊,第五太平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又有親、勳、翊衛仗,廂各三隊壓角,隊皆有旗,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校尉以下翊衛以上三十五人,皆平巾幘、緋裲襠、大口褲,帶橫刀;執槊二十人,帶一弩一四人,帶弓箭十一人。

第一隊鳳旗,大將軍各一人主之。

第二隊飛黃旗,將軍各一人主之。

第三隊吉利旗,郎將一人主之。

次左右武衛白旗仗,居驍衛之次,鍪、甲、弓、箭、刀、楯皆白,主帥以下如左右衛。

第一五牛旗隊,黃旗居內,赤、青居左,白、黑居右,各八人執。

第二飛麟旗隊,第三駃騠旗隊,第四鸞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第五犀牛旗隊,第六鵔鸃旗隊,第七騏驎旗隊,第八騼蜀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

持鈒沄,果毅都尉各一人、校尉二人檢校。

前隊執銀裝長刀,紫黃綬紛。

絳引幡一、金節十二,分左右。

次罕、畢、硃雀幢、叉,青龍、白虎幢、道蓋、叉,各一。

自絳引幡以下,執者服如黃麾。

執罕、畢及幢者,平陵冠、硃衣、革帶。

左罕右畢,左青龍右白虎。

稱長一人,出則告警,服如黃麾。

鈒、戟隊各一百四十四人,分左右三行應蹕,服如黃麾。

果毅執青龍等旗,將軍各一人檢校;旅帥二人執銀裝長刀,紫黃綬紛,檢校後隊。

次左右威衛黑旗仗,立於階下,鍪、甲、弓、箭、楯、槊皆黑,主帥以下如左右衛。

第一黃龍負圖旗隊,第二黃鹿旗隊,第三騶牙旗隊,第四蒼烏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次左右領軍衛青旗仗,居威衛之次,鍪、甲、弓、箭、楯、皆青,主帥以下如左右衛。

第一應龍旗隊,第二玉馬旗隊,第三三角獸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第四白狼旗隊,第五龍馬旗隊,第六金牛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

又有殳仗、步甲隊,將軍各一人檢校。

殳仗左右廂千人,廂別二百五十人執殳,二百五十人執叉,皆赤地雲花襖、冒,行滕、鞋襪。

殳、叉以次相間。

左右領軍衛各一百六十人,左右武衛各一百人,左右威衛、左右驍衛、左右衛各八十人。

左右廂有主帥三十八人,平巾幘、緋裲襠、大口褲,執儀刀。

廂有左右衛各三人,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各四人,以主殳仗,被豹文袍、冒;領軍衛、師子文袍。

步甲隊從左右廂各四十八,前後皆二十四。

每隊折衝都尉一人主之,被繡袍。

每隊一人,戎服大袍,帶橫刀,執旗;二人引,二人夾,皆戎服大袍,帶弓箭橫刀。

隊別三十人,被甲、臂韝、行滕、鞋襪。

每一隊鍪、甲、覆膊、執弓箭,一隊胡木鍪及毦、蜀鎧、覆膊,執刀、楯、相間。

第一隊,赤質鍪、甲,赤弓、箭,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執鶡雞旗。

第二隊,赤質鍪、鎧,赤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執豹旗。

第三隊,青質鍪、甲,青弓、箭,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四隊,青質鍪、鎧,青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五隊,黑質鍪、甲,黑弓、箭,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六隊,黑質鍪、鎧,黑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七隊,白質鍪、甲,白弓、箭,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八隊,白質鍪、鎧,白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九隊,黃質鍪、甲,黃弓、箭,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十隊,黃質鍪、鎧,黃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十一隊,黃質鍪、甲,黃弓、箭,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

第十二隊,黃質鍪、鎧,黃刀、楯、,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次後第一隊,黃質鍪、鎧,黃刀、楯、,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

至第十二隊與前同。

次左右金吾衛辟邪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

又有清游隊、硃雀隊、玄武隊。

清游隊建白澤旗二,各一人執,帶橫刀;二人引,二人夾,皆帶弓箭、橫刀。

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帶弓箭、橫刀,各領四十人,皆帶橫刀,二十人持槊,四人持一弩一,十六人帶弓箭。

硃雀隊建硃雀旗,一人執,引、夾皆二人,金吾衛折衝都尉一人主之,領四十人,二十人持槊,四人持一弩一,十六人帶弓箭,又二人持槊,皆佩橫刀,槊以黃金塗末。

龍旗十二,執者戎服大袍,副竿二,各一人執,戎服大袍,分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大將軍各一人檢校二隊。

玄武隊建玄武旗,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平巾幘、黑裲襠、黑裌、大口褲,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各領五十人,持槊二十五人,持一弩一五人,帶弓箭二十人,又二人持槊。

諸衛挾門隊、長槍隊與諸隊相間。

朝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

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從官硃衣傳呼,促百官就班,文武列於兩觀。

監察御史二人立於東、西朝堂磚道以蒞之。

平明,傳點畢,內門開。

監察御史領百官入,夾階,監門校尉二人執門籍,曰:「唱籍」。

既視籍,曰:「在」。

入畢而止。

次門亦如之。

序班於通乾、觀象門南,武班居文班之次。

入宣政門,文班自東門而入,武班自西門而入,至閣門亦如之。

夾階校尉十人同唱,入畢而止。

宰相、兩省辟對班於香案前,百官班於殿庭左右,巡使二人分蒞於鐘鼓樓下,先一品班,次二品班,次三品班,次四品班,次五品班。

每班尚書省闢為首。

武班供奉者立於橫街之北,次千牛中郎將,次千牛將軍,次過狀中郎將一人,次接狀中郎將一人,次押柱中郎將一人,次押柱中郎一人,次排階中郎將一人,次押散手仗中郎將一人,次左右金吾衛大將軍。

凡殿中省監、少監,尚衣、尚捨、尚輦奉御,分左右隨繖、扇而立。

東宮官居上台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唯三太、三少、賓客、庶子、王傅隨本品。

侍中奏「外辦」,皇帝步出西序門,索扇,扇合。

皇帝升御座,扇開。

左右留扇各三。

左右金吾將軍一人奏「左右廂內外平安」。

通事舍人贊宰相兩省辟再拜,升殿。

內謁者承旨喚仗,左右羽林軍勘以木契,自東西閣而入。

內侍省五品以上一人引之,左右衛大將軍、將軍各一人押之。

二十人以下入,則不帶仗。

三十人入,則左右廂監門各二人,千牛備身各四人,三衛各八人,金吾一人。

百人入,則左右廂監門各六人,千牛備身各四人,三衛三十三人,金吾七人。

二百人,則增以左右武衛、威衛、領軍衛、金吾衛、翊衛等。

凡仗入,則左右廂加一人監捉永巷,御刀、弓箭。

及三衛帶刀入,則曰:「仗入」;三衛不帶刀而入,則曰「監引入」。

朝罷,皇帝步入東序門,然後放仗。

內外仗隊,七刻乃下。

常參、輟朝日,六刻即下。

宴蕃客日,隊下,復立半仗於兩廊。

朔望受朝及蕃客辭見,加纛、槊沄,儀仗減半。

凡千牛仗立,則全仗立。

太一陽一虧,昏塵大霧,則內外諸門皆立仗。

泥雨,則延三刻傳點。

駕。

大駕鹵簿。

天子將出,前二日,太樂令設宮縣之樂於庭。

晝漏上五刻,駕發。

前發七刻,擊一鼓為一嚴。

前五刻,擊二鼓為再嚴,侍中版奏「請中嚴」。

有司陳鹵簿。

前二刻,擊三鼓為三嚴,諸衛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殿庭。

通事舍人引群官立朝堂,侍中、中書令以下奉迎於西階。

侍中負寶,乘黃令進路於太極殿西階,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路前,北向;黃門侍郎一人立侍臣之前;贊者二人。

既外辦,太僕卿攝衣而升,正立執轡。

天子乘輿以出,降自西階,曲直華蓋,警蹕,侍衛。

千牛將軍前執轡,天子升路,太僕卿授綏,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

黃門侍郎前奏「請發」。

鑾駕動,警蹕,鼓傳音,黃門侍郎與贊者夾引而出,千牛將軍夾路而趨。

駕出承天門,侍郎乘馬奏「駕少留,敕侍臣乘馬」。

侍中前承製,退稱:「制曰可」。

黃門侍郎退稱:「侍臣乘馬。」

贊者承傳,侍臣皆乘。

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駕,在黃麾內。

符寶郎奉六寶與殿中後部從,在黃鉞內。

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路前,贊者在供奉官內。

侍臣乘畢,侍郎奏「請車右升」。

侍中前承製,退稱:「制曰可」。

侍郎復位,千牛將軍升。

侍郎奏「請發」。

萬年縣令先導,次京兆牧、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書,皆乘路,鹵簿如本品。

次清游隊。

次左右金吾衛大將軍各一人,帶弓箭橫刀,檢校龍旗以前硃雀等隊,各二人持槊,騎夾。

次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帶弓箭橫刀,領夾道鐵甲佽飛。

次虞候佽飛四十八騎,平巾幘、緋裲襠、大口褲,帶弓箭、橫刀,夾道分左右,以屬黃麾仗。

次外鐵甲佽飛二十四人,帶弓箭、橫刀,甲騎具裝,分左右廂,皆六重,以屬步甲隊。

次硃雀隊。

次指南車、記裡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皆四馬,有正道匠一人,駕士十四人,皆平巾幘、大口褲、緋衫。

太卜令一人,居辟惡車,服如佽飛,執弓箭。

左金吾衛隊正一人,居皮軒車,服平巾幘、緋裲襠,銀裝儀刀,紫黃綬紛,執一弩一。

次引駕十二重,重二人,皆騎,帶橫刀。

自皮軒車後,屬於細仗前,槊、弓箭相間,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次鼓吹。

次黃麾仗一,執者武弁、硃衣、革帶,二人夾。

次殿中侍御史二人導。

次太史監一人,書令史一人,騎引相風、行漏輿。

次相風輿,正道匠一人,輿士八人,服如正道匠。

次扛鼓、金鉦,司辰、典事匠各一人,刻漏生四人,分左右。

次行漏生,正道匠一人,輿士十四人。

次持鈒前隊。

次御馬二十四,分左右,各二人馭。

次尚乘奉御二人,書令史二人,騎從。

次左青龍右白虎旗,執者一人,服如正道匠,引、夾各二人,皆騎。

次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各領二十五騎,二十人執槊,四人持一弩一,一人帶弓箭,行儀刀仗前。

次通事舍人,四人在左,四人在右。

侍御史,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御史中丞,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左拾遺一人在左,右拾遺一人在右。

左補闕一人在左,右補闕一人在右。

起居郎一人在左,起居舍人一人在右。

諫議大夫,一人在左,一人在右。

給事中二人在左,中書舍人二人在右。

黃門侍郎二人在左,中書侍郎二人在右。

左散騎常侍一人在左,右散騎常侍一人在右。

侍中二人在左,中書令二人在右。

通事舍人以下,皆一人從。

次香蹬一,有衣,繡以黃龍,執者四人,服如折衝都尉。

次左右衛將軍二人,分左右,領班劍、儀刀,各一人從。

次班劍、儀刀,左右廂各十二行:第一左右衛親衛各五十三人,第二左右衛親衛各五十五人,第三左右衛勳衛各五十七人,第四左右衛勳衛各五十九人,各執金銅裝班劍,纁硃綬紛;第五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一人,第六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三人,第七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五人,第八左右驍衛各六十七人,各執金銅裝儀刀,綠綟綬紛;第九左右武衛翊衛各六十九人,第十左右威衛翊衛各七十一人,第十一左右領軍衛翊衛各七十三人,第十二左右金吾衛翊衛各七十五人,各執銀裝儀刀,紫黃綬紛。

自第一行有曲折三人陪後門,每行加一人,至第十二行曲折十四人。

次左右廂,諸衛中郎將主之,執班劍、儀刀,領親、勳、翊衛。

次左右衛郎將各一人,皆領散手翊衛三十人,佩橫刀,騎,居副仗槊翊衛內。

次左右驍衛郎將各一人,各領翊衛二十八人,甲騎具裝,執副仗槊,居散手衛外。

次左右衛供奉中郎將,郎將四人,各領親、勳、翊衛四十八人,帶橫刀,騎,分左右,居三衛仗內。

次玉路,駕六馬,太僕卿馭之,駕士三十二人。

凡五路,皆有副。

駕士皆平巾幘、大口褲,衫從路色。

玉路,服青衫。

千牛衛將軍一人陪乘,執金裝長刀,左右衛大將軍各一人騎夾,皆一人從,居供奉官後。

次千牛衛將軍一人,中郎將二人,皆一人從。

次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二人,騎,居玉路後,帶橫刀,執御刀、弓箭。

次御馬二,各一人馭。

次左右監門校尉二人,騎,執銀裝儀刀,居後門內。

次衙門旗,二人執,四人夾,皆騎,赤綦襖、黃冒、黃袍。

次左右監門校尉各十二人,騎,執銀裝儀刀,督後門,十二行,仗頭皆一人。

次左右驍衛、翊衛各三隊,居副仗槊外。

次左右衛夾轂,廂各六隊。

次大繖二,執者騎,橫行,居衙門後。

次雉尾障扇四,執者騎,夾繖。

次腰輿,輿士八人。

次小一團一雉尾扇四,方雉尾扇十二,花蓋二,皆執者一人,夾腰輿。

自大繖以下,執者服皆如折衝都尉。

次掌輦四人,引輦。

次大輦一,主輦二百人,平巾幘、黃絲布衫、大口褲、紫誕帶、紫行滕、鞋襪。

尚輦奉御二人,主腰輿,各書令史二人騎從。

次殿中少監一人,督諸局供奉事,一人從。

次諸司供奉官。

次御馬二十四,各二人馭,分左右。

次尚乘直長二人,平巾幘、緋褲褶,書令史二人騎從,居御馬後。

次持鈒沄。

次大繖二,雉尾扇八,夾繖左右橫行。

次小雉尾扇。

硃畫一團一扇,皆十二,左右橫行。

次花蓋二,叉二。

次俾倪十二,左右橫行。

次玄武幢一,叉一,居絳麾內。

次絳麾二,左右夾玄武幢。

次細槊十二,孔雀為毦,左右橫行,居絳麾後。

自鈒、戟以下,執者服如黃麾仗,唯玄武幢執者服如罕、畢。

次後黃麾,執者一人,夾二人,皆騎。

次殿中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各令史二人騎從,居黃麾後。

次大角。

次方輦一,主輦二百人。

次小輦一,主輦六十人。

次小輿一,奉輿十二人,服如主輦。

次尚輦直長二人,分左右,檢校輦輿,皆書令史二人騎從。

次左右武衛五牛旗輿五,赤青居左,黃居中,白黑居右,皆八人執之,平巾幘、大口褲,衫從旗色,左右威衛隊正各一人主之,騎,執銀裝長刀。

次乘黃令一人,丞一人,分左右,檢校玉路,皆府史二人騎從。

次金路、象路、革路、木路,皆駕六馬,駕士三十二人。

次五副路,皆駕四馬,駕士三十八人。

次耕根車,駕六馬,駕士三十二人。

次安車、四望車,皆駕四馬,駕士二十四人。

次羊車,駕果下馬一,小史十四人。

次屬車十二乘,駕牛,駕士各八人。

次門下、史書、秘書、殿中四省局官各一人,騎,分左右夾屬車,各五人從,唯符寶以十二人從。

次黃鉞車,上建黃鉞,駕二馬,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駕士十二人。

次豹尾車,駕二馬,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駕士十二人。

次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各領掩後二百人步從,五十人為行,大戟五十人,刀、楯、五十人,弓箭五十人,一弩一五十人,皆黑鍪、甲、覆膊、臂韝,橫行。

次左右領軍衛將軍二人,領步甲隊及殳仗,各二人執槊槊從。

次前後左右廂步甲隊。

次左右廂黃麾仗。

次左右廂殳仗。

次諸衛馬隊,左右廂各二十四。

自十二旗後,屬於玄武隊,前後有主帥以下四十人,皆戎服大袍,二人引旗,一人執,二人夾,二十人執槊,余佩一弩一、弓箭。

第一辟邪旗,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皆戎服大袍,佩弓箭、橫刀,騎;第二應龍旗,第三玉馬旗,第四三角獸旗,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五黃龍負圖旗,第六黃鹿旗,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七飛麟旗,第八駃騠旗,第九鸞旗,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鳳旗,第十一飛黃旗,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二麟旗,第十三角端旗,以當御,第十四赤熊旗,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五兕旗,第十六太平旗,左右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七犀牛旗,第十八鵔鸃旗,第十九騼蜀旗,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二十騶牙旗,第二十一蒼烏旗,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二十二白狼旗,第二十三龍馬旗,第二十四金牛旗,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其服皆如第一。

次玄武隊。

次衙門一,居玄武隊前、大戟隊後,執者二人,夾四人,皆騎,分左右,赤綦襖,黃袍,黃冒。

次衙門左右廂,廂有五門,執、夾人同上。

第一門,居左右威衛黑質步甲隊之後,白質步甲隊之前;第二門,居左右衛步甲隊之後,左右領軍衛黃麾仗之前;第三門,居左右武衛黃麾仗之後,左右驍衛黃麾仗之前;第四門,居左右領軍衛黃麾仗之後,左右衛步甲隊之前;第五門,居左右武衛白質步甲隊之後,黑質步甲隊之前。

五門別當步甲隊黃麾仗前、馬隊後,各六人分左右,戎服大袍,帶弓箭、橫刀。

凡衙門,皆監門校尉六人,分左右,執銀裝長刀,騎。

左右監門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廂各巡行。

校尉一人,往來檢校諸門。

中郎將各一人騎從。

左右金吾衛將軍循仗檢校,各二人執槊騎從。

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糾察仗內不法,各一人騎從。

駕所至,路南向,將軍降,立於路右,侍中前奏「請降路」。

天子降,乘輿而入,繖、扇、華蓋,侍衛。

駕還,一刻,擊一鼓為一嚴,仗衛還於塗。

三刻,擊二鼓為再嚴,將士布隊仗,侍中奏「請中嚴」。

五刻,擊三鼓為三嚴,黃門侍郎奏「請駕發」。

鼓傳音,發駕,鼓吹振作。

入門,太樂令命擊蕤賓之鐘,左五鍾皆應。

鼓柷,奏《采茨》之樂。

至太極門,戛敔,樂止。

既入,鼓柷,奏《太和》之樂。

回路南向,侍中請降路,乘輿乃入,繖、扇、侍御、警蹕如初。

至門,戛吾,樂止。

皇帝入,侍中版奏「請解嚴」。

叩鉦,將士皆休。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