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為忠武軍部將,與孫儒、馬殷同事秦宗權。儒之敗,建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

劉建鋒,字銳端,蔡州朗山人。

為忠武軍部將,與孫儒、馬殷同事秦宗權。

儒之敗,建鋒、殷收散卒,轉寇江西,有眾七千,推建鋒為主,殷為前鋒,張佶為謀主,略洪、虔數州,眾遂十餘萬。

乾寧元年,取潭州,殺武安節度使鄧處訥,自稱節度留後,奉表京師,詔即拜檢校尚書左僕射、武安軍節度使。

建鋒已得志,即嗜酒不事事。

新息小史陳贍為建鋒御者,妻美且艷,乃私之。

贍怒,袖鐵撾擊建鋒死,斷其喉。

眾推張佶為帥,佶固辭,馬是傷佶左髀,下令曰:「吾非而主。」

時馬殷攻邵州未克,於是遣人迎殷,磔贍於市。

殷至,佶坐受其謁。

既而率將吏推殷為留後。

詔即除檢校太傅、潭州刺史。

殷以成汭、楊行密、劉隱皆養士以圖王霸,謂其屬高郁曰:「吾欲重幣以奉四鄰而固吾境,計安出?」

郁曰:「荊南闇弱,焉能患我?淮南,我讎也,固不吾援。

公若置邸京師,歸天子職貢,王人來錫命,四方畏服,然後按兵討不廷,霸業成矣。」

殷悟,厚結宣武硃全忠以請於朝,乃拜湖南節度兵馬留後。

郁又教殷鑄鉛鐵錢,十當銅錢一。

民得自摘山,收茗算,募高戶置邸綁居茗,號「八一床一主人」。

歲入算數十萬,用度遂饒。

於是收邵、衡、永、道、郴、連六州,進攻桂州,執留後劉士政。

諸城望風奔潰,盡得昭、賀、梧、象、柳、宜、蒙等州。

又攻容管,執寧遠節度使龐巨曦,虜其眾及貲。

昭宗在鳳翔,難方亟,遣中人間道賜硃書,密詔使殷與楊行密攻汴州,殷兵訖不出。

殷弟賨,沈勇知書史,從孫儒為盜,晚事楊行密為黑雲軍使。

與錢鏐戰,數有功。

夜臥,常有光怪。

行密知之,曰:「吾今歸汝於兄。」

辭曰:「賨一敗卒,公待以不死。

湖南在宇下,朝亡夕至,但誼不忍捨公。」

行密具繼以遣曰:「爾還,與兄共食湘、楚,然何以報我?」

答曰:「願通二國好,使商賈相資。」

行密喜。

既至,殷表以自副。

每勸殷與行密連和,殷畏全忠,卒不克。

殷與建鋒同裡人,凡宗權一黨一散為盜者,皆以酷烈相矜,時通名「蔡賊」雲。

成汭,青州人。

少無行,使酒殺人,亡為浮屠。

後入蔡賊中,為賊帥假子,更姓名為郭禹。

當戍江陵,亡為盜,保火門山。

後詣荊南節度使陳儒降,署裨校。

久之,張瑰囚儒,以禹凶慓,欲殺之。

禹結千人奔入峽,夜有蛇環其所,祝曰:「有所負者,死生唯命。」

既而蛇亡。

禹乃襲歸州,入之,自稱刺史。

招還流亡,訓士伍,得勝兵三千,秦宗權故將許存奔禹,禹以青州剽卒三百畀之,使討荊南部將牟權於清江,禽權,取其眾。

禹又破其將王建肇,建肇奔黔州。

昭宗拜禹荊南節度留後,始改名汭,復故姓。

宗權余一黨一常厚攻夔州。

是時,西川節度使王建遣將屯忠州,與夔州刺史一毛一湘相脣齒,厚屯白帝。

汭率存乘二軍之間攻之,二軍使人誶辱汭,韓楚言尤劇,汭恥之曰:「有如禽賊,當支解以逞!」會存夜斬營襲厚,破之,厚奔萬州,為刺史張造所拒,走綿州。

存入夔州。

楚言妻李語夫曰:「君常辱軍,且支解,不如前死。」

楚言不決。

李礪刀席下,方共食,復語之,夫曰:「未可知。」

李取刀斷其首,並殺三子,乃自剄。

汭畏其烈,禮葬之,刻石表曰烈女。

即使司馬劉昌美守夔,率存溯江略雲安,建將皆奔。

存按兵渝州,盡下瀕江州縣。

時王建肇據黔州自守,帝以建肇為武泰軍節度使。

汭遣將趙武率存攻之,建肇走,汭乃以武為留後,存為萬州刺史。

存不得志,汭遣客伺之,方蹴球,汭曰:「存必叛,自試其力矣。」

遣將襲之。

存夜率左右超堞走,與王建肇皆降於王建。

汭頗知吏治,嘗錄囚,盡其情。

墊江賊一陰一殺令,其主簿疑小史導之,訊不承。

臨刑曰:「我且訟地下。」

逾月,吏暴死。

汭聞,益詳於獄。

始治州,民版無幾,未再期,自佔者萬餘。

帝數詔刻石頌功,輒固辭。

時鎮國節度使韓建亦以治顯,號「北韓南郭」。

汭進累檢校太尉、中書令、上谷郡王。

雲安榷鹽,本隸鹽鐵,汭擅取之,故能畜兵五萬。

初任賀隱,隱,賢者也,故汭所舉少過。

晚得妻父任之,譖害諸子,汭皆手殺之,至絕嗣。

澧、朗本荊南隸州,為雷滿所據,別為節度,汭數請之,宰相徐彥若不許。

及彥若罷,道江陵,汭出怨言,彥若曰:「公專一面,自視桓、文,一賊不能取,而怨朝廷乎?」

汭大慚。

晚喜術士,餌藥瀕死而蘇。

天復三年,帝詔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圍鄂州,硃全忠使韓勍救之,諷汭與馬殷、雷彥威掎角。

汭身自將而行,下知汭不足亢行密,無敢諫,唯親吏楊師厚勸之。

汭為巨艦,堂皇悉備,行至公安,卜不吉,欲還,師厚曰:「公舉全軍,中道還,何以見百姓?」

汭乃行。

彥威潛師略江陵,汭諸將念私,無鬥志。

淮南將李神福壁沙橋,望汭軍曰:「戰艦雖盛,首尾斷絕,可取也。」

擊汭君山,敗之,火其船,眾大潰,汭投江死,士民皆為彥威所劫。

韓勍走還。

王建遂取夔、施、忠、萬四州。

天祐中,全忠表汭死國事,請與杜洪皆立廟雲。

杜洪,鄂州人。

為裡俳兒。

乾符末,黃巢亂江南,永興民皆亡為盜。

刺史崔紹募民強雄者為土一團一軍,賊不敢侵,於是人人知兵。

杭州刺史路審中為董昌所拒,走客黃州。

中和末,聞紹卒,募士三千入鄂州以守。

洪為州將,有功,亦逐岳州刺史居之。

光啟二年,安陸賊周通率兵攻審中,審中亡去,洪乘虛入鄂,自為節度留後,僖宗即拜本軍節度使。

是時,永興民吳討據黃州,駱殷據永興,二人皆隸土一團一者也,故軍剽甚。

洪雖得節制,而附硃全忠,絕東南貢路。

乾寧初,身自將擊討,乞師淮南,楊行密遣硃延壽助之。

洪引還,延壽拔黃州,俘討獻京師。

駱殷棄永興走,行密取其地。

洪得駱殷,倚為心腹,間取永興守之。

全忠方圍鳳翔,昭宗遣使者東出,道武昌,洪皆殺之。

時行密略光州,詔洪出兵,與忠義趙匡凝、武安馬殷襲安州。

行密使李神福、劉存率舟師萬人討洪,駱殷棄永興走,縣民方詔守以待命。

神福已得詔,大喜,以永興壯縣,饋餫所仰,既得,鄂半矣,遂進圍鄂州。

洪嬰城,請救於汴,全忠率兵五萬營霍丘。

行密御之,汴兵不利,引還,使別將吳章以三千兵解圍,神福迎破之。

時全忠方與河東軍薄戰,故不能救洪。

洪乃求助於馬殷,殷不答。

洪計窮,復走全忠,全忠遣曹延祚合吳章兵萬三千救洪。

淮南將劉存浚坎傅城。

殷為洪謀曰:「淮兵深入,仰永興以濟,若奇兵取之,賊不戰而潰。」

洪以一精一兵合汴人間道掩永興,三十里而捨。

存以方詔、苗璘當之。

汴亡卒走淮壁,言軍虛實曰:「鄆軍懦,可取,開道軍不可當也。」

璘曰:「殺強則弱者撓矣。」

乃自擊開道軍,敗之,禽汴士三百人,徇城下。

洪軍氣沮,存使辯士臨說,洪恃汴方強,無降意。

或勸存急擊援兵,則城自下,存曰:「擊之,賊入,則城固矣;若縱其遁,城可取也。」

俄而汴軍走,是日城陷,執洪及曹延祚,窮斬其餘。

行密見洪,責曰:「爾同逆賊弒主,與孤為仇,吾軍還,而復為賊後拒,今定何如?」

洪謝曰:「不忍負硃公。」

與延祚皆斬揚州市。

以劉存守鄂州。

行密死,馬殷遂取其地。

鍾傳,洪州高安人。

以負販自業,或勸其為盜必大顯。

時王仙芝猖狂,江南大亂,眾推傳為長,乃鳩夷獠,依山為壁,至萬人,自稱高安鎮撫使。

仙芝遣柳彥璋略撫州,不能守,傳入據之,言諸朝,詔即拜刺史。

中和二年,逐江西觀察使高茂卿,遂有洪州。

撫民危全諷間傳之去,竊州以叛,使弟仔昌據信州。

僖宗擢傳江西一團一練使,俄拜鎮南節度使、檢校太保、中書令,爵穎川郡王,又徙南平。

傳率兵圍撫州,天火其城,士民雚驚,諸將請急攻之,傳曰:「乘人之險,不可。」

乃祝曰:「全諷罪,無害民者。」

火即止。

全諷聞,謝罪聽命,以女女傳子匡時。

傳以匡時為袁州刺史,擊馬殷。

又以彭玕為吉州刺史。

玕,健將也,傳倚以為重。

廣明後,州縣不鄉貢,惟傳歲薦士,行鄉飲酒禮,率官屬臨觀,資以裝繼,故士不遠千里走傳府。

傳少射獵,醉遇虎,與鬥,虎搏其肩,而傳亦持虎不置,會人斬虎,然後免。

既貴,悔之,戒諸子曰:「士處世,尚智與謀,勿效吾暴虎也。」

乃畫搏虎狀以示子孫。

凡出軍攻戰,必禱佛祠,積餌餅為犀象,高數尋。

晚節重斂,商人至棄其貨去。

天祐三年卒。

匡時自立為節度觀察留後。

次子匡范為江州刺史,怨兄立,挈州附淮南,因言兄結汴人圖揚州。

楊渥使秦裴攻匡時,圍洪州。

匡時城守不出,凡三月,城陷,淮軍大掠三日止,執匡時及司馬陳象歸揚州。

渥切責,匡時頓首請死,渥哀赦之,斬象於市。

彭玕既失援,厚結馬殷,且觀虛實,使者還曰:「殷將校輯睦,未可圖也。」

遂歸款。

玕通《左氏春秋》,嘗募求西京《石經》,厚賜以金。

揚州人至相語曰:「十金易一筆,百金償一篇,況得士乎?」

故士人多往依之。

始,危全諷聞匡時立,喜曰:「聽鍾郎為節度三年,我自取之。」

及渥兵盛,不敢救,潛謀攻渥。

會淮南亡將王茂章過州,請曰:「聞公欲大舉,願見諸將軍才否。」

全諷搜眾十萬,邀茂章觀之,對曰:「揚州有士三等,公眾正當其下,盍更益之?」

全諷不能答。

後為楊氏所並。

劉漢宏,本兗州小史,從大將擊王仙芝,劫輜重叛去。

乾符末,略江陵,焚民室廬,廛無完家。

於是都統王鐸遣將崔鍇降之,表為宿州刺史,漢宏恨賞薄,有望言。

會浙東觀察使柳瑫得罪,乃授漢宏觀察使,代之。

僖宗在蜀,貢輸踵驛而西,帝悅,一寵一其軍為義勝軍,即授節度使。

漢宏既有七州,志侈大,輒曰:「天下方亂,卯金刀非吾尚誰哉?」

鴉噪諸廷,命斫樹,或曰:「巨木不可伐。」

怒曰:「吾能斬白蛇,何畏一木!」

中和二年,遣弟漢宥率諸將攻杭州,壁西陵,為董昌所敗。

復遣兵七萬瀕江而屯,昌使錢鏐宵濟襲破之。

明年,漢宏屯黃嶺,發洞獠同攻昌,鏐出富一陽一擊諸營,多潰去。

漢宏大沮,悉軍十萬,列艦西陵,謀宵濟襲昌。

禱於江,有一矢墜前,惡之。

俄與鏐遇,鏐俘馘五千,漢宏羸服走,或執之,紿而免。

明日復戰,鏐斬其弟漢容、將辛約。

時鐘季文守明州,盧約處州,蔣瑰婺州,杜雄台州,硃褒溫州。

褒兵最強,故漢宏使褒治大艦習戰,以史惠、施堅實、韓公汶將其軍。

帝聞杭、越挐戰,遣中人焦居璠持節詔通好,皆不奉詔。

光啟二年,鏐率諸將攻越,自趨導山,破公汶於曹娥埭。

與褒戰,燒其艦,進屯豐山。

堅實詣鏐降,漢宏率麾下六百人走台州,鏐斬其母妻於屯。

杜雄饗其軍,皆醉,執漢宏以見董昌。

漢宏曰:「自古豈有不亡國邪?」

昌使斬於市,叱刑者曰:「吾節度使,非庸人可殺。

我嘗夢持金殺我者,必錢鏐也。」

昌命鏐斬之。

張雄,泗州漣水人。

與裡人馮弘鐸皆為武寧軍偏將。

弘鐸為吏辱,雄為辯數,並見疑於節度使時溥。

二人懼禍,乃合兵三百度江,壁白下,取蘇州據之。

稍稍嘯會,戰艦千餘,兵五萬,乃自號「天成軍」。

鎮海節度使周寶之敗,奔常州,聞高駢將徐約兵銳甚,誘之使擊雄,與之蘇州。

雄匿眾海中,使別將趙暉據上元,資以舟械。

寶兵散,多降暉,眾數萬。

雄即以上元為西州。

負其才,欲治台城為府,旌旗衣服僭王者。

楊行密圍揚州,畢師鐸厚繼寶幣,啖雄連和。

雄率軍浮海屯東塘。

是時揚州圍久,皮囊革帶食無餘,軍中殺人代糧,才千錢。

聞雄至,間道挾珍走軍,以銀二斤易斗米,逮糠籺以差為直。

雄軍富過所欲,即不戰去。

暉數剽江道,雄擊殺之,坑其眾,自屯上元。

大順初,以上元為升州,詔授雄刺史。

未幾,卒。

雄善馭眾,人思之,為立廟。

弘鐸代為刺史。

弘鐸善騎射,侃侃若儒者。

行密已得淮南,弘鐸納好。

然倚兵艦完利,謀取潤州,遣客尚公乃進說行密,行密不從。

客曰:「公不見聽,未知勝幾樓船?」

時行密大將田頵在宣州,一陰一圖弘鐸,募工治艦。

工曰:「上元為舟,市木遠方,堅緻可勝數十歲。」

頵曰:「我為舟於一用,不計其久,取木於境可也。」

弘鐸介宣、揚間,不自安,而州數有怪。

天復二年,大風發屋,巨木飛舞,州人駭曰:「州且易主。」

大將馮暉等勸弘鐸悉軍南向,聲言討鍾傳,實襲頵。

行密知之,遣客說止,不聽。

頵逆擊於曷山,弘鐸大敗,收殘士欲入海。

行密懼復振,遣人迎犒東塘,好謂曰:「兵有勝負,今眾尚強,乃自棄於海,奈何?吾府雖隘,尚可以居。

若欲揚州,我且讓公。」

弘鐸舉軍盡哭。

行密挐飛艫,不持兵入其軍,執弘鐸手尉勉,遂以歸,表為淮南節度副使。

見尚公乃曰:「頗憶為馮公求潤州否?何多尚邪?」

謝曰:「臣為君,恨其未遂。」

行密笑曰:「吾得君,尚何憂?」

徐約者,曹州人。

已得蘇州,有詔授刺史。

錢鏐遣弟銶攻之,約驅民墨鑱其耏曰:「願戰南都。」

從事或曰:「都者,國稱,杭終有國乎?」

約後浸窘,與其下哭而別,入海死。

鏐使沈粲守蘇州。

約眾降潤州阮結,結不能定。

鏐以成及討之,盡殲其眾。

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

五代祖曄為固始令,民一愛一其仁,留之,因家焉。

世以貲顯。

僖宗入蜀,盜興江、淮,壽春亡命王緒、劉行全合群盜據壽州。

未幾,眾萬餘,自稱將軍,復取扁州,劫豪傑置軍中,潮自縣史署軍正,主稟庾,士推其信。

緒提二州籍附秦宗權。

它日,賦不如期,宗權切責,緒懼,與行全拔眾南走,略潯一陽一、贛水,取汀州,自稱刺史,入漳州,皆不能有也。

初以糧少,故兼道馳,約軍中曰:「以老孺從者斬!」潮與弟審邽、審知奉母以行,緒切責潮曰:「吾聞軍行有法,無不法之軍。」

對曰:「人皆有母,不聞有無母一之人。」

緒怒,欲斬其母,三子同辭曰:「事母猶事將軍也,殺其母焉用其子?」

緒赦之。

會毋死,不敢哭,夜殯道左。

時望氣者言軍中當有暴興者,緒潛視魁梧雄才,皆以事誅之,眾懼。

次南安,潮語行全曰:「子美鬚眉,才絕眾,吾不知子死所。」

而行全怪寤,亦不自安,與左右數十人伏叢翳,狙縛緒以徇。

眾呼萬歲,推行全為將軍,辭曰:「我不及潮,請以為主。」

潮苦讓不克,乃除地剚劍祝曰:「拜而劍三動者,我以為主。」

至審知,劍躍於地,眾以為神,皆拜之。

審知讓潮,自為副。

緒歎曰:「我不能殺是子,非天乎!」潮令於軍曰:「天子蒙難,今當出交、廣,入巴、蜀,以干王室。」

於是悉師將行,會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聞潮治軍有法,故州人奉牛酒迎潮。

乃圍城,歲余克之,殺彥若,遂有其地。

初,黃巢將竊有福州,王師不能下,建人陳巖率眾拔之,又逐觀察使鄭鎰,自領州,詔即授刺史。

久之,巖卒,其婿范暉擁兵自稱留後。

巖舊將多歸潮,言暉可取,潮乃遣從弟彥復將兵,審知監之,攻福州。

審知乘白馬履行陣,望者披一靡一,號「白馬將軍」。

暉守彌年不下,潮令曰:「兵盡益兵,將盡益將,兵將盡,則吾至矣。」

於是彥復急攻,暉亡入海,追斬之。

建、汀二州皆舉籍聽命,潮乃盡有五州地。

昭宗假潮福建等州圍練使,俄遷觀察使。

乃作四門義學,還流亡,定賦斂,遣吏勸農,人皆安之。

乾寧中,一寵一福州為威武軍,即拜潮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

卒,贈司空。

潮病,以審知權節度,讓審邽,不許。

詔審知檢校刑部尚書、節度觀察留後。

厚事硃全忠,全忠薦為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帝在鳳翔,賜審知硃詔,自三品皆得承製除授。

天祐初,進琅邪郡王。

審邽,字次都。

為泉州刺史,檢校司徒。

喜儒術,通《書》、《春秋》。

善吏治,流民還者假牛犁,興完廬舍。

中原亂,公卿多來依之,振賦以財,如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傳懿、楊贊圖、鄭戩等賴以免禍,審邽遣子延彬作招賢院以禮之。

劉知謙,壽州上蔡人。

避亂客封州,為清海牙將。

節度使韋宙以兄女妻之,眾謂不可,宙曰:「若人狀貌非常,吾以子孫托之。」

黃巢自嶺表北還,湖、湘間群盜蟻結,知謙因據封州,有詔即授刺史兼賀水鎮使,以遏梧、桂。

知謙撫納流亡,一愛一嗇用度,養士卒。

未幾,得一精一兵萬人,多具戰艦,境內肅然。

久之,疾病,召諸子曰:「今五嶺盜賊方興,吾有一精一甲犀械,爾勉建功,時哉不可失也!」

知謙卒,共推其子隱為嗣,清海軍節度使劉崇龜表為封州刺史。

嗣薛王知柔代領節度,未至,而牙將盧琚叛。

隱率兵奉迎知柔,直趨廣州,禽琚獻之。

於是知柔以聞,昭宗拜隱本軍行軍司馬,俄遷副使。

天復初,節度徐彥若死,隱自稱留後。

虔人盧光稠者,有眾數萬,據州自為留後,又取韶州。

隱與爭之,戰不勝,悉師攻虔州。

光稠伏軍掉戰,隱縱驅,伏發,挺身免。

天祐初,始詔隱權節度留後,乃遣使者入朝,重賂硃全忠以自固。

是歲,光稠死,子延昌自稱刺史,為其下所殺,更推李圖總州事。

圖死,鍾傳盡劫其眾,欲遣子匡時守之。

不克,州人自立譚全播為刺史,附全忠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