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容貌魁岸,武敢善射。殖產巨萬,好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

新唐書

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

薛舉,蘭州金城人。

容貌魁岸,武敢善射。

殖產巨萬,好結納邊豪,為長雄。

隋大業末,任金城府校尉。

會歲凶,隴西盜起,金城令郝瑗將討賊,募兵數千,檄舉將。

始授甲,大會置酒,舉與子仁杲及其一黨一劫瑗於坐,矯稱捕反者,即起兵,囚郡縣官,發粟以賑貧乏,自號西秦霸王,建元秦興,以仁杲為齊公,少子仁越為晉公。

它賊宗羅睺帥眾下之,以為義興公。

更招附余盜,剽馬牧。

兵鋒銳甚,所徇皆下。

隋將皇甫綰兵萬人屯枹罕,舉以一精一卒二千襲之,遇於赤岸。

大風且澍,逆舉陣,綰不擊。

俄反風綰屯,氣色曀冥,部伍錯亂,舉介騎先眾乘之,綰陣大潰,進陷枹罕。

岷山羌鍾利俗以眾二萬降,舉大振。

進仁杲為齊王、東道行軍元帥,羅睺為義興王副之;仁越晉王、河州刺史。

因徇下鄯、廓二州。

不闋旬,盡有隴西地,眾十三萬。

十三年,僭帝號於蘭州,以妻鞠為後,仁杲為太子。

即其先墓置陵邑,立廟城南,陳兵數萬展墓訖,大饗。

使仁杲圍秦州;仁越趨劍口,掠河池,太守蕭瑀拒卻之。

遣將常仲興度河擊李軌,與軌將李贇戰昌松,仲興敗,軍沒於軌。

仁杲克秦州,舉往都之。

仁杲寇扶風,汧源賊唐弼拒,不得進。

初,弼立李弘芝為天子,有眾十萬。

舉遣使招弼,弼殺弘芝從舉。

仁杲間弼無備,襲之,盡奪其眾,弼以數百騎走。

軍益張,號二十萬。

將窺京師。

會高祖入關,遂留攻扶風,秦王擊破之,斬首數千級,逐北至隴還。

舉畏王,遂逾隴走,問其下曰:「古有降天子乎?」

偽黃門侍郎褚亮曰:「昔趙佗以南粵歸漢,蜀劉禪亦仕晉,近世蕭琮,其家今存,轉禍為福,嘗有之。」

衛尉卿郝瑗曰:「亮之言非也。

昔漢祖兵屢敗,蜀先主嘗亡其妻子。

夫戰固有勝負,豈可一不勝便為亡國計乎?」

舉亦悔其言,乃曰:「聊試公等。」

即厚賜瑗,以為謀主。

瑗請連梁師都,厚賂突厥,合從東向。

舉從之,約突厥莫賀咄設犯京師。

會都水監宇文歆使突厥,歆說止其兵,故舉謀塞。

武德元年,豐州總管張長愻擊羅,舉悉兵援之,屯析址,以遊軍掠岐、豳。

秦王御之,次高址,度舉糧少,利速鬥,堅壁老其兵。

會王疾,臥屯不出,而舉數挑戰。

行軍長史劉文靜、殷開山觀兵於高址,恃眾不設備,舉兵掩其後,遂大敗,死者十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沒。

王還京師,舉拔高址,仁杲進一逼一寧州。

郝瑗謀曰:「今唐新破,將卒禽俘,人心搖矣,可乘勝直趨長安。」

舉然之。

方行而病,召巫占視,言唐兵為崇,舉惡之,未幾死。

仁杲代立,偽謚舉武皇帝,未葬而仁杲滅。

仁杲多力善騎射,軍中號萬人敵,一性一賊悍。

初,舉每破陣,軍獲俘,仁杲必斷舌刈鼻,或舂斮之。

其妻亦凶暴,喜鞭楚人,見不勝痛宛轉於地者,則埋其足,露腹背受棰。

人畏而不親。

仁杲多殺人,一婬一略民人一妻妾。

嘗得庾信子立,怒其不降,礫之火,漸割以啖士。

拔秦州,取盎人倒懸,以酢注鼻,或杙其隱,以求財。

雖舉殘猛,亦惡之,每戒曰:「汝材略足辦事,而傷於虐,終覆吾宗。」

及繼立,與諸將素有隙者,鹹猜懼。

郝瑗哭舉,病不起,繇是兵稍衰。

秦王率諸將復壁高址,諸將請戰,王曰:「我軍新恤,銳氣少;賊驟勝而驕,有輕我心。

我閉壁以折之,伺衰而擊,可一戰禽也。」

因令軍中曰:「敢言戰者斬!」久之,仁杲糧乏,挑戰,不許。

其將牟君才、內史令翟長愻以眾降,左僕射鍾俱仇以河州降。

王策賊可破,遣將軍龐玉擊宗羅睺於淺水原,戰酣,王以勁兵壽其背,羅睺敗,王率騎追奔,於是悉軍馳之,曰:「勢破竹,不可失也。」

夜半,至析址;遲明,圍合。

仁杲率偽官屬降,王受之,以仁杲歸京師,及酋一黨一數十人皆斬之。

舉父子盜隴西五年滅。

初,仁杲降,諸將賀,且問曰:「羅睺雖破,而賊城尚堅,王能下之,何也?」

王曰:「羅睺健將,非急追之,使得還城,未可取也。

故吾使賊不及計,是以克之。」

諸將咨服。

仁杲已敗,其將旁屳地降,詔即統其兵,未幾復叛。

屳地,羌豪也,舉父子信倚之。

至是入南山,繇商洛出漢川,眾數千,所過剽害,敗大將龐玉。

至始州,掠王氏女,醉寢於野,王取屳地所佩刀斬之,送首梁州。

詔封女為崇義夫人。

李軌,字處則,涼州姑臧人。

略知書,有智辯。

家以財雄邊,好賙人急,鄉一黨一稱之。

隋大業中,補鷹揚府司兵。

薛舉亂金城,軌與同郡曹珍、關謹、梁碩、李贇、安修仁等計曰:「舉暴悍,今其兵必來。

吏孱怯,無足與計者。

欲相戮力,據河右,以觀天下變,庸能束手以妻子餌人哉?」

眾允其謀,共舉兵,然莫適敢主。

曹珍曰:「我聞讖書,李氏當王。

今軌賢,非天啟乎!」遂共降拜以聽命。

修仁夜率諸胡入內苑城,建旗大呼,軌集眾應之,執虎賁郎將謝統師、郡丞韋士政,遂自稱河西大涼王,署官屬,准開皇故事。

初,突厥曷娑那可汗弟達度闕設內屬,保會寧川,至是稱可汗,降於軌。

謹等議盡殺隋官,分其產。

軌曰:「諸公既見推,當稟吾約。

今軍以義興,意在救亂,殺人取財是為賊,何以求濟乎?」

乃以統師為太僕卿,士政太府卿。

會薛舉遣兵來侵,軌遣將敗之昌松,斬首二千級,悉虜其眾,軌縱還之。

李贇曰:「今力戰而俘,又縱以資敵,不如盡坑之。」

軌曰:「不然。

若天命歸我,當禽其主,此皆我有也;不者,徒留何益?」

遂遣之。

未幾,拔張掖、燉煌、西平、枹罕,悉有河西。

武德元年,高祖方事薛舉,遣使涼州,璽書慰結,謂軌為從弟。

軌喜,乃遣弟懋入朝。

帝拜懋大將軍,還之,詔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冊拜軌涼王、涼州總管,給羽葆鼓吹一部。

會軌僭帝號,建元安樂,以其子伯玉為太子,長史曹珍為尚書左僕射,攻陷河州。

俟德至,軌召其下議曰:「李氏有天下,歷運所屬,已宅京邑。

一姓不可競王,今欲去帝號,東向受冊,可乎?」

曹珍曰:「隋亡,英雄焱起,號帝王者瓜分鼎峙。

唐自保關、雍,大涼奄河右,業已為天子,奈何受人官?必欲以小事大,請行蕭察故事,稱梁帝而臣於周。」

軌從之,乃遣偽尚書左丞鄧曉來朝,奉書稱「從弟大涼皇帝」。

帝怒曰:「軌謂朕為兄,此不臣也。」

囚曉不遣。

初,軌以梁碩為謀主,授吏部尚書。

碩有算略,眾憚之,嘗見故西域胡種族盛,勸軌備之,因與戶部尚書安修仁交怨;又軌子仲琰嘗候碩,碩不為起,仲琰憾之。

乃相與譖碩。

軌不察,繼鴆其家殺之,繇是故人稍疑懼,不為用。

有胡巫妄曰:「上帝將遣玉女從天來。」

遂召兵築台以候女,多所糜損。

屬荐饑,人相食,軌毀家貲賑之,不能給,議發倉粟,曹珍亦勸之。

謝統師等故隋官,心內不附,每引結群胡排其用事臣,因是欲離沮其眾,乃廷詰珍曰:「百姓餓死皆弱不足事者,壯勇士終不肯困。

且儲廩以備不虞,豈宜妄散惠孱小乎?僕射苟附下,非國計。」

軌曰:「善。」

乃閉粟。

下益怨,多欲叛去。

會修仁兄興貴本在長安,自表詣涼州招軌。

帝曰:「軌據河西,連吐谷渾、突厥,今興兵討擊尚為難,單使弄頰可下邪?」

興貴曰:「軌盛強誠然,若曉以逆順禍福,宜聽。

如憑固不受,臣世涼州豪望,多識其士民,而修仁為軌信任,典事樞者數十人,若候隙圖之,無不濟。」

帝許之。

興貴至涼州,軌授以左右衛大將軍,因間訪興貴以自安策。

興貴對曰:「涼州僻遠,財力凋耗,雖勝兵十萬,而地不過千里,無險固自守。

又濱接戎狄,戎狄,豺狼也,非我族類。

今唐家據京師,略定中原,攻必下,戰必勝,蓋天啟也。

若舉河西地奉圖東歸,雖漢竇融未足吾比。」

軌默不答,久之,曰:「昔吳王濞以江左兵猶稱己為東帝,我今舉河右,不得為西帝乎?雖唐強大,如我何?君無為唐誘致我。」

興貴懼,謝曰:「竊聞富貴不居故鄉,如衣錦夜行。

今合宗蒙任,敢有它志!」興貴知軌不可以說,乃與脩仁等潛引諸胡兵圍其城,軌以步騎千餘出戰。

先是,薛舉柱國奚道宜率羌兵奔軌,軌許以刺史而不與,道宜怨,故共擊軌。

軌敗入城,引兵登陴,須外援。

興貴傳言曰:「唐使我來取膘,不從者罪三族。」

於是諸城不敢動。

軌歎曰:「人心去矣,天亡我乎?」

攜妻子上玉女台,屬酒為別。

脩仁執送之,斬於長安。

自起至亡凡三年。

詔興貴為右武候大將軍,封涼國公,賜帛萬段;修仁左武候大將軍,申國公,並給田宅,封六百戶。

時鄧曉聞軌敗,入賀帝。

帝曰:「而委質李軌,以使來,聞其亡,不少戚,乃蹈抃以悅我。

不盡心於軌,能竭節於我乎?」

遂廢不齒。

劉武周,瀛州景城人。

父匡,徙馬邑。

母趙嘗夜坐廷中,見若雄雞,光燭地,飛投其懷,起振衣,無有,感而娠,生武周。

武周為人驍悍,善騎射,喜交豪傑。

兄山伯嘗詈辱之曰:「汝不擇所與,必滅吾宗!」武周因去至洛,為太僕楊義臣帳下。

募征遼,有功,補建節校尉。

還馬邑,為鷹揚府校尉。

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雄,頗一愛一遇之,令總虞候,直閤下。

久之,盜仁恭侍兒,懼覺誅,又見天下已亂,一陰一有異計,因宣言於眾曰:「今歲饑,死者骨相枕於野,府君閉倉不恤,豈憂百姓意乎?」

以市怒其軍,皆憤怨。

武周知人已搖,因稱疾臥家,豪桀往候謁,遂椎牛縱酒大言曰:「盜賊方起,眾又饑,壯士守分,死溝壑。

今官粟紅腐於倉,誰能與我共取之?」

諸惡少年皆願從。

隋大業十三年,與其徒張萬歲等十餘人候仁恭視事,武周上謁,萬歲自後入斬仁恭,持首出徇,郡中無敢動者。

遂開倉賑窮絕,馳檄屬城,皆下,得兵萬餘,自稱太守,遣使附突厥。

雁門丞陳孝意、虎賁郎將王智辯合兵圍其桑乾鎮,會突闕至,武周與共擊智辯,破之,孝意奔還雁門,雁門人殺之,以城歸武周。

武周因襲破樓煩,進據汾一陽一宮,取爆人賂突厥,始畢可汗報以馬,其眾遂大,攻得定襄。

突厥以狼頭纛立武周為定楊可汗,僭稱皇帝,以妻沮為後,建元天興,衛士楊伏念為左僕射,妹婿苑君璋為內史令。

初,上谷賊宋金剛有眾萬餘,與魏刀兒連和。

刀兒為竇建德所攻,金剛救之,大敗,率餘眾四千保西山。

建德招之,金剛恚曰:』建德殺魏王,吾義不往,諸君可以吾首取盎貴。」

乃拔刀,將自刎,眾抱之泣,遂與皆歸武周。

武擊素聞金剛善兵,得之喜,封為宋王,屬以軍,分家貲半遺之。

金剛亦自結,出其妻而騁武周妹,說武周取晉一陽一,南向爭天下。

武周授金剛西南道大行台。

武德二年,總兵二萬入寇,次黃蛇鎮,又連突厥,鋒無前,遂破榆次,拔介州,進圍太原。

詔遣太常少卿李仲文御之,為賊所執,舉軍沒,仲文逃還。

賊因破平遙,取石州,殺刺史王儉,略浩州。

詔右僕射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拒之,寂戰敗績。

齊王元吉委并州遁,武周入據之。

遣金剛攻陷晉州,執右驍衛將軍劉弘基,進破澮州。

夏縣人呂崇茂殺其令,自號魏王以應賊。

隋河東守將王行本與武周合。

關中震動。

高祖詔秦王督兵進討,屯柏壁。

又詔永安王孝基與於筠、獨孤懷恩、唐儉等攻夏縣,不克,軍城南。

崇茂與賊將尉遲敬德襲破孝基軍,四將被執。

敬德還澮州,王邀戰,破之於美良川。

敬德復與別帥尋相援王行本於蒲,王又破卻其軍,蒲州降。

帝幸蒲津關,王自柏壁輕騎謁行在,金剛遂圍絳州。

王還屯,金剛引退。

武周攻李仲文於浩州,不勝。

遣將黃子英護饟道,驃騎大將軍張德政襲斬之,虜其眾,武周部將稍離。

金剛以糧道乏卒饑引去,王追至雀鼠谷,日中八戰,賊皆敗,斬級數萬,護輜重千乘。

金剛走介州,官軍迫之,以餘眾二萬出西門,背城陣,亙七里。

王令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為北軍,翟長愻、秦武通為南軍。

既戰,小卻,王以一精一騎突擊破之,金剛將輕騎去,賊將尉遲敬德、尋相、張萬歲降,收其一精一兵,遂復介州。

武周引騎五百,棄并州,北走突厥。

金剛收散卒,將還拒,眾不為用,亦以百騎奔突厥。

并州平,河東地盡按。

未幾,金剛背突厥,欲還上谷,為其追騎斬之。

武周亦謀歸馬邑,計露,突厥殺之。

起兵六年而滅。

高開道,滄州一陽一信人。

世煮鹽為生。

少矯勇,走及奔馬。

隋大業末,依河間賊格謙,未甚奇之。

會謙為隋兵圍捕,左右奔散,無救者,開道獨身決戰,殺數十人,捕兵解,謙得免,遂引為將軍。

謙滅,與其一黨一百餘人亡海曲。

後出剽滄州,眾稍附,因北掠戍保,自臨渝至懷遠皆破有之。

復引兵圍北平,未下,隋守將李景自度不能支,拔城去,開道據其地。

武德元年,陷漁一陽一郡有之。

有鎧馬數千,眾萬人,自號燕王。

先是,懷戎浮屠高曇晟因縣令具供,與其徒襲殺令,偽號大乘皇帝,以尼靜宣為耶輸皇后,建元法一輪,遣使約開道為兄弟,封齊王,開道引眾從之。

居三月,殺曇晟,並其眾,復稱燕王,建元,署置百官。

竇建德圍羅藝於幽州,藝請救,開道以騎二千赴之,建德解去,乃因藝使請降,詔以為蔚州總管、上柱國、北平郡王,賜姓李。

開道以輕騎五百抵幽州,欲圖藝。

自從數騎入都督府,且觀藝,藝與張飲盡歡,知不可圖,遂去。

五年,幽州饑,開道許輸以粟。

藝遣老弱湊食,皆厚遇之。

藝悅,不為虞,更發兵三千、車數百、馬驢千往請粟,開道悉留不遣,遂北連突厥,告絕於藝,復稱燕,與劉黑闥聯兵入寇。

開道攻易州不克,遣將謝稜詭降於藝,請兵應接。

藝眾至,稜縱擊破之,因導突厥俱南,恆、定、幽、易等一騷一然罹患。

頡利以開道善攻具,與俱攻馬邑,拔之。

時群盜相繼平,開道欲降,自疑反覆得罪,猶恃突厥自安。

然將士多山東人,思歸,眾益厭亂。

初,開道募壯士數百為養子,衛閤下,及劉黑闥將張君立亡歸,開道命與一愛一將張金樹分督之。

金樹潛令左右數人偽與諸養子戲,至夕,入閤,絕其弓弦,又取刀槊聚一床一下。

既暝,金樹以其徒噪攻之,數人者抱刀槊出閤。

諸義子將搏戰,亡弓槊。

君立舉火外城應之,帳下大擾,養子窮,爭歸金樹。

開道顧不免,擐甲挺刃據堂坐,與妻妾奏一妓一飲酒,金樹畏不敢前。

天且明,開道先縊其妻妾及諸子而後自一殺。

金樹羅兵取養子,皆斬之,亦殺君立而歸。

開道起兵凡八年滅。

以其地為媯州,詔以金樹為北燕州都督。

劉黑闥,貝州漳南人。

嗜酒,喜蒱博,不治產,亡賴,父兄患苦之。

與竇建德少相友,建德每資其費,黑闥所得輒盡,建德亦弗之計。

隋末,亡命從郝孝德為盜,後事李密為裨將。

密敗,王世充虜之,以其武健,補馬軍總管,鎮新鄉。

時李世勣陷於竇建德,建德使攻新鄉,虜黑闥獻之,建德用為將,封漢東郡公。

黑闥與諸盜游,素強武,多狙詐。

建德有所經略,常委以斥候,一陰一入敵中覘虛實,每乘隙奮奇兵,出不意,多所摧克,軍中號為神勇。

武德四年,建德敗,還匿漳南,杜門不出。

會高祖召建德故將范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將用之。

願等疑畏,謀曰:「王世充舉洛一陽一降,驍將楊公卿、單雄信之徒皆夷滅。

今召吾等,若西入關,必無全。

且夏王於唐固有德,往禽淮安王、同安公主,皆厚遣還之。

今唐得夏王,即加害。

我不以餘生為王得仇,無以見天下義士。」

於是謀反。

卜所主,劉氏吉,共往見故將劉雅,告之,雅不從,眾怒,殺雅去。

范願曰:「漢東公黑闥果敢多奇略,寬仁容眾,恩結士卒。

吾嘗聞劉氏當王,今欲收夏王亡眾,集大事,非其人莫可。」

乃之漳南,謁黑闥以告。

黑闥喜,椎牛饗士,得兵百餘人。

襲漳南縣破之。

貝州刺史戴元祥、魏州刺史權威合勢討擊,元祥等皆敗死,收其器械,有眾千人。

建德故時左右稍歸之,兵浸盛。

乃設壇漳南,祭建德,告以舉兵意。

自稱大將軍。

陷歷亭,殺守將王行敏。

饒一陽一賊崔元遜攻陷深州,殺刺史裴晞應之。

兗州賊徐圓朗亦相連和。

遂取瀛州,攻定州,殘之。

乃移檄趙、魏,建德將吏往往殺令、尉附賊。

北連高開道,勢雄張。

進至宗城,眾數萬。

黎州總管李世勣戰敗,走洺州,黑闥追之,步卒五千皆覆,世勣挺身免。

乃以王琮為中書令,劉斌為中書侍郎,遣使北結突厥頡利,頡利遣俟斤宋邪那率騎從之,軍大振,不半年,盡有建德故地。

高祖詔秦王及齊王元吉討之。

五年,黑闥陷相州,號漢東王,建元天造,以范願為左僕射,董康買兵部尚書,高雅賢為左領軍,王小胡為右領軍,召建德僚屬,悉復用之,都洺州。

秦王率兵次汲,數困賊,進下相州。

棣州人復殺刺史叛歸黑闥。

二月,秦王破之於列人,取洺水,使總管羅士信守之。

黑闥攻陷洺水,士信死。

王阻水為連營,分奇兵絕其饋路。

黑闥數挑戰,堅壁不為動。

三月,賊糧盡,王度必決戰,豫壅洺水上流,敕吏曰:「須賊度,亟決之。」

黑闥果率騎二萬絕水陣,與王師大戰,眾潰,水暴至,賊眾不得還,斬首萬餘級,溺死數千,黑闥與范願等以殘騎奔突厥。

山東平,秦王還。

黑闥藉突厥兵復入寇,攻定州。

舊將曹湛、董康買先逃鮮虞,聚兵應之。

帝以淮一陽一王道玄為河北總管,與原國公史萬寶討賊,戰下博,敗績,道玄死於陣,萬寶輕騎逸,繇是河北復叛歸賊。

黑闥仍都洺州。

九月,略瀛州,殺刺史。

詔齊王元吉擊之,不進。

又詔皇太子督兵併力,頻戰皆捷。

十二月,皇太子、齊王悉兵戰館陶,黑闥大敗,引軍走,躡北至一毛一州。

黑闥整眾,背永濟渠陣,縱騎搏之,賊赴水死者數千,黑闥遁去。

騎將劉弘基追蹙,賊不得休。

明年正月,馳至饒一陽一,騎能屬者才百餘,困且餒。

黑闥所署總管崔元遜迎拜,延之入。

黑闥不許,元遜固請,且泣,乃進城下。

元遜饋之,方飯,車騎諸葛德威勒兵前,黑闥罵曰:「狗輩負我!」遂執詣皇太子所斬之。

德威舉郡降,山東遂定。

余一黨一及突厥兵間道亡,定州總管雙士洛邀戰,破平之。

初,秦王建天策府,其弧矢制倍於常。

逐黑闥也,為突厥所窘,自以大箭射卻之。

突厥得箭,傳觀,以為神。

後余大弓一、長矢五,藏之武庫,世寶之,每郊丘重禮,必陳於儀物之首,以識武功雲。

徐圓朗者,兗州人。

隋末為盜,據本郡,以兵徇琅邪以西,北至東平,盡有之,勝兵二萬,附李密。

密敗,歸竇建德。

山東平,授兗州總管、魯郡公。

高祖遣葛國公盛彥師安輯河南,抵任城,會黑闥兵起,圓朗執彥師應之,自號魯王,黑闥以為大行台元帥。

兗、鄆、陳、杞、伊、洛、曹、戴等州豪桀皆殺吏應賊,秦王已破黑闥,遣兵屯濟一陰一經略之。

圓朗懼。

河間人劉復禮說圓朗曰:「彭城有劉世徹,才略不常,有異相,士大夫許其必王。

將軍欲自用,恐敗,不如迎世徹立之,功無不濟。」

圓朗謂然,乃迎之。

盛彥師以世徹若聯叛,禍且不解,即謬說曰:「聞公迎劉世徹,信乎?公亡無日矣!獨不見翟讓用李密哉?」

圓朗信之。

世徹至,奪其兵,以為司馬,遣徇地,所至皆下,忌而殺之。

會淮安王神通、李世勣合兵攻圓朗,圓朗數敗,總管任環遂圍兗州,降者爭逾城。

圓朗窮,棄城,與下數騎夜亡,為野人所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