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父道元,為安西都護將軍、赤水軍使,故仍世居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

新唐書

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

哥舒翰,其先蓋突騎施酋長哥舒部之裔。

父道元,為安西都護將軍、赤水軍使,故仍世居安西。

翰少補效轂府果毅,家富於財,任俠重然諾,縱蒱酒長安市。

年四十餘,遭父喪,不歸。

不為長安尉所禮,慨然發憤,游河西,事節度使王倕。

倕攻新城,使翰經略,稍知名。

又事王忠嗣,署衙將。

翰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大義。

疏財,多施予,故士歸心。

為大斗軍副使,佐安思順,不相下。

忠嗣更使討吐蕃,副將倨見,翰怒,立殺之,麾下為股抃。

遷左衛郎將。

吐蕃盜邊,與翰遇苦拔海。

吐蕃枝其軍為三行,從山差池下,翰持半段槍迎擊,所向輒披一靡一,名蓋軍中。

擢授右武衛將軍,副隴右節度,為河源軍使。

先是,吐蕃候積石軍麥熟,歲來取,莫能禁。

翰乃使王難得、楊景暉設伏東南谷。

吐蕃以五千騎入塞,放馬褫甲,將就田,翰自城中馳至鏖鬥,虜駭走,追北,伏起,悉殺之,隻馬無還者。

翰嘗逐虜,馬驚,陷於河,吐蕃三將欲刺翰,翰大呼,皆擁矛不敢動,救兵至,追殺之。

翰有奴曰左車,年十六,以膂力聞。

翰工用槍,追及賊,擬槍於肩,叱之,賊反顧,翰刺其喉,剔而騰之,高五尺許,乃墮,左車即下馬斬其首,以為常。

會忠嗣被罪,帝召翰入朝,部將請繼金帛以救忠嗣,翰但繼樸裝,曰:「使吾計從,奚取於是?不行,用此足矣。」

翰至,帝虛心待,與語,異之,拜鴻臚卿,為隴右節度副大使。

翰已謝,即極言忠嗣之枉。

帝起入禁中,翰叩頭從帝,且泣。

帝寤,為末貸其罪,忠嗣不及誅。

朝廷稱其義。

逾年,築神威軍青海上,吐蕃攻破之。

更築於龍駒島,有白龍見,因號應龍城。

翰相其川原宜畜牧,謫罪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蕃不敢近青海。

天寶八載,詔翰以朔方、河東群牧兵十萬攻吐蕃石堡城。

數日未克,翰怒,捽其將高秀巖、張守瑜,將斬之。

秀巖請三日期,如期而下。

遂以赤嶺為西塞,開屯田,備軍實。

加特進,賜賚彌渥。

十一載,加開府儀同三司。

翰素與安祿山、安思順不平,帝每欲和解之。

會三人俱來朝,帝使驃騎大將軍高力士宴城東,翰等皆集。

詔尚食生擊鹿,取血瀹腸為熱洛河以賜之。

翰母,于闐王女也。

祿山謂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

族類本同,安得不親一愛一?」

翰曰:「諺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

兄既見一愛一,敢不盡心。」

祿山以翰譏其胡,怒罵曰:「突厥敢爾!」翰欲應之,力士目翰,翰托醉去。

久之,進封涼國公,兼河西節度使。

攻破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收黃河九曲,以其地置洮一陽一郡,築神策、宛秀二軍。

進封西平郡王,賜音樂、田園,又賜一子五品官,裨將賞拜有差。

宰相楊國忠惡祿山,白髮其反狀,故厚結翰。

俄進太子少保。

翰耆酒,極聲色,因風痺,體不仁。

既疾廢,遂還京師,闔門不朝請。

十四載,祿山反,封常清以王師敗。

帝乃召見翰,拜太子先鋒兵馬元帥,以田良丘為軍司馬,蕭昕為判官,王思禮、鉗耳大福、李承光、高元蕩、蘇法鼎、管崇嗣為屬將,火拔歸仁、李武定、渾萼、契苾寧以本部隸麾下,凡河、隴、朔方、奴刺等十二部兵二十萬守潼關。

師始東,先驅牙旗觸門,墮注旄,干折,眾惡之。

天子御勤政樓臨送,詔翰以軍行,過門毋下,百官郊餞,旌旗亙二百里。

翰惶恐,數以疾自言,帝不聽。

然病痼不能事,以軍政委良丘,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

三人爭長,政令無所統一,眾攜弛,無鬥意。

明年,進拜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祿山遣子慶緒攻關,翰擊走之。

始,安思順度祿山必反,嘗為帝言,得不坐。

翰既惡祿山,又怨思順。

及是,知重兵在己,有所論請,天子重違,因偽為賊書遺思順者,使關邏禽以獻。

翰因疏七罪,請誅之。

有詔思順及弟元貞皆賜死,徙放其家。

國忠始懼。

或說翰曰:「祿山本以誅國忠故稱兵,今若留卒三萬守關,悉一精一銳度滻水誅君側,此漢挫七國計也。」

思禮亦勸翰。

翰猶豫未發,謀頗露。

國忠大駭,入見帝曰:「兵法,安不忘危。

大兵在潼關而無後殿,萬有一不利,京師危矣。」

即募牧兒三千人,日夜訓練,以劍南列將分統之。

又募萬人屯灞上,使腹心杜乾運為帥。

翰疑圖己,表請乾運兵隸節下,因詭召乾運計事者,至軍,即斬首梟牙門,並其軍。

國忠愈恐,謂其子曰:「吾無死所矣!」然翰亦不自安,又謀久不決。

數奏言:「祿山雖竊據河朔,不得人心,請持重以敝之,待其離隙,可不血刃而禽。」

賊將崔乾祐守陝郡,僕旗鼓,羸師以誘戰。

覘者曰:「賊無備,可圖也。」

帝信之,詔翰進討。

翰報曰:「祿山習用兵,今始為逆,不能無備,是一陰一計誘我。

賊遠來,利在速戰。

王師堅守,毋輕出關,計之上也。

且四方兵未集,宜觀事勢,不必速。」

當是時,祿山雖盜河、洛,所過殘殺,人人怨之,淹時月不能進尺寸地。

又郭子儀、李光弼兵益進,取常山十數郡。

祿山始悔反矣,將還幽州以自固。

而國忠計迫,謬說帝趣翰出潼關復陝、洛。

時子儀、光弼遙計曰:「翰病且耄,賊素知之,諸軍烏合不足戰。

今賊悉銳兵南破宛、洛,而以餘眾守幽州,吾直搗之,覆其巢窟,質叛族以招逆徒,祿山之首可致。

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

乃極言請翰固關無出軍。

而帝入國忠之言,使使者趣戰,項背相望也。

翰窘不知所出。

六月,引而東,慟哭出關,次靈寶西原,與乾祐戰。

由關門七十里,道險隘,其南薄山,北阻河,賊以數千人先伏險。

翰浮舟中流以觀軍,謂乾祐兵寡,易之,促士卒進,道岨無行列。

賊乘高頹石下擊,殺士甚眾。

翰與良丘登北阜,以軍三萬夾河鳴鼓,思禮等以一精一卒居前,余軍十萬次之。

乾祐為陣,十十五五,或卻或進,而陌刀五千列陣後。

王師視其陣無法,指觀嗤笑,曰:「禽賊乃會食。」

及戰,乾祐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師懈,不為備。

伏忽起薄戰,皆奮死鬥。

翰以氈蒙馬車,畫龍一虎,飾金銀爪目,將駭賊,掎戈矢逐北。

賊負薪塞路,順風火其車,熛焱熾突,騰煙如夜,士不復相辨,自相鬥殺,一屍一血狼籍,久乃悟。

又棄甲奔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

有糧艘百餘,軍爭濟,艘輒沉,至縛矛盾乘以度,喧叫振天地。

賊乘之,奔潰略盡。

始,斗門有三塹,廣二丈,深一丈,士馬奔籥相壓迮,少選塹平,後至者踐之以入。

既敗,翰引數百騎絕河還營,羸兵裁八千,至潼津,收散卒復守關。

乾祐進攻,於是火拔歸仁等紿翰出關,翰曰:「何邪?」

曰:「公以二十萬眾,一日覆沒,持是安歸?公不見高仙芝等事乎?」

翰曰:「吾寧效仙芝死,汝捨我。」

歸仁不從,執以降賊,械送洛一陽一,京師震動,由是天子西幸。

祿山見翰責曰:「汝常易我,今何如?」

翰俯伏謝罪曰:「陛下撥亂主。

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一陽一,臣為陛下以尺書招之,三面可平。」

祿山悅,即署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執火拔歸仁,曰:「背主忘義,吾不爾容。」

斬之。

翰以書招諸將,諸將皆讓翰不死節。

祿山知事不可就,囚之。

東京平,安慶緒以翰度河。

及敗,乃殺之。

翰為人嚴,少恩。

軍行未嘗恤士饑寒,有啗民椹者,痛笞辱之。

監軍李大宜在軍中,不治事,與將士樗蒱、飲酒、彈箜篌琵琶為樂,而士米籺不饜。

帝令中人袁思藝勞師,士皆訴衣服穿空,帝即斥御服餘者,制袍十萬以賜其軍,翰藏庫中,及敗,封鐍如故。

先是,有客梁慎初遺翰書,請壁勿戰以屈賊,翰善之,奏為左武衛胄曹參軍,留幕府。

及翰與國忠貳,慎初曰:「難將作矣。」

乃遁去。

翰失守,華一陰一、馮翊、上洛郡官吏皆潰。

帝遣劍南將劉光庭等將新募兵萬餘人往助翰,未至而翰被縛雲。

其後贈太尉,謚曰武愍。

子曜,字子明。

八歲,玄宗召見華清宮,擢尚輦奉御。

累遷光祿卿。

以翰陷賊,哀憤號慟,故吏裴冕、杜鴻漸等見之歎息。

李光弼討河北,曜請行,拜鴻臚卿,為光弼副。

降安太清、救宋州有功,改殿中監,襲封,為東都鎮守兵馬使。

德宗立,召為左龍武大將軍。

李希烈陷汝州,以周晃為偽刺史。

詔拜曜東都、汝州行營節度使,將鳳翔、邠寧、涇原、奉天、好畦兵萬人討希烈。

帝召見,問曰:「卿治兵孰與父賢?」

對曰:「先臣,安敢比。

但斬長蛇,殪封豕,然後待罪私室,臣之願也。」

帝曰:「爾父在開元時,朝廷無西憂;今朕得卿,亦不東慮。」

及行,帝祖通化門。

是日,牙干折。

時以翰出師已如此,而斬持旗者,卒以敗,今曜復爾,人憂之。

曜擊賊,收汝州,禽晃以獻,斬其將二人。

希烈退保許州。

詔城襄城,曜以疲人版築不如按甲持重以挫之,帝不許。

有詔督戰。

曜進次穎橋,雷震軍中七馬斃,曜懼,還屯襄城。

希烈遣眾萬人縱火攻柵,殪人於塹以薄壘,曜苦戰破之。

居數月,希烈自率兵三萬圍曜,築甬道屬城,矢集如雨。

帝遣神策將劉德信以兵三千援之,又詔河南都統李勉出兵相掎角。

勉以「希烈在外,許守兵少,乘虛襲之,希烈自解」,乃遣部將與德信趨許,未至,有詔切讓,使班師。

德信等惶惑還,軍無斥候,至扈澗,為賊設伏詭擊,死者殆半,器械輜重皆亡。

德信走汝州。

勉恐東都危,使將李堅華以兵四千往守,賊梗道,不得入。

汴兵沮,襄城圍益急。

帝乃詔普王以荊、襄、江西、鄂、沔之師討蔡州,詔涇原節度使姚令言救襄城。

未行,京師亂,帝幸奉天。

襄城陷,曜走洛一陽一。

會母喪,奪為東都畿、汝節度使。

遷河南尹。

曜拙於統御,而銳殺戮,士畏而不懷。

貞元元年,部將叛,夜焚河南門,曜挺身免。

帝以汴州刺史薛玨代之,召入為鴻臚卿。

終右驍衛上將軍,贈幽州大都督。

子七人,俱以儒聞。

峘,茂才高第,有節概。

崿、嵫、屺皆明經擢第。

高仙芝,高麗人。

父捨雞,初以將軍隸河西軍,為四鎮校將。

仙芝年二十餘,從至安西,以父功補游擊將軍。

數年,父子並班。

仙芝美姿質,善騎射,父猶以其儒緩憂之。

初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等,不甚知名。

後事夫蒙靈察,乃善遇之。

開元末,表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小勃律,其王為吐蕃所誘,妻以女,故西北二十餘國皆羈屬吐蕃。

自仁琬以來三討之,皆無功。

天寶六載,詔仙芝以步騎一萬出討。

是時步兵皆有私馬自隨,仙芝乃自安西過撥換城,入握瑟德,經疏勒,登蔥嶺,涉播密川,遂頓特勒滿川,行凡百日。

特勒滿川,即五識匿國也。

仙芝乃分軍為三,使疏勒趙崇玼自北谷道、撥換賈崇瓘祐自赤佛道、仙芝與監軍邊令誠自護蜜俱入,約會連雲堡。

堡有兵千餘。

城南因山為柵,兵九千守之。

城下據婆勒川。

會川漲,不得度,仙芝殺牲祭川,命士人繼三日備集水涯,士不甚信。

既涉,旗不沾,韉不濡。

兵已成列,仙芝喜,告令誠曰:「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

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

遂登山挑戰,日未中,破之。

拔其城,斬五千級,生禽千人,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萬計。

仙芝欲遂深入,令誠懼,不肯行。

仙芝留羸弱三千使守,遂引師行。

三日,過坦駒嶺,嶺峻絕,下四十里。

仙芝恐士憚險不敢進,乃潛遣二十騎,衣阿一弩一越胡服來迎,先語部校曰:「阿一弩一越胡來迎,我無慮矣。」

既至,士不肯下,曰:「公驅我何去?」

會二十人至,曰:「阿努越胡來迎,已數娑夷橋矣。」

仙芝即一陽一喜,令士盡下。

娑夷河,弱水也。

既行三日,越胡來迎。

明日,至阿一弩一越城。

遣將軍席元慶以一精一騎一千先往,謂小勃律王曰:「不窺若城,吾假道趨大勃律耳。」

城中大酋領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慶曰:「若酋領逃者,弟出詔書呼之,賜以繒彩,至,皆縛以待我。

。」

元慶如言。

仙芝至,悉斬之。

王及妻逃山一穴一,不可得,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國。

急遣元慶斷娑夷橋,其暮,吐蕃至,不克度。

橋長度一箭所及者,功一歲乃成。

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還連雲堡,與令誠俱班師。

於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

仙芝遣判官王庭芬奏捷京師。

軍至河西,靈察怒,不迎勞。

既見,罵曰:「高麗奴,于闐使爾何從得之?」

仙芝懼,且謝曰:「中丞力也。」

又曰:「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皆何從得之?」

答曰:「亦中丞力也。」

靈察曰:「審若此,捷書不待我而敢即奏,何邪?奴當斬,顧新立功,故貸爾。」

仙芝不知所為。

令誠密言狀於朝,且曰:「仙芝立功而以憂死,後孰為朝廷用者?」

帝乃擢仙芝鴻臚卿、假御史中丞,代靈察為四鎮節度使,而詔靈察還,靈察懼。

仙芝朝夕見,輒趨走,靈察益慚。

副都護程千里、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皆嘗譖仙芝於靈察者。

既視事,呼千里嫚罵曰:「公面雖男兒,而心似婦女,何邪?」

謂琛曰:「爾奪吾城東千石種田,憶之乎?」

對曰:「公見賜者。」

仙芝曰:「爾時吾畏汝威,豈憐汝而賜邪?」

又召滔,欲捽辱。

良久,皆釋,曰:「吾不恨矣。」

由是舉軍安之。

俄加左金吾衛大將軍,與一子五品官。

九載,討石國,其王車鼻施約降,仙芝為俘獻闕下,斬之,由是西域不服。

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於怛邏斯城,以直其冤。

仙芝為人貪,破石,獲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良馬寶玉甚眾,家貲累鉅萬。

然亦不甚一愛一惜,人有求輒與,不問幾何。

尋除武威太守,代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群胡固留思順,更拜右羽林軍大將軍,封密雲郡公。

祿山反,榮王為元帥,仙芝副之,領飛騎、擴騎及朔方等兵,出禁財募關輔士五萬,繼封常清東討。

帝御勤政樓,引榮王受命,宴仙芝以下。

帝又幸望春亭勞遣,詔監門將軍邊令誠監軍。

次陝郡,而常清敗還。

仙芝急,乃開太原倉,悉以所有賜士卒,焚其餘,引兵趨潼關。

會賊至,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里。

既至關,勒兵繕守具,士氣稍稍復振。

賊攻關不得入,乃引還。

初,令誠數私於仙芝,仙芝不應,因言其逗撓狀以激帝,且云:「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朘盜稟賜。」

帝大怒,使令誠即軍中斬之。

令誠已斬常清,陳一屍一於蘧祼。

仙芝自外至,令誠以陌刀百人自從,曰:』大夫亦有命。」

仙芝遽下,曰:「我退,罪也,死不敢辭。

然以我為盜頡資糧,誣也。」

謂令誠曰:「上天下地,三軍皆在,君豈不知?」

又顧麾下曰:「我募若輩,本欲破賊取重賞,而賊勢方銳,故遷延至此,亦以固關也。

我有罪,若輩可言;不爾,當呼枉。」

軍中鹹呼曰:「枉!」其聲殷地。

仙芝視常清一屍一曰:「公,我所引拔,又代吾為節度,今與公同死,豈命歟!」遂就死。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

外祖教之讀書,多所該究。

然孤貧,年過三十,未有名。

夫蒙靈察為四鎮節度使,以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

嘗出軍,奏傔從三十餘人,衣褷鮮明,常清慨然投牒請豫。

常清素瘠,又腳跛,仙芝陋其貌,不納。

明日復至,仙芝謝曰:「傔已足,何庸復來?」

常清怒曰:「我慕公義,願事鞭靮,故無媒自前,公何見拒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

公其念之。」

仙芝猶未納,乃日候門下,仙芝不得已,竄名傔中。

會達奚諸部叛,自黑山西趣碎葉,有詔邀擊。

靈察使仙芝以二千騎追躡。

達奚行遠,人馬疲,禽馘略盡。

常清於幕下潛作捷布,具記井泉次捨、克賊形勢謀略,條最明審。

仙芝取讀之,皆意所欲出,乃大駭,即用之。

軍還,靈察迎勞,仙芝已去奴襪帶刀,而判官劉眺、獨孤峻爭問:「向捷布誰作者?公幕下安得此人?」

答曰:「吾傔封常清也。」

眺等驚,進揖常清坐,與語,異之,遂知名。

以功授疊州戍主,仍為判官。

仙芝破小勃律,代靈察為安西節度使,常清以從戰有勞,擢慶王府錄事參軍事,為節度判官。

仙芝征討,常知後務。

常清才而果,胸無疑事。

仙芝委家事於郎將鄭德詮,其一乳一母子也,威動軍中。

常清嘗自外還,諸將前謁。

德詮見常清始貴,易之,走馬突常清騶士去。

常清命左右引德詮至廷中,門輒閉,因離席曰:「吾起細微,中丞公過聽,以主留事,郎將安得無禮?」

因叱曰:「須暫假郎將死,以肅吾軍。」

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

仙芝妻及一乳一母哭門外救請,不能得,遽以狀白仙芝,仙芝驚,及見常清,憚其公,不敢讓。

常清亦不謝。

會大將有罪,又殺二人,軍中莫不股慄。

仙芝節度河西,復請為判官。

久之,擢安西副大都護、安西四鎮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未幾,改北庭都護,持節伊西節度使。

常清一性一勤儉,耐勞苦,出軍乘騾,私廄裁二馬,賞罰分明。

天寶末入朝,而安祿山反,帝引見,問何策以討賊。

常清見帝憂,因大言曰:「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戰。

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馳至東京,悉府庫募驍勇,挑馬箠度河,計日取逆胡首以獻闕下。」

天子壯之。

明日,以常清為范一陽一節度副大使,乘驛赴東京。

常清募兵得六萬人,然皆市井庸保,乃部分旗幟,斷河一陽一橋以守。

賊移書平原,令太守顏真卿以兵七千防河。

真卿馳使司兵參軍事李平入奏。

常清取平表發視,即倚帳作書遺真卿,勸堅守,且傳購祿山檄數十函與之,真卿得,以分曉諸郡。

祿山度河,陷滎一陽一,入罌子谷,先驅至葵園。

常清使驍騎拒之,殺拓羯數十百人。

賊大軍至,常清不能御,退入上東門,戰不利。

賊鼓而進,劫官吏。

再戰於都亭驛,又不勝,引兵守宣仁門,覆敗。

乃自提象門出,伐大木塞道以殿,至谷水,西奔陝。

語高仙芝曰:「賊銳甚,難與爭鋒。

潼關無兵,一夫奔突則京師危,不如急守潼關。」

仙芝從之。

敗書聞,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隸仙芝軍效力。

仙芝使衣黑衣監左右部軍。

及邊令誠以詔書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國家節,受戮賊手。

今死乃甘心。」

始,常清敗,逕入關,欲見上陳討賊事。

至渭南,有詔赴潼關。

常清憂懼,為表以謝,且言:「自東京陷,三遣使表論成敗,不得對。」

又言:「臣死後,望陛下無輕此賊,則社稷安。」

至是臨刑,以表授令誠而死。

人多哀之。

贊曰:祿山裒百斗驍虜,乘天下忘戰,主德耄勤,故提戈內噪,人情崩潰。

常清乃驅市人數萬以嬰賊鋒,一戰不勝,即奪爵土。

欲入關見天子論成敗事,使者三輩上書,皆不報,回斬於軍。

仙芝棄陝守關,遏賊西勢,以喪地被誅。

玄宗雖為左右矇瞽,然荒奪其明亦甚矣。

卒使叛將得借口,執翰以降賊。

嗚呼,非天熟其惡,使亂四海,舉黔首而殘之邪!彼二將奚誅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