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演義》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既而何進兄弟所領部曲,均為卓所招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演義》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後漢演義

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

卻說董卓引兵入都,步騎不過三千人,自恐兵少勢孤,不足服眾,遂想出一法,往往當夜靜時,發兵潛出,待至詰旦,復大張旗鼓,趨入營中,偽言西兵復至,都中人士,竟被瞞過,還道日夜增兵,不知多少。

既而何進兄弟所領部曲,均為卓所招徠,卓勢益盛。

武猛都尉丁原,表字建一陽一,有勇善射,何進曾令他屯兵河內,威嚇宮廷;見前回。

及眾Yan伏誅,少帝還駕,乃征原為執金吾。

原麾下有一主簿,少年英武,力敵萬人,姓呂名布,字奉先,籍隸九原,為原所一愛一,待遇極優。

卓欲籠絡呂布,特遣心腹吏李肅,與布結交,贈他名馬一匹,叫作赤兔,渾身如火,每日能行千里,此外尚有許多珍寶,作為送禮,引得布心花怒開,非常感激。

肅卻說出一種交換條件,叫他刺殺丁原,轉投董卓。

可惡。

布竟為財物所賣,不管甚麼主僕情義,覷個空隙,將原刺死,攜首送入卓營。

卓盛筵相待,備極慇勤,面許布為騎都尉,布大喜過望,屈膝下拜,願認卓為義父。

主僕不可恃,父子果可恃麼?卓復取出金帛若干,令布招誘丁原舊部,盡遍麾下;因此卓聲焰益橫。

會天雨不止,卓諷有司上奏,劾免司空劉弘,即由自己代任;又聞得蔡邕才名,征令入都。

邕為中常侍程璜所讒,流戍朔方,見五十八回。

嗣遇赦得還,尚恐不免,亡命江湖十二年,取柯亭竹為笛,得焦尾桐為琴,徜徉山水,倒也放一浪一自一由;偏董卓派吏徵召,與邕相遇,迫令就道,邕稱疾不赴。

卓得吏返報,不禁大怒道:「我力能誅人家族,蔡邕敢違我命,是自尋滅門大禍,休想再逃!」說著,又檄令州郡召邕,即日詣府,否則逮獄問罪。

邕不得已入都見卓,卓使為祭酒,敬禮有加,閱日遷官侍御史,又閱日轉補侍書御史,又閱日擢拜尚書,三日間周歷三台,榮一寵一的了不得。

旋有詔出邕為巴郡太守,復由卓留為侍中。

卓已得握大權,遂有心廢立,自思袁氏四世三公,可倚為一黨一援,壓服人心,因擢舉前司徒袁隗為太傅,且召司隸校尉袁紹,婉顏與語道:「今上衝暗,不合為萬乘主,每念靈帝昏庸,令人憤唈;今陳留王年雖較稚,智卻過兄,我意欲立他為帝,卿意以為何如?」

紹直答道:「漢家君臨天下,垂四百年,恩澤深厚,兆民仰戴;今上尚值沖年,未有大過宣聞天下,公欲廢嫡立庶,恐眾心未服,還請三思!」卓勃然道:「天下事一操一諸我手,我欲廢立,誰敢不從?」

紹又答道:「朝廷豈無公卿?公亦不宜專斷,且紹亦須稟明太傅,方可報命。」

卓聞言愈怒,拔劍置案道:「豎子敢爾!豈謂董卓刃不利麼?」

全無大臣體態。

紹亦奮然道:「天下健夫,豈獨董公?」

一面說,一面也橫引佩刀,作揖而出,匆匆趨至上東門,解去印綬,懸諸門首,當即跨馬加鞭,自奔冀州去了。

引狼入室,不為狼吞,還是幸事。

卓尚不肯罷議,遂召集百僚,會議大事,公卿以下,不敢不至。

卓首先開口道:「皇帝闇弱,不足奉宗廟,安社稷,今欲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陳留王,可好麼?」

大眾聽了,彼此相覷,莫敢發言。

卓又繼說道:「我聞霍光定策,延年按劍,如有人敢阻大議,應該軍法從事!」忽有一人出答道:「昔太甲既立不明,伊尹乃放諸桐宮,昌邑王嗣位僅二十七日,罪過千餘,故霍光將他廢去,改立宣帝;今皇上春秋方富,行未有失,怎得以前事相比呢?」

卓不禁大憤,怒目瞋視,乃是尚書盧植,當即拔劍起立,惡狠狠的向植撲去,植離席趨避,百官皆散;卓尚未肯干休,追植出來,旁邊走過侍中蔡邕,將卓攔住,勸他息怒;議郎彭伯,亦趨前諫卓道:「盧尚書海內大儒,有關人望,若先加害,反使天下不安!」卓乃止步不追;惟怒尚未解,趨入朝堂,迫令他尚書草詔,罷免植官。

植匆匆出都,恐卓遣人行刺,繞道還鄉;果然卓派吏往追,長途未見植蹤,方才退歸。

卓復將廢立草議使人持示太傅袁隗,隗不敢反抗,報稱如議。

九月甲戌日,卓至崇德前殿,會同太傅袁隗等,脅何太后策廢少帝,說是皇帝在喪不哀,無人子禮,不宜為君,應該廢立,當由太傅袁隗,扶出少帝,解去璽綬,使就北面,何太后為威所迫,未敢發言,只有珠淚兩行,滔一滔一不一絕。

婦人只此伎倆。

哪知董卓厲害得很,不但廢去少帝,還要幽禁太后,因復當眾宣議道:「太后嘗一逼一死永樂太后,背婦姑禮,無孝順心;古時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王,著在典冊,後世稱揚,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方可上追成憲,下慰輿情!」百官聞言,雖然意中反對,但畏卓凶橫,只好唯唯從命。

卓即令尚書繕好冊文,在朝宣讀道:董卓敢頒冊文,莫非漢祖宗不成?

孝靈皇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皇帝承紹,海內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縗如故焉,凶德既彰,一婬一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大,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

陳留王協,聖德偉茂,規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一性一,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徙居永安宮;謹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臣民之望。

尚書讀畢,即由卓率領百僚,擁出陳留王協,奉上皇帝璽綬,掖登御座,南面受朝;就是廢帝辯,亦使列朝班,以兄拜弟,陳留王協年才九歲,睹此情形,很覺不安,但已為董卓所制,不得不權示鎮定,拱手受成,史家稱為獻帝,就是漢家的末代主兒。

當下頒詔大赦,改昭寧元年為永漢元年。

少帝於四月嗣位,九月被廢,相距僅五月間,改元兩次。

至獻帝既立,又復改元,一歲中有四個年號,也是奇聞。

朝賀既畢,獻帝還宮,卓即勒令弘農王辯,帶同宮妃唐姬,出居外邸;一面迫何太后遷居永安宮。

何太后只得遷移,但滿腔悲憤,無處發洩,免不得帶哭帶罵,口口聲聲,咒詛董卓老賊。

親手鑄成大錯,罵卓何益?徒自速死。

當有人報知董卓,卓派吏繼著鴆酒,至永安宮中,脅令何太后飲下;何太后求生不得,一吸立盡,毒發而亡。

你要害死王美人董太后,自然有此慘報。

計自獻帝登基,相距不過三日,卓令獻帝至奉常亭舉哀,公卿但白衣會葬,不成喪禮;惟與靈帝尚得合墓,追諡為靈思皇后。

董卓且因永樂太后,與己同姓,力為報怨,既將何太后鴆死,複查得何苗遺骸,已經有人棺殮,索一性一再令剖發,把一屍一支解,拋擲道旁;又拘苗母舞一陽一君,一併處死,一裸一棄枳棘中,不准收葬。

《後漢書·何皇后紀》,舞一陽一君為亂兵所殺,惟《三國誌》及《紀事本末》皆雲由卓殺死,今從之。

卓自為太尉,奉老母為池一陽一君,令太尉劉虞為大司馬,大中大夫楊彪為司空,進豫州刺史黃琬為司徒;凡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子弟,各得選一人為郎,服役省禁,補前時宦官遺缺;至若承宣帝命,伺候皇后,專委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分充職使,共計得一十二人。

又追理陳蕃竇武,及諸一黨一人宿冤,悉復爵位,遣使弔祭,擢用子孫。

所有宦官家產,一體抄沒,纖毫不遺。

卓復自封郿侯,加斧鉞虎賁;未幾又晉位相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使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

爽為前當塗長荀淑子,幼年好學,十二歲能通《春秋》《論語》;至桓帝時,入拜郎中,陳言不用,棄官自去;嗣因鉤一黨一獄興,遁居海上十餘年。

董卓入朝廢立,雖然凶暴,尚欲牢籠物望,要結人心。

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因勸卓力矯前弊,徵用天下名士;卓乃命召荀爽及陳紀即陳實子。

韓融系前贏縣長韓韶子。

鄭玄申屠蟠,蟠與玄謝病不至。

爽為吏所迫,受命為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調回都中,遷官光祿勳,視事只閱三日,即超拜司空。

陳紀韓融,皆不得已就征,紀為侍中,融為大鴻臚。

卓又舉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孔胄為豫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張咨為南一陽一太守,數人皆非卓親舊,得邀簡放,總算是推賢進士,冀博美名。

惟回憶袁紹抗命,尚有餘恨,特懸賞購拿,嚴令迭下;周毖伍瓊,卻與紹為故交,乘間說卓道:「廢立大事,原非常人所能為;袁紹不達大體,因懼出奔,並無他志。

今若購拿過急,反至激成變亂,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充滿天下,萬一與公相拒,收豪傑,聚徒眾,獨霸一方,恐山東非公所有了,不如從寬赦宥,拜為郡守,紹喜得免罪,必且感公,何至再生他變呢?」

卓乃拜紹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又使袁術為後將軍,曹一操一為驍騎校尉。

術終恐罹禍,奔往南一陽一;一操一亦不願事卓,出都東歸。

羅氏《演義》中有曹一操一獻刀事,史傳不載,恐系附會。

行至成皋,過故人呂伯奢家,適伯奢外出,家中留有五子,與一操一素相認識,當然接待,留一操一食宿;一操一本是個多心人,夜臥一床一中,不遑安枕,忽聞宅後有磨刀聲,不禁躍起,側耳細聽,又模模糊糊的有快殺兩字,更覺動疑,暗想我背卓潛逃,莫非卓已派人到此,叫他殺我?不如速走為是,當下啟扉欲行,偏被呂子聞知,出來挽留,形色似覺慌張,益足令人生怖,於是不問虛實,竟拔一出佩刀,劈死呂子;轉思一不做,二不休,索一性一闖入後宅,殺個淨盡,呂家未曾防著,見一操一持刀進來,不及逃避,被一操一一陣亂斫,除伯奢五子外,又殺死婦女三人;搜至廚下,卻見一豬被縛,尚未宰割,才知自己錯疑,誤殺好人,不由的淒然淚下,嗣又轉念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一操一之一奸一由此二語。

遂掉頭不顧,夤夜出奔。

道出中牟,正遇亭長巡邏見一操一夜行帶刀,疑為匪類,把他攔住;問訊姓氏,一操一不肯自說姓名,語多支吾,亭長疑上加疑,便將一操一執送縣中。

縣廨有一功曹,曾與一操一見過一面,知為亂世英雄,因向縣令前代為緩頰,始得釋放。

羅氏《演義》指縣令為陳宮,史無實據,故亦從略。

一操一僥倖脫身,匆匆東去。

卓因一操一不別而行,也曾行文緝拿,但自恃威權,以為無人敢抗,就使一操一等不服,潛蹤自去,也是無關輕重,不足為憂;所以拿獲與否,未嘗嚴究。

且因得志以後,戀及財色,嘗縱兵搜索豪富,見財便取,見色便虜,號為搜牢。

洛中貴戚甚多,往往積有資財,擁嬌一妻,蓄美妾,坐享榮華,一經搜牢令下,都害得傾家蕩產,連一床一頭的美人兒,也被掠入相國府中,不知生死。

董卓在府中坐待,每遇兵士搶掠回來,必親自查驗,最貴的珍寶,輸入內藏,最好的婦女,充入卞陳;余皆散給將士,令得分嘗一臠。

也算是與眾同樂。

卓尚嫌不足,又從宮中取出采女,無論已幸未幸,但教姿色可人,便即牽歸;甚至嬌嬌滴滴的公主,亦被他掠回,每日一逼一令侍寢,輪流取樂。

可憐這妙年女郎,含苞未吐,枉遭那碩一大無朋的一婬一賊,恣情蹂一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豈不是無辜招殃麼?總是怕死之故。

轉瞬間已是年暮,有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個年號,仍稱中平六年,越年元旦,乃改號初平,百官俱先至相國府賀謁,然後由董卓帶領入宮,朝見獻帝。

及退班散去,卓回至府中,召集一班粉面油頭,通宵筵宴,醉賞昇平。

約莫過了旬餘,又要安排元宵燈席,大慶一團一圞。

忽由外面遞入警報,乃是關東牧守,合兵聲討,公然要他身家一性一命,取謝國人;卓也不禁著忙,再令幹吏往探消息,原來事起東郡,由太守橋瑁發生。

瑁為故太尉橋玄族子,曾為兗州刺史,頗著循聲;及調任東郡太守,正值董卓廢立,逆惡昭彰,海內豪雄,多欲起兵討卓,只因先發無人,未敢輕舉,瑁有志討逆,亦恐勢孤力弱,不足濟事,乃詐作三公密敕,移書州郡,陳卓罪惡,徵兵赴難。

時冀州牧韓馥,由卓推舉,到任數月,探得渤海太守袁紹,日夕募兵,有圖卓意,自思渤海隸屬冀州,正好遣吏監束,使紹不得妄動,方得報卓知遇;主見已定,偏接到橋瑁移文,展閱一周,又累得滿腹狐疑,乃召問諸從事道:「今果當助董氏呢?還是助袁氏呢?」

語尚未畢,即有治中從事劉子惠,挺身出答道:「起兵為國,何論袁董?」

兩言可決。

馥被他提醒,面有慚色,乃致書與紹,聽令起兵。

紹得韓馥贊成,越加膽壯,遂派使四出,約同舉義。

東郡太守橋瑁,與冀州牧韓馥,當然如約。

紹從弟後將軍袁術,山一陽一太守袁遺,也即響應;還有豫州刺史孔胄,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均復書答紹,同時並舉。

前典軍校尉曹一操一,逃歸陳留,散家財,募義徒,為討卓計,又得孝廉衛茲,出資幫助,集成了五千人,一聞袁紹起事,即率兵往會。

就是前騎都尉鮑信,引兵返里,並未遣散,反多招了萬餘名,合得步兵二萬,騎兵七百,輜重五千餘乘,與弟鮑韜督練成軍,援應各州郡義師。

袁紹引軍至河內,與王匡合兵;韓馥留駐鄴城,督運軍糧;袁術屯魯一陽一,余軍屯集酸棗,設壇祭天,歃血為盟。

各牧守互相推讓,莫敢先登,突有廣陵郡功曹臧洪撩衣登壇,一操一盤歃血,當即向眾宣言道: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復四海。

今由渤海太守袁紹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隕首喪元,必無二志。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共鑒之!

洪字子原,系廣陵人,為故匈奴中郎將臧旻子,前曾舉孝廉為郎,因亂棄官,還隱家中;太守張超,延為功曹,起兵向義,實由洪慫恿出來。

洪身長八尺,狀貌魁梧,聲如閎鐘,當登壇宣眾時,說得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大眾聽了,無不動容。

歃血既畢,遂由各牧守推選盟主,群言袁紹四世三公,應為領袖;紹辭讓至再,經大眾合詞要求,然後應允。

徒以門生推舉,未免失真。

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使曹一操一行奮武將軍,一面傳檄天下,歷數董卓罪惡,殺有餘辜。

於是長沙太守孫堅,承檄起兵,襲殺荊州刺史王睿,直指南一陽一;前西園假司馬張楊,回籍募兵,道經上一黨一,接得紹檄,也即在上一黨一發難,糾合義徒數千人,進趨河內。

共計討卓人馬,先後得十有四路,陸續會集,伐鼓淵淵,振旅闐闐,也好算得一場豪舉了。

反襯下文。

小子有詩歎道:

仗義聯盟德不孤,為王討逆效前驅;

當年若果同心力,元惡何憂不立誅?

既而檄文傳入京師,連董卓亦得瞧著,卓又驚又憤,復想出一條逆謀,囑使郎中令李儒照行。

欲知他如何行逆,下回再當說明。

少帝之廢,誰致之?何太后致之也!何太后以屠家女,得為國母可稱萬幸,假令知足不辱,謙尊而光,則釁隙無自而生,禍難即可不作;何至母子兄弟,同歸於盡,而國祚且為之一陰一移歟?夫惟其鴆死王美人,一逼一死董太后,唸唸為嗣子計,又唸唸為母族計,而後蒼蒼者乃嫉惡之。

千里草,何青青?正天之巧為驅集,所以死悍後而彰惡報也。

董卓為漢末亂賊,人人得而誅之;關東各路之興師,名正言順,誰曰不宜?獨惜各牧守有討賊之舉,而無討賊之才;且推袁紹為牛耳長,使主齊盟,紹固一引卓禍漢者,奈之何以門望相推也?當時之智勇較優,厥惟曹一操一孫堅二人,然觀於後來,皆非漢家柱石,韓馥以下無譏焉。

羅氏《演義》,乃更以孔融陶謙馬騰公孫瓚羼入之,四子並未討卓,安能與列?雖曰小說,亦不應穿鑿失真,一至於此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演義
自序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後 挑外釁激怒外夷第三回 盜賊如蝟聚眾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謀逆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復劉氏起兵第五回 立漢裔淯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兇 張撻伐降王服罪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第十八回 借寇君穎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拚生第二十回 廢郭後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第二十一回 雒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于徙居美稷縣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雲台為後避勳親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第二十六回 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範式全交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虜 御北寇耿恭拜泉第二十九回 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第三十一回 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第三十二回 殺劉暢懼罪請師 系郅壽含冤畢命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誇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第三十七回 立繼嗣太后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範 拒羌虜增灶稱奇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第四十一回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第四十二回 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第四十三回 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第四十七回 立沖人母后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第四十九回 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第五十回 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雲第五十一回 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第五十二回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后第五十三回 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第五十四回 駁問官范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第五十六回 段熲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第五十七回 葬太后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盅君逞毒程璜架誣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第六十回 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俊用計下堅城第六十二回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賢第六十三回 請誅奸孫堅獻議 拚殺賊傅燮捐軀第六十四回 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洩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第六十七回 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第六十八回 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第七十回 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傕郭汜兩交兵第七十三回 御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軀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癡情獵艷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第七十七回 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第八十回 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孫權復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第八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第八十九回 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第九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第九十四回 木門道張郃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第九十六回 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第九十七回 猛姜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第九十九回 滿惡貫孫綝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第一百回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