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演義》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先帝封野王君,漢一陽一地震,今封山一陽一君,而京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演義》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後漢演義

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

卻說尚書令左雄,因見梁冀辭爵,宋娥獨不讓封,乃復藉著地震山崩的變異,再上封章,略云:

先帝封野王君,漢一陽一地震,今封山一陽一君,而京城復震,專一政在一陰一,其災尤大。

臣前後瞽言,封爵至重,王者可私人以財,不可以官,宜還阿母一之封,以塞災異。

今冀已高讓,山一陽一君亦宜崇其本節,毋蹈愆尤,則所保者大,國安而山一陽一君亦安矣。

宋娥聞得左雄再三諫諍,亦有畏心,乃向順帝辭還封號;偏順帝專徇私恩,不肯照準,於是山一陽一君封號如故,左雄所言,依然無效,但雄名由此益著。

雄嘗因州郡薦舉,類多失實,特奏請察舉孝廉,必年滿四十,諸生試家法,即一家之學。

文吏課箋奏,乃得應選;若有茂才異行如顏淵子奇,方可不拘年齒。

子奇齊人,年十八,齊君使宰東阿,阿縣大化。

順帝依議,頒詔州郡。

會廣陵郡有孝廉徐淑,應舉入都,年未四十,台郎詰以違格,淑答說道:「詔書有如顏淵子奇,不拘年齒,故本郡以臣充選!」郎官無言可駁,轉告左雄,雄召淑入見,莞爾與語道:「昔顏淵聞一知十,孝廉能聞一知幾呢?」

說得淑無從對答,默然退歸。

尚書僕射胡廣,曾與雄議不合,出為濟一陰一太守,所舉數人,並皆失當,坐是免官。

此外尚有牧守濫舉,亦遭罷黜。

惟汝南人陳蕃,穎川人李膺,下邳人陳球等三十餘人,才足應選,得拜郎中。

安丘人郎顗,素有聲譽,由順帝特徵入闕,面問災異,顗詳上條陳,大要在修德禳災,且薦舉議郎黃瓊,茂才李固。

順帝命顗為郎中,顗辭病不就,飄然竟去。

忽由洛一陽一令奏報宣德亭邊,平地無故自裂,闊約八十五丈,順帝乃令公卿所舉各士人,入朝對策。

峨峨髦士,挾策干時,遂皆摛藻揚華,發揮己見。

就中名士頗多,如扶風人馬融,南一陽一人張衡,亦俱在列。

所上策文,由順帝親自展覽,內有一篇佳作,系詳言時政得失,不涉虛浮,當即拔為第一。

看官欲賞識此文,由小子抄錄如下:

臣聞王者父天母地,寶有山川,王道得,則一陰一陽一和穆;

政化乖,則崩震為災,斯皆關諸天心,效於成事者也。

夫化以職成,官由能理。

古之進者,有德有命;今之進者,唯財與力。

伏聞詔書務求寬博,嫉惡嚴暴,而今長吏多殺伐致聲名者,必加遷賞,其存寬和無一黨一援者,輒見斥逐,是以淳厚之風不宣,雕薄之俗未革。

雖繁刑重禁,何能有益?前孝安皇帝變亂舊典,封爵阿母,因造妖孽,使樊豐之徒,乘權放恣,侵奪主威,改亂嫡嗣,至令聖躬狼狽,親遇其艱。

既拔自困殆,龍興即位,天下喁喁,屬望風政。

積敝之後,易致中興,誠當沛然,思惟善道,而論者猶雲方今之事,復同於前。

臣伏從山草,痛心傷臆!誠以漢興以來,三百餘年,賢聖相繼,十有八主,豈無阿一乳一之恩?豈忘爵賞之一寵一?然上畏天威,俯案經典,知義不可,故不封也。

勤謹之德,但加賞賜,足以酬其勞苦;至於裂土開國,實乖舊典。

聞阿母體一性一謙虛,必有遜讓,陛下宜許其辭國之高,使成萬安之福。

夫妃後之家,所以少完全者,豈天一性一當然?

但以爵祿尊顯,專總權一柄一,天道惡盈,不知自損,故至顛仆。

先帝一寵一遇閻氏,位號太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

老子曰:「其進銳者,其退速也。」

今梁氏戚為椒房,禮所不臣,尊以高爵,尚可然也;而子弟群從,榮顯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宜令步兵校尉冀,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豈不休乎?又,詔書所以禁侍中尚書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廉者,以其秉威權、容請托故也。

而中常侍在日月之側,聲勢振天下,子弟祿任,曾無限極,雖外托謙默,不干州郡,而諂偽之徒,望風進舉。

今可為設常禁,同之中臣。

昔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不許,見前文。

賜錢千萬,所以輕厚賜、重薄位者,為官人失才,害及百姓也。

竊聞長水司馬武宣、開一陽一城門侯羊迪等,無他功德,初拜便真,此雖小失,而漸壞舊章。

先聖法度,所宜堅守,政教一跌,百年不復。

詩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刺周王變祖法度,故使下民將盡病也。

今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

斗為天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

斗斟酌元氣,運乎四時;尚書出納王命,敷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若不平心,災眚必至,誠宜審擇其人,以輔聖政。

今與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則公卿尚書,內則常侍黃門,譬猶一門之內,一家之事,安則共其福慶,危則通其禍敗。

刺史二千石,外統職事,內受法則。

夫表曲者影必邪,源清者流必潔,猶叩樹本而百枝皆動也。

《周頌》曰:「薄言振之,莫不震迭。」

此言動之於內,而應之於外也。

由此言之,本朝號令,豈可蹉跌?間隙一開,則邪人動心;利競暫啟,則仁義道塞。

刑罰不能復禁,化導以之寢壞。

此天下之紀綱,當今之急務。

陛下宜開石室,陳圖書,招會群儒,引問得失,指摘變象,以求天意。

其言有中理,即時施行,顯拔其人。

以表能者,則聖聽日有所聞,忠臣盡其所知。

又宜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第置常侍二人,方直有德者,省事左右;小黃門五人,才智閑雅者,給事殿中。

如此則論者厭塞,昇平可致也。

臣所以敢陳愚瞽、冒昧自聞者,倘或皇天欲令微臣覺悟陛下,陛下宜熟察臣言,憐赦臣死。

臣言有盡而意不盡,伏維垂鑒。

看官道這篇策文,是何人所作?原來就是南鄭人李固,即故司徒李郃的令子。

固五察孝廉,再舉茂才,皆不應一召,至是為衛尉賈建所舉,乃詣闕獻詞。

順帝特加鑒賞,置諸高第。

即日令一乳一母宋娥,出居外捨,並責諸常侍干預政權。

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因拜固為議郎。

馬融前曾為校書郎中,因上廣成頌,隱寓譏刺,忤旨被黜,及此次對策,乃復使與固同官。

張衡南一陽一人,表字平子,素善機巧,更研一精一天文一陰一陽一歷算,嘗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造候風地動儀,為前人所未有。

當時已為太史令,衡不慕榮利,故累年不遷,好幾載才得為侍中。

這都由Yan人當道,排擯清流,雖有名士,終致沈抑下僚,不獲大用。

浮一陽一侯孫程等,就國年餘,仍復召還京師,命與王道李元,同拜騎都尉。

回應前回。

嗣復遷程為奉車都尉,程竟病死,追贈車騎將軍印綬,賜謚剛侯。

程臨終遺言,願將封邑傳與弟美,順帝將封邑中分一半畀孫美承受,一半使程養子壽襲封,這也是漢朝特別的創格。

到了一陽一嘉四年,居然垂為定例,詔令宦官養子,俱得為嗣,承襲封爵。

御史張綱,就是司空張皓子,皓為留侯張良六世孫,居官正直,至一陽一嘉元年病歿。

綱少通經學,砥礪廉隅,既受任為御史,目睹順帝一寵一遇宦官,引為已憂,慨然歎息道:「穢惡滿朝,不能致身事君,掃清宮禁,雖得幸生,也非我所願哩!」當下繕就奏折,入朝進呈,奏中說是:

《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溯自大漢初隆,及中興之世,文明二帝,德化尤盛,觀其理為易循易見,但恭儉守節,約身尚德而已。

中官常侍,不過兩人,近幸嘗賜,裁滿數金,惜費重民,故家給人足。

夷狄聞中國優富,任信道德,所以一奸一謀自消,而和氣盛應。

頃者以來,不遵舊典,無功小人,皆有官爵,富之驕之,而復害之,非一愛一人重器承天順道者也!伏願陛下少留聖恩,割損左右,以奉天下,則治道其庶幾矣!

書入不報。

是時三公已換易數人,太傅桓焉,太尉朱一寵一,司徒許敬,皆相繼罷去;用大鴻臚龐參為太尉,錄尚書事,宗正劉崎為司徒,又因司空張皓出缺,進太常王龔為司空。

太傅本非常職,暫從緩設。

太尉龐參,就職至三年有餘,最號忠直,內侍等不便舞弊,屢加譖毀,司隸亦一黨一同Yan豎,上書糾彈,獨廣漢郡上計掾段恭,力為龐參洗刷,請順帝專心委任,順帝乃任參如故。

不料參後妻嫉妒,竟將前妻子推入井中,猝遭溺死,洛一陽一令祝良,與參有隙,當即入太尉府查勘屬實,立時報聞,參因坐免,改任大鴻臚施延為太尉。

越二年,施延免職,又起參為太尉。

參年老多病,逾年壽終,司空張龔,繼參後任。

太常孔扶,遷官司空,未幾又改用光祿勳王卓。

司徒劉崎,亦坐事免官,特擢大司農黃尚為司徒。

惟梁後父執金吾梁商,奉命為大將軍,獨不願就任,托疾固辭,順帝使太常奉策,就第冊拜,商不得已詣闕受命。

漢一陽一人巨覽,上一黨一人陳龜,並有才行,當由商闢為掾屬;李固周舉,亦由商特召,入為從事中郎。

固見商謙和有餘,剛斷不足,乃上箋諷商道:

昔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夫義路閉則利門開,利門開則義路閉也。

前孝安皇帝,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今上初立,頗存清靜,未能逾年,稍復墮損,左右一黨一進者,日有遷拜;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

又,即位以來,十有餘年,聖嗣未立,群下系望。

可令中宮博簡嬪媵,兼采微賤宜子之人,進御至尊,順助天意。

若有皇子,母自一乳一養,無委保妾醫巫,以致飛一燕之禍。

明將軍望尊位顯,當以天下為憂,崇尚謙省,垂則萬方,而新營祠堂,費工億計,非以昭明令德,崇示清儉。

自數年以來,災怪屢見,近無雨潤,而沈一陰一鬱泱,宮省之內,容有一陰一謀。

孔子曰:「智者見變思形,愚者睹怪諱名。」

天道無親,可為祗畏。

如近者月食既於端門之側,既盡也。

月者大臣之體也,夫窮高則危,太滿則溢,月盈則缺,日中則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數也。

天地之心,福謙忌盛,是以賢達功遂身退,全名養壽,無有怵迫之憂。

誠令王綱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踵伯成之高,唐虞時為諸侯,至禹即位,棄官歸耕,事見《莊子》。

全不朽之譽,豈與此外戚凡輩,耽榮好位者,同日而論哉?固狂夫下愚,不達大體,竊感故人一飯之報,況受顧遇而可不盡言乎?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幸賜裁覽!

梁商亦知固效忠,但素一性一優柔,終不能用。

宦官十九侯中,孫程早死,王康王國彭愷王成趙封魏猛等,亦陸續病亡,惟黃龍楊佗孟叔李建張賢史汎王道李元李剛九人,與一乳一母宋娥,交相盅蔽,賄賂公行。

太尉王龔,每恨宦官攬權,志在匡正,因極陳諸Yan過惡,請即放斥。

Yan一黨一不免驚惶,各使賓客誣奏龔罪,順帝竟偏聽讒言,命龔自白。

李固聞知,即進告梁商,為龔辯誣,且謂三公望重,不應赴廷對簿,請即代為表明,毋令王公蒙冤。

商乃入白順帝,才得無事。

商子冀,鳶肩豺耳,兩眼直視,口吃不能明言,少時遊蕩無行,酒色自娛,凡博奕蹴鞠諸技,卻是般般一精一通,又喜臂鷹走狗,騁馬鬥雞,此外卻無甚材能,不過略通書計。

為了椒房貴戚,得列顯階,初為黃門侍郎,轉遷侍中虎賁中郎將,及越騎步兵各校尉,至父商為大將軍,冀竟代任執金吾。

一陽一嘉五年,改號永元,調冀為河南尹。

冀居職暴恣,多為不道。

洛一陽一令呂放,進見梁商,偶然談及冀過,商當然責冀,冀恨放多嘴,竟遣人伏候道旁,俟經過時,把他刺死。

且恐乃父察悉,偽言放為仇家所刺,請使放弟禹為洛一陽一令,嚴行捕訊。

禹接任後,總道是與冀無干,但將宗親賓佐,逐加拷問,冤冤枉枉死了一百多人。

冀一出手,便冤死多人,怪不得後來要殺皇帝?梁商尚被冀瞞過,順帝更不必說了。

是年武陵蠻叛亂,幸得新任太守李進,領兵討平,且簡選良吏,撫循蠻夷,郡境乃安。

過了一年,像林蠻區憐等,糾眾為亂,攻縣廨,戕長吏,一騷一擾的了不得。

交阯刺史樊演,發交阯九真兵二萬餘人,往救象林,兵士不願遠行,倒戈返攻,還虧樊演乘城拒守,覷隙出擊,得將叛兵驅散,城郭無恙。

但叛兵投入蠻帳,蠻眾益盛。

適侍御史賈昌,出使日南,聞得叛蠻猖獗,亟與州郡官吏,併力合討,怎奈嶺路崎嶇,蠻眾負嵎自固,官兵不能與敵,戰輒失利,反為所圍。

賈昌等飛書乞援,詔令公卿百官,會議方略,群臣等請特簡元戎,大發荊揚兗豫兵馬,往討叛蠻;獨大將軍屬下從事中郎李固,力駁眾議,獨獻良謨,大致說云:

蠻荒遼遠,用兵最艱,若荊揚無事,發之可也。

今二州盜賊,盤結不散,武陵南郡,蠻夷未輯,長沙桂一陽一,數被征發,如復擾亂,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

又兗豫之人,猝被征發,遠赴萬里,無有還期,詔書迫促,必致叛亡,其不可二也。

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其不可三也。

遠涉萬里,士卒疲勞,及至嶺南,不堪復鬥,其不可四也。

軍行日三十里,而兗豫去日南九千餘里,三百日乃到,計人粟五升,用米六十萬斛,不計將吏驢馬之食,但負甲自致,費便若此,其不可五也。

軍之所在,死亡必眾,不足禦敵,當復更發,其不可六也。

九真日南,相去千里,發其吏民,猶且不堪,何況苦四州之卒,以赴萬里之艱哉,其不可七也。

前中郎將尹就,討益州叛羌,益州諺曰:「虜來尚可,尹來殺我。」

後就征還,以兵付刺史張喬;喬因其將吏,旬月之間,破殄寇虜。

此發將無益之效,州郡可任之驗也。

宜更選有勇略仁惠任將帥者,以為刺史太守,悉使共住交阯。

今日南兵單無谷,守既不足,戰又不能,可一切徙其吏民,北依交阯,還募蠻夷,使自相攻,轉輸金帛以為其資;有能反間致頭首者,許以封侯裂土之賞。

前并州刺史祝良,一性一多勇決;又南一陽一張喬,前在益州,有破虜之功,皆可任用。

昔太宗加魏尚為雲中守,哀帝即拜龔捨為泰山太守,今宜師其遺意,拜良等便道之官,則不待勞師,自可收效,而蠻疆之綏輯不難矣。

這議一創,公卿等卻多以為然,不復堅持成見。

於是拜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阯刺史,即日就道,同赴嶺南。

喬至交阯,開示恩信,解散脅從,叛眾或降或歸,不復生亂。

良到九真,單車入蠻一穴一中,曉諭禍福,示以至誠,蠻眾亦俯首帖耳,願遵約束,投降至數萬人,俱為良築造府捨,仍復前觀,嶺外復平。

朝廷未接捷音,尚使公卿等各舉猛士,選為將帥。

尚書令左雄,時已調任司隸校尉,獨將前冀州刺史馮直,保舉上去。

偏尚書周舉,謂馮直嘗坐贓免官,如何得列入薦牘?因此劾雄所舉非人,免不得有阿私情弊。

雄以周舉得為尚書,也由自己推薦,此次恩將仇報,太覺不情,當下往詰周舉道:「我素重君才,故敢進言,誰知反害及自身!」舉慨然答道:「昔趙宣子任韓厥為司馬,厥反戮宣子僕,宣子語諸大夫道:『可以賀我!』今君不以舉為不才,謬升諸朝,舉不敢向君阿諛,致貽君羞。

不料君意與古人不同,舉始自知得罪了!」雄聽了舉言,忙改容稱謝道:「吾過,吾過!幸勿介意!」遂拱手別歸。

時人稱舉為善規,雄為善改,統是當時賢士,名不虛傳。

還有一班竊權攬勢的宦官,乘機舉用私人,競賣恩勢。

獨大長秋良賀,清儉退厚,一無所舉,順帝暗暗詫異,召問原因,賀直答道:「臣生自草莽,長居宮禁,天下人才,臣未知悉,又與士類素乏交遊,怎敢濫舉?昔衛鞅因景監介紹,得見秦王,智士已料他不終,若使臣妄舉數人,恐士人不以為榮,反且因此見辱了!」順帝聞言,也為歎息不置。

但內侍如賀,實是不可多得。

此外多招權納賄,往往釀成禍階,永和四年元月,中常侍張逵,竟矯詔捕人,險些兒構興大獄,連累無辜。

小子有詩歎道:

刑餘腐豎總難容,蟠踞宮廷定兆凶;

亦有馴良堪任使,古今能有幾人逢?

欲知張逵矯詔情事,容至下回分解。

順帝亦中智之君,觀其召試群儒,能舉李固為首選,退一乳一母,責Yan人,宮禁肅然,其與乃父之庸暗不君,似不可同日語矣。

然一時之明察,終不敵群小之欺蒙,雖有直臣,挽回無幾。

意者其尚有遺傳一性一之留存,明於初而昧於終歟?梁商以謙退稱,亦卒蹈優柔之失,有子如冀,不能教以義方,遑問他事。

李固諷商之言,尚未能直揭其弊,而商且不用,時人稱商為順帝賢輔,其然豈其然乎?及固薦引祝良張喬之撫蠻,而四府均贊成固議,卒得成功。

度其時商為首弼,且握兵權,必有為之主宰其間者,況固為從事中郎,亦由商所辟召?蓋亦一鄧之流亞而已。

語有之:「善善從長,惡惡從短,」則商固非無一長之足采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演義
自序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賣餅兒 驚連坐投落校書閣第二回 毀故廟感傷故後 挑外釁激怒外夷第三回 盜賊如蝟聚眾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謀逆第四回 受脅迫廉丹戰死 圖光復劉氏起兵第五回 立漢裔淯水升壇 破莽將昆陽掃敵第六回 害劉縯群奸得計 誅王莽亂刃分屍第七回 杖策相從片言悟主 堅冰待涉一德格天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鄲受封蕭王第九回 斬謝躬收取鄴中 斃賈強揚威河右第十回 光武帝登壇即位 淮陽王奉璽乞降第十一回 劉盆子乞憐讓位 宋司空守義拒婚第十二回 掘園陵淫寇逞兇 張撻伐降王服罪第十三回 誅鄧奉懲奸肅紀 戕劉永獻首邀功第十四回 愚彭寵臥榻喪生 智王霸舉杯卻敵第十五回 奮英謀三戰平齊地 困強虜兩載下舒城第十六回 詣東都馬援識主 圖西蜀馮異定謀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孫述 重士節親訪嚴子陵第十八回 借寇君穎上迎鑾 收高峻隴西平亂第十九回 猛漢將營中遇刺 偽蜀帝城下拚生第二十回 廢郭後移寵陰貴人 誅蠻婦蕩平金溪穴第二十一回 雒陽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獻圖通款第二十二回 馬援病歿壺頭山 單于徙居美稷縣第二十三回 納直言超遷張佚 信讖文怒斥桓譚第二十四回 幸津門哭兄全孝友 圖雲台為後避勳親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鄭眾折強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第二十六回 辨冤獄寒朗力諫 送友喪範式全交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舉種投誠 匈奴兵望營中計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虜 御北寇耿恭拜泉第二十九回 拔重圍迎還校尉 抑外戚曲誨嗣皇第三十回 請濟師司馬獻謀 巧架誣牝雞逞毒第三十一回 誘叛王杯酒施巧計 彈權戚力疾草遺言第三十二回 殺劉暢懼罪請師 系郅壽含冤畢命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誇功勒石 鬧洛陽市漁色貪財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殲首虜定遠封侯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鄧女分寵啟陰謀第三十六回 魯叔陵講經稱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歸第三十七回 立繼嗣太后再臨朝 解重圍副尉連斃虜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戰著功 智虞詡一行平賊第三十九回 作女誡遺編示範 拒羌虜增灶稱奇第四十回 駁百僚班勇陳邊事 畏四知楊震卻遺金第四十一回 黜鄧宗父子同絕粒 祭甘陵母女並揚威第四十二回 班長史搗破車師國 楊太尉就死夕陽亭第四十三回 秘大喪還宮立幼主 誅元舅登殿濫封侯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閹黨自相攻 應貴相佳人終作後第四十五回 進李固對策膺首選 舉祝良解甲定群蠻第四十六回 馬賢戰歿姑射山 張綱馳撫廣陵賊第四十七回 立沖人母后攝政 毒少主元舅橫行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驕妻悍孫壽肆淫第四十九回 忤內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陳龜拜表第五十回 定密謀族誅梁氏 嫉忠諫冤殺李雲第五十一回 受一錢廉吏遷官 劾群閹直臣伏闕第五十二回 導後進望重郭林宗 易中宮幽死鄧皇后第五十三回 激軍心焚營施巧計 信讒構嚴詔捕名賢第五十四回 駁問官范滂持正 嫉奸黨竇武陳詞第五十五回 驅蠹賊失計反遭殃 感蛇妖進言終忤旨第五十六回 段熲百戰平羌種 曹節一網殄名流第五十七回 葬太后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第五十八回 棄母全城趙苞破敵 盅君逞毒程璜架誣第五十九回 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第六十回 挾妖道黃巾作亂 毀賊營黑夜奏功第六十一回 曹操會師平賊黨 朱俊用計下堅城第六十二回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群寇識尊賢第六十三回 請誅奸孫堅獻議 拚殺賊傅燮捐軀第六十四回 登將壇靈帝張威  入宮門何進遇救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洩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第六十六回 逞奸謀擅權易主 討逆賊歃血同盟第六十七回 議遷都董卓營私 遇強敵曹操中箭第六十八回 入洛陽觀光得璽 出磐河構怨興兵第六十九回 罵逆賊節婦留名 遵密囑美人弄技第七十回 元惡伏辜變生部曲 多財取禍殃及全家第七十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第七十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傕郭汜兩交兵第七十三回 御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軀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圍第七十五回 略橫江奮跡興師 下宛城癡情獵艷第七十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第七十七回 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第八十回 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三分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孫權復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第八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第八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第八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第八十九回 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第九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第九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第九十四回 木門道張郃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第九十六回 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第九十七回 猛姜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第九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第九十九回 滿惡貫孫綝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第一百回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