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許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父善心,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一奸一臣上

許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

父善心,仕隋為給事中。

敬宗幼善屬文,大業中舉秀才中第,調淮一陽一書佐,俄直謁者台,奏通事舍人事。

善心為宇文化及所殺,敬宗哀請得不死,去依李密為記室。

武德初,補漣州別駕。

太宗聞其名,召署文學館學士。

貞觀中,除著作郎,兼修國史,喜謂所親曰:「仕宦不為著作,無以成門戶。」

俄改中書舍人。

文德皇后喪,群臣衰服,率更令歐一陽一詢貌醜異,敬宗侮笑自如,貶洪州司馬。

累轉給事中,復修史,以勞封高一陽一縣男,檢校黃門侍郎。

高宗在東宮,遷太子右庶子。

高麗之役,太子監國定州,敬宗與高士廉典機劇。

岑文本卒,帝驛召敬宗,以本官檢校中書侍郎。

駐蹕山破賊,命草詔馬前,帝一愛一其藻警,由是專掌誥令。

初,太子承乾廢,官屬張玄素、令狐德棻、趙弘智、裴宣機、蕭鈞皆除名為民,不復用。

敬宗為言玄素等以直言被嫌忌,今一概被罪,疑洗宥有所未至。

帝悟,多所甄復。

高宗即位,遷禮部尚書。

敬宗饕沓,遂以女嫁蠻酋馮盎子,多私所聘。

有司劾舉,下除鄭州刺史。

俄復官,為弘文館學士。

帝將立武昭儀,大臣切諫,而敬宗一陰一揣帝私,即妄言曰:「田舍子剩獲十斛麥,尚欲更故婦。

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後,謂之不可,何哉?」

帝意遂定。

王后廢,敬宗請削後家官爵,廢太子忠而立代王,遂兼太子賓客。

帝得所欲,故詔敬宗待詔武德殿西闥。

頃拜侍中,監修國史,爵郡公。

帝嘗幸故長安城,按蹕裴回,視古區處,問侍臣:「秦、漢以來幾君都此?」

敬宗曰:「秦居鹹一陽一,漢惠帝始城之。

其後苻堅、姚萇、宇文周居之。」

帝復問:「漢武開昆明池實何年?」

對曰:「元狩三年,將伐昆明,實為此池以肄戰。」

帝乃詔與弘文學士討古宮室故區,具條以聞。

進中書令,仍守侍中。

敬宗於立後有助力,知後鉗戾,能固主以久己權,乃一陰一連後謀逐韓瑗、來濟、褚遂良,殺梁王、長孫無忌、上官儀,朝廷重足事之,威一寵一熾灼,當時莫與比。

改右相,辭疾,拜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

年老,不任趨步,特詔與司空李勣朝朔日,聽乘小馬至內省。

帝東封泰山,以敬宗領使。

次濮一陽一,帝問竇德玄:「此謂帝丘,何也?」

德玄不對。

敬宗儳曰:「臣能知之。

昔帝顓頊始居此地,以王天下。

其後夏後相因之,為寒浞所滅。

後緡方侲,逃出自竇,在此地也。

後昆吾氏因之,而為夏伯。

昆吾既衰,湯滅之。

其頌曰:『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是也。

至春秋時,衛成公自楚丘徙居之,《左氏》稱『相奪予享』,以舊地也。

由顓頊所居,故曰帝丘。

臣聞有德者啟其國土,失道者則喪其疆宇。

自古大都美國,居者不一姓,故有國家者不可不慎也。」

帝曰:「《書》稱『浮於濟、漯』,今濟與漯斷不相屬,何故而然?」

對曰:「夏禹道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

今自漯至溫而入河,水自此洑地過河而南,出為滎;又洑而至曹、濮,散出於地,合而東,汶水自南入之,所謂『泆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會於汶』是也。

古者五行皆有官,水官不失職,則能辨味與色。

潛而出,合而更分,皆能識之。」

帝曰:「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甚細而在四瀆,何哉?」

對曰:「瀆之言獨也。

不因餘水,獨能赴海者也。

且天有五星,運而為四時;地有五嶽,流而為四瀆;人有五事,用而為四支。

五,一陽一數也;四,一陰一數也,有奇偶、一陰陽一焉。

一陽一者光曜,一陰一者晦昧,故辰隱而難見。

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

帝曰:「善。」

敬宗退,矜曰:「大臣不可無學,向德玄不能對,吾恥之。」

德玄聞之,不屑曰:「人各有能。

不強所不知,吾所能也。」

李勣曰:「敬宗多聞,美矣;竇之不強,不亦善乎?」

初,《高祖、太宗實錄》,敬播所撰,信而詳。

及敬宗身為國史,竄改不平,專出己私。

始虞世基與善心同遭賊害,封德彝常曰:「昔吾見世基死,世南匍匐請代;善心死,敬宗蹈舞求生。」

世為口實,敬宗銜憤。

至立《德彝傳》,盛誣以惡。

敬宗子娶尉遲敬德女孫,而女嫁錢九隴子。

九隴,本高祖隸奴也,為虛立門閥功狀,至與劉文靜等同傳。

太宗賜長孫無忌《威鳳賦》,敬宗猥稱賜敬德。

蠻酋龐孝泰率兵從討高麗,賊笑其懦,襲破之。

敬宗受其金,乃稱「屢破賊,唐將言驍勇者唯蘇定方與孝泰,曹繼叔、劉伯英出其下遠甚」。

然知貞觀後,論次諸書,自晉盡隋,及《東殿新書》、《西域圖志》、《姓氏錄》、《新禮》等數十種皆敬宗總知之,賞賚不勝紀。

敬宗營第捨華僭,至造連樓,使諸一妓一走馬其上,縱酒奏樂自娛。

嬖其婢,因以繼室,假姓虞。

子昂烝之,敬宗怒黜虞,奏斥昂嶺外,久乃表還。

鹹亨初,以特進致仕,仍朝朔望,續其俸祿。

卒,年八十一。

帝為舉哀,詔百官哭其第,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太常博士袁思古議:「敬宗棄子荒徼,女嫁蠻落,謚曰繆。」

其孫彥伯訴思古有嫌,詔更議。

博士王福畤曰:「何曾忠而孝,以食日萬錢謚繆丑,況敬宗忠孝兩棄,飲食男一女之累過之。」

執不改。

有詔尚書省雜議,更謚曰恭。

彥伯,昂子也,頗有文。

敬宗晚年不復下筆,凡大典冊悉彥伯為之。

嘗戲昂曰:「吾兒不及若兒。」

答曰:「渠父不如昂父。」

後又納婢譖,奏流彥伯嶺表,遇赦還,累官太子舍人。

既與思古有憾,欲邀擊諸路,思古曰:「吾為先子報仇耳。」

彥伯慚而止。

垂拱中,詔敬宗配饗高宗廟廷。

李義府,瀛州饒一陽一人。

其祖嘗為射洪丞,因客永泰。

貞觀中,李大亮巡察劍南,表義府才,對策中第,補門下省典儀。

劉洎、馬周更薦之,太宗召見,轉監察御史,詔侍晉王。

王為太子,除舍人、崇賢館直學士,與司議郎來濟俱以文翰顯,時稱「來李」。

獻《承華箴》,末云:「佞諛有類,邪巧多方。

其萌不絕,其害必彰。」

義府方諂事太子,而文致若讜直者,太子表之,優詔賜帛。

高宗立,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進弘文館學士。

為長孫無忌所惡,奏斥壁州司馬。

詔未下,義府問計於舍人王德儉。

德儉者,許敬宗甥,癭而智,善揣事,因曰:「武昭儀方有一寵一,上欲立為後,畏宰相議,未有以發之。

君能建白,轉禍於福也。」

義府即代德儉直夜,叩閣上表,請廢後立昭儀。

帝悅,召見與語,賜珠一鬥,停司馬詔書,留復侍。

武後已立,義府與敬宗、德儉及御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大理正侯善業相推轂,濟其一奸一,誅棄骨鯁大臣,故後得肆志攘取威一柄一,天子斂衽矣。

義府貌柔恭,與人言,嬉怡微笑,而一陰一賊褊忌著於心,凡忤意者,皆中傷之,時號義府「笑中刀」。

又以柔而害物,號曰「人貓」。

永徽六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男,又兼太子右庶子,爵為侯。

洛州女子淳於以一奸一系大理,義府聞其美,屬丞畢正義出之,納以為妾。

卿段竇玄以狀聞。

詔給事中劉仁軌、侍御史張倫鞫治。

義府且窮,一逼一正義縊獄中以絕始謀。

侍御史王義方廷劾,義府不引咎,三叱之,然後趨出。

義方極陳其惡,帝一陰一德義府,故貸不問,為抑義方,逐之。

未幾進中書令,檢校御史大夫,加太子賓客,更封河間郡公,詔造私第。

諸子雖褓負皆補清官。

初,杜正倫為黃門侍郎,義府才典儀。

及同輔政,正倫恃先進不相下,密與中書侍郎李友益圖去義府,反為所誣,交訟帝前。

帝兩黜之,正倫為橫州刺史,義府普州刺史,流友益峰州。

明年,召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母喪免,奪喪為司列太常伯、同東西台三品。

更葬其先永康陵側,役縣人牛車輸土築墳,助役者凡七縣,高陵令不勝勞而死。

公卿爭賵遺。

葬日,詔御史節哭。

送車從騎相銜,帷帟奠帳自灞橋屬三原七十里不絕,轜輴芻偶,僭侈不法,人臣送葬之盛無與比者。

殷王出閣,又兼府長史,稍遷右相。

義府已貴,乃言系出趙郡,與諸李敘昭穆,嗜進者往往尊為父兄行。

給事中李崇德引與同譜,既謫普州,亟削去,義府銜之,及復當國,傅致其罪,使自一殺於獄。

貞觀中,高士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修《氏族志》,凡升降,天下允其議,於是州藏副本以為長式。

時許敬宗以不載武後本望,義府亦恥先世不見敘,更奏刪正。

委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定其書,以仕唐官至五品皆升士流。

於是兵卒以軍功進者,悉入書限,更號《姓氏錄》,縉紳共嗤靳之,號曰「勳格」。

義府奏悉收前志燒絕之。

自魏太和中定望族,七姓子孫迭為婚姻,後雖益衰,猶相誇尚。

義府為子求婚不得,遂奏一切禁止。

既主選,無品鑒才,而溪壑之欲,惟賄是利,不復銓判,人人咨訕。

又母、妻、諸子賣官市獄,門如沸湯。

自永徽後,御史多制授,吏部雖有調注,至門下覆不留。

義府乃自注御史、員外、通事舍人,有司不敢卻。

帝嘗從容戒義府曰:「聞卿兒子女婿橈法多過失,朕為卿掩覆,可少勖之。」

義府內倚後,揣群臣無敢白其罪者,不虞帝之知,乃勃然變色,徐曰:「誰為陛下道此?」

帝曰:「何用問我所從得邪!」義府謷然不謝,徐引去,帝由是不悅。

會術者杜元紀望義府第有獄氣,曰:「發積錢二千萬,可以厭勝。」

義府信之,裒索殊急。

居母喪,朔望給告,即羸服與元紀出野,馮高窺覘災眚,眾疑其有異謀。

又遣子津召長孫延,謂曰:「吾為子得一官。」

居五日,延拜司津監,索謝錢七十萬。

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白其贓,詔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與三司雜訊,李勣監按,有狀,詔除名,流巂州,子率府長史洽、千牛備身洋及婿少府主簿柳元貞並流廷州,司議郎津流振州,朝野至相賀。

三子及婿尤凶肆,既敗,人以為誅「四凶」。

或作《河間道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榜於衢。

乾封元年大赦,獨流人不許還,義府憤恚死,年五十三。

自其斥,天下憂且復用,比死,內外乃安。

上元初,赦妻子還洛一陽一。

如意中,贈義府揚州大都督,崔義玄益州大都督,王德儉、袁公瑜魏、相二州刺史,各賜實封。

睿宗立,詔停。

少子湛,見《李多祚傳》。

傅遊藝,衛州汲人。

載初初,由合宮主簿再遷左補闕。

武後奪政,即上書詭說符瑞,勸後當革姓以明受命。

後悅,擢給事中。

閱三月,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拜鸞台侍郎。

後乃黜唐稱周,廢唐宗廟,自稱皇帝,賜遊藝姓武氏,以兄神童為冬官尚書。

遊藝嘗夢登湛露殿,既寤,以語所親。

有告其謀反者,下獄自一殺,以五品禮葬之。

初,遊藝探後旨,誣殺宗室,復請發六道使,後卒用其言。

萬國俊等既出,天下被其酷。

遊藝起一歲,賜袍自青及紫,人號「四時仕宦」。

然歲中即敗,前古少其比雲。

李林甫,長平肅王叔良曾孫。

初為千牛直長,舅姜皎一愛一之。

開元初,遷太子中允。

源乾曜執政,與皎為姻家,而乾曜子為林甫求司門郎中,乾曜素薄之,曰:「郎官應得才望,哥奴豈郎中材邪?」

哥奴,林甫小字也。

即授以諭德,累擢國子司業。

宇文融為御史中丞,引與同列,稍歷刑、吏部侍郎。

初,吏部置長名榜,定留放。

寧王私謁十人,林甫曰:「願絀一人以示公。」

遂榜其一,曰:「坐王所囑,放冬集。」

時武惠妃一寵一傾後宮,子壽王、盛王尤一愛一。

林甫因中人白妃,願護壽王為萬歲計,妃德之。

侍中裴光庭夫人,武三思女,嘗私林甫,而高力士本出三思家。

及光庭卒,武請力士以林甫代為相。

力士未敢發,而帝因蕭嵩言,自用韓休。

方具詔,武擿語林甫,使為休請。

休既相,重德林甫,而與嵩有隙,乃薦林甫有宰相才,妃一陰一助之,即拜黃門侍郎。

尋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進兵部尚書。

皇太子、鄂王、光王被譖,帝欲廢之。

張九齡切諫,帝不悅。

林甫惘然,私語中人曰:「天子家事,外人何與邪?」

二十四年,帝在東都,欲還長安。

裴耀卿等建言:「農人場圃未畢,須冬可還。」

林甫一陽一蹇,獨在後。

帝問故,對曰:「臣非疾也,願奏事。

二都本帝王東西宮,車駕往幸,何所待時?假令妨農,獨赦所過租賦可也。」

帝大悅,即駕而西。

始九齡繇文學進,守正持重,而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每嫉九齡,一陰一害之。

帝欲進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實封,九齡謂林甫:「封賞待名臣大功,邊將一上最,可遽議?要與公固爭。」

林甫然許。

及進見,九齡極論,而林甫抑嘿,退又漏其言。

仙客明日見帝,泣且辭。

帝滋欲賞仙客,九齡持不可。

林甫為人言:「天子用人,何不可者?」

帝聞,善林甫不專也。

由是益疏薄九齡,俄與耀卿俱罷政事,專任林甫,相仙客矣。

初,三宰相就位,二人磬折趨,而林甫在中,軒驁無少讓,喜津津出眉宇間。

觀者竊言:「一雕挾兩兔。」

少選,詔書出,耀卿、九齡以左右丞相罷,林甫嘻笑曰:「尚左右丞相邪?」

目恚而送乃止,公卿為戰慄。

於是林甫進兼中書令。

帝卒用其言,殺三子,天下冤之。

大理卿徐嶠妄言:「大理獄殺氣盛,鳥雀不敢棲。

今刑部斷死,歲才五十八,而烏鵲巢獄戶,幾至刑措。」

群臣賀帝,而帝推功大臣,封林甫晉國公,仙客豳國公。

及帝將立太子,林甫探帝意,數稱道壽王,語秘不傳,而帝意自屬忠王,壽王不得立。

太子既定,林甫恨謀不行,且畏禍,乃一陽一善韋堅。

堅,太子妃兄也。

使任要職,將覆其家,以搖東宮。

乃構堅獄,而太子絕妃自明,林甫計黜。

杜良娣之父有鄰與婿柳勣不相中,勣浮險,欲助林甫,乃上有鄰變事,捕送詔獄賜死。

逮引裴敦復、李邕等,皆林甫素忌惡者,株連殺之。

太子亦出良娣為庶人。

未幾,擿濟一陽一別駕魏林,使誣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欲擁兵佐太子。

帝不信,然忠嗣猶斥去。

林甫數曰:「太子宜知謀。」

帝曰:「吾兒在內,安得與外人相聞?此妄耳!」林甫數危太子,未得志,一日從容曰:「古者立儲君必先賢德,非有大勳力於宗稷,則莫若元子。」

帝久之曰:「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

答曰:「破面不愈於破國乎?」

帝頗惑,曰:「朕徐思之。」

然太子自以謹孝聞,內外無槊言,故飛語不得入,帝無所發其猜。

林甫善刺上意,時帝春秋高,聽斷稍怠,厭繩檢,重接對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

林甫善養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適,沈蠱衽席,主德衰矣。

林甫每奏請,必先餉遺左右,審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動靜必具得之。

一性一陰一密,忍誅殺,不見喜怒。

面柔令,初若可親,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

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

同時相若九齡、李適之皆遭逐;至楊慎矜、張瑄、盧幼臨、柳升等緣坐數百人,並相繼誅。

以王鉷、吉溫、羅希奭為爪牙,數興大獄,衣冠為累息。

適之子霅嘗盛具召賓客,畏林甫,乃終日無一人往者。

林甫有堂如偃月,號月堂。

每欲排構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傷者。

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

子岫為將作監,見權勢熏灼,惕然懼,常從游後園,見輦重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滿前,一旦禍至,欲比若人可得乎?」

林甫不樂曰:「勢已然,可奈何?」

時帝詔天下士有一藝者得詣闕就選,林甫恐士對詔或斥己,即建言:「士皆草茅,未知禁忌,徒以狂言亂聖聽,請悉委尚書省長官試問。」

使御史中丞監總,而無一中程者。

林甫因賀上,以為野無留才。

俄兼隴右、河西節度使。

改右相,罷節度,加累開府儀同三司,實封戶三百。

咸寧太守趙奉璋得林甫隱惡二十條,將言之,林甫諷御史捕系奉璋,劾妖言,抵死;著作郎韋子春坐厚善貶。

帝嘗大陳樂勤政樓,既罷,兵部侍郎盧絢按轡絕道去,帝一愛一其愬藉,稱美之。

明日林甫召絢子曰:「尊府素望,上欲任以交、廣,若憚行,且當請老。」

絢懼,從之。

因出為華州刺史,俄授太子員外詹事,絢繇是廢。

於時有以材譽聞者,林甫護前,皆能得於天子抑遠之,故在位恩一寵一莫比。

凡御府所貢遠方珍鮮,使者傳賜相望。

帝食有所甘美,必賜之。

嘗詔百僚閱歲貢於尚書省,既而舉貢物悉賜林甫,輦致其家。

從幸華清宮,給御馬、武士百人、女樂二部。

薛王別墅勝麗甲京師,以賜林甫,它邸第、田園、水磑皆便好上腴。

車馬衣服侈一靡一,尤好聲伎。

侍姬盈房,男一女五十人。

故事,宰相皆元功盛德,不務權威,出入騎從簡寡,士庶不甚引避。

林甫自見結怨者眾,憂刺客竊發,其出入,廣騶騎,先驅百步,傳呼何衛,金吾為清道,公卿辟易趨走。

所居重關復壁,絡版甃石,一夕再徙,家人亦莫知也。

或帝不朝,群司要官悉走其門,台省為空。

左相陳希烈雖坐府,卒無人入謁。

林甫無學術,發言陋鄙,聞者竊笑。

善苑鹹、郭慎微,使主書記。

然練文法,其用人非諂附者一以格令持之,故小小百目不甚亂,而人憚其威權。

久之,又兼安西大都護、朔方節度使。

俄兼單于副大都護,以朔方副使李獻忠反,讓還節度。

始厚王鉷,為盡力。

及鉷敗,詔宰相治狀,林甫大懼,不敢面鉷,獄具署名,亦無所申救。

因以楊國忠代為御史大夫。

林甫薄一柄一忠材孱,無所畏,又以貴妃故善之。

及是權益盛,貴震天下,始交惡若仇敵。

然國忠方兼劍南節度使,而南蠻入寇,林甫因建遣之鎮,欲離間之。

國忠入辭,帝曰:「處置且訖,亟還,指日待卿。」

林甫聞之憂懣。

是時已屬疾,稍侵。

會帝幸溫湯,詔以馬輿從,御醫珍膳繼至,詔旨存問,中官護起居。

病劇,巫者視疾云:「見天子當少間。」

帝欲視之,左右諫止。

乃詔林甫出廷中,帝登降聖閣,舉絳巾招之。

林甫不能興,左右代拜。

俄而國忠至自蜀,謁林甫一床一下,垂涕托後事,因不食卒。

諸子護還京發喪,贈太尉、揚州大都督。

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一寵一市權,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

補闕杜璡再上書言政事,斥為下邽令。

因以語動其餘曰:「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

後雖欲不鳴,得乎?」

由是諫爭路絕。

貞觀以來,任蕃將者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皆以忠力奮,然猶不為上將,皆大臣總制之,故上有餘權以制於下。

先天、開元中,大臣若薛訥、郭元振、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李適之等,自節度使入相天子。

林甫疾儒臣以方略積邊勞,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權,即說帝曰:「以陛下雄材,國家富強,而夷狄未滅者,繇文吏為將,憚矢石,不身先。

不如用蕃將,彼生而雄,養馬上,長行陣,天一性一然也。

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圖也。」

帝然之,因以安思順代林甫領節度,而擢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為大將。

林甫利其虜也,無入相之資,故祿山得專三道勁兵,處十四年不徙,天子安林甫策,不疑也,卒稱兵蕩覆天下,王室遂微。

初,林甫夢人皙而髯,將一逼一己。

寤而物色,得裴寬類所夢,曰:「寬欲代我。」

因李適之一黨一逐之。

其後易國忠代林甫,貌類寬雲。

國忠素銜林甫,及未葬,一陰一諷祿山暴其短。

祿山使阿布思降將入朝,告林甫與思約為父子,有異謀。

事下有司,其婿楊齊宣懼,妄言林甫厭祝上,國忠劾其一奸一。

帝怒,詔林甫一婬一祀厭勝,結叛虜,圖危宗社,悉奪官爵,斫棺剔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槥,用庶人禮葬之;諸子司儲郎中儒、太常少卿嶼及岫等悉徙嶺南、黔中,各給奴婢三人,籍其家;諸婿若張博濟、鄭平、杜位、元摠,屬子復道、光,皆貶官。

博濟亦憸薄自肆。

為戶部郎中,部有考堂,天下歲會計處,博濟廢為員外郎中聽事,壯偉華敞,供擬豐侈至千品;別取都水監地為考堂,擅費諸州籍帳錢不貲,有司不敢言。

帝之幸蜀也,給事中裴士淹以辯學得幸。

時肅宗在鳳翔,每命宰相,輒啟聞。

及房琯為將,帝曰:「此非破賊才也。

若姚元崇在,賊不足滅。」

至宋璟,曰:「彼賣直以取名耳。」

因歷評十餘人,皆當。

至林甫,曰:「是子妒賢疾能,舉無比者。」

士淹因曰:「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邪?」

帝默不應。

至德中,兩京平,大赦,唯祿山支一黨一及林甫、楊國忠、王鉷子孫不原。

天寶時,嘗鏤玉為玄元皇帝及玄宗、肅宗像於太清宮,復琢林甫、陳希烈像列左右序。

代宗時,或言:「林甫一陰一險,嘗不利先帝,宗廟幾危,奈何留像至今?」

有詔瘞宮中。

廣明初,盧攜為太清宮使,發地得其像,輦送京兆毀之雲。

陳希烈者,宋州人。

博學,尤深黃老,工文章。

開元中,帝儲思經義,自褚無量、元行沖卒,而希烈與康子元、馮朝隱進講禁中,其應答詔問,敷盡微隱,皆希烈為之章句。

累遷中書舍人,十九年為集賢院學士,進工部侍郎,知院事。

帝有所撰述,希烈必助成之。

遷門下侍郎。

天寶元年,有神降丹鳳門,以為老子告錫靈符,希烈因是上言:「臣侍演《南華真經》至七篇,陛下顧曰:『此言養生,朕既悟其術,而《德充符》詎無非常應哉?』臣稽首對:『陛下德充於內,符應於外,必有絕瑞表之。

』今靈符降錫,與帝意合,宜示史官,著顯祥,摛照無窮。」

其媮佞類如此。

俄兼崇玄館大學士,封臨穎侯。

林甫顓朝,苟用可專制者,引與共政。

以希烈柔易,且帝眷之厚,乃薦之。

五載,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左丞相兼兵部尚書,許國公,又兼秘書省圖書使,一寵一與林甫侔。

林甫居位久,其一陰一詭雖足自固,亦希烈左右焉。

楊國忠執政,素忌之,希烈引避,國忠即薦韋見素代相,罷為太子太師。

希烈失職,內忽忽無所賴。

及祿山盜京師,遂與達奚珣等偕相賊。

後論罪當斬,肅宗以上皇素所遇,賜死於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