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盧杞,字子良。父弈,見《忠義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一奸一臣下

盧杞,字子良。

父弈,見《忠義傳》。

杞有口才,體陋甚,鬼貌藍色,不恥惡衣菲食,人未悟其不情,鹹謂有祖風節。

藉廕為清道率府兵曹參軍,僕固懷恩辟朔方府掌書記,病免。

補鴻臚丞,出為忠州刺史。

上謁節度府衛伯玉,伯玉不喜,乃謝歸。

稍遷吏部郎中,為虢州刺史。

奏言虢有官豕三千為民患。

德宗曰:「徙之沙苑。」

杞曰:「同州亦陛下百姓,臣謂食之便。」

帝曰:「守虢而憂它州,宰相材也。」

詔以豕賜貧民,遂有意一柄一任矣。

俄召為御史中丞,論奏無不合。

逾年遷大夫,不閱旬,擢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既得志,險賊浸露。

賢者媢,能者忌,小忤己,不傅死地不止。

將大樹威,脅眾市權為自固者。

楊炎與杞俱輔政,炎鄙杞才下,不悅,未半歲,譖罷炎。

時大理卿嚴郢與炎有隙,即擢郢御史大夫以自助,炎卒逐死。

張鎰材裕忠懿,帝所倚一愛一,未有以間。

會隴右用兵,杞乃見帝,偽請行,帝不可,即薦鎰守鳳翔。

既又惡郢。

時幽州硃滔與泚有違言,誣其軍司馬蔡廷玉間鬩,請殺之。

俄而滔反,帝欲斥之以悅滔,下御史鄭詹按狀,貶柳州司戶參軍,敕吏護送。

廷玉疑送滔所,因自沈於河。

杞奏,恐泚疑為詔所殺,願下詹三司雜治,並劾大夫郢。

初,詹善張鎰,每伺杞間,獨詣鎰,杞知之。

它日伺詹來,即徑至鎰便坐。

詹趨避,杞遽及機事,鎰不得已,曰:「鄭侍御在。」

杞一陽一驚曰:「向所言,非外所得聞。」

至是並按。

有詔詹杖死,流郢費州。

杜佑判度支,帝尤一寵一禮。

杞短毀百緒,訖貶蘇州刺史。

李希烈反,杞素惡顏真卿挺正敢言,即令宣慰其軍,卒為賊害。

故宰相李揆有雅望,畏復用,遣為吐蕃會盟使,卒於行。

李洧以徐州降,有所經略,使人誤先白鎰,杞怒,沮解之,不使有功。

其狙害隱毒,天下無不痛憤,以杞得君,故不敢言。

是時兵屯河南、北,挐不解,財用日急。

於是度支條軍所仰給,月費緡百餘萬,而藏錢才支三月。

杞乃以戶部侍郎趙贊判度支,其一黨一韋都賓等建言:「商賈儲錢千萬,聽自業;過千萬者,貣其贏以濟軍。

軍罷,約取償於官。」

帝許之。

京兆暴責其期,校吏頸大搜廛裡,疑占列不盡,則笞掠之,人不勝冤,自殞溝瀆者相望,京師囂然不闋日。

然悉田宅奴婢之直,緡止八十萬。

又僦、質捨、居貿粟者,四貣其一,僅至二百萬。

而長安為閉肆,民皆邀宰相祈訴。

杞無以諭,驅而去。

帝知民愁忿,而所得不足給師,罷之。

贊術窮,於是間架、除陌之暴縱矣。

其法:屋二架為間,差稅之,上者二千,中千,下五百,吏執籌入第室計之,隱不盡,率二架抵罪,告者以錢五萬畀之。

凡公私貿易,舊法率千錢算二十,請加五十,主儈注所售,入其算有司;其自相市,為私籍自言,隱不盡,率千錢沒二萬,告者以萬錢畀之。

由是主儈得一操一其私以為一奸一,公上所入常不得半,而恨誹之一聲滿天下。

及涇師亂,呼於市曰:「不奪而商人僦質矣,不稅而間架、除陌矣!」其倡和造作以召怨挻亂,皆杞為之。

帝出奉天,杞與關播從。

後數日,崔寧自賊中來,以播遷事指杞,杞即誣寧反,帝殺之。

靈武杜希全率鹽、夏二州士六千來赴,帝議所從道,杞請道漠谷。

渾瑊曰:「不然,彼多險,且為賊乘,不如道乾陵北,逾雞子堆而屯,與為掎角,賊可破矣。」

帝從杞議,賊果拒隘,兵不得入,奔還邠州。

李懷光自河北還,數破賊,泚解去。

或謂王翃、趙贊曰:「聞懷光嘗斥宰相不能謀,度支賦斂重,而京兆刻損軍賜,宜誅之以謝天下。

方懷光有功,上必聽用其言,公等殆矣!」二人以白杞。

杞懼,即譎帝曰:「懷光勳在宗社,賊憚之破膽,今因其威,可一舉而定。

若許來朝,則犒賜留連,賊得裒整殘餘為完守計,圖之實難,不如席勝使平京師,破竹之勢也。」

帝然之。

詔懷光無朝,進屯便橋。

懷光自以千里勤難,有大功,為一奸一臣沮間,不一見天子,內怏怏無所發,遂謀反,因暴言杞等罪惡。

士議嘩沸,皆指目杞,帝始寤,貶為新州司馬。

始,帝即位,以崔祐甫為相,專以道德導主意,故建中初綱紀張設,赫然有貞觀風。

及杞相,乃諷帝以刑名繩天下,亂敗踵及。

其一陰一害矯譎,雖國屯主辱,猶謷然肆為之。

後雖斥,然帝念之不衰。

及興元赦令,俄徙吉州長史。

杞乃曰:「上必復用我。」

貞元元年,詔拜饒州刺史。

給事中袁高當行詔書,不肯草,白宰相曰:「杞反易天常,使萬乘播遷,幸赦不誅,又委大州,失天下望。」

宰相不悅,乃召它舍人作制,高固執不得下。

於是諫臣趙需、裴佶、宇文炫、盧景亮、張薦等眾對,極言杞罪四海共棄,今復用之,忠臣寒膺,良士痛骨,必且階禍。

其言懇到。

帝語宰相曰:「授杞小州可乎?」

李勉曰:「陛下與大州亦無難,如四方之謗何?」

乃詔為澧州別駕。

後散騎常侍李泌見,帝曰:「高等論杞事,朕可之矣!」泌頓首賀曰:「比日外謂陛下漢之桓、靈,今乃知堯、舜主也。」

帝喜。

杞遂死澧州。

初,尚父郭子儀病甚,百官造省,不屏姬侍。

及杞至,則屏之,隱幾而待。

家人怪問其故,子儀曰:「彼外陋內險,左右見必笑,使後得權,吾族無類矣!」

崔胤,字垂休,宰相慎由子也。

擢進士第,累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

喜一陰一計,附離權強,其外自處若簡重,而中險譎可畏。

崔昭緯屢薦之,由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方王珙兄弟爭河中,以胤為節度使,不得赴,半歲,復以中書侍郎留輔政。

及昭緯以罪誅,罷為武安節度使。

陸扆當國,時王室不競,南、北司各樹一黨一結籓鎮,內相凌脅。

胤素厚硃全忠,委心結之。

全忠為言胤有功,不宜處外,故還相而逐扆。

光化初,昭宗至自華,務安反側,而胤一陰一為全忠地,俾擅兵四討。

帝丑其行,罷為吏部尚書,復倚扆以相。

會清海無帥,因拜胤清海節度使。

始,昭緯死,皆王摶等白髮其一奸一,胤坐是賜罷,內銜憾。

既與摶同宰相,胤議悉去中官,摶不助,請徐圖之。

及是不欲外除,即漏其語於全忠,令露劾摶交敕使共危國,罪當誅。

胤次湖南,召還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兼領度支、鹽鐵、戶部使,而賜摶死,並誅中尉宋道弼、景務修,繇是權震天下,雖宦官亦累息。

至是,四拜宰相,世謂「崔四入」。

劉季述幽帝東內,奉德王監國,畏全忠強,雖深怨胤,不敢殺,止罷政事。

胤趣全忠以師西,問所以幽帝狀。

全忠乃使張存敬攻河中,掠晉、絳。

神策軍大將孫德昭常忿Yan尹廢辱天子,胤令判官石戩與游,乘間伺察。

德昭飲酣必泣,胤揣得其情,乃使戩說曰:「自季述廢天子,天下之人未嘗忘,武夫義臣搏手憤惋。

今謀反者特季述、仲先耳,它人劫於威,無與也。

君能乘此誅二豎,復天子,取寶名乎?即不早計,將有無之者。」

德昭感寤,乃告以胤謀。

德昭許諾,胤斬帶為誓。

俄而季述、仲先誅,以功進司徒,不就,復輔政,並還使領。

帝德之,延見或不名,以字呼之,一寵一遇無比。

天復元年,全忠已取河中,進一逼一同、華。

中尉韓全誨以胤與全忠善,恐導之翦除君側,乃白罷政事,未及免,倉卒挾帝幸鳳翔。

胤怨帝見廢,不肯從,召全忠以兵迎天子,令太子太師盧渥率群臣迎全忠。

始,全忠至華,遣幕府裴鑄奏事。

帝不得已,聽來朝。

至是胤為之謀,乃以兵迫行在。

帝下詔趣還鎮,因詔遣渥等俱西。

全忠上表具言:「向書詔皆出宰相,乃今知非陛下意,為所詿誤。

師業入關,請得與李茂貞約釋憾以迎乘輿。」

茂貞劾奏:「胤畜死士,用度支使榷利,令親信陳班與京兆府募兵保所居坊。

天子出次,遣使者五輩往召,安臥不動,一奉表陳謝。」

時帝見全忠表,亦大恚,因下詔顯責之,以工部尚書罷知政事,胤出居華州。

初,天復後宦官尤屈事胤,事無不咨。

每議政禁中,至繼以燭,請盡誅中官,以宮人掌內司事。

韓全誨等密知之,共於帝前求哀。

乃詔胤後當密封,無口陳。

中官益恐,滋欲得其謀,乃求知書美人宗柔等內左右以刺一陰一事。

胤計稍露,宦者或相泣無憀,不自安,劫幸之謀固矣。

居華時,為全忠數畫丑計。

全忠引兵還屯河中,胤迎謁渭橋,奉觴為全忠壽,自歌以箅酒。

會茂貞殺全誨等,與全忠約和。

帝急召之,墨詔者四、硃札三,皆辭疾。

及帝出鳳翔,幸全忠軍,乃迎謁於道,復拜平章事,進位司徒,兼判六軍諸衛事,詔徙家捨右軍,賜帷帳器用十車。

胤遂奏:「高祖、太宗無內侍典軍,天寶後宦人浸盛,德宗分羽林衛為左右神策軍,令宦者主之,以二千人為率。

其後參掌機密,至內務百司悉歸中人,共相彌縫為不法,朝廷微弱,禍始於此。

請罷左右神策、內諸司使、諸道監軍。」

於是中外宦官悉誅,天子傳導詔命,只用宮人一寵一顏等。

帝之在鳳翔,以廬光啟、蘇檢為相,胤皆逐殺之,分斥從幸近臣陸扆等三十餘人,惟裴贄孤立可制,留與偕秉政。

帝動靜一決於胤,無敢言者。

胤議以皇子為元帥,全忠副之,示褒崇其功。

全忠內利輝王沖幼,故胤藉以請。

帝曰:「濮王長,若何?」

還禁中,召翰林學士韓偓以謀。

偓一陰一佐胤,卒不能卻。

全忠還東,到長樂,群臣班辭,胤獨至霸橋置酒,乙夜乃還。

帝即召問:「全忠安否?」

與飲,命宮人為舞劍曲,戊夜乃出,賜二宮人,固讓乃許。

是時天子孤危,威令盡去,胤之劫持類如此。

進侍中、魏國公。

自鳳翔還,揣全忠將篡奪,顧己宰相,恐一日及禍,欲握兵自固,謬謂全忠曰:「京師迫茂貞,不可無備,須募軍以守。

今左右龍武、羽林、神策,播幸之餘,無見兵。

請軍置四步將,將二百五十人;一騎將,將百人。

使番休遞侍。」

以京兆尹鄭元規為六軍諸衛副使,陳班為威遠軍使,募卒於市。

全忠知其意,一陽一相然許。

胤乃毀浮圖,取銅鐵為兵仗。

全忠一陰一令汴人數百應募,以其子友倫入宿衛。

會為球戲,墜馬死,全忠疑胤一陰一計,大怒。

時傳胤將挾帝幸荊、襄,而全忠方謀脅乘輿都洛,懼其異議,密表胤專權亂國,請誅之。

即罷為太子少傅。

全忠令其子友諒以兵圍開化坊第,殺胤,汴士皆突出,市人爭投瓦礫擊其一屍一,年五十一,元規、陳班等皆死,實天復四年正月。

胤罷凡三日死,死十日,全忠脅帝遷洛,發長安居人悉東,徹屋木自渭循河下。

老幼系路,啼號不絕,皆大罵曰:「國賊崔胤導全忠賣社稷,使我及此!」先是,全忠雖據河南,顧強諸侯相持,未敢決移國。

及胤間內隙,與相結,得梯其禍,取朝權以成強大,終亡天下,胤身屠宗滅。

世言慎由晚無子,遇異浮屠,以術求,乃生胤,字緇郎。

及為相,其季父安潛唶曰:「吾父兄刻苦以持門戶,終為緇郎壞之!」

崔昭緯字蘊曜,其先清河人。

及進士第。

至昭宗時仕浸顯,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居位凡八年,累進尚書右僕射。

一性一險刻,密結中人,外連強諸侯,內制天子以固其權。

令族人鋋事王行瑜邠寧幕府。

每它宰相建議,或詔令有不便於己,必使鋋密告行瑜,使上書訾訐,己則一陰一阿助之。

方是時,帝室微,人主若贅斿然。

始,帝委杜讓能調兵食以討鳳翔,昭緯方倚李茂貞、行瑜為重,一陰一得其計,則走告之,激使稱兵向闕,遂殺讓能。

後又導三鎮兵殺韋昭度等。

帝一性一剛明,不堪忍,會誅行瑜,乃罷昭緯為右僕射。

復請硃全忠薦己,又厚賂諸王,為所奏,貶梧州司馬,下詔條其五罪,賜死。

行次江陵,使者至,斬之。

鋋亦誅。

柳璨字炤之,公綽族孫也。

為人鄙野,其家不以諸柳齒。

少孤貧,好學,晝采薪給費,夜然葉照書,強記,多所通涉。

譏訶劉子玄《史通》,著《析微》,時或稱之。

顏蕘判史館,引為直學士,由是益知名。

遷左拾遺。

昭宗好文,待李磎最厚,磎死,內常求似磎者。

或薦璨才高,試文,帝稱善,擢翰林學士。

崔胤死,昭宗密許璨宰相,外無知者。

日暮自禁中出,騶士傳呼宰相,人皆大驚。

明日,帝謂學士承旨張文蔚曰:「璨材可用,今擢為相,應授何官?」

對曰:「用賢不計資。」

帝曰:「諫議大夫可乎?」

曰:「唯唯。」

遂以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起布衣,至是不四歲,其暴貴近世所未有。

裴樞、獨孤損、崔遠皆宿望舊臣,與同位,頗輕之,璨內以為怨。

硃全忠圖篡殺,宿衛士皆汴人,璨一厚結之,與蔣玄暉、張廷范尤相得。

既挾全忠,故朝權皆歸之。

進中書侍郎、判戶部,封河東縣男。

天祐二年,長星出太微、文昌間,占者曰:「君臣皆不利,宜多殺以塞天變。」

玄暉、廷范乃與璨謀殺大臣宿有望者。

璨手疏所仇媢若獨孤損等三十餘人,皆誅死,天下以為冤。

全忠聞之,不善也。

其後急於九錫,宣徽北院使王殷者構璨等,言其有貳,故禮不至。

玄暉懼,自往辨解。

全忠怒罵曰:「爾與柳璨輩沮我,不由九錫,作天子不得邪?」

璨懼,即脅哀帝曰:「人望歸元帥矣,陛下宜揖讓以授終。」

璨請自行,進拜司空,為冊禮使,即日進道。

及玄暉死,而全忠恚璨背己,貶登州刺史,俄除名為民,流崖州,尋斬之。

臨刑悔吒曰:「負國賊柳璨,死宜矣!」弟瑀、瑊皆榜死。

玄暉者,少賤,不得其繫著。

事硃全忠為腹心。

昭宗東遷,玄暉為樞密使。

帝駐陝州,術家言星緯不常,且有大變,宜須冬幸洛。

帝度全忠必篡,命衛官高瑰持帛詔賜王建,告以脅遷,且言:「全忠以兵二萬治洛一陽一,將盡去我左右,君宜與茂貞、克用、行密同盟,傳檄襄、魏、幽、鎮,使各以軍迎我還京師。」

又詔全忠:「後方娠,須十月乃東。」

全忠知帝有謀,遣寇彥卿趣迫。

天子不得已,遂行。

抵谷水,全忠盡殺左右黃門、內園小兒五百人,悉以汴兵為衛。

初,全忠至鳳翔,侵邠州,節度使楊崇本降,質其家。

崇本妻美,全忠與亂,故崇本怒。

至是遣使者會克用、茂貞,南告趙匡凝及建,同舉兵問劫遷狀,全忠大懼。

帝自出關,畏不測,常默坐流涕。

玄暉與張廷范內冋,必以告全忠。

全忠恨帝無傳禪意,乃謀弒以絕人望,因令其屬李振諭玄暉。

玄暉與龍武統軍硃友恭、氏叔琮夜選勇士百人叩行在,言有急奏,請見帝。

宮門開,門留十士以守。

至椒蘭院中,夫人裴貞一啟關,殺之,乃趨殿下。

玄暉曰:「上安在?」

昭儀季漸榮曰:「院使毋傷宅家,寧殺我!」士持劍入,帝聞,遽單衣走,環柱,遂弒之。

漸榮以身蔽帝,亦死。

復執後,後求哀。

玄暉以全忠所弒者帝也,乃釋後。

明日,宰相請對,日晏不出。

玄暉矯遺詔,言帝夜與昭儀博,為貞一、漸榮所弒,出二人首。

全忠自河中來朝,振曰:「晉文帝殺高貴鄉公,歸罪成濟。

今宜誅友恭等,解天下謗。」

全忠趨西內臨,對嗣天子自言弒逆非本謀,皆友恭等罪,因泣下,請討罪人。

是時洛城旱,米斗直錢六百,軍有掠糴者,都人怨,故因以悅眾,執友恭、叔琮斬之。

全忠邀九錫,玄暉自持詔趨汴言之。

還洛不淹日,全忠矯詔收付有司車裂之,貶為凶逆百姓,焚一屍一都門外。

廷范者,以優人為全忠所一愛一,扈東遷為御營使,進金吾衛將軍、河南尹。

全忠欲以為太常卿,宰相裴樞持不可,繇是樞罷去。

柳璨希旨下詔,責中外不得妄言流品清濁,卒用廷范太常卿。

會天子將郊,以為修樂縣使,又與蘇楷等駁昭宗謚。

全忠恚九錫緩也,王殷譖其與璨等祀天祁延唐祚,及玄暉死、璨誅,即貶廷范萊州司戶參軍,軒於河南市。

叔琮亦汴州人,中和末隸感化軍,以騎士奮,一性一沈壯有膽力。

從全忠擊黃巢陳、許間,名右諸將,得為親校。

與時溥、硃宣戰,以多累表檢校尚書右僕射,為宿州刺史。

攻趙匡凝於襄一陽一,不克。

又與李克用戰洹水,遷曹州刺史。

天復初,拔澤、潞,擊太原,授晉慈觀察使。

全忠屯鳳翔,克用襲絳州,攻臨汾,叔琮以二壯士類沙陀者牧馬於原,與克用軍偕行,伺隙各禽一虜還。

克用大驚,疑有伏,遂退屯蒲。

會硃友寧以兵三萬來援,叔琮曰:「賊遁矣,無以立功。」

乃潛師夜獵游騎,殺數百,進破其壘,俘斬萬級,收馬三千,遂長驅取汾州,轉戰薄太原而還。

遷檢校司空,再進為保大軍節度使。

全忠欲遷帝於洛,表為右龍武統軍。

與弒帝,故全忠請貶白州司戶參軍,斬之。

叔琮將死,呼曰:「硃溫賣我以取容天下,神理謂何?」

友恭者,本李彥威也。

壽州人,客汴州。

殖財任俠,全忠一愛一而子畜之。

領長劍都,積功,表為檢校尚書左僕射。

乾寧中,授汝州刺史,檢校司空。

楊行密侵鄂州,友恭將兵萬餘援杜洪,至江州,還攻黃州,入之,獲行密將,俘斬萬計。

又襲安州,殺守將。

遷穎州刺史、感化軍節度留後。

帝東遷,為左龍武統軍,貶崖州司戶參軍。

臨刑曰:「溫殺我,當亦滅族!」又語張廷范曰:「公行及此」雲。

贊曰:木將壞,蟲實生之;國將亡,妖實產之。

故三宰嘯凶一牝一奪辰,林甫將蕃黃屋奔,鬼質敗謀興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

嗚呼,有國家者,可不戒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