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坎卦: 。坎上坎下。孔子《宣聖講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證釋》坎卦

易經證釋

坎卦

坎上坎下。

孔子《宣聖講義》

為文王八卦中代坤位之卦。

與離相對。

而在六十四卦序中。

與離卦接居上經之末。

蓋自乾坤至坎離。

恰為一大循環數。

由乾坤至此兩卦。

其氣交。

其象錯。

坎為一陽一而多一陰一。

離為一陰一而多一陽一。

以一陰一陽一得上下正位故也。

坎上下正位皆一陽一。

故為一陽一卦。

不獨少為貴也。

反之。

離上下正位皆一陰一。

故為一陰一卦。

合而觀之。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升一降。

正與乾坤等。

而坎離又系乾坤已交之卦。

故在八卦方位。

坎反代坤。

離反代乾。

所謂代者。

非謂坎離即乾坤也。

以坎離居乾坤之位。

代乾坤而成其用耳。

坎代坤。

為一陽一代一陰一。

由卦爻言之。

一陽一少一陰一眾。

是所代者。

言如代領其眾耳。

坎一陽一代坤。

坤純一陰一也。

而用一陽一。

是坎致乾之用於坤。

以竟其生化之功。

後天生化之例。

固如是耳。

唯坤以無成代終。

順承乎乾。

既易以坎。

而後順承者以自主。

無成者以自成。

是乾坤之用。

合見之離坎矣。

坎雖代坤。

得乾之道。

本乾之德。

而直入坤中。

居其正位。

先天之坤。

遂變為後天之坎。

而先天之純一陰一。

變為後天之一陽一。

變則卦用以見。

卦德以充。

坎之用乃合坤與乾。

納一陽一於一陰一。

而見乾之功用於坤之地位矣。

坎孚先天五行之水。

為河圖五行。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水之生成。

既非純一陽一。

亦非純一陰一。

而合之則為一。

分之則為天者一。

為地者六。

一六乃水數。

四一陰一二一陽一。

以爻言之。

為乾者二。

為坤者四。

四二之比。

同於二與一。

即一一陽一而二一陰一也。

此卦之像水。

與河圖相類。

而取物以證之。

水固非一種原質者。

雖所含不一。

其為一陽一與一陰一之比數。

亦與卦爻相近。

卦原卦物象名。

不必指坎即水。

凡後天之物有類是者。

皆坎也。

在天之月。

在方之北。

在時之冬。

在人身之腎。

在味之鹹。

在色之黑。

在聲之羽。

皆坎屬也。

以其皆為一一陽一二一陰一者也。

上下同。

自為一卦。

與乾坤離大小過中孚頤各卦同。

不似他卦顛倒別為一卦也。

坎上下合三畫卦為重坎。

三畫卦本為二一陰一一一陽一。

重之則為四一陰一二一陽一。

五二兩爻皆剛。

余四爻為一陰一。

一陽一入一陰一中。

有類於陷。

故名坎。

坎猶坑也。

音之轉耳。

坎陷於內。

故字從欠土。

言陷入土中。

如土之缺欠不平。

一陰一陽一停勻曰平。

如泰卦只既平。

以其平勻無贏絀也。

坎一陰一多於一陽一。

一陽一在一陰一中為所陷。

乃不平之象。

以承大過之後。

大過以一陽一多而連亙於中曰過。

言如土之墳起也。

前有墳。

則後有坑。

地勢自然。

前者隆。

則後必污。

前者盛。

則後必衰。

泰卦所謂無平不陂。

無往不復。

天道自至。

非人所為。

此大過之後。

必繼以坎。

且大過過也。

過猶不及。

贏於彼者絀於此。

益乎東者損於西。

如人之盛。

不思久保。

則衰繼至。

如月之滿。

不克久圓。

則虧繼來。

此事物往復之理。

天人消息之數也。

以坎繼大過。

則不平者平。

物不終過。

唯坎以劑之。

坤土也。

坎出於坤。

故從土而名坎。

不必限於土也。

凡深陷者皆坎。

故坎謂之險。

夫不平者。

以不平平之。

不齊者。

以不齊齊之。

此天道之妙。

物理之巧。

大過不平。

坎亦不平。

前失之多。

今失之少。

前因其高。

今因其下。

多少合而恰宜。

高下並而正好。

此兩不平合而為平。

兩不齊並而為齊也。

坎固險矣。

而以險成用。

為其能平不平。

齊不齊。

以歸於道耳。

在坤則厚載。

而坎則為薄陷。

在坤則周行。

而坎則為阻險。

以坤之柔。

行乾之健。

故坎德不類坤也。

坎四一陰一或分或合。

以包裹一陽一。

與離正反。

一陽一居重圍之中。

而能據之不敗者。

為有險可守也。

守險以自固。

則陷而不害。

因下以自藏。

則深而不傷。

所得在上下正位故也。

二五爻位。

內外之樞機。

守之不失。

此所以克成其大用。

譬之水也。

能浮能沉。

流而不涸。

能方能圓。

波而不瀉。

則以其有防岸為之護固也。

大者海洋。

小者溝渠。

必有畔岸。

必有堵塞。

使之不泛不漏。

不至於涸或瀉者。

是坎之功用也。

為其地污下。

而居深潭。

外不可測。

內不可竭。

故能成其大。

汪洋萬頃。

騰為雲雨。

沛為潤澤。

此水之大用也。

汨流無盡。

灌於田野。

行於舟渠。

此水之大利也。

推其至。

則生化之德。

言其細。

則滋濡之功。

而合諸離火。

以為天下造化主宰。

是坎之神通。

有不可盡矣。

而皆繫於坎之有守。

深入不泛。

因於有險。

防固不一洩。

此取二一陽一陷入一陰一中為象也。

坎以一陽一入一陰一中。

一陰一包乎一陽一。

內剛外柔。

以成險陷之象。

由卦爻言之。

上下二卦皆坎。

是重險也。

而分別言之。

則四一陰一內涵二一陽一。

一陽一雖陷而得正位。

有其守也。

一陰一雖包乎外而若拱護。

有其衛也。

上下相應以剛中。

內外相接以健正。

備剛健中正之德。

有其道也。

一陰一環四方。

初上皆柔。

柔以為表。

順以為行。

有其用也。

是坎之為卦。

能達於物。

而通於道。

固於內。

而應於四維。

以智為本。

而行之以仁。

以義為方。

而施之以和。

是雖侷促於中。

而有推弘之志。

沉潛於下。

而有升騰之思。

則猶藏寶玉於身。

外有光潤之美。

懷明珠於腹。

表有文采之華。

其德可比於成行之士。

出處不同。

而威儀則一。

又如守貞之女。

剛柔不同。

而堅潔則無殊。

為其有守善藏。

因勢利導也。

故坎取象於水。

水外柔巽。

而其力可以潰石壘。

傾堅防。

水一性一流下。

而其激也。

可上於山峰。

可飛於陸地。

則其中之一陽一。

自成剛健之用也。

水可狎而不可狎。

能利於物。

而害亦隨之。

唯在知其一性一。

明其用耳。

故水稱其智焉。

人之德行。

唯仁之用全。

而必有智以輔益之。

傳曰顯諸仁。

藏諸用。

謂外見其仁。

中藏其智也。

五德以智居中。

仁義禮信配於四方。

智雖藏。

而用則憑四德以行。

故仁者必有智。

禮義信亦必有智。

無智則德不立。

唯不可顯諸外耳。

水之稱智。

正以其善藏。

藏而不竭。

乃能成其用。

而備夫四德。

四德推仁為首。

故與仁並稱。

外柔仁也。

中剛智也。

智亦仁也。

藏謂之智。

見謂之仁。

禮義信亦然。

藏謂之智。

見謂之禮義信。

德雖眾名。

而出不二原。

仁與智皆此一陽一也。

善藏善用。

則仁智德矣。

水之善用。

乃以上智稱。

亦以其克賅仁也。

老氏曰上善若水。

仁智俱至。

謂之上善。

大學之至善亦指此。

其德無名。

其象無形。

其去無垠。

其止無停。

純亦不已。

譬之至誠。

稱之至神。

此君子之所尚。

道之所成也。

則比於太極。

喻於太一。

范於至中。

而通乎天地之一精一。

乃清濁自分。

流止自平。

潤澤萬物。

灌溉生成。

其善也。

何可名。

今乃取象焉。

是坎之德用。

足為後天之尊。

先天之源。

河圖天一生水。

是其源也。

洛書一位居北。

是其尊也。

如天之北辰。

眾星拱之。

如地之洋海。

萬流歸之。

其尊也。

即其廣也。

其廣也。

即其大也。

故周易以代諸坤。

謂猶地之厚載無疆耳。

坎之代坤在後天。

坎水坤土原相制。

而在先天。

大地皆水。

是代坤系推本先天者也。

坎亦象月。

月與水相類。

皆因日以為明暗溫涼。

是以坎代坤。

猶月照於地耳。

離之象。

以日照大地。

亦合先後天之用。

而以一陽一盛。

故代乾。

乾雖純一陽一。

在後天無生成之功。

必藉日之光照。

而後見其生成。

是以離代乾。

不獨易卦之義。

實本天日之用。

坎之代坤。

固由水月之象。

亦以後天純一陰一不用。

必藉水月之用。

以竟其順承代終之道。

正如月之得日以明。

即順承代終之顯例。

月承日光熱以為用。

代日光明以為時。

晝夜往來。

代明之可徵者也。

後人於日月代明一語。

多渾淪讀過。

不知此即地道代終之用。

所謂代終者。

言乾始坤終。

前後相繼。

繼即承也。

故曰順承。

言順而承繼之。

非別有所承也。

乾道既盡。

坤承之繼行。

正如晝之與夜。

冬之與春。

此往彼來。

此盡彼起。

乃代終之所稱也。

月代日而明於夜。

即坤代乾而終其道之例。

天地無盡。

日月無盡。

則代終者無終。

而順承者永承。

謂坤道本行地無疆。

雖有晝夜。

乃地之一面。

有向背日光之別。

日月原長明也。

不見者謂之夜與晝耳。

見者為承。

不見者為代。

天無日月同時並明之理。

故貴乎代明。

坎之代坤。

正以能秉坤代終之志。

而代明者非自明。

天以日明。

乃自明也。

地以月明。

則皆代明。

而卦象乃取坎以象之。

謂坎中之一陽一。

即所以承日而代明。

明必以光。

光必以一陽一。

一陽一雖入一陰一。

正如日光之照於地與月。

其光所至。

即一陽一也。

而又反為一陰一之光明。

是坎雖代坤。

不得如坤之純一陰一矣。

上下二一陽一。

合則為明。

分則為熱。

雖水月外寒。

中自熱也。

與地體亦同。

一陽一藏於中。

則內不冷寂。

而外不荒涼。

而後生化之功見焉。

是天地生化妙用。

不僅依日之光熱。

而在地面言。

則賴日耳。

地中之熱。

非日比。

必待日之光熱不足。

而後見其功用。

如天寒地而冰凍。

物不能生。

而後地中之熱力始顯。

為以煦育物根。

使不盡枯萎也。

水中之熱亦然。

井泉之溫。

足勝地面之寒。

是其內藏之一陽一。

至此昭其功用。

仍不異於坤道代終之數。

謂天窮。

地必濟之。

一陽一盡。

一陰一必繼之。

是坎之代坤。

不獨代其位已也。

實已代其德用。

代坤之順承代終也。

先天五行。

首判水火。

為足代一陰一陽一二者之用。

而水又居先。

為先天本純一陽一。

一動為一陰一。

一陽一存一陰一中。

是一陰一出於一陽一。

而一陽一合於一陰一。

則水之象成矣。

一陽一雖少仍不失其用。

故大地皆水。

而物仍滋生。

不因其淹沒。

而絕其生機。

此生機所寄。

即水中之一陽一。

亦即坎中之一一陽一也。

在五行俱備之後。

萬物已繁之時。

其象仍未變。

則已入後天。

主生化之樞紐。

是即已代坤之位。

而共離火成生成之源。

此後天萬物。

不得復離水火。

即周易全卦之用。

不得有乖坎離之道。

並可於人身中驗之也。

人身中坎當五藏之腎。

與心相對。

心為離。

亦如卦象。

一陽一含一陰一。

以氣血為一陰一陽一二物。

血一陰一而統於心。

氣一陽一而出於腎。

是即坎離相對。

以成生化之象。

坎屬水。

腎乃水藏。

而水中有一陽一。

故水可蒸為氣。

上為津一液。

猶日之照水而蒸為雲霧也。

心之一陽一下交於腎。

腎乃承之。

以為生化之源。

是即月承日光以代明之象。

坎非離不克竟其用。

腎非心不克見其功。

以一陰一者用必一陽一。

柔者用必剛。

腎中藏一精一。

一陽一也。

動而為熱。

行而為力。

化而為呼吸之氣。

蓄而為腦骨之髓。

存於身。

則保命強身。

益智充慧。

瀉於一陰一。

則生一殖之功。

洩於外。

則損敗之害。

養於竅。

則成丹結采。

化佛登仙。

是皆坎之一一陽一。

為人命之根源。

生死之樞紐。

而必藉夫心以育之發之。

和之益之。

充實之。

大化之。

而後生盡其年。

成登乎天。

魂神系焉。

體魄托焉。

幼者以壯。

愚者以賢。

弱者以強。

偏者以全。

是皆生生之本。

化育之源。

而莫不歸於後天之坎。

先天之乾。

蓋人生有身。

身必有養。

人心有神。

神必有育。

智慧在內。

一精一力在外。

上接於腦。

周行全體。

為思慮之主。

為運動之宰。

為藏畜之府。

為供億之庫。

為因應之官。

為推播之紐。

是皆腎之職掌。

而本於坎之功用也。

在昔以身之主唯心。

實則心共腎也。

心猶其華。

腎則根本。

心猶其表。

腎則中極之境。

如世界天雖在上。

人物必憑於地。

日月在空。

光明必照於下。

以虛者必藉夫實。

賓者必依乎主。

心也腦也。

虛靈之處。

而溯其原。

唯腎是祖。

在先天本天一生水之義。

在後天為萬物憑依之主。

故水可以濟火。

可以沃土。

可以相金。

可以溉木。

乃後天生化不可須臾離者。

亦本卦象之坎。

而足代坤地之德用也。

夫坎義如坑。

音亦從之轉。

而字旁有土。

明其用之所在。

以水之用必賴土。

非土無以竟其功能。

如氾濫無堤防。

則反利為害。

汪洋無崖岸。

則反生為敗。

是水之用以土顯。

而人身之腎。

亦與脾胃相制相成也。

人身心腎為生命之源。

不知者以為一藏之用而已。

實則腎有身中。

上通於腦。

中應於心。

而外合脾胃。

以為制承。

內孚肝肺。

以同生化。

是如木之本。

水之源。

其重要已可見。

而其最有關者。

則與心相連。

為一體二用。

蓋即卦象坎與離。

分之為兩。

合之則一。

坎四一陰一二一陽一。

離四一陽一二一陰一。

合而復分。

則為一乾一坤。

坎得乾之用。

離得坤之功。

上下流行。

周乎無垠。

正如日月代明。

地天承平。

故心不得離腎。

腎不得違心。

一本一末。

兩者原一。

如人有所作為。

心主其思謀。

腎決其志力。

心定於上。

腎動於下。

下以奉上。

則一精一氣上行。

上以潤下。

則神息下納。

此全體生活。

皆在乎心腎之息息相關。

心火不浮。

則腎中之氣永固。

腎水不沈。

則心中之血永和。

是腎體靜而主動。

心體動而主定。

一行一止。

一動一靜。

二者合。

而後皆如其分。

若一不孚。

心火自炎。

則一陽一亢而成災。

腎水獨潛。

則一陰一盛而致病。

蓋腎水無心火。

不能自化。

心火無腎水。

不能獨明。

如燈之資於油。

則心賴乎腎也。

如烹之待於火。

則腎賴乎心也。

此一陰一陽一交用之道。

亦卦象一陰一中有一陽一。

一陽一中有一陰一之定數也。

唯以互用之功。

故相需必殷。

唯以獨生之難。

故相成必大。

此心與腎。

在平時即不可偏廢。

而在修養之士。

尤為最宜兼顧。

且宜由主及賓。

因體達用。

先明其本。

更培其枝。

先浚其源。

更導其流。

是以在腎之用。

必推於心。

養腎之方。

必及於心。

心壯腎亦強。

心舒腎亦暢。

此理數一致。

實本乎天地生成之序。

日月光照之規。

而見夫易卦坎離調劑之象也。

聖人恐後世有未達。

於彖辭特著其義。

曰有孚維心亨。

一語以明坎之用。

亦即示身中之腎。

必孚於心之亨通也。

此心字。

指坎之用。

俟後詳解。

要知此語。

不獨關乎生活之源。

並為指示修道之本。

誠以修道必依離坎之象。

推溯坤乾之門。

而尤必先習於坎。

次及於離。

明坎與離互易成用之序。

始明坤與乾同化。

以還於太極之功。

坎離乃卦象。

不可得。

而求之必於己身中之心腎。

腎與心互用。

以成其生。

則由此進而推溯其同出之源。

更因之求其同化之道。

則後天之坎離。

返夫先天乾坤。

以迄太極者。

正可因後天之心腎。

化其氣血。

合其一陰一陽一。

以復於先天之太一。

而還於有生之初。

此工夫始終一以貫之。

即本易卦坎離代坤乾而來。

乾坤固自太極出。

而坎離復自乾坤化。

今溯而上之。

則化者返諸未化。

出者歸諸不出。

則萬歸於一。

一歸於虛。

乃返本復始工夫。

亦即由卦一一陽一來復之所推也。

復自坤出震。

坎亦自坤出。

而復代坤。

是皆一一陽一之升進推發者。

坎一一陽一在中。

系由震進一步。

故復為習道始功。

而坎則修道本則。

修習必假於形。

必取於身。

是以坎離合人身心腎。

而為修習者根本。

且坎較離為先。

即腎較心為重。

腎治心已在其中。

此彖辭有維心亨之句也。

維心亨。

可見亨由於腎。

吾人少壯之年。

心神最旺。

一精一力最強。

智謀最足者。

以腎之方長育也。

既老及衰。

腎已先敗。

心亦隨之。

故心亨者。

腎之力也。

坎之用也。

明乎此。

不獨養生之要。

亦即成道之階。

讀者務就卦爻之象。

辭句之旨。

細玩味之。

傳曰離上而坎下也。

此語後人多未明義。

以為系指後天八卦方位而言。

離在上。

坎在下耳。

實則文王卦位。

與伏羲異。

伏羲卦位。

乾坤分上下。

乃天地定位之象。

故有上下之分。

若文王八卦。

乃為八方。

離南坎北。

震東兌西。

乃四方之位。

不得以離為上。

而坎為下也。

且以地勢與天體言。

北方在上。

坎居北位。

高於離。

更不得稱離為上坎為下也。

而傳文此語。

乃指二卦之體用。

及其升降往來之道。

蓋坎為一陽一。

一陽一主升。

離為一陰一。

一陰一主降。

而體一陽一者用一陰一。

體一陰一者用一陽一。

即以二卦所屬象言。

坎為水。

離為火。

火一性一炎上。

水一性一潤下。

不問在何地也。

高山之泉。

必流於海。

積薪之火。

必揚於空。

此不問所居。

而其升降之道必然也。

離雖一陰一體。

其用反一陽一。

故象日與火。

坎離雖一陽一卦。

其德反一陰一。

故象月與水。

此傳文為明其用。

及所自至也。

坎自上而下。

離自下而上。

乃理數自然。

而揆諸二卦所出。

亦與是相合。

坎出於乾。

而下履坤位。

以代地之德用。

離出於坤。

而上居乾位。

以代天之生成。

是以坎稱中男。

而代母職。

離稱中女。

而代父功。

斯皆離上坎下之所分也。

水火者。

一陰一陽一之標準。

寒暑者。

剛柔之形表。

一來一往。

以成其道。

一升一沈。

以達其德。

此二卦一上一下。

互濟其用。

而後萬物生焉。

百化著焉。

則離坎上下之大功用。

足與乾坤相表裡者也。

有坎之下。

必有離之上。

左右升降。

以迴圈不息。

先後往來。

以配偶相當。

故曰離上而坎下也。

換言之。

則猶離升而坎降也。

離往而坎來也。

譬之於日月。

朝日東昇。

則夜月西沈。

譬之於寒暑。

夏暑則前消。

則冬寒後長。

此二者上下之例。

不得視為位之高卑。

方之上下也。

是二卦主後天生化。

為萬有根源。

即在此一上一下之間。

而發育滋長於無形也。

不然。

離固日也。

而夜行於地下。

坎固月也。

而時麗於天中。

則豈又離下坎上之徵乎。

離火也。

坎水也。

其德用固有上下之別。

而日光照臨於地。

是又下也。

雲氣蒸騰於天。

是又上也。

地中有火。

是離亦可下居。

天空有霓。

是坎原能上住。

則謂為二卦之位者。

將益不可通矣。

故擬之先天乾坤定位。

本已不同。

即傳序後天八卦。

只曰帝出乎震云云。

亦不似天地定位一章。

明指其位次也。

苟就後天八卦次序言。

則先後之分有之。

而上下之序未有也。

放之自成圓形。

合之乃為同列。

離與坎猶兄弟夫妻相配相得而已民。

用分賓主。

而以坎重在險。

則主用在設險以陷入。

而賓則在出。

險以避禍。

此二者志不同也。

蓋卦象四一陰一二一陽一。

其志各異。

一陽一陷於一陰一。

則志求解脫。

一陰一包於一陽一。

則志在俘獲。

是主賓鉤心鬥角之象。

故重智而在善藏。

用險者不以險示人。

履險者不為險所困。

總賴有其智耳。

如設陷阱待獸。

人之智也。

獸越阱而不陷。

入而能出。

則獸之智也。

所謂不智。

則中庸驅而納諸罟擭陷阱。

而不知避之謂也。

故設險之智易。

脫險之智難。

而其履險如夷之智尤難。

君子知智不可過用。

險不可輕試。

則唯早知其陷而預避之。

先測其阱而遠離之。

是重在明哲保身。

不乖常道。

此中庸以知避為智也。

中庸所稱。

重在能中庸。

舉此以喻擇乎中庸。

而不能期月守者。

可見不智之甚矣。

然之智。

正與中庸所語同。

君子因坎以常德行。

即擇中庸而能守之至意。

常德行。

即包含中庸之士久守不失之道。

為險臨於前。

而避之必早。

阱設於道。

而行之必經。

唯有預求防閒於自己。

以立於不傾不陷之地。

更能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以保其中立不倚之強。

蓋時有治亂。

國有興衰。

君子處之。

不悖於天。

不乖於人。

天時有命。

人事有德。

德行恆久。

則無一朝之患。

一性一命不渝。

則寧懷終身之憂。

在乾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無咎。

而中庸紹述其教。

以戒慎恐懼於不視不聞之時。

正為行不遇險。

必有功而已。

故坎承乾。

而示人以險。

代坤而反其道。

以陷窞替夫安厚之德。

以坎坷替夫靜平之用。

其義固有在矣。

坤以厚德載物。

承天時行。

而坎反其道。

示人以多憂多危。

易陷易沈。

無非明後天之道。

有非先天之純一明允也。

然君子知幾。

必有所自保之方。

雖險在前。

而不為害。

雖陷或易。

而能自出。

乃克達坎之用。

與離相濟。

以還於坤乾。

此中動止。

一言蔽之。

本乎中庸而已。

中則不偏。

而無傾陷。

庸則不改。

而永平安。

此君子用坎必有所習也。

故辭特揭出習坎二字。

在坤厚而安行。

故曰不習無不利。

此先天之一性一也。

在坎陷而多險。

故曰習坎。

此後天之情也。

一性一至淨。

則無惡。

情多欲。

則易陷。

此險之發於己心。

而後見於事物也。

故曰唯心亨。

心之所亨。

行一靡一不通。

心既平和。

事物亦無坎坷。

行止亦無險陷矣。

故習坎者。

先返求諸心。

習坎。

有孚。

維心亨。

行有尚。

孔子《宣聖講義》

此彖辭。

明坎之大用也。

坤卦雲不習無不利。

而坎則稱習坎。

明其與坤同體異用。

先後天之有殊也。

坤乃先天。

一而靜。

純而淨。

主一陰一儀而承天代行。

本地道而為母有終。

其用不用而成。

不動而行。

不始而終。

以有乾在上也。

故不習。

言其純乎自然。

本乎天道。

法乎一性一命。

不待習而自知自能。

不因習而有為有守。

不以習而可大可久。

此地道之大。

異於他物也。

坎則不然。

秉乾之剛。

而加於柔。

因一陽一之降。

而入於一陰一。

既推乾之大生。

復代坤之克承。

既紹坤之有終。

復明乾之中正元亨。

是其道非純一。

其德非靜淨。

其體已調協一陰一陽一。

其用乃翕闢柔剛。

此所以貴夫習也。

夫習者求其熟也。

期其知且能也。

重其和也。

要其練達而敏明也。

故小鳥學飛謂之習。

而兒童有所學效。

必時時練習。

士子志於學業。

必一一溫習。

且相熟識謂之習。

常經歷謂之習。

習見習聞。

習俗習慣。

皆言其非乍也。

必久諳常遇。

而非生疏者也。

坤之不習。

生而知之。

生而能之。

此先天也。

一性一也。

坎乃後天也。

情也。

既非生知良能。

則必待夫習。

且有一陰一與一陽一之合辟。

多寡已分。

強弱已辨。

既非一體原質。

則必賴乎習。

習而後相安不亂。

習而後可親不疏。

習而後有歷練。

而無扞格之嫌。

習而後有條理。

而免悖戾之咎。

故重在習。

坎而稱習。

謂坎在後天代坤位。

人或疑其與坤同。

乃加一習字。

示其正與坤異也。

坤不習。

坎則必習焉。

他卦凡在後天物事均宜習。

而以坎位代坤。

特揭出之。

足見先後天卦位同。

而卦用不同也。

卦以象物。

坎固地上之水。

水非地之全體。

水中有一陽一。

非如坤之純一陰一。

故坎以習而後有孚。

孚者合也。

一陰一與一陽一相合也。

且本中孚之義。

為坎習矣。

二者安矣。

其用已大。

其功可弘。

是其孚也。

言如鳥之孵雛。

可見其生成之力也。

坎代坤以承天。

而生成萬物。

則其有孚之功也。

人知坎為水。

上下重坎皆水也。

而不知坎中互艮與震。

二者皆一陽一。

合之則三一陽一俱備。

山雷頤養也。

養必以孚。

反之為雷山小過。

小過與中孚。

一正一反。

窮則必變。

是有孚乃取卦象也。

坎與離合用。

一上一下。

天一生水之功。

先見於坎。

然必孚於離。

而後致其生成之功。

苟未孚。

水火背行。

則反既濟為未濟。

生成乃息。

功用乃滅。

故必有孚。

而後能竟其代坤之道。

完其有終之德。

此取卦用也。

維心亨。

以卦上下中位皆一陽一。

中心相通故也。

且坎為水。

以一陽一而見其大用。

如日照海而為雲雨。

是其功在得一陽一也。

日在中天。

即離照坎之象。

亦猶心也。

在人心腎相生。

心之所育。

腎以強壯。

腎之所養。

心以靈明。

此體用互相生成也。

是以離坎二卦用不可離。

一陽一與一陰一必相合。

水與火必相濟。

故曰維心亨。

維亦有維繫之義。

心通於腎。

腎乃竟其功用也。

行有尚者。

以坎像水。

水利於行。

而功用甚大。

利濟諸物。

必賴於水。

尚者上也。

加也。

高也。

大也。

以坎之用。

足稱高大。

而重在能上也。

水上於火。

乃為既濟。

雲騰致雨。

乃成潤澤。

是皆有尚之義。

不獨意志嘉尚。

利濟有功已也。

習坎之德。

重在以坎交離。

為其孤行不達。

必與離合而後亨。

此維心二句之微意。

亦即人身生存之妙理。

道家修煉玄功。

不外以坎交離。

由後天返乎先天耳。

故象辭次第引申其旨。

讀者當細味之。

又有孚乃指一陽一與一陰一協。

雖陷不害。

故稱有孚。

即前所謂如鳥孵雛。

必一陰一陽一之和也。

孚和二字。

音轉義通。

中孚即中和。

今南方讀和音。

仍近孚。

可資證也。

孚必和。

和必協。

凡稱孚者。

必因其一陰一與一陽一克諧協也。

雌之孵雛。

必先得雄之諧協。

未有獨生育者。

後天生化之例然也。

坎代坤母。

而得離之諧協。

以生育萬物。

是孚者不獨指爻中之一陰一陽一。

亦兼及與離一一陰一一一陽一相合而有得也。

故下句維心亨。

即指明坎之用在與離通。

離為心。

亨通也。

維心亨。

即合離以通達其用。

而互成其德也。

因不能獨生。

必有所合。

因不能獨成。

必有所孚。

此坎與離在後天必時相通。

而後各致其功也。

行有尚之義。

亦如上句。

以坎之志在離。

尚猶慕其上之離耳。

故曰行有尚。

苟不行則已。

行必尚乎離。

如人之腎。

不用則已。

用則通乎心。

以心腎不能分離獨生存也。

彖辭全義。

在明全體大用。

而其所指。

實在明坎之用也。

即離之用。

離上坎下。

合而為一。

如日之與夜。

以成一日。

冬之與夏。

以成一歲。

缺一不可。

人身心與腎。

天地間水與火。

皆如是。

苟致其用。

必求其所孚。

此即志之所尚也。

坎志尚離。

而與離通用。

此習坎有同於坤之順承乾而代終也。

坎體一陽一也。

而用一陰一。

一陽一在內而一陰一居外。

亦可比乎心。

謂凡物之心。

能主持一切也。

故腎亦稱小心。

內經雲七節之上。

中有小心。

即腎竅也。

在兩腎之間。

為元一陽一所存。

元氣所根。

原名丹田。

或稱氣海。

與血海為表裡。

人息所出。

呼吸之原。

即此小心也。

心為血統。

故血出入其中。

小心為氣街。

故氣呼吸其內。

人知血之總樞在心。

而不知氣之總府在小心。

以血有質。

氣無形。

生可驗之。

解剖後則無有矣。

唯靜坐時可以候之。

此坎亦可稱心也。

維心亨在人言。

即心腎相交。

氣血相調之名象。

固凡健壯無病之常態。

亦天地自然之現象。

水火既濟。

地天同泰。

皆為此象。

讀者宜會通之。

彖曰。

習坎。

重險也。

水流而不盈。

行險而不失其信。

維心亨。

乃以剛中也。

行有尚。

往有功也。

天險不可升也。

地險山川丘陵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險之時用大矣哉。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全卦彖辭之義。

明坎之大用也。

坎為險陷。

已詳前講中。

習坎重險句。

乃申明六爻之坎。

為三爻之重。

故曰重險。

亦含有重視之意。

謂習坎乃重視險陷之用。

凡學一業。

而習之不捨者。

必所重之學也。

交一友。

而習見之不輕疏遠者。

必所重之人也。

坎而曰習。

正重之也。

以險固可畏。

而足以為衛。

固近害。

而足以避禍。

固多憂虞。

而足以保平安。

固涉艱阻。

而足以資固守。

此乃害中有利。

禍中有福。

乃可以借重。

而竟其長。

略其短。

故曰重險。

然易辭向包多義。

而必有主義。

以文言。

則主義乃重複。

非重輕。

為六爻重三爻也。

三爻之坎已為險。

今重之為六爻卦。

是重險也。

所謂習坎。

亦含有重複之意。

書讀之又讀曰習。

友見之又見曰習。

事物經歷至三曰習。

風俗傳摹已長久曰習。

為其非乍也。

非偶爾也。

必重疊有加。

重複所至。

始謂之習。

故卦為重。

而名則稱習也。

然他卦固皆重矣。

而不稱習。

重坤且曰不習。

抑又何也。

蓋易辭取義。

必因於象。

唯坎為重險。

以卦上下同為險陷之象。

如離上下同為離明之象。

故在坎曰習坎。

在離曰明兩作離。

以其上下相同而成雙也。

雙則非一。

非一則重。

重則可稱習。

坤之不習。

為純一陰一也。

與乾同。

相習者必有兩方。

如人與人。

物與物。

今與昨。

近與遠之類。

坎以一陽一入一陰一中。

而志尚乎離。

心有所通。

行有所近。

則必其習也。

不習不能通矣。

不能近矣。

故曰習坎。

且坎險也。

人之所畏。

誰樂近之。

事之所艱。

誰好共之。

而德用卻有適於人。

有宜於事。

又不得不近不共焉。

則必貴夫習。

如畜獅以賣戲者。

為其利而不避其害。

獅非不噬人。

以其習也。

如弄蛇以售其技者。

為其利而試其毒。

蛇非無毒。

以其習也。

是坎之用在險。

必習而後能用之。

不習則將先受其害。

此坎曰習坎。

有異於他卦者矣。

因害而為利。

皆習坎之象。

易以習坎明其義。

故曰行有尚。

明其志有在也。

志在因禍得福。

因敗得功。

處險不險。

反以成其安全之備。

已陷不陷。

反以獲其進取之基。

此習坎妙用。

正在重險也。

夫數極則變。

氣偶則反。

藥之毒者。

遇毒則解。

物之堅者。

遇堅則破。

以重則相消也。

坎險矣。

因其重而反不險。

則天地間數理自然者也。

苟明乎此。

又何憂乎險。

何畏乎陷哉。

此坎在後天。

以重險而代厚載安平之坤。

成其生化無疆之用。

其義已可知矣。

水流於川。

足以為利。

若泛於陸地。

則害也。

雨潤以時。

足以為生。

若淋為一婬一霖。

則敗也。

此害反利。

禍反福。

生反殺。

成反敗之道也。

而坎離首見其例焉。

故水火足以殺人。

亦足生人。

足以敗物。

亦足成物。

視其用如何耳。

重險不險。

即水流於川。

而不使氾濫之意。

故曰水流而不盈。

行險不失其信者。

謂坎像水。

水之行也。

即險之所在。

人之涉水也。

即行險之事。

然水險矣。

有堤防之。

則不泛。

有窪地蓄之。

則不瀉。

有舟筏渡之。

則不沈。

有溝澮引之。

則不留。

其一性一就下。

無地方之異。

其德潤物。

無時日之殊。

經日光蒸而為雲。

則能致雨。

因風冷凝而為冰。

則可渡人。

皆其信也。

故涉水深必以舟。

淺則自揭。

取水一多必以器。

少則自掬。

過冬則解凍。

而不可試險。

行路則設橋。

而不致中阻。

此人依其信。

可免其害。

以收其利也。

推之運輸運近。

灌溉南畝。

假其力以為工。

因其潤以作飲。

何一非水之有信。

足為人物之利哉。

是水火之險。

乃成其用。

實由其有信也。

心亨者。

一一陽一在中得正位。

故曰乃以剛中。

乃以二字指其用也。

言坎之主用。

因其剛中。

水之力能負重。

能潰堅。

皆剛中之所見。

外固柔一弱若無能者。

而力不可量。

非以其剛中而何。

剛者乾也。

天一生水。

坎之剛中。

乃天地之定數。

而稱夫心亨焉。

前所講維心亨。

因腎與心通一義。

心猶乾也。

心之一精一入腎中。

腎乃得剛一陽一居其內。

此生氣所自。

生機所存也。

設無此剛中。

坎不克致其用矣。

故維心亨。

實剛中之所見也。

推之蒸雲化雨。

被冷成冰。

亦剛中之德。

見於外者焉。

行有尚往有功句。

明坎之志有所為。

而其行有所成。

坤之代承。

即此有尚也。

故水不動則已。

動必有用。

無大小一也。

因功為害。

是用之者過也。

非水之咎。

水固大險所在。

而大利乃存焉。

天險不可升也。

明水之險不及天。

天險不可升。

以其高也。

水險不可沈。

以其深也。

地之有險。

山川丘陵。

水亦屬焉。

是險在地。

必因山川丘陵。

必憑乎水。

坎固水也。

而山川丘陵。

凡地上不平者。

皆坎也。

無低不見其高。

無平不見其陷。

是坎之為險。

推而至於山川丘陵。

為物不同。

為險則一。

以其皆關夫坎也。

皆有所險陷也。

而天地之險。

乃天地自成。

天地既有其險。

人安得不有險以致其用哉。

故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謂王公因天地之險。

而推其用為守國之謀。

則山川丘陵自然之險。

固可資也。

而城池關塞人為之險。

亦必重焉。

此假險以保其平安。

正善用夫坎者矣。

物以險而遠害。

人以險而遠禍。

守國者其大矣。

下至一鄉一村。

一家一室之安。

亦必有賴乎險以為守。

是可見坎之大用也。

坎以險用。

故贊之曰險之時用大矣哉。

此時用二字最要。

為險之必因時地而致其用也。

舟車未通。

偏地皆險。

及其通也。

則非險矣。

草茅不翦。

行路多險。

及其翦矣。

則非險也。

國疆有蹙廣之異。

江河有深淺之殊。

是皆因時而見其險。

故曰時用。

推之兵器軍謀。

交際起居。

莫非以時為險。

而致其用。

時之不當。

險用以失。

此善用險者所必知也。

今古異時。

遠近異地。

則設險者。

或反以自陷。

如獵人設阱。

必於人跡不到之處。

若在通衢。

將何用為。

此設險為守。

必先審夫時地也。

坎之大用如此。

而用坎者。

亦必先明夫時宜。

無徒以坎險為長可恃也。

象曰。

水洊至。

習坎。

君子以常德行。

習教事。

孔子《宣聖講義》

此象辭。

明釋大用。

及人道之所先也。

洊猶浸也。

浸一潤漸及之意。

或作寖。

或作漸。

其音皆相近。

以水之流泛。

除天降霖雨。

山泉瀑布。

自上倒瀉。

如傾盆外。

雖長江大河。

亦必連續漫溢而流。

以其一性一然也。

洊至者。

浸一婬一漸漬。

前後貫注也。

乃長流不斷之象。

以上下卦皆坎。

有是象耳。

水流不盈。

則成其用。

得其利。

水瀉不斷。

則溥其德。

大其功。

則水之洊至。

正坎之功用所見也。

夫溝澮之水。

非不流也。

一瀉即涸。

池沼之水。

非不積也。

一決即干。

為其源不遠。

而來不永也。

唯河江之水。

萬古不竭。

海洋之水。

大地同潤。

以其有源有蓄。

不斷不絕也。

坎乃象之。

而見其永久不敗之道。

永字從水。

即緣其能久也。

唯久能大。

唯恆能明。

水以洊至而常流。

成其永久利物之功。

坎以習坎而時用。

達其永久生物之德。

故在後天河圖天一生水。

為生化之始。

而世間無物不資水以生。

此坎之德用。

實天地生成之所見也。

天地資坎以生成萬物。

人則資坎以育成一人物。

育成者亦生成也。

必賴乎備教。

德為本。

教為用。

德為內。

教為外。

二者同出異名。

蓋由己言為德。

由人言為教。

養之於身。

德乃日明。

施之於眾。

教乃日大。

此君子之道。

與天地同不息也。

而莫非法諸水之洊至。

源遠流長。

以成其利物之用。

生物之功。

老氏上善若水。

亦此謂也。

水之利溥而用大。

取之至易。

君子之德教亦如之。

為其所蓄者厚。

所育者久。

所備者多。

所行者平易。

所制者久遠也。

故象辭述坎之大用。

而曰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焉。

可見聖人用坎。

不以其險。

而以其易。

不以其陷。

而以其行。

德行之常。

期其易也。

教事之習。

期其行也。

一人之德。

足為萬人之教。

一人之行。

足為天下之師。

此師資所由出也。

此師卦取坤坎之合。

以先後天同德。

而水能代地以范萬類也。

唯其有常而能習。

故德行不息。

教事無疆。

皆因坎之道。

以追坤之德也。

洊至與前習坎重險。

及下常習二字。

均一意。

為其德用必恆久。

功行必綿遠。

方能大也。

所謂重險。

以險之用。

由重而達於保安。

非一時一地之力也。

所謂洊至。

以水之用。

由浸一婬一漸漬。

而達於長流不竭。

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則常德行。

必如日月之明。

亙古常新。

習教事。

必如春風之暖。

隨地同和。

以其無垠。

乃成其大。

以其不息。

乃成其久。

久大者。

德業之所期。

而坎離肇其德。

水火昭其功。

故坎離水火。

天地間無地可闕。

無時可少者也。

人生日用至易得者。

莫如水火。

而其功用較何物為大。

可以見君子之德教。

亦必發於平易。

而貴於一切。

稱為高明。

而習之至便。

此德教於人。

亦不可一時離也。

正如坎曰習坎。

言其非生疏也。

明其至和易也。

且浸漬已久。

則化行益便。

薰陶已熟。

則實踐無迕。

此德行宜常。

而教事貴習也。

德行不常。

則如法之刑人。

徒為一時治罪而已。

不足以防患於無形。

教事不習。

則如味之適口。

徒為一旦解饞而已。

不足以養生於平日。

君子計其遠。

不務其近。

求其易。

不馳於難。

因勢而利導之。

則若引江湖以灌田畝。

雖墝地亦可有秋。

犯難而故為之。

則若迫孺子以沒深淵。

雖智者亦難免禍。

故險可用。

而必用於當用之時。

水有功。

而必在於得利之際。

此皆貴乎常習也。

坤以先天不用。

故不習無不利。

坎則必賴於習。

唯習始能。

天下事皆然。

雖生知之聖。

或不習而諳而能。

然未常覯也。

坎以後天教人以習。

亦足見聖人教民必有度矣。

至遠自邇。

至高自卑。

正以習之可尚。

如涉水必自淺濱。

渡河必經斜阪。

然後可安達彼岸。

不虞滅頂。

人情易溺。

物慾易陷。

其險也。

不下於水。

而聖人教民。

先常德行習教事。

正取象於坎。

而求習於涉水之道焉。

故涉世亦猶涉水。

習教事亦猶習泳游。

觀於坎之象辭。

當知易教之微義也。

《宗主附註》

坎像水而卦用為險。

故彖辭稱為重險。

而像稱水洊至。

所謂重洊者。

乃以六畫卦乃三畫之重。

亦猶習坎。

以非一度也。

六畫卦合為兩截。

上卦下卦皆坎也。

故曰重險。

曰洊至。

明其勢相積。

其用相連。

非如三畫之坎。

勢單而用孤也。

後天有異先天。

先天只雲像水。

而不曰洊至。

只雲險陷。

而不曰重險。

此由辭可推見其義矣。

然卦雖異先天。

其用仍本先天而來。

故象辭仍稱水也。

上下皆水。

猶曰前後皆水。

洊至者。

滔滔不已。

猶曰後一浪一推前一浪一耳。

水流不斷。

故曰流而不盈。

雖滔滔下流。

而不旁溢。

是其有德在不失其信也。

則洊至非災也。

以得其利。

避其害。

則如江河日夜流。

不獨無患。

且大用存焉。

此之德用如水也。

而人之用坎者。

亦當師水之德用。

務遠其害。

而取其利。

則其功莫大矣。

又曰包羅其廣。

而其用在因險得安。

因傾得平。

即不外因害為利。

因禍成福之意。

卦用如此。

而易教則重在德教二者。

象辭曰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其言深切著明。

蓋以坎稱習坎。

必有所必習。

必由於未習。

必習者。

謂人生不可少之行也。

未習者。

謂非生知良能之事。

故以常德行習教事六字。

指出人道大則於大用所必先也。

夫德行曰常。

以必有不常者在。

教事曰習。

以必有不習者在。

坎後天卦也。

其代坤非所常習。

故必常習而後知之能之。

坎險陷也。

非平凡之規。

久慣之舉。

因險為安。

必有其道。

因陷為夷。

必有其方。

此聖人於致用之前。

特示以常德行習教事。

為坎之險。

無德行不足以展其長。

為坎之陷。

無教事不足以躋於平。

是用坎必有備也。

而聖人立教。

亦必因夫卦象焉。

坎以一陽一入一陰一中。

得其正位。

即有威可畏。

有儀可像之象。

威儀者。

存於德行。

發於教事。

已有其德。

以立其教。

人習其教。

以明其德。

是君子成己成一人之功也。

坎代坤以生成萬物。

人用坎以育成天下。

其道一也。

坎之險陷。

如堤之防水。

使無泛流。

而成其利。

人之德教。

亦如是也。

禮義為堤防。

則情一欲不至橫決。

而後生息無礙。

心身和平。

此取坎以立教。

而必先德行與教事也。

夫坎水也。

流於川。

注於海。

不厭其多。

潰其防。

漫其田。

則少亦害矣。

人心智巧。

人情勇毅。

若發於德。

止於一性一。

則不厭其一精一。

苟徇乎欲。

役於物。

則微細亦敗矣。

故用坎者。

以情就正於一性一。

而必先常德行。

習教事。

俾不惑於物。

不馳於欲。

此聖人修身大法。

亦即人類生生大規。

而不外體坎之用。

成後天生化之功而已。

故中庸首章。

致中和以成位育者。

實本於坎之卦象。

二一陽一得中。

以和於一陰一。

而能有守有為。

以施其德教耳。

讀者宜細味之。

初六。

習坎。

入於坎窞。

凶。

孔子《宣聖講義》

此坎初六爻辭也。

其意在警行險僥倖。

而明坎之不易用耳。

初六為全卦之始。

其位在下。

其勢正潛。

而為一陰一爻。

一陰一柔用一陰一。

又當下陷之地。

則其易入難出可知。

窞猶一穴一也。

深而小。

陷而曲折。

義取陷阱。

故字從陷。

以初六居坎之下。

坎固陷矣。

而初六陷之又陷。

故稱為坎窞。

既經深陷。

則難求出道。

乃占凶。

然習坎全卦。

本以險用。

今初六以險為害。

何也。

則其情之未約。

德之未昭。

教之未周。

信之未孚。

一切初創。

未明其利害。

未審其重輕。

驟然試險。

未有不陷者矣。

如薄冰未堅。

而逕馳之。

深淵不測。

而逕涉之。

是其過在冒昧孟一浪一。

焉得而不敗歟。

此象辭於用坎之先。

必示以常德行習教事。

為必有備而後無患。

有德以履尊位。

則高而不危。

有教以移萬民。

則眾而不犯。

此君子履險如夷。

有其道也。

人之情一欲亦險矣。

必有禮以節之。

有學以明之。

有德以范之。

有知以辨之。

而後御之有道。

行之有度。

此德教之效也。

初六德未立。

教未行。

而慕乎尊榮。

求其優美。

安有不溺者哉。

故入窞者。

己之過也。

無罪於物。

為己失道。

而不能審於事先。

辨於未發耳。

象曰。

習坎入坎。

失道凶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明初六之凶。

由於失道。

本以習坎。

而終入坎(看不清。

28右起1)。

猶習泅者而沒於淵。

習馳者而蹶於道。

以習於是。

而竟遭其禍焉。

所謂行險以遇險者也。

人善權謀。

則敗於權謀。

有強力。

則敗於強力。

此智勇可恃而不可恃也。

明道則可恃。

失道則不可恃。

人之情一欲可用而不可用。

遵一性一則用。

悖一性一則不可用。

初六之凶。

以失一性一道。

而無德教為之先耳。

純一陰一柔而下陷。

此猶殉情縱一欲之行。

欲其免害得乎。

故入窞之凶。

非關天道。

乃在人事。

學者當有所審焉。

《宗主附註》

為險陷。

又當初六入窞之數。

其象乃如人入陷阱。

不易出。

而占為凶。

以唯上下兩中爻為一陽一。

初六以一陰一在下。

一陰一降一陽一升。

與九二背馳。

而不得協調。

故有入窞之喻。

謂一陽一外向。

而一陰一下沈。

地下且陷。

入深且一穴一。

是為坎窞之象。

窞亦坎也。

而較深小。

初六本在地下。

因陷而不得出。

故凶。

一穴一有所藏曰窞。

如今土人掘山洞以藏物之類。

不徒陷也。

有深閉之意。

上不見天。

下不及泉。

陷於土中。

乃絕地也。

雖習者亦不易出。

況不習乎。

或以為坎曰習坎。

則必所習也。

然初六之窞。

乃出乎意外。

正如涉水而驟遇深潭。

非其預料。

乃易沈也。

心所未思。

智所不達。

則雖習亦不習。

為其掉以輕心。

而利昏其智也。

故曰失道。

道即路也。

荒野不險。

為識途也。

大浸不險。

為識水也。

若失所從。

焉得不為害乎。

是初六之凶。

乃由失道。

失道者即陷於未習。

而遭其不意耳。

大哉習乎。

非時時習之。

尚有百密一疏之失。

況不習乎。

曾子曰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念茲在茲。

斯可謂之能習。

九二。

坎有險。

求小得。

孔子《宣聖講義》

此坎九二爻辭也。

九二在下卦之中。

得正位而屬一陽一。

是為剛中之德。

以上下皆一陰一。

一陽一雖得位。

不大得志。

且群小包圍。

不能自脫。

故曰有險。

而尚能求小得也。

二與四同功異位。

以一陽一應一陰一。

又得與九五正配。

此所以佔有小得也。

小得猶小成之意。

言可小成功也。

凡坎之用皆在一陽一。

以一陽一雖陷。

而得正位。

此在一陽一爻皆為吉。

雖有險。

尚可自免。

即彖辭維心亨之意。

以心亨則百體從令。

雖四圍多阻。

而於中可自足。

所謂得位乘時之士。

雖犯萬難。

猶可小有功。

不過在乎善用耳。

苟知其難。

而不求其大。

則小得。

若昧於時勢。

忘其艱險。

以求大獲。

則終必敗。

此爻辭決其有險也。

象曰。

求小得。

未出中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二得中位。

行中道。

而可小得也。

或謂未出險中。

此亦爻中應有之義。

然依爻辭小得句。

未出中實指其未越中道。

出猶越也。

言九二本剛中之德。

行中和之道。

雖在坎陷之中。

仍能保其中行。

以求小得耳。

全卦用一陰一。

而以險成功。

如九二即其例也。

讀者識之。

六三。

來之坎坎。

險且枕。

入於坎窞。

勿用。

孔子《宣聖講義》

此六三爻辭也。

六三居下卦之終。

以一陰一乘一陽一。

上接六一四。

兩一陰一相比。

下有九二。

一陽一升一陰一降。

而與九五同功異位。

處多凶之際。

又類初六在下。

有易陷之情。

此爻辭稱入於坎窞。

與初六同。

來之坎坎。

則以九二之升。

有如人之來也。

一陽一升而就一陰一。

是由升復陷之象。

故曰來之坎坎。

言一陽一來而往於坎陷也。

兩坎字有分有合。

合則明其險陷之重疊也。

分則見其上下之同陷也。

若連下句。

則為坎險。

明其屬一陰一陷而有險也。

是坎坎二字。

連上連下讀均可。

而合之為一義。

則坎坎猶乾乾之意。

言坎而又坎。

即陷而又陷。

險而又險之意。

且來之坎坎。

明來者之入險。

深而不覺。

陷而莫拔。

坎坎有逡巡下行之勢。

又有如由高墜下。

滾滾不已之象。

詩曰坎坎伐檀兮。

亦言其伐而推之河下。

猶轉碌碡也。

自上而下。

輾轉深入。

以投於陷阱。

其勢既順。

挽回不易。

其來既乍。

阻止不能。

故曰險且枕。

枕猶梗也。

言其墜陷必達於所極之地而後止。

是其行險。

而為物梗阻不通。

不可以中止。

如墜石也。

石力至梗。

不可勒之復止。

乃曰枕。

言象枕也。

枕與墊。

皆以物支物。

而使有所止也。

今來之坎坎。

必達於坎窞而後已。

是其所止在極深。

而所行為極險也。

故占勿用。

言無功也。

六三在中。

上下兩一陽一不接。

以阻於一陰一。

乃有此象。

雖志求用。

終無所成。

在坎本乾所出。

乾九三以一陽一而曰乾乾。

言其剛而失中也。

坎六三則曰坎坎。

言其柔而失中也。

失中則敗矣。

故勿用。

夫入坎者。

貴能出。

已陷者。

貴復平。

今六三入於坎窞。

是已無出平之道。

故勿用也。

象曰。

來之坎坎。

終無功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三入於坎窞。

與初六同。

雖有九二九五兩一陽一互照。

仍無所成。

故曰無功。

然無功究非有咎也。

以六三處險不易出耳。

非即受害。

此爻辭勿用。

釋文解為無功。

可見坎之大用。

只在兩一陽一。

得一陽一則免禍。

不得一陽一則為凶。

六三雖一陰一柔。

以得二五之映照。

雖勿用。

亦未見害。

此可以明處一陰一之要。

在能正大光明。

不詭隨。

不貪功。

不應詐力欺人。

不以譎偽自用。

則待時之復。

猶可免也。

若因入坎而竟自陷。

履險而猶自昏。

是坎坎之險且枕。

決不止無功已也。

易教重在以德回天。

以道濟時。

象辭常德行習教事一語。

固已盡其義矣。

六一四。

樽酒簋貳。

用缶。

納約自牖。

終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六一四爻辭也。

六一四以一陰一居一陰一。

而在外卦。

外柔為道行大則。

此六一四較六三為善也。

且四與二同功。

而近五之正位。

其志宜下。

其行宜柔。

乾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

明其在高宜自卑也。

故當位者宜屈己以從人。

有力者宜束身以利眾。

富則宜儉約以惜物力。

豐則宜省節以保天命。

報施有度。

登降有格。

廣狹以時。

損益以幾。

斯物得其平。

而事不戾於道也。

六一四志在求平。

行在求安。

以履坎陷。

而求不險。

以處圍困。

而求解脫。

故爻辭如此。

且言其終免於咎也。

樽酒簋貳用缶。

明其儉也。

納約自牖。

明其困也。

既待以禮。

而不豐於儀。

為其在險中。

得免饑一渴足矣。

既饋以食。

而不進以正。

為其有所困。

苟延其生已耳。

此爻辭所指。

明酒食不愆。

行止被束。

雖得甘飽。

卻難自一由。

而其人能安以處之。

順以德之。

則可終占無咎耳。

此辭含義最委宛。

為詳釋之如下。

需卦曰君子以飲食宴樂。

困卦曰困於酒食。

二卦皆由坎合成。

需為坎乾。

坎在上。

故飲食得所宜。

困為兌坎。

坎在下。

故酒食成困。

此其不同也。

今坎六一四。

本有酒食。

而以在外為一陽一所迫。

在內為一陰一所圖。

像有類於困。

雖得酒食。

不快意。

故爻辭稱樽酒簋貳。

明其無多也。

用缶明粗器也。

納約自牖。

明其儉約。

而不由門戶也。

蓋六一四以重一陰一近九五之一陽一。

其勢迫。

其行促。

雖不便愆於飲食之儀。

而未能致其尊敬之禮。

如貴人率臨草野。

鄉人所供。

不過免於饑一渴而已。

不可以責其禮節。

命其豐備也。

且六一四雖有酒食。

非所願供。

雖已進納。

非出正道。

此君子處困之時。

不得不隨和以免咎。

如晉文公之受塊。

猶當嘉野人之誠。

村叟之獻曝。

猶可鑒一愛一上之意。

是樽酒簋貳。

不為刻薄。

缶土之具。

不為野蠻。

自牖納送。

不為簡褻。

以其勢迫而禮數難尋。

時非而情意莫厚。

故爻辭揭此為喻。

以明用坎至此。

必知自反而先盡諸己。

自厚而薄責於人。

方可咎坎險之災。

出坎窞之難。

以天道大平。

高而不危。

滿而不盈。

必先有持盈保泰之道。

調盈濟虛之方。

此豐儉異於今昔。

榮辱殊於主賓也。

以往昭來。

以下比上。

雖不同其分。

而恰得其平。

此哲士重知因果。

而不為已甚於前也。

爻象因一陰一陽一之分明。

剛柔之交替。

爻辭乃取賓主之互易。

飲食之節減。

以喻迴圈報復之理。

而見險道之不易行也。

然以施受之如其分。

情一性一不亂。

隨遇而安。

剛柔以齊。

苟免為志。

則雖辱不為咎。

而非禮不為過也。

故曰終無咎。

象曰。

樽酒簋貳。

剛柔際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六一四之象。

以在中爻。

為坎陷之中。

且當上卦之始。

亦猶初爻也。

故用缶與酒簋互比。

自牖與進食相對。

皆有一剛一柔之象。

酒食水也。

缶則土也。

牖亦土也。

水與土比而成用。

進食禮也。

節其物。

粗其具。

納不以正。

則非禮也。

禮與非禮對而成行。

此皆剛柔各半之喻。

坎已在中。

是入土已深。

土中之固有者。

非土即水。

則用缶自牖。

猶其原物。

既居坎一穴一。

自不得由正道出入。

而不可以求全於儀節。

此野俗與禮文有並行不悖之意。

既由一穴一入。

剛柔相交。

出入所會。

一文一質。

一敬一慢。

原無足奇。

而以數言之。

樽酒奇也。

簋貳偶也。

納約主也。

自牖賓也。

一主一賓。

一奇一偶。

亦可見剛柔之交。

一陰一陽一之際。

互相配也。

故釋文稱為剛柔際也。

際交也。

兩者之交曰際。

以六一四雖求平。

而猶未得平。

其志在平也。

故稱為際。

言既在其交。

自有致平之望。

若至九五。

則已平矣。

故九五爻曰只既平。

此可見易道重在平。

而坎用尤貴能平。

平則無陷矣。

讀者當會通各爻辭以釋之。

《宗主附註》

六一四以在剛柔之交。

具有和平之象。

雖若陷於囚獄。

而得賓主之和協。

雖接待不能致敬盡禮。

而見樽簋之情。

是前雖有仇敵之心。

而今乃復成朋一黨一之勢。

故雖入險。

終得脫險。

且不獨彼陷者無咎。

而為陷者。

亦將偕以俱出。

此爻辭簋稱貳。

明其有賓主共食也。

共食乃偕議之意。

非限於食而已。

既有偕同之象。

自無仇怨之尋。

則被陷者與為陷者。

皆可占無咎也。

以六一四與九五接。

一剛一柔。

志在於孚。

利在於合。

既相害於前。

而不得不相偕於後。

所謂一往一復。

一平一陂。

自為迴圈。

數不容錯。

行不容亂。

故釋文曰剛柔際也。

與泰卦九三釋文天地際也正相類。

泰九三以在乾坤之交。

一陰一陽一交至。

一陽一升一陰一降。

恰得其和。

而致於平。

此爻辭稱為無平不陂。

無往不復。

與坎六一四之因陷得出。

因險得安。

正是一義。

故釋文皆以一際字明其用。

蓋謂交和也。

如兩國媾和。

必先爭妒。

而勢不相下。

終至於講和。

此際之所謂也。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

一高一下。

因其際而底於平和。

乃皆占無咎。

觀九五爻辭只既平之語。

則可見六一四之終得平矣。

又曰六爻。

以二五兩一陽一得正位為用。

亦為吉爻。

而他四一陰一爻。

雖若包圍。

實如拱衛。

以人事言。

則猶賓主君臣。

相對相環。

以成其用。

故四一陰一視兩一陽一若主人。

而兩一陽一視四一陰一若徒僕。

雖主陷於群一陰一構難之中。

而以得守正位。

仍可因應委蛇。

以圖自全。

此在各爻辭。

吉凶利害皆不同也。

在下卦一陽一主中。

猶多受協。

在上卦一陽一向外。

已可自存。

故下之兩一陰一。

不及六一四為近信也。

六一四如親君之臣。

侍主之僕。

日久情通。

相習有素。

分定勢易。

相交有禮。

爻辭酒簋納牖。

言如進膳宴主。

又如治觴待客。

雖儉約。

不闕其供億。

雖恭敬。

不足於禮儀。

為其因近而狎。

因親而褻也。

又如拘囚之給食。

卒伍之得犒。

雖曰示恩。

不過見意而已。

此其處分不同。

行權有別。

一陰一雖賤而行勢。

一陽一雖尊而失時。

故雖受供奉。

不足以快意也。

而以尊卑早定。

權力攸分。

亦使一陰一不得不暫致敬盡禮。

以圖不陷於相違之嫌。

相害之意。

則釋文所稱剛柔際也。

際指分際。

亦含交際之義。

以六一四九五分際固定。

交際必行。

此如客已在門。

不得不接以禮。

士以被系。

不得不惠以恩。

此為坎險之用。

而達於德教之源。

可以由六一四爻辭證其微意也。

九五。

坎不盈。

只既平。

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九五爻辭也。

以一陽一入一陰一中。

而一陽一為貴。

卦以二五為中位。

而九五為主。

以得位乘時也。

坎之九五。

與下九二對。

一一陽一一一陰一。

雖若不配。

實則內卦為一陰一。

猶有剛柔之別。

如甲乙丙丁是。

九五屬剛。

九二屬柔。

以五為一陽一位。

二為一陰一位也。

是兩一陽一亦得相配。

下陷而上平。

下絀而上盈。

亦成往復平陂之象。

故九二雖一陽一得中位。

其道虛。

其勢卑。

其德不及。

而九五則與之反。

虛者應盈。

卑者應升。

不及者應達乎中庸。

此九五爻辭有既平之語也。

然坎本柔。

後天代坤。

乃始終不足之象。

故仍不盈。

言不可盈也。

唯不可盈。

乃稱曰坎。

以其本陷也。

縱反而不陷。

亦不過平而已。

盈則過矣。

有餘曰盈。

今坎九五雖得位乘時。

可免於陷。

而求其平。

卻不能從而培之。

以高出大地如山也。

坎乃水。

水本在下。

不得與山比。

若盈則為山矣。

水而如山。

是謂變亂之象。

況原不得乎。

則不盈。

正其得位乘時。

能反險為夷。

反陷為安。

雖不盈。

非過也。

適乎中行。

而成坎之德用。

只志於平矣。

因六一四之得合。

而九五固已平矣。

所求既遂。

所志既達。

故曰只既平。

言但求平。

而既求矣。

以其平。

故不盈。

若盈又非平矣。

是不盈與既平。

其義一也。

由上言為不盈。

由下言為既平。

此固水之本一性一也。

水無不平。

而不可堆積以高於物。

故不可盈。

盈則溢。

溢則害。

害與陷皆失中。

唯平得中。

此九五無咎。

在克平也。

前數爻之占無咎。

亦由九五之平而來。

苟無九五。

則永陷矣。

奚望其無咎哉。

然九五不盈。

固水之一性一。

即坎之情。

坎以下陷為用。

志不過於平。

以其不得再大也。

象曰。

坎不盈。

中未大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五雖得正位。

而困於群一陰一之中。

雖已得平。

而猶有坎陷之慮。

故釋文稱為未大。

以坎之大用在險陷。

若棄其險陷。

是失其用。

且九五雖得平。

而因限於坎之本德。

不能求盈。

如人之用時。

雖免於困厄。

而不克大用。

為其有所制也。

又不盈即未大之義。

大猶達也。

以既不盈。

則用不達。

只在中原之間。

而不能達於至極之地。

因坎代坤。

其用止於承乾代終。

不得與乾之大比也。

唯乾為大。

乾知大始。

能大生。

坤雖行地無疆。

而不得包諸天外。

故坤利一牝一馬之貞。

西南得朋。

明其有所限也。

坎之九五。

雖出於乾。

卻化於坤。

德用亦同坤有限。

而不克稱大也。

不然。

九五正位。

應以大稱。

而爻辭乃指為不盈。

足見其取坤也。

以人言之。

坎為腎而在下。

必得心之下交。

而後充實。

坎不交離。

則不能大其生化之功。

即如水不照日。

不能布其雲雨之澤。

則雖有灌溉之利。

仍不能大生萬物。

故唯乾大生。

而後天唯離代之。

此離日代天之功。

可稱大也。

九五雖得中。

而猶未大。

其德不盈。

此天所限也。

故日常圓。

而月多闕。

僅望日一盈。

以代成之道如是也。

坎代坤而像水與月。

雖九五不能盈。

此數所定。

理所制。

天道之常也。

若變易則災害至矣。

是未大者。

非不足於九五之用。

乃明九五之用原未大耳。

不當大而故大之。

則不獨無功。

且失其平。

終不免於坎險之禍。

故至上六又逢凶矣。

此爻為坎主用所存。

亦為生化所繫。

順以成用。

逆以成道。

苟明不盈未大之義。

則立身處世。

皆不違乎道矣。

道本常虛。

德本自小。

大與盈為道德之害。

雖施之於物。

求其備至。

而育之於我。

則務去其大盈。

老氏道德經。

悉昭是義。

而其要仍不外平陂往復之理。

小者大之。

大者小之。

盈者虛之。

虛者盈之。

於物唯水與月。

於卦唯坎。

有此德用。

讀者宜深味之。

上六。

系用徽纆。

寘於叢棘。

三歲不得。

凶。

孔子《宣聖講義》

此上六爻辭也。

上居極地。

當變之時。

而為坎險已過之後。

因變而反入險。

已安而又逢難。

則由坎用之所必至也。

然在前之險。

為下陷。

為沈沒。

為不得出。

而上六之險則非也。

以既經九五之後。

陷者已平。

沈者已升。

不出者已脫然自寧。

原可不再遇險。

而以數之所至。

時之當窮。

乃復攖於難。

而遭夫困逆。

雖非陷下。

而被繫於徽纆。

雖非沉一淪。

而被寘於叢棘。

是雖已出。

而又遇縲絏之災。

雖得安。

而又逢困辱之厄。

爻辭所稱。

明其始終被人囚拘。

不獲自一由。

出彼入此。

其害相等。

則以坎之不易用。

險之不可試也。

系同系。

徽纆皆索。

而以別於鐵鎖。

明其相待。

猶以柔也。

寘同置。

放也。

叢棘罪人所居。

而以別於囹圄。

明其至此非干刑也。

又如居喪守禮。

在苫塊之中。

而四圍以棘。

故稱棘人。

又如失途跋涉。

行荊棘之間。

而縛於草木。

故稱草莽。

是皆明上六失乎常道。

被群一陰一所困。

舉足不自如。

而永在坎險之內也。

三歲言其非一時。

如困與豐三歲不覿一義。

凡數最大者稱十。

以上至萬。

次者稱三。

以推至眾。

皆多也。

如十年勿用。

十年勿字之類。

以其數甚大也。

今雲三歲不得。

以其在近年中不易出也。

且時已窮。

位已極。

不獨難出。

且有凶也。

此上六因坎之用險。

與初六習坎入坎。

皆為悖道棄德。

冒昧以行。

逞智用謀。

強勉從事。

乃不得坎險之用。

而反自受其災也。

故坎重在心亨。

心有不亨。

行必不達。

重險之道。

非德教不足以勝之。

此象辭稱其必習教事常德行也。

唯德與教始孚心亨之義也。

不然。

縱有權位。

時過則敗。

此上六之凶。

以過九五之時也。

雖不入坎。

而被幽囚。

其沉陷同也。

故聖人因坎而先德教。

因險而先心亨。

知其難而守其易。

見其利而思其害。

始能終不敗也。

象曰。

上六失道。

凶三歲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上六以位高。

而爻為一陰一。

下一逼一九五。

不得中道。

故曰失道。

且坎以一陽一得正位。

為心亨之象。

若失一陽一。

即乖心亨之道。

一陽一瀋一陽一升。

乃成未濟。

既不能濟。

則奚由以利涉乎。

故曰失道。

言如人失渡涉之道。

而欲行於水。

安往而不溺哉。

易卦取一陽一以涉水。

凡言利涉者。

皆本夫一陽一。

若一陽一失勢。

則不利涉矣。

兩一陽一中陷。

已不利涉。

況上六一陰一極。

而不得附於一陽一乎。

是雖不涉。

尚難免咎。

況已在。

是已入水中。

既無舟楫之資。

復乏厲揭之術。

則其失道。

不免於凶。

理數所必至也。

然凶以三歲者。

謂上六居窮極之地。

雖變必需三歲之久。

氣數固如是也。

由吉轉凶。

由凶轉吉。

皆非一蹴而幾。

一歲由寒而暑。

必經春溫。

由暑而寒。

必經秋涼。

此變之數理有定也。

三歲固言其期之久。

亦以卦原三位。

遇三必變。

如坎三變則為離。

是險陷變而光明。

則凶亦變而吉矣。

此可於八宮卦序證之。

乾三變交坤。

坎三變交離。

其變必至三始交對宮。

而卦德亦與本卦反。

故凶三歲。

明其必待交離。

方免於凶耳。

爻辭不得得字。

即含變字意。

言不過三歲。

不得變易此數。

而脫於徽纆叢棘之困也。

坎以在下像水。

本無徽纆叢棘之象。

以上六高出一水面。

而至於山。

乃有此喻。

言出坎而受困。

與初六之入坎陷窞者正相對。

一高一下。

一水一陸。

地雖不同。

而險一也。

故用坎固重出坎。

而尤重出險。

不坎之險。

無異於坎。

行而失道。

則無往而非坎矣。

此君子先德教。

求其孚於道耳。

《宗主疏述》

坎與離對。

為後天八卦上下主位卦。

以代先天乾坤。

在六十四卦中。

其重要不下於乾坤。

以周易次序言。

則尤過於乾坤。

蓋周易卦位。

乾坤退居兩隅。

坎離適在正位。

全體以之定其序。

一切以之辨其方。

不特為八卦之南北二地也。

南離北坎。

與先天上乾下坤。

同而不同。

在先天分上下。

為天地定位。

而後天分南北。

為水火定序。

以先天分上下四方。

為立體。

後天則分九宮八方。

為圓形。

此離代乾坤居上下位。

其用實不同也。

坎為一陽一而代坤位。

離為女而居乾宮。

一陽一陰一異方。

男一女殊地。

不得復執先天之數以繩後天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證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