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
震卦
。
震上震下。
孔子《宣聖講義》
震為八卦之一。
六子之長。
以一陰一初生一陽一。
故為長男。
伏羲方位與巽對。
文王方位與兌對。
先後天殊也。
巽以一陽一初生一陰一。
名長女。
而兌則為少女。
若在後天。
震主東方木。
兌主西方金。
則以洛書。
九宮方位為序。
非如先天。
本河圖天地生成數。
一陰一陽一互生。
五行始成之序也。
故以卦言。
取先天。
則與巽為主賓。
在後天。
則與兌為匹配。
此震之用。
亦如艮巽兌。
有先後天之別也。
周易為後天之象。
故從震兌相對成用者多。
而其往來卻非兌。
而為艮。
則以卦爻震艮原一卦。
惟倒易其上下耳。
反震即艮。
反艮即震。
如往為震。
則來為艮。
故周易之序。
震艮相繼。
傳曰震起也。
艮止也。
一起一止。
猶一始一終。
亦即一往一返。
一去一歸之意。
故卦始於震。
終於艮。
震之始。
非如乾之大始。
乃後天之始。
即時與方之首也。
艮之終。
非如坤之大終。
乃後天之終。
即時與方之終。
然震始而艮終者。
氣數也。
若以位言。
則仍應為震與兌。
兌為一陰一道之窮。
故雷澤歸妹為女之終。
是自震始至兌終之一例。
蓋震一一陽一兩一陰一。
一陽一在初。
兌則兩一陽一一一陰一。
一陰一在上。
一升一降。
其行全反。
恰成始終之象。
如行道者。
自甲地始。
至乙地終。
往來異向。
則為窮變之時。
又如日行由北而南者。
亦由南而北。
有其極也。
合之一日。
朝為日出。
則震也。
夕為日入。
則兌也。
迴圈不已。
終而復始。
自有其度。
此震兌間。
為一始一終。
而非必始終也。
猶一歲始於春。
終於冬。
非果終也。
冬後有春。
況兌象為秋。
屬西方金。
而非北方水。
故所謂終者。
乃行之至。
猶極也。
震艮亦然。
震為木。
艮為土。
蓋先後天。
震位與艮同屬東北。
故艮有終。
始兼賅之稱。
以艮坤二八易位。
原可代坤永終。
而後天恰居震先天之位。
且與震連接。
自可協震之始。
此艮終始之道。
合先後天者也。
震一一陽一始於下。
當時之春。
象木之榮。
主甲乙東方之地。
帝出之方。
此所以稱為始也。
或謂之首焉。
以六爻言。
則上下相同。
初四皆一陽一。
二三與五上皆一陰一。
成兩一陽一四一陰一之卦。
與艮恰相反。
即顛倒也。
故所謂起與止者。
皆指一陽一言。
一陽一道升。
自下而上為起。
至上已窮為止。
止者不可再升也。
如欲行。
惟反降耳。
此震艮自相始終。
恰成往來。
亦象數自然如是。
以義言。
震動也。
作也。
又驚也。
字從雨。
乃雲之省。
下為辰。
雖諧聲。
亦會意。
以震為雷。
如雷之動。
亦包眾形。
則一陽一氣洩於太空。
行於雲中。
其象如古回字。
故名雷。
即震也。
震乃雷之用。
雷見必震。
雷鳴必動。
不獨氣之動。
凡物皆隨之動。
此所以能動作萬物。
而皆升起也。
震。
亨。
震來虩虩。
笑言啞啞。
震驚百里。
不喪匕鬯。
孔子《宣聖講義》
此彖辭也。
震以得乾之始。
故具四德之亨。
亨者通也。
通於一切。
無不亨也。
而其功用。
在華茂萬物。
生長而育成之。
如時之春。
萬物皆生。
萬物皆茂。
榮華暢達。
莊嚴美麗。
無不雍容華貴。
是謂之亨。
故比予人之禮儀。
嘉會宴享。
從容中度。
和樂有節。
則全其生。
育其一性一。
發其情。
昭其德。
以孚於天道。
此亨也。
而震得之。
震者動也。
動則易躁。
然以時動。
則皆中節。
所謂和也。
和則為亨。
以其本乾元之始而亨也。
震自下發。
則其氣勃郁。
其行突兀。
其起也。
如物之挺生。
其進也。
如馬之奔至。
是以有震之名。
以其象雷之行也。
雷電行於空中。
倏忽飄疾。
不可捉摸。
氣為之也。
故其動也。
令有虩虩之感。
言畏懼之心。
自然應也。
而虩虩兼有迅疾威猛之狀。
如虎之伺隙而動。
相機而攫。
毫無疑猜。
以其疾也。
故曰震來虩虩。
來字明其行之所自。
若不震。
不知其來。
而來也。
則覺其震。
此人物鹹隨其震。
而虩虩也。
以震之猛。
則當有其威。
而由震之動。
卻又成其仁。
是仁而勇者。
仁者其德。
勇者其行。
以勇言。
則皆生虩虩之心。
以仁言。
則又有笑言啞啞之態。
為久蟄者思啟。
被囚者思釋。
震動之力。
無不欣欣焉以向榮。
駸駸焉以條達。
此則笑言啞啞之象也。
花開如笑如解語。
物之生育亦如之。
啞啞者。
微笑貌。
以中心悅懌。
而自含笑也。
則震之用。
能拔幽發潛。
振微立懦。
使各得遂其生。
樂其一性一。
適其情。
成其德也。
此所以占亨之由來。
但震雷之氣。
因地城而有遲速。
由遠近而別升沉。
故震驚者。
百里為度。
言所聞止於百里。
乃人之耳聰有限。
非雷之威鳴不達。
則雖見電光。
而不聞其聲。
目所觸者耳不至。
則心知其遠。
而不生虩虩之驚。
此所以徒喜其動。
不畏其威。
可見天道好生。
雷霆之威不過。
雨露之澤有餘。
以時而來。
則畏者。
轉為敬。
驚者。
反為安。
故雖震驚。
不喪匕鬯。
以其無所損也。
震為長男。
主器之人。
匕鬯不失。
則保全其器。
此鼎卦之用。
承受其業。
以成其德。
則匕鬯不傷。
鼎食無害。
且人生貴在有養。
如萬物之於雨露。
物得雨露。
則生育華茂。
則不喪匕鬯。
亦天之德。
恩威並至者也。
《宗主附註》
震為四隅卦之首。
乾坤六子之長。
故稱長男。
在時為春。
一歲之初。
在方為東。
四方之始。
五行為木。
群生之長。
後天以震。
率領群倫。
有如人間帝王。
傳曰帝出乎震。
此指太乙。
主天地生化者。
佛家謂之帝釋。
即後天天界之尊。
出者。
言自此出行也。
按九宮方位。
遍歷各宮。
歸還中央。
而其始出必在震地。
即東方也。
甲乙屬木。
生一陽一之地。
一陽一自地生。
一一陽一初生曰震。
以其由坤三一陰一。
變為兩一陰一一一陽一。
而一陽一始於下。
一陽一主升。
自下始動。
如物之生。
自根實初芽。
生機之初見也。
一陽一自地下萌動勃一起。
以出於地面。
如天地間春日。
一陽一氣外洩。
鳴於太空。
謂之雷震。
故名震。
言如驚蟄後之雷。
轟然一聲。
萬物同振。
故震者振也。
振作之也。
鼓動之也。
由靜而動。
由息而起。
皆震也。
一一陽一之德。
越乎一切。
本乾健之道。
以自強而不息。
不息則起。
如人之眠後起也。
起則不復靜矣。
故震者有為也。
帝由震行。
歷於九宮。
物由震動。
茂於四時。
人由震起。
作其德業。
數由震始。
成其消息。
故震在卦為後天之長。
同日之出。
當一陽一之興。
主歲之春。
率萬物而同生。
成此在鼎新之餘。
而必以震繼其道也。
革故鼎新。
是已變也。
鼎峙震起。
則又變焉。
以靜不可久。
久則反為動也。
鼎者重器。
器必有主。
主器者。
莫若長子。
故周易之序。
以震繼鼎。
言鼎有所歸。
必歸於世之所尊。
天下之主。
家庭之長。
皆主器者。
靜以御動。
則鼎自新。
作以承息。
則震隨起。
此動靜作息。
相繼而不止。
周(回)而無窮也。
雖鼎與革往來。
震與艮往來。
若不相涉。
實則鼎革四一陽一二一陰一。
一變而成震艮二一陽一四一陰一。
怡相對待。
自成迴圈。
觀其爻象。
即可知之。
震艮往來。
實即一卦顛倒而成兩卦。
震倒即艮。
震一陽一在下。
艮一陽一在上。
以中互言。
震互水山蹇。
是動之難。
而艮互雷水解。
則止之怠。
動自下上。
其難可知。
艮自上下。
其怠易見。
然震中有艮。
艮中有震。
則兩卦之用原相賅。
可見動者宜知止。
止者宜知動。
此固盈虛相倚。
利害相伏。
天之道也。
一陽一生而一陰一退。
一陽一長而一陰一消。
震以一陽一得時。
故在下而能升。
少而能勝。
初起而強。
此震為生化之長。
春之象也。
而以動為義。
動則多變。
吉凶悔吝。
皆由動生。
此震曰震慄。
言多危懼也。
物之初生。
恆自奮發。
本一陽一氣之動也。
故震有奮發之義。
以其勢不可遏止。
故與艮正反。
在先天震與巽對。
巽為入。
亦與震起反。
震強而巽懦。
震剛而巽柔。
故震為長男。
一陽一之長。
巽為長女。
一陰一之長。
其情一性一懸殊。
則其為用大異。
而像物則皆為木。
以後天同方相近也。
木亦有剛柔之別焉。
故在天象。
震為雷。
巽為風。
已不同矣。
雷行迅疾而勃一起。
風行舒捲而續及。
是在天已巽其用。
卦之象物。
因爻之得時與否。
一陽一者上升本於下。
一陰一者下降源於上。
卦皆自初爻始。
此先天之義。
以其變明所自也。
故震為剛初動。
巽為柔初成。
八宮卦相對舉。
如艮與兌也。
惟周易則以震艮往復。
巽兌往來。
是與先天之序有殊耳。
彖曰。
震亨。
震來虩虩。
笑言啞啞。
震驚百里。
驚遠而懼邇也。
不喪匕鬯。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
以為祭主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
以震彖辭稱震亨。
雖威加於眾。
而恩亦至焉。
物由震以蘇生。
天假震以化育。
此所以為亨也。
震來虩虩。
笑言啞啞。
為全卦最要之義。
即指由恐懼而生恭敬之心。
以自警。
因遂其生。
樂其道。
而有欣榮之志。
以體天和。
而各厚其德也。
故此二句。
凡三見焉。
至初爻釋文。
始述其義。
釋彖但本彖辭序列而已。
震驚百里。
亦承上二句來。
震驚之義略別。
震者懼。
驚者動。
其情有輕重。
故稱百里。
明有遠邇之分。
遠則驚。
而動作以自振起。
邇則震。
而恐懼以自戒飭。
故曰驚遠而懼邇也。
如雷電發於雲中。
遠則惟驚。
近則必震。
蓋聲威可畏。
不似光耀之和平。
而電者氣也。
近則氣盛。
遠則氣衰。
故聞其轟烈之鳴。
則覺天威之咫尺。
雖狂夫愚婦。
莫不恐懼戰慄不勝。
以其近也。
若但見其電。
未聞其雷。
光華閃然。
一瞥即逝。
則見之者。
不過忽生驚訝之念。
而非畏懼莫安之情。
以其遠也。
故震與驚。
動與懼。
由百里判之。
百里內者近。
百里外則遠矣。
且言百里。
亦包有其威嚴甚壯。
雖百里亦屆之意。
可見天威時布。
天視式昭。
天心時敏。
天聽式聰。
聰明正直。
神德至矣。
人胡不驚。
物胡不震。
雷鳴則雨降。
電發則一陽一宜。
此仁德之施。
生化之普及。
必以春夏之時致之。
此震之用。
天道也。
時宜也。
而人物鹹被其恩。
而畏其威矣。
不喪匕鬯者。
言震驚之際。
而中心不搖。
恐懼之餘。
而神志若一。
則不以驟然之震。
而失所持。
不因茫然之時。
而損其器。
故比之祭祀重典。
嘉會大禮。
雖偶爾有所驚觸。
仍不傷於祭器或食品。
則可見其從容有度。
莊敬自強。
心存敬畏之思。
志無紛歧之念。
行守矩矱之節。
形猶磐石之安。
則驚而不昏。
懼而不惑。
動而不亂。
震而不欹。
且愈以自莊。
常有其度。
非能養之有素。
習之有方者。
不可得也。
故平日執虛如盈。
視輕若重。
無時不守禮。
無行不循法。
則可以任大而致遠。
負重而行艱。
謹嚴於顛沛之間。
端正於造次之地。
則儼然眾之主宰。
神所憑依。
萬目斯瞻。
四海具望。
此雖不君臨天下。
子撫人民。
亦足以代攝朝儀。
主持祭典。
是以不喪匕鬯。
即可以守宗廟社稷。
為祭主也。
祭主者。
君也。
震本帝出之象。
而非九五之尊。
故曰出。
言自震以出也。
又出對守言。
意謂如君之出。
太子留守。
君王有行。
世子監國之例。
故用出字。
實包數義。
而原文亦有脫耳。
就不喪匕鬯釋之。
則以震本長子。
主祭最宜。
既主重器之鼎。
即可繼承宗廟社稷之守。
是雖未履尊位。
已有其德。
未果為君。
已堪其任。
故曰出。
言彼出則可為人主。
不然。
匕鬯細物。
而非重器。
何以能知其可守社稷。
主祭祀。
則以匕鬯雖微。
而關於祭享之用。
小微猶慎。
更可見其大事不渝。
且匕者具也。
鬯者物也。
皆為烹鼎之需。
鼎者重器。
物具有失。
則貽鼎鼐之羞。
匕鬯不全。
則戾烹調之義。
是不喪匕鬯。
正以見其能主重器矣。
比之井卦。
羸其瓶。
失其繘。
有乖井養者。
正相對照。
井以不堪大任。
而廢其事。
震以能謹小節。
而致其功。
則雖非乾。
而可代乾。
以主宗廟社稷矣。
鼎以折足而覆公餗。
震以保全匕鬯而主祭事。
亦自相反。
惟震因恐而自慎。
由動而自強。
慎則有乾惕之心。
強則孚行健之道。
此所以稱其可守宗廟而主祭事。
傳曰主器莫如長子。
即以震能繼鼎。
而竟其養民之道。
新民之功。
故釋彖文。
特明述其用甚大。
非徒震驚也。
而祭主享宴。
恰本亨字來。
亨即享。
亦即烹字。
乾嘉會足以合禮。
亨之用也。
象曰。
洊雷震。
君子以恐懼修省。
孔子《宣聖講義》
此象辭也。
震六爻卦。
上震下震。
如離坎然。
故在原卦兩一陰一一一陽一。
合成四一陰一兩一陽一。
而上下相應。
初與四皆一陽一。
二與五。
三與上。
皆一陰一。
則一陽一自下始。
至四爻後。
相接而起。
遂如波一浪一。
一起一落。
落而後起。
與坎卦象正同。
坎下卦九二。
上卦九五。
兩一陽一相應。
仲介兩一陰一。
亦如水波之前後相接。
中間自落。
如片段然。
故坎卦象曰水洊至。
而像曰洊雷。
原卦震為雷。
雷之行於雲中。
亦猶波之行於水面。
雷者一陽一氣。
而雲則一陰一。
波者動一浪一。
而水本靜。
靜生動。
則波成。
一陽一出一陰一。
則雷震。
此雷之行。
如水波之相接。
自成推衍之勢。
起落之情。
故曰洊。
洊又重也。
再也。
前已見。
而後復見也。
或謂之疊。
一片一片相壓而不斷也。
雷以電名。
雷之發也。
有光有聲。
光行若龍蛇之飛逝。
而聲度於空中。
則以氣有強弱。
去有厚薄。
道有遠近。
或有崇山峻峰之隔絕。
或以巨風疾雨之攪阻。
則聞者若斷若續。
時宏時細。
遂如水波。
自成低昂之象。
揚抑之形。
此一起一落。
非果起落。
而人以為起落耳。
但卦象由兩一陽一爻。
重疊接續。
乃稱為洊。
洊則非一度也。
如雷之鳴。
時相轟響。
鉅細不一。
亦洊也。
以其鳴。
決非一響即止者。
縱耳不聞。
目猶見其光。
則己遠矣。
因其重疊接續。
故卦亦以上下兩震象之。
此所以稱洊雷震。
言震上震下。
與他卦由兩不同卦合成者有殊。
如離曰明兩作離。
艮曰兼山艮。
巽曰隨風巽。
兌曰麗澤兌。
皆揭示上下同卦之意。
而坎之水洊至習坎。
則尤與震類。
正以雷行與水行最似也。
震以洊至。
則威嚴愈壯。
如發爆然。
連珠不絕。
勢最驚人。
以其聲之震也。
可見天之怒威。
人以雷比天之怒。
謂其蓄之久。
而發之驟。
郁之甚。
而宜之疾。
則猶人之憤怒。
而宜其威。
忿恨而吐其郁。
自有可畏之情。
當懼之勢。
故由雷之疊鳴。
君子遂有恐懼之心。
而增修省之念。
此人道之震。
亦與天相應者也。
畏威而自戒慎。
知怒而自反省。
君子成德之士。
實以此為其道焉。
有過則懼罰。
有罪則畏誅。
行惡則有疚於心。
念妄則多餒其氣。
此常人之情。
而君子則否。
為其不待罰而自改其過。
不犯誅而已逭於罪。
無惡行則心自坦舒。
而少內疚。
少妄念則氣自充沛。
而不中餒。
故曰君子有終身之憂。
無一朝一夕之患。
為其克時時恐懼修省也。
恐懼者。
如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以天之威。
神之德。
時自警惕。
而飭其行。
敬其事。
止於至善。
則喜怒哀樂不害於一性一。
中和位育。
永契於天。
蓋本乾九三朝乾夕惕之道也。
修省者。
克己復禮。
反身而誠。
即大學誠正修身之道。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修身踐言。
內省不疚。
則無過不及。
惟中惟一。
以同於天道。
亦本乾自強不息之教也。
故因聞雷而驚畏。
而悔改者。
常人之行。
因讀象。
而恐懼。
而修省者。
君子之行。
此則坤履霜而知堅冰之至。
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之謂也。
智周於萬物而不遺。
行合於天地而無過。
則不待象之著。
而明其必然。
不因機之熟。
而預為之備。
故君子綽綽然有餘裕矣。
夫震天道也。
而人道則重在戒懼反省。
不畏其已宣之威。
而懷其未至之刑。
不貪其已昭之澤。
而育其未明之德。
是以洊雷震。
而先恐懼修省。
人道既盡。
天道不違。
則順以致之。
皆位育之功。
大以化之。
即中和之德。
此則乾所謂乾道變化。
各正一性一命。
保合太和。
乃利貞者也。
利貞之行。
即自恐懼修省始。
一性一命之正。
太和之保。
亦自恐懼修省成。
而必以變化徵之。
為雷震者。
天之變也。
易之。
鼎革之變也。
變則可以徵矣。
常人但知其常。
不察其變。
故不知恐懼修省。
以天也何與於人。
惟欣榮於春和。
而忘夫秋冬之殘酷。
雖幸生於暖日。
而忽於蟄藏之枯寂。
皆昧於震。
不明變化之數。
不解一性一命之正。
遂無以保合太和。
成其利貞。
斯不克以人順天。
以德達道。
故象辭特揭恐懼修省以為誠焉。
初九。
震來虩虩。
後笑言啞啞。
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震初九爻辭也。
初九在下。
為剛爻。
原乾潛龍勿用之地。
而在震。
則屬主爻。
以震一陽一出於一陰一。
初九一一陽一。
恰所自出之位。
坤初化乾。
一索得男。
如母初育子。
其子之所秉承者。
大父之氣。
即乾之初。
故震以初九為主。
猶坎以九二為主也。
然主爻乃卦用之始。
卦德之原。
而非卦位之正。
正位仍在九五也。
一陰一卦以巽為初得一陰一。
其主位亦在初爻。
故名長女。
與震先天相對。
在後天則震艮往來。
震兌對反。
此其巽也。
震初九既為全卦主爻。
大用所寄。
故爻辭與彖大同。
彖所稱全體之用。
實於初爻見之。
震來虩虩二語。
一卦中凡四見。
而彖辭著其綱。
爻辭述其目。
而釋彖文與釋爻象文。
則不過申其意義而已。
原本以爻釋文。
錯於彖釋文中。
乃成重出之訛。
後人遂有所疑。
不知初九之辭。
多一後字。
乃與彖異。
彖概一卦始終。
故無先後之別。
爻為一卦之始。
故加後字。
明其有先後之分也。
初九之象。
誠如震全卦之象。
以剛動於下。
初為其主。
其餘二爻皆柔。
合之上卦。
則初四相同。
皆為動作之始。
亦即一陽一之初振也。
故震來虩虩。
仍抱怨懼不寧之情。
如聞雷鳴而驚也。
惟恐懼之後。
又感雨澤之沛施。
震驚之餘。
且喜一陽一和之普及。
是初雖虩虩。
而後則笑言也。
後字稱初爻以後。
或指震驚之後。
非同時者。
同時且懼且樂。
是狂惑也。
故用後字。
明為先恐後喜。
如同人之先號咷而後笑也。
啞啞。
言笑不已。
心中欣悅可知。
心悅而誠服。
則恩不滅其威。
義不滅其仁。
仁義備至。
恩威並施。
此天地生成之德。
化育之功。
故占吉。
言其孚天行也。
象曰。
震來虩虩。
恐致福也。
笑言啞啞。
後有則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初爻在下。
地卑而時未至。
原當勿用之爻。
而以震志於升騰。
秉一陽一剛之德。
作飛越之思。
自易干躁妄之咎。
而以占吉者。
實由初爻能本震驚之義。
存恐懼之心。
戒其躁妄。
抑其剛愎。
而不特免咎。
且獲吉占。
所以謂之恐致福也。
福禍相對。
恐懼足以致福。
即言驕狂足以招禍。
聖賢君子。
莫不謹其言。
慎其行。
象曰恐懼修省。
明震動之際。
最宜戒慎之時。
設涉於躁妄。
而恃其剛強。
偶存驕矜。
而挾其盛氣。
是將以賈禍耳。
奚望於成震之大用哉。
故德益昭。
則心益下。
力益振。
則情益卑。
以志於平。
方免於過。
乾行健。
以自強不息。
而必先有朝乾夕惕若厲之思。
況初九在下位。
而非盛時者乎。
故以震動而生虩虩之心。
因震驚而發恐懼之念。
始克招致福利。
不干於咎戾也。
笑言啞啞。
正由恐致福來。
故爻辭有後字。
不獨以時有先後。
行亦有前後也。
前進而後退。
不爭先。
謂之後。
本其欲進之志。
發於必進之時。
而能自警惕以讓人。
是後也。
後雖非志士所許。
而宜後。
則後為得。
震驚之際。
危懼之情。
戰兢自持。
從容中道。
庶能無過。
而有法度。
故其後也。
有威可像。
有儀可法。
是虛己下人。
卑以自牧者。
猶乾九四之躍淵。
與初九之下也相應。
乾之道。
震所則也。
故震九四稱墜泥。
亦即乾躍淵之意。
而初九之後。
亦即乾下也之行。
高者貴自下。
前行貴知後。
即尊者自抑。
進者知退。
以震艮往來。
反震即艮。
震起艮止。
故用相應。
震動易干急進之嫌。
艮止則防顛仆之辱。
此後有則。
猶師艮知止之意。
故孚吉占。
本爻主動起之始。
而人道未起思止。
未動思靜。
為防其過。
而悖中和。
故曰後有則。
即其後可以為法也。
因恐致福。
以後有則。
皆戒於躁妄。
篤於戒懼之道。
震以剛出柔。
其氣陵厲無前。
其志剛強不折。
故君子以恐懼御其剛強。
以退後卻其陵厲。
此人道之微。
非哲人知幾者不能及之。
故有威可畏。
則人不敢行於惡。
有善可法。
則人不忍徇其私。
震者時動。
而位先自下。
前行而義先自後。
故以其德。
乃成其用。
此雖先虩虩。
而其後則啞啞。
先戒懼。
而其終則獲福利。
君子無求福之念。
自利之行。
而其成則致福有利。
以其克如象辭恐懼修省也。
所謂反身而誠。
克己復禮之道。
於平日固要。
於震動之際。
尤為所重。
則以動起之時。
最貴得防閒之道。
吉凶悔吝生於動。
動而不慎。
何能免於凶禍哉。
柔以御剛。
退以為進。
斯孚於道。
斯可為利。
學者識之。
六二。
震來厲。
億喪貝。
躋於九陵。
勿逐。
七日得。
孔子《宣聖講義》
此震六二爻辭也。
六二內卦正位。
與六五應。
而屬坤主位。
秉安貞之德。
善順承之行。
而震為坤得乾一陽一剛之志。
發於柔靜之位。
故有震動之情。
而生危厲之戒。
厲即乾九三若厲之義。
以危害之勢。
而懷磨礪之心。
作勉勵之想。
自可免於咎戾也。
六二之來厲。
不獨承乾之誡。
且有戒懼之情。
則以震驚先生恐懼。
而必戒慎也。
又自六二至六五。
中互水山蹇。
與艮卦中互雷水解者。
恰相反。
故艮以知止而解難。
震以進取而多蹇。
六二為蹇之始。
故辭稱來厲。
言六二之震。
已非初九之徒虩虩也。
初九虩虩。
因恐致福。
剛之道也。
六二來厲。
因危遇蹇。
險之災也。
故曰億喪貝。
億猶論語億則屢中。
及不億不信。
億字一義。
俗或作臆。
古本與意字通用。
心意中所億度也。
猶忖度之意。
測於未至。
擬於未來。
曰億。
以六二初逢蹇難。
豫度所至。
必有所失。
喪即失也。
喪與得反。
喪貝與損益卦十朋之龜。
其得失相對。
以損益有得失。
而以得者言。
震六二則徒虞其失。
故以喪貝稱。
貝古之幣。
即今之財寶銀錢貨幣之屬。
為貴重之品。
有利用之功。
而忽虞其喪。
可見其危厲非虛言也。
然震有恐懼之心。
當戒慎之際。
則雖虞其失。
非果失也。
即失亦猶有復得之望。
則以恐致福。
雖暫失終無害。
故曰躋於九陵。
勿逐七日得。
謂以柔乘剛。
以卑履高。
由下而上達。
而失者終得之。
勿逐七日得者。
明其克本震動飛揚之用。
發奮振作之行。
不以畏而怯。
不以恐而餒。
則初虛者終必實。
暫失者仍可得也。
既可得。
則勿逐。
言不必追求也。
得失不足念。
追求徒自擾。
且以柔乘剛之時。
屈為伸之道。
要在得中行也。
二本中位。
而介於初四兩剛之間。
雖互蹇。
而其往來為解。
是往之蹇。
來則解矣。
去之難。
復則得矣。
七日者。
復之數。
地雷復所謂七日來復。
天之道也。
數皆七日為期。
失者復得。
去者復返。
亦以七日。
此六二之占。
雖初危而後安。
雖先難而後獲。
初則恐懼。
以多憂慮。
終則安貞。
以免咎戾。
故爻辭稱其躋於九陵。
明其由幽暗而升於高明。
自俶擾以達於康坦。
皆本剛德以堅其心。
依柔行以固其守。
即以利貞成其元亨之道。
不外於坤順承乾志而已。
象曰。
震來厲。
乘剛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二柔爻柔位。
而下為初九。
剛爻剛位。
其應六五亦柔。
而下有九四亦剛。
皆以柔在剛上。
故成乘剛之象。
乘剛則易涉於險。
如履冰。
如臨淵。
其危可知。
故爻稱震來厲。
明其行之未平。
履之未安。
故有億喪貝之占。
憂虞之感。
不能自已。
皆由其乘剛來。
又剛與柔未能協。
中位所貴。
在得中和。
今二五皆柔。
是無所協。
而憑於初四之剛。
乃不得中和之道。
其危慮實多。
不過以六二本坤之道。
安貞之德。
順承之心。
雖乘剛而無自大之思。
雖履危而有修省之道。
終以恐致福。
因危轉安。
有守則利於行。
能順則免於咎。
故能高明柔克。
卒有躋於九陵之占。
而所喪者。
勿逐。
七日復得。
貝非動物。
而曰勿逐。
則以逐字作追逐講。
言毋尋究也。
億於事先。
而得之有期。
則所喪。
非意外之失。
故毋庸尋究也。
蓋震本振作之用。
有勇進之思。
懷恐懼之情。
明反省之義。
是能知難而不害其進。
有阻而不礙其升。
故因其危。
轉足勖其上達之志。
虞其失。
轉可戒其幸得之貪。
是則柔勝之道。
使上下致於中和。
威嚴之施。
躋卑暗底於明遠。
仍是震一一陽一出坤之初志也。
六三。
震蘇蘇。
震行無眚。
孔子《宣聖講義》
此震六三爻辭也。
六三下卦之終。
中爻之始。
而以三畫卦言。
即震終爻。
與上應。
皆為震行至極之位。
震者氣也。
氣行有始終。
起為其始。
止為其終。
氣至終極。
不復進。
必再起而後再進。
此六畫卦之震。
應為兩起兩落。
如水波之前後相接。
故象曰洊雷。
而六三當其初落之地。
其氣就衰。
其行已緩。
其威漸減。
其力亦微。
故雖震動。
而其勢蘇蘇然。
不若前之密接而驟發。
突兀而轟隆也。
故曰蘇蘇。
言如蘇菜之疏落也。
又蘇者醒也。
生也。
如物之生。
如人之醒。
其情懶懶然。
其像依依然。
不甚堅拔之意。
蘇者菜類。
亦入藥。
草本而獨生。
非如荊楚之為灌木也。
長不過數尺。
而氣味芬芳。
食之令人清醒。
故名蘇。
亦治暑病。
或風寒濕之疾。
均取其疏散宜通。
祛逐邪氣。
舒暢脈絡。
使人爽然清快。
六三之象亦如之。
震動而不甚猛。
震驚而猶舒徐。
蘇蘇落落。
似斷似續。
休休整整。
若列若亂。
是氣已弱。
跡已混。
而其功用。
在能清醒人而振作之。
條暢之。
不威而和。
不疾而趨。
行乎太虛。
神德自昭。
此則有異於虩虩者矣。
蓋震之極。
則變為巽。
雷之末。
則易為風。
風行草上。
則蘇蘇然如偃。
雷雨之行。
必挾以風。
風雨潤物。
亦蘇蘇然若刷。
故蘇字包有蘇生之義。
又兼酥字之用。
輕暢滑一潤之謂也。
以震且行而無過。
故占無眚。
眚過也。
在行曰過。
在德曰眚。
故成災曰眚。
以其過也。
天雷無妄。
亦以其過否別眚之有無。
與震之行相證。
皆以雷震為言。
雷震之過。
則為震災。
如地震亦為災。
皆氣之甚始有之。
若氣已平。
雖震無眚。
在天為不成災。
在人為無失德。
是六三之用。
雖不當位。
以其介於中間。
與九四剛柔相協。
雖類於未濟。
而就六三言。
則反得其調協也。
故占無眚。
象曰。
震蘇蘇。
位不當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三居中爻之始。
而柔履剛。
與九四成背道之象。
遂如未濟。
一陽一反在上。
剛反遠柔。
示相離攜。
而難調協。
故震而見蘇蘇之情。
是其位之不相當也。
相當猶相宜。
即合適也。
匹配也。
俗稱婚姻匹配曰門當戶對。
此不當二字。
猶不匹配之意。
以六三九四。
雖一剛一柔。
若相匹敵。
而內柔外剛。
一陽一升一陰一降。
互失其位。
乃成不當之勢。
震本剛德。
進而阻於柔。
其氣已衰。
則蘇蘇不復振拔。
非震之咎。
位之失也。
位以地域所限。
行而不達。
止而不守。
乃乖中和之用。
而戾協濟之情。
此不當與各卦指非正位者微殊。
六三原非正位也。
而中爻之正。
必依既濟九三六一四。
方孚匹配之義。
而得時地之宜。
今震六三九四。
反易其位。
皆不相當。
故九四稱未光。
亦與六三同有惋惜之意。
以柔履剛為不當。
是不克守也。
以剛加柔為未光。
是不克進也。
守既不能。
進又不可。
徘徊中道。
四顧何之。
惝恍半途。
孑身奚托。
則有震起之志。
而乏直上之謀。
秉振作之心。
而少安全之策。
是人道已失。
為天道之所忌也。
天道忌盈。
盈則易滿。
滿則易驕。
驕則易顛。
顛則易墜。
故六三之無眚。
循至九四。
遂為墜泥。
求高反降。
求進反卻。
則戾震起之義。
而反就於艮止之為得矣。
以中互蹇卦。
六三九四六五為坎險之地。
而九四正在陷中。
自六二六三至九四。
則為艮卦。
知難則止。
庶免於不當之咎。
見險則惕。
庶無陷墜泥之災。
善用震者。
應先識之。
九四。
震墜泥。
孔子《宣聖講義》
此震九四爻辭也。
原文誤隊為遂。
古字隊墜通用。
隊即墜也。
而訛作遂。
以阜旁訛為。
古亦作墜。
凡從之字。
本多作阜。
從阜之字。
亦多作土。
皆取地土之義。
如從邑部者。
亦多通作阜或土旁。
以左與右原近似。
而邑阜又皆土也。
九四為外卦之始。
以剛履柔。
與六三同屬中爻。
中互當艮之上。
坎之中。
是一高一卑。
一崇一陷之地。
故爻辭稱震墜泥。
言自震動以上。
而又墜一落及泥也。
九四本乾九四所出。
乾曰或躍在淵。
亦從高下躍。
由上下墜之象。
而純乾皆剛。
其升近天。
其墜及淵。
皆上下至極。
如詩雲鳶飛戾天。
魚躍於淵。
一升一降。
一飛一潛。
上下往來。
迴圈終始。
升降高卑。
周流無已。
以乾為天。
而天水一色。
河圖始生水也。
故升則天。
降則淵。
氣行自至。
數極自復。
震出於坤。
化於乾。
亦與乾同用。
而介於兩一陰一。
故與乾九四微異。
乾曰淵。
震曰泥。
淵則至深。
泥僅及水。
則與需之需於泥沙相類。
以介於一陰一陽一之際。
在於水陸之間。
非水而近水。
屬陸而非陸。
以含有水濕之陸地。
必水澤之濱。
窪下之地。
恰孚於坎陷之義也。
艮山之窮。
窮則變而下墜。
坎水之中。
中則陷於泥沙。
故曰墜泥。
以震自下上。
至九四。
忽墜就窪下之泥。
則剛加柔。
升反降矣。
剛行志上。
而柔位不能順之。
前進有險。
而中道突被所陷。
則以九四居六三六五間也。
兩一陰一一一陽一。
陷而難出。
雖與初九應。
而仍躑躅泥中。
稱泥者。
正以其泥阻不易拔脫。
濡滯不能急起也。
震起而遇坎陷。
乃有此辭。
則迅奮之氣。
留於污泥之中。
振作之心。
阻於窪濕之域。
是行之不利也。
其變於艮而知止。
則非前之崇高。
其類未濟而相峙。
則莫竟其進取。
此九四之用。
非震之本志也。
而一陽一剛初發。
情一性一難馴。
苟戾戒懼之懷。
即有墜一落之害。
此爻辭不及吉凶。
但著其象。
俾占者知其不可強進而思退;不能遽行而先止。
則庶免墜泥之患。
卒成振拔之功耳。
象曰。
震墜泥。
未光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未光。
指前途暗淡。
不見光明之意。
坎離相反。
離為光明。
震而用坎。
是陷於泥潦之中。
卑窪之內。
自無光明之德。
而震一性一躁急。
泥一性一濡滯。
兩者相違。
既無光明。
亦難光大。
雖九四本乾健自強不息。
而坎險以間之。
剛而不能自柔。
則反為柔所苦。
此未光者。
時位使然。
與六三之不當。
又有甚焉。
故六三無眚。
而九四則吉凶莫卜。
以柔道勝者。
雖不利。
猶可免害。
以剛道過者。
苟失利。
則禍隨之。
故墜泥。
亦有遂陷之意。
言由此遂為泥所陷。
不得出也。
辭由象成。
震九四乃坎之中爻。
故險阻艱難。
如入陷阱。
不易拔脫。
釋為未光。
猶惜其勇進之志。
而慨其多難之遇耳。
六五。
震往來厲。
億無喪。
有事。
孔子《宣聖講義》
此震六五爻辭也。
六五居上卦中位。
亦全卦正位。
而為柔履剛。
有乖於九五之德。
以震之用。
本於一陽一剛升進之義。
今遇一陰一柔。
則成退止之象。
是以爻辭稱其往來。
猶進退也。
行止也。
震本前往。
而六五柔道。
反為來。
與蹇卦之稱往來同義。
以中互至五爻為極。
則前之往者。
今為來矣。
往為向前。
來則退後。
而以爻用言。
以震動往者。
則其來為危厲。
厲即乾卦九三之厲。
為危害兼勵與礪之義。
因危知懼。
由懼而自勵自礪。
則孚於乾惕之道。
而免於害。
故六五以震往來厲。
(原稿此處脫落一頁)
象曰。
震往來厲。
危行也。
其事在中。
大無喪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五之震。
與六二類似。
六二下卦中爻。
六五則上卦中爻。
若以三畫原卦言。
六五即六二。
固無異也。
而合成六畫卦。
則六五有殊於六二。
此象稱洊雷。
言如雷之疊鳴。
前後既分。
盛衰自別。
故二五爻各不同。
六二億喪貝。
六五則億無喪。
是其明證。
億出於心。
二五中位。
如人心意。
而下上有應。
則猶心腎也。
智慮所發。
志氣所生。
皆心腎所司。
中互坎腎也。
為心之源。
知識之本。
一精一神之捨。
故有所感覺。
必因於心。
心之所測。
是謂之億。
而六五之稱厲者。
心所謂危。
非果危也。
以震往者。
動於躁疾。
則危害至焉。
故曰來厲。
言其為因果也。
如無往之躁疾。
則免於來之危害。
此得喪由所行卜之。
故釋文曰危行也。
言行危而在意中。
設不戒慎恐懼。
必受其害。
非六五之咎。
乃行之未安。
動作之未審。
遂有厲焉。
然以得正位。
易就於中道。
則仍有所作為。
此爻辭稱有事也。
而不偏不激。
不過亦無不及。
則孚於中和。
保其中正之德。
此所以終無所失。
釋文以其事在中。
大無喪也。
明所作為永在中行之內。
不干意外之危。
故克無喪。
中字包一切。
凡不過不私。
從容中道。
無偏無頗。
致夫中和者。
皆在中也。
由德著之。
德以位明。
行以德顯。
既在中位。
自昭中德。
故曰大無喪。
大者讚美之辭。
如大哉之意。
古稱事物至極者為大。
即太也。
極也。
如春秋傳之例。
言其無以復加。
而為萬行所法也。
以德中而位正。
則其無喪。
豈非至大者乎。
蓋六五既以危行稱。
而其後乃無所喪。
其行之至善可知。
作為之至宜可見。
此無喪之占。
誠可貴矣。
洵難能矣。
以六五剛位而柔行。
震起而艮止。
兼戒懼之念。
懷振作之心。
而永執厥中。
不戾其正。
克如其分。
不出其位。
此聖智之所為。
故較六二之喪而復得者為優。
震本勇往直前。
而心則驚遠懼邇。
氣原振動勃一起。
而行則綿密舒徐。
乘時以致功。
守位以明德。
順天以達道。
體柔以無過。
故健順適於中道。
進退依於事宜。
六五主持之。
乃有此危行而無喪之占辭也。
上六。
震索索。
視矍矍。
征凶。
震不於其躬。
於其鄰。
無咎。
婚媾有言。
孔子《宣聖講義》
此震上六爻辭也。
震至六五。
大用已極。
若至上六則窮。
窮則變。
上六與六三同。
皆震之終。
而六畫卦則上六為大終。
以全卦之盡也。
由震動言。
氣行且盡。
功亦漸盡。
故六三曰蘇蘇。
上六曰索索。
索索猶蘇蘇。
而又甚焉。
謂氣勢索然。
以盡又如繩索。
逶迤拖曳。
本強末弱。
終則委地。
不復振作。
故曰索索。
兼有蕭索之意。
蕭蕭索索。
皆蕭條寂莫。
離亂閒散之象。
有如秋冬霜雪既降。
草木萎謝。
萬物衰敗。
景況凋殘。
則生氣索然。
動機凝滯。
一陽一之消也。
震以一陽一動。
而上六為重一陰一。
剛拼於柔。
衰以代盛。
繁華消歇。
零落蕭疏。
則索索焉。
不可復振。
而震者氣之進。
力之伸。
雷電之威。
震驚百里。
而氣有時竭。
力有時羸。
氣竭則不復張。
力羸則下(疑為不字)可續。
故索索者。
震之盡也。
有聲不聞。
有光不見。
聲近而光遠。
聞短而視長。
其本已不充。
所被者亦不足。
則雖有光。
亦不過如流星。
如熠燿。
如漁火。
如微燈。
一閃即亡。
偶明又滅。
則縱有視。
亦惟矍矍而已。
矍字上兩目。
下為只。
目雖雙而用則半。
示其為半明半滅之象。
又矍矍驚視貌。
如火澤睽目睛不正。
視物不清。
則有見如無。
暫睹忽隱。
非明顯之物。
當匆遽之間。
偶有所矚。
而矍矍然如睽之視。
多幻變之象。
戾乎正見。
不辦其真妄矣。
以聲之將竭。
則索索焉而震。
以光之將滅。
則矍矍焉而視。
皆本爻象之用。
明震之不復進矣。
不震不進。
則不利於行。
故占征凶。
以其戾於動起之道。
強為進取之圖。
則其凶可知。
物窮則變。
數極則改。
震起之變則為艮止。
振作之改。
則為休息。
此征凶悖夫時地之宜。
違於天人之道耳。
然始有終。
本有末。
強弱雖異。
體用不殊。
故雖窮而猶震。
雖凶而仍作。
則所震者。
非其本身。
而屬諸鄰。
此則以遠近異方。
我之遠。
不若鄰之近。
此之窮。
不若彼之續。
則震固未自已。
而惟於其鄰受之。
躬之與鄰。
亦猶主與賓。
主之利。
或即賓之害。
鄰之震驚。
或反為躬之安和。
斯則時位為之。
以卦言。
則六三當之。
六三之無眚。
亦以眚在上六也。
而以震兌後天卦位言。
則鄰者指兌。
震東兌西。
震木兌金。
相匹敵也。
故比諸鄰。
又艮兌相對。
震反為艮。
亦取兌之用。
是震之鄰。
即兌也。
而先天則屬巽。
巽為長女。
如姊娣。
且同屬木。
異剛柔。
震主躁進。
巽則順其行以進退。
是亦猶鄰也。
因震在鄰。
故占無咎。
而剛反近柔。
男以下女。
無論為巽為兌。
皆有婚媾之緣。
而周易主後天。
仍取兌卦。
故曰有言。
以兌主口舌也。
且自六二反接初九成艮。
艮兌為匹。
故曰婚媾有言。
蓋如澤山鹹也。
象曰。
震索索。
中未得也。
雖凶無咎。
畏鄰戒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上六震之盡。
氣已竭。
用已窮。
則中無所得。
而有索索之情。
索又求也。
搜求曰索。
以視之無見。
聽之無聞。
搜索其中。
而無得也。
中字兼指中爻。
以上六六三兩柔相應。
柔道空虛而不實。
故曰未得。
又以上六窮極。
不得中行。
亦曰中未得。
換言之。
即未得中也。
六五為得中。
故無喪。
上六未得中。
故征凶。
以易偏激。
而忘戒懼也。
然上六重柔。
本非震之大用所重。
震用在初九九四也。
其他四爻皆柔。
皆不足當震之用。
而二五得中。
尚足以成震之道。
故六二喪貝復得。
六五無喪。
以位正而行中道也。
若六三上六。
則失中。
柔而失中。
何震之為。
而上六尤甚。
以其窮極也。
然柔道之偏。
不似剛道之過。
故雖凶。
而免於咎。
為其鑒於鄰之震恐。
而自戒懼耳。
鄰當其震。
我慎其守。
鄰佔其凶。
我免其咎。
故曰畏鄰戒也。
畏與戒應。
因畏而戒。
乃不受其眚。
一則因畏在鄰。
而自戒備。
一則畏鄰之累。
而豫戒備。
皆免咎之道。
震本於一陽一。
上六一陰一爻。
故不直受其震。
而失中行。
則仍易受其累。
則以洊雷如波之相及也。
果知其將及。
而先戒慎。
防其波及。
而早戒備。
自無凶咎之患。
故索索矍矍。
為警人知戒懼也。
彖所謂驚遠懼邇。
遠即指鄰。
邇即指其躬。
此百里震威。
感受有別。
而善於戒懼者。
即篤於恐懼修省之君子。
故畏威不必及身。
懷德不必以遠。
天無私。
道不偏。
則有聞固自驚。
有見亦自省。
不得以其震未及躬而忽之也。
《宗主附註》
艮震往來。
皆四一陰一兩一陽一爻卦。
而非匹對。
以先天震長男。
艮少男。
皆一陽一卦也。
若就八卦方位言。
則先天震對巽。
即長男對長女。
合之成恆與益。
恆為夫婦之本。
人倫之始。
尤足明乾坤交一合之用。
後天則震對兌。
即長男對少女。
亦如震巽。
以一陰一對一陽一。
而上下易位。
故周易以震兌分主東西方位。
合之則成歸妹與隨。
而歸妹為男遣嫁女。
兄遣送妹。
為姊一弟分離。
婚姻初結。
本乎天地合德。
生化位育之功。
而為人事之要。
人生之源。
亦如鹹恆之為人道本始也。
不過鹹恆示先天之匹偶。
為男一女夫婦之所諧。
而歸妹則示婚媾之相聯。
親戚骨肉之好合。
又在鹹恆之次也。
傳稱歸妹女之終也。
明女子必有所歸。
歸於夫。
則終其身。
而不二姓。
女子從一而終。
為貞德之所著。
故歸妹雖為男送女。
實即女歸男。
言由兄之嫁妹。
成為歸之從夫。
是夫婦之倫。
必在兄弟之次。
兄弟同出。
以天一性一之合。
夫婦異姓。
以情義之諧。
此人倫有所別也。
然恆明夫妻之道。
歸妹明夫婦之情。
皆以震主持之。
震巽合則為恆。
震兌合則為歸妹。
而震一也。
其地位不一。
恆之震。
夫也。
歸妹之震。
兄也。
皆男先女。
而其待女之誼有殊。
故易下經以恆始。
八宮以歸妹終。
終始皆人倫之本。
男一女分合之緣。
皆關於婚姻之事。
不問為嫁或娶也。
不問為遣女或納妻也。
皆必以震主之。
明長子代父。
為家之督。
姓之尊。
族之宗也。
故震之上六。
特以婚媾有言。
明其用焉。
婚媾者男一女婚配遇合也。
以震先天對巽。
後天對兌。
皆男與女合。
皆婚媾之事。
而必本於交互相調協也。
故曰震不於其躬。
於其鄰。
明所繫在外。
如婚媾必合異姓也。
鄰與族異。
近者曰鄰。
親者曰族。
故同出者為族。
異姓者為鄰。
以其雖不同姓。
而居相比近也。
近則易諧。
疏而近者。
婚姻之所肇也。
詩曰。
洽比其鄰。
婚姻孔雲。
與上六辭一義。
婚姻有言。
即婚姻孔雲。
雲言也。
而以兼兌之用。
又包言說之情。
謂有言。
猶有所訛議。
有所辨別。
則兌為口舌之司。
尚口乃窮。
今已處窮位。
而尚口說。
能無爭議哉。
故釋曰畏鄰戒也。
言非只畏鄰之震而戒備。
實兼有人言可畏微意。
以比鄰之口。
是非之言。
最為可畏。
較雷震之驚懼或且遇之。
恐於震者。
為畏天命。
戒於鄰者。
為畏人言。
皆自警惕。
自戒慎。
如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其嚴之訓。
此仍遵象辭君子恐懼修省之義來。
前後始終。
無不以人道合天道。
敬天命。
畏天威。
而期於言寡尤。
行寡悔。
此本乾惕之誡。
更引申之。
明震原出於乾耳。
分類:易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