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觀卦:與臨為往來卦。臨二一陽一在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證釋》觀卦

易經證釋

觀卦

孔子《宣聖講義》

與臨為往來卦。

臨二一陽一在下。

觀二一陽一在上。

此所以異也。

臨以一陰一臨於一陽一。

故曰臨。

觀以一陽一觀於一陰一。

故曰觀。

蓋觀以巽坤二卦合成。

巽二一陽一一一陰一。

坤為純一陰一。

四一陰一連續而居下。

下者一陰一之位也。

以一陰一遇一陰一。

乃嫌於無一陽一。

而二一陽一在上。

上一位易窮。

窮則反下。

一陽一反而就一陰一。

故曰觀。

如人之二目下視也。

以天文例之。

則日月之照臨也。

日月當空。

照徹世界。

無微不矚。

無隱不見。

是曰大明。

而世界得三以為明人物得之以為光。

光明昭垂。

生化隨序。

此觀之大用也。

在臨為一陽一上升。

而一陰一自消。

在觀為一陽一俯照。

而一陰一轉盛。

蓋一陽一主升。

而一陰一主降。

易例以下為始。

上為終。

始則為長。

終則當消。

消長既殊。

德用相反。

一陽一之長。

即一陰一之消。

一陰一之盛。

即一陽一之衰。

此全易不易之例也。

觀以一陰一既得位。

一陽一莫與爭。

反而成一陰一之用。

以為一陰一之助。

故天道下濟。

而日月光明。

早夜中分。

而寒暑遞嬗。

此非一陰一之所自致也。

一陽一甘為之用耳。

一陽一非必為一陰一用。

以天道之循環。

理數之往復。

有必至之勢也。

功成者退。

物極者變。

一陽一至觀已將窮矣。

時當八月。

秋令既盛。

過此則交冬矣。

秋收冬藏。

天道自然之序。

則前主舂生夏長者。

至此必退而深藏於密。

不得復與時爭逐。

以違天道也。

故道有興廢。

人有行藏。

數有盛衰。

物有隆替。

新陳代謝。

往復循環。

無一息之停留。

一亳之假借。

觀於臨之與觀。

即可了然者也。

夫臨與觀。

同為四一陰一二一陽一。

一陰一多一陽一少。

以一陽一為貴。

則群一陰一得一陽一之光明。

其情同也。

有如群物盼得日月之照臨。

群眾盼得教育之啟迪。

其志同也。

故臨與觀皆有宣揚教化。

養育民眾之義。

所以異者。

臨以一陽一得位乘時。

其勢盛。

順理成章。

不待勤勞而自成。

觀則反是。

一陽一雖在上。

而非其時。

祗以群一陰一盼求之切。

與天道下濟之義。

不得不為之施恩澤。

以昭其光明也。

傳曰臨觀之義。

或與或求。

言臨有餘。

而觀不足也。

有餘則多與。

不足則多求。

與者生乎本心。

求而後與者。

依於義理。

此所以異也。

猶教化一事。

在臨則上之所優為。

而行之當至順。

在觀則下之所亟望。

而行之須及時。

臨以順成。

故德用極廣。

觀以須時。

故道用有窮。

臨以教思無窮。

保民無疆。

為當道之責。

而觀則以觀天時不忒。

神道設教。

為聖人之功。

細繹二卦之辭。

即可知其為教雖同。

其方不同矣。

臨者、一陽一自光明。

一陰一來承之。

觀者一陰一自願望。

一陽一乃予之。

一予一求。

其情志殊也。

然其相需相成則一。

猶萬物不得無日月。

萬民不得無教化也。

天之教化。

在於四時。

人之教化。

在於體義。

故臨與觀之用。

必由君子行之。

聖人成之。

觀尤切矣。

聖人尚必有所觀。

觀於天以為道。

觀於神以為教。

天神之功。

即聖人之師。

教化之本。

此觀之所以稱為大觀也。

觀之要義。

在於光明。

有光始可觀。

有明始能觀。

夜間非不見物。

以無光也。

盲人非不知物。

以無明也。

無光則不成觀。

無明則非所觀。

天之日月。

以成天下大觀。

人之有目。

以觀天地萬物。

故觀以成。

人物皆然。

人有才德以為觀。

物有文采以為觀。

既予人以觀。

而復自觀之。

人觀於天地。

觀於日月。

觀於山川。

觀於草木鳥獸。

觀於歲時寒暑。

觀於一切相。

觀於一切物。

而後集為巨觀。

以施於身。

以建於物。

以遺於後世。

以傳於天下。

使各以其觀。

而成其道。

達其德。

致其用。

是則人之大觀也。

而教居其首焉。

有教則觀不隨相生滅。

不因物消長。

正如天之日月。

亙萬古而不改其光。

閱萬類而不殊其明。

乃能濟天之大用。

成道之至度。

為生化之中樞。

循環往來之定軌。

故測天者、必先測日月之行。

言天者、必先言日月之度。

為其中立不倚。

正位無二。

故能豎天下大准也。

人之於教亦如之。

教立而人類共仰之。

教行而人類共循之。

捨教則失所仰矣。

無所循矣。

將何以永其生。

成其用哉。

故易以觀次臨。

謂物大然後可觀。

不外以日月示天之觀。

以教化示人之觀而已。

臨已立教矣。

推而行之則在觀。

觀者由已及物。

由內及外。

一以貫之者也。

以風行地上為象。

風行於地。

萬物一靡一不被之。

教行於時。

萬民莫不化之。

此則觀之大義也。

讀者宜詳審焉。

之義。

本易之大義。

易之成也。

實由於觀。

伏羲氏觀河圖洛書而畫卦。

此卦之始也。

歷代聖人觀天道地理而成易。

此辭之始也。

傳中已略述之。

而其要例。

則在賁之彖辭。

所謂觀於天文以制變。

觀於人文以化成天下。

雖釋賁用。

實關於觀。

之義。

即包在此語中。

聖人因天以立人道。

因時以制教。

莫不有所觀。

易卦象由觀而得。

非人為之也。

易辭由觀而定。

非人自作之也。

故觀之為用。

以天道神道而設教。

化天下以至無盡。

實本觀之原旨而來。

非故為玄渺之語也。

神天之道。

用之於天。

則為神功。

用之於人。

則為聖功。

神聖天人一也。

人道仁義。

仿於一陰一陽一。

非人所能置也。

人以天為法。

非法天也。

法其生之一性一也。

天生人而賦以一性一即備具神天之元氣。

而有天地自然之大用。

故天道人道。

無有異也。

神功聖功。

無有異也。

觀之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即賁之化成天下。

而爻辭則一再曰觀我生。

觀其生。

實明示觀神道者。

不外觀其生耳。

生即一性一也。

觀己之一性一。

即觀神道。

神道設教。

即一性一道為教之義。

中庸首三語所揭示者。

即此也。

是觀之為用。

實人生大用。

而聖人立教之本源也。

神與一性一同。

聖與人同。

觀其生。

即觀聖人之教。

觀我生。

即觀神天之道。

初無一亳涉於奇誕也。

而世人不察。

以神道為疑。

直不解人生者。

抑何以語於觀哉。

佛言止觀。

歸於見一性一。

而其成也。

得六神通。

正與易之觀辭相合。

佛豈好言神奇者。

誠以神聖天人同出而異名。

人自不觀。

遂不知一性一。

不知道。

不知神。

而訝人之知者。

何其愚也。

故聖人言教以蒙始。

蒙喻其愚昧無知。

必授以教。

教而後知。

教至於觀。

非復蒙也。

可使自觀其生。

則化成天下之日近矣。

故至賁而有人文可觀。

不僅天下服而已。

習易者。

當依卦之次第參之。

觀辭之義。

觀字從見。

示有所見也。

雚者。

權也。

顴也。

指所見有所關於權與觀也。

而雚又作大講。

又為草木之名。

如歡與灌。

亦自苴成。

蓋其為用極廣。

所關甚眾。

非徒一二義而已。

以觀言、有主賓二義。

主為觀物。

賓則為物所觀。

後世分為平去音。

實一子而含二用也。

即在辭。

亦包二義言。

或主或賓。

當以時位辨之。

而其有光有明。

則一也。

譬之人目能視物矣。

而眸子之光明。

亦為人所見。

若不見物。

亦不能自見。

若能見物。

亦必為物所見。

此主賓同觀。

人物同見者也。

佛經分為根塵。

以色相與明為言。

實即一也。

色即明。

明即色。

無明何色。

無色何明。

然以道言。

則明自明。

色自色。

蓋天生吾明。

非為色也。

天生眾色。

非為明也。

苟明此理。

則主賓無殊用。

人物無二形。

雖視物而不累吾目。

雖廢目而不歉吾明。

雖物陳目前。

吾將弗之覺。

雖明照諸物。

目將無所存。

所謂過者化。

存者神也。

寧有物我之溷哉。

此所以有大明小明之殊。

大觀細觀之別也。

夫大觀者。

如日月之照物。

物皆見其光。

而受其照。

日月末嘗有留影焉。

天下以之光明。

日月末嘗損其一亳。

萬物以之生化。

日月末嘗差其一秒。

則出於道也。

以道觀。

故日大觀。

唯中且正。

無所自私。

始能以道觀。

猶卦象二一陽一在上。

炳炳昭昭。

群一陰一在下。

齊齊密密。

雖有覆載之跡。

而無錯羼之情。

稱曰大觀。

以其同日月之經天也。

日月二明。

在易卦為離坎。

而日明為一陽一光。

月明則一陰一也。

以月非自明。

受日之光以為明。

觀之象。

實日之喻。

以日月並及而連稱之。

讀者勿泥可也。

離日之明。

本二一陽一內含一一陰一。

若以六爻言。

則三四兩爻。

或初上兩爻。

皆二一陽一相接。

觀之五上二一陽一、亦與之同。

是有離之象。

然非離也。

故有日之明。

而無日之熱。

有日之照。

而無日之行。

且異於離卦所合之各卦。

如天火同人。

火天大有。

火地晉。

地火明夷。

固真日之象。

則其德用大異於觀。

觀雖與晉明夷相類。

皆二一陽一四一陰一卦。

而一陰一陽一已交錯。

有生化之用。

非僅一照已也。

故晉明夷、與萃臨及升。

皆觀之比類卦。

其用各不同。

唯臨之與觀。

一反一正。

升之於觀。

一上一下。

為最有關。

臨以二一陽一在下。

為一陽一之長。

升以二一陽一接坤。

為一陽一之升。

與觀萃恰相對。

此觀繼臨。

而能成臨之用。

臨雖有興教保民之志。

必待觀而後見其成。

則以觀之二一陽一。

當登峰造極之時。

將近功成身退之日也。

若進而至剝。

則更無可為矣。

而在觀猶能發其光華。

抒其文藻。

以觀天下。

而成大觀。

正如八月之一陽一。

方當秋谷新登之時。

克成秋收之用。

以三時農作之績。

而觀萬寶之告成。

在天道為收斂之時。

在人事為富有之日。

天收必繼之以藏。

人富必繼之以教。

此收藏之有待於觀。

而教化之必成於觀也。

是觀雖非大有同人之比。

以其時位之宜。

亦足媲於既富且庶之際。

而所必亟亟於文教者矣。

夫聖人制卦設辭。

皆有所仿。

仿於天而為道。

仿於時而為用。

故道用有度。

德施不遺。

觀以仿於天日之明。

而定為觀。

仿於天時成物。

而定為教。

上觀於神道。

則知考成之功。

推化於天下。

則見鹹服之效。

仍不外乎大觀之義耳。

以觀之巽順。

一陽一之高明。

一陰一之孚化。

足以測人生之所好惡。

人道之所緩急。

而後設教通神。

行教化民。

綽有餘裕。

所謂不慮而中。

不思而得者。

非聖人孰能語於斯。

此觀之大用。

必待聖人而後大成也。

觀:盥而不薦。

有孚顒若。

孔子《宣聖講義》

此於辭。

言全卦之義也。

觀本於觀。

觀生於明。

明在天為日月之光。

在人為眼目之視察。

雙目高懸。

洞觀一切。

外觀諸物。

內觀諸心。

觀以明成。

非明無觀。

明有自天成者。

有自人致之者。

而必先清以靜。

潔以淨。

則無不同。

澄如日月。

必去浮雲。

雲煙蔽光。

雖明無見。

人之目也。

必去浮塵。

塵污蔽睛。

雖視無見。

故晴睛同義。

清明並稱。

非清以致其明。

則將昏迷而一無所辨。

故觀之用首在盥。

盥乃清潔之義。

猶人自洗其面也。

洗面者。

必先有求潔之心。

則面之淨、即心之清。

洗面洗心。

而後大觀成焉。

夫盥為明也。

非為美也。

為己之明。

非以求衒於人也。

故曰盥而不薦。

薦者、獻也。

顯也。

有所呈也。

觀已成矣。

不呈自著。

譬之浮雲既掃。

日月自明。

浮塵既拭。

目瞳自清。

不待顯面見矣。

是不薦者。

重在自明。

觀之本義也。

由卦用言。

觀以取法乎天。

推用於神。

則上下之交呈。

隱顯之喻也,。

天人之會合。

微著之殊也。

天之明存乎神。

人之明存乎心。

心即神也。

天之神見於日。

人之神見於目。

目有神也、清明在躬。

志氣如神。

天人相通。

不感自孚。

誠之至也。

故不待薦而有孚矣。

孚之至者。

顒顒渾渾。

太和無間。

捆捆縕縕。

純而不二。

故日顒若。

言孚之至。

人天交感。

德用無窮之謂也。

又顒者高出在上之象。

如日月中天。

普照萬方。

人之雙目。

在額之下。

亦足以遠矚一切。

而萬物無不在其觀中。

故曰顒若。

或謂盥薦二語。

乃祭祀感孚之辭。

其義固通。

然觀之大用。

不在祭祀。

而在感孚。

以人之生。

本出於天。

其誠直通於神。

無時不感孚也。

不必待祭祀而後然也。

不過人神之孚。

在於原具之靈明。

即觀之所由成用。

所謂人之神。

與天之神。

同此光明者也。

而光明之著。

必由清淨而來。

清淨不二。

則無時不光明。

無時不感孚也。

故在聖人。

時清時淨。

永契神明。

而在惡人。

齋戒沐浴。

亦可奉祀上帝。

足見人天之通。

全在清靜潔淨。

此佛道各教所同重者。

唯能清靜。

乃能光明。

唯能潔淨。

乃能誠一。

清明不二。

乃與神一。

神曰神明。

人曰誠明。

其明同。

則其觀同。

此觀之大用。

在通天人而一之。

佛之止觀。

道之樂淨。

其成一也。

皆智慧如神。

與儒之至誠正同。

為本天賦之一性一而能充之也。

故重在盥而不用薦。

盥致其清潔。

則誠明常在。

而感孚永不渝。

如人之目。

與生俱生。

常秉其高明之德。

與日月同光。

此即顒若之謂也。

顒字從禺。

猶寄也。

目寄於頭。

神寄於目。

而觀乃著焉。

是觀之為觀。

非僅外觀於物也。

必先內觀於神。

神自觀也。

觀心則神在心。

觀物則神在物。

唯觀其神為大觀。

以神本虛靈。

與天神同體。

觀而能化。

則人神無間然矣。

此之謂孚。

孚者和也。

太和無為。

純一不已。

則如日月之明。

萬古如斯。

而天下胥被其德。

共生成化育。

以迄無窮。

此下文所謂下觀而化也。

唯聖人之教。

可與媲功焉。

以天下萬世。

蔑不同其德用也。

故亙古而猶光明。

觀於顒若二字。

又可知其生成化育之自然自在。

與中庸中和位育之道。

實一致也。

讀者當審諸。

彖曰:觀盥而不薦。

有孚顒若。

下觀而化也。

大觀在上。

順而巽。

中正以觀天下。

觀天之神道。

而四時不忒。

聖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觀盥而不薦、以下三句原在首。

以觀之用。

在觀以成其德。

達其道。

而反於天一性一之原。

猶觀水也。

必察其源、而順其流。

知其德而致其用。

方為知也。

人之生也。

受一性一於天。

為仁為智。

一性一之本德。

因而致之。

成一人成物。

內外同成。

斯為盡一性一。

斯為返本。

大用。

在因觀以致其明德於天下。

天下化之。

凝其至道於一身。

身復於天。

而後觀用以全。

觀道乃大。

盥而不薦二語之義。

已見前講下觀而化。

指有孚言上觀以孚於天一性一。

下觀以孚於人情。

內外皆孚。

上下同化。

此化字、即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之化字。

實由一性一德致之。

所謂人物同誠。

天人合一。

則由大而入化。

自然而至。

無為而成者矣。

原文有孚顒若。

化之至也。

上孚天神而不疑。

下孚民物而同信。

如日月光明。

天下無不照臨。

萬物無不生成。

此所謂下觀而化也。

大觀在上三語、申明能化之由。

而見化之非偶然、亦非虛語也。

以觀雖不薦。

不重於儀。

而心常清明。

無時不誠。

則無時不明。

日月之能常明。

以其誠也。

人之能誠、亦如之。

唯能本天日之明。

因誠一之道。

順以導之。

巽以廣之。

立於正位。

行於中和。

而以推之天下。

則天下有不同化者哉。

觀以坤合巽。

坤則順。

巽則遜。

順則行之也易。

遜則受之也多。

以順能柔。

而遜能虛也。

柔以就物。

則無不入。

虛以迎物。

則無不容。

風行天下。

同被其聲。

地載萬物。

同安其形。

而又能集己之誠。

推己之仁。

猶日月中天。

歲時有序。

寒暑不二。

生殺無渝。

則中正之德也。

以卦二一陽一在上。

四一陰一集於下。

內有六二。

外有九五。

恰得其位。

以弘其道。

適其時。

以充其用。

此中正之義也。

即中庸中和之德。

所以為誠明之本。

一性一道之先也。

故觀天下。

天下莫不化之。

此有孚顒若之象也。

大觀在上、以立其本。

順巽中正、以推其道。

本立道生。

誠至明至。

則不待觀而皆信。

有所施而皆化矣。

以觀下觀字。

義與施近。

言以之加被於物也。

猶日月之照物焉。

先有其明。

而為天下之所觀耳。

故觀無不化。

就己言曰明。

就物言曰觀。

以我之明。

成物之觀。

即施也。

即觀之見於實用也。

故曰有孚顒若。

正如以鏡照影。

鏡中之相。

與所照之形。

無不孚也。

顒若者、喻其孚之至。

與化義同。

言化眾為一。

更無不孚。

所謂和之至也。

觀天之神道以下數句。

即申明上觀之義。

以天之道。

見於四時。

天之主宰曰神。

神道即天道。

日月星辰。

何非神司之。

四時之不忒。

神功之見於外者。

觀以二一陽一在上。

天爻之位。

一陽一在天位。

即天神之象。

觀於四時。

即知神道之運用。

神者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一陰一陽一不測者也。

大而能化。

聖而不可知者也。

而觀能測之。

能知之。

且能通而為一。

以施於天下。

則在乎誠。

至誠如神之謂也。

四時不忒。

神之用也。

觀於此。

則知天矣。

按卦象二一陽一覆被四一陰一。

猶神道之運行四時。

觀以一陰一長一陽一消。

往來不息。

還本復始、則為臨。

臨觀猶春秋也。

寒暑也。

至臨而春。

至觀而秋。

及春而暖。

及秋而涼。

誰實為之。

日之用也。

日者一陽一之宗。

一陽一者神之德。

天道有一陰一陽一。

而一陽一主一陰一。

神實主天道者。

故曰神道。

明一陽一之為用。

為萬物生化之本也。

是四時不忒。

神道也。

非神自為。

順乎二氣循環之數。

因乎天地生成之道。

而後定為例也。

夫神道非玄微也。

四時來復。

人所知也。

二氣消長。

人多昧焉。

苟鑾於觀臨。

則可明其故矣。

神道之致用。

為成天之生化也。

寒暑代遷。

春秋遞嬗。

一生一殺。

一榮一枯。

豈有他哉。

無非成其天道而已。

天道如是。

人物末有能違其律者。

人物皆天生也。

生於天者、順於天。

成於神者、應於神。

故聖人觀天道。

而立人道。

觀神道而設教。

教者人道之本始。

凡所以順天應神之道。

皆教也。

而莫大於宗教。

宗教以敬天奉神為始。

有宗教。

而後人道以全。

人道既全。

人生斯固。

則天下無不服矣。

服於教。

即服於天。

服於神。

天與神非他。

藏於心。

發於一性一。

與生俱生。

觀於心。

即知神之所存。

觀於一性一。

即知天之所在。

故重在自觀。

自觀以知之。

外觀以用之。

則神人同德。

天人共道。

則天下焉有不服者哉。

此所謂化。

此所謂孚。

此所謂觀。

大哉觀乎。

神道之見於四時。

人道之著於教。

何一非自觀成之。

彖文略述其概。

而釋文則詳明其義。

讀者其勿忽諸。

《宗主附註》

夫子講時雲。

彖辭釋文略有錯簡。

應改正如下。

彖曰。

觀盥而不薦。

有爭關若。

下觀而化也。

大觀在上。

順而巽。

中正以觀天下。

觀天之神道。

而四時不忒。

聖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

原文本如此。

內中尚有闕文。

然大致不差。

但就顛倒者改正之。

以觀有自觀外觀。

而外觀分上觀下觀,上觀於天神。

則以為教。

下觀於民物。

則以行教。

教成而化。

則天下鹹服。

而觀用乃畢。

彖辭雖簡略。

僅及盥薦孚顒一義。

而釋文則引申之。

以發杼內外上下之觀。

及行教化民之一精一羲。

為明聖人立卦作辭之本旨耳。

蓋彖辭重在下觀而化。

化即有孚顒若之意。

而何以能化。

則由於大觀在上。

而明天時之序。

順異中正以觀天下,而得民物之情。

是大觀在上,即觀天神時序以立教。

順巽中正。

即因天道神功。

推而致於民物以成化。

此上下天人之道。

始終本末之用。

皆發於彖辭二語言外之意。

讀者當細審之。

又彖辭。

尚有深義。

誠以此節辭旨。

關乎教化本源。

而教與宗教。

是一是二。

人多爭論。

教政二者。

孰輕孰重。

人亦難明。

即為教如何則能化。

立教如何則能久。

皆未有明確見解。

未知易經彖辭之義耳。

故夫子特揭之以告後世。

俾皆得瞭然。

庶教育之不虛行。

而教化之克光大也。

《宏教附註》

觀之彖辭原羲。

人多未明。

以泥於薦字。

遂謂為祭祀之時。

而不知不薦雲者。

正不在祭。

所謂心齋是也。

心無時不清潔。

固不在一刻之盥洗。

雖曰盥。

實以觀之用。

重在清潔,非必真盥洗也。

此義必活潑潑地看。

又曰觀天之神道數語。

含有玄義。

以教之來自神道。

即一性一道。

與中庸修道之謂教、實一義。

後人多不明。

遂誤解神道為怪誕。

以為聖人假神為教。

豈非厚誣古人哉。

此義不明。

神人之分。

亦不可知。

而世人疑雖之辭多。

實為易道不明之本因。

聖人一語。

實發明人生本源。

而示教之所由設。

觀爻辭一則曰觀我生。

再則曰觀其生。

與設教正是一事。

惜後人竟不悟也。

象曰:風行地上。

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孔子《宣聖講義》

此釋象辭。

明全卦之用也。

觀以巽上坤下。

風行地上之象。

有登高矚遠之意。

先王因之。

省萬方。

觀人民。

而設教化。

省猶觀也。

省察方物。

觀測民情。

為設教之本。

不然、教不行也。

教所以化民。

正如風之行。

故因觀而後設教。

教乃成。

非如一師一徒講誦於一室。

一長一幼指畫於一隅之為教也。

蓋必有法於觀。

觀者神道之見也。

日月之明。

四時之序。

皆天之教化也。

故先王以之成其教化焉。

為其大觀在上。

下觀而化。

因民之情。

適地之宜。

而自成教化也。

不以日行地上。

取火地晉之象。

而以風地觀為則者。

實以風行速而善變。

因時而有方。

與為教之道恰相類也。

不稱聖人君子為設教之主。

而稱先王者。

實以教行自上。

必有其位。

天降下民、君即師也。

言先王、即賅聖人君子矣。

夫觀與臨異。

臨起自下。

則由內而外。

觀發自上。

則由高而卑。

故稱先王。

重在位也。

臨以一陽一升一陰一降。

得時之盛。

觀以一陰一息一陽一消。

用時之恆。

恆則不變。

德用乃大。

故稱先王。

重在久也。

教者化民成俗。

非一日之功也。

因時制宜。

非一時之效也。

久而弗替。

則教化愈遠愈大。

時而應宜。

則教化愈廣愈新。

此皆為教要道。

而所固有之義也。

聖人則之。

先王行之。

有位以推於下。

其勢順。

因時以致其用。

其道正。

此彖辭之所謂也。

天且以之成四時之序。

為生化之原矣。

則人所取以設教者。

其功用亦可媲天。

此即所謂神道設教。

天下鹹服者也。

神道者天之道也。

因觀而後著。

故先王之教,亦因觀而後大。

後人苟欲興教化民,。

亦當取法乎觀。

大哉觀乎。

風行地上。

風無時不行。

教無時不立。

人天一貫之道。

實自此啟之也。

夫省方觀民。

為取法觀之用。

而設教成化。

為致成觀之功。

此固一事。

然有本末始終之義焉。

蓋觀固含具此二義。

即人己同觀內外共盡之道。

觀於民情方俗。

而後有施教之方。

因於教行化成。

而後致育民之效。

二者不得失其一也。

有日之光明。

而後四時成序。

有四時之代謝。

而後生化成功。

人之於教。

非如官令之嚴。

亦非如母一愛一之慈。

必兼有之。

始可化成無跡。

故為教不難。

而行之難。

行教不難。

而成之難。

為教自我。

行教自人。

成教則人我所共者也。

教之成也。

如風之行。

如雨之潤。

如日之暄。

此天道之見於四時者。

若非其時。

則皆害矣。

久風必窳。

久早必枯。

久潦必腐。

非其地也。

亦如之。

當夏而寒。

遇冬而熱。

皆害也。

為其不時而至也。

人之為教亦然。

禮義仁智。

有所宜也。

地異俗。

民殊風。

苟非所宜。

善亦惡矣。

斯教之不行。

行之不成。

非不教也。

不得教之道耳。

此省方觀民。

實設教之本。

而莫非法於四時之不忒耳。

故聖人以神道設教。

因於觀也。

觀於天而知立教之義。

觀於人而知行教之方。

觀於人己、而知成教之道。

教者聖人生成之德。

位育之功。

其致之於成。

乃若此不易。

則由民情方俗之不一也。

然不一者。

有可一之道。

所謂生同一性一。

一性一者天所予。

因一性一而教之。

則無不服。

此彖辭特揭神道二字也。

神道者止於心。

成於一性一。

通於天下。

一也。

中也。

和也。

必先察其眾。

而後得其一。

必先察其偏。

而後致之中。

必先察其乖。

而後導之和。

而必己先克一焉中焉和焉。

即所謂巽而順。

中正以觀天下者也。

明乎此。

足以言神道設教矣。

象辭恐人末明。

故以省方觀民四字、申釋其義。

讀者勿謂與彖辭不同也。

初六:童觀。

小人無咎。

君子吝。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觀初六爻辭。

言初爻之用也。

觀以觀人為本。

而以巳成一人之觀為用。

人已同觀斯盡觀之道。

初六處於下位。

為一陰一昧之時。

雖可以上觀高明。

究不得實踐之益。

比於人之童年。

仿於大人。

以增其知識。

而非由己所悟。

接於外物。

以助其技能。

非己所諳也。

故曰童觀言所觀極幼稚。

所得極微細耳。

如小兒在家庭間。

習見習聞。

無非日用尋常之事。

在鄉里間。

有交有接。

無非俚俗來往之情。

則所觀者既平庸而所得者當卑隘。

以其取固不多。

而志亦不大。

遇固不廣。

而容亦有限也。

蓋初六位卑而一性一懦。

時早而心略。

其志與情皆如此。

則其成就、亦復如是。

故名之童觀。

而小人用之可無咎也。

小人無咎者人以其童稚昏昧之時。

不與深責也。

若君子則不宜。

君子以觀成德。

以觀達道。

而取法於是。

其必為他日之侮可知。

此君子小人乃指大人與細民言。

非以德稱。

乃以識辨。

識之不足。

如鄙俗之夫。

婦女之見。

與童稚相類者也。

若君子則為有識之士。

有學問以加其見聞。

有閱歷以廣其才智。

大異於童稚也。

則不得用初六之觀。

吝者悔之始也。

取與不足為吝。

於財然於學亦然。

觀以立教。

教以成學。

學之不足。

即教之不完。

觀之不備也。

故童觀觀之最初。

童孩之事。

小人之學也。

所為觀者。

既無足稱。

則所用於觀。

亦不足道。

而列以為辭者。

本爻象之義。

重蒙養之教。

人莫不始於童。

學莫不始於下。

由童成一人。

由下上達。

此教學之階。

人生之度。

不得躐也。

而有宜不宜焉。

小人所宜。

以其易也。

君子所否。

以其陋也。

易則易見其成。

陋則易蔽其進。

故辭明揭之。

使後人知所取決也。

夫初六、非終於卑下也。

苟觀之不已。

由漸以進。

則童且壯。

下且升。

昧且明。

小人且為君子矣。

辭雖辨於小人君子之用。

而其意仍重在觀。

觀以竟其用。

則初六之童觀。

正猶小兒之初學。

將來成就。

曷可量哉。

日吝者。

明其不可小取而自吝也。

《宗主附註》

觀以光照四表之義。

推為教行萬方之用,故立教必本干觀。

在蒙卦以蒙以養正為聖功。

而觀之爻辭。

即首曰童觀。

其羲正同。

蓋吾國教育。

重在提挈一性一道本源。

即良知良能之栽培發育。

使更擴而充之。

光大之。

以底予成而已。

必因童蒙之時。

一性一情之正。

予以教養。

時以啟發。

如灌概萌芽。

浚導泉源。

為之至易。

致之至順。

則人天本未一貫。

誠明終始相成。

既非鑿方為圓。

屈作柳棬之河擬。

故施行如水就下。

如風偃草。

其事猶指掌也。

此本於巽坤之合。

風行地上。

風喻其行之速。

地喻其化之順。

風言善變而不拘於形。

地言能載而莫比其厚。

此雖卦義。

實為教言也。

故彖辭揭出設教一語。

以告世之用觀者。

其意至深切矣。

象曰:初六童觀。

小人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

而見童觀之非大觀也。

彖辭明言大觀在上。

必以天道為觀。

神道為用。

始稱大觀。

意即能通天人之道。

達一性一命之源。

而成位育之功。

方謂之大觀。

方克稱觀之用。

而非如童觀之微細卑下也。

小人道句。

言非不可觀。

徒以其為童稚小人所宜耳。

六二:闚觀。

利女貞。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觀六二爻辭也。

初六位卑而時早。

故曰童觀。

六二位雖正、而在內。

爻亦屬一陰一。

有暗昧之象。

故曰闚觀。

闚者、由內向外。

由暗向明、闚視也。

非正視曰闚。

含有竊窺之意。

然六二居正位。

非不得正視。

而曰闚者。

以在內也。

故字從門內規字。

與窺字同。

窺從一穴一內視。

闚從門內視。

皆有竊伺之意。

為六二在內而觀外。

在下而觀上。

處一陰一暗之地。

觀高明之光。

其情景正如由門視外。

由一穴一視上也。

闚觀雖為觀。

亦非觀之正。

故曰利女貞。

言此乃婦女所為。

非男子丈夫所宜也。

稱女貞之利。

則知男子之不利。

與初六童觀宜於小人、不宜於君子。

其意相似。

因六二為內中位。

女子之所居。

女不言外。

所闚亦無幾。

縱有所觀。

無非婦人女子之道。

蓋在家門以內。

所見多屬家常瑣碎之事。

所接多關戚友交往之人。

則所由觀而得者。

不過家人婦女之道。

而非如彖辭所述之大用也。

徒有利女貞而已。

女子以貞為利。

六二得正位。

故稱貞。

然六二非惡也。

雖闚觀不足以語大。

而女子分所當然。

女一陰一也。

居內而治家事。

此天地間不易之理。

若反之。

是將女不女。

家不家矣。

女子主內。

則男子之不宜問內事可知。

男子主外。

則女子之不宜問外事可知。

此一陰一陽一各有其德用。

反之者必亂。

非不平也。

正所以互成其用。

故闚觀利女貞。

女子之所宜也。

象曰:闚觀女貞。

亦可丑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

而見觀之為用。

實有最大者在也。

可丑非指女子。

乃以男子亦如女而闚觀。

則丑也。

男子之觀。

必正大光明。

以合乎天神。

成其位育。

若六二之闚觀。

既非正大。

又不光明。

斯為道之可丑。

而徒婦女之所宜耳。

在初六以童觀為童駿所宜。

在六二以闚觀為婦女之利。

皆以其乖於正大光明四字。

即違於大觀之則也。

以初二兩爻皆一陰一。

而在下在內。

則其為觀。

僅能及人。

而不能成己之觀。

僅能及近。

而不能達遠之觀。

身居卑下。

則不能進接高明。

身在暗昧。

則不能宣示遠大。

此爻辭所以不取也。

丑字有可恥意。

言觀之為用至大。

若限於如此。

是可恥也。

然人由童而後成一人。

由家而後治國。

由小以大。

由內以外。

亦人道之次序。

不可不知者。

學而至於成。

教而達於化。

皆當由近及遠。

由粗及一精一。

則初二兩爻之觀。

固為觀之基也。

讀者勿以辭害意焉。

《宏教附註》

觀之為用。

有大小本末始終一精一粗之分。

合全卦六爻。

則可知其次序矣。

聖人重在成德達道。

故於初二爻。

少所許可。

然不可不知有此關耳。

且必審其得失。

明其利害。

方足以語於大觀。

故辭揭其要。

而夫子更詳闡其義。

讀者當細之。

六三:觀我生進退。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觀六三爻辭。

言本爻之用。

及其所觀之道也。

六三居下卦之終。

為人爻之始。

卦位為一陽一。

而爻為一陰一。

一陰一加於一陽一。

有浮雲蔽日之象、於人為情一欲蔽一性一之時。

蔽則不明。

而觀不成。

觀之不成。

則貴反觀。

反觀有得。

則光明自復。

爻辭曰觀我生。

即反觀也。

生者一性一也。

生之本也。

人生唯一性一為本體。

為真我。

一性一外之身。

物也。

身外之物。

亦物也。

物皆足為一性一之蔽。

不察而辨之。

則物我莫分。

主客莫定。

而將終於昧惑。

不得光明之境。

六三前後皆一陰一。

已有重一陰一蒙翳之象。

而以一陽一位遇一陰一爻。

又有群一陰一交蔽之情。

此為大觀之阻礙。

觀德之障害者不少。

所幸者。

以一陽一位在中。

與九五相應。

依卦位之數。

與上九相孚。

而得自覺其晦塞。

反觀於本來之真。

此觀我生乃迫於物。

而不得不求之一性一也。

困於妄。

而不得不索其真也。

我生有真。

不間諸妄。

我生有一性一。

不溷諸物。

此觀之為用。

由事而進於道。

由人而返諸天。

是亦人道根本工夫。

而為觀用始終途徑也。

蓋我生有本有末。

有始有終。

天一性一本也。

始也。

物慾末也。

終也。

由本而及末。

始而達終者。

誠之至。

自誠明者也。

由末以溯本終以返始者。

學之道。

自明誠者也。

自誠明謂之一性一。

自明誠謂之教。

因其未明。

而後反觀我生。

此教學工夫。

即中庸修道之謂教。

教成於觀。

觀歸於一性一。

即中庸率一性一之謂道。

生皆有一性一。

一性一即生。

觀生即觀一性一。

觀一性一即觀一切。

一切莫不出於一性一也。

唯能觀一性一。

乃能觀一切。

以一性一為本。

一切其末也。

不知本。

無以明其未。

譬如觀水必察其源。

觀木必察其根。

一性一者一切之根源。

不得其真。

又安能辨其孰妄。

不得其實。

又安能辨其孰虛。

此觀一性一、原為觀一切。

一性一明一切同明。

則觀我生。

直是觀天下。

一觀而萬象俱見。

萬物俱明。

故曰進退。

言其上下徹也。

進退猶本末始終內外之意。

與俗語橫豎好歹相類。

即一切也。

一概也。

以我生足以概一切而無餘也。

象曰:觀我生進退。

未失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言爻辭之義也。

道字宜注意。

即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道字。

亦即中庸率一性一之謂道。

道字。

亦即形上之謂道。

道字。

蓋道猶路也。

上下升降來往之路也。

即爻辭進退二字之所指。

進者由此道。

退者亦由此道。

故曰末失道也。

我生即道。

生而有一性一。

即日一性一道。

生而為人。

即曰人道。

生而受命於天。

即曰天道。

生而通誠於神。

即曰神道。

道一也。

以其名名之。

此爻辭以觀我生進退。

而釋象則曰末失道。

言末失所生之道依據雲耳。

生而依據於道。

正如行之由路。

行不由路。

將何以行。

生不由道。

將何以生。

而此道實與生同具者。

固不必求於外。

但反觀我生。

則得之矣。

我生何以見其為道。

則由進退之間見之。

即如氣之升降。

物之往來。

天光上下。

日月分明。

皆此道之著也。

而我生實在其中。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

足以證明進退之皆為道矣。

夫進退之義。

引而申之。

則如生之與死。

成之與敗。

貴之與賤。

富之與貧。

賢之與愚。

強之與弱。

皆進與退之例。

皆莫不循道以行之。

大者如日月往來。

小者如草木榮瘁。

皆相為進退。

一進一退。

不差亳黍,此即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道。

消也長也。

生也化也。

莫不與吾生進退同。

觀其一。

知其餘。

觀在我。

所知達乎天下。

此觀我生。

為大觀之始終。

實非童觀之止於小人。

闚觀之止於婦女。

可相比擬者也。

故釋文以一道字。

明其所觀、不僅為一己也。

不僅為一事也。

不僅為一物也。

人己事物。

皆在道中。

觀而得道之所始終。

則天下無所逃矣。

故觀我生。

人道也。

亦天道也。

事物也。

亦一性一命也。

而何以必觀。

則由事物之已繁。

人欲之已盛。

將有迫而失道之虞。

如雲霧蔽空。

不見天日。

煙塵滿地。

不睹河山。

則將何以為道。

又何以成其德哉。

此反觀之必亟也。

反觀而得。

則推之無不得矣。

是觀我生。

乃大學問。

唯三上兩爻能之。

以人順情之易。

而返一性一之難也。

唯聖智知其難。

則求其易。

知其易。

則致之難。

故因六三上九。

事物紛陳。

情一欲充斥之時。

而奮起以反觀所生。

尋道之所在。

乃不致因物害道。

因情害一性一。

一性一道既得。

我生益昭。

此觀之所以為大也。

中和之德。

位育之功。

皆於是觀中致之。

故未失道三字。

即成道之嚆矢。

而亦誠明之樞機也。

讀者宜與中庸全書貫通之。

方足以盡其用焉。

《宏教附註》

觀我生。

是知止工夫。

致誠明。

致中和。

皆自此始。

向來人未注意。

以為與初二爻之觀同。

實失古人立辭之旨。

講義特拈出之。

讀者宜細昧焉。

六一四。

觀國之光。

利用賓於王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觀六一四爻辭。

言四爻之用也。

觀之大用在觀光。

上以觀日月之光。

而明四時生長收藏之用。

中以觀國家之光。

而定修齊治平之道。

下以觀民物之光。

而得育化裁成之理。

此聖人以觀光為貴也。

光者譬如日月之明。

草木之華。

情俗之見於外者。

意志之形於物者。

皆光也。

而觀者亦有先後輕重之取法。

為其位與時之所宜。

體與用之所合也。

觀之六一四。

在上卦之始。

迫近九五。

上應上九。

皆一陽一也。

下聯六二。

與初六中接六三。

皆一陰一也。

本爻又以重一陰一。

居乎其間。

有如大臣之職。

宰輔之位。

上親其君。

而為群下所瞻仰。

故有觀國之光之喻。

非復如前各爻所觀者、之徒切近乎身也。

觀至此。

進於大觀之用。

而為成己之後。

成一人成物之時。

猶明德之及治平。

中和之近位育。

內有已誠之道。

外待推其同誠之功。

己有既明之德。

人正望其共明之教。

此君子成道而達德之日。

亦即、自觀以為人觀之時也。

觀國之光、自觀也。

亦為人所觀也。

君子學之末成。

先求觀於人物。

學而己成。

則將更作為人物之觀。

是六一四之觀。

乃以己之有所觀。

共以成天下之觀。

己之所得者。

不藏於身。

己之所知者。

不迷諸眾。

此中庸誠明而至於化。

大學誠正而達於至善。

實成一性一之道。

己無復人己之殊觀。

故但曰觀國之光。

不別其為人為己也。

夫觀必有所見。

而光為最。

國光、猶國家文物典型。

制度威儀之類。

而教為最著。

以教之化。

正如光之照也。

人民風俗。

地方情態。

皆關教化。

亦皆國之光也。

故觀者察焉。

為將以推致其用。

成為大觀耳。

是六一四之觀。

非止於一觀而已。

必有所成。

則以觀成其用。

以為國之治平。

民之化育。

故曰利用賓於王。

言將為王之賓。

而助王以成其治平。

弘其教化也。

不曰臣曰賓者。

重在教耳。

教重在師資。

師尊而後教大。

故不敢臣。

而以賓待之也。

或曰賓王猶客卿之例。

乃異國遣使觀光之象。

是固可解。

而非原辭之義。

蓋自初至上、全卦六爻。

皆垂在觀以成用。

以己觀成天下之觀。

如日月之有明。

以為天下明也。

由童觀始。

自幼學也。

次以闚觀。

自家道也。

進觀我生。

自成己也。

再進以觀國光。

則由己而及成一人也。

成道盡一性一之次第如是。

行教立學之次第亦如是。

有必至之理數也。

六一四之觀。

己由而外。

由家而國。

由己而人。

乃觀之近於大成也。

故賓王之義。

即言為國之師。

而若王之賓也。

政教合一。

則王猶賓。

君即師也。

政教分行。

則王主治、而師佐之。

如賓主也。

而文義頗含有服官從政之意。

即大學明明德之義。

必以治平為終極。

則觀之成用。

必以成教宣化為終極。

不得徒事於一人之明。

而不顧天下之迷。

則學成而仕。

道成而用。

乃天一性一之常。

亦之原義也。

故曰利用。

言以此為利耳。

民之所望。

王之所尊。

尚何不利哉。

象曰:觀國之光。

尚賓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

言上下之所尚。

而有必賓於王之勢。

不許其獨善而隱居也。

以六一四一逼一近九五。

一陰一樂就一陽一。

一陽一樂求一陰一。

剛柔協和,有必然尊親之勢。

尊則敬至。

親則一愛一至。

敬一愛一不愆。

乃賓主之象。

故辭述之如此。

學者須知觀之用。

在省方設教。

而教之設。

必由上一位。

師之所尊。

不必位也、則不拘上下。

苟有位而兼為師。

自無賓王之稱。

若位至而不克當師。

有待於賓禮下賢。

以佐王之位。

是六一四一爻。

由下而上、順序之象。

此所以與九五有別。

若九五之觀。

已在位矣。

自無賓主可分。

讀者勿泥其文。

而誤解賓王之義。

以為古人政教末分。

不得有賓主之稱。

要知政教不分。

君師固不同也。

不分者。

君兼師。

非君即師。

且君雖兼師。

仍不廢賓賢之禮。

以天子亦有師也。

六一四指賢人在下者言。

非指君師。

亦非指官吏。

乃以觀用重在成教。

而人人皆有作師行教之責。

則在下猶可以所觀賓於王。

而致之於用也。

故利用句。

實為六一四爻之大用。

亦成用由己推及人之序也。

九五。

觀其生。

君子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觀九五爻辭。

言本爻之用也。

原本觀其生。

後人誤與上九辭錯。

今改正之。

九五居全卦正位。

有天子之尊。

得位乘時。

如乾之九五。

乃大觀在上之象。

正與日月中天相似。

居中矚外。

在上俯下。

無所不見。

無所不照。

此九五之觀。

乃全卦大用告成之時。

即觀道普及之日。

由上觀下。

由我觀眾。

人己同明。

天下底定。

詩所謂緝熙光明。

書所謂光被四表。

乃君人之德。

照臨宇內。

而生成萬物。

致功位育者也。

其道雖多。

不外乎觀。

觀至則德至。

觀之所得即為明。

此所謂明明德於天下也。

故仍重在觀。

觀其生。

其指人民、指萬物。

指天下一切。

而重在觀民。

辭曰觀其生。

原不獨指民。

釋文則曰觀民。

以民先於他物也。

其生者。

民物之所生。

亦其一性一也。

情也。

生成之本也。

因觀而得其道。

則立教之所本。

因觀而行其德。

則成政之所本。

皆莫離夫明。

莫外乎觀也。

與六三觀我生所觀同。

而人己不同。

所明同。

而鉅細不同。

必有其位。

始克明其德也。

故以德為本。

以位為用。

德之不逮。

不足觀也。

故曰君子無咎。

以君子既具其德。

斯足充其觀。

而致之用也。

君子之德。

何由見之。

則在以前數爻所觀見之。

既觀於童時。

復觀於家人。

更靜觀我生之本。

以識天一性一之源。

又縱觀國家之光。

以揚師教之烈。

則其德之己成。

可知矣。

故無咎者。

言其非徒騖外觀。

而好為誇大者也。

內不足者。

不足以言外。

己不足者。

不足以及人。

今欲一人之所得。

而為天下之明。

平日之所思。

而備天下之試。

其所負咎。

寧易言哉。

苟非君子。

當不免矣。

故爻辭言君子者。

重在內觀之已成耳。

象曰:觀其生。

觀民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

揭示九五之觀。

與前有別而已。

為九五有其德。

在其位。

足以下觀萬民。

而著其明德。

發為政教。

以成天下之觀。

猶日月之為萬物明也。

上九。

觀我生。

君子無咎。

孔子《宣聖講義》

此觀上九爻辭。

言上爻之用也。

上九在全卦之終。

居上極之地。

與前數爻不同。

物極則變。

變則返其始。

觀變反為臨。

則非復觀之用矣。

而就觀言。

上九乃大觀既成。

全用告終之時。

猶日月之將西沈。

歲月之將改換。

其德宜退藏於密。

其用宜返求諸始。

故爻辭曰觀我生。

即反觀也。

與六三之辭同而不同。

反觀同。

而為用不同也。

六三反觀。

先求諸內。

將以為外也。

先省諸己。

將以為人也。

上九反觀。

則因人物已成。

內外並至。

功成身退。

仍還我素。

即位育之後。

德至而道凝。

仁智同成。

人誠而己誠。

無為之時。

無可為之境。

則不復進。

而隨天道以退休焉。

故曰觀我生。

重在返本還原。

而不徒馳於外。

以忘其內。

徒重其人。

以忘在我也。

是與九五恰相對。

九五以己之既成。

推之及物。

故重在外。

上九以人之同成。

返而求己。

故重在內。

而皆曰君子無咎者。

以唯君子能之也。

君子內淑其身。

則思外善天下。

外成於物。

則思內全其神。

內外無所不宜。

則進退無所不當。

故皆以君子稱。

若非君子。

則內有未備。

或急於外達。

外若已行。

或忘於內省。

是皆有咎。

而不免人己同誤。

此九五之無咎、重在德。

德成而後推及天下。

上九之無咎、重在道。

道行而仍返葆諸身。

其用一也。

苟無德者。

不足以善世。

而強為之。

宜有咎矣。

苟忘道者。

不足以淑身。

而強求之。

亦有咎矣。

唯九五之外觀。

在己成德之後。

上九之反觀。

在天下同明德之後。

所謂人己同至。

內外同盡。

乃能無咎也。

且上九無咎。

較九五為難。

則有為者易進。

功成者難退。

九五居可為之時。

人皆知進取之得計。

故懷道以迷世者少。

上九當無為之日。

人或忘退修為知幾。

故違時以遭禍者多。

而君子則不然。

君子進以道。

退以道。

道與時行。

因時為利。

故出處皆免於咎。

此彖辭重在觀天時與神道。

天時神道。

進既有功。

退亦有利。

功利不失。

以為萬物之生成。

如春生秋殺。

夏長冬消。

其道同也。

當其時之宜耳。

而君子法之。

進退皆免於咎矣。

象曰:觀我生。

志未平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君子無咎之義。

而見反觀之合道也。

上九雖在德行道立之餘。

而值時窮數盡之際。

志雖欲用。

勢已不許。

唯有體天道之消息。

應神遭之退藏而自返求於身。

以長葆其道。

此所謂志末平者。

在人情為末平。

在天道則恰得其平也。

如谷秋熟。

樹成材。

正當長享榮育之時。

乃反遭割裂摧一殘之害者。

以人情言。

豈非不平之甚耶。

而不知天道。

功成者退。

時至者滅。

乃數之所定。

理之所宜。

雖若不平。

實適劑之於平也。

君子法之。

因不平似求其平。

當明德及於天下之時。

乃反而求其道於心身一性一命之內。

正所以應消長之數。

為遞嬗之圖。

故道德日新。

教化日永。

而大觀成矣。

讀者於末平二字。

尚細昧其一精一義哉。

《宗主附註》

夫子示九五上九兩爻爻辭互錯。

應改正。

即九五觀其生。

君子無咎。

上九觀我生。

君子無咎。

一為其字。

一為我宇。

本訛前作後。

與原義不合。

以九五乃在上一位。

下觀眾民之生。

故曰觀其生。

上九乃時位巳窮。

極則必反。

故反觀我生。

與六三同。

此因時位所宜。

物我所異。

或為內觀。

或為外觀。

觀同而所得不同。

自初爻至九五。

皆由內而外。

由己而人。

以盡其一性一之德。

而成己成物。

至上九功成身退。

人己同成。

乃又返於內觀。

常樂我淨。

此君子能恆久不變。

如日月之長明。

與萬物之隨時自化者有別。

故爻辭揭明君子也。

且觀我生在三與上爻。

以三為下卦之終。

上為上卦之盡。

苟推而反其上下。

則三即上。

上即三。

是皆有反觀之機。

而得觀我生之稱也未未平平字。

夫子巳明示其義。

人或有求達。

特為申述之。

凡物皆不平。

而始終異。

始平者終不平。

上爻居終。

故與以下各爻異志。

猶曰不平凡也。

言與前各爻不相類。

不相等。

而獨別其志趣耳。

正如君子出處不與凡人同。

行止不與眾人偶。

遂能急流勇退。

以成其反觀之行。

是所謂志末平。

實言君子之所抱。

不與平常齊。

而擭占無咎耳。

不然。

貪位戀權。

不復自返。

則同於常人。

而難免高危之咎矣。

此因二一陽一在上。

易變為剝。

及時自退。

則孚於泰之只平。

失機求進。

則蹈於剝之不利。

此一進一退之別。

恰與六三爻辭相應者也。

學者審之。

《宗主疏述》

觀之與臨。

一往一復。

一反一正。

實一卦而為二也。

然按之卦象。

臨為坤兌合。

觀為巽坤合。

同一坤也。

而一在上。

一在下。

而臨之兌。

與觀之巽。

一為少女。

一為長女。

皆一陰一也。

雖有四卦。

實祗三卦。

即坤兌巽是也。

坤統三一陰一。

獨闕離者。

離與坤合則為晉。

晉乃坤之得乾氣最中和者。

臨觀之變。

為萃與升。

莘與臨一反覆。

升與觀一反覆。

其卦爻之一陰一陽一同。

其位則異。

同者其體。

異者其用。

故臨之與萃,觀之與升。

有相類處。

然周易以觀次臨。

而獨取其往復之氣者。

為臨為有餘。

觀為不足。

臨為剛盛。

觀為柔勝。

臨為進取觀為進守。

其德用恰相反相成也。

以臨之彖辭言。

至於八月有凶則遇觀也。

氣窮則變。

臨以十二月卦。

至泰為春。

一陽一之長也。

觀八月卦。

至否成冬。

一陰一之盛也。

一陽一長則一陰一消。

一陰一盛則一陽一伏。

此天地不易之之理數也。

是代臨。

應為臨之消。

一陽一之替。

而八月之時。

則一陽一猶末窮也。

觀用一陰一攝一陽一。

以坤遇巽。

巽為一陰一之長日近於坤。

其德為其順。

某用為靜。

亦合於坤此異乎臨也臨之兌則近於乾。

天一生水。

澤得一陽一氣之化。

如日光蒸為雲雨也。

故兌雖少女而用能孚乾。

一陽一氣得伸。

以佐行健之道。

而協大生之功。

此臨之備四德有同於乾也。

而觀則反是。

故用觀者。

當先知之。

觀坤與巽合。

共四一陰一爻在下。

而一陽一爻在上。

恰如人仰觀。

一陽一主升而在上。

一陰一主降而在下上下不交。

各成壁壘。

有旁觀之象。

一陽一集為光明一陰一凝為晦滯。

二者相比亦成美觀。

如斜一陽一照雲氣而成朱霞。

霽日映雲色而為虹霓亦可觀之象也。

故名曰觀言有物也。

有物則有文。

有文則有象。

觀其象。

察其文。

明其物。

則格致之道也。

故聖人因觀而設教。

因教而重神逍。

神道以明教化以成。

而天下鹹服。

蓋莫非由於觀。

人觀於聖。

聖觀於神。

神功運行。

天時順序觀天則知日月之明。

觀地則知山川之利。

觀人則知生成之道。

觀物則知交際之禮。

觀於此者明於彼。

觀於前者明於後有觀始有明。

故聖人尚觀以臻於明。

佛言止觀而生定慧儒言誠而明。

其道一也。

皆仿於之羲也。

故稱大觀。

有觀始知其大。

不觀。

則天地猶無物也。

況其下者乎。

觀之二一陽一在上。

正如日月之經天。

江河之行地。

人之雙目光明。

夜之燈燭煌。

皆有可觀而能觀也。

乃能成其用。

在天為光明。

在人為智慧。

莫非觀之所成。

故以人明神。

以神立教。

為第一義焉。

夫要義在觀。

觀天則知天時。

觀人則知情俗。

而因觀以成觀。

是謂人己同觀。

天人共見者也。

觀天時之行。

人物生成之本。

觀民情之異。

風俗習尚所關。

則必有以順循之。

導正之。

順循者。

因天道以立人道。

導正者。

因民俗以立民教。

合而言之。

則彖辭所謂神道設教是也。

象辭曰。

風行地上觀。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蓋申述彖辭神道一語。

而見教之能化。

天下之能服者。

非徒教也。

必先有其道焉。

道者何。

即神道。

神者何。

即天道。

天道見於四時。

神道著於日月。

而人應之。

則一性一命也。

一性一所以承天之生。

命所以推神之運。

不外二氣相遘。

剛柔相交。

一陰一陽一併行。

生化不己之率。

故神道亦猶曰一性一道而己。

人一性一無不善也。

以靈明同於神。

神功無不遍也。

以虛微賦諸一性一。

成一性一存存。

逍義之門。

神道設教之謂也。

各正一性一命。

保合太和。

神道設教之謂也。

神為一陽一德之尊。

故主於天。

屬乎乾。

面能翕乎一陰一。

並乎坤。

此二氣永相隨相蕩。

如師友之切磋。

夫婦之倡和也。

唯其相違相成。

乃能遂其生化之用。

唯其相促相及。

乃能其調劑之功。

此天道神道。

舉以一陰一陽一消息成其德也。

而觀著焉。

一陽一少一陰一多。

似有不侔。

而一陽一在上。

當消之時,則其氣純而易與。

德緩而易和。

與泰否之相持太過。

臨之相一逼一特甚者不同。

故最宜於相生相成之用。

而聖人因之以設教焉。

教之為用。

正如是耳。

人一性一同也。

而情各殊。

同則易入。

殊則難久。

必因其善奢掖之。

惡者抑之。

明者升之。

晦者沈之。

而後歸於一。

一者一性一也。

道也。

神也。

天也。

一而後無悖於所生。

則有末一者、必使之齊。

齊而後一。

此化也。

服也。

是教之用。

為以道一民者也。

一莫過於神。

則教之仿於神道。

亦理之必至。

數之必然也。

神道之一。

即由四時不忒可以見之。

所謂至誠無息。

悠久無疆。

天之道也。

聖人之教。

亦依是而定其則焉。

此神道設教雲者。

非必祭祀禮拜供奉趨蹌也。

唯法神之一。

而致之於教耳。

神無不至。

教亦無方。

神無不通。

教亦無類。

神上下皆照。

教賢愚同化。

神體用兼賅。

教本未皆備。

此神道設教之概也。

而最要者。

本神之靈。

至教之效。

師神之德。

成教之功。

神以無為而無不為。

教亦如之。

神以體一精一用弘。

教亦如之。

神以高明博厚。

成其覆載之德。

教亦淵源廣大。

達其育成之功。

神以消長剛柔。

致其不息。

教亦覃思默契。

化於無形。

故神與教。

同其用。

而一其功也。

謂之神道可。

謂之人道亦可。

蓋神非他。

一性一所固有。

氣所素通。

安得目為奇誕。

而詆為怪異耶。

象之以風行地上四字。

喻神道。

亦喻教化。

觀民設教一語。

言教化。

亦言神功。

以神為一切之宗。

妙萬物而為言。

二氣之良能。

行四時而無改。

故以象教之功用。

觀之德也。

要知天以神道而成天道。

故萬物生成。

聖人以神道而成教化。

故萬民化育。

此教並覆載。

參生化。

而齊天地之德者也。

若無教則何以副三才之稱。

而全一性一命之本原哉。

然教之所指。

乃如上述者。

非僅謂師弟校舍之講習。

文宇咿唔之勤勉己也。

必有以生成斯民。

而同歸於一性一道。

左右神道。

而直成其位育。

方得為教。

方得為神道設教。

蓋自古聖人所立之教。

方足稱之。

固不問其為宗教否也。

宗教之教。

果乖此羲。

亦奚以名教。

非宗教之教。

苟合此義。

亦奚不名教。

易雖不分宗教。

實則上古聖人之教。

如道儒者。

皆是教耳。

果宗教乎。

果非宗教乎。

願後之讀是彖辭者自辨之。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證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