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後魏書》曰:孝莊皇帝,諱子攸,彭城王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

太平御覽

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

○後魏敬宗孝莊皇帝

《後魏書》曰:孝莊皇帝,諱子攸,彭城王勰之第三子,母曰李妃。

肅宗初,以勰有魯一陽一翼衛之功,封帝武城縣開國公,幼侍肅宗書於禁內。

及長,風神秀慧,姿貌甚美。

拜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雅為肅宗所親待,長直禁中。

遷散騎常侍、御史中尉。

孝昌二年八月,進封長樂王。

轉侍中、中軍將軍。

及武太元年春二月,肅宗崩,大都督爾朱榮將兵向京師,謀欲廢立。

以帝家有忠勳,且兼人望,一陰一與帝通,榮乃帥眾來赴。

夏四月,帝與兄弟夜北渡河,會榮於河一陽一。

南濟河,即帝位。

以兄彭城王邵為無上王,弟霸成公子正為始平王。

榮為侍中、都督內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衛,封太原王。

百僚相率,有司奉璽綬,備法駕,奉迎於河梁。

車駕巡河,西至陶渚。

榮以兵權在己,遂有異志,乃害靈太后及幼主,次害無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公卿以下二千餘人。

列騎衛帝,遷於便幕。

車駕入宮,御太極殿,大赦天下,改武太為建義元年。

是月,汝南王悅、北海王顥、臨淮王彧前後奔蕭衍,郢州刺史元願達據城叛。

五月,加大將軍爾朱榮北道大行台,以尚書右僕射元榮為東道大使,征東將軍、光祿勳元欣副之,循方黜陟,先行後聞。

大將軍爾朱榮還晉一陽一,帝餞於邙一陰一。

六月,通直散騎常侍高乾邕及弟帥合流民,起兵於齊州之太原,頻敗州軍,詔東道大使元欣喻旨,乃降。

是月,葛榮饑,使其僕射任褒帥車三萬餘乘南寇,至沁水。

幽州平北府主簿河間邢杲,帥河北流民十餘萬戶反於青州之北海,自署濮王,年號天統。

詔諸有私馬仗從戎者,職人優兩大階。

詔當親御六戎,掃清燕代,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帥一精一銳十萬為左軍,上一黨一 王天穆總眾八萬為前軍,司徒公一陽一春勒兵十萬為右軍,司空公穆紹統率八萬為後軍。

是月,葛榮眾退,屯相州之北。

七月,齊獻武王於鄴西北招慰葛榮別帥稱王者七人,眾萬餘,降之。

加大將軍爾朱榮柱國大將軍、錄尚書事。

光州人劉舉聚眾數千反於濮一陽一,自稱皇武大將軍。

是月,高平鎮人萬俟(莫其二音)。

丑一奴一僣大位,署置百官。

八月,葛榮帥眾圍相州。

九月,詔太尉公、上一黨一 王天穆討葛榮,次於朝歌,以征東將軍、齊州刺史元欣為沛郡王。

柱國大將軍爾朱榮率騎七千討葛榮於滏口,破擒之,餘眾悉降。

冀、定、滄、瀛、殷五州平。

大赦天下,改為永安元年。

以柱國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為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諸軍事。

冬十月,蕭衍以北海王顥為魏主,年號孝基,入據南兗之銍城。

二年夏四月,上一黨一 王天穆、齊獻武王大破邢杲於齊州之濟南,杲降,送京師。

五月,元顥克梁國。

內外戒嚴。

癸酉,元顥陷滎一陽一。

甲戌夜,車駕北巡,幸河內。

丙子,元顥入洛。

戊寅,太原王爾朱榮會車駕於長子,即日反旆。

上一黨一 王天穆北渡河,會車駕於河內。

秋七月,都督爾朱兆、賀拔勝從硤石夜濟,破顥子冠受及安豐王延明軍,元顥敗走。

車駕入居華林園,昇大夏門,大赦天下。

宴勞天柱大將軍爾朱榮、上一黨一 王天穆及北平來督於都亭,出宮人三百、繒錦雜彩數萬匹,班賜有差。

三年春三月,雍州刺史爾朱天光討丑一奴一、蕭寶寅於安定,破擒之,囚送京師。

六月,厭噠國獻獅子。

九月,天柱大將軍爾朱榮、上一黨一 王天穆自晉一陽一來朝。

帝殺榮及天穆於明光殿,大赦天下。

遣武衛將軍奚毅、前燕州刺史侯淵帥眾鎮北中。

是夜,左僕射爾朱世壟榮妻鄉郡長公主,帥榮部曲焚西一陽一門,出屯河一陰一。

攻河橋,擒毅等屠害之。

據北中城,南逼京邑。

十月,通直散騎常侍、假平西將軍、都督李苗以火船焚河橋,爾朱世隆退走。

壬寅,爾朱世隆停建興之高都,爾朱兆自晉一陽一來會之,共推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長廣王曄為主,大赦所部,年號建明。

十二月,爾朱兆寇丹谷,都督崔伯鳳戰歿。

都督羊文義、史五龍降兆,大都督源子恭奔退。

爾朱兆、爾朱度律自富平津上,率騎涉渡,以襲京城。

事出倉卒,禁衛不守。

帝步出雲龍門。

兆逼帝幸永寧之佛寺,殺皇子,亂兵殺司徒公、臨淮王彧,僕射、范一陽一王誨。

戊申,元曄大赦天下。

爾朱度律自鎮京師。

爾朱兆遷帝於晉一陽一,崩於城內三級佛寺,時年二十四。

中興二年,謚為武懷皇帝。

太昌元年,又謚孝莊皇帝,廟號敬宗。

葬靜陵。

○節閔皇帝

《後魏書》曰:節閔皇帝,諱恭,字修業,廣惠王羽之子也。

母曰王氏。

少端謹,有志度。

長而好學,事祖母、嫡母以孝聞,正始中,襲爵。

延昌中,拜通直散騎常侍。

正光三年,加散騎常侍,領給事黃門侍郎。

以元義擅權,遂稱疾不起。

久之,因托瘖玻五年,就除金紫光祿大夫。

建義元年,除儀同三司。

既絕言,垂將一紀,居於龍華佛寺,無所一交一 通。

永安末,有白莊帝者,言王不語將有異圖;民間游聲又雲有天子之氣。

王懼禍,逃匿上洛。

尋見追攝,執送京師,拘執多日,以無狀獲免。

及莊帝崩,爾朱世隆等以元曄疏遠,又非人望所推,以王潛默晦身,有過人量,將謀廢立,恐實不語,乃令王所親申其意旨,且兼迫脅。

王遂答曰:"天何言哉!"世隆等大悅。

春三月,曄迫至邙南,世隆等奉王東郭之外,行禪讓之禮。

太尉公爾朱度律進璽綬袞冕之服,及就輅車,百官侍位,入自建春雲龍門,開太極殿前,群臣拜賀。

禮畢,遂登閶闔門,詔大赦天下,以魏為大魏,改建明二年為普泰元年。

是月,幽州刺史劉靈助起兵於薊。

撫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兼侍中、河北大使高乾邕及弟平北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高敖曹,率眾夜襲冀州,執刺史元嶷,共推前河內太守封隆之行州事。

三月,封長廣王為東海王,穎州王爾朱兆為天柱將軍,晉州刺史、平一陽一郡開國公高歡封渤海信都王。

夏四月,詔有司不得復稱偽梁,罷細作之條,無禁鄰國還往。

高歡以爾朱逆亂,始興義兵於信都。

西定殷州,斬其刺史爾朱羽生,命南趙郡太守李元忠為刺史,鎮廣河。

八月,追尊皇考為先帝,皇妣為先太妃,封皇弟永業為高密王,皇子子恕為青州渤海王,既而高歡推立安定王為帝於信都。

二年三月,高歡敗爾朱天光等於韓陵。

夏四月,高歡使魏蘭根慰喻洛邑,且觀帝之為人。

蘭根忌帝雅德,還致譭謗,竟從崔陵議,廢帝於崇訓佛寺,而立平一陽一王修,是為孝武帝。

五月,帝遇弒殂於門下外省,時年三十五。

孝武帝詔百司赴會,大鴻臚監護事,葬用王禮,加以九旒、鑾輅、黃屋、左纛,班劍百二十人。

後西魏追諡節閔皇帝。

○後廢帝安定王

《後魏書》曰:後廢帝,諱朗,字仲哲,章武王融第三子也,母曰程氏。

帝少稱明悟。

永安二年,為肆州魯郡王后軍府司馬。

元曄之建明二年正月,為冀州渤海太守。

及高歡起義兵,將誅暴逆,乃推戴之。

冬十月,即皇帝位於信都城西,升壇柴燎,大赦,稱中興元年。

以高歡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錄尚書、大行台,增邑三萬戶;以兼侍中、撫河北大使高乾邕為侍中、司空;以前平北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高敖曹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以終其身。

十一月,高歡率師攻鄴城。

二年春正月,拔鄴,城擒刺史劉誕。

二月,以高歡為大丞相、柱國大將軍、太師,增封三萬戶,並前為六萬戶。

三月,以齊文襄王起家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車駕幸鄴。

閏月,爾朱天光、兆、度律、仲遠等屯於洹水之南。

高歡出屯紫陌。

爾朱兆率輕騎三千,夜襲鄴城,叩西門,不克,退走。

高歡大破爾朱天光等四一胡一 於韓陵,前廢帝鎮軍將軍賀拔勝、徐州刺史杜德於陣降。

爾朱兆走并州,仲遠奔東郡,天光、度律將赴洛一陽一。

大都督斛斯椿、賈顯智倍道先還。

夏四月,椿等據河橋,懼罪自劾,尋擒天光、度律於河橋。

西北大行台長孫雅、都督賈顯智等率騎入京師,執爾朱世壟彥伯,斬於都街口,送天光、度律於高歡。

爾朱仲遠奔蕭衍。

車駕至河一陽一,仍遜於別郟太昌元年五月,封安定郡王,邑一萬戶。

後以罪殂於門下外省,時年二十。

永熙二年葬於鄴西南野馬岡。

○孝武皇帝

《後魏書》曰:孝武皇帝,諱修,字孝則,廣平武穆王懷之第三子,母曰李氏。

性沉厚少言,好武事。

始封汝一陽一縣公,拜通直散騎侍郎,轉中書侍郎。

建義初,除散騎常侍,尋遷平東將軍、兼太常卿,又為鎮東將軍、宗正卿。

永安三年,封平一陽一王。

普泰初,轉侍中、鎮東將軍、儀同三司、兼尚書右僕射,又加侍中、尚書右僕射。

中興二年夏四月,安定王自以疏遠,未允四海之心,請遜大位。

齊獻武王高歡與百僚會議,僉謂高祖不可無後,乃共奉王。

戊子,即帝位於東郭之外,入自東一陽一、雲龍門,御太極前殿,群臣朝賀。

禮畢,升閶闔門,大赦天下。

改中興二年為大昌元年。

帝以世易,復除齊獻武王為大丞相、大將軍,還鄴,車駕餞別於乾脯山。

殺大司馬、汝南王悅。

大赦天下,改大昌為永興,以同太宗時號,尋改為永熙元年。

二年春正月,車駕幸崧高石窟靈巖寺。

十二月,車駕狩於嵩一陽一,遂幸一溫一 湯,車駕還宮。

三年春二月壬子,大赦。

壬午,封左衛將軍元斌之為穎昌王。

夏四月癸丑,日有蝕之。

五月丙戌,置勳府庶子,廂別六百人,騎官廂別二百人,閤內部曲數千人。

帝內圖高歡,乃以斛斯椿為領君使,與王思政等統之,以為心膂。

軍謀朝政鹹決於椿,分置督將及河南關西諸刺史。

辛卯,下詔戒嚴,揚聲伐梁,實謀北討。

秋七月己丑,帝親總六軍,率南一陽一王寶炬、清河王亶、廣一陽一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騎宿於瀍西一陽一王別捨,沙門都維那惠臻負璽、持千牛刀以從。

有牛百頭,盡殺以食軍,士眾知帝將出,其夜亡者過半。

清河、廣一陽一二王亦逃歸。

略一陽一公宇文泰遣都督駱超、李賢和各領數百騎赴,駱超先至。

甲戌,賢和會帝於崤中。

己酉,高歡入洛,遣匹婁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領左右侍官追帝,請回駕。

高昂率勁卒及帝於陝西。

帝揚鞭長騖至湖城,飢渴甚。

有王思村人以麥飯壺漿獻帝,帝甘之,復一村。

十年,帝至稠桑,潼關大都督毛洪賓迎獻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趙貴梁御甲騎二千來赴,乃奉迎帝過河,謂御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謁洛一陽一廟,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於東一陽一,帝勞之,將士皆呼萬歲。

遂入長安,以雍州公廨為宮。

大赦。

甲寅,高歡推司徒清河王亶為大司馬,承製總萬機,居尚書省,歡追車駕至潼關。

九月己酉,歡東還洛一陽一。

帝親督眾攻潼關,斬其行台華長瑜。

冬十月,高歡推清河王亶子善見為主,徙都鄴。

是為東魏。

魏於此始分焉二。

十二日,帝崩,時年二十五,謚曰孝武,葬雲陵。

○文皇帝

《後魏書》曰:文皇帝,諱寶炬,孝文皇帝之孫,京兆王愉之子也。

母曰楊氏。

帝正始初,生父愉罪,兄弟皆幽宗正寺。

及宣武崩,乃得雪。

正光中,拜直閣將軍。

時一胡一 太后嬖一寵一 ,帝與明帝謀誅之。

事洩,免官。

武泰中,封邵縣侯。

永安三年,追封南一陽一王。

孝武即位,拜太尉加侍中。

永熙二年,進位太保、開府尚書令。

三年,孝武與高歡構難,以帝為中軍,四面大都督,及從入關,拜太宰、錄尚書事。

孝武崩,丞相、洛一陽一公宇文泰率群公卿士奉表勸進,三讓乃許焉。

大統元年春三月戊申,帝即位於西城,大赦,改元。

追尊皇考為文景皇帝,皇妣楊氏為後。

己酉,進丞相略一陽一公宇文泰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改封安定郡公;以尚書令斛斯椿為太保,廣平王贊為司徒。

乙卯,立妃乙氏為皇后。

二年春正月辛亥,祀南郊,改以神元皇帝配。

東魏攻陷夏州。

三年冬十月,安定公宇文泰大破東魏軍於沙苑,拜泰柱國大將軍。

四年春正月辛酉,拜天於清暉室,終帝世遂為常。

二月,東魏攻陷南汾穎豫廣四州,廢皇后乙氏。

三月立蠕蠕(而蠢切。

)女都九閭氏為皇后,大赦。

秋七月,東魏將侯景等圍洛一陽一,帝與安定公宇文泰東伐。

九月,車駕自東伐。

五年冬十月,於一陽一武門外懸鼓置紙筆以求得失。

六年春正月庚戌,朝群臣。

自西遷至此,禮樂始備。

七年十二月,御憑雲觀,引見諸王,敘家人之禮,手詔為宗誡十條以賜之。

八年春正月,初置六軍。

十六年五月,東魏靜帝遜位於齊。

秋七月,安定公宇文泰東伐至恆農,齊師不出,乃還。

九月,大赦。

十七年春正月庚戌,帝崩於乾安殿,時年四十五,葬於永陵,謚曰文皇帝。

○廢帝

《後魏書》曰:廢帝,名欽,文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乙皇后。

大統元年正月乙卯,立為皇太子。

十七年三月,即皇帝位。

二年秋八月,大將軍尉遲迥克成都,劍南平。

冬十一月,安定公宇文泰殺尚書元烈。

三年正月,安定公宇文泰廢而立齊王廓。

帝自元烈之誅,有怨言。

淮安王育、廣平王贊等並垂泣諫,帝不聽,故及於辱。

○恭皇帝

《後魏書》曰:恭皇帝,諱廓。

文帝之第四子也。

大統十四年,封為齊王。

廢帝三年五月,即皇帝位,改年。

十一月,魏師滅梁,戕梁元帝。

梁太尉王僧辯奉元帝子方智為王承製,居建業。

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禮,建六官。

以安定公宇文泰為太師、塚宰,以柱國李弼為大司徒,以趙貴為太保、太宗伯,以尚書令獨孤信為大司馬,以於謹為大司寇,以侯莫陳榮為司空。

冬十月乙亥,安定公宇文泰薨。

十二月庚子,帝遜位於周閔帝。

元年正月,東魏封帝為宋公。

尋殂。

○東魏孝靜皇帝

《後魏書》曰:孝靜皇帝,諱善見,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一胡一 妃。

永熙二年,拜通直散騎侍郎。

秋八月,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孝武既入關,渤海王高歡奉迎不克,乃與百僚會議,推帝以奉肅宗之後,時年十一。

冬十月即位,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為天平元年。

有事於太廟,詔曰:"安安能遷,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規。

是以殷遷八城,周卜三地。

吉凶有數,隆替無恆。

事由於通變,理出於不得已故也。

高祖孝文皇帝式觀乾象,俯協人謀,發自武州,來幸嵩縣,魏雖舊國,其命維新。

及正光之季,國步孔棘,喪亂不已,寇賊相侵,俾我生民,無所措手。

今遠遵古式,深驗時事,考龜襲吉,遷澤漳、滏。

庶克隆洪基,再昌寶歷。

主者明為條格,及時發邁。

"車駕北遷。

詔渤海王高歡留後部分,以衛軍大將軍、尚書令元弼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洛州刺史,鎮洛一陽一。

十一月,車駕幸鄴。

是冬,蕭衍以元慶和為鎮北將軍、魏王,入據平瀨鄉。

孝武崩於長安。

二年春正月,渤海王高歡襲擊山一胡一 劉蠡升,大破之。

詔以高歡為相國,假黃鉞、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王固讓不受。

三月,高歡討劉蠡升,斬之。

蠡升子高海王復僣帝號,歡進擊,破擒之,及其弟西海王、皇后、夫人王公以下四百餘人,並獲逋逃之民二萬餘戶。

八月,發眾七萬六千人營新宮。

十二月車駕狩於鄴。

是歲,西魏文帝大統元年。

三年春正月,詔加渤海王高歡九錫之禮,遣侍中元子思敦喻,固讓乃止。

二月,詔加渤海王世子澄使持節、尚書令、大行台、大都督。

秋七月,大赦天下。

四年夏四月,遷七帝神主入新廟,大赦天下。

先是,蕭衍因益州刺史傅和請通好。

遣李諧等使於蕭衍。

冬十月,西魏遣其大行台元帥李海、大都督獨孤如願逼洛州,行軍事廣一陽一王湛棄城退還,季海、如願遂據金墉。

穎州長史賀若徽執刺史田迅西叛,引西魏都督梁回據城。

西魏又遣其都督趙繼宗、右丞韋孝寬等攻陷豫州。

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至自碭郡陂中,南兗州獲送於鄴。

大赦,改年。

大都督賀拔仁攻西魏南汾州,拔之。

率豫州刺史堯雄等與大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大都督萬俟受洛於等於北豫相會,俱討穎州。

梁回等棄城遁走,穎州平。

秋七月,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圍西魏將獨孤如願於金墉城。

八月,大敗西魏於河一陰一。

司徒高敖曹、儀同三司大都督李猛、宗顯並戰歿。

西魏留其長孫子彥守金墉。

渤海王高歡濟河,子彥棄城走。

興和元年五月,立皇后高氏,大赦天下。

秋七月,詔渤海王高歡為相國、錄尚書事、大行台,固辭相國。

九月,發畿內民夫十萬人城鄴城,四十日罷。

十一月,以新宮成,大赦改元。

二年春正月徙新宮,大赦天下。

三年冬十月,詔群臣於麟趾閣,議新定班制,頒於天下。

發夫五萬人築漳濱堰。

四年夏四月,渤海王高歡請令百官月一面敷政事,明揚仄陋,納諫屏邪,親理獄訟。

武定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年。

車駕蒐於邯鄲之西山。

三月,渤海王高歡討宇文黑獺邙,印山,大破之。

擒西魏臨洮王森,蜀郡王榮宗,一江一 夏王昇,鉅鹿王闡,譙郡王亮。

追奔至恆農而還。

豫、洛二州平。

二年春正月,渤海王高歡請在并州置晉一陽一宮,以處配沒之口。

三月,渤海王世子高澄為大將軍。

五年春正月,渤海王高歡薨於晉一陽一。

司徒侯景反,穎州刺史司馬世雲以城附之。

景入據穎城,誘執豫州刺史高元成、廣州刺史暴顯等。

司空韓軌,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仁,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可朱渾道元,左衛將軍劉豐等率眾討之。

景乃遣使降於西魏,請師救援。

西魏遣使將李景和、王思政帥騎赴之。

思政等入據穎州,景乃出走豫州。

侯景復背西魏,歸於蕭衍。

衍署景河南王大將軍,承製。

六月。

司徒韓軌、司空可朱渾道元等自穎州班師。

大將軍高澄迎勞於石濟,高澄還晉一陽一。

秋七月,以大將軍高澄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渤海王。

九月,蕭衍遣其兄子貞一陽一侯淵明率眾寇徐州,堰泗水於寒山,以灌彭城。

冬十月,以尚書左僕射慕容紹宗為東南道行台,與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高岳,潘相樂討淵明。

十一月,大破之,擒淵明及其二子。

六年正月,大都督高岳等戰於渦一陽一,大破侯景,俘斬五萬餘人,溺於渦水,水為之不流。

景走淮南。

冬十月,侯景濟一江一 ,推蕭衍子臨賀王正德為主,以攻建業。

七年,蕭衍弟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以鍾離內屬。

三月,侯景克建業,還以蕭衍為主。

衍弟子北兗州刺史、定襄侯蕭祗,湘潭侯蕭退來降。

夏四月,詔渤海王高澄綠綬紱,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是月,侯景殺蕭衍,立子綱為主。

六月,克穎州,擒西魏大將軍、尚書左僕射,東道大行台、太原郡開國公王思政,穎州刺史皇甫僧顯及戰士男女數萬口。

八月,盜殺渤海王高澄。

甲午,太原公高洋如晉一陽一。

八年春正月,帝為渤海王高澄舉哀於東堂。

詔太原公高洋嗣事。

三月,進爵為齊王。

夏五月,詔齊王為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之禮。

以齊國太妃為王太后。

詔歸帝位於齊國,即日遜於別宮。

齊天保元年,封中山王。

二年冬十二月殂,時年二十八,謚曰孝靜皇帝,葬於漳西山岡。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