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莊子》曰:井魚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

太平御覽

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

○夏中

《莊子》曰:井魚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文子》曰:政失於夏,熒惑逆行。

夏政不失,則降時雨。

《列子》曰:鄭師文學琴於師襄,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霜雪一交一 下,川池暴沍。

《管子》曰:夏日不煬,非愛火也;冬日不盥,非愛水也,為不適於身,不便於體也。

夫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為傷本也。

又曰:南方,其時曰夏,夏氣一陽一,一陽一生火,其德施捨,是謂曰德。

又曰:春不收枯骨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則夏旱至矣。

《鄒子》曰:季夏取桑柘之火。

《一屍一子》曰:夏為樂,南方為夏,夏,興也。

南,任也。

是故萬物莫不任興蕃殖充盈,樂之至也。

《韓子》曰:季孫相魯,令五月掘長溝,子路私秩飲之。

孔子覆其飲,曰:"魯有民焉,汝輒擾之,何也?"

《淮南子》曰:明庶風後四十五日,清明風至,則出幣帛,使諸侯。

(立夏長養布恩惠,故聘問諸侯。

巽卦之風。

)

《抱朴子》曰:洪從祖仙公,每大醉,夏輒入源泉底,一日許乃出。

能閉氣胎息故耳。

又曰:謂夏必長而蒜麥枯,謂冬必凋而竹柏茂。

日盛一陽一宜暑,夏天未必無涼;日極一陰一宜寒,隆冬未必無暫一溫一 也。

又曰:世之豪士,暑夏之日,露首袒身,惟在樗蒲彈棋,不離綺紈之側也。

又曰:或問不熱之道。

答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飛霜之散。

《幽求子》曰:扇翣微動,涼風夏生。

《范子》曰:計然曰:"德取象於春夏,刑取象於秋冬。

"

《周書時訓》曰:六月節,一溫一 風至;一溫一 風不至,即時無緩政。

蟋蟀居壁;若不居壁,即恆急之暴。

又云:門戶不通,鷹乃學習 ;若不學習 ,即寇戎不備。

又曰:六月中氣後五日,腐草化為螢;若不化螢,即穀實鮮落。

土潤溽暑;若不溽暑,即急應之罰。

大雨時行;若不時行,即恩不及下。

又曰:夏取棗杏之火。

《符瑞圖》曰:麟夏鳴曰養綏。

《隱訣》曰:四月戌日,天地凶門日,不可入山建創。

四月十一日,地破日,不可開山動土。

又曰:立夏之日,日中五帝會諸仙人於紫微宮,見四真一人,論求道之功罪。

董勳《問禮俗》曰:五月俗稱惡月,俗多持齋放生。

案《月令》仲夏一陰一陽一交一 ,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

《素問》曰:歧伯曰:"夏三月,此謂蕭季,天地氣一交一 ,萬物華實,夜臥蚤起,毋厭於日,使志毋怒,使英華成秀,使氣得洩。

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疾。

(夏三月,天地一陰一陽一之氣一交一 合者,萬物華實,故言夏生長,於萬物成實者也。

夜臥早起,是貪於夏氣,不厭於日者也。

是夜臥早起,明於一陽一氣之盛者也。

人志氣毋怒,一陽一氣成結,秀實以成,其氣得洩,一陽一者也萬物成結,於夏受之,因此夏一陽一氣之所應也。

能合其氣,則是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一陽一損於心,心者,夏王也。

故言傷心,傷心則秋必病瘖虐,故言夏傷於暑,秋病瘖虐者,不從其氣則火為逆也。

是故傷逆深皆損於一陽一氣,故冬至一陰一盛必重玻)

《大衍星分圖》曰:五月午日,日月會於鶉首。

又曰:六月,日月會於鶉火。

《嶺表錄異》云:枹木履,其輕如通草,夏月著之,隔卑濕地氣,如杉木。

今廣州諸郡牧守,初到任,下簷皆有枹履。

又曰:南中夏秋多惡風,彼人謂之颶,(《南越志》云:風起則人心恐懼。

或雲,風來則四面具足。

二義皆有理也。

)壞屋折樹,不足喻也,甚則吹屋瓦如飛蝶。

或三二年不一風,或二年兩三風,亦系廉帥政德之否臧者。

然發則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飄風不終朝"之義也。

《南荒錄》曰:新州男子婦人,皆縝發如雲,謬洛,以灰投水中,遂就水而沐之,以彘膏塗其發,五六月粳秫未獲時,民饑,盡髡,取發鬻於市,既髡,即復以彘膏塗之,來年五六月又可鬻矣。

《投荒錄》:嶺南方盛夏,率一日十餘一陰一十餘霽。

雖大雨傾注,頃即赫日,已復驟雨。

大凡嶺表夏之炎熱,甚於北土,且以時熱多又蒸郁,此為甚惡。

自三月至九月皆蒸熱。

《梁元帝纂要》曰:夏曰朱明,(氣赤而光明。

)亦曰長贏。

(以征切。

)朱夏、炎夏、三夏、九夏。

天曰昊天。

(言氣浩汗。

)風曰炎風。

節曰炎節。

草曰茂草、雜草。

木曰蔚林、茂林、密樹、茂樹。

孟夏亦曰維夏、首夏。

季夏亦曰徂暑。

(徂,往也。

言暑始往。

)

《四時纂要》曰:四月也,是謂乏月。

冬穀既盡,宿麥未登,宜賑乏絕,救饑窮,九族不能自活者救之。

無固蘊畜而忍人之貧,貪貨殖之宜,忘種福之利,君子弗取也。

陸機《纂要》曰:夏樹名連一陰一,夏雨名綿雨。

《攝生月令》曰:四月為乾,(生氣卯,死氣酉。

)是月也,萬物已成,天地化生。

勿冒極熱,勿大汗後當風,勿暴露星宿,皆成惡玻勿食大蒜,勿含生薤,勿食雞肉,勿食蛇蟮。

是月肝藏以病,神氣不行,火氣漸臨,水力漸衰,稍補腎助肺,調和元氣,無失其時。

是月八日,不遠行,宜安心靜念,沐浴齋戒,必得福慶。

《齊人月令》曰:四月八日,不宜殺草木,始服生衣,宜進一溫一 酒,服一溫一 藥。

是月也,無壞麛卵,無伐大樹。

是月也,宜以夙興。

《酉一陽一雜俎》曰:俗忌五月上屋。

言人五月蛻精神,如上屋,即自見其形,魂魄則不安矣。

《窮神秘苑幽明錄》曰:漢武帝與群臣宴於未央殿,方食棗,帝見樑上有一老翁,長八九寸,仰觀屋宇,俯視帝腳。

東方朔曰:"此水木之一精一,其名藻兼,夏乃巢林,冬即居河。

此來訴爾,所視殿名未央,下視腳者,足於此也。

"上乃悉罷諸役

徐整《長歷》曰:北斗當崑崙,氣注天下,春夏為露,秋冬為霜。

《兵書》曰:夏出兵,赤旗在前,執前行。

《地鏡經》曰:五月中,草木葉有專厚而無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

《師曠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父治政大殿大殺,天以示之。

何以言之?霜威殺萬草,坐大殺也。

見變如此,宜損威殺,重人之命也。

焦贛《易林》曰:仲春孟夏,和氣所在,生我嘉福,國無殘賊。

又曰:六月種黍,歲晚不雨,秋不縮酒,神失其所。

趙自勉《造化權輿》云:潮者,一陰一陽一之氣所激。

五月無潮,一陰一氣微也;八月最大,則一陰一盛也。

陸機《要覽》曰:昔羽山有神人焉,逍遙於中岳,與左元放共遊子訓所,坐欲起,子訓應欲留之,一日之中三雨。

今呼五月三時雨亦為留客雨。

桓譚《新論》曰:漢中送王仲都,時夏大暑,使曝日坐,又環以十爐火,不言熱,而身不汗出。

《五行大義論》曰:未者昧也,一陰一氣已長,萬物稍衰,其體曖一昧 於未,又時物向成,皆有氣味也。

《五行體性論》云:土在四時之中,處季夏之末,一陽一衰一陰一長,居位之中,總於四德,(謂金木水火。

)積塵成實。

積則有間,有間故水火成實所能持也。

故土以含散持實為體,稼穡為性。

又曰:土包四德,故其體能兼虛實也。

《論衡》曰:夫虎出有時,猶龍見有期也。

一陰一物以冬見,一陽一蟲以夏出,出應其氣,氣動其類。

參、伐以冬出,心、尾以夏見。

參、伐則虎星,心、尾則龍象,星出而物見,氣至而類動,天地之性也。

又曰:盛夏之時,當風而立,隆冬之月,向日而坐。

其夏欲得寒,冬欲得一溫一 也。

或當風鼓翣,向日燃爐,然而天終不為冬夏易氣者,寒暑有節,不為人變改也。

又曰:一陽一燧取火,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又曰:一陽一燧取火於天,消煉五石,五月盛夏,鑄以為氣,乃能得火。

今又但取刀劍銅鉤之屬,摩以向日,亦得火焉。

又曰:以夏進爐,以冬奏(奏亦進也。

)扇,此無益人君,不遇災患,幸矣。

又曰:方今盛夏,雷雨時至,龍多登雲,雲雨與龍相應,乘雲雨而行,物類相致,非有為也。

又曰:夏末蜻蛚鳴,(蟋蟀也。

)寒螿啼,感一陰一氣也。

雷動而雉驚,啟蟄而蛇出,感一陽一氣也。

又曰:世俗之事,亦有緣也。

夫正月歲始,五月一陽一盛,子以此月生,一精一盛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相仿傚莫謂不然。

有空諱之言,無實凶之效,世俗惑之,誤非之甚也。

諱舉正月五月子,以為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以舉之,父母偶死,則信而謂之真矣。

夫正月五月子,何故殺父與母,人之含氣在腸腹之內,其生十月而產,共元氣也。

正月與二月何殊?五月與六月何異?而謂之凶,世傳此言久矣。

又曰:實說雷者,太一陽一之微氣也。

何以明之?正月始雷,五月一陽一盛,故五月雷迅,冬乃雷潛。

盛夏之時,太一陽一用事,一陰一氣乘之,一陰一陽一分爭則相激射為毒,毒中人輒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壞。

諸葛亮《出師表》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

《陶潛集》曰:潛常言,五月六月中,北窗下臥,涼風暫至,自謂羲皇上人。

《穆天子傳》曰:季夏丁卯,天子北升於舂山之上,以望四野。

曰:"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

"孳木華不畏雪,天子乃取孳木華之實,持歸種之。

又曰:天子四月休於濩澤,(今平一陽一濩澤縣是也。

濩音獲。

)於是射鳥獲獸。

宋躬《孝子傳》曰:何子平事母至孝,母喪,年六十,有孺子之慕,夏避清涼。

《永昌郡傳》曰:朱提郡有堂狼山,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飛鳥過之不能得去。

嵇康《高士傳》曰:被裘公者,吳人。

延陵季子出遊,見道中有遺金,顧而謂公曰:"取彼金。

"公投鎌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之高而視之卑,五月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季子大驚,既謝而問姓名。

公曰:"吾子皮相之士,而安足語姓名也?"

《襄一陽一耆舊傳》曰:黃穆,字伯開,博學,為山一陽一守,有德政。

弟奐,字仲開,為武陵太守,貪穢無行。

武陵人諺曰:"天有冬夏,人有二黃。

"(言不同也。

)

周處《風土記》曰:仲夏雨濯枝蕩川。

注云:此節常有大雨,名濯枝。

又曰:梅熟時雨,謂之梅雨。

又曰:仲夏長風扇暑。

注云:"此節東南常有風至,俗名黃雀長風。

"

盛弘之《荊州記》曰:宜都銀山縣有風穴,穴口大數尺,名為風井,夏則風出,冬則風入。

樵人有冬過者,置笠穴口,風吹之,經日還,涉長一陽一溪而得其笠。

又曰:橘州在郡南四里,對南津,常看如下,及至夏水懷山,諸洲皆沒,橘洲獨在。

《荊楚歲時記》曰:四月也,有鳥名獲穀,其名自呼,農人候此鳥鳴,則雲犁根岸。

(《爾雅》云:鳴鳩鴶鶵。

郭璞云:今布穀也。

一江一 東呼獲穀,崔寔《正論》云:夏扈趣耘鋤,即竊脂,玄鳥,鳴獲穀則其夏扈也。

)

又曰:俗忌五月曝床 薦席。

《異苑》云:新野庾寔,嘗以五月曝席,忽見一小兒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後寔子遂亡,或起於此。

(或問董勳曰:俗五月不上屋,雲五月人脫上屋見影魂便亡。

勳答曰:蓋秦時王自為之禁夏不得行,漢魏未改,案《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台榭。

鄭玄云:順一陽一在上也。

今云:不得上屋,正與禮反。

敬升雲見死小兒而禁曝薦席,何以與於此乎?俗人月諱,何代無之,但當矯之歸於正。

)

《洞冥記》曰:東方朔母田氏寡,夢太白星臨其上,因有娠。

田氏歎曰:"無夫而孕,人得棄我。

"乃移向代郡之東方里,五月生朔,仍以所居為姓。

《搜神記》曰:夫金錫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鑄,為一陽一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為一陰一燧。

(言丙午日鑄為一陽一燧,可取火。

壬子日鑄為一陰一燧,可取水。

)

又曰:吳猛性至孝,小兒時在父母邊臥,時夏月多蚊虻,而不搖扇,懼蚊虻去我,及父母。

王子年《拾遺記》曰:洞庭之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帝女居之。

四時聞金石絲竹之音,徹於山頂。

楚懷王時,舉群才賦詩於水湄。

故雲瀟湘洞庭之樂,聽者令人難去,雖咸池、簫韶,不能比焉。

每四仲之節,王常繞山以游宴,各舉四仲之氣以為樂章。

推仲夏律中夾鐘,乃作輕風一流 水之詩,宴於山南。

時中蕤賓,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武昌記》曰:樊山東有小溪,盛夏時凜然,常有寒氣,故謂之寒溪。

《洽聞記》云:驩州安遠縣西北百六十里,有一溫一 山。

其山冬夏常雨,山傍有水,冬夏常熱,小氣腥臭至寒時,野獸依集水邊,取其暖氣。

《西京雜記》曰:天子夏設羽扇。

宋王元謨《壽一陽一記》曰:明義樓南有明義井,夏有冷漿、甜飲、米飲、羅扇、羽扇,有三浴室,上以清王侯宰吏,中以涼君子士流,下以涼庶類也。

《楚辭》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滔滔孟夏四月,純一陽一用事,煦然蒸萬物草木之類,莫不莽莽然盛茂。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汨,行貌。

徂,往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