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晉書》曰:安皇帝諱德宗,孝武帝長子也。泰元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

○東晉安皇帝

《晉書》曰:安皇帝諱德宗,孝武帝長子也。

泰元十二年八月辛巳,立為皇太子。

二十一年九月庚申,孝武崩,辛酉,太子即位,太赦。

癸亥,以司徒、會稽王道子為太傅,攝政。

隆安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增文武位一等。

太傅、會稽王道子歸政。

四月甲戌,兗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舉兵,以討尚書左僕射王國寶、建威將軍王緒為名。

甲申,殺國寶及緒以說於恭,恭乃罷兵。

二年七月,兗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南蠻校尉楊佺期等舉兵反。

八月,一江一 州刺史王愉奔於臨川。

九月辛卯,加太傅、會稽王道子黃鉞。

遣征虜將軍、會稽王元顯等討桓玄等。

輔國將軍劉牢之次新亭,使子敬宣擊敗恭,恭奔曲阿長塘湖,湖尉收送京師,斬之。

尋遣太常殷茂諭仲堪及玄,玄等走於尋一陽一。

三年十一月甲寅,妖賊孫恩陷會稽,內史王凝之死之,吳國內史桓謙等並委官而遁,遣衛將軍謝琰等逆擊,走之。

四年夏四月,孫恩寇浹口。

五月,謝琰為孫恩所陷,死之。

恩轉寇臨海。

六月,輔國司馬劉裕破恩於南山。

恩將盧循陷廣陵。

元興元年正月庚午朔,大赦,改元。

以後將軍元顯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鎮北將軍劉牢之為元顯前鋒,將軍、譙王尚之為後部,以討桓玄。

二月景午,帝戎服餞元顯於西河。

丁巳,遣兼侍中、齊王柔之以騶虞幡宣告荊、一江一 二州。

丁卯,桓玄敗王師於姑孰。

三月壬申,桓玄自為侍中、丞相、錄尚書事。

二年春二月辛丑,建威將軍劉裕破徐道復於東一陽一。

乙卯,桓玄自稱大將軍。

丁巳,冀州刺史孫無終為桓玄所害。

秋八月,玄又自號相國、楚王。

九月,南一陽一太守庾仄起義兵,為玄所敗。

冬十一月壬午,玄遷帝於永安宮。

癸未,移太廟神主於琅琊國。

十二月壬辰,玄篡位,以帝為平固王。

辛亥,帝蒙塵於尋一陽一。

三年春二月,帝在尋一陽一。

庚寅夜,濤水入石頭,漂殺人戶。

乙卯,建武將軍劉裕帥沛國劉毅、東海何無忌等舉義兵。

景辰,斬桓玄所署徐州刺史桓修於京口,及青州刺史桓弘於廣陵。

丁巳,義師濟一江一 。

三月戊午,劉裕斬玄將吳甫之於一江一 乘,斬皇甫敷於羅落。

己未,桓玄眾潰而逃。

庚申,劉裕置留台,具百官。

壬戌,桓玄司徒王謐推劉裕行鎮軍將軍、徐州刺史、都督楊徐兗豫青冀幽並八州諸軍事、假節。

劉裕以謐領揚州刺史、錄尚書事。

辛酉,劉裕誅尚書左僕射王愉及愉子荊州刺史綏、司州刺史一溫一 詳。

辛未,桓玄逼帝西上。

丙戌,密詔以幽逼於玄,萬幾虛曠,令武陵王遵依舊典,承製總百官行事,加侍中,餘如故。

並大赦謀反大逆已下,惟桓玄一祖之後不宥。

夏四月己丑,大將軍武陵王遵稱制,總萬機。

庚寅,帝至一江一 陵。

庚戌,輔國將軍何無忌、振武將軍劉道規及桓玄將庾稚、何澹之戰於湓口,大破之。

玄復逼帝東下。

五月癸酉,冠軍將軍劉毅及玄戰於崢嶸洲,又破之。

己卯,帝復幸一江一 陵。

辛巳,荊州別駕王康產、南郡太守王騰之奉帝居於南郡。

壬午,督護馮遷斬桓玄於南貊盤州。

乘輿反正於一江一 陵。

閏月己丑,桓玄故將揚武將軍桓振陷一江一 陵,帝復蒙塵於賊營。

義熙元年正月,帝在一江一 陵。

南一陽一太守魯宗之起義兵,襲破襄一陽一。

己丑,劉毅次於馬頭。

桓振以帝屯於一江一 津。

辛卯,宗之破振將一溫一 楷於祚,進次紀南,為振所敗。

振武將軍劉道規擊桓謙,走之。

乘輿反正,帝與琅琊王幸道規舟。

二月丁巳,留台備乘輿法駕,迎帝於一江一 陵。

三月,桓振復襲一江一 陵,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奔於襄一陽一。

建威將軍劉懷簡討振,斬之。

帝至自一江一 陵。

六年十二月壬辰,劉裕破盧循於豫章。

七年春二月壬午,右將軍劉藩斬徐道覆於始興,傳首京師。

夏四月,盧循走,一交一 州刺史杜惠斬之。

十二年八月,劉裕及琅琊王德文率眾伐姚泓。

丙午,大赦。

冬十月丙寅,姚泓將姚光以洛一陽一降。

己丑,遣兼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

十三年秋七月,劉裕克長安,執姚泓,收其彝器,歸京師。

十四年十二月戊寅,帝崩於東堂,在位二十三年,時年四十七。

葬休平陵。

帝不慧,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辨也。

凡所動止,皆非已出。

故桓玄之篡,因此獲全。

○桓玄

《晉書》曰: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大司馬一溫一 之孽子也。

其母馬氏嘗與同夜輩月下坐,見流星墜銅盆中,忽為二珠,燦然明靜,競以瓢接取,馬氏得而吞之,若有感,遂有娠。

及生,有光照室,占者奇之,故小名曰靈寶。

妳媼每抱詣一溫一 ,輒易人而後至,其重兼常兒,一溫一 甚愛異之。

臨終,命以為嗣,襲爵。

年七歲,一溫一 服終,府州文武辭其叔父沖,沖撫玄頭曰:"此汝家故吏也。

"玄因涕泣被面,眾並異之。

及長,形貌瑰奇,風神疏朗,博綜藝術,善屬文。

常負其才地,以雄豪自處,時鹹憚之。

年二十三,拜為太子洗馬,時議謂一溫一 有不臣之跡,故折玄兄弟而為素官。

後出補義興太守,鬱鬱不得志。

嘗登高望震澤,歎曰:"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棄官歸國。

自以元勳之門而負謗於世,乃上疏曰:"臣聞周公大聖而四國流言,樂毅王佐而被謗騎劫,巷伯有豺獸之慨,蘇公興飄風之刺,惡直丑正,何代無之?先臣蒙國殊遇,姻婭皇極,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竊號之寇繫頸北闕,園陵復修,大恥載雪,飲馬灞滻,懸旌趙、魏,勤王之師,功非一捷。

泰和之末,皇基有潛移之懼,遂奉天順人,翼登聖朝,晉室之基危於殷、漢,先臣之功高於伊、霍矣。

至於先帝龍飛九五,陛下之所以繼明南面,請問談者,誰之由也?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信貝錦萋斐之說,臣等自當奉還三封,受戮市朝,然後下從先臣,歸先帝於玄宮耳。

"疏寢不報。

玄在荊楚積年,優遊無事,荊州刺史殷仲堪敬憚之。

及中書令王國寶用事,謀削弱方鎮,內外一騷一動,知王恭有憂國之言,玄潛有意於功業,乃說仲堪:"宜興晉一陽一之師,以內匡朝廷,已當悉荊楚之眾順流而下,推王恭為盟主,此桓文之舉也。

"俄而王恭信至,招仲堪及玄匡正朝廷。

國寶既死,於是罷兵。

詔以玄為廣州刺史。

其年王恭又與庾楷起兵討一江一 州刺史王愉及譙王尚之兄弟。

玄、仲堪謂恭事必克捷,一時響應。

仲堪令玄與楊佺期為前鋒,玄至湓口,獲王愉。

既而詔以玄為一江一 州,各西還,屯於尋一陽一,共相結約,推玄為盟主。

後荊州大水,仲堪賑恤饑者,倉廩空竭。

玄乘其虛而伐之,至一江一 陵,仲堪數道拒之,不克。

佺期自襄一陽一來救,期敗走。

殷仲堪亦見害。

於是平荊、雍,詔以玄督八州、荊州牧。

玄於是樹腹心,兵馬日盛。

其後孫恩逼京師,玄建牙旗聚眾,外托勤王,實欲觀釁。

以兄偉為冠軍、一江一 州刺史,留偉守一江一 陵,抗表率眾,下至尋一陽一,移檄京邑,罪狀元顯。

玄既興師犯順,慮眾不為用,恆有回旆之計。

既過尋一陽一,不見王師,意甚悅,將吏亦振。

先使其將馮該等攻譙王尚之,敗之。

劉牢之遣子敬宣降玄。

玄至新亭,元顯自潰。

玄入京師,矯詔加已總百揆為丞相,加黃鉞、羽葆鼓吹、府置官屬。

乃徙太傅道子於安成,害元顯於市。

多僇朝望,改易百官,各置所親,大赦,改元為大亨。

玄將出居姑孰,訪之於眾,其中書令王謐對曰:"《公羊》有言,周公何以不之魯?欲天下一乎周也。

願靜根本,以公旦為心。

"玄善其對而不從。

遂大築城府,乃出鎮焉。

大政皆咨之,小事則決於僕射桓謙及卞范之。

後諷朝廷,封諸子弟為公。

自知怨滿天下,欲速定篡逆,殷仲文、卞范之等又共催促之,於是先改授郡司,其一黨一 皆三公。

又矯詔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備物,楚國丞相以下,一遵舊典。

又諷天子御前殿而策授焉。

玄屢偽讓,詔遣百僚敦勸,乃就命。

玄偽上表求歸藩,又自作詔留之,遣使宣旨,玄又上表固請,又諷天子作詔固留。

十一月,矯制加其備天子禮,服御禮樂皆僣焉。

又矯詔使王謐兼太保,奉皇帝璽禪位於已,帝出居永安宮,移晉神主於琅琊廟。

初,玄恐帝不肯為手詔,又慮璽不可得,逼臨川王寶請帝自為手詔,因奪取璽。

比臨軒,璽已久出,玄甚喜。

百官到姑孰,玄偽讓,朝臣固請,玄乃於城南七里立郊壇,以玄牡告天,百僚陪列,而儀注不備,妄稱萬歲。

遂升壇燎於南郊,大赦,改元永始。

初,偽詔改元為建始,右丞王攸之曰:"建始趙王倫偽號也。

"又改為永始,復是王莽始執權之歲也,其兆號不祥,冥符僣逆如此。

國號大楚,以南康平固縣奉晉帝為平固王,車旗正朔如舊典。

遷帝居尋一陽一,依陳留王處鄴宮故事。

追尊其父一溫一 宣武皇帝,諸子皆為王。

玄入建康宮,逆風迅激,旌旗儀飾皆傾。

及小會西堂,設妓樂,殿上施絳綾帳,鏤黃金為顏,四角作金龍,頭銜五色羽葆旒蘇,群臣竊相謂曰:"此頗似轜車,亦王莽仙蓋之流也。

"玄以其妻劉氏為皇后,更造大輦,容三十人坐,以二百人舁之。

性好畋游,以體大不堪乘馬,又作徘徊輿,施轉關,令回動無滯。

玄自篡盜之後,驕奢荒侈,遊獵無度,以夜繼晝。

性又急暴,呼召嚴速,直官鹹繫馬省前,禁內雜亂,無復朝廷之體。

於是百姓疲苦,朝野勞悴,怨怒思亂者十室八九焉。

劉裕、劉毅、何無忌等共謀克復。

裕等斬桓修於京口,斬桓弘於廣陵。

裕率義軍至竹裡,玄遣吳甫之、皇甫敷北拒義軍。

裕等於一江一 乘與戰,臨陣斬敷及甫之。

玄聞之大懼,乃召諸道術人推算數為厭勝之法,乃問眾曰:"朕其敗乎!"曹靖之對曰:"神怒人怨,臣實懼焉。

"玄曰:"人或可怨,神何為怒?"對曰:"移晉宗廟,飄泊無所,大楚之祭,不及於祖,此其所以怒也。

"玄曰:"卿何不諫?"對曰:"輦上君子自以為堯舜之世,何敢妄言!"玄愈忿懼,使桓謙、何澹之屯東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帥眾二萬拒義軍。

裕至蔣山,使羸弱登山,分張旗幟,數道並前。

玄偵候還云:"裕軍四塞,不知多少。

"玄益憂惶。

於時東北風急,義兵放火,煙塵張天,鼓噪之音震駭京邑。

劉裕執鉞麾而進,謙等諸軍一時奔潰。

玄率親信數千人聲言赴戰,遂出南掖門,西至石頭,使殷仲文具船,相與南奔。

或勸其戰,玄不暇答,直以策指天。

而經日不得食,左右進以粗飯,咽不能下。

其子昇,時年數歲,抱玄胸而撫之,玄悲不自勝。

劉裕以武陵王遵攝萬機,立行台,總百官。

遣劉道規躡玄。

玄至尋一陽一,一江一 州刺史郭昶之給其器用。

殷仲文自後至,望見玄舟,旌旗輿服備帝者之儀,歎息曰:"敗中復振,故可也。

"玄於是逼乘輿西上。

於道作起居注,敘其拒義軍之事,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諸將違節度,以致虧喪,非戰之罪。

玄至一江一 陵,石康納之。

未三旬,眾盛,謂其群一黨一 曰:"卿等並清途翼從朕躬,都下竊位者方應謝罪軍門,其觀卿等入石頭,並雲霄中人也。

"玄遣何澹之守湓口,何無忌、劉道規等破之。

帥舟艦三百發一江一 陵、以徐放為常侍,遣說無忌等解義軍,謂放曰:"諸人不識天命,致此妄作,遂懼禍屯結。

卿三州所信。

可明示朕心,若退軍解甲,當與之更始授任。

一江一 水在此,朕不食言。

"時道規已至,玄與戰於崢嶸洲。

於時義軍數千,玄兵甚盛,而玄懼敗,常漾輕舸於舫側,故其眾莫有鬥心。

義軍乘風縱火,盡銳爭先,玄眾大潰。

玄留永安太后及皇后於巴陵。

殷仲文時在玄艦,求出別船收集散軍,因叛玄,奉二後奔於一江一 陵。

玄欲出投漢川,投梁州刺史桓希而制令不行。

玄乘馬出城至門,左右於暗中斫之,不中,前後相殺一交一 橫,玄僅免。

於是荊州別駕王康產奉帝入南郡。

時益州刺史毛璩使其從孫佑之送弟璠喪葬一江一 陵,有眾二百,璩弟子修之先為玄校尉,誘玄以入蜀。

達枚回洲,佑之迎擊玄,矢下如雨。

玄被箭,其子昇拔去之。

益州督護馮遷抽刃而前,玄拔頭上玉簪與之,仍曰:"是何人邪?敢殺天子!"遷曰:"欲殺天子之賊耳!"遂斬首。

時年三十六,自篡逆至敗,凡八旬矣。

○恭皇帝

《晉書》曰:恭帝,諱德文,安帝母弟也。

初封琅耶王,歷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

元興初,遷車騎大將軍。

桓玄執政事,進位太宰,加袞冕之服,綠綟綬。

玄篡位,以帝為石一陽一縣公,與安帝俱居尋一陽一。

及玄敗,隨至一江一 陵。

玄死,桓振奄至,躍馬奮戈,直至階下,瞋目謂安帝曰:"臣門戶何負國家,而屠滅若是?"帝乃下床 謂振曰:"此豈我兄弟意耶!"振乃下馬致拜。

振平,復為琅耶王。

又領徐州刺史,尋拜大司馬,領司徒,加殊禮。

義熙五年,置左右司馬、長史、從事中郎四人,加羽葆鼓吹。

十二月戊寅,安帝崩。

是日,即帝位,大赦。

元熙元年春正月壬辰朔,改元。

以山陵未厝,不朝會。

立後褚氏。

甲午,征劉裕還朝。

二年夏六月壬戌,劉裕至於京師。

傅亮承裕密旨,諷帝禪位,草詔,請帝書之。

帝欣然謂左右曰:"桓玄之時,天命已去,為劉公所延二十載矣,今復何恨。

"乃書赤紙為詔。

甲子,遂遜於琅耶第。

劉裕以帝為零陵王,居於秣陵,行晉正朔,車旗服色一如其舊,有其文而不備其禮。

宋永初二年九月崩於內房,時年三十六。

謚恭皇帝,葬沖平陵。

《續晉一陽一秋》曰:初,安皇不慧,起居動止不自己出,帝每侍左右,消息涼一溫一 饑飽之中,而恭謹備焉,時人稱其順悌。

又雅信佛法,鑄貝貨十萬,造丈六金像於瓦官寺,外國齊日,迎像宮步從十許裡。

安皇帝歸陵,有詔當出送,八座奏諫,以為宜加珍攝,乃止。

沈約《宋書》曰:褚秀之妹為恭帝后,兄弟並盡忠事高祖,恭帝每生男,輒令方便殺焉,或誘賂內人,或密加毒害,前後如此非一。

恭帝居秣陵宮,常懼見禍,與褚後共止一室,慮鴆毒,自煮食於床 前。

高祖將殺之,不欲遣人入內,令褚淡之兄弟侍褚後,褚後出別宮相見,兵人乃逾垣而入,進藥於恭帝。

恭帝不肯飲,曰:"佛教自一殺者,不得復人身。

"乃以被掩殺之。

《中興書》曰:昔中宗以丁丑之歲始稱晉王,改築宗廟,使郭璞筮之,云:"載祀二百。

"暨今禪代庚申之歲,凡百有二年,而天祿永終。

璞一精一於數術,理無乖二,抑以百二期促,故謬其嗣為二百乎?

史臣曰:安帝即位之辰,鍾無妄之日,道子、元顯並傾朝政,主昏臣亂,未有不亡者也。

雖有手握戎麾,心存舊國,回首無良,忽焉消散。

於是桓玄承釁,勢逾飆指,六師鹹泯,隻馬徂遷。

是以宋高非典午之臣,孫恩豈金行之寇。

若乃世遇顛覆,則恭皇斯甚。

於越之民,詎燻丹穴,會稽之侶,寧歎入臣。

去黃屋而歸來,灑丹書而不恨。

夫五運攸革,三微數盡,猶高秋凋候,理之自然。

觀其零落,人有為之流涕者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