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後魏書》曰:顯祖獻文皇帝,諱弘,高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

○後魏顯宗獻文皇帝

《後魏書》曰:顯祖獻文皇帝,諱弘,高宗文成皇帝之長子也,母曰李貴人。

興光元年秋七月,生於一陰一山之北。

太安二年二月,立為皇太子。

聰睿機悟,幼有濟民神武之規,仁孝純至,禮敬師友。

和平六年夏五月,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秋七月,太尉乙渾為丞相,事無大小,皆決於渾。

是歲,劉子業叔父彧殺子業僣立。

天安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二月,丞相、太原王乙渾謀反伏誅。

皇興元年閏月,劉彧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並遣使請舉州內屬。

二年夏四月,高麗、庫莫奚、契丹、于闐、波斯諸國各遣使朝獻。

四年三月,詔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醫就家診視,所用藥物,任醫所須量給之。

五年八月,帝欲禪位於叔父京兆王子推,群臣固請,帝乃止。

後下詔曰:"朕承洪業,運屬太平,淮、岱率從,四海清晏。

是以希心玄古,志存淡泊。

躬覽萬務,則損頤神之和;一日或曠,政有淹滯之失。

且子有天下,歸尊於父;父有天下,傳之於子。

今稽葉靈運,考弘群心,爰命儲宮,踐昇大位。

朕方優遊恭己,棲心浩然,社稷乂安,克廣其業,不亦善乎?百官有司,其祗奉元子,以答天休。

宣佈宇內,鹹使聞悉。

"於是群公奏曰:"三皇之世,澹泊無為,故稱皇。

是以漢高祖既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天下。

今皇帝幼沖,萬機大政,猶陛下統之。

謹上尊號太上皇帝,"乃從之。

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宮,采椽不斫,土階而已。

國之大事鹹以聞。

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於永安殿,在位六年,謚曰獻文皇帝,廟號顯祖,葬雲中金陵。

○高祖孝文皇帝

《後魏書》曰:高祖孝文皇帝,諱宏,顯祖獻文皇帝之長子,母曰李夫人。

皇興元年八月,生於平城紫宮,神光照室,天地氤氳,和氣充塞。

帝生而潔白,有異姿,襁褓岐嶷,長而淵裕仁孝,卓然有君人之表。

顯祖尤愛異之。

三年夏六月,立為皇太子。

五年秋八月,即皇帝位於太華前殿,大赦,改元。

延興元年冬十月,沃野、統萬二鎮叛。

詔太尉、隴西王元賀追擊,至枹罕,滅之,斬首三萬餘級;徙其遺逆於冀、定、相三州為營戶。

十二月,詔訪舜後,獲東萊郡民媯苟之,復其家畢世,以彰盛德之不朽。

二年春二月,詔曰:"尼父稟達聖之資,體生知之量,窮理盡性,道光四海。

頃者淮、徐未賓,廟隔非所,致令祠典寢頓,禮章殄滅,遂使女巫妖覡,一婬一進非禮,殺生鼓舞,倡優媟狎,豈所以尊明神敬聖道者也。

自今已後,有祭孔子廟,制用酒酺而已,不聽婦女雜合,以祈非望之福。

犯者以違制論。

"夏四月,詔工商雜類,盡聽赴農。

詔沙門不得去寺浮遊民間。

是月,劉彧死,子昱僣立。

秋七月,詔州郡縣各遣二人才堪專對者,赴九月講武,當親問風俗。

三年二月,詔縣令能靜一縣劫盜者,兼治二縣,即食其祿;能靜二縣者,兼治三縣,三年遷為郡守。

二千石能靜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遷為刺史。

三月,詔諸倉屯穀麥充積者,出賜貧民。

夏四月,詔以孔子二十八世孫魯郡孔乘為崇聖大夫,給以十戶供灑掃。

四年九月,以劉昱內相攻戰,詔將軍元蘭將三萬騎及假東一陽一王丕為後繼,伐蜀漢。

承明元年六月,太上皇帝崩。

大赦,改年。

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臨朝稱制。

秋七月,追尊皇妣李貴人為思皇太后。

太和元年七月,劉昱死,弟准僣立。

二年夏四月,京師旱。

祈天文於北苑,親自禮焉。

減膳,避正殿。

澍雨大洽。

曲赦京師。

九月,龜茲國遣使獻龍馬。

三年四月,吐谷渾國遣使獻牛五十頭。

是年,島夷蕭道成廢其主劉准而僣立,自號曰齊。

四年春,罷畜鷹鷂之所,以其地為報德佛寺。

五月,詔會京師耆老,賜錦采、衣服、幾杖、稻米、蜜、面,復家人不徭役。

六年三月,蕭道成死,子頤僣立。

七年閏四月,皇子生,大赦天下。

定州上言,為粥給饑民,所活九十四萬七千餘口。

八年八月,詔曰:"帝業至重,非廣詢無以至治。

今制百辟卿士,工商吏民,各上便宜利民益治,損化傷政,直言極諫,勿有所隱,務令辭無煩華,理從簡實。

朕將親覽,以知世要,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九年春正月,詔曰:"圖韱之興,起於三季。

既非經國之典,徒為妖邪所憑。

自今圖韱、秘緯及名為《孔子閉房記》者,一切皆焚之。

留者以大辟論。

又諸巫覡假稱神鬼,妄說吉凶,及委巷諸卜非墳典所載者,嚴加禁斷。

"大饗群臣於大華殿,班賜《皇誥》。

十年春正月,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

二月,初立一黨一 、裡、鄰三長,定民戶籍。

夏四月,始制五等公服。

帝服以法服御輦,祀於西郊。

八月給尚書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珮、大小組綬。

九月,詔起明堂,辟雍。

冬十月,有司議依故事,配始祖於南郊。

十有一年,春正月,詔定樂章,非雅者除之。

十有一月詔罷尚方錦繡綾羅之工,四民欲造,任之無禁。

其御府衣服、金銀、珠玉、綾羅、錦,太官雜器,太僕乘具,內庫弓矢,出其太半,班賚百官及京師民庶,下至工商皂隸,逮於六鎮戍士,各有差。

十二月,詔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國記,依紀傳之體。

十有二年春正月,初建五牛旌旗。

五月,詔雲中、河西及關內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

增置彝器於太廟。

九月,起宣文堂、經武殿。

十三年春正月,車駕有事於圓丘。

於是初備大駕。

七月,幸靈泉池,與群臣御龍舟,賦詩而罷。

立孔子廟於京師。

十有四年八月,詔議國之行次。

九月,皇太后馮氏崩。

冬十月,葬文明太皇太后於永固陵。

車駕謁永固陵。

群臣固請公除,帝不許。

帝居廬,引見群寮於太和殿。

太尉、東一陽一王丕等據權制固請,帝引古禮往復,群臣乃止。

十五年春正月,帝始聽政於皇信東室。

初分置左右史官。

夏四月,帝始進蔬食。

自正月不雨,至於六月癸酉,有司奏祈詔百神,曰:"昔成湯遇旱,齊景逢災,並不由祈山川而致雨,皆至誠發中,澍潤千里。

萬方有罪,在於一人。

今普天喪恃,幽顯同哀,神若有靈,猶應未忍安饗,何宜四氣未周,便行祀事。

惟當考躬責己,以待天譴。

"五月,議改律令,上於東明觀析,疑獄。

八月,議養老,又議肆類上帝、禋於六宗之禮,帝親臨決。

詔郡國有時物可以薦宗廟者,貢之。

移道壇於桑乾之一陰一,改曰:"崇靈寺"。

詔諸州舉秀才先盡才學,親定祫禘之禮,議律令。

十有一月,詔二千石考在上上者,假四品將軍,賜乘黃馬一匹;上中者,五品將軍;上下者,賜衣一襲。

十有二月,帝為高麗王璉舉哀於城東行宮。

車駕迎春於東郊。

十有六年春正月,饗群臣於太華殿。

帝始為王公興,懸而不樂。

宗祀顯祖獻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遂昇靈台,以觀雲物。

詔定行次,以水承金。

制諸遠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者,皆降為公,公為侯,侯為伯,伯為子,子為男。

二月,詔祀唐堯於平一陽一。

祀虞舜於廣寧,夏禹於安邑,周文王於洛一陽一。

改謚宣尼曰文聖尼父,告謚孔廟。

夏四月,頒新律令,大赦天下。

八月,司徒尉元以老遜位。

以尉元為三老,游明根為五更。

又養國老、庶老。

詔曰:"夫文武之道,自古並行,威福之施,必也相籍。

故三、五至仁,尚有征伐之事;夏殷明睿,未捨兵甲之行,今則訓文有典教,國家雖崇文以懷九服,修武以寧八荒。

然於一習一 武之方,猶為未荊今則訓文有典,教武闕然。

將於馬射之前,先行講武之式。

可敕有司豫修場埒。

其列陣之儀,五戎之數,別俟後敕。

"冬十月,太極殿成,大饗群臣。

十有七年夏四月,立皇后馮氏。

六月,帝將南伐,詔造河橋。

立皇子恂為皇太子。

秋七月,以皇太子立,詔賜民為父後者爵一級。

是月,蕭頤死,孫昭業僣立。

八月,車駕發京師,南伐,步騎三十百餘萬。

太尉丕奏請以宮人從,詔曰:"臨戎不語內事,宜停。

"車駕至泗州,幸并州。

親見高年,問所疾苦。

車駕所經,傷民秋稼者,畝給穀五斛。

戊辰,濟河。

詔洛、懷、並、肆所過四州,賜高年爵。

百年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人粟五斛,帛二匹;孝悌廉義、文武應求者,皆以名聞。

幸洛一陽一,周巡故宮基趾。

帝顧謂侍臣曰:"晉德不修,早傾宗祀,荒毀至此,用傷朕懷。

"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

觀河橋,幸太學,觀《石經》。

詔六軍發軫。

帝戎服,執鞭御馬而出,群臣稽顙於馬前,請停南伐,帝乃止。

仍定遷都之計。

冬十月,幸金墉城。

詔征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始洛一陽一。

帝幸河南城。

幸豫州。

解嚴設壇於滑台城東,告行廟以遷都之意。

大赦天下。

還,幸鄴城。

十有八年春,朝群臣於鄴宮。

車駕南巡。

幸洛一陽一西宮。

二月,行幸河一陽一,規建方澤之所。

車駕北巡,至平城宮。

臨朝堂,部分遷留。

三月,罷西郊祭天。

帝臨太極殿,喻在代群臣以遷移之略。

秋七月,以宋王劉昶為大將軍。

是月,島夷蕭鸞殺其主蕭昭業,立業弟昭文。

冬十月,親告太廟,奉遷神主。

車駕發平城宮。

次於山中之唐湖。

是月,蕭鸞廢殺其主蕭昭文而僣立。

車駕幸鄴。

經比干墓,傷其忠而獲戾,親為吊文,樹碑而刊之。

車駕至洛一陽一。

蕭鸞雍州刺史曹虎據襄一陽一降。

十有二月,車駕至懸瓠。

詔壽一陽一、鍾離、馬頭之師,所獲男女口皆放還南。

十有九年春正月,饗群臣於懸瓠。

講武於汝水之西,大繼六軍。

車駕濟淮。

二月,幸八公山。

路中雨甚,詔去蓋;見軍士病者,親恤之。

車駕至鍾離,軍士擒鸞三卒,帝曰:"在君為君,其民何罪。

"於是免歸之。

車駕發鍾離,遣使臨一江一 ,數蕭鸞罪惡。

幸小沛,遣使以太牢祭漢高祖廟。

行幸瑕丘,以太牢祠岱岳。

詔選諸孔宗子一人,封崇聖侯,邑百戶,以奉孔子之祀。

又詔兗州為孔子起圉柏,修飾墳垅,更建碑銘,褒揚聖德。

行幸滑台,次於石濟。

車駕至自南伐。

六月,詔始為漢語,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詔求天下遺書,秘閣所無、有裨時用者加以優賞。

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

於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一陽一人。

詔改長尺大升,依周制度,班之天下。

八月,詔選天下武勇之士十五萬人為羽林、虎賁,以充宿衛。

九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一陽一。

十有二月,引見群臣於光極堂,宣示品令第,為大始之眩二十年春正月,詔改姓為元氏。

二月,詔介山之邑,聽為寒食,其餘禁斷。

帝以久旱,鹹秩群臣;自癸未不食至於乙酉,是夜澍雨大洽。

十有二月,開鹽池之禁,與民共之。

置常平倉。

二十有一年春正月,立皇子恪為皇太子。

夏四月,行幸長安。

遣使者以太牢祭周文王於豐,祭武王於鎬。

六月車駕至自長安,帝親為群臣講喪服於清徽堂。

八月,車駕南討。

九月,車駕至新野。

冬十月,四面進攻,不克,詔左右軍築長圍以守之。

二十有二年,春正月,拔新野。

三月,大破蕭鸞平北將軍崔惠景、黃門郎蕭衍軍於一鄧一 城,斬獲首虜二萬有餘。

秋七月,詔曰:"朕以寡德,屬茲喪亂,實賴群英,凱清南夏,宜約躬賞效,以勸茂績。

後之私府,便可損半;六宮嬪御,五服男女,恆恤恆供,亦令減半;在我之親,三分省一。

"是月,蕭鸞死,子寶卷僣立。

九月,帝以蕭鸞死,禮不伐喪,乃詔反旆。

二十有三年春正月,朝群臣於鄴宮。

三月,車駕南伐,帝不豫,司徒、彭城王勰侍疾禁中,攝百揆。

車駕至馬圈,賊將蔡道福、成公期率萬人棄順一陽一遁走。

帝疾甚,車駕北次穀塘原。

詔司徒勰征太子於魯一陽一踐祚。

夏四月,帝崩於穀塘原之行宮,在位二十九年,時年三十二,秘諱,至魯一陽一發喪,還京師。

上謚曰孝文皇帝,廟曰高祖。

葬長陵。

帝幼有至性,寡敬寬慈,每垂矜捨。

進食者曾以熱羹傷帝手,又曾於食中得蟲穢之物。

帝笑而恕之。

宦者譖帝於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數十,帝默而不自明。

太后崩後,亦不以介意。

聽覽政事,從善如流;哀矜百姓,恆思所以濟益。

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禮,常必躬親,不以寒暑為倦。

雅好讀書,手不釋卷。

《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授,探其一精一奧。

史傳百家,無不該涉。

善談《莊》《老》,尤一精一釋義。

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有興而作。

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自泰和十年已後詔冊,皆帝之文也。

其餘文章,百有餘篇。

愛奇好士,情如飢渴。

待納朝賢,隨才輕重,常寄以布素之意,悠然玄邁,不以世務嬰心。

又少而善射,有膂力。

年十餘歲,能以指彈碎羊膊骨。

及射禽一獸 ,莫不隨志而斃之。

至年十五,便不復殺生,射獵之事悉止。

性儉素,常服澣濯之衣,鞍勒鐵木而已。

帝之雅志,皆此類也。

○世宗宣武皇帝

《後魏書》曰:世宗宣武皇帝,諱恪,高祖孝文皇帝之第二子母曰高夫人。

初,夢為日所逐,避之床 下,日化為龍,繞夫人數匝,寤而驚悸,既而有娠。

泰和七年閏四月,生帝於平城宮。

二十二年正月,立為皇太子。

二十三年夏四月,即皇帝位於魯一陽一,大赦天下。

帝居諒暗,委政宰輔。

秋八月,遵遺詔,高祖二夫人以下悉歸家。

景明元年春正月,車駕謁長陵。

大赦,改年。

丁未,蕭寶卷豫州刺史裴叔業以壽春內屬。

二年春正月,帝始親政。

三月,詔曰:"治尚簡靜,任貴應事。

州府佐史,除授稍多,誠為損弊,無益政道。

又京師百司,寮屬殷雜,官有閒長者,亦同此例。

苟非一精一要,悉從蠲剩"是月,蕭衍立寶卷弟南康王寶融為主,年號中興。

寶卷東赴建業。

九月發畿內夫五萬五千築京師三百二十三防,四旬而罷。

立皇后于氏。

十有一月,築圓丘於伊水之一陽一,仍有事焉。

是月,寶卷直後張齊殺寶卷降蕭衍,衍克建業。

三年三月,寶卷弟建安王寶寅來降。

是月,蕭衍又廢其主寶融而僣立,自稱曰梁。

九月,車駕行幸鄴。

詔使者吊殷比干墓。

閱武於鄴南。

冬十月,帝親射,遠及一里五十步,群臣勒銘於射所。

四年春正月,車駕籍田於千畝。

三月,皇后親蠶於北郊。

夏四月,南天竺國獻辟支佛牙。

正始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年。

八月,詔洛一陽一令有大事聽面敷奏。

元英攻義一陽一,拔之,擒送蕭衍冠軍蔡靈恩等十餘將。

英大破衍將,仍清三關。

冬,十有一月,敕有司依漢魏舊章,營繕國學。

十二月,以苑牧公田分賜代遷之戶。

詔群臣議定律令。

二年,詔尚書李崇、太府卿於忠、散騎常侍游肇、諫議大夫一鄧一 羨,俱為大使糾斷畿內。

其守令之徒,咎失彰露者,即便施決,州鎮重職,聽為表聞。

三年春正月,皇子生,大赦天下。

十一月,帝為京兆王愉、清河王懌、廣平王懷、汝南王悅講《孝經》於式乾殿。

四年十一月,禁河南畜牝馬。

自碣石至於劍閣,東西七千里,置二十二都尉。

永平元年六月,詔曰:"慎重獄刑,著於往誥。

朕御茲寶歷,明鑒未遠,斷決煩疑,實有攸愧。

可依洛一陽一舊圖,修聽訟觀,農隙起功,及冬令就。

當與王公卿士親臨錄問。

"八月,冀州刺史、京兆王愉據州反。

假尚書李平鎮北將軍、行冀州刺史討之。

大赦,改元。

平克信都,執愉。

群臣請誅,帝弗許,詔送京兆,二年春正月,一胡一 密步就磨、忸切密、盤是、悉萬斤、辛豆那、越狀切拔忸諸國並遣使朝獻。

厭噠、薄知國遣使來朝,貢白象一。

高昌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郢州獻七寶床 ,詔不納。

十一月,詔禁屠一殺 含孕,以為永制。

己丑,帝於式乾殿為諸僧、朝臣講《維摩詰經》。

三年冬十月,詔曰:"朕乘乾御歷,年週一紀,而道謝擊壤,教慚刑措。

至於下人之煢鰥疾苦,心常愍之,此而不恤,豈為民父母一之 意也。

可敕太常於閒敞之處。

別立一館,使京畿內外疾病之徒,鹹令居處。

嚴敕醫署,分師療治,考其能否,而行賞罰。

雖齡數有期,修短分定,然六疾不同,或賴針石,庶秦扁之言,理驗今日矣。

又經方浩博,條流處廣,應病投藥,卒難窮究。

更令有司,集諸醫士,尋篇推簡,務存一精一要,取三十餘卷,以班九服,郡縣備寫,布下鄉邑,使知救患之術。

"延昌元年三月,京師穀貴,出倉粟八十萬石以賑貧者。

夏四月,詔曰:"肆州地震陷裂,死傷甚多,言念毀沒,有酸懷抱,亡者不可復追,生病之徒宜加療救。

可遣太醫、折傷醫,並給所須之藥,就治之。

"大赦,改年。

二年,夏四月庚子,以絹十五萬匹賑恤河南郡饑民。

三年春二月,詔曰:"肆州秀容郡敷城縣、雁門郡原平縣,並自去年四月以來,山鳴地震,於今不已,告譴彰咎,朕甚懼焉,祇畏兢兢,若臨淵谷,可恤瘼寬刑,以答災譴。

"四年正月,帝不豫,丁巳,崩於式乾殿,時年三十三,謚曰宣武皇帝,廟號世宗。

葬景陵。

帝幼有大度,喜怒不形於色。

雅性儉素。

初,高祖欲觀諸子志尚,乃大陳寶物,任其所取,京兆王愉等皆競取珍玩,帝惟取骨如意而已。

高祖大奇之。

及庶人恂失德,高祖謂彭城王勰曰:"吾固疑此兒有非常志相,今果然矣。

"雅愛經史,尤長釋氏之義,每至講論,連夜忘疲。

善風儀,美容貌,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君人之量矣。

○肅宗孝明皇帝

《後魏書》曰:肅宗孝明皇帝,諱詡,世宗宣武皇帝之第二子,母曰一胡一 充華。

永平三年三月,帝生於宣光殿之東北,有光照於庭中。

延昌元年十月,立為皇太子。

四年春正月丁巳夜,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詔太保、高一陽一王雍入居西柏堂,決庶政,又詔任城王澄為尚書令,百官總己以聽於二王。

二月,尊皇后高氏為皇太后。

三月,皇太后出俗為尼,徙御金墉城。

八月,尊皇太妃為皇太后。

帝朝皇太后於宣光殿,大赦天下。

群臣奏請皇太后臨朝稱制。

九月,皇太后親覽萬幾。

熙平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年。

二年八月,宴太祖已來宗室年十五已上於顯一陽一殿,申家人之禮。

九月,詔曰:"察訟理冤,實惟政首,躬親聽覽,民信所由。

自今月望,當暫出城闉,親決滯枉。

主者可宣諸近遠,鹹使聞知。

"神龜元年二月,詔以神龜表瑞,大赦改年。

七月,開恆州銀山之禁,與人共之。

二年九月,皇太后幸崧高山。

正光元年秋七月,侍中元義、劉騰奉帝幸前殿,矯皇太后詔曰:"世宗宣武皇帝,以睿明承業,廓寧區夏,而鴻功未半,早年登遐。

乃車書弗同,勍寇尚熾。

幼主稚弱,夙纂寶歷,曾是宗祏,莫克祗奉,朕所以敬慎群請,臨朝總政。

僶俛從事,以迄於茲。

自此春來,先疹屢發,夏首及今,數加動劇,恐不堪日釐萬務,鉅細兼剩帝齒周星紀,識學逾躋,日就月將,人君道茂,足以撫緝萬邦,諧決百揆。

朕當率前志,敬遜別宮。

"乃幽皇太后於北宮,殺太傅、領太尉、清河王懌。

乂等,總勒禁旅,決事殿中,帝加元服,大赦改年。

九月,蠕蠕(而蠢切。

)主阿那環來奔。

戊戌,以太師、高一陽一王雍為丞相。

十月,詔曰:"蠕蠕世雄朔方,擅制漠表,鄰通上國,百有餘載。

宜且優以賓禮,期之立功,疏爵胙土,大啟河岳,可封朔郡公、蠕蠕王,食邑一千戶,錫以袞冕,加之輕蓋,祿秩儀衛,同於戚藩。

"二年三月,駕幸國子學,講《孝經》。

祠孔子,以顏淵配。

十有二月,詔司徒崔光,安豐王延明等議定服章。

三年春正月辛亥,帝耕籍田。

十有一月,車駕有事圓丘。

詔曰:"治歷明時,前王茂軌,孝成正律,奕代通規。

至神龜中,始命儒官,改度易憲,如會旅衡。

今天正斯始,一陽一煦將開,品物初萌,宜變耳目,所謂魏雖舊邦,其歷維新者也。

便可頒宣內外,號曰《正光歷》。

思與億兆共此維新,可大赦天下。

"十二月,以牧守妄立碑頌,輒興寺塔;第宅豐侈,店肆商販,詔中尉端衡肅厲威風,以見事糾劾,七品六品,祿足代耕,亦不聽錮店占肆,爭利城市也。

四年春二月,蠕蠕主阿那環帥眾犯塞,遣尚書左丞元孚兼尚書,為北道行台,持節喻之。

四月,阿那環執元孚驅掠畜牧北遁。

詔驃騎大將軍、尚書令李崇,中軍將軍、兼尚書右僕射元纂帥騎十萬討蠕蠕,出塞三十餘里,不及而還。

五年,泰州城人莫折大提據城反,自稱秦王,殺刺史李彥。

詔雍州刺史元志討之。

南秦州城人孫獠、張長命、韓祖香據城反,殺刺史崔游以應大提。

遣城人卜朝襲克高平,殺鎮將赫連略、行台高元榮。

太提尋死,子念生代立,僣稱天子,年號天建,置立百官。

孝昌元年春正月,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反,害行台高諒,自稱宋王,年號天啟,遣其子景仲歸於蕭衍。

遣其將朝龍牙、成景竣元略等帥眾赴彭城。

詔秘書監、安樂王鑒回師以討之。

鑒於彭城南擊元略,大破之,盡俘其眾;既而不備,為元法僧所敗。

衍遣子豫章王綜入守彭城,法僧擁其寮屬,守令兵武及郭邑士女萬餘口南入。

夏四月辛卯,皇太后復臨朝攝政,引群臣面陳得失。

詔曰:"神龜之末,權臣擅命,元義、劉騰一陰一相影響,遂使皇太后幽隔後宮。

無君之心,積一習一 稍久;不臣之跡,緣事彌彰。

蔽耳目之明,專生殺之柄,天下為之不康,四郊由茲多壘。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騰身既往,可追削爵位。

乂之罪狀,誠合徽纆,但以宗枝舅戚,特全弘貸之法,可除名為民。

"秋八月,詔斷遠近貢獻珍麗,違者免官。

九月,詔減天下租調之半。

十二月,山一胡一 劉蠡升反,自稱天子,置官僚。

二年春正月,五原降戶鮮於修禮反於定州,號魯興元年。

二月,帝、及皇太后臨大夏門,親覽冤訟。

六月,詔曰:"自運屬寇難,歷載於茲,烽驛一交一 馳,征鼓不息。

朕威德不能遐被,經略無以及遠,俾是蒼生罹此荼炭,何以苟安黃屋,無愧黔黎。

今便避居正殿,蔬餐素服。

當親自招募,收集忠勇。

其有直言正諫之士,敢決徇義之夫,二十五日悉集華林東門,人別引見,共論得失。

班告內外,鹹使聞知。

"八月,賊元洪業斬鮮於修禮,請降,為賊一黨一 葛榮所殺。

都督爾朱榮於肆州執刺史尉慶賓,令其從叔羽生統州事。

九月,葛榮敗都督廣一陽一王淵、章武王融於博野白牛邏,融歿於陣。

榮自稱天子,號曰齊國,年稱廣安。

冬十一月,杜洛周攻陷幽州,執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

丙午,稅京師田租,每畝五升,借賃公田者畝一升。

閏月,稅市人入者各一錢,居店捨為五等。

三年春正月,葛榮陷殷州,刺史崔楷固執節死之。

三月,詔金紫光祿大夫源子邕為大都督,討葛榮。

冬十月,以衛將軍、討虜大都督爾朱榮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雍州刺史蕭寶寅據州反,自號曰齊,年稱隆緒。

武太元年春正月,定州為杜洛周所陷,執刺史楊津。

是月,皇女生,秘言皇子,大赦,改元。

二月,帝崩於顯一陽一殿,年十九。

皇子即位,大赦天下。

皇太后詔曰:"皇家握歷受圖,年將二百,祖宗累聖,社稷載安。

朕以寡昧,親臨萬邦,識謝塗山,德慚文母。

屬妖逆遞興,四郊多故。

實望穹靈降祐,麟趾眾繁。

自潘充華有孕椒宮,冀誕儲貳,而熊羆無兆,維虺遂彰。

於時以國步未康,假稱統胤,欲以厎定物情,系仰宸極。

何圖一旦,弓斂莫追,國道中胤,大行絕祀。

皇曾孫故臨洮王寶暉世子釗,體自高祖,天表卓異,大行平日養愛特深,義齊若子,事符當璧。

及翌日弗愈,大漸彌留,乃延入清蒲,受命玉幾。

暨陳衣在庭,登策靡及,允膺大寶,即日踐祚。

朕是用惶懼忸怩,心焉靡訴。

今喪君有君,宗祐惟固,宜議賞卿士,爰及百辟,凡厥在位,並加陟敘。

"幼主即位。

儀同三司、大都督爾朱榮抗表請奔喪,乃勒兵而入。

三月,上尊謚曰孝明皇帝,葬於定陵,廟號肅宗。

夏四月,爾朱榮濟河。

皇太后、幼主皆崩。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