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湖《廣雅》曰:湖,池也。《說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太平御覽

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湖

《廣雅》曰:湖,池也。

《說文》曰:湖,大陂也。

《史記》曰: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舜滅之,此在德不在險。

《晉書》曰:陳訓少學天文,孫皓以為奉禁都尉,知皓必敗。

時錢塘湖開,或言天下當太平,青蓋入洛,皓以問訓。

對曰:"臣能望氣,不達湖開塞。

"退告友曰:"青蓋入洛,將以舁櫬銜璧之事,非吉祥也。

"

《宋書》曰:會稽太守孟顗事佛一精一懇,而為謝靈運所輕,嘗謂顗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卿昇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

"顗深恨之。

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求決以為田,顗堅執不與,又求始寧岯崲湖為田,顗又固執。

靈運謂顗非存利民,正慮決湖多害生命,言論毀傷,與顗遂構仇隙。

《唐書》曰:褚無量,字弘度,杭州鹽官人也。

幼孤貧,厲志好學,家近臨平湖。

時湖中有龍鬥,傾里閈就觀之,無量時年十二,讀書晏然不動。

《風俗通》曰:湖都曰流瀆四面所隈都也。

《周官》:揚州,其浸五湖。

按張勃《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餘里,故以五湖為名。

(虞翻又雲,太湖另有五道,別謂之五湖。

)或說以太湖、射貴湖、上湖、洮湖、(洮湖一名長塘湖,在主烏。

)滆湖(戶伯切。

)為五湖。

按《國語》吳越戰於湖,直在笠澤一湖中戰耳,則知或說非也。

《隋大業記》曰:五月夏至前三五日,吳郡太湖中白魚,向湖側淺水菰蒲之上產子,民得采之,隨時貢於洛。

《揚州記》曰:太湖一名震澤,一名笠澤,一名洞庭。

(《史記》: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

裴駰注云:今湖中苞山有名穴,其深洞無知其極者,名洞庭,洞庭對曰彭蠡,則知因此穴之名通呼洞庭彭蠡,即宮庭湖名也。

《越絕書》云:太湖週三萬六千里,在吳興也。

)

《荊州記》曰:宮亭,即彭蠡澤也,謂之彭澤湖,一名匯(該賄切。

)澤。

(在豫章郡。

)青草湖一名洞庭湖,(洞庭湖,亦謂之太湖,在巴陵郡。

)雲夢澤一名巴丘湖。

凡此並昭昭尤著又廣大也。

干寶《搜神記》曰:由拳縣,秦時長水縣,始皇時童謠曰:城門有血,城當陷沒為湖。

有嫗聞之,朝往窺門,將欲縛之,嫗言其故。

後門將以犬血塗門,嫗見血走去,忽有大水欲沒縣。

主簿令幹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魚。

"幹曰:"明府亦作魚。

"遂淪為湖。

鄭緝之《永嘉記》曰:懷北縣有蔣公湖,父老雲,先代有祭祀祈請者,湖輒下大魚與之。

《秦州記》曰:武都郡前有湖。

義熙初,有白龍於湖升天。

盛弘之《荊州記》曰:宮亭湖廟神甚有靈驗,途旅經過,無不祈禱,能使湖中分風而帆南北。

又曰: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數百里,日月出沒其中。

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以為名。

劉澄之《荊州記》曰:華容縣東南有雲夢澤,一名巴丘湖,荊州之藪也。

劉澄之《豫州記》曰:陳縣地有芍陂湖,魏將王陵與吳將張休一交一 戰處也。

黃閔《武陵記》曰:有湖名為丹陂,周圍數百頃,青波澄映,洲嶼相望。

《武昌記》曰:武昌長湖通一江一 ,夏有水,冬則涸,於時靡所產植。

陶太尉立塘以遏水於此,常自不竭,因取琅琊郡隔湖魚菱,以著湖內,菱甚甘美,異於他處,所產鮒魚,乃長三尺。

劉道真《錢塘記》曰:明聖湖在縣南,去縣三里,父老相傳有金牛時見,神化莫測,故以明聖垂名。

《西京雜記》曰:顧翱少失父,事母,母好食雕一胡一 飯,常帥子女躬自採擷,還家導水鑿川供養,每有盈儲。

家近太湖,湖中乃生雕一胡一 ,無複雜草,蟲鳥不敢至焉,遂得以為養。

郡縣表其閭捨。

《一江一 乘地記》曰:滆湖中有嘉魚美蓴。

劉欣期《一交一 州記》曰:有一湖去合浦四十里,每一陰一雨日,百姓見有銅船出水。

又有一牛在湖中,以雞酒為祭便大獲魚;若此禮不設,惟得牛糞而已。

《述征記》曰:柏沖為一江一 州刺史,遣人周行廬山,冀觀靈異。

既陟崇巘,有一湖,匝生桑樹,有白鵠,湖中有赤鱗魚,使者渴極欲往飲水,赤鱗張鰭向之日使者不敢飲。

《南康記》曰:空山上有平湖,湖中有艑底浮在湖中,動搖便起風雨。

鄭緝之《東一陽一記》曰:北山去郡三十餘里,有赤松廟。

故老相傳曰,其下有居民曰徐公者,嘗登嶺至此處見湖水,二人共博於湖間,自稱赤松子、安期先生。

有一壺,酌酒以飲徐公,公醉而寐其側,比醒不復見。

劉澄之《豫州記》曰:城父縣有巢湖,湖週五裡,湖中有三山,湖南有四鼎山。

《戰國策》曰:秦與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

《吳地記》曰:吳王葬女,取土成湖。

又《郡國志》云:三女墳在郭西,雲闔閭食蒸魚羹,留半賜三女,三女怨,自一殺,王痛之,葬於郭西,文石為槨,金印玉牒,銀樽朱盤,悉以送葬。

又雲盤郢之劍,或曰湛爐之劍,夜飛適楚,以水繞墳,因名女墳湖。

又云:葬女時有白鶴舞吳市,因入羨門,悉化為犬。

《錢塘記》曰:去邑十里有詔息湖,古老相傳,昔秦始皇巡狩經塗暫憩,因以詔息為名。

周景式《廬山記》曰:山頂有一窮湖,湖足赬尾鯉,鰭皆傷剝。

而又有一故艑槽,崇山峻遠,非舟楫所游,豈深谷為陵,而此物不與丘壑同遷乎?

顧微《廣州記》曰:廬山上有一湖,至甲戌日,輒聞山有鼓角聲。

劉澄之《揚州記》曰:新城縣東有俱山,山上有湖,湖中有白鵝一隻,時時飛來,不可常見。

劉楨《京口記》曰:龍目湖,秦王東遊觀地勢,雲此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湖中長岡使斷,因改為丹徒。

今水北注一江一 也。

《梁典》曰:武帝望京峴山盤紆似龍,掘其右為龍目二湖。

《徐州先賢傳》曰:勾踐滅吳,謂范蠡曰:"吾將與子分國而有之。

"蠡曰:"君行令,臣行志。

"乃乘扁舟浮五湖而不返。

《水經注》曰:武強縣耆宿雲,邑人有行於途,有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簷生,長而吞噬人,裡中患之,遂捕系獄,簷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鹹為魚矣。

今縣東北半里許有淵,謂之郎君淵。

耆宿又言,縣淪之日,其子東奔,又陷於此,故淵得郎君之目矣。

《神異經》曰:北方荒外有湖,方千里,平滿無高下,有魚長七八尺,形狀如鯉而目赤,晝在湖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七煮之即熟,食之可以愈邪玻

又曰: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無凸凹,(上,直結反;下,於一交一 反。

)平滿無高下,岸深五丈餘,恆冰,唯夏至左右五六十日解耳。

又曰:東南海中烜洲上有一溫一 湖,其中惟有鯽魚矣,長八尺,食之宜暑而避寒。

《郡國志》曰:潤州遏陂有湖名龍目湖,京口出好酒,人一習一 戰,故桓一溫一 云:"京口土瘠人窶無可戀,惟酒可飲,兵可用耳。

"

《會稽記》曰:漢順帝築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創立鏡湖,在會稽、山一陰一兩縣界,築塘蓄水高丈餘,田又高海丈餘,若水少則洩湖灌田,如水多則開湖洩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凶年,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餘頃。

又云:創湖之始,多淹塚宅,有千餘人怨訴於台,臻遂被刑於市,及台中遣使按鞫,忽不見人,驗籍皆是先死亡人之名。

又按《輿地誌》云:"山一陰一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巖,互相映發,有若圖畫。

"

《南徐州記》曰:子英常於芙蓉湖捕魚,得赤鯉持歸,以穀養一年,遂生兩翅。

魚雲,我來迎汝,子英騎之,即乘風雨騰而上天,故《列仙傳》云:每經數載來歸見妻子,魚復來迎,如是數十回而不還。

芙蓉湖即射貴湖也,又名上湖。

《吳地記》曰:臨平湖,在臨平山南。

《吳志》曰:歸命侯天璽元年,吳郡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擁塞,今更除平。

故老相傳云: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

又湖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色,長四寸,廣二寸餘,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年大赦,俄而晉平吳,孫盛以為元皇中興之符。

《歙縣圖經》曰:篁墩湖在縣西南,其湖有蜃,常與呂湖蜃鬥,程靈銑好勇而善射,夢蜃化為人告之曰:吾為呂湖蜃所厄,君能助吾必厚報。

束帛練者吾也。

明日靈銑彎弧助之,正中後蜃,不知所之,後人名其處為蜃灘。

時有一道人詣靈銑母求食,食訖曰,勞母設食,今當為求善墓地,使母隨行上山,以白石識其地曰:"葬此可以暴貴矣。

"靈銑因移父葬其所。

侯景亂,靈銑率郡鄉萬餘眾保新安,因隨陳武帝有奇功,及陳武受梁禪,靈銑以佐命功臣,與周文昱、侯安都為三傑。

按靈銑宅在湖東二里。

徐爰《釋問》曰:玄武湖本桑泊,晉元帝創為北湖,宋以隸舟師。

《京都記》云:從北望鍾山,從宮亭湖望盧岳,齊武帝理水軍於此中,號曰昆明池。

故沈約登覆舟山詩云:"南瞻儲胥館,北望昆明池。

"即此爾。

永嘉末,有龍見於湖內,故改為玄武湖。

《豫章記》曰:擔石湖在州東北,其湖水中有兩石山,有孔如人穿擔狀,古老雲,壯士擔此兩石置湖中,因以為名。

《輿地誌》曰:安成有蜜湖,中有絲蓴鯽魚,為時所重,並有石窟容百人坐,其魚味甘如蜜,因此為名。

在縣東二十里。

《淮南子》曰:夫歷一陽一之都,一夕化而為湖,勇力聖智與不肖者同命,無遺脫也。

《荊南志》曰:高沙湖在枚回洲上,翠澤平皛,(一胡一 了切。

)水陸彌曠,芰荷殷生,鱗羽滋阜。

湖南林野清曠,可以棲托,故征士宗炳昔常家焉。

北有小水自湖通一江一 ,謂之曾口是也。

《渚宮故事》曰:一江一 陵城西二十里高沙湖,其中多魚。

又曰:五葉湖,昔湖側有主人張披五葉同一居 ,因以為名。

《九一江一 記》曰:彭蠡湖在潯一陽一縣東南,與都昌縣分界,湖心有大孤山。

按《郡國志》,彭蠡湖周回四百五十里,內有石高數十丈,大禹刻其石以記功焉。

又有乞烏隨船行,舟人擲摶飯接之,高下不失一粒。

今此烏沿一江一 靈廟多有,不獨在彭蠡湖爾。

《郡國志》曰:鶴門湖者,陶侃微時喪母,忽有二客來吊,化為雙白鶴飛去,後因以為名。

《丹一陽一記》曰:吳孫皓寶鼎元年,丹一陽一縣宣騫之母年八十,浴於後湖化為黿。

後湖又名練湖。

(在縣北百二十步。

)

《輿地誌》曰:曲阿出名酒,皆雲後湖水所釀,故醇烈也。

今按湖水上承丹徒,陳敏覆船山馬林溪,水色白味甘。

《輿地誌》云:練塘,陳敏所立,遏高陵水,以溪為後湖。

《語林》曰:褚公游曲阿後湖,狂風忽起,船傾,褚公已醉,乃曰:"此舫人皆無可以招天譴者,惟有孫興公多塵滓,正當以厭天欲耳。

"便欲捉孫擲水中,孫懼無計,惟大呼曰:"季野卿念我。

"(褚公,褚彥回也。

季野,彥回字也。

)

伏滔《登故台詩序》曰:夫差姑蘇台東有丹湖萬頃,內有金銀塘。

《方輿記》曰:銅船湖,馬援鑄銅船五隻,一留此湖中,四隻將過海征林邑。

○潭

《幽明錄》曰:碩縣下有眩潭,以視之眩人眼,因以為名。

傍有田陂,昔有人船行過此陂,見一死蛟在陂上不得下,無何,見一人長壯烏衣立於岸側,語行人云:"吾昨下陂不過而死,可為報眩潭。

"行人曰:"眩潭無人,雲何可報?"烏衣人云:"但至潭,便大言之。

"行人如其言,須臾,潭中有號泣聲。

又曰:晉元熙中,桂一陽一郡有一老翁,常以釣為業,後清晨出釣,遇大魚食餌,掣綸甚急,船人奄然俱沒,家人尋喪於釣所,見老翁及魚並死,為釣綸所纏,魚腹下有丹字,文曰:"我聞曾潭樂,故從簷潭來。

磔死弊老翁,持釣數見欺。

好食赤鯉鱠,今日得汝為。

"

《荊州圖記》曰:武當縣西北六里一江一 中,名佷子潭,潭中有右磧洲,長六十丈,世傳佷子未曾從父命,父臨終欲葬山上,故謬曰葬我水中,佷子惟從此命。

一習一 鑿齒《記》云:"佷子是漢時人,家在山東五女徼。

"

一鄧一 德明《南康記》曰:梓潭有梓樹,洪直巨圍,葉廣丈餘,垂柯數畝。

又曰:贛潭在郡下,昔有長者於此潭以釣為事,恆作漁父歌,其聲慷慨。

忽聞綸動,須臾,一物形似小水牛,眼光如鏡,或言水犀,浮躍逐綸,角帶金鎖,釣客因引得鎖出水數十丈,鎖斷,餘數丈儘是珍寶。

《羅浮山記》曰:牛潭深洞無極,北岸有石,周圍三丈許,漁人見牛自水而出,盤於此石。

《枹朴子》曰:昔石頭水有大黿,常在潭中,因名此為黿潭,能作魅行病於人。

吳有道士戴昺者,乃以越章封泥,遍投潭水中,良久,有大黿徑長丈餘浮出,不敢動,乃格殺之,而病人並愈。

又有小黿出羅列,死於水渚甚多。

《南康記》曰:梓潭在雩都縣之東南六十九里,其山有大梓樹,吳王令都尉蕭武伐為龍舟,艚斫成而牽引不動。

占雲,須童男女數十人為歌樂乃當得下。

依其言以童男女牽拽,艚沒於潭中,男女皆溺。

其後每天晴朗淨,彷彿若見人船焉,夜宿潭邊,或聞歌唱之一聲 ,因號梓潭焉。

《鄱一陽一記》曰:懷蛟水,一名孝經潭,在縣南二百步,一江一 中流石際有潭,往往有蛟浮出,時傷人焉。

每至五月五日,鄉人於此一江一 水以船競渡,俗雲為屈原禳災,承前郡守縣懸采以賞之。

刺史張棲貞以人之行莫大於孝,懸《孝經》標竿上賞之,而人知勸,俗號為懷蛟水,或曰孝經潭。

《湘州記》曰:益一陽一有昭潭,其下無底,湘州最深處也。

或謂周昭王南征不復,沒於此潭,因以為名。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