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吳志》曰: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蓋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

○吳孫堅

《吳志》曰: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

少為縣吏。

府召署校尉。

會稽妖賊許昌起於句章,堅以郡司馬募一精一勇,得千餘人,與州郡合討破之。

刺史臧旻列上功狀,詔書除堅鹽瀆丞,又徙下邳丞。

漢中平元年,黃巾賊張角起於魏郡。

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俊將兵討擊之。

俊表請堅為佐軍司馬。

堅又募一精一兵千許人與俊併力奮擊,所向無前。

拜別部司馬。

中平三年,司空張一溫一 西討邊章、韓遂。

一溫一 表請堅參軍事。

一溫一 以詔書召董卓,卓良久乃詣,應對不順。

堅數卓三罪,勸一溫一 斬之。

一溫一 不忍發舉。

軍還,拜堅議郎。

時長沙賊區星自稱將軍,以堅為長沙太守,克破星等。

漢朝錄前後功,封堅烏程侯。

靈帝崩,董卓專擅朝政,州郡舉義兵討卓,堅亦舉兵。

比至南一陽一,眾數萬人。

南一陽一太守張咨晏然自若,牽咨軍門斬之。

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前到魯一陽一,與袁術相見。

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

遂治兵於魯一陽一城,進軍討卓。

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音覺)等求和親。

堅曰:"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與汝和耶?"復進軍大谷,距雒九十里。

卓尋徙都入關,焚雒邑。

堅至雒,修諸陵,平塞卓所發掘。

訖,引軍還,住魯一陽一。

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

表遣黃祖逆於樊、一鄧一 之間。

堅破之,追渡漢水,圍襄一陽一,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射殺。

追諡武烈皇帝。

兄子賁,帥將士眾還就術,術復表賁為豫州刺史。

堅四子:策、權、翊、匡。

○孫策

《吳志》曰:策,字伯符。

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一江一 、淮間人鹹向之。

堅薨,還葬曲阿。

已乃渡一江一 ,居一江一 都。

策舅吳景,時為丹一陽一太守,策乃載母徒曲阿。

興平元年,從袁術。

術甚奇之,以堅故部曲還策。

太傅馬日磾(間低)杖節安集關東,辟策,表拜懷義校尉。

術常歎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先是,劉繇為揚州刺史,州舊治壽春。

壽春,術已據之。

繇乃渡一江一 治曲阿。

時吳景尚在丹一陽一,策從兄賁又為丹一陽一都尉,繇至,皆迫逐之。

景、賁退捨歷一陽一。

繇遣樊能等屯一江一 津,張英屯當利,以距術。

術以景為督軍中郎將,與賁共將兵擊英等,連年不克。

策乃說術,乞助景等平定一江一 東。

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才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比至歷一陽一,眾五千。

策又徙母阜陵,渡一江一 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

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樂為致死。

劉繇棄軍遁逃,諸郡守皆捐城奔走。

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人,處處屯聚。

策引兵渡浙一江一 ,據會稽,乃攻破虎等。

更置長吏,策自領會稽太守,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等為謀主,時袁術僣號,策以書責而絕之。

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後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眾欲就策,廬一江一 太守劉勳要擊,悉虜之。

策輕軍襲拔廬一江一 ,勳眾盡降,勳與數百人自歸曹公。

是時袁紹方強,而策並一江一 東,曹公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彰取賁女,又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

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一陰一謀襲許,迎漢帝,密治兵。

未發,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刺傷,創甚。

謂張昭等曰:"中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一江一 之固,足觀成敗。

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

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追諡長沙桓王。

○孫權

《吳志》曰:孫權,字仲謀。

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以為一陽一羨長。

郡察孝廉,舉茂才,行奉義校尉。

漢以策遠修貢職,遣使者劉琬加錫命。

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奇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

"

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策長史張昭謂權曰:"孝廉,此寧哭時耶?"扶令上馬,使出巡軍,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

建安八年,權西征黃祖,破其州軍。

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十六年,權徙治秣陵。

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

二十一年冬,曹公攻濡須。

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報修好,暫重結婚。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一陽一。

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飛箋於曹公,乞討關羽。

閏月,權征羽,遂定荊州。

曹公表權為驃騎將軍,持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

魏文帝踐祚,加權九錫,為吳王。

初,權外托事魏,而誠心不款。

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征任子。

權辭讓不受,遂改元為黃武元年,臨一江一 拒守。

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好。

猶與魏文帝相往來,至後年乃絕。

七年二月,公卿百司皆勸正尊號。

夏四月,武昌言黃龍、鳳凰見。

丙申,祭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元黃龍元年。

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

六月,與蜀為盟。

九月,遷都建業。

嘉禾四年,魏使以馬求易珠璣、翡翠、玳瑁,權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馬,聽與一交一 易。

"赤烏七年,步陟、朱然等各上疏云:"自蜀還者,鹹言蜀欲背盟與魏一交一 通。

宜為之備。

"權曰:"吾待蜀不薄,無以負之。

人言若不可信,朕為君破家保之。

"蜀竟無謀,如權所籌。

太元元年,權祭南郊還,寢疾。

二年四月,薨,時年七十一。

謚曰大皇帝,葬蔣陵。

《吳志》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能自擅一江一 表,成鼎峙之業。

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

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以貽厥孫謀以宴翼子者哉?其後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吳志》曰:權自陸口,遂征合肥。

合肥未下,撤軍還,兵皆就路,權與凌統、甘寧等在津北。

為魏將張遼所襲,統等以死捍權,權乘駿馬越津渠得去。

《獻帝春秋》曰:張遼問吳降人曰:"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大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耶。

"張遼、樂進相謂言:早知之,急追即獲。

"舉軍歎恨。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

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

權乃自乘船,從濡須口入。

公見舟船器仗法伍整肅,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權,劉景昇兒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

"乃撤還。

《一江一 表傳》曰:堅為下邳丞時,權生,方頤大口,目有一精一光,堅異之,以為有貴象。

及堅亡,策起事一江一 東,權常隨從。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知名,侔於父兄矣。

每參問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

每請會賓客,顧權曰:"此諸軍之將軍也。

"

○孫亮

《吳志》曰:孫亮,字子明,權少子也。

權春秋高,而亮最少,故尤留意。

姊全氏公主嘗譖太子和子母,心不自安,因倚權意,欲豫自結,數稱述全尚女,勸權為亮納焉。

赤烏十三年,和廢,權遂立亮為太子,以全氏為妃。

權薨,太子即尊號。

大赦,改元建興元年。

冬十月,大傅諸葛恪率軍遏巢湖,城東興。

十二月,魏使將軍諸葛誕等出騎七萬圍東興。

恪以大兵赴敵,大破魏軍。

太平元年,以從兄偏將軍綝(丑林切)為侍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

二年四月,亮臨正殿,大赦,始臨政事。

又料兵家子弟十八已下十五以上,得三千餘人,選大將子弟年少有勇者為之將帥。

亮曰:"吾立此軍,欲與之俱長。

"日於苑中一習一 焉。

三年,亮以綝專恣,與太常全尚、將軍劉承謀誅綝。

九月,綝以兵取尚,遣弟恩攻殺承於蒼龍門外,召大臣會宮門,黜亮為會稽王,時年十六。

《吳歷》曰: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至中藏取蜜漬梅,蜜中有鼠屎,召問藏吏,吏叩頭。

亮問吏曰:"黃門從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實不敢與。

"黃門不服,侍中刁玄、張邠啟:"黃門、藏吏辭語不同,請付獄推。

"亮曰:"此易知耳。

"令破鼠屎,屎裡燥。

亮大笑謂玄、邠曰:"若久在蜜中,中外當濕,今裡燥,必黃門所為。

"黃門首服,左右莫不驚悚。

○孫休

《吳志》曰:孫休,字子烈,權第六子。

年十三,從中書郎謝慈、郎中盛沖受學。

太元二年正月,封琅耶王,居虎林。

四月,權薨,休弟亮承統,諸葛恪秉政,不欲諸王在濱一江一 兵馬之處,徙休於丹一陽一郡。

太守李衡數以事侵休,休上書乞徙他郡,詔徙會稽。

居數歲,夢乘龍上天,顧不見尾,覺而異之。

孫亮廢,孫綝使宗正孫楷與中書郎董朝迎休。

休初聞問,意疑,楷、朝具述奉迎本意,留一日一夜 ,發。

行至曲阿,有老公幹休叩頭曰:"事久變生,天下喁喁,願陛下速行。

"休善之,是日進及布塞亭。

武衛將軍孫恩行丞相事,率百僚以乘輿法駕迎於永昌亭。

綝以兵千人迎拜於道側,休下車答拜。

即日,御正殿,大赦,改元永安元年。

冬,綝一門五侯,皆典禁兵,權傾人主。

休聞綝逆謀,一陰一與張布圖計。

十二月戊辰臘辰,百僚朝賀,公卿升殿,詔令武士縛綝,即日伏誅。

五年,以衛將軍濮一陽一興為丞相。

休以丞相興及左將軍張布有舊恩,委之以事,布典宮省,興關軍國。

休銳意於典籍,欲畢覽百家之言,又好射雉,春夏之間常晨出夜還,惟此時捨書。

休欲與博士祭酒韋曜、博士盛沖講論藝,曜、沖素皆切直,布恐入侍,發其一陰一失,令已不得專,因妄飾說以拒遏之。

休答曰:"孤之涉學,群書略遍,所見不少也。

其明君暗主,奸臣賊子,古今賢愚成敗之事,無不覽也。

今曜等入,但欲與講論書耳,不為從曜等始更受學也。

縱復如此,亦何所損?君特當以曜等恐道臣下奸變之事,以此不欲令入耳。

如此事,孤已自備之,不須曜等然後乃解也。

此都無所損,君意特有所忌故耳。

"布得詔陳謝,重自序述,又言懼妨政事。

休答曰:"書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無傷也。

此無所為非,而君以為不宜,是以孤有所及。

聖王務學業,其流各異,不相妨也。

不圖君今日在事,更行此於孤也,良甚不敢。

"布拜表叩頭,休答曰:"卿相開悟耳,何至叩頭乎!如君之忠誠,遠近所知。

往者所以相感,今日之巍巍也。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終之實難,君其終之。

"初,休為王時,布為左右將督,素見信愛,及至踐祚,厚加一寵一 待,專擅國事,多行無禮,自嫌瑕短,懼曜、沖言之,故尤患忌。

休雖解此旨,心不能悅,更恐其疑懼,竟如布意,廢其講業,不復使沖等入。

七年七月,休薨,時年三十。

謚曰景皇帝。

《一江一 表傳》曰:休寢疾,口不能言,乃手書呼丞相濮一陽一興入,令子(音灣)出拜之。

休把興手,而指以托之也。

《襄一陽一記》曰:李衡為丹一陽一太守,時休在郡,衡數以法繩之。

妻一習一 氏每諫衡,衡不從。

會休立,衡懼,謂妻曰:"不用卿言,以至於此。

"遂欲奔魏。

妻曰:"琅邪王素好善慕名,方欲自顯於天下,終不以私嫌殺君明矣。

可自囚詣獄,如此,乃當逆見優饒,非但直活而已。

"衡從之。

果得無恙,又加威遠將軍。

授以棨戟。

《吳志》曰:休詔曰:"丹一陽一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

夫射鉤斬祛,在君為君,遣衡還郡,勿令自疑。

"

○孫皓

《吳志》曰:孫皓,字元宗,權孫和之子也;一名彭祖,字皓宗。

孫休立,封皓為烏程侯,遣就國。

西湖民景養相皓當大貴,皓一陰一喜而不敢洩。

休薨,是時蜀初亡,而一交一 阯攜叛,國內震懼,貪得長君。

左典軍萬彧者為烏程令,與皓相善,稱皓才識明斷,是長沙桓王之儔,又加之好學,奉尊法度,屢言之於丞相濮一陽一興、左將軍張布。

布、興說休妃太后朱,欲以皓為嗣。

朱曰:"我寡一婦 人,安知社稷之慮,苟吳國無隕,宗廟有賴可矣。

"於是遂迎立皓,時年二十三。

改元,大赦。

皓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大小失望。

興、布竊悔之。

或以語皓,十一月,誅興、布。

天紀三年冬,晉命鎮東將軍司馬胄(音宙)向塗中,安東將軍王渾,揚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太尉賈充為大都督,量宜處要,盡軍勢之中。

初,皓每宴會群臣,無不鹹令沉醉。

置黃門郎十人,特不與酒,侍立終日,為司過之史。

宴罷之後,各奏其闕失,罔有不舉。

大者即加威刑,小者鹹以為罪。

後宮千數,而采擇無已。

激水入宮,宮人有不合意者,輒殺流之。

或剝人面,或鑿人眼。

岑昏險謏貴幸,致位九列,好興功役,眾所患苦。

是以上下離心,莫為皓盡力,蓋積惡已熟,不復堪命故也。

晉軍所至,則土崩瓦解,而王濬順流,司馬胄、王渾皆臨近境。

皓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一胡一 沖等計,分遣使奉書於濬。

濬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胄以皓致印綬於己,遣使送皓。

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三月丁亥就集於京邑。

四月,詔賜號為歸命侯,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疋,綿五百斤。

皓太子瑾拜郎中。

五年,皓死於洛一陽一。

(《吳錄》曰: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時年四十二,葬河南縣也。

)

《世說》曰: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女歌,頗能不?"時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國鄰,今為汝作臣。

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帝悔之。

《吳志》評曰:皓一婬一刑所濫,殞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

是以群下人人惴恐。

虐用其民,窮一婬一極侈,宜其腰首分離,以謝百姓。

既蒙不死之詔,復加歸命之一寵一 ,豈非曠蕩之恩,過厚之澤也哉!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