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魏志》曰:明皇帝諱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愛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

太平御覽

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

○魏烈祖明皇帝

《魏志》曰:明皇帝諱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也。

生而太祖愛之,常今在左右。

年十五,封武德侯,黃初二年為齊公,三年為平原王。

以其母誅,故未建為嗣。

七年夏五月,帝病篤,乃立為皇太子。

丁巳,即皇帝位,詔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論》刻石於廟門之外。

青龍見郟之靡陂井中。

丁酉,幸陂觀龍,於是改元為青龍,靡陂為龍陂。

二年三月,山一陽一公薨,帝素服發哀,使持節典護喪。

追諡山一陽一公為漢孝獻皇帝,葬以漢禮。

孫權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將陸遜、孫韶各將萬餘人入淮、沔。

六月,征東將軍滿一寵一 進軍拒之。

秋七月,帝親御龍舟東征,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

群臣以為大將軍方與諸葛亮相持未解,車駕可西幸長安。

帝曰:"權走,亮膽破,大將軍必制之,吾無憂矣。

"遂進軍幸壽春,錄諸將功,封賞各有差。

八月,大耀兵,饗六軍,遣使者持節犒勞合肥、壽春諸軍。

行還許昌宮。

司馬宣王與亮相持,連圍積日,亮數挑戰,宣王堅壘不應。

會亮卒,其軍退還。

景初元年,泰山茬縣言黃龍見。

(茬,仕俚反。

)於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宜以建丑之月為正月,定歷改元為孟夏四月。

服色尚黃,犧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旗,朝會建太白之旗。

改太和歷為景初歷。

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雖與正歲不同,至於郊祀、迎氣、礿祠、蒸嘗、巡狩、蒐田、分至啟閉、班宣時令、中氣早晚、敬授民事,皆以正歲斗建為歷數之序。

二年十二月,帝寢疾不豫。

太尉宣王還至河內,帝驛馬召到,引入臥內,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吾君,君其與爽輔少子。

吾得見君,無所恨矣!"宣王頓首流涕。

即日,帝崩於嘉福殿,年三十六。

葬高平陵。

《魏書》曰: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

"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好學多識,特留心於法理。

容止可觀,望之儼悖即位之後,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卒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意無厭倦。

又曰:青龍三年,起太極諸殿,築總章觀,高十餘丈,建翔鳳於其上,又於芳林園中起陂池,楫棹越歌;又於列殿之北立八坊,諸才人以次第序處其中,貴人夫人已上,轉南附焉,其秩名擬百官之數。

帝常游宴在內,乃選女子知書可附信者六人,以為女尚書,使典省外奏事,處分當畫可。

自貴人已下至尚保及給掖庭灑掃,一習一 伎歌者,各有千數。

通引縠水過九龍前,玉井綺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

使博士馬均作司南車,水轉百戲。

歲首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之制,築閶闔諸門外罘罳。

太子舍人張茂以吳、蜀數動,諸將出征,而帝盛興宮室,留意於玩飾,賜與無度,帑藏空竭,乃上書諫之。

《魏氏春秋》曰:魏明帝天姿秀出,立發委地,口吃少言,而沈毅好斷。

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

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摧戮也。

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魏略》曰:明帝欲平北邙,令登台見孟津,辛毗諫曰:"若九河溢湧,洪水為害,丘陵皆夷,何以御之?"帝乃止。

《魏末傳》曰:初,帝為平原王,母甄後妒,文帝殺之,故不立為太子。

嘗從文帝獵,見鹿子母,文帝射殺鹿母,詔明帝射鹿子,明帝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殺其子。

"因涕泣。

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建樹之意定矣。

○廢帝齊王芳

《魏志》曰:齊王諱芳,字蘭卿。

明帝無子,養王及秦王詢;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魏氏春秋》曰:或雲任城王楷子也。

)青龍三年,立為齊王。

景初三年正月,明帝病甚,乃立為皇太子。

是月,即皇帝位。

二月,西域重譯獻火浣布,詔大將軍、太尉臨試以示百僚。

帝加元服,賜群臣各有差。

大將軍司馬景王將謀廢帝,以聞皇太后。

太后今曰:"皇帝芳春秋已長,不親萬機,耽一婬一內一寵一 ,沉漫女德,日延倡優,縱其醜謔;延六宮家人留止內房,毀人倫之敘,亂男女之節;恭孝日虧,悖傲滋甚,不可以承天敘,奉宗廟。

遣芳歸藩於齊,以避皇帝。

"是日遷居別宮,時年二十三。

使者持節送衛,營齊王宮於河內之重門,制度皆如藩國之禮。

《魏略》曰:景王將廢帝,遣郭芝入白太后,後與帝對坐。

芝謂帝曰:"大將軍欲廢陛下,立彭城王據。

"帝乃起去。

太后不悅。

芝曰:"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將軍意已成,又勒兵在外以備非常,但當從旨,將復何言!"太后曰:"我欲見大將軍,口有所說。

"芝曰:"何可見耶?但當速取璽綬。

"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璽綬著坐側。

芝出報景王,景王甚歡。

又遣使者授齊王印綬,當出就西宮。

帝受命,遂載王車,與太后別,垂涕,始從太極殿南出,群臣送者數十人,太尉司馬孚悲不自勝,餘多流涕。

王出後,景王又使使者請璽綬。

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何之!且明帝當絕嗣乎?吾以為高貴鄉公者,文皇帝之長孫,明皇帝之弟子,於禮,小宗有後大宗之義,其詳議之。

"景王乃更召群臣,以皇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貴鄉公。

是時,太常已發二日,待璽綬於一溫一 。

事定,又請璽綬。

太后令曰:"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明日我自欲以璽綬手授之。

"

《魏世譜》曰:晉受禪,封齊王為邵陵公,年四十三,太始十年薨,謚曰:"厲公"。

○廢帝高貴鄉公

《魏志》曰:高貴鄉公諱髦,字彥士,文帝孫,東海定王霖子也。

正始五年,封郯縣高貴鄉公。

少好學,夙成。

齊王廢,公卿議立公。

十月,公至於玄武館,群臣奏請捨前殿,公以先帝舊處,避止西廂;群臣又請以法駕迎,公不聽。

丙寅,公入於洛一陽一,群臣迎拜西掖門南,公下輿將答拜,儐者請曰:"儀不拜"。

公曰:"吾人臣也。

"遂答拜。

至止車門下輿,左右曰:"舊乘輿入。

"公曰:"吾被皇太后征,未知所為。

"遂步至太極東堂,見於太后。

是日即皇帝位,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學,問諸儒曰:"聖人幽贊神明,仰觀俯察,始作八卦,後聖重之為六十四,立爻以極數,凡斯大義,罔有不備,而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曰《周易》,《易》之書,其故何也?"《易》博士淳於俊對曰:"庖犧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各由其事。

故《易》者,變易也;名曰《連山》,似山出納雲氣連天地也;《歸藏》者,萬事莫不歸藏於其中也。

"帝又曰:"若使庖犧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雲燧人氏沒庖犧氏作乎?"俊不能答。

講《易》畢,覆命講《尚書》。

帝問曰:"鄭玄雲稽古同天,言堯同於天也。

王肅雲堯順考古道而行之。

二義不同。

何者為是?"博士庾峻對曰:"先儒所執,各有乖異,臣不足以定之。

然《洪範》稱三人占,從二人之言。

賈、馬及肅皆以為順考古道。

以《洪範》言之,肅義為正。

"帝曰:"仲尼言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堯之大美,在乎則天,順考古道,非其至也。

今發篇開義,以明聖德,而捨其大,更稱其細,豈作者之意耶?"峻對曰:"臣奉遵師說,未喻大義,至於文質折中,裁之聖思。

"覆命講《禮記》。

帝問曰:"太上立德,其次務施報。

為治何由而教化各異,皆修何政而能致於立德,施而不報乎?"博士馬照對曰:"太上立德,謂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施報,謂三王之世以禮為治也。

"帝曰:"二者教化薄厚不同,將主有優劣耶?時使之然乎?"照對曰:"誠由時有樸文,故化有薄厚也。

"辛未,帝幸辟雍,會命群臣賦詩。

侍中和逌、(音由。

)尚書陳賽等作詩賦稽留,有司奏免官,詔曰:"吾以暗昧,愛好文雅,廣延詩賦,以知得失,而乃爾紛紜,良用反側。

其原逌等。

主者宣敕,自爾已後,群臣皆當玩一習一 古義,修明經典,稱朕意焉。

"

《魏氏春秋》曰: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

罷朝,景王私曰:"上何如主也?"鍾會對曰:"才同陳思。

武類太祖。

"景王曰:"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

"甘露元年二月,帝宴群臣於太極東堂,與侍中荀顗、尚書崔贊、袁亮、鍾毓、中書令虞松等並講述禮典,遂言帝王優劣之差。

帝慕顗有立,因問顗等曰:"有夏既衰,後相殆滅,少康收集夏眾,復禹之績,漢高祖拔起隴畝,驅帥豪俊,芟夷秦、項,包舉宇內,斯二主可謂殊才異略,命世大賢者也。

考其功德,誰宜為優?"顗等對曰:"夫天下重器,王者天援,德應期運,然後能受命創業,至於階緣前緒,興復舊績,造與之與復,固難易不同。

少康功德雖美,猶為中興之君,與漢世祖同流可也。

至如高祖,臣等以為優。

"帝曰:"自古帝王,功德言行,互有高下,未必創業者皆優,紹繼者鹹劣也。

湯、武、高祖雖俱受命,賢聖之分,所覺懸殊。

少康、殷宗中興之美,夏啟、周成守文之盛,論德校實,方諸漢祖,吾見其優,未聞其劣;顧所遇之時殊,故所名之功異爾。

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隸,崎嶇逃難,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謀,卒滅過、戈,克復禹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非至德弘仁,豈濟斯勳?漢祖因土崩之山勢,仗一時之權,專任智力以成功業,行事動靜,多違聖檢;為人子則數危其親,為人君則囚系賢相,為人父則不能衛子;身沒之後,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時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

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漢祖矣。

"

《漢晉一陽一秋》曰: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

乃召侍中王沉、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王經曰:"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

今權在其門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

且宿衛空闕,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除疾而更深之耶!禍殆不測,宜見重詳。

"帝乃出懷中板令投地,曰:"行決矣。

正使死,何所恨?況不必死耶!"於是入白太后,沉、業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

帝遂帥僮僕數百,鼓噪而出。

文王弟屯騎校尉胄(音胄)入,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胄眾奔走。

中護軍賈充又逆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揮眾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雲何?"充曰:"今日之事,無所問也。

"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文王聞,大驚,自投於地曰:"天下其謂我何!"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葬高貴鄉公於洛一陽一西北三十里屈澗之濱下,車數乘,不設旌旐。

百姓相聚而觀之曰:"是前日所殺天子也。

"或掩面而泣,悲不自勝。

《帝王世紀》曰:高貴鄉公為太子舍人成濟所害。

年二十,以公禮葬之。

○陳留王

《魏志》曰:陳留王諱奐,字景明,武帝孫,燕王字之子也。

甘露三年,封安次縣常道鄉公。

高貴鄉公卒,公卿議迎立公。

六月,入於洛一陽一,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大赦,改元。

景元四年,詔伐蜀,命征西將軍一鄧一 艾督帥諸軍,趨甘松、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督諸軍趨武都、高樓,首尾踧討。

若擒姜維,便當東西並進,掃滅巴蜀也。

又命鎮西將軍鍾會由駱谷伐蜀,所至輒克。

十一月,蜀主劉禪降,巴蜀皆平。

鹹熙二年,命晉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

進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

八月,相國晉王薨,太子炎紹封襲位,總攝百揆。

十二月,禪位於晉,改次於金墉城,而終館於鄴,時年二十,在位六年。

《帝王世紀》曰:陳留王即位,禪晉,封陳留王,就國治鄴,奉魏宗祀。

《魏世譜》曰:晉封帝為陳留王。

年二十八,太安元年崩,謚曰:"元皇帝"。

《魏志評》曰:古者以天下為公,唯賢是舉。

後代世位,立子以嫡;若胤嗣不繼,則宜取旁親明德,若漢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

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愛,撫養嬰孩,傳以大器,托付不專,必參枝族,終於曹爽誅夷,齊王替位。

高貴公才惠夙成,好問尚辭,亦文帝之風一流 也;然輕躁肆忿,自陷大禍。

陳留王恭已南面,宰輔統政,仰遵前式,揖讓而禪,遂饗封大國,作賓於晉,比之山一陽一,班一寵一 有加焉。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