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六典》曰:凡有事於宗廟,少卿帥太祝、齊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

○太常少卿

《六典》曰:凡有事於宗廟,少卿帥太祝、齊郎入薦香燭,整拂神幄,出入神主,將享,則與良令實鐏罍。

《後魏書》曰:太和十五年,置少卿官,太常少卿一人,第三品上,至二十二年降為正四品。

又曰:景明初班職,令太常少卿,第四品上,第一清選,明禮兼天文一陰一陽一者為之。

又曰:元順為太常少卿,以父憂去職,哭泣嘔血,身自負土。

時年二十五,便有白髮,免喪抽去,不復更生,世人以為孝思所致。

《三國典略》曰:齊太常少卿袁聿修巡省河南諸州,兗州刺史邢邵與聿修故舊,常於省中盛呼聿修為清郎,至是遣送白綢為信,聿修不受,與邵書曰:"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願表此心,不貽厚責。

"邵亦欣然報書曰:"一日之贈,率爾不思。

老夫忽忽,意不及此。

敬丞來旨,吾無間然。

弟昔為清郎,今作清卿矣。

"

《唐書》曰:馮定為太常少卿。

文宗每聽樂,鄙鄭、衛聲,詔奉常一習一 開元中《霓裳羽衣舞》,以《雲韶樂》和之。

舞曲成,定總樂工閱於庭,定立於其間。

文宗以其端凝若植,問其姓氏,翰林學士李玨對曰:"此馮定也。

"文宗喜,問曰:"豈非能為古章句者耶?"乃召升階,文宗自吟定《送客西一江一 詩》。

吟罷益喜,因錫禁中瑞錦,仍令大錄所著古體詩以獻。

○太常丞

《六典》曰:太常丞二人,以五品上,秦有奉常丞,漢因之,比千石。

魏、晉、宋,皆置一人。

《漢書》曰:韋弘為太常丞,職掌陵廟,煩劇多過,父賢敕令自免。

弘懷嫌不去官,及賢疾篤,果坐廟事系獄。

《宋百官春秋》曰:太常丞視尚書郎,銅英黃綬,一梁冠,品第七,掌舉陵廟非法。

《陶氏家傳》曰:覆之字孫宗,為太常丞。

凡宗廟疑義,多所決定,時人為之語曰:"定禮決疑,問陶覆之。

"

《陶氏職官要錄》曰:晉、宋九卿丞,皆進賢一梁冠,介幘,皂衣,銅印,黃綬。

齊、梁墨綬。

○太常博士

《六典》曰:太常博士掌辨五禮之儀式,本先王之法制適變,隨時而損益焉。

凡大祭祀及有大禮,則與卿導贊其儀。

凡王公已下擬謚,皆跡其功德而為之褒貶。

《通典》曰:博士,魏官也。

魏文帝初置,晉因之,事掌引道乘輿。

王公已下應追諡者,則博士議定之。

《晉中興書》曰:博士之職,端委佩玉。

朝之大典必於詢度,當以正道,克厭人望,然後為可。

《唐書》曰:王彥威太原人,世儒家,少孤貧苦學,尤通三禮,無由自達。

元和中游京師,求為太常散吏,部卿知其書生,補為檢討官。

彥威於禮閣掇拾,自隋已來朝廷沿革,吉凶五禮,以類區分成三十卷,獻之,號曰"元和新禮",繇是知名。

特授太常博士。

又曰:陸亙為太常博士。

寺有禮生孟真,久於其事,凡吉凶大儀,官不能達,率訪真,真亦賴是須姑息。

元和七年,冊皇太子,將撰儀注,真亦欲參預,亙笞之。

由是,禮儀不專於胥吏。

《郭子》曰:張憑舉孝廉,詣劉真長,還船,須臾,真長至,遣覓張孝廉,船同旅愕然。

即同載,俱詣撫軍劉前進,謂撫軍曰:"今日為公得一士,太常博士之眩"既前,撫軍與之言,咨嗟稱善,乃曰:"張憑勃倅為理窟。

"即用為太常博士。

○太祝

《六典》曰:太祝掌出納神主於太廟之九室,而奉享薦禘祫之儀。

《周禮》曰:太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祇祈福祥,求永貞。

一曰順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策祝。

鄭司農曰:"順祝,順農年也;年祝,求永貞也;吉祝,祈福祥也;化祝,弭災兵也;瑞祝,逆時雨、寧風旱也;策祝,遠罪疾也。

"

《漢書·百官表》曰:太常屬官,有太祝令、丞,景帝六年更名為祝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祝。

《東觀漢記》曰:一陰一猛好學一溫一 良,稱於儒林,以郎遷為太祝令。

《續漢書》曰:太祝令秩六百石,掌祠贊祝,近臣神巫主祝小祝。

○協律郎

《六典》曰:協律郎掌知六律、六呂,以辨四時之風氣,八風五音之節。

《漢書》曰:武帝時,李延年善新聲,以為協律都尉。

《魏志》曰:武帝平荊州,得杜夔,知音識舊樂,故以為協律郎。

○太廟令

《漢書·百官表》曰:太常屬官有諸廟令、長、丞。

《續漢書》曰:高廟令一人,六百石;(主守宗廟,掌按行掃除。

無丞。

)世祖廟令一人。

《宋書》曰:太廟令一人,主守宗廟,案行灑掃眾事,領齋郎二十四人。

《齊職儀》曰:周有守祧之官,掌先王廟令。

○陵令

《六典》曰:陵令掌先帝山陵,率戶守衛之事;丞為之罰凡朔望、元正、冬至、寒食,皆修饗於諸陵。

若橋陵,則日獻羞焉。

凡功臣、密戚請陪陵葬者聽之,以文武分為左右而列。

若父、祖陵陪子孫從葬者亦如之。

《周禮》曰:塚人,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

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

《漢書》曰:太常屬官有諸陵令。

元光二年,分諸陵邑屬三輔。

又曰:司馬相如為茂陵令。

《續漢書》曰:太常職掌先帝陵,每園令各一人,秩六百石。

(掌守園陵,按行掃除。

)丞及校長各一人。

(校長主戒賊盜。

)

《齊職儀》曰:周有墓大夫、塚人之職,掌先王之墓。

又曰:每陵令一人,品第七,秩四百石,銅英墨綬、進賢一梁冠、絳朝服。

《唐書·官品志》曰:梁天監七年,又詔以為陵監之名,不出前誥;且宗廟憲章,既備典禮,園寢職司,理不容異,諸正陵先立監者改為令,於是陵置令矣。

一胡一 廣《陵令箴》曰:昔在廣葉葬野衣薪,禮非極哀,不樹不封,瓦棺塈周聚。

夏攸謂:"壤不毀膚,賄不害生,是謂皇極。

"百王此經,故厚不可皇,薄不可王,乃眷西顧,爰矩孝文陵。

臣司墓,敢告守人。

○太樂令

《六典》曰:太樂令掌教樂人,詞合鍾律,以供邦國之祭祀、饗宴,丞為之罰

《漢書·百官表》曰:太常屬官,有太樂令、丞。

《續漢書》曰:明帝永平十三年,曹褒奏《尚書璇璣鈐》曰:"有帝漢德,合作樂名。

"天子下詔,改大樂令丞,以應圖韱。

又曰:太樂令,秩六百石,掌伎樂人。

凡國祭祀,掌奏樂及大司樂,掌其陳序。

《晉起居注》曰:成帝鹹和中詔:"大樂令載綏教官伎樂勤勞,賜米百石,布二十匹。

"

○太醫令

《六典》曰:太醫令掌諸醫療之法,丞為之罰其屬有四:曰醫師、針師、按摩師、咒禁師,皆有博士以教之。

考試登用,如國子監之法。

《漢書》曰:《百官表》曰:"少府屬官,有太醫令,丞無員,多至數十人。

"

《續漢書》曰:太醫一人,秩六百石,有藥丞、主藥方丞。

《魏略》曰:脂一習一 字元升,除太醫令,與孔融親善,融被誅,一習一 獨往哭之。

黃初中以一習一 有欒布之節,賜拜中散大夫。

應劭《漢官儀》曰:太醫,周官也。

兩梁冠,秩千石。

《典論》曰:中常侍張讓子奉為太醫令,與人飲酒,輒掣引衣裳,發露形體,亂其舄履,使小大無不傾倒。

崔實《太醫令箴》曰:動不肆勤,靜不宴逸,有疾歸天,醫無能恤。

晉平好內,四時是一,非鬼非食,惑以自失。

雖有秦和,焉所施術?太上防疾,其次萌牙,腠理不蠲,骨髓奈何!

○廩犧令

《六典》曰:廩犧令掌薦犧牲及粢盛之事,丞為之罰凡三祀之牲牢,各有名數。

(昊天上帝以蒼,地皇祗以黃,神州以黝,五帝之牲各以方色。

)

韋昭《辨釋名》曰:釋云:廩犧。

犧,戲也;廩,養之也。

辨云:六牲,取其純毛者,別養之以奉祭祀。

純色者少,故名犧。

犧,希也。

《周禮》曰:牧人:下士,掌牧六牲,以供祭祀。

《漢書·百官表》曰:內史屬官,有廩犧令、丞、尉,後屬司農。

《齊職儀》曰:周牧人之職也,掌六牲。

一陽一祀用騂,一陰一祀用黝,取純毛者。

光武中興,屬河南,秩六百石。

○光祿卿

《六典》曰:光祿卿之職,掌邦國醪醴膳羞之事,總太官、珍羞、良縕,掌醢四署之官屬,修其儲備,謹其出納;少卿為之罰有大祭祀,則省牲鑊,視濯溉。

《漢官解詁》曰:士之權貴,不過尚書,其次諸吏。

(諸吏,光祿勳是也。

)

應邵《漢官儀》曰:光,明也;祿,爵也;勳,功也。

言光祿典郎,謁諸虎賁羽林,舉不妄得,賞不失勞,故曰光祿勳。

《唐書·官品志》曰:光祿卿位視太子中庶子,掌官尉門戶,統守黃門、華林園、暴室等令。

《漢書》曰:郎中令,秦官。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掌中殿門戶,秩中二千石。

又曰:石建為郎中令,奏事下建省讀,驚曰:"書馬者與尾而五,今乃不足一,獲譴死矣。

"其謹慎如此。

又曰:周仁,景帝時為郎中令,為人一陰一重不洩。

服虔曰:"質重不洩人之一陰一謀也。

"師古曰:"一陰一,密也。

言為性密重,不洩人言也。

"以是得幸,出入臥內,於宮秘戲,仁常在傍,終無所言。

又曰:張安世字孺子,為光祿勳。

郎有醉小便殿上,主事白行法,安世曰:"何以知其不覆水耶?"郎有一婬一官婢,婢兄自言,安世怒,以一奴一婬一污衣冠告署撻一奴一。

其隱人過,皆此類也。

《東觀漢記》曰:孫堪字子雅,為光祿勳,以清廉稱,與周澤相類。

澤字雅都,京師號之為"二雅"。

又曰:劉昆字桓公,為光祿勳,授皇太子及諸王小侯五十人經。

昆老退位,以二千石祿終其身。

又曰:邵訓字伯春,鄉里號之曰:"德行恂恂邵伯春。

"章和中為光祿勳。

《後漢書》曰:杜林字伯山,扶風人也。

林少沉審,博學多聞,世稱通儒。

為光祿勳,內奉宿衛,外總三署。

郎有好學者,輒見引進,朝夕滿堂。

又曰:馬防字公平,林風人也。

防貴一寵一 最盛,與九卿絕席,拜光祿卿。

又曰:張湛字子孝,拜光祿勳。

光武臨朝,或有惰容,輒陳諫。

常乘白馬,上後見湛,輒曰:"白馬生,且復諫矣。

"

又曰:袁彭,順帝初為光祿勳,行至清,為吏粗包糲食。

《續漢書》曰:荀爽字慈明,為光祿勳。

視事三月,策拜司空。

謝承《後漢書》曰:楊賜字伯欽,拜為光祿勳。

嘉德殿前有青赤氣,詔特進,遣中使問賜祥異禍福,吉凶所在。

以賜博學碩儒,故密咨問。

其極陳其意,嘗上疏陳,請案《春秋韱》"天投霓,海內亂。

"今妄嬖閹尹,共專國朝之所致也。

《魏志》曰:鄭袤為光祿勳,毌丘儉作亂,帝自征之,百官祖送。

時袤疾不任會,上謂王肅:"惟不見鄭光祿為恨。

"袤聞,白輿追上,上笑曰:"知生必來。

"遂與同載,問以計謀,帝甚重之。

又曰:王肅字子雍,為光祿勳,時有二魚長尺,集武庫之屋,有司以為吉祥。

肅辨之曰:"魚生於泉而見於屋,鱗介之物失其所也。

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其後果有東關之敗。

又曰:袁渙字曜卿,為中郎令。

時言劉備死,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其吏,獨不賀。

卒官,太祖為之流涕。

《吳志》曰:石偉字公操,南郡人。

少好學,修節不殆,介然獨立,有不可奪之志。

舉茂才、賢良方正,皆不就。

孫休即位,特徵偉,累遷至光祿勳。

及皓即位,朝政昏亂,偉乃辭老耄固疾乞身。

又曰:薛瑩字道言。

以時法政多謬,舉措煩苛,瑩每上,便宜陳緩刑簡役,以濟育百姓,頗或施行。

遷光祿勳。

《晉中興書》曰:鄭默字思元,轉光祿勳,寬沖博受,不以聲色矜人,雖卒,徒廝養皆遇之以恩。

《宋書》曰:王惠。

宋國初建,當置郎中令,高祖難其人,謂傅亮曰:"今用郎中令,不可令減袁曜卿也。

"既而曰:"吾得其人矣。

"乃以惠居之。

《孟宗別傳》曰:宗為光祿勳,大會,宗先少酒,偶有強者,飲一杯便吐。

傳詔司察宗吐麥飯,察者以聞,上乃歎息曰:"至德清純如此。

"

○光祿少卿

《後魏職令》曰:光祿少卿,第四品上,第二清用肅勤明敏,兼職古典者。

《唐書》曰:柳亨拜光祿少卿,太宗每誡之曰:"與卿舊親,情素兼宿。

卿為人一交一 游過多,今授此職,宜存簡靜。

"亨性好射獵,有饕湎之名。

此後頗自勖勵,杜絕賓客,約身節儉,勤於職事。

太宗亦以此稱之也。

○太官令

《六典》曰:太官令,供膳食之事;丞為之罰凡祭之日,則白卿諸廚省牲、取明水於一陰一鑒,取明火於一陽一燧,帥宰人以鑾刀割牲,取其毛、血,實之於豆,遂烹牲焉。

又帥進饌者實簠、簋,設於饌幕之內。

《漢書·百官表》曰:少府屬官有太官令一人,丞一人。

應劭《漢官儀》曰:太官令,兩梁冠,秩千石,丞四人。

郡孝廉,年五十清修聰明者,光祿上名乃召拜,皆秩四百石。

三歲為令,以供養勞苦,遷左丞。

有湯官丞,掌諸甘肥;有果丞,掌果瓜菜茹薪炭。

《漢舊儀》曰:太官,(主飯、肉、湯、官酒。

)皆令丞治,太官、湯官、一奴一婢三千,大置酒,皆緹韝,(音溝。

)蔽膝、緣幘。

又曰:太官上食黃釦(音口,金飾器。

)器,中官私官上食用白銀釦器,如祠廟器雲。

謝承《後漢書》曰:魯國陳政,字叔方,為太官令。

黃門郎與政有隙,因進御食以發貫炙,光武見發,敕斬政,政曰:"臣有當死者三:黑山出炭,增治吐炎,燋膚爛肉而發不消,臣罪一也;陝出佩刀,砥礪五石,虧肌截骨,曾不能斷髮,臣罪二也;臣朗月書章奏,側光讀經書,旦臨食與丞及庖人六目齊視,不及黃門一人,臣罪三也。

"詔赦之。

《魏略》曰:時苗為壽春令,遷為太官令。

《後魏書》曰:毛循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多所適意。

世祖親待之,進太官尚書,賜爵南郡公,加冠軍將軍,常在太官,主進御膳。

揚雄《太官令箴》曰:時惟膳夫,實司王饔;祁祁庶羞,口實是供。

群物百品,八珍清觴,以御賓客,以膳於王。

《王朗集》曰:"朗為大理時上:"主簿趙郡張登,昔為本縣主簿,值黑山賊圍郡,登與縣長王攜帥吏兵七十二人俱往赴救,與賊一交一 戰。

吏兵散走,攜殆見害,登手格二賊,以全攜命。

又守長夏逸為督郵所枉,登身授拷掠,理逸之罪。

義濟二君,宜加顯異。

"黃初,詔曰:"登忠義彰著,在職功勤,名位雖卑,直亮宜顯。

饔膳近任,當得此吏。

今以登為太官令。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