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稷山《越絕書》曰:稷山者,勾踐齋戒台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

太平御覽

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

○會稽東越諸山

稷山

《越絕書》曰:稷山者,勾踐齋戒台也。

麻山

《越絕書》曰:麻山者,勾踐欲伐吳,種麻以為弓弦。

雞豕山

》越絕書》曰:雞豕山者,越將伐吳,養雞豕於此山,以食死士。

獨女山

《吳越春秋》曰:獨女山者,諸寡一婦 女一婬一佚犯過,皆輸此山上。

越王將伐吳,其士有憂思者,令游此山上,以喜其意。

龜山

《吳越春秋》曰:怪山者,琅琊東武海中山也。

一夕自來,百姓怪之,故曰怪山。

形似龜體,故謂龜山。

孔曄《會稽記》曰:城西門外百餘步,有怪山。

越時起靈台於山上,又作三層樓以望雲。

《會稽志》曰:龜山之下有東武裡,即琅琊東武縣。

山一夕移於此,東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動。

秦望山

《水經注》曰:會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為眾峰之傑,涉境便見。

《史記》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

"自平地取山頂七里,懸嶝孤危,峭路險絕。

記雲,攀蘿捫葛,然後能昇。

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

山南有嶕峴,中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

故《吳越春秋》云:"勾踐語范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一陽一,社稷宗廟在湖之南。

"又有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茅山也,又曰棟山。

《越絕》云:"棟,猶鎮也。

"蓋《周禮》所謂揚州之鎮山矣。

山形四方,多金玉,下多玞石。

《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南流注於湖。

"《吳越春秋》稱,山覆盎釜之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黃帝之遺讖也。

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像。

《禮樂緯》云:禹治水,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

山上有禹塚,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會稽,因而葬之。

言鳥為之耘,春銜拔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

山東有陘,去廟七里,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

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

孫暢之《述征書》云:丞相李斯所篆也。

又有石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言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

又有射的山,遠望山的,狀若射侯,故謂之射的。

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準,的明則米賤,的暗則米貴。

故諺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

嵊山

《水經注》曰:剡縣嵊山,山下有亭,亭帶山臨一江一 ,松嶺森蔚,沙渚平淨。

浦一陽一江一 又東北經始寧縣嶀山之成工嶠,嶠壁立臨一江一 ,欹路峻狹,不得並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俯視。

嶠西有孤峰特上,飛禽罕至。

嘗有採藥者沿山見通溪,尋上於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

地甚方潔,還復更尋,遂迷前路,言諸仙之所集宴,故以壇宴名山。

嶠北有嶀浦,浦口有廟,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盜竊,必為蛇虎所傷。

北則嶀山與嵊山相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事備謝康樂《山居記》。

《宋書》曰:張稷子嵊,字四山,稷初為剡令,至嵊亭生之,因名嵊,字四山。

塗山

《郡國志》曰:塗山,禹會萬國之所,有石船長一丈,雲禹所乘者。

宋元嘉中,有人於船側掘得鐵履一雙。

又:《會稽記》云:東海聖姑,從海中乘舟張石帆至,二物見在廟中。

又有周時樂器名錞於,銅為之,形似鐘,有頸,映水用芒莖拂則鳴。

宋武修廟得古珪,梁武初修之,又得青玉櫻

重山

孔曄《會稽記》曰:重山,太夫種墓,語訛成重。

漢一江一 夏太守宋輔於山南立學教授,今白樓亭處是也。

羅山

孔曄《會稽記》曰:諸暨縣北界有羅山,越時西施、鄭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曬紗處,今名紵羅山。

王羲之墓在山足,有石碑,孫興公為文,王子敬所書也。

鶴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射的山西南水中有鶴山,此鶴常為仙人取箭,曾刮壤尋索,遂成此山。

漢太尉鄭弘,少貧賤,以采薪為業,嘗於山中得一遺箭,羽鏃異常,心甚怪之,頃之有一人覓箭,弘以還之。

又曰:射的山,半嶺有石室,仙人射堂,東有高巖臨潭有石的岫,形甚圓明,視之如鏡矣。

陳音山

孔曄《會稽記》曰:陳音山,昔有善射者陳音,越王使簡士一習一 射於郊外,死因葬焉,塚今開,塚壁悉畫作騎射之象,因以名山。

銅牛山

孔曄《會稽記》曰:銅牛山,舊傳常有一黃牛出山巖食草,採伐人始見,猶謂是人所養,或有共驅,蹙之垂及輒失,然後知為神異。

土城山

孔曄《會稽記》曰:勾踐索美一女 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一習一 於土城山,山邊有石,雲是西施浣紗石。

亭山

孔曄《會稽記》曰:晉司空何元忌臨郡起亭,山椒極望巖阜,基址猶存,因號亭山。

洛思山

孔曄《會稽記》曰:永興縣東五十里,有洛思山。

漢太尉朱偉為光祿大夫時,遭母哀,欲卜墓此山,將歸洛下,塚師歸登山相地,因謂塚師云:"去鄉既遠,歸思常深。

"忽極目千里,北望京洛,遂縈咽而死,葬山頂。

故以為名。

烏帶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諸暨縣西北有烏帶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謝敷少時經始諸山,往往遷昜,功費千計,生業將盡,後游此境,夜夢山神語之曰,當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床 下有異色甚明澈,試取瑩拭,乃紫石,因問所從來,雲出此山。

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龍頭山

孔靈符《會稽記》曰:上虞縣有龍頭山,上有蘭峰,峰頂盤石廣丈餘,葛洪學仙坐其上。

壇宴山

孔曄《會稽記》曰:始寧縣有壇宴山,相傳雲仙靈所宴集處,山頂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許大,皆作行列。

白石山

孔曄《會稽記》曰:剡縣西七十里,有白石山。

山上有瀑布,水懸下三十丈。

巖際有蜜房,採蜜者以葛籐連結,然後得至。

小白山

《名山略記》曰:小白山,在會稽,一陽一城趙廣信以魏末入小白山,受李氏服氣法。

又師左元放,受守中之道,後煉九華丹,丹成服之,太一遣迎。

今在東華宮為真一人。

縉雲山

《郡國志》曰:括州(即處州也。

)括蒼縣縉雲山,黃帝遊仙之處。

有孤山特起,高二百丈,峰數十,或如羊角,或似蓮花,謂之三天子都。

有龍鬚草,雲群臣攀龍順所墜者。

桃都山

《郡國志》曰:台州桃都山,上有大桃樹,上有天雞,日初出桃樹,天雞即鳴,下雞聞之而鳴。

樹下有兩鬼,持葦索取不祥之鬼食之。

椒山

《郡國志》曰:越州椒山,吳王遣木客入山求大木不得,工人憂思,作木客吟。

一旦神木自生合抱,長二十丈,伐造姑蘇台。

覆釜山

《郡國志》曰:台州覆釜山,雲夏帝登此得龍符處。

有巨跡,雲是誇父逐日之所踐。

石簣山

賀循記曰:石簣山,其形似簣,在宛委山上。

《吳越春秋》雲,九山東南曰天柱山,號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禹乃東巡登衡山,殺四白馬以祭之,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

謂禹曰:欲得我簡書,知導水之方者,齋於黃帝之岳。

禹乃齋,登石簣山,果得其文,乃知四瀆之眼,百川之理,鑿龍門,通伊闕,遂周行天下,使伯益記之,名為《山海經》。

《開山圖》曰: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長一尺二寸也。

括蒼山

《五嶽圖序》曰:括蒼山,東嶽之佐命。

《登真隱訣》注及《吳錄》云:括蒼山,登之俯視雷雨也。

天姥山

《郡國志》曰:天姥山,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識。

春月樵者,聞簫鼓笳吹之一聲 聒耳。

元嘉中,遣名畫寫狀於扇,即此山也。

消山

《郡國志》曰:消山,下有夫人祠,山北湖一陰一,又有消御史廟,孤山聳出,似婦人艷妝而坐。

白鶴山

《郡國志》云:白鶴山者,昔有白鶴飛入會稽雷門鼓中,擊之一聲 震洛一陽一。

《臨海記》曰:郡西有白鶴山,山上有池,泉水懸溜,遠望如倒掛白鶴,因名掛鶴泉。

又《郡國志》曰:漢末有徐公,於白鶴山成道,控鶴騰虛而去。

又有鶴掛嶺,猶有翱翔之勢。

仙石山

《臨海記》曰:仙石山有館,土人謂之黃公客堂。

兩邊有石步廊,觸石雲起,崇朝必雨。

有四竿筋竹,風吹自垂空,微拂石皆淨。

即王方平游處也。

石新婦山

《臨海記》曰:新婦山,亦名似人山,土石悉紺色,列山參差似人形,遠望如鳥之俯仰。

宋文帝遣畫工模寫山狀,時一國盛圖於白一團一 扇焉。

靈石山

《臨海記》曰:靈石山者,山有寺,當孫恩作叛,毀材木以為船舸,山石即於空中自然而落,賊每有所傷,故曰靈石山

臨海山

《臨海記》曰:臨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臨海。

一水是始豐溪,一水是東女溪,至州北兩溪相合,即名臨海溪,山因溪名。

崛門山

《郡國志》曰:崛門山,在海中,腹有孔上達於頂,有聲即大風,不風即水湧出,必見大兵。

吳將平,孔內有聲,遠聞千里。

石公山

《東一陽一記》曰:石公山,孤石望如石人坐其傍。

又有如石人,狀似新婦著花履焉,或名新婦巖。

石城山

《吳錄》曰:永康有石城山。

《海內南經》曰:三天子都在閩西海北。

郭璞注云:在新安歙縣東。

又引《張氏土地記》云:東一陽一永康縣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雲黃帝曾游此山,即三天子都也。

金勝山

《郡國志》曰:金勝山,昔有人於此拾得金勝,因以名之。

山有趙炳祠,炳善方術,廟至今無蚊蟲。

《異苑》曰:孫權時,永康人入山還得大龜,烹之不爛,即此山也。

長山

《郡國志》曰:長山,相連遙三百里,一名金華山,即王方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處。

《吳錄地理志》曰:常山,仙人採藥處,謂之長山。

山南有春草巖,折竹巖,巖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鬚,雲赤松羽化處。

又有似龍鬚而粗大者,名為虎鬚,不中為席,但以其蓑為燈炷。

又《抱朴子》云:左元放言金華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

又按《輿地誌》云:金華山連亙三百餘里。

畢嶺

《輿地誌》曰:東一陽一畢嶺之下有錢嶺,往往人於嶺下獲大錢,今俗謂之錢嶺。

銅山

《東一陽一記》曰:銅山,下有泉,水色鮮白,號為銅泉。

又按《異苑》曰:吳時,有軍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銅釜,將欲破之,水從中暴發,遂成湖以溺,人皆死於此。

昆山

《東一陽一記》曰:昆山,頂上有一孤石,高可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謂之石甑。

騎石山

《郡國志》曰:騎石山,如人騎馬而無頭,昔有神巫以印指馬,馬頭即落,則此山也。

一江一 郎山

《郡國志》曰:一江一 郎山有三峰,峰上各有一巨石,高數十丈,歲漸長。

昔有一江一 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於此,故有三石峰在焉。

又有湛滿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晉,遭永嘉之亂不得歸,滿乃使祝宗言於三石之靈,能致其子,靡愛斯牲。

旬日中,湛子出浴水邊,見三少年使閉眼入車欄中,等閒去如疾風,俄頃間從空墮,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覺是家園中也。

石室山

《郡國志》曰:石室山,一名石橋山,一名空石山。

晉中朝時有王質者,嘗入山伐木,至石室,有童子數四,彈琴而歌,質因放斧柯而聽之。

童子以一物與質,狀如棗梅,含之不復饑,遂復小停,亦謂俄頃,童子語曰:"汝來已久,何不速去?"質應聲而起,柯已爛荊

天階山

《建安記》曰:天階山,在將樂縣南二十里,山下有寶華洞,即赤松子採藥之所。

洞中有石燕、石蝙蝠、石室、石柱,並石臼、石井,俗雲其井南通沙縣溪。

復有乳泉自上而滴,人以服之。

登山頂者,若昇碧霄,故有天階之號。

太湖山

《建安記》曰:大湖山,在浦城縣西南一百里,一名聖湖山,湖在山頂。

昔有採藥者止此湖畔,見滿湖芙蓉,涉水采之,乃石也,亦有禽鳥,遠望如飛,近視則石。

孤山

《建安記》曰:孤山,在環璋之間,其地坦平,悉是溝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以名之。

梁一江一 淹為吳興令,雲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昔為淹之勝境。

泉山

《泉山記》曰:山頂有泉,分為兩派,一入處州,一入建溪,即《漢書》朱買臣所謂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

即此山也。

梨嶺

《泉山記》曰:梨嶺因梨以名之,記雲南嶺下道東,有鍾離古亭跡存焉。

武夷山

蕭子開《建安記》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嵐之中。

其石間有木碓礱簸箕籮竹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

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

半巖有懸棺數千。

傳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因名之。

又《坤元錄》云:建一陽一縣上百餘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

《郡國志》云:漢武好祀天下岳瀆,此山預祭,故曰漢祀山。

闌干山

《建安記》曰:闌干山,南與武夷山相對,半巖有石室,可容六千人,巖口有木欄干,飛閣棧道。

遠望石室中,隱隱有床 帳案幾之屬,岩石間悉生古柏,懸棺仙葬,多類武夷。

雞巖

《建安記》曰:雞巖,隔澗西與武夷山相對,半巖有雞窠四枚,石峭上不可登履,時有群雞數百飛翔,雄者類鷓鴣。

魏王泰《坤元錄》云:"武夷山澗東一巖上有棲雞。

"即此是也。

烏嶺山

《烏嶺山記》曰:烏嶺峻極,不通牛馬,以其烏居山連接,因以為名。

魏王泰《坤元錄》云:邵武北有庸嶺,一名烏嶺,北隰中有大蛇,為將樂令李誕女所殺者。

金泉山

《建安記》曰:金泉山,南枕溪,有細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小披沙掏之得金。

山之西有金泉祠。

演仙山

《建安記》曰:演仙山,故老相傳雲,演氏煉丹於此山,灶之餘基近猶存焉。

此山東面亦略通人徑,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即可,攜之出山即迷道。

又有演仙水出此山,當郡城北為大河,莫知其深淺,兼下有暗竇入城,流出於劍潭,居人資之,常流不絕。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