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十一 ◎天部十一:《河圖帝通紀》曰:雨者,天地之施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十一 ◎天部十一

太平御覽

卷十一 ◎天部十一

○雨下

《河圖帝通紀》曰:雨者,天地之施也。

《遁甲開山圖》曰:霍山南嶽有雲師雨虎。

(榮氏解曰:雲師如蠶,長六寸,有毛,似兔。

雨虎如蠶,長七八寸,似蛭,雲雨之時,出在石上,肉甘,可熟而食。

)

又曰:鄭有不毛山,上有無為之君,分佈雲雨於九州之內。

(榮氏曰:不毛山,不生樹木,古無為君常處其上,布灑雲雨,九州之內平均。

)

《河圖秘征》曰:君急恚怒,無雲而雨。

《黃帝素問》曰:清一陽一為天,濁一陰一為地。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出天。

又曰:天氣下而為雨。

《太公金匱》曰:武王師到牧野,陣未畢,而暴風疾雨,雷電幽冥前後不見。

太公曰:"善。

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

"

《太公伏符一陰一謀》曰:紂常以六月獵於西土,西土之老少相與謀曰:"君王逆天,此其命固不壽也。

"後數日而暴風大雨發屋拔木,漂殺人民六畜。

明年,諸侯謀合,四海兵起。

又曰:武王兵入商都,前歌後舞,甲子進兵,乙丑而雨。

《太公兵法》曰:將有三禮。

武王曰:"敢問三禮。

"太公曰:"將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幔蓋,名將禮。

"

《太公對敵權變逆順法》曰:夫軍出逢天無雲而雨,天泣也。

軍沒不還。

《魏武帝兵書接要》曰:大軍將行,雨濡衣冠,是謂灑兵,其師有慶。

又曰:三軍將行,其旗墊然若雨,是謂天露。

三軍失徒,將陣,雨甚,是謂浴一屍一,先陣者敗亡。

又曰:大將始行,雨而薄,不濡衣冠,是謂天泣。

其將大凶,其卒散亡。

《雜兵書》曰:諸雲氣,諸變暈,日月蝕,風散之,雲振之,雨壓之,皆解。

又曰:大人之兵如虎如狼,如風如雨,如雷如電,振振暝暝,天下盡驚。

又曰:軍始營,風雨從後來,沾衣裳,大吉。

又曰:有大雲雨,軍內滂沱甚者,軍罷無功。

桓寬《鹽鐵論》曰:孔子,大聖也。

嘗居上位,相魯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時雨之灌萬物,莫不興起也。

王充《論衡》曰:道至天者,翔風起,甘雨降,霽而一陰一曀者,謂之甘雨,非謂雨水味甘也。

又曰:太平之時,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又曰:周公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旬而一雨,雨必以夜,丘陵高下皆熟。

《神異經》曰:西海上有人焉,乘白馬朱鬣,白衣素冠,從十二童子,馳馬西海上如飛,名曰河伯使者。

其所至之國,雨水滂沱。

《樂動聲儀》曰:焦明至,為雨備。

(焦明,水鳥。

)

《楚辭》曰:雷填填兮雨冥冥。

潘尼《苦雨賦》曰:瞻中堂之浩汗,聽長霤之涔涔。

成公綏《一陰一霖賦》曰:沉灶生蛙,中庭運舟。

傅鹹《愁霖詩》曰:舉足沒泥濘,市道無行車。

蘭桂賤朽腐,柴粟貴明珠。

張孟一陽一《雜詩》曰: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

霖瀝過二旬,散漫亞九齡。

階下伏泉湧,堂上水衣生。

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又詩曰:騰雲似湧煙,密雨如散絲。

劉楨詩曰:和風從東來,玄雲起西山。

夜中發此氣,明旦飛甘泉。

應璩《與韋誕書》曰:夫以原憲懸磬之居,而值皇天無已之雨。

室宇漸而作漏,堂館洽而為泥。

○祈雨

《禮記·月令》曰:孟夏大雩,帝命有司禱祀山川,古之卿士有益於人者,以祈穀實。

(雩者,祭天祁雨之名。

大雩,為用盛樂也。

)

《漢書》曰:董仲舒為一江一 都相,理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一陰一陽一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一陽一,縱諸一陰一,其止雨反是者。

(義雲,祈雨,閉南門止雨。

)

范曄《後漢書》曰:諒輔仕郡,為五官椽。

時夏大旱,太守自出禱山川,連日而無所降。

輔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輔為股肱,不能進諫納忠,和調一陰一陽一,至令天地否隔,萬物焦枯,咎盡在輔。

今敢有所請,若至日中不雨,乞以身塞無狀。

"於是積薪聚艾茅以自環,構火將自焚。

未及中時,天雲晦合,須臾澍雨。

謝承《後漢書》曰:戴封,字平仲,遷西華令。

其年大旱,禱請無獲,乃積薪坐其上以自焚。

火起而大雨,遠邇歎服,遷中山相。

又曰:爰延轉議郎。

徐州遭旱,延使持節到東海請雨。

豐澤應澍雨,與京師同日俱霈,還拜五官中郎將。

又曰:周暢性仁慈,為河南尹。

夏旱,久禱無應,因收葬洛城傍客死骸骨萬餘人,應時澍雨,歲乃豐稔。

又曰:章和元年,有詔以鄭宏為大尉。

時旱,朝廷百僚皆暴請雨,夏炎熱,小雨,郡官即還捨。

宏彌日不旋,大雨澍,稼穡遂豐。

又曰:汝南周獲善占天文,為郡門下椽,鮑昱為汝南太守。

時郡境大旱,昱自往問,何以致雨,獲曰:"急罷三部督郵,明府當自北出,到四十里亭,雨可致也。

"昱從之,果得大雨,每行縣,輒軾其閭。

《東觀漢記》曰:曹褒為河內大守,時旱,春至六月無雨,穀貴,百姓頗流離。

褒到,省吏職,退去貪殘,屢得澍雨。

其秋大熟,百姓給足,流民皆還。

又曰:和熹一鄧一 後,永初二年三月,京師旱,至五月朔,太后幸雒一陽一,省獄舉冤。

未還宮,澍雨大降。

司馬彪《續漢書》曰:永元六年,張奮代劉方為司空。

時歲災旱,祈雨無應,乃表即時引見,口陳時政之宜。

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一陽一,即大雨三日。

《蜀本紀》曰:秦王誅蜀侯惲後迎葬鹹一陽一,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故蜀人求雨祠蜀侯必雨。

王隱《晉書》曰:束晰。

太康中,郡大旱,苗稼敗,晰乃命邑人躬共請雨,三日中雨水三尺。

眾人以其有術數,一精一誠感神明,百姓歡喜,為之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請天三日甘雨零。

我黍以萌。

我稷以生。

何以酬之,報束長生。

"

高閭《燕志》曰:太平十五年,自春不雨,至於五月。

有司奏右部王荀妻產妖,傍人莫覺,俄而失之,乃暴荀妻於社,大雨普洽。

魚豢《典略》曰:舊制求雨,太常禱天地宗廟社稷山川,已賽,如其常祭,牢禮。

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立秋雖旱不禱。

求雨到七月畢,賽之。

秋冬春三時不求雨。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建熙七年五月,慕容暐下書曰:"朕以寡德,蒞政多違,亢一陽一三時,光一陰一錯緒,農植之辰而零雨莫降。

其令有司徹樂,大官以菜食常供祭奠。

"既而澍雨大降。

又《前涼錄》曰:"張植為西城校尉,與奮威將軍牛霸率騎救張沖,六月至於流沙,無水,士卒渴甚。

植乃剪髮肉袒徒跣升壇,慟泣請雨,俄而雲起西北,雨水成川。

植殺所乘馬祭天而去。

又《前秦錄》曰:沙公,西域沙門也。

有秘術,每旱,苻堅常使咒龍,龍便下缽中,天輒大雨。

《後魏書》曰:孝文太和二年,京師旱,祈雨,天子於北苑親自禮焉,減膳,避正殿,澍雨大洽。

三年,帝祈雨於北苑,閉一陽一門,是日大澍雨。

《益都耆舊傳》曰:趙瑤為閬中令,遭旱,請雨於靈星,應時大雨。

《葛仙公傳》曰:吳主曾與仙公坐於榭上,望見道間人民請雨,土人累時不得。

仙公曰:"雨可得耳。

"即書符著社廟中,日午大雨尺餘水。

《長沙耆舊傳》曰:祝良為洛一陽一令。

時亢旱,天子祈雨不得。

良暴身階庭,告誡引罪,紫雲沓起,甘雨乃降。

《佛圖澄傳》曰:石虎時,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澄詣滏口祠,稽首暴露,即有二白龍降祠下,於是雨遍數千里。

干寶《搜神記》曰:湯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

湯乃以身禱於桑林,剪其發,自以為犧牲,祈福於上帝。

於是大雨總至,洽於四海。

又曰:湘東新年縣有一龍穴,穴中有黑土。

歲旱,人則共壅水於此穴,穴淹則立大雨。

《宋永初山川記》曰:鄱一陽一長壽山,山形似馬,白雲出於鞍中,不崇朝而雨。

盛弘之《荊州記》曰:佷山縣有一山獨立峻絕,西北有石穴,北行百步許,二大石其間相去一丈許,俗名其一為一陽一石,一為一陰一石。

水旱為災,鞭一陽一石則雨,鞭一陰一石則晴。

又曰:湘東有雨母山,山有祠壇,每祈禱無不降澤,以是名之。

又曰:耒一陽一縣有雨瀨,此縣時旱,百姓共壅塞之,則甘雨普降。

若一鄉獨壅,雨亦偏應,隨方所祈,信若符刻。

顧微《廣州記》曰:鬱林郡山東南有一池,池邊有一石牛,人祭祀之,若旱,百姓殺牛祈雨,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祀畢則天雨大注。

《抱朴子》曰: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方士能神祝者臨泉禹步吹氣,龍即浮出,長數十丈;更吹,龍輒縮至長數寸,乃掇取著壺中,壺中或有四五龍,以少水養之。

聞有旱處,便繼龍往賣,一龍直數十斤金。

發壺出一龍,著潭中,復禹步吹之,長數十丈,須臾而雲雨四集。

又曰:歷一陽一有彭祖仙室,請雨必得。

《晏子春秋》曰:齊景公時,旱欲祠靈山。

晏子曰:"山以石為身,草木為發,天苟不雨,發焦身熱,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祠河伯可乎?"曰:"河伯以水為國,魚鱉為民,久旱,國將亡,民將滅,獨不欲雨乎?君避殿暴露,其索雨乎?"公出野暴露,天果大雨。

《淮南子》曰:土龍致雨。

許慎注曰:"湯遭旱,作土龍以象雲從龍也。

"

又曰:董仲舒請雨,秋用桐木魚。

《山海經》曰:東荒北隅有山名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今之土龍本此也。

)

《遁甲開山圖》曰:絳北有一陽一石山,有神龍池。

黃帝時遣雲一陽一先生養於此,帝王歷代養龍之處,國有水旱不時,即祀池請雨。

《爾雅》孫炎注曰:攝木生一江一 上,有奇枝高三四丈,生毛,一名楓子,天旱以泥塗之即雨。

傅鹹《自敘》曰:太始九年,自春不雨,涉夏節,聖皇勞慮,分使祈禱。

余以太子洗馬兼司徒蒞事,三朝,雨大降,退作《喜雨賦》。

○霽

《說文》曰:霽,雨止也;霋,雨齊也。

霩,雨止雲罷貌。

《魏略·五行志》曰: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餘日,魏有天下乃霽,將受魏祚之應也。

《晉中興征祥記》曰:鹹和四年,一陰一霖五十餘日,蘇峻滅,乃霽。

《長沙耆舊傳》曰:文度,字仲儒,為郡功曹吏。

時霖雨,廢人業,太守憂悒,召度補戶曹。

度奉教齋戒,在社三日,夜夢白頭翁謂曰:"爾來何遲!"翌旦,度具白所夢於太守,曰:"昔禹夢青繡文衣男子,稱蒼水使者,禹知水脈當若椽。

此夢將其比也。

"明日果大霽。

《扶南日南傳》曰:金陳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

六月不雨常晴。

歲歲如此。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