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左傳》曰: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芮司徒,宋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

太平御覽

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

○太子二

《左傳》曰: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芮司徒,宋大夫。

)赤而毛,棄諸堤下。

恭姬之妾取以入,(恭姬,宋伯姬也。

)名之曰棄。

長而美。

平公入夕,(視夕也。

平公,恭姬子也。

)恭姬與之食。

公見棄也而視之,尤。

(右過也,意悅之,故視之過久。

)姬納諸御,(納之平公之御。

)嬖,生佐,(平公嬖棄而生佐,佐立為宋元公。

)惡而婉。

(婉,順也,佐貌噁心順。

)太子痤美而很,(太子貌美,戾而心很,很,戾不從教,)合左師畏而惡之。

(合左師,向戍也。

)寺人惠牆伊戾為太子內師而無一寵一 。

(寺人,宋閹士惠牆皆發聲,實為伊戾,名以公。

寺人為太子內師長,掌內官。

)秋,楚客聘於晉,過宋(楚客過使。

)太子知之,請野饗之。

公使往,伊戾請從之,公曰:"夫不惡女乎?"(夫謂太子,伊戾無一寵一 於太子。

故曰:夫不惡汝。

)對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惡之不敢遠,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敢有二心乎?有縱供其外,莫供其內。

(言我內師也。

當為內師供內使也。

)臣請往也。

"遣之。

至,則欿,用牲,加書,徵之,(以書為之征驗也。

書,盟書。

)而騁(騁,馳)告公,曰:"太子將為亂,既與楚客盟矣。

"公曰:"為我子,又何求?"對曰:"欲速。

"(速,疾也。

欲疾代公得位,故與楚客謀,共弒公也。

)公使視之,則信有焉。

(有盟也。

)問諸夫人(夫人,佐母棄也。

)與左師,則皆曰:"固聞之。

(固,久也,久聞太子欲為亂。

")公囚太子。

太子曰:"唯佐也,能免我。

"召而使請,曰:"日中不來,吾知死矣。

"左師聞之,(聞太子與佐期日中,)聒而與之語。

(聒,讙也。

欲使失期佐。

)過期,乃縊而死。

(《經書》宋公殺其世子痤平公,用伊戾之譖,聽夫人、左師之言,世子無罪而死,故稱宋公殺罪之也。

)佐為太子。

公徐聞其無罪也,乃烹伊戾。

又曰:許悼公瘧。

(許悼公,靈公之子。

名買瘧寒疾也。

)五月戊辰,飲太子止之藥卒。

(《經書》夏五月戊辰,許世子弒其君,買止悼公子,襄太子也,公疾不瘳,止進藥。

雖嘗,不由醫。

)太子奔晉。

書曰:"弒其君。

(《禮》醫不三世不使。

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公疾未瘳而進藥雖嘗而不由醫而卒,故國罪之書弒告諸侯。

")君子曰:"盡心力以事君,捨藥物可也。

(原止之無惡,藥物不害,醫無以加壽,命有終。

故曰,捨藥物可也。

一曰,罪止非也。

刺無良史,物讀為勿。

止,實孝能盡心,事君捨藥,勿以罪之。

")

又曰: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平王之長庶子宜申也。

)曰:"太子任弱,其母非嫡,(太子任,昭王也,秦嬴也。

)太子建實娉之。

子西長而好善。

立長則順,建善則治。

王順國治,可不務乎?"子西怒曰:"是亂國而惡君王也。

(謂夫人故太子建娉之廢而不立,是謂亂國追惡君王也。

)國有外援,(外援,謂太子任,秦外孫。

黷,易也。

秦為任外援,不可易。

)不可黷也;王有嫡嗣,不可亂也。

敗親速讎,亂嗣不祥,我受其名。

賂吾以天下,吾滋不從。

楚國何為?必殺令尹。

"令尹懼,乃立昭王。

又曰: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

(燕姬,齊景公嫡夫人。

昭七年燕人所歸。

不成,未冠。

)諸子鬻姒之子荼,荼嬖。

(諸子,諸公子。

姒,景公妾也。

淳於人所納女,荼安孺子。

)諸大夫恐其為子也,言於公曰:"君之齒長矣,未有太子,若之何?(為子,為太子也。

荼少,故恐立之。

言君年長,未有太子,一旦不諱,當若之何?欲令早立長也。

")公曰:"二三子聞於憂虞,則有疾疹,亦姑謀樂,何憂於無君?(言二三子聞於鄰國憂虞,則疾疾在其間,今無疾疹,何為不自謀自樂,何憂無君乎?")公疾,使國惠子、高昭子立荼,(國惠子,國景之子國憂也。

高昭,高偃之子高張也。

)置群公子於萊。

(萊,齊東鄙邑,欲使遠齊。

)

《公羊傳》曰:子般卒。

子卒雲子卒,此其稱子般卒何?(何休注曰:據子赤不言子赤卒。

)君存稱世子,(明當世父位為君也。

)君薨稱子某,(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故稱子某繼父也。

名者一屍一柩尚存,以君前臣名。

)逾年稱公。

又曰:公孫慈如牟。

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戴。

曷為殊會王世子?世子貴也,世子猶世世子也。

(解,貴,意也。

言當世父位儲君,副主不可以諸侯會之。

為文故殊之,使若諸侯為世子所會也。

自王者言之,居遠世子在三公下。

禮喪服斬衰曰,公,士大夫之眾臣是也,自諸侯言之,世子尊於三公。

此禮之威儀各有所施。

言及者,因其文可得見汲汲也。

世子所以會者,時桓公德衰,故上假王世子示以公義也。

)

《谷梁傳》曰:曹伯使世子射姑來朝。

朝不言使,非正。

(庾信注曰:禮,諸侯之嫡誓於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一等,未誓則以玉帛繼子男,此謂會同急王命者也。

至於相朝,非急會,今曹伯有疾不朝魯,未為有缺,而使世子攝朝,言非禮之正。

)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曹伯失正矣。

諸侯相見日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為失正矣。

內失正,曹伯失正,(言二者俱失之。

)世子可以已矣,則是放命也。

(放,違也。

言世子違命而正,是當不義則爭之。

)

又曰: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招,成公子。

偃師,哀公子,所謂悼太子者也。

哀公愛其世子,留托之招。

哀公有疾,招殺太子偃師而立留。

)向曰陳公子招,今曰陳侯之弟招,何也?曰盡其親,所以惡招也。

(盡其親,謂招稱公子,又稱弟。

招,先君之公子,今君之母弟也。

)兩下相殺,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世子者,惟君之貳也,(貳,副。

)雲可以重之,存焉,志之也。

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

其弟雲者,親而殺之,惡也。

(惡哀公使招至放殺之。

)

《孝經》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不敢遺小國之臣。

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鄭玄注曰:古者諸侯五年一朝天子,使世子郊迎,芻米百車,以客禮待之,盡坐正殿,夜設庭燎;思與相見,問其勞苦也。

)

《孔子家語》曰:邾隱公既即位,將冠,使大夫因孟懿子問於孔子。

孔子曰:"其禮如世子之冠,冠於阼階,所以著代;(王肅注曰:主人之位以明。

代、一交一 也。

)醮於客位,加其成,(冠於阼階,若不醴,則用酒,於客位敬而成之。

戶西為客也。

)三加彌尊;喻其志,(喻其志,使彌知尊宜敬,戒加綢布,皮及爵弁。

)冠而字之,敬其名。

雖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其禮不變,天下無生而貴者。

"

又曰:孔子曰:古者王世子雖幼,其即位則尊為人君,治成一人 之事者也,何冠之有?"孟懿子曰:"然則諸侯之冠異天子與?"(怪天子無冠禮,而諸侯之冠如子之冠,問之也。

)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喪,是亦冠已,君人無所殊。

"(諸侯亦人君,與天子無異。

)

《孔叢子》曰:穆公問於子思曰:"立太子有常乎?"答曰:"有之,在周公之典。

"曰:"文王捨適而立次,微子捨孫而立弟,是何法也?"子思曰:"殷人質而尊,故立其弟。

周人文而親其親,故立其子,亦各有禮也。

文質不同,其禮則異。

文王捨適立次,權也。

"

《漢舊儀》:皇后、太子各食三十縣,曰湯沐邑。

《白虎通》曰:何以知天子之子稱世子?《春秋傳》曰:"王世子會於首止"是也。

何以知天子之稱太子?《尚書》曰:"太子發升於舟"是也。

《中候》曰:"廢考,立太子發",明文王時稱太子也。

或雲諸侯之子稱世子,則《春秋傳》云:"晉太子申生、鄭太子華、齊太子光"。

由是觀之,周制太子、世子亦不定也。

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世子。

後代鹹因之。

又曰:太子夫人無謚者何本?婦人隨夫,太子無謚,其夫人不得有謚。

《士冠經》曰:"天子之元子,猶士也,無謚。

"知太子亦無謚。

又曰:天子太子、諸侯之世子皆以諸侯禮娶,與君同示,無再之義也。

又曰:天子之太子、諸侯之世子皆就於諸外者,尊師說,先王之道也。

故《曲禮》曰:"聞有來學,無往教焉。

"

《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記》曰: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太學在郊。

又曰:太子、群後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皆造小學。

小學,經藝之宮也。

太學者,辟雍、鄉射之宮。

又曰:君在立太子者,所以防篡殺。

齊臣子之亂君在者,《春秋》之義,殺太子與殺君同罪。

《春秋》曰:"殺其君之子,奚其言君者,明與君同也。

"君薨,夫人無子有遣腹,待其產而立之何?尊適重正也。

《曾子問》云:立適以長不以賢,賢、不肖未可知也。

《尚書》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

"立子以貴不以長者,塞愛憎也。

故《春秋公羊傳》曰:"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

《列女傳》曰:魯漆室女倚柱而嘯,鄰婦謂之曰:"何嘯之悲也?子欲嫁乎?吾為子求偶。

"女曰:"吾豈嫁哉!吾憂魯君老而太子少也。

"鄰婦曰:"此乃魯大夫之憂也。

且魯國雖有事,婦人何與?"女曰:"子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昔者晉客舍吾家,繫馬,馬佚馳,踐吾園葵,使我終歲不厭菜。

鄰人女奔亡,借吾兄追之,溺流而死,令吾終身無兄。

今魯君老,老必將悖;太子少,少必愚。

愚悖之間,奸偽互起。

夫魯國有事,禍及眾庶,婦人獨安所避之?"鄰婦謝曰:"子之慮非吾所及也。

"居三年,魯果內亂,齊、楚攻之。

男子戰鬥,婦女輸,不得休息。

《史記》曰:周厲王奔彘。

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

召公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

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

又曰:幽王嬖愛褒姒,生子伯服。

幽王廢後及太子,而以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

太史伯一陽一曰:"禍成矣,毋可奈何!"申侯怒,乃與犬戎共攻殺幽王麗山下,虜褒姒。

於是諸侯共立故幽王太子宜咎,是為平王。

《紀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

《史記·燕世家》曰:燕見秦且滅六國,秦兵臨易水,禍且至。

太子丹一陰一養壯士二十人,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王。

秦覺,殺軻,使將軍王翦擊燕。

二十九年,秦拔薊,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

《燕丹子》曰: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歸。

秦王不聽,謬言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

丹仰天而歎,烏即白頭,馬生角。

秦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陷丹。

丹過之,橋為不發。

夜到關,丹為雞鳴,遂得逃歸。

故怨於秦,欲報之,養勇士,無所不至。

丹與其傅麴武書曰:"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國,長於不毛之地,未曾得睹君子雅訓。

欲有所陳,幸垂覽之。

丹聞丈夫之道義節,恥受辱以生也。

貞正所羞之見,卻以虧其節。

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過者。

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所守也。

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無禮,諸侯最甚。

每念之,痛入骨髓。

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力固不足。

欲收天下勇士,集海內英雄,破國空藏以奉養之,重幣甘辭以市於秦。

秦貪我賂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當千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

若其不然,令丹生無日於天地,死懷恨於九泉。

必令諸侯無以為歎,易水之北,未知誰有。

此蓋亦大夫恥也。

謹遣書,願熟思之。

"

《史記·呂後本紀》曰:呂太后,高祖微時妃也。

生孝惠帝,為人仁弱。

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幾代太子者數矣。

賴大臣爭之,及用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又《張良世家》曰: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

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呂後恐,不知所為。

人或謂呂後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

"呂後乃使建成侯呂澤幼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此骨肉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

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請之。

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於是呂後令呂澤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漢高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

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

太子將兵,事危矣。

"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

且太子所與俱將,皆嘗與上定天下驍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其無功必矣。

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君何不急請呂後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夷猶儕也。

)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也,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晉灼曰:鼓行而西,言無所畏。

)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

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後,呂後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

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

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

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

"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

"上曰:"子房雖疾,強臥而傅太子。

"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漢十二年,上擊破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留後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

上佯許之,猶欲易之。

及宴,置酒,太子侍。

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

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為辱,故恐,亡匿。

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

"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如淳曰:調護,猶營護也。

)太子。

"四人為壽已畢,起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

呂後子真而主矣。

"

《漢書·外戚傳》曰: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

入太子宮,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

男方在身時,王夫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

太子曰:"此貴徵也。

"未生,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是時,薄皇后無子。

後數歲,景帝立齊栗姬男為太子,而王夫人男為膠東王。

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為妃,栗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得貴幸,栗姬日怨怒,謝長主,長主不許。

長主欲與王夫人,夫人許之。

會薄皇后廢,長公主日譖栗姬。

景帝嘗囑諸姬子,曰:"吾百歲後,善視之。

"栗姬怒不肯聽,景帝心銜之而未發也。

長公主日譽王夫人男之美,帝亦自賢之。

又以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

王夫人又一陰一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后。

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今太子母號宜為皇后。

"帝怒曰:"是乃所當言耶!"遂按誅大行,廢太子為臨一江一 王,栗姬愈恚,不得見,以憂死。

卒立王夫人為皇后,男為太子。

《漢武故事》曰:武帝生猗蘭殿,四歲,立為膠東王,七歲立為太子。

《漢書》曰:衛皇后生戾太子據。

元狩元年,立為皇太子,年七歲矣。

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為立禖(張晏曰:禖者求子,《月令》曰:祀於高禖是。

)使東方朔、枚皋作禖祝。

及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一江一 公受《谷梁》。

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故多以異端進者。

元鼎四年,納史良娣,(韋昭曰:良娣,官也。

太子有妃,有良娣。

有孺子,凡三等。

)產子男進,號曰史皇孫。

(張晏曰:皆以舅氏姓為氏,以相別也。

)武帝末,衛後一寵一 衰,一江一 充用事。

充與太子及衛氏有隙,恐上晏駕後為太子所誅,會巫蠱事起,充因此為奸。

是時,上春秋高,意多所惡,以為左右皆為蠱道祝詛,窮治其事。

充典治巫蠱,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

太子召問少傅石德,德懼為師傅並誅,因謂太子曰:"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太子急,乃收捕充,斬以聞。

遂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氂等戰。

太子兵敗,亡,不得。

上怒甚,群下憂懼,不知所出。

壺關三老茂上書云:"子弄父兵,罪當笞爾。

"書奏,天子感寤。

太子之亡也,東至湖,藏匿泉鳩裡,主人家貧,常賣屨以給太子。

太子有故人在湖,聞其富贍,使人呼之而發覺。

史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自經。

後車千秋言太子之冤,遂擢千秋為丞相,而族滅一江一 充家。

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

天下聞而悲之。

宣帝即位,有司奉謚曰戾,置奉邑三百家。

又曰:孝元皇帝為太子也,母曰哀許皇后。

宣帝微時,生民間。

年二歲,宣帝即位。

八歲,立為太子。

壯大,柔仁好儒。

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宴從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害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繇是疏太子而愛淮一陽一王,曰:"淮一陽一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

"而王母張婕妤尤幸。

上有意欲用淮一陽一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焉。

又曰:孝宣王皇后,宣帝即位,召入後宮,稍進為婕妤。

霍皇后廢後,上憐許太子早失母,幾為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為皇后,令母養太子。

又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

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家生甲觀畫堂,(如淳曰:甲觀,觀名。

畫堂,堂名三輔。

《黃圖》云:太子宮有甲觀,又別處,不在未央宮中。

)為世嫡皇孫。

宣帝愛之,字曰太孫,常置左右。

年三歲而宣帝崩,元帝即位,帝為太子。

壯好經書,寬博謹慎。

初居桂宮,上常急召,太子出龍樓門,(張晏曰:門樓上有銅龍,黃白鶴飛廉之為名也。

)不敢絕道,(應劭曰:馳道,天子道也。

若今之中道,古甚重也。

)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還入作室門。

上遲之,問其故,以狀對。

上大悅,乃著令,令太子得絕馳道雲。

其後幸酒、樂宴,(晉灼曰:幸酒,好酒樂宴。

)上不以為能。

而定陶恭王有才藝,母傅昭儀又愛幸,上以故常有意欲以恭王為嗣,賴侍中史丹護太子家,輔助有力,上亦以先帝尤愛太子,故得無廢。

又曰:孝哀皇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也。

嗣立為王,好文辭法律。

元延四年,入朝,盡從傅、相、中尉。

時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來朝,獨從傅。

上以問定陶王,對曰:"令,諸侯王朝,得從其國二千石。

傅、相、中尉皆國二千石,故盡從之。

"上令誦《詩》,通一習一 能說。

他日問中山王:"獨從傅,在何法令?"不能對。

帝由此賢定陶王,數稱其材,為加元服而遣之,時年十七矣。

明年,徵立為皇太子,謝曰:"臣幸得繼父守藩為諸侯王,材質不足以假充太子宮。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