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四十二 ◎地部七:砥柱山《水經注》曰:砥柱,山名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四十二 ◎地部七

太平御覽

卷四十二 ◎地部七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

砥柱山

《水經注》曰:砥柱,山名也。

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

《搜神記》曰:齊景公渡於一江一 沅之河,黿銜左驂沒之,眾皆驚惕,古冶子於是拔劍從之,邪行五里,逆之三里,至於砥柱之下,乃殺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之逆流三百步,觀者皆以為河伯也。

《說文》曰:鳳鳥出東方君子之國,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

邙山

《說文》曰:邙,洛一陽一北土上邑也。

《十道志》曰:邙山在洛一陽一縣四十里。

《元和郡國志》曰:邙山是隴山之尾,一名平逢山,亦名郟山。

楊佺期《洛城記》曰:北山連嶺,修亙四百餘里,實古今東洛九原之地也。

又戴延之《西征記》云:邙山西匡東垣,亙阜相屬,其下有張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術,能愈病,故元帝渡一江一 時,延聖火於丹一陽一,即此母也。

今祠存焉。

《續漢書五行志》曰:靈帝時童謠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邙。

"至中平六年,獻帝為中常侍段珪等數人所執,公卿百官隨其後,到阿上乃得還。

此非侯非王上北邙也。

《魏略》曰:魏文帝獵北邙上,時盛夏炎暑,行者或中暍,鮑勳切諫,遂因此伏法。

《魏志》曰:明帝即位,欲平北邙,令登台以觀見孟津。

廷尉辛毗諫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損費人功,民不堪役。

"帝乃止。

熊耳山

《河圖括地象》曰:熊耳山,地門也。

其一精一上為畢附耳星。

《史記》曰:齊桓公曰:寡人南伐至郡陵,登熊耳山以望一江一 漢。

《東觀漢記》曰:赤眉初降,輦輸鎧甲兵一弩一,積與熊耳山等。

盛弘之《荊州記》曰:南鄭修縣北,有熊耳山,山東西各一峰傍竦,南北望之若熊耳。

山多漆,下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流注於洛。

又按《仙書》謂此山上有青丹之樹,得而服之成仙。

《西京雜記》曰:葉似一江一 籬,而紅綠色。

又有丹青樹,葉一青一赤,望之如繡,長安謂之丹青樹是也。

鼓鍾山。

《山海經》曰:鼓鍾之山,帝台之所以觴百神者也。

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圓葉而三成,其名曰烏酸,可以為毒也。

今名鍾山,在陸渾縣西南三十里。

陸渾山。

《水經》曰:陸渾山,伊水出焉。

今亦號方山。

漢末隱士,穎川一胡一 昭隱居此山。

山中有石城,遠望之有金壇玉匱,皛然間出,尤好竹木泉石。

時有野人居之,長生不死。

春秋時,遷陸渾之戎,意其遺類。

崤山

《元和郡縣志》曰:二崤山在今澠池縣西北,一名嶺岑。

《左傳》謂秦將襲晉,蹇叔哭送,謂收子骨所。

後漢末建安中,曹公西討巴漢,惡其險而更開北山道路,多從之便。

又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柳修復舊道。

"

《西征記》曰:崤山上不得鳴鼓角,鳴則風雨總至。

自東崤至西崤三十里,東崤長阪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

西崤全是石阪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

《傳》曰: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

《漢書》曰:景帝三年,吳楚反,以周亞夫為太尉擊吳楚。

亞夫發至灞上,趙涉遮說亞夫曰:"吳王素宿懷輯死士久矣,此知將軍且行,必置間人於崤澠厄陋之間,將軍何不從此右去趨藍田,出武關,抵雒一陽一,間不過差一二日,直入武庫,擊金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

"太尉如其計,至雒一陽一,使吏搜崤澠間,果得吳伏兵。

《三輔舊事》曰:一鄧一 禹敗於潼關,後大破赤眉於崤。

青要山。

《山海經》曰:青要山,實惟帝之密都。

畛水出焉。

有草黃華、赤實,服之美人色。

注《水經》云:強山東阜,即騩山,有美棗焉。

《十道志》曰:青要山又名強山。

缺門山

注《水經》曰:缺門山,山阜之不相接者一里,故得名。

二壁爭高,升聳相亂是也。

三塗山

《地裡志》曰:三塗山在陸渾縣南。

《左傳》謂四岳、三塗,九州之險。

或曰,三塗者,伊闕、大谷、轘轅三道是也。

女幾山

《元和郡縣志》曰:女幾山,在福昌縣西南三十四里。

《山海經》曰:女幾山,上多玉,下多金,其獸即豹、麂、麝,禽多鷮、翟、鳩。

白馬山

《十道志》曰:白馬山,注《水經》云:溪水出宜一陽一白馬山,山上有大石,厥狀似馬,故溪澗以物色受名焉。

《滑州白馬山開山圖》云: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謂此山也。

《西征記》云:山有神白馬,故名焉。

太一陰一山

《十道志》曰:太一陰一山,《左傳》謂晉梁丙、張趯率戎伐穎。

又云:蠻子赤奔晉之一陰一地,且自雒以東至於陸渾,謂此山也。

金門山

阮籍《宜一陽一記》曰:金山之竹,堪為笙管。

楊泉《物理論》云:宜一陽一金山竹為律管,河內葭莩為灰,可以調氣。

又注《水經》曰:金門溪,出金門山也。

又《戴氏西征記》曰:宜一陽一縣地名金門塢。

轘轅山

《十道志》曰:轘轅山,在緱氏東南。

《左傳》曰:欒盈過周,王使候出諸轘轅是也。

按轘轅道十三曲,今置關焉。

又按薛綜注《東京賦》云:轘轅阪十二曲,道將去復還,故曰轘轅。

闕塞山

《洛一陽一記》曰:闕塞山在河南縣。

《左傳》晉趙鞅納王,使汝寬守闕塞,伏虔謂"南山伊闕"是也。

杜預注云:洛西南闕口也,俗名龍門是也。

牧牛山

《一陽一城記》曰:牧牛山,在一陽一城東八十里,下有九十六泉,即滄河之上源也,父老云:昔有一神駁身,自山而降,下飲泉竭,故以為名。

九山

《一陽一城記》曰:九山在縣南三十五里。

《水經注》云:"相澗水,經九山東。

"仲長子云:"昔有上者身游九山之上,施心不拘之鄉。

"即此山也。

山一陰一有九山廟碑,晉永康二年立。

文曰"九山府君者,太華元子之稱也。

"

大嵬山

《一陽一城記》曰:大嵬山在密縣東南五十里,即具茨之山。

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供堤之上,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此也。

又名具茨山也。

又有方山,一名浮戲山,汜水出焉。

又有洧水,出密縣西南馬嶺山。

桑山

《春秋傳》曰:鄭大旱,使屠擊有事於桑山,斬其木,不雨。

子產曰:"有事於山,藝山林也,(藝,養護也。

)而斬其木,有罪大矣。

"奪之官邑。

半石山

《山海經》曰:半石山,其上有草,生而秀,高丈餘,葉與花皆赤而不實,其名嘉榮,服者不遷喜怒。

在緱氏南十五里。

天心山

《道書福地誌》曰:天心之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牆,長十餘丈。

山高谷深,多生微蘅,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遙天心山又名錫義山,在豐利縣東六十五里。

小陘山

《山海經》曰:小徑山,器難之水出焉。

舊傳器難之水即索水也。

小徑山一曰嵩渚山,俗名周山,在滎一陽一縣三十五里。

蘭巖山

《搜神記》曰:滎一陽一縣有蘭巖山,峭拔千丈,常有雙鵠不絕來往。

《神仙傳》曰:昔有夫婦隱此山數百年,化為兩鵠。

忽一旦一鵠為人所害,其一鵠歲常哀鳴,至今響動巖谷,莫年歲。

碭山。

《水經注》曰:碭縣分水,北有碭山,碭芒二縣之間,山澤深固,多懷神智。

有仙者涓子、柱主,並隱碭山得道。

漢高隱之,呂後望氣知之,即於是處也。

歷山

《水經注》曰:雷澤西南十里許,有一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嵥峙,謂之歷山。

山北有小阜,南屬迤澤之東,北有陶墟,緣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聯屬,濱帶瓠河也。

鄭玄云:歷山在河東,今有舜井。

皇甫謐曰:或言今濟一陰一歷山是也,與雷澤相比。

余謂鄭玄之言為然。

故揚雄《河東賦》曰:"登歷觀而遙望兮,聊浮濟河之巖。

"今雷首歷觀歷山,西枕大河,校之圖緯,於事為安。

南城山

《後漢書》曰:鄭玄漢末遭黃巾之難,客於徐州。

今《孝經序》,鄭氏所作。

其序云:"僕避於南城之山,棲遲岩石之下,念昔先人餘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經》。

"蓋康成胤之孫所作也。

今西上可二里所,有石室焉,周回五丈。

俗雲是康成注《孝經》處也。

奚公山

楊曄《徐州記》曰:奚公山,奚仲造車之所。

山上軌轍猶存。

嵇山

《水經注》曰:嵇山,嵇氏故居也。

嵇康本姓奚,會稽人也。

先人自會稽遷於譙之銍縣,故為嵇氏,取嵇字之上以為姓,蓋志本也。

曹南山

《十道志》曰:曹南山,《曹風詩》所謂"薈兮蔚兮,南山朝躋"是也。

有汜水出焉,即《漢書》云:"高祖即位於汜水之一陽一"。

今壇存焉。

汜音泛。

嶧山

《書禹貢》曰:嶧一陽一孤桐,泗濱浮磬。

(鄭玄注曰:嶧山今在下邳西葛嶧山也。

)

《詩》曰:奄有鳧嶧,遂荒徐宅。

(鳧嶧二山。

)

《爾雅》曰:魯國鄒縣有嶧山,絕石相積構,連屬而成山。

《史記·始皇本紀》曰:二十八年,始皇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博士議,刻石頌秦德。

《三代地理書》曰:秦始皇乘羊車,登嶧山。

《鄒氏記》曰:鄒山,古之嶧山也。

孤桐之所植,邾文公之所卜。

下山是鄒縣,本是邾國,魯穆公改鄒,山從邑變,故謂鄒山。

嶧一陽一猶多桐樹。

《地理志》曰:嶧山在鄒縣北,繹邑之所依名也。

山東西二十里,南北一十三里,高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壤。

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往往有如數間居處,其俗謂之嶧孔。

遭亂,輒將居人入嶧,外寇雖眾,無所施害。

永嘉中,太尉卻鑒將鄉曲逃此,一胡一 賊攻守不能得。

今山南有大嶧,名曰卻公嶧。

山北有絕巖,秦始皇觀禮於魯,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嶺,名曰晝門。

《詩》所謂"保有鳧嶧"者也。

金鄉山

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有數山,漢司隸校尉魯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鄉山。

山形峻峭,塚前有石祠石廟,廟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及孔子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

又有石床 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一聲 聞甚遠。

時太尉從事中郎傅珍之、咨議參軍周安、穆析敗石床 ,各取之,為魯氏之後所訟,三人並免官。

琅琊山

《史記》曰:始皇二十六年滅齊,遂登琅琊山,築層台於上。

秦皇樂之,因留三月是也。

《郡國縣道記》云:琅琊台在故城東南十里,州東南一百七十里。

台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識,余多剝落。

台側有四時祠,即齊地八祠之一。

又雲台上有神泉,人或污之,即立竭。

龜山

《水經注》曰:龜山在博縣一十五里。

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故望山而懷操,故《琴操》有齊龜山操焉。

山北即龜一陰一之田也。

《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一陰一之田是也。

徂徠山

《水經注》曰:《鄒山記》云:徂徠山在梁甫、奉高、博三縣界,猶有美松,亦曰尤竦之山。

危山

《漢書五行志》曰:哀帝時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

報山

又《漢書》曰:瓠山石轉立。

(晉灼曰:漢注作報山,山脅石一枚轉側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廣四尺。

)東平王雲及後謁自之石所祭,治石像瓠山,立石束倍草並祠之。

三年,息夫躬告之。

王自一殺,後謁棄市,國除。

尼丘山

《水經注》曰:沂水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

山即顏母所祈而生孔丘也。

山東一十里,有顏母廟。

防山南數里,孔子父葬處,《禮》所謂"防墓崩"者也。

羽山

《十道志》曰:羽潭,一名羽池。

潭東有羽山。

《漢志》曰:東海郡祝其縣有羽山,殛鯀之所。

《郡國志》云:鍾離沫城有羽泉,殛鯀處。

其水恆清,牛羊不飲。

《書》曰:殛鯀於羽山。

又曰:蒙羽其藝。

《左傳》曰:昭公二年,鄭子產聘於晉,平公有疾,韓宣子逆客,私焉。

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

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

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實為禹郊,三代祀之也。

"韓子祀夏郊,平公乃間。

華不注山

《傳》曰:齊師與晉戰於鞍,齊師敗績,晉逐之,三周華不注山。

《水經注》曰:華不注,虎牙桀立,孤峰特起,青崖發翠,同點黛焉。

長白山

《郡國志》曰:長白山,陳仲子夫妻隱處。

郭氏《述征記》云:長白山,能興雲雨。

山西南有大湖山,二山並有石室,敗赤漆船,上有記。

皆謂之堯時物。

黌山

《三齊記略》曰:鄭玄刊注《詩》,常棲黌山。

今山有古井不竭,猶生細草,葉形似韭,俗稱鄭公書帶。

陶山

《齊地記》曰: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號鴟夷子。

間行止於陶山,因號陶朱公焉。

後改曰鴟夷山,在今平一陰一縣東。

巫山

又曰:巫山,一名孝堂山。

《左傳》曰: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

即此山也。

山上有石室,俗傳雲郭巨葬母一之 所,因名孝堂山焉。

在平一陰一縣。

魚山

郭緣生《述征記》曰:魚山,一名五山,《瓠子歌》所謂也。

魏熹平中,有神女智瓊降弦超室,後復遇此山陌上。

又《西征記》曰:魚山臨河,神女智瓊與弦超會所。

魏陳思王曹植嘗登此山,有終焉之志,遂葬其西。

亦其所封國也。

魚山在東阿縣東北。

穀城山

《漢書》曰:穀城山,昔張良受黃石公素書,雲山下黃石即吾也。

穀城山一名黃石山,在東阿縣東北。

勞山

伏瓚齊記》曰:不其城南二十里,有大勞山、小勞山,在海側。

晏謀《齊記》曰:俗雲"太山自言高,不如東海勞",即此也。

蒙山

《高士傳》曰:老萊子隱於蒙山之一陽一,以葭為蓋,蓬為室,岐木為床 ,耆艾為席,衣縕飲水,墾山播植。

楚王親至其門,方織畚。

王去有間,其妻戴畚菜挾薪而至,問車馬跡之多。

答曰:"楚王。

"妻曰:"可食以酒肉者,可加以鞭捶;可授以官爵者,可隨以鈇鉞。

先生受人官祿,為人所制;妾不能為人所制者。

"妻乃畚菜而去也。

東蒙山,在蒙山之東,故曰東蒙。

《論語》云:"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

謝祿山

《郡國志》曰:東海郡有謝祿山。

按《漢書》,王莽時,東海徐宣、謝祿等,擊王莽時田況,大破之,曾屯兵於此,因名謝祿山。

在縣西一里。

夾山

《地理志》曰:懷仁縣有夾山。

《左傳》齊魯會於夾谷,即此也。

在縣西四十里。

桃山

《地理志》曰:桃山即華萊山也。

一名義珠山。

山上有井,不可窺;窺者不盈歲輒死。

又云:山上有井,有鳥巢於井中。

此鳥金喙黑色,見則大水。

吠狗山

《地理志》曰:吠狗山,宋武北伐南燕之時至此山,夜間犬吠,明日視之,惟見石狗。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