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河圖》曰:帝劉季,日角戴勝,斗胸,龜背、龍眼、長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

太平御覽

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

○漢高祖皇帝

《河圖》曰:帝劉季,日角戴勝,斗胸,龜背、龍眼、長七尺八寸,明聖而寬仁。

又曰:劉受紀昌,光出軫,五星聚井。

《龍魚河圖》曰:高皇攝正總萬庭,四海歸詠治武明。

文得道治承天一精一,元祚興隆協聖靈。

《尚書帝命驗》曰:賊起蜚,卯生虎。

(賊起蜚,始皇立也。

卯,劉字之別也。

皇立而劉生,虎謂高祖。

)

又曰:有人雄起戴玉英,(玉英,寶物之名,戴之謂骨表。

)祈旦失籥亡其金虎,(祈讀曰晰,白也。

謂之秦也旦失鑰,戶將開。

金虎獸之長,喻於秦也。

)東南紛紛注一精一起。

(紛紛,動擾之貌。

注星之一精一起,謂劉氏也。

)

《尚書考靈耀》曰:卯金出軫,握命孔符。

(卯金,劉字之別,軫,楚分野之星。

符,圖書,劉所握天命,孔子製圖書。

)

《詩含神霧》曰: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漢皇。

(刻,刻鏤也。

有玉英之文。

)

《春秋孔演圖》曰:其人日角龍顏,姓卯金刀,含仁義。

《春秋文耀鉤》曰:庶人爭權,赤帝之一精一。

(庶人,項羽、劉季者也。

爭權並欲起也。

)

《史記》曰:高祖,沛豐邑中一陽一里人,姓劉氏,字季。

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暝,父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上。

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為泗水亭長,亭中吏無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從王媼、武負貰酒。

時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高祖每酤留飲,酒讎(如淳曰:讎音售。

)數倍。

嘗徭鹹一陽一,縱觀,觀始皇帝,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到豐西澤中,止飲,夜皆解縱所送徒。

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高祖被酒,夜經澤中,令一人行前。

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

"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

道開,行數里,醉,困臥。

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

"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

"因忽不見。

後人至,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

秦始皇帝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當之。

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

呂後與人俱求,常得之。

高祖怪問之。

呂後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

"高祖又喜。

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起,沛令恐,欲以沛應勝。

沛父老皆曰:"生平所聞劉季奇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乃立為沛公。

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

漢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

秦王子嬰降軹道旁。

遂西入鹹一陽一,召諸縣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餘悉除去秦法。

"民大喜。

五年,項羽滅,諸侯尊漢王為皇帝,天下大定。

高祖都雒一陽一,置酒南宮。

高祖曰:"通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孟康曰:姓高,名地也。

)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志而不與人利,此所以失天下者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戍卒婁敬說高祖曰:"都洛一陽一不便,不如入關,據秦之國。

"上以問張良,因勸上即日車駕西都長安。

九年,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

上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嘗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

今某之業所就與仲力孰多?"群臣皆稱萬歲,大為笑樂。

十二年,高祖回歸,過沛,留。

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一習一 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

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

"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

十餘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請留。

高祖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

"乃去。

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

(獻牛酒。

)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

(張宴曰:張,張幔)高祖擊黥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甚,呂後迎良醫。

醫入見,高祖問醫。

醫曰:"病可治。

"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亦何益?"遂不使治玻四月甲辰,崩於長樂宮。

時年六十二,在位十二年,葬長陵。

群臣上尊號為高皇帝。

太子襲位,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樂沛,以沛宮為高祖原廟也。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

初從民心,作三章之約。

天下既定,命蕭何治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如淳曰:章,歷數之章術也。

程者,權衡丈尺觔斗之平。

)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

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又曰: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貪於財貨,好美姬。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校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一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

《漢書贊》曰: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熾尚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荀悅《漢紀》曰:項羽自立為西楚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

諸侯皆就國。

漢王欲攻楚,丞相蕭何諫曰:"雖王漢之惡不猶愈於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於一人之下,則伸於萬人之上,湯、武是也。

願大王王漢,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乃就國。

又曰:高祖開建大業,統辟元功,度量規模,不可尚已。

是時,天下初定,而庶事草創。

故《韶》、《夏》之音,未有聞焉。

《楚漢春秋》曰:項王在鴻門,亞父進諫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氣沖天,五彩相糾,或似雲,或似龍,或似人,此非人臣之氣也。

不若殺之。

"

《帝王世紀》曰:豐公,家於沛之豐,沛邑一陽一里。

其妻夢赤馬若龍戲已而生孰嘉,是為太公,即太上皇也。

太上皇之妃曰"媼",是為昭靈後,名含。

始游於洛池,有玉雞銜赤珠出。

刻曰:"玉英,吞此者王。

"含始吞之,生邦,字季。

又曰:玄晏先生曰:"《禮》稱至道以王,義道以霸。

觀漢祖之取天下也,遭秦世暴亂,不階尺土之資,不權將相之柄,發跡泗亭,奮其智謀,羈勒英雄,鞭驅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義成,或以權斷,逆順不常,霸王之道雜焉。

是以聖君帝王之位,而無一定之制,三代之美,固難及矣。

後漢班叔皮《王命論》曰:在昔帝堯之禪,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

"舜亦命禹,暨於稷契,鹹佐唐堯,光濟四海,奕世載德,至於湯武而有天下。

雖其遭遇異時,禪代不同,至於應天順民,其揆一也。

是故劉氏承堯之祚,氏族之世,著於《春秋》。

唐據火德,而漢紹之,始起沛澤,則神母夜號,以彰赤帝之符。

由是言之,帝王之作,必有明聖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然後一精一誠通於神明,流澤加於生人,故能為鬼神所福饗,天下所歸往。

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能紀,而得倔然在此位者。

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遊說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智力求。

悲夫,此世之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

○項籍(附)

《河圖》曰:怪目,勇敢、重瞳、大力,立楚之邦。

《尚書中候》曰:自號之王霸,姓有工。

(項羽為西楚霸王,工,項字之側。

)

《史記》曰:項籍者,下相人也。

(《地理志》云:臨淮有下相縣。

)字羽。

初起時,年二十四。

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一江一 ,梁與籍俱觀。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無妄言,族矣!"梁以此奇之。

籍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韋昭曰:扛,舉也。

)才氣過人。

秦二世元年九月,會稽守(徐廣曰:爾時未雲太守也。

)通謂梁曰:"(《楚漢春秋》曰:會稽假守適通也。

)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為將。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諾。

"梁召籍入,須臾,梁眗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

遂舉吳中兵。

使人收下縣,得一精一兵八千人。

項梁乃渡一江一 而西,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乃求楚懷王孫心,立以為楚懷王,王召宋義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次將。

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一陰一令羽誅之。

"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

(如淳曰:梧音吾,枝梧猶枝也。

臣瓚曰:小柱為枝,邪柱為梧。

今屋梧邪柱是也。

)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

今將軍誅亂。

"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

懷王因使羽為上將軍,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必死,無一還心。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虜王離。

諸將皆從壁上觀。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呼聲動天地。

項羽召見諸侯,諸侯入轅門,(張晏注曰:軍行以車為陣,轅相倚為門曰轅門。

)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項羽引兵西屠鹹一陽一,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張晏曰:沐猴,獮猴也。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漢之二年春,漢王伐楚,四月,漢皆已入彭城。

收其寶貨,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大破漢軍。

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二水皆在沛郡彭城。

)殺漢卒十餘萬人。

漢卒皆走南山,楚又追擊之靈壁東(徐廣曰:在彭城。

)睢水上。

(徐廣曰:睢水彭城西,水入泗水。

)漢軍卻,為楚所擠,(擠,排也。

)多殺,漢卒十餘萬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圍漢王三匝。

於是大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

楚軍大亂,壞散。

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漢之四年,項王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孟康注曰:築西城相對,在廣武敖倉西,三皇山山上。

)相守數月。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道。

項王患之,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李奇曰:挑,身獨戰不須眾也。

挑音荼了反。

瓚曰:挑戰擿撓敵求戰,古謂之致師。

)決雌雄,無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項王命壯士出挑戰。

漢王有善騎射者樓煩,(應劭曰:樓煩,今樓煩縣。

)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

漢王大驚。

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

漢王數之,項王怒甚,欲一戰。

漢王不聽,項王伏一弩一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皋。

漢王使侯公往說,項王乃與約,中分天下。

割鴻溝以西者為漢,(文賴曰:於滎一陽一下引河東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

兵濟汝漢淮泗水於楚,即今官渡水也。

)鴻溝而東者為楚。

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

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

"漢王乃追項王至垓下。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應邵曰:楚歌者,雞鳴歌也。

漢已略得其地,楚歌者多也。

)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乃夜起,飲於帳中。

有美人名虞,(徐廣曰:姓虞氏。

)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下數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王至一陰一陵,(徐廣曰:在淮南。

)迷失道,問一田夫,田夫紿曰"左。

"(文穎曰:紿,欺也。

欺令左也。

)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漢書音義》曰:縣名,屬臨淮。

)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能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王乃欲東渡烏一江一 。

(瓚曰:在牛渚也。

)烏一江一 亭長艤船待,(孟康曰:艤音蟻,附著岸也。

如淳曰:南方人謂整船向岸回艤。

)謂項王曰:"一江一 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一江一 東子弟八千人渡一江一 而西,今無一人還,縱一江一 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千里,吾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張晏曰:以故人難親斫之,故背面之也。

如淳曰:面,不視正也。

)指王翳曰:(如淳曰:指示王翳也。

)"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得。

"(徐廣曰:亦可是功德之德。

)乃自刎而死。

漢以魯公禮葬項王於穀城。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周時賢也。

)"舜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乎?何興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此時山東六國而齊、趙、韓、魏、燕並伐秦,故雲五諸侯也。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周生《烈子》曰:桀、紂是湯、武之梯,秦、項是大漢之階也。

四逆不興,則三順不勝。

蔣子《萬機論》曰: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

譙周《法訓》曰:劉、項方爭,父戰於前,子斗於後。

○孝惠皇帝

《史記》曰: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也,常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戚姬得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呂後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賴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高祖崩,太子襲號為惠皇帝。

呂後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雉,趙王少,不能早起,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飲之。

犁明,孝惠還,趙王已死。

(徐廣曰:犁猶比。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居數日,乃召孝惠帝來觀人彘。

孝惠見,問,乃知是戚夫人也。

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之所為。

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飲,為一婬一樂,不聽政,故有玻七年秋八月戊寅,帝崩。

又曰: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於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閨房,天下宴然。

刑罰罕用,罪人是希。

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矣。

"

《漢書》曰:孝惠(諱盈之,字曰滿。

應劭曰:禮謚法,柔質慈民曰惠矣。

)七年,帝崩於未央宮,葬安陵。

(案帝年十七即位,在位七年矣。

)

《漢書贊》曰: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可謂寬仁之主,遭呂太后虧損至德,悲夫!

荀悅《漢紀》曰:立皇后張氏,帝姊魯元公主之女也。

太后欲為重親,故以配於帝也。

論曰:"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姊子而為後,昏於禮而瀆於人情,非所以示天下,作民則也。

"君臣莫諫過也。

"

班固《漢書述》曰:孝惠短世,高後稱制,罔顧天顯,呂宗以敗。

○前少帝

《史記》曰:惠帝崩,太子即位為帝,號令一出太后,太后稱制。

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佯有娠,取美人子名之。

殺其母,立所名子以為太子也。

孝惠崩,太子為帝。

帝壯,或聞其母死,非真皇后之子,乃出言曰:"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太后聞而患之,恐其後為亂。

於是乃幽之於永巷中,群臣奉旨廢帝。

○後少帝

《史記》曰:後元年,立孝惠後宮子弘為襄成侯。

二年,以為常山王,更名義。

四年,廢少帝,立常王義為帝,更名弘,不稱元年者,以太后制天下事也。

八年七月,太后崩。

大臣謀誅諸呂,相與一陰一謀曰:"少帝及梁、淮一陽一、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

"乃相與一陰一使人召代王,代王至長安,共尊立為天子。

東平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

"乃與太僕汝一陰一侯滕公入宮,前謂少帝曰:"足下非劉氏,不當立?"乃召乘輿載少帝出。

少帝曰:"欲將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捨。

"代王遂入而聽政。

夜,有司分部誅滅梁、淮一陽一、常山王及少帝於帝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