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十三 ◎天部十三:《釋名》曰:雷者,如轉物有所硠(音郎)雷之一聲 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十三 ◎天部十三

太平御覽

卷十三 ◎天部十三

○雷

《釋名》曰:雷者,如轉物有所硠(音郎)雷之一聲 也。

《說文》曰:霆,雷余聲鈴鈴,所以挺出萬物。

《易》曰:雷電皆至,《豐》。

君子以折獄致刑。

又曰:震為雷。

又曰:動萬物者,莫疾乎雷。

又曰:鼓之以雷霆。

又曰:洊(慈見反。

)雷,《震》。

君子以恐懼修剩

又曰:震來虩虩。

(詐逆反。

)

又曰: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

又曰:雷電,《噬嗑》。

先王以明罰敕法。

又曰:雲雷,《屯》。

君子以經綸。

又曰:雷在地中,《復》。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又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又曰:"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

又曰:雷以動之。

又曰:雷雨之動滿盈。

又曰:雷風不相悖。

又曰:雷風相保

又曰:澤中有雷,《隨》。

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書》曰: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詩》曰:殷其雷,在南山之一陽一。

又曰:虺虺其雷。

《禮》曰:仲春,日夜分,雷乃發聲,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

"(主戒婦人有娠者,止猶動靜。

)

又曰:君子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

(謂敬天之怒。

)

又曰:秋分之日,雷乃收聲。

《傳》曰:藏冰以時,則雷出不震;棄冰不用,則雷不發而震。

《穀梁傳》曰:一陰一陽一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

《爾雅》曰:疾雷為霆。

郭璞注曰:"疾雷謂雷之急激者。

"

《論語》曰:迅雷風烈必變。

京房《易傳》曰:當雷不雷,一陽一德弱也。

又曰:五星占雷電殺人何?雷,天拒難折衝之臣也。

君承用節度,即雷以節;暴人威福,則雷電殺人。

《易妖占》曰:天冬雷,地必震。

教令撓則冬雷,民饑。

《書·洪範》曰:雷於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

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入,入則萬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出,出則萬物亦出。

此其常經也。

又曰:秦二世元年,天無雲而雷。

雷,一陽一也;雲,一陰一也。

有云然後有雷,像君臣也。

故雲雷相託,一陰一陽一之合也。

今二世不恤人,人臣叛之,故無雲而雷也。

又曰:凡大風雷雨為不敬也。

又曰:春後十日,雷乃發聲。

又曰:正月雷微動而雉雊。

又曰:夫雷,人君相也,入能除害,出能興利。

《尚書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為白雀,銜丹書集公車。

《大戴禮·夏小正》曰:雷震雉鳴,雊,鼓其翼也。

正月必雷,不必聞,惟雉必聞之。

《春秋元命苞》曰:一陰一陽一合為雷。

《春秋合誠圖》曰:軒轅星,主雷雨之神。

《論語韱》曰:雷震百里聲相附。

宋均注云:"雷動百里,故因以制國也。

雷聲,謂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也。

"

《史記》曰:高祖母劉媼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娠,遂孕高祖。

《漢書》曰:迅雷妖風,怪雲變氣。

此皆一陰一陽一之一精一,本在地而上發於天。

《續漢書》曰:桓帝建和三年六月乙卯,雷震憲陵寢屋。

是時,梁太后聽兄冀誅李固、杜喬。

《晉書》曰:晉人王褒母生時畏雷,至母終後,天雷,輒繞墓曰:"褒在此,褒在此!"

《齊書》曰:永明八年六月十日晡時,雷有黃光照地,狀如金色,占曰:"人君有德,"或謂之榮光。

周裴《汝南先賢傳》曰:蔡順母平生畏雷,自亡後,每有雷震,順輒環塚泣曰:"順在此。

"

《韓詩外詩》曰:東海之上有勇士,曰菑丘,以勇游於天下。

過神淵飲馬,馬沉,去朝服,拔劍而入,三日三夜,殺二蛟一龍而出,雷神隨而擊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

王歆《孝子傳》曰:竺彌,字道綸。

父生時畏雷,每至天一陰一,輒馳至墓,伏墳哭,有白兔在其左右。

《搜神記》曰:義興人周永和出行,因日暮,路旁小屋中有女子留宿。

一更後,有喚阿香,女應諾,"官喚女推雷車"。

女遂辭周云:"有官事須去。

"俄而大雷。

既明,周自異其處,返尋,惟見一新塚,塚上有馬跡。

東方朔《神異經》曰: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徑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

天以此為喜怒之威

盛弘之《荊州記》曰:朝一陽一縣樊重母畏雷,重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至今猶存。

孟奧《北征記》曰:凌雲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又曰:臨賀有石方二丈,石有磨刀斧跡,春夏常明淨,其跡甚新。

秋冬則苔穢,故為雷公磨石。

《莊子》曰:一陰一陽一交一 爭為雷。

《文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一聲 ;耳調金石之音,目不見太山之形。

小有所志,必大有所忘。

《曾子》曰:一陰一陽一之氣俱,則為雷。

《淮南子》曰:一陰一陽一相薄,感而為雷。

又曰:蔭不祥之木,為雷霆所撲。

又曰:庶女叫天,雷電下擊,景公台殞,支體傷折,海水大出。

(庶賤之女,齊之少寡一婦 人也。

無子不嫁,事姑謹敬,姑無男有女,女利母財,令母嫁婦,婦終不肯。

女殺母以誣寡一婦 ,婦不能自明,冤結叫天,天為作雷電下擊景公之台。

殞,壞之也。

傷毀景公支體,水為之溢。

)

又曰:雷霆之一聲 可以鐘鼓寫也。

風雨之變可以音律和也。

《抱朴子》曰:雷,天之鼓也。

《鶡冠子》曰:昔者有道之君取政,非取於耳目也。

夫耳之生聰,目之生明。

兩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孫子》曰:擊電無停光,疾雷無餘聲。

《河圖帝通紀》曰:雷,天地之鼓。

《河圖》曰:玉虎晨鳴,雷聲也。

又曰:黃帝以雷一精一起。

《六韜》曰:武王伐紂,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

周公曰:"天不祐周矣!"。

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

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四年,無雲而風,天雷如擊連鼓,音可四五刻,隆隆如車聲。

《山海經》曰:羭(音榆)次之山有鳧名橐{非巴},服之不畏電。

({非巴}音肥、匪、備三音。

)

又曰:飛魚如豚,赤文無羽,食之辟兵,不畏雷。

《師曠占》曰:春雨初起,其音恪恪,霹靂者,所謂雄雷,旱氣也。

其鳴依依,音不大,霹靂者,謂之雌雷,水氣也。

又曰:春分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主,無雲而雷,名曰天狗。

行不出三年,其國亡。

又曰:初,雷從金門起,上旬旱,下田熟,一曰歲中兵革起也。

《風俗通》曰:雷不蓋醬。

俗說令人腹中雷鳴。

《世說》曰:曹爽將誅,夢二虎銜雷公,若二升碗放著庭中。

《華一陽一國志》曰: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方食,尖匕箸。

會雷大震,先主曰:"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

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

《酈炎對事》曰:或曰:"雷震驚百里,何以知之?"炎曰:"以其數知之:夫一陽一動為九,其數三十六;一陰一靜為八,其數三十二。

一一陽一動二一陰一,故曰百里雷。

"

《雜兵書》曰:雷電霹靂,破軍中樹木屋舍者,徙去,吉也。

雷電風所從來不可逆而相代,宜慎之也。

《物理論》曰:積風成雷。

王充《論衡》曰:子路感雷一精一而生,尚剛好勇,親涉衛難,結纓而死,孔子聞而覆醢,每聞雷鳴乃中心惻怛,亦復如之。

故後人忌焉,以為常也。

又曰:盛夏之時,雷電疾擊殺人,謂之有一陰一過;飲食不潔則天怒,殺之。

隆隆之一聲 ,天怒之音也。

此虛言也。

道士劉春,楚王英使食不潔,春死,未必遇雷也。

建武四年六月夏,雷擊會稽鄞縣羊五頭,羊有何一陰一過而雷擊之乎?俗以為天取龍殺人,罰一陰一過,與取吉凶不同,非實道也。

又曰: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纍纍如連鼓形。

又曰: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椎之。

世人信之,莫不謂然。

始復原之,虛妄之象也。

○霹靂

《釋名》曰:霹靂,折也。

震,戰也。

所擊輒破。

若攻戰也。

《說文》曰:震,霹靂折物也。

《穀梁傳》曰:震雷為。

《爾雅》曰:疾雷為霆霓。

(郭璞曰:雷之急激者為霹靂。

)

《春秋繁露》曰:王言下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

霹靂者,金氣,其音商,故應霹靂。

《五經通義》曰:震與霆,皆霹靂也。

《晉安帝紀》曰:義熙二年六月,震太廟鴞尾,徹壁柱,若有文字。

《晉朝雜事》曰:元康七年,霹靂破城南高禖石。

高禖,中宮求子象也。

賈後將誅之應。

曹嘉之《晉紀》曰:諸葛誕以氣邁稱,常倚柱讀書。

霹靂震其柱,誕自若。

《列女後傳》曰:河南李叔卿為功曹,應舉孝廉。

同時應人害之,使婢宣言叔卿一婬一其寡妹。

同舉人詣尹,以骨肉相奸,不合應孝廉。

叔卿杜門自絕,女妹傷被一婬一之名,遂到府門自一殺,叔卿亦自一殺,明已無愆也。

後三年,霹靂殺害叔卿者,以其死一屍一置叔卿塚前。

其家收而葬之,秋又雷發其塚。

《玄中記》曰:玉一門 之西有一國,國中有山,山上有人,歲歲出石(子林反)數千輸廟中,名曰霹靂。

給霹靂用,從春雷出,砧日減,至秋而荊

《搜神記》曰:扶風楊道和,夏於田中值雨,霹靂下擊之,道和以鋤格,折其左肱,遂落地,不得去。

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獼猴。

《續搜神記》曰:吳興人章荀者,五月中於田耕,以飯蘿置菰裡。

晚於菰中伺之,見一大蛇偷其食。

荀即以鈹(步悲反)叉之,蛇便走,去。

荀乘船逐之,至一阪,有穴,蛇便入穴,但聞號哭,雲人斫傷某甲,或雲當如何,或雲付雷公,令霹靂殺一奴一。

須臾,雲雨冥合,震電傷荀。

荀於是跳梁大罵云:"天公!我貧窮展力耕墾,蛇來偷食我飯,罪在蛇,反來霹靂我,是無知!雷公若來,今當以鈹斫汝腹破。

"須臾,雲雨輒開,乃更霹靂向穴中,諸蛇死者數十。

《莊子》曰:一陰一陽一錯行,天地大駭。

於是有雷有霆。

劉義慶《世說》曰:夏侯玄,字太初,嘗倚柱讀書。

時暴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玄神色無變,讀書如故。

《異苑》曰:佛佛虜凶虐暴忍,常自言,國名佛佛,則是狒中之佛。

尋被震而死,既葬,而後就塚中,霹靂其柩,引身出外,題背四字,表其凶逆之國也。

又曰:滕放,太元初,夏枕文石枕臥,忽暴雨雷震其枕,枕四解,傍人莫不怖懾。

而放微覺有聲,不足為驚。

又曰:元嘉十九年,京口霹靂殺人,亦自題背。

《世說》曰:王丞相見郭景純:"君可試為作一卦。

"卦成,郭意惡,云:"公有震厄。

"王問:"可有消伏理否?"郭曰:"公能命駕西出數里,得一柏樹,截短如公長,置寢處,災可消。

"王悉依其言。

數日中果震,柏樹碎門內,子弟皆稱慶。

桓譚《新論》曰:天下有鸛鳥,群國皆食之,三輔俗獨不敢取之。

或取即雷霹靂起,原夫天不獨左彼而右此,殺鳥適與雷遇耳。

《博物誌》曰:九真有狸牛出谿上,或斗岸上家牛,皆怖。

或遮捕,即霹靂,號曰"神牛"。

《山海經》曰:半石之山有草,名曰嘉榮,服之不畏霆。

(不畏霹靂。

)

《琴操》曰:楚高膏粱子出遊九皋之澤,覽漸水之台,張罛置罟於荊山,臨曲池而漁。

而疾風霣(於敏反)。

雹,雷電奄冥,天火四起,霹靂下臻。

玄鶴翔其前,白虎吟其後。

乃援琴而歌歎,作《霹靂引》。

《正論》曰:裡語云:州縣符,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

○電

《釋名》曰:電,殄也,乍見則殄滅也。

《說文》曰:電,一陰一陽一激耀也。

從雨,甲聲。

《易》曰:離為電。

又曰:雷電皆至,《豐》。

君子以折獄致刑。

《詩》曰:燁燁震電。

《禮記·月令》曰:春分之日玄鳥至,後五日,雷乃發聲,後五日始電。

《傳》曰:隱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易稽覽圖》曰:一陰一陽一和合,為電輝輝也。

其光長。

《春秋元命苞》曰:一陰一陽一激為電。

《史記·天官書》曰:電者,一陰一陽一之動也。

《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母曰附寶,有蟜氏之女也。

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而孕。

《漢書·李尋傳》曰:尋說王根曰:"竊見往者盛冬雷電,潛龍為孽。

"

《晉書》曰:王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目之曰:"戎眼爛爛如巖下電。

"

《神異傳》曰:東王公與玉女投壺,誤而不接,天為之笑,開口流光,今電是也。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東方朔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助三天司命。

朔但務山水遊戲,擅弄雷電,激波揚風,風雨失時。

"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電不眴目,宣示光輝而已。

"

《莊子》曰:一陰一氣伏於黃泉,一陽一氣上通於天,一陰一陽一分爭,故為電。

《文子》曰:腎為電,主鼻。

《曾子》曰:一陰一陽一交一 則電。

《抱朴子》曰:良將去如收電,可見不可追;立如丘山,可瞻不可動。

《淮南子》曰:電以為鞭策。

(電擊反也。

)

《物理論》曰:風清熱之氣,散為電。

《楚辭》曰:凌驚雷,軼駭電。

揚雄《河東賦》曰:奮電鞭,驂雷輜,鳴洪鐘,建五旗。

張衡《思玄賦》曰:凌驚雷之砊(苦浪反。

)磕(苦大反。

)兮,弄狂電之一婬一裔。

傅玄詩曰:童女掣電。

夏侯孝若《電賦》曰:攢雲間而飛火,絳煙起於雲中。

曹毗《霖雨詩》曰:紫電光牖飛,迅雷中天奔。

顧愷之《電賦》曰:天怒行凌,雲赤光發。

李顒詩曰:黮(徒感反。

)(徒對反。

)重雲一陰一,碎稜震電。

(陟嫁反。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