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隋書》曰:恭皇帝諱侑,元德太子之子也。母曰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

○隋恭皇帝

《隋書》曰:恭皇帝諱侑,元德太子之子也。

母曰韋妃。

性聰敏,有器度。

大業三年。

立為陳王。

後數載,徙為代王,邑萬戶。

及煬帝親征遼東,令於京師總留事。

十一年,從幸晉一陽一,拜太原太守。

尋鎮京師。

義兵入長安,尊煬帝為太上皇,奉帝纂業。

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壬戌,上即皇帝位於大興殿,詔大赦天下,改義寧元年,大辟罪已下,鹹赦除之。

甲子,以光祿大夫、大將軍、太尉唐公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

二年三月丙辰,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弒太上皇於一江一 都宮,立秦王浩為帝。

戊辰,詔唐王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

唐國置丞相以下,一依舊式。

五月,戊午,詔曰:"天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一江一 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

憫予小子,奄逮不愆,哀號永感,心情麋潰,仰惟荼毒,仇復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啟處。

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租南,東征西怨,總九合於一匡,決百勝於千里,糾率夷夏,大庇民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賴。

德侔造化,功格蒼旻,兆庶歸心,歷數斯在,屈為人臣,載違天命。

在昔虞、夏,揖讓相推,苟非重華,誰堪命禹!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兆謀布德,顧已莫能,私重命駕,須歸藩國。

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廢,豈其如是!庶憑稽古之聖,以誅四凶,幸值維新之恩,預充三悖雪冤恥於皇祖,守禋祀於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於舊郟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號。

若釋重負,感泰兼懷,假手真一人,俾除丑逆。

濟濟多士,明知朕意。

"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聞。

是日,上遜位於大唐。

唐以上為雋國公。

武德二年夏五月崩,時年十五。

史臣曰:"恭帝年在幼沖,遭家多難,一人失德,四海土崩。

群盜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歸。

既鍾百六之期,躬踐數終之運,謳歌有屬,笙鏞變響,雖欲不遵堯舜之跡,其庸可得乎!"

○李密(附)

《唐書》曰:李密,字玄邃,本遼東襄平人也。

父寬,隋上柱國、蒲山公。

密以父蔭為左親侍,常在仗下,煬帝顧見之,退謂許公宇文述曰:"向者在仗下小兒為誰?"許公對曰:"故蒲山公李寬子密也。

"帝曰:"{固}黑色小兒視瞻異常,勿令宿衛。

"他日,述謂密曰:"弟聰令如此,當以才學取官,王衛藂脞,非養賢之所。

"密大喜,因謝病,專以讀書為事,時人希見其面。

嘗欲尋包愷,乘一黃牛,被以蒲韉,仍將《漢書》一帙掛於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捲書讀之。

尚書令、越國公楊素見於道,從後按轡躡之。

既及,問曰:"何處書生,耽學若此?"密識越國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

又問所讀書,答曰:《項羽傳》。

越公奇之,與語大悅,謂其子玄感等曰:"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

"於是玄感傾心結託。

大業九年,煬帝伐高麗,使玄感於麗一陽一監運。

時天下一騷一動,玄感將謀舉兵,潛遣人入關迎密,以為謀主。

密至,謂玄感曰:"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今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直扼其喉。

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朔,繼糧必荊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擒,此計之上也。

關中四塞,天府之國,若西入長安,掩其無備,天子雖還,失其襟帶。

據險臨之,故當必克,萬全之勢,此計之中也。

若隨近逐便,先向東都,頓堅城之下,勝負殊未可知,此計之下也。

"玄感曰:"公之下計,乃上策也。

"密計遂不行。

及玄感敗,密乃間行入關,為捕者所獲。

時煬帝在高麗,密與其一黨一 俱送帝所,及出關外,防禁漸弛,密請通市酒食,每夜宴飲,喧嘩竟夕,使者不以為意。

行至邯鄲,密等七人夜穿牆而遁。

詣淮一陽一,隱姓名,自稱劉智遠,聚徒教授。

經數月,密鬱鬱不得志,為詩曰:"金風蕩初節,玉露凋晚林。

此夕窮途士,郁陶傷寸心。

野平葭葦合,村落藿藜深。

眺聽良多感,徙倚獨霑襟。

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

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屠,蕭何刀筆吏。

一朝時運會,萬古傳名謚。

寄言世上英,虛名其可愧。

"詩成而泣下數行。

會東都賊帥翟讓者聚一黨一 萬餘人,密往歸之。

密因王伯當以策干讓曰:"當今主昏於上,人怨於下,銳兵盡於遼東,和親絕於突厥,方乃巡遊揚、越,委棄京都,此亦劉、項奮起之會。

以足下雄材大略,席捲二京,誅滅暴虐,則隋氏不足亡也。

"翟讓深加敬異,遣說諸小賊,所至皆降。

密又說讓曰:"今兵眾既多,糧無所出,若直取滎一陽一,休兵館穀,待士勇馬肥充,然後可與人爭利。

"讓以為然。

於是破金堤關,掠滎一陽一諸縣堡城,多下之。

滎一陽一太守楊慶及通守張須阤以兵討讓,讓大懼,將遠避之。

密曰:"須阤勇而無謀,兵又驟勝,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

公但列陣以待,為公破之。

"將戰,密分兵千餘人於林木間設伏。

讓與戰不利,稍卻,密發伏自後掩之,須阤眾潰,與讓合擊,大破之,遂斬須阤於陣。

讓於是令密別統所部。

密尋復說讓曰:"昏主蒙塵,播蕩吳、越,群兵競起,海內饑荒。

明公以英傑之才,統驍雄之旅,宜當廓清天下,誅剪群凶,豈可求食草間,常為小盜而已。

今東都士庶,中外離心,留守諸官,政令不一。

明公親率大眾,直掩興洛發倉,發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百萬之眾,一朝可聚,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讓曰:"請君先發,僕領諸軍便為後殿。

得倉之日,當別議之。

"大業十三年春,密與讓領兵七千人出一陽一城北,逾方山,自羅口襲興洛倉,破之。

開倉恣人所取,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眾至數十萬。

隋越王侗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步騎二萬五千討密,密一戰破之,長恭僅以身免。

讓於是推密為主,號為魏公。

二月,於鞏南設壇場,即位,稱元年,其文書行下稱行軍元帥魏公府。

拜翟讓為司徒,封東郡公。

於是城洛口以居之。

隋虎賁郎將裴仁基率其子行儼以虎牢歸密,因遣仁基與孟讓率兵二萬餘人襲興洛倉,破之。

入東都郛郭,掠居人,燒天津橋,東都出兵乘之,仁基等大敗,密復親率兵三萬逼東都,將軍段達等出兵七萬拒之,戰於故都城,隋軍敗走。

密復下興洛倉而據之,大修營塹,以偪東都,仍作書數煬帝十罪以移郡縣。

密兵鋒甚銳,每入苑與隋軍連戰,會密為流矢所中,臥於營內,東都復出兵乘之,密眾大潰,棄興洛倉,歸於洛口。

煬帝遣王世充率勁卒五萬擊之。

密與戰不利,世充營於洛西,與密相拒百餘日,大小六十餘戰。

武一陽一郡丞元寶藏、黎一陽一賊帥李文相、平原賊帥郝孝德並歸於密,共襲破黎一陽一倉,據之。

翟讓部將王儒信勸讓為大塚宰,總統眾務,以奪密之權。

讓兄寬復謂讓曰:"天子止可自作,安得與之人!若汝不能作,我當為之。

"密聞其言,一陰一有圖讓之計。

會世充列陣而至,讓出拒之,為世充所擊,讓軍少失利,密率一精一銳赴之,世充敗走。

明日,讓至密所,欲為宴樂,具饌以待之。

密引讓而座,以良弓示讓,讓方引滿,密遣壯士自後斬之,並殺其兄寬及王儒信。

讓部將徐世勣、單雄信等頓首求哀,密並釋而慰喻之。

乃命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統其眾。

未幾,世充襲倉城,密復破之。

世充復移營洛北,造浮橋,悉眾以擊密,密與千餘騎拒之,不利而退。

世充因薄其城下,密簡銳卒數百人以邀之,世充大潰,乘勝陷偃師,於是修金墉城居之,有眾三十餘萬。

將作大匠宇文愷叛東都,降於密。

東至海、岱,南至一江一 、淮,郡縣莫不遣使歸密。

竇建德、朱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圖朗、盧祖尚、周法明等並遣使通表於密勸進,於是密下官屬鹹勸密即尊號,密曰:"東都未平,不可議此。

"及義旗建,密負其強盛,欲自為盟主,乃致書於高祖為兄請合從以滅隋,高祖覽書笑曰:"李密陸梁放肆,不可以折簡招之。

吾方安輯京師,未遑東討,即相阻絕,此便是更生一秦。

密今適所以為吾拒東都之兵。

令作書報密曰:"今日鑾輿南幸,恐同永嘉之勢。

順此中原,鞠為茂草,興言感歎,實疚於懷。

脫知動靜,遲數貽報,未面虛襟,用增勞軫。

名利之地,鋒鏑縱橫,深慎垂堂,勉茲鴻業。

"密得書甚悅,示其部下曰:"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

"於是不虞義師而專意於世充。

俄而宇文化及率眾自一江一 都北指黎一陽一,兵十餘萬,密乃自將步騎二萬拒之。

隋越王侗稱尊號,遣使者授密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令先平化及,然後入朝輔政。

密將與化及相抗,恐前後受敵,因卑辭以報謝焉。

化及至黎一陽一,與密相遇,密遣徐世勣守倉城,化及攻之不能下。

密知化及糧且盡,因偽與和,以弊其眾。

化及弗之悟,大喜,恣其兵食,冀密饋之。

後知其詐,化及怒,與密大戰於衛州之童山下,密為流矢所中,頓於汲縣。

化及力竭糧盡,眾多叛之,掠汲縣,北趣魏縣。

密引兵而西,遣使朝於東都,執弒煬帝者於弘達以獻越王侗。

侗召密入朝,至一溫一 縣,聞世充作難而止,乃歸金墉城。

密雖據倉而無府庫,兵數戰皆不獲賞,又厚撫初附之兵,由是眾心漸怨。

武德元年九月,世充以其眾五千來決戰,密留王伯當守金墉,自引一精一兵就偃師,北阻邙山以待之。

世充軍至,密遂敗績,至是萬餘人馳向洛口。

密將入洛口倉城,邴元真已遣人潛引世充,密一陰一知之,不發其事,欲待世充兵半渡洛水,然後擊之。

及世充軍至,密候騎不時覺,比將出戰,世充軍已濟矣。

密自度不能支,引騎而遁,往赴武平,元真以城降於世充。

密將如黎一陽一,或謂密曰:"殺翟讓之際,徐世勣凡至於死,今向其所,安可保乎?"時王伯當棄金墉,保河一陽一,密以輕騎自武平歸之,謂伯當曰:"兵敗矣,久苦諸君!我今自刎,請以謝眾。

"伯當抱密,號叫慟絕,眾皆泣,莫敢仰視。

密復曰:"諸軍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身雖無功,諸君必保富貴,"於是,從入關者尚二萬人。

高祖遣使迎勞,相望於道,密大喜,謂其徒曰:"我有眾百萬,一朝至此,命也。

今事敗歸國,幸蒙殊遇,當思竭忠,以奉所事耳?且山東連城數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盡當歸國。

比於竇融,勳亦不細,豈不以一台司見處乎?"及至京師,禮數益保尋拜光祿卿,封邢國公。

未幾,聞其所部將帥,皆不附世充,高祖使密領本兵往黎一陽一,招集故時將士,經略世充。

時王伯當為左武衛將軍,亦令為副。

密行至桃林,高祖復征之,密大懼,謀將叛。

伯當頗止之,密不從,因謂密曰:"義士之立志也,不以存亡易心。

伯當荷公恩禮,期以性命相報。

"乃簡驍勇數十人,著婦人衣,載冪,藏刀裾下,詐為妻妾,自牽之入桃林縣捨。

須臾,變服突出,因據縣城,驅掠畜產,直趣南山。

時右翊衛將軍史萬寶留鎮熊州,遣副將盛彥師率步騎數千追躡,至陸渾縣南七十里,與密相及。

彥師伏兵山谷,密軍先渡,橫出擊,敗之,遂斬密,時年三十七。

○王世充(附)

《唐書》曰:王世充,字行滿,本姓支,西域一胡一 人也。

世充頗涉經史,尤好兵法及龜策,推步之術,開皇中,以軍功拜儀同。

善敷奏,明一習一 法律,然舞弄文法,高下其心。

或有駁難之者,世充利口飾非,辭義鋒起,眾雖知其不可而莫能屈。

大業中,累遷一江一 都郡丞,兼領一江一 都宮監。

時煬帝數幸一江一 都,世充善候人主顏色,阿諛順旨,每入言事,帝必稱善。

乃雕飾池台,一陰一奏遠方珍物,以媚於帝,由是益暱之。

十年,齊郡賊帥孟讓自長白山寇掠諸郡,至盱眙,有眾十餘萬。

世充以兵拒,大破之。

煬帝以世充有將帥才略,復遣領兵討諸小盜,所向盡平。

十一年,突厥圍煬帝於雁門。

世充盡發一江一 都人將往赴難,在軍中蓬首垢面,悲泣無度,曉夜不解甲,藉草而臥,煬帝聞之,以為忠,益信任之。

十二年,遷一江一 都通守。

及李密攻陷洛口倉,進逼東都,煬帝特詔世充大發兵於洛口,以拒密。

又遣就軍拜世充為將軍,趣令破賊。

世充引軍渡洛水與李密戰,世充軍敗績,乃率餘眾歸河一陽一。

時天寒大雪,兵土在道凍死者數萬,比至河一陽一,才以千數。

世充自系獄請罪,越王侗遣使赦之,征還洛一陽一,置營於含嘉倉城,收合亡散,復得萬餘人。

俄而宇文化及作難,越王侗嗣位於東都,拜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

進拜尚書左僕射,總督內外諸軍事。

世充去含嘉城,移居尚書省,專宰輔政。

以其兄世暉為內史令,入居禁中,子弟鹹擁兵馬,鎮諸城邑。

未幾,李密破,宇文化及還,其勁兵民馬多戰死,士卒疲倦。

世充欲乘其弊而擊之,恐人心不一,乃假托鬼神,言夢見周公。

乃立祠於洛水,遣巫宣言周公欲令僕射急討李密,當有大功,不(音否)則兵皆疫死。

充兵多楚人,俗信妖言,眾皆請戰。

世充簡練一精一勇,得二萬餘人,馬二千餘匹,軍於洛水南。

密軍偃師北山上。

世令軍人秣馬蓐食,遲明而薄密。

密軍潰,以數十騎走河一陽一,率餘眾入朝。

世充盡收其眾,振旅而還。

侗進世充太尉,以尚書省為府,備置官屬。

世嘗於侗前賜食,還家,遂大嘔吐,疑遇毒所致,自是不復朝請,與侗絕矣。

遣雲定興、段達入奏於侗,請加九錫之禮。

二年三月,遂策授相國,總百揆,封鄭王,加九錫備物。

段達、雲定興等入見於侗曰:"天命不常,鄭王功德甚盛,願陛下揖讓告禪,遵唐、虞之跡。

"侗怒。

四月,假為侗詔策禪位,遣兄世暉廢侗於含涼殿,世充僣即皇帝位,建元曰開明,國號鄭。

立子玄應為皇太子。

世充每聽朝,必慇勤誨諭,言詞重複,千端萬緒。

或輕騎遊歷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按轡徐行。

謂百姓曰:"昔時天子深坐九重,下情無由聞徹。

世充非貪寶位,本欲救時,今當如一州刺史,每事親覽,當與士庶共評朝政。

今止於順天門外,置座聽朝。

"又令西朝堂抑屈,東朝堂受直諫。

於是獻書上事,日有數百,條疏既煩,省覽難遍,數日後不復更出。

世充遣其侄行本鴆殺侗,謚曰恭皇帝。

十月,世充率眾東徇地,至於滑州,仍以兵臨黎一陽一。

世充屯兵不散,倉粟日盡,城中人相食。

七月,秦王率兵攻之,陳兵於青城宮,世充悉兵來拒,隔澗而言曰:"隋末喪亂,天下分崩,長安、洛一陽一各有分地,世充唯願自守,不敢西侵。

王乃盛相侵軼,遠入吾地,三崤之道,千里饋糧,以此出師,未見其可。

"太宗謂曰:"四海之內,皆承正朔,惟公執迷,獨阻聲教,東都士庶,亟請王師,關中義勇,鹹思致力。

至尊重違眾願,有斯吊伐。

若轉禍來降,則富貴可保,如欲相抗,無假多言。

"世充無以報。

太宗分遣諸將攻其城鎮,所至輒下。

九月,王君廓攻拔世充之轘轅縣,於是河南州縣相次降附。

十一月,竇建德遣人結好,並陳救援之意。

世充乃遣其兄子琬及內史令長孫安世報聘,且乞師。

四年二月,世充率兵出方諸門,與王師相抗,世充兵敗,因乘勝追之,屯其城門,世充不復敢出,但嬰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

三月,秦王擒建德並王琬、長孫安世等於虎牢,回至東都城下以示之,且遣安世入城,使言敗狀。

世充惶惑,不知所為,將潰圍而出,南走襄一陽一,問於諸將,皆不答,乃率其將吏詣軍門請降。

秦王以世充至長安,高祖數其罪,世充對曰:"計臣之罪,誠不容誅,但陛下愛子秦王許臣不死。

"高祖乃釋之。

與兄芮、妻、子同徙於蜀,將行,為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世充自篡位,凡三歲而滅。

○竇建德(附)

《唐書》曰:竇建德,貝州漳南人也。

少時頗以然諾為重。

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

父卒,送葬者千餘人,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大業七年,募人討高麗,本郡遂補建德為二百長。

時山東大水,人多流散,同縣有孫安祖家為水所漂,妻子餒死。

縣以安祖驍勇,亦選在行中。

安祖辭貧,自言於漳南令,令怒笞之。

安祖刺殺令,亡投建德,建德捨之。

是歲,山東大饑,建德謂安祖曰:"丈夫不死,當立大功,豈可為逃亡之虜也。

我知高雞泊中廣大數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難,承間而去虜掠,足以自資。

既得聚人。

且觀時變,必有大功於天下矣。

"安祖然其計。

建德招誘逃亡兵及無產者,得數百人,令安祖率之,入泊中為群盜,安祖自稱將軍。

時鄃人張金稱亦結聚得萬人,在河阻中。

蓨人高士達又得兵數千餘人,在清河界中。

時諸盜往來漳南者,所遇皆殺掠居人,焚燒舍宅,獨不入建德之閭。

由是,郡縣意建德與賊徒一交一 結,收系家屬,無少長皆殺之。

建德聞其家被屠滅,乃率麾下二千人亡歸於士達。

士達自稱為東海公,以建德為司兵。

後安祖為張金稱所殺,其兵數千人又盡歸於建德。

自此漸盛,兵至萬餘人,猶往來高雞泊中。

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絢率兵萬餘人來討士達,士達自以智略不及建德,乃推為軍司馬,鹹以兵授焉。

建德既初董眾,欲立奇功以威群賊,請士達守輜重,自簡一精一兵七千人以拒絢,大破絢軍。

絢以數十騎遁走,遣將追及於平原,斬其首以獻士達。

由是,建德之勢益振。

隋遣太僕卿楊義臣率兵萬餘人討張金稱,破之於清河,所獲賊眾皆屠滅,餘散草澤間者復相聚而投復建德。

義臣乘勝至平原,欲入高雞泊,建德謂士達曰:"吾觀隋將,善用兵者惟義臣耳。

新破金稱,遠來襲我,其鋒不可當,請引兵避之,令其欲戰不得,空延歲月。

必將疲倦,乘便襲擊,可有大功。

今若爭鋒,恐公不能敵也。

"士達不從其言,因留建德守壁,自率一精一兵迎擊義臣,義臣果大破士達於陣前,斬之,乘勝追奔,將圍建德。

守兵既少,聞士達敗,眾皆潰散。

建德率百餘騎亡去。

義臣既殺士達,以為建德不足憂。

建德急還平原,招集士卒,得數千人,軍復大振,始自稱將軍。

此後,隋郡縣長吏稍以城降之,軍容益盛,勝兵十餘萬人。

十三年正月,築壇場於河間樂壽界中,自稱長樂王,年號丁丑,置官屬。

於是建德進攻河間,頻戰不下。

其後城中食盡,又聞煬帝被殺,郡丞王琮率士吏發喪,建德遣使吊之,琮因使者請降,建德退捨具饌以待焉。

始都樂壽,號曰金城宮,自是郡縣多下之。

武德二年,宇文化及僣號於魏縣,建德即日引兵討化及,連戰大破之,化及保聊城,建德四面攻城,陷之。

建德入城,先謁隋蕭皇后,與語稱臣,悉收弒煬帝元謀者斬之,梟首轅門之外。

囚化及並其二子同載以檻車,至大一陸 縣斬之。

攻陷洛州,虜刺史袁子干。

遷都於洛州,號萬春宮。

又與王世充結好,遣使朝隋越王侗於洛一陽一。

後世充為侗自立,乃絕之。

始自尊大,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蹕,下書言詔。

追諡隋煬帝為閔帝,然猶依附突厥。

隋義城公主,先嫁突厥,又傳化及首以獻公主。

既與突厥相連,兵鋒益盛。

南侵相州,河北大使淮安王神通不能拒,退奔黎一陽一,相州陷。

又進攻衛州,陷黎一陽一。

九月,建德自帥師圍幽州,羅藝出與戰,大破之,斬首千二百級。

先是,曹州濟一陰一人孟海公擁一精一兵三萬,據周橋城以掠河南之地。

其年十一月,建德自率兵渡河以擊之。

四年二月,建德克周橋,虜海公,留其將范願守曹州,悉發海公及徐圓朗之眾來救世充。

軍至滑州,世充行台僕射韓洪開城納之,遂進逼元州、梁州、營州,皆陷之。

屯於滎一陽一。

三月春,秦王入武牢進薄其營,多所傷殺,並擒其將殷秋、石瓚。

時世充弟世辯為徐州行台,遣其將郭士衡領兵千人從之,合眾十餘萬,號為三十萬。

次成皋,築宮於阪堵,以示必戰。

又遣間使約世充共為表裡。

秦王遣將軍王君廓領輕騎千餘,抄其糧運,獲其大將張青特,虜獲其眾。

建德數不利,人情危駭,將帥已下破孟海公,皆有所獲,思歸洺州。

凌敬進說曰:"宜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一陽一,使重將居守。

更率眾鳴鼓建旗,逾太行,入上一黨一 ,先聲後實,傳檄而定。

漸趨壺口,一騷一駭蒲津,收河東之地,此策之上也。

行此必有三利:一則入無人之境,師有萬全;二則招土得兵;三則鄭圍自解。

"建德將從之,而世充之長史長孫安世一陰一繼金玉啖其諸將,以亂其謀。

眾鹹進諫曰:"凌敬書生耳,豈可與言戰乎?"建德從之。

敬固爭,建德怒,扶出焉。

於是悉眾進逼武牢,官軍按甲挫其銳。

建德結陣於汜水,秦王遣騎挑之,建德進軍而戰,竇杭當之。

建德少卻,秦王馳騎深入,大破之。

建德中瘡,竄於牛口渚,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生獲之。

建德所領兵眾,一時奔潰。

妻曹氏及其左僕射齊善行將數百騎遁於洺州,餘一黨一 欲立建德養子為主,善行曰:"夏王平定河朔,士馬一精一強,一朝既被擒如此,豈非天命有所歸也?不如委心請命,無為塗炭生人。

"遂以府庫財物悉分與故將,各令散去。

善行乃與建德右僕射裴矩、行台曹旦及建德妻率偽官屬,舉山東之地,奉傳國八璽來降。

七月,秦王俘建德至京師,斬於長安市,年四十九。

自起軍至滅,凡六歲,河北悉平。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