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唐書》曰:文宗昭獻皇帝,諱昂,穆宗第二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

○唐文宗昭獻皇帝

《唐書》曰:文宗昭獻皇帝,諱昂,穆宗第二子也。

母曰貞獻皇后蕭氏。

元和四年十月生。

長慶元年封一江一 王,初名涵。

寶歷二年十二月,敬宗遇弒,賊蘇佐明等矯制立絳王勾當軍國事。

樞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謙率禁軍討賊,誅絳王,迎上於一江一 郟癸卯,見宰臣於閣內,下教處分軍國事。

宰臣百寮三上表勸進。

乙巳,即位於宣政殿。

景午,上赴西宮成服。

丁未,宰臣百寮上表請聽政,三表,許之。

戊申,尊聖母為皇太后。

乙酉,敕鳳翔、淮南先進女樂二十四人,並放歸本道。

庚戌,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韋處厚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太和元年二月乙巳,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六月,詔:"元和、長慶中,皆因用兵,權以濟事,所下制敕,難以通行。

宜令尚書省取元和已來制敕,參詳刪定訖,送中書門下議定聞奏。

"甲戌,以旱放系囚。

七月,李同捷除兗海,不受詔,結幽鎮謀叛。

徐州王智興請全軍討之。

帝自撰集《尚書》中君臣事跡,命畫工圖寫於太液亭,朝夕觀覽。

三年五月己卯朔。

柏耆斬李同捷於將陵,滄景平。

丁亥,御興安樓,受滄州所獻俘。

九月,敕兩軍、諸司、內官不得著紗縠綾羅等衣服。

帝性儉素,不喜華侈。

駙馬韋處仁著夾羅巾,帝謂之曰:"比慕卿門地清素,以之選尚。

如此巾服,從他諸戚為之,惟卿非所宜也。

"十一月甲午,帝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禮畢,御丹鳳門,大赦。

禁止奇貢。

四方不得以雜樣織成非常之物為獻。

十二月,蠻陷邛、雅等州。

戊午,以右領軍衛大將軍董重質充神策西川行營都知兵馬使。

蠻陷成都府,入梓州西郭門下營。

又詔促諸鎮兵馬救援兩川。

乙巳,郭釗奏蠻退,遣使賜蠻帥蒙巔國信。

四年四月,詔曰:"儉以足用,令出惟行,著在前經,斯為理本。

朕自臨四海,愍元元之久困,日昃忘食,宵興疚懷。

雖絕文繡之飾,尚愧茅茨之儉。

示喻卿士,形於詔條。

如聞積一習一 流弊,餘風未革。

車服第室,相尚以華靡之制;資用貨寶,固啟於貪冒之源。

有司不禁,侈俗滋扇。

蓋朕教導之未敷,使兆庶昧於恥尚也。

其何以足用行令,臻於致理歟!永念慚歎,迨茲申敕。

自今內外班列職位之士,各務素樸,弘茲國風。

有僣差尤甚者,御史糾上。

主者宣示知朕意焉。

"上承長慶、寶歷奢靡之風,銳意懲革,躬行儉素,以率厲之。

五年春正月庚子朔,以積一陰一浹旬,罷元會。

太原旱,賑粟十萬石。

二月,神策中尉王守澄奏宰相宋申錫與漳王謀反,即令追捕。

庚子,詔貶宋申錫為太子右庶子。

壬寅,左常侍崔玄亮及諫官等四十人伏奏玉階:"北軍所告事,請不於內中鞫問,乞付法司。

"帝曰:"吾謀於公卿矣,卿等且退。

"崔玄亮泣涕陳諫久之,帝改容勞之曰:"朕即與宰臣商議。

"玄亮等方退。

癸卯,詔漳王庭湊可降為巢縣公,宋申錫開州司馬同正。

初,京師忷忷,以宰相實聯親王謀逆,三四日後,方知誣構。

人士側目於守澄、鄭注,故諫官號泣論之,申錫方免其禍。

六年春正月乙未朔,以大雪廢元會。

壬子,詔曰:"朕聞天聽自我人聽,天視自我人視。

朕之菲德,涉道未明,不能調序四時,導迎和氣。

自去冬已來,逾月雨雪,寒氣尤甚,頗傷於和。

念茲庶氓,或罹凍餒,無所假貸,莫能自存。

中宵載懷,旰食興歎,怵惕若厲,時予之辜。

思弘惠澤,以順時令。

天下死罪囚,除官典犯贓,故意殺人外,並降從流,流已遞降一等。

"七年正月詔曰:"朕承上天之眷佑,荷列聖之丕圖,宵旰憂勞,不敢暇逸,思致康乂,八年於茲。

而水旱流行,疾疫作沴,兆庶艱食,紮瘥相仍。

蓋德未動天,誠未感物,一夫失所,其過在予。

載懷罪己之心,深軫納惶之慮。

如聞關輔、河東,去年亢旱,秋稼不登,今春作之時,農務尤切,若不能賑救,懼至流亡。

京兆府賑粟十萬石,河中府、絳州各賜七萬石,同、華、陝、虢、晉等州各賜十萬石,並以常平義倉物充。

"七月,以旱,命京城諸司疏決系囚。

閏七月乙卯,詔曰:"朕嗣守丕圖,覆嫗生類,兢業寅畏,上承天休。

而一陰一陽一失和,膏澤愆候,害我稼穡,災於黔黎。

有過在予,敢忘咎責。

從今避正殿,減供膳,停教坊樂,廄馬量減芻粟,百司廚饌亦宜權減。

一陰一陽一郁湮,有傷和氣,宜出宮女千人,五坊鷹犬量須減放。

內外脩造事非急務者,並停。

"八月甲申,御宣政殿,冊皇太子永。

是日降詔:"應犯死罪降從流,流已下遞減一等。

"九年冬十月,內出曲一江一 新造紫雲樓采霞亭額,左軍中尉仇士良以百戲於銀台門迎之。

時鄭注言秦中有災,宜興土功以厭之,乃浚昆明、曲一江一 二池。

上好為詩,每誦杜甫《曲一江一 行》云:"一江一 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乃知天寶已前,曲一江一 四岸皆有行宮台殿、百司廨署,思復昇平故事,故為樓殿以壯之。

王涯獻榷茶之利,乃以涯為榷茶使。

茶之有稅,自涯始。

十一月壬戌,中尉仇士良率兵誅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李訓、王藩、郭行餘、鄭注、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十餘家,皆族誅。

時李訓、鄭注謀殺內官,詐言金吾仗捨石榴樹有甘露,請上往觀之。

內官先至金吾仗,見幕下伏甲,遽扶帝輦入內,故訓等敗,流血塗地。

京師大駭,旬日稍安。

十二月庚辰,上御紫宸殿,謂宰相曰:"坊市之間,人漸安未?"李石奏曰:"人情雖安,然刑殺過多,致此一陰一沴。

又聞鄭注在鳳翔募兵不少,今皆被刑戮,臣恐乘此生事,切宜原赦以安之。

"上曰:"然。

"鄭覃又陳理道。

上曰:"我每思貞觀、開元之時,觀今日之事,往往憤氣填膺耳。

"開成元年正月辛丑,帝常服御宣政殿受朝賀,遂宣詔大赦天下,改元。

乙巳,上御紫宸對宰臣,李石奏曰:"陛下改元御殿,人情大悅,全放京兆一年租賦,又停四節進奉,恩澤所該,實當要切。

"帝曰:"朕務行其實,不欲崇長空文。

"石曰:"赦書須內留一本,陛下時看之。

又十道黜陟使發日,更付與公事根本,令向外與長吏詳擇施行,方盡利害之要矣。

"二年三月戊辰夜,彗長八丈有餘,西北行,東指,在張十四度。

壬申,詔曰:"朕嗣守丕構,對越上玄,虔恭寅畏,於今一紀。

何嘗不宵衣念道,昃食思愆,師周文之小心,慕《易·乾》之夕惕,懼德不類,貽列聖羞。

將欲俗致和平,時無殃咎。

然誠未格物,謫見於天,仰愧三靈,俯慚庶匯,思獲攸濟,浩無津涯。

昔宋景發言,星因退捨,魯僖納諫,饑不害人。

取鑒往賢,深惟自勵。

載軫在予之責,宜降恤辜之恩,式表殷憂,冀答昭誡。

天下死罪降從流,流已下並釋放。

"三年九月,上以皇太子慢游敗度,欲廢之,中丞狄兼謨垂涕切諫。

是夜,移太子於少一陽一院,殺太子宮人左右數十人。

十月,皇太子薨於少一陽一院,謚曰莊悖十一月乙卯夜,彗孛東西竟天。

壬戌,詔曰:"上天蓋高,感應必由乎人事;寰宇雖廣,理亂盡繫乎君心。

從古以來,必然之義。

朕嗣膺寶位,十有三年,常克己以虔恭,每推誠於眾庶。

將以導迎休應,漸致輯熙,期克荷於宗祧,思保寧於華夏。

而德有所未至,信有所未孚,災氣上騰,天文謫見,再週期月,重擾星躔。

當求衣之時,睹垂象之變,兢懼惕厲,若蹈泉谷。

是用舉成湯之六事,念宋景之一言,詳求譴咎之端,采聽銷禳之術。

必有一精一理,蘊於眾情,冀屈法以安人,爰恤刑而原下。

應犯死罪,並降從流,流已下遞減一等。

"五年春正月戊寅,上不康,不受朝賀。

辛巳,崩於大明宮之太和殿,謚曰元聖昭獻皇帝,廟號文宗,葬章陵。

○武宗昭肅皇帝

《唐書》曰:武宗昭肅皇帝,諱炎,穆宗第五子也,母曰宣懿皇后韋氏。

元和九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東宮。

長慶元年三月封穎王,本名瀍。

初,文宗追悔莊恪太子殂不由道,乃以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開成四年冬十月宣制,未遑冊禮。

五年正月,文宗暴疾,宰相李玨、樞密劉弘季奉密旨,以皇太子監國。

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迎穎王於十六宅,曰:"朕自嬰疾疹,有加無瘳,懼不能躬總萬機,日厘庶政。

稽於古訓,謀及大臣,用建親賢,以貳神器。

親弟穎王瀍昔在藩邸,與朕常同師訓,動成儀矩,性稟寬仁。

俾奉昌圖,必諧人欲。

可立為皇太弟,應軍國政事,便令權勾當。

百辟卿士,中外庶臣,宜竭乃心,輔成予志。

陳王成美先立為皇太子,以其年尚衝動,未漸師資,比日重難,不遑冊命,回踐諸邸,式協至公,可復封陳王。

"四日,文宗崩,宣遺詔:皇太弟宜於柩前即皇帝位,宰臣楊嗣復攝塚宰。

十四日,受冊於正殿,年二十七。

二月,制穆宗妃韋氏追諡宣懿皇太后,帝之母也。

上御正殿,降德音,以開府、右軍中尉仇士良封楚國公,右軍中尉魚志弘為韓國公,太常卿崔鄲、戶部尚書判度支崔珙,並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帝在藩邸時,頗好道術脩攝之事。

是秋,召道士趙歸真八十一人刀禁中,於三殿修金菉道場,乃幸三殿,於九天壇親受法菉。

右拾遺王哲上疏,言王業之初,不宜崇信過當,疏奏不剩

會昌元年正月庚戌,有事於南郊,禮畢,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二月,以淮南節度使李紳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二年四月,司空、平章事李德裕等上章,請加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戊寅,御宣政殿受冊。

八月,回鶻烏介可汗過天德,至杞頭峰北,俘掠雲朔、北川,詔劉沔出師守雁門諸關。

回鶻首領屈武降幽州,授左武衛將軍。

詔以"回鶻犯邊,漸侵內地,或攻或守,於理何安?令少師牛僧孺、陳夷行與公卿集議可否以聞。

"僧孺曰:"今百寮議狀,以固守關防,俟其可擊則用兵。

"宰相李德裕議以"回鶻所恃者嗢沒、赤心耳,今已離叛,其強弱之勢可見。

戎人獷悍,不顧成敗,以失二將,乘忿入侵,出師急擊,破之必矣。

守險恃弱,虜無由退。

擊之為便。

"天子以為然。

乃征發許、蔡、汴、滑等六鎮之師,以太原節度使劉沔為回鶻南面招討使;以張仲武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充回鶻東面招討使;以李思忠為回鶻西南面招討使:皆會軍於太原。

十月,幸涇一陽一,校獵白鹿原。

諫議大夫高少逸、鄭朗等於閣內論:"陛下校獵太頻,出城稍遠,萬機廢弛,晨出夜歸,方用兵師,且宜停止。

"上優勞之。

諫官出,上謂宰相曰:"諫官甚要,朕時聞其言,庶幾減過。

"三年春正月,以宿師於野,罷元會。

二月,太原劉沔奏:"昨率諸道之師至大同軍,遣石雄襲回鶻牙帳,大敗回鶻於殺一胡一 山,其烏介可汗被瘡而走。

已迎得太和公主至雲州。

"是日,御宣政殿,百寮稱賀。

三月,太和公主至京師,百官班於章敬寺迎謁,仍令所司告憲宗、穆宗二室。

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卒,三軍中以從諫侄稹為兵馬留後,上表請授節度。

尋遣中使繼詔路府,令稹護從諫之喪歸洛一陽一。

稹拒朝旨,尋以成德軍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並以本官充招討澤潞使。

四年三月,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

時帝志學神仙,師歸真。

歸真乘一寵一 ,每排毀釋氏,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宜盡除去,帝頗信之。

七月,王元逵奏邢州刺史裴問、別將高元武以城降。

洺州刺史王釗、磁州刺史安玉皆以城降何弘敬。

山東三州平。

潞州大將郭誼、張谷、陳揚廷遣人至王宰軍,請殺劉稹以自贖。

王宰以聞,乃詔石雄率軍三千入潞州,郭誼斬劉稹首以迎雄,澤、潞五州平。

八月,王宰傳稹首與大將郭誼等一百五十人,露布獻於京師,上御安福門受俘,百寮樓前稱賀。

十月,車駕幸鄠縣。

十一月幸雲一陽一。

五年正月,宰臣李德裕、杜棕等率文武百寮上徽號曰仁聖文武章天神功盛德明道皇帝。

辛亥,有事於郊廟,禮畢,御承天門,大赦天下。

秋七月庚子,敕並省天下佛寺。

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一奴一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六年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曰炎。

帝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授法菉。

至是藥躁,喜怒失常,既篤,旬日不能言。

宰相李德裕等請見,不許。

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懼。

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

是日崩,年三十三。

謚曰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葬端陵。

○宣宗獻文皇帝

《唐書》曰:宣宗獻文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鄭氏。

元和五年六月,生於大明宮。

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

會昌六年三月,武宗疾篤,宣遺詔立為皇太叔,權勾當軍國政事。

翌日,即帝位,改今名,時年三十七。

帝外晦而內明,嚴重寡言,視瞻特異。

幼時宮中以為不慧。

十歲時,遇重疾沉綴,忽有光輝燭身,蹶然而興,正身拱揖,如對臣寮。

乳媼以為心疾,穆宗往視之,撫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

"賜以玉如意、御烏、金帶。

嘗夢乘龍並天,言之於鄭太后,乃曰:"此不宜人知,毋幸勿復言。

"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

武宗氣豪,尤不以禮。

及監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群寮,決斷庶務,人方見其隱德焉。

四月辛未,釋服,尊母鄭氏曰皇太后。

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白敏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大中元年正月,有事於郊廟,禮畢,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帝雅好儒士,留心貢舉。

有時微行人間,采聽輿論,以觀選士之得失。

每山池曲宴,與學士詩什屬和,公卿出鎮,亦賦詩餞行。

凡對臣寮,肅然拱揖,鮮有輕易之言。

大臣或獻章疏,即燒香盥手,受而覽之。

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

閏三月,敕:"會昌季年,並省寺宇。

雖雲異方之教,無損為理之原。

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體未弘。

其靈山勝境、天下州府,應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如有宿舊名僧,復能脩創,一任住持,所由不得禁止。

"七月,太子少保分司東都、衛國公李德裕為人所訟,貶潮州司馬員外置。

二年春正月,宰相率文武百寮上徽號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御宣政殿受冊。

三年春正月,涇原節度康季榮奏,吐蕃宰相倫恐熱以秦、原、樂安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之兵民歸國。

詔太僕卿陸耽往喻旨,仍令靈武節度使朱叔明、邠寧節度使張景緒各出本道兵馬應接。

六月,康季榮奏收復原州城及石門、驛藏、木峽、制勝、六盤、石峽等六關訖。

邠寧張景緒奏收復蕭關。

敕於蕭關置武州,改樂安為威州。

七月三日,七關軍人百姓,皆河、隴遺黎,數千人見於闕下。

上御延喜門撫慰,令其解辮,賜之冠帶,共賜絹十五萬匹。

八月,鳳翔節度使李玼奏收復秦州,制曰:"自昔皇王之有國也,何嘗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參諸二柄,歸於大寧。

朕猥荷丕圖,思弘景運,憂勤戒惕,四載於茲。

每念河、湟土疆,綿亙遐闊。

洎天寶末,犬戎乘我多難,無方御奸,遂從腥膻,不遠京邑。

事更十葉,時近百年。

進士試能,靡不謁其長策;朝廷下議,皆亦聽其直詞。

盡以不生邊事為永圖,且守舊地為明理,荏苒於是,收復無由。

今者天地儲祥,祖宗垂祐,左衽輸款,邊壘連降,刷恥建功,所謀必克。

實賴樞衡妙算,將師雄稜,副玄元不爭之文,絕漢武遠征之悔,甌脫頓空於內地,斥堠全據於新封,莫大之休,指期而就。

況將士等櫛沐風雨,暴露郊原,披荊榛而刁斗夜嚴,逐豺狼而穹廬曉破。

動皆如意,古無與京,念此誠勤,宜加一寵一 賞。

涇原宜賜絹六萬匹,靈武五萬匹,鳳翔、邠寧各四萬匹。

嗚呼!七關要害,三都膏腴,候館之殘恥可尋,唐一人之遺風尚在。

追懷往事,良用興嗟。

夫取不在廣,貴保其金湯;得必有時,詎計於遲速。

今則便務修築,不進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備無患,載洽愛育之道,永置生靈之安,中外臣寮,宜體朕意。

"十二月,追諡順宗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憲宗曰昭文章武大聖孝皇帝。

初以河、湟收復,百寮請加徽號,帝曰:"河、湟收復,繼成先志,朕欲追尊祖宗,以昭功烈。

"白敏中等對曰:"非臣等愚昧所能及。

"至是,上御宣政殿行事,及冊出,上俯僂自送,流涕嗚咽。

四年春正月,以追尊二聖,御正殿,大赦天下。

五年八月,汝州刺史張義潮遣兄義潭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戶口來獻,自河、隴陷蕃百餘年,至是悉復隴右故地。

八年正月,陝州黃河清。

二月,南蠻進犀牛,詔還之。

十一年九月,右補闕陳瑕、左拾遺王譜、右拾遺薛廷傑上疏諫遣中使往羅浮山迎軒轅先生。

上曰:"朕以萬機事繁,躬親庶務,訪聞羅浮山處士軒轅集,善能攝生,延齡益壽,乃遣使迎之,或冀有少保理也。

朕每觀前史,見秦皇、漢武為方士所惑,常以之為誡。

卿等位當論列,職在諫司,閱示來章,深納誠意。

"仍謂崔慎由曰:"為吾言於諫官,雖少翁、欒大復生,不能相惑。

如聞軒轅生高士,欲與之一言耳。

"十二年春正月,羅浮山人軒轅集至京師,上召入禁中,謂曰:"先生遐壽而長生可致乎?"曰:"徹聲色,去滋味,哀樂如一,德施周給,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何必別求長生耶!"留之月餘,堅求還山。

十三年五月,上不豫,月餘不能視朝。

八月,宣遺詔立鄆王為皇太子,勾當軍國事。

是日,崩於大明宮,聖壽五十。

謚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貞陵。

○懿宗恭惠皇帝

《唐書》曰:懿宗恭惠皇帝,諱漼,宣宗長子,母曰元昭皇太后晁氏。

大和七年十一月,生於藩郟會昌六年十月,封鄆王,本名一溫一 。

大中十三年八月,遺詔立為皇太子監國,改今名。

十三日,即帝位,時年二十七。

帝姿貌瑰傑,有異稠人。

藩邸時嘗經重疾,郭淑妃侍醫藥,見黃龍出入於臥內。

既間,妃以異告,帝曰:"慎勿復言。

"又嘗大雪數尺,而帝寢室之上獨無,人皆異之。

宣宗制《泰邊陲樂曲詞》有,"海岳晏鹹通"之句。

又大中末,京城小兒疊布漬水,紐之向日,謂之投暈。

帝果以鄆王即大位,以鹹通為年號。

九月,釋服,追尊母后晁氏為太后,謚曰元昭。

鹹通元年春正月,上御紫宸殿受朝。

十一月丁未,有事於郊廟,禮畢,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二年九月,林邑蠻寇安南府,遣神策將軍康承訓率禁軍及一江一 西、湖南之兵赴援。

三年春正月,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杜悰率百寮上徽號曰睿文明聖孝德皇帝。

四年春正月庚午,有事於圓丘,禮畢,御丹鳳門,大赦。

五年四月,南蠻寇邕管,以秦州經略使高駢率禁軍五千赴邕管,會諸道之師御之。

五月,制:"朕以寡昧,獲承高祖、太宗之丕構,六載於茲矣。

罔畋游是娛,罔聲色是縱,罔刑戮是濫,罔邪佞是惑。

蚤夜悚惕,以憂以勤,庶幾乎八表用康,兆人以泰。

而西戎款附,北狄懷柔,獨惟南蠻,奸宄不率。

侵陷一交一 阯,突犯朗寧,爰及巂州,亦用攘寇。

勞我士卒,興吾甲兵,一騷一動黎元,役力飛挽,每一軫念,憫然疚懷。

顧惟生人,罹此愁苦,宜布自天之澤,俾垂及物之仁。

如聞湖南、桂州,是嶺路系口,諸道兵馬綱運,無不經過,頓遞供承,動多差配,凋傷轉甚,宜有特恩。

應潭、桂兩路,各賜錢三萬貫,以助軍錢,以充館驛息利本錢。

其一江一 陵、一江一 西、鄂州三道,比於潭、桂,徭配稍簡,宜令本道觀察使詳其間劇,准此例與直本錢。

黎巂等州,因蠻寇殺傷,宜令本道收拾埋痤。

"六年秋,高駢自海門進軍破蠻軍,收復安南府。

自李琢失政,一交一 趾陷沒十年,蠻軍北寇邕容界,人不聊生,至是方復故地。

七年十月,安南都護高駢奏蠻寇悉平。

十一月,御宣政殿,大赦,以復安南故地。

九年七月,徐州赴桂林戍卒五百人,官軍許佶、趙可立殺其主將王仲甫,以糧料判官龐勳為都頭,剽掠湘潭、衡山兩縣,有眾千人,擅還本鎮。

九月甲午,龐勳陷宿州。

知州判官焦璐奔歸於徐。

乙未,龐勳陷徐州。

十年九月,賊宿州守將張弘稔以城降,有兵萬人,馬舉率兵赴之。

龐勳聞之,以其眾將攻玄稔。

玄稔,賊之勁將也,遂與舉合勢,急圍徐州。

許佶登城拒守者三日,佶敗出走,稔收復徐州。

龐勳方來赴援,聞城已破,欲南趨濠州,馬舉追及渙河,擊敗之,勳溺水而死。

蕭縣主將又斬許佶首來降,徐寇悉平。

十一月,南詔蠻驃信坦綽酋龍率眾二萬寇巂州。

十二月,敕荊南節度使杜崇:"據司天奏,有小孛星氣經歷分野,恐有外夷兵水之患。

緣邊藩鎮,最要擔防,宜訓一習一 師徒,增築城堡。

凡關制置,以其事聞。

"十一年八月,同昌公主薨,追贈衛國公主,謚曰文懿。

主,郭淑妃所生,上尤鍾念,悲惜異常。

以待詔韓宗紹等醫藥不效,殺之,收捕其親族三百餘人,系京兆府。

宰相劉瞻,京兆尹一溫一 璋上疏論諫行法太過,上怒。

十二年春正月,宰相路巖率文武百寮上徽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御含元殿,受冊禮畢,大赦。

五月庚申,敕:"慎恤刑獄,大《易》格言。

《詔》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而獄吏苛刻,務在舞文,守臣因循,罕聞視事。

以此械系之輩,溢於狴牢;追捕之徒,繁於簡牘。

實傷和氣,用致沴氛。

況時屬熇蒸,化先茂育,並赦罪戾,式順生成。

應天下所禁系罪人,除十惡五逆、故意殺人外,餘並宜疏理釋放。

"十四年六月,帝不豫。

七月戊寅,疾大漸。

制立晉王儼為皇太子,權勾當軍國政事。

辛巳,遺詔曰:"皇太子儇性稟寬和,生知忠孝,德包睿哲,聖表徇齊,必能揚祖宗之重光,荷邦家之丕構。

宜令所司具禮,於柩前即皇帝位。

"是日,崩於咸寧殿,聖壽四十一。

謚曰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葬於簡陵。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