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秦錄》曰:姚弋仲,南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

○秦姚弋仲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秦錄》曰: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

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昔夏禹封舜少子於西戎,世為羌長。

其後燒當雄於洮罕之間,當七世孫填虞。

虞九世孫遷那率種人內附,漢朝嘉之,假西羌校尉、歸順王,處之赤亭。

那玄孫柯迥,魏假綏戎校尉、西羌都督。

回生弋仲,少而聰猛,英果雄毅。

永嘉之亂,戎夏隨之數萬,自稱雍州刺史、護羌校尉、扶風公。

劉曜以弋仲為平西將軍。

石虎廢石弘自立,仲稱疾不賀。

虎累召之,乃赴。

太寧元年,拜侍中、征西大將軍。

石祗稱尊號於襄國,以仲為右丞相。

石祗為劉顯所殺,仲乃與燕連和。

仲有子四十二人,誡諸子曰:"我死之後,汝歸晉家,竭盡臣節。

"乃使使降晉。

晉永和七年,拜仲使持節、六夷大都督、一江一 北諸軍事、儀同三司、大單于,封高陵郡公。

八年,薨,七十三。

後仲一屍一柩為苻生所得,生以王禮葬之於天水。

萇稱尊號,追諡景元皇帝,廟號始祖,陵曰高陵。

○姚襄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秦錄》曰:姚襄,字景國,仲第五子。

雄武多才藝,能明察,善撫納。

士民愛敬之,鹹請為嗣。

仲以襄非長,不許。

石祗僣號,以襄為使持節、驃騎將軍,護烏丸校尉。

晉遣使拜襄持節、平北將軍、并州刺史、即丘縣公。

弋仲薨,率戶六萬南至滎一陽一。

晉處襄於譙城,遣弟為任,單騎度淮,見豫州刺史謝尚,一面一交一 款,便若平生。

楊州刺史殷浩憚其威名,遣謝萬討襄,逆擊破之。

鼓行濟淮,屯於盱眙,朝廷大震。

襄方軌引北,自稱大將軍、大單于。

據許昌,自許遂攻洛一陽一,逾月不克。

晉征西大將軍桓一溫一 自一江一 陵伐襄,一溫一 至伊水,襄徹圍拒之,為一溫一 所敗。

襄奔還洛一陽一,率數千騎奔於北山。

百姓隨襄者四千餘戶。

襄尋從北山將圖關中,進屯杏城,遣輔國將軍姚蘭略地鄜城。

符生遣符飛拒戰。

襄率眾西引,與符堅戰於三原,為堅所殺,時年二十七。

萇稱尊,追諡魏武王。

○姚萇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秦錄》曰:姚萇,字景茂,仲之第二十四子。

少聰哲,多權略,不修行業。

兄襄為符堅所殺,萇率諸弟降秦,符堅以為揚武將軍、步兵校尉。

潞川之戰有殊功,遷左衛將軍,累受幽州刺史。

符堅伐晉,以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二州諸軍事,謂曰:"朕本以龍驤建業,龍驤之號未曾假人,特以相授,山南之事一以委焉。

"左將軍竇衛進曰:"王者無戲言,此不祥之衛也。

"堅默然。

白雀元年,慕容泓起兵,堅遣子睿討之,萇為睿司馬。

既而,為泓所敗,睿死。

萇遣參軍姜協討罪,堅怒,殺之。

萇懼,奔於渭北。

歸者五萬餘家,鹹推萇為盟主。

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大赦,改元,稱制行事。

二年六月,慕容衝入長安,司隸崔翼、尚書趙遷等數百人來奔。

萇聞符堅在五將山,遣驍騎吳忠車騎圍之,萇自故縣如新平。

吳忠執堅,送之。

萇將求禪代,堅不許,慕容沖遣率騎大將軍尚書令高蓋來伐,戰於新平,大破之,蓋率麾下數千人來降。

建初元年,僣即皇帝位於長安,大赦,改年,國號大秦,改長安為常安。

追尊考仲景元皇帝,妣曰德皇后,興為皇太子。

秋七月,萇如安定。

二年,徙秦州三萬戶於安定。

七月,以太子興鎮長安。

四年十月,立社稷於長安。

六年,大敗符登於長安。

七年三月,萇寢疾,遣鎮東姚碩德守長安,召太子興詣行在所。

八年十月,萇如長安,至於新支堡,疾篤,輿疾而進。

十二月,至長安,召太尉姚旻、僕射尹緯等,受遺詔輔政。

萇曰:"吾氣力轉微,將不能復臨天下,卿等善相吾子。

"謂興曰:"有毀此諸人者,慎勿受之。

汝撫骨肉以仁,接大臣以禮,待物以信,遇民以恩,四者既備,吾無恨矣。

"庚子,薨於永安宮,年六十四。

謚武昭皇帝,葬元陵,廟號太祖。

○姚興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秦錄》曰:姚興,字子略,萇之太子。

萇薨,秘不發喪。

皇初元年,乃發喪行服。

即天子位於槐裡,大赦,改元。

七月,如涇一陽一,與符登戰,斬登。

徙一陰一密三萬戶於長安。

二年,以叔父緒為晉王,征西將軍碩德為隴西王,弟崇為齊公,顯為常山公。

三年,以緒為並、冀二州牧,鎮蒲阪。

四年二月,遣齊公崇伐洛一陽一。

弘始元年九月,大赦,改元。

冬十月,克洛一陽一,以東平公紹為都督山東諸軍事、豫州牧,鎮洛一陽一。

四年五月,遣大將軍隴西王碩德率步騎六萬伐呂隆於涼州。

先是,吐蕃辱(內沃切)檀據西平,沮渠蒙遜據張掖,李暠據敦煌,各制方域,共相侵伐。

碩德從金城濟河,直趣廣武,逕蒼松,至隆城下。

隆遣弟輔國超、龍驤邈等率眾拒碩德。

碩德大破之,生擒邈。

辱檀、蒙遜、李暠等各修表奉獻。

九月,隆奉表請降。

興答報嘉美,以隆為鎮西將軍、涼州刺史、建康公。

十一月,鳩摩羅什至長安。

七年正月,興如逍遙園,引諸沙門聽什說佛經。

九年,以太子泓錄尚書事。

慕容超遣使稱蕃。

十年,與魏通和,貢馬千匹。

十一年,蜀譙縱遣使稱藩。

十六年五月,興疾於內寢,太子泓以兵屯東華門,侍疾於諮議堂。

尚書令廣平公弼潛謀為亂,招集數千人,持兵於第。

興疾損,升前殿,百官鹹會,征虜劉羌泣曰:"陛下寢疾數旬,奈何忽有斯事!"興曰:"朕過庭無訓,諸子一交一 惡,含恥一胡一 顏,愧於四海。

"興以弼文武兼才,未忍致法,免其尚書令,以公就第。

十七年十二月,興疾重,廣平公弼告病不朝,集兵於第,興怒,乃收弼囚之。

十二月,興疾甚,遣收廣平公弼第甲仗,還武庫。

於是弼一黨一 率甲仗攻端門,興力疾臨前殿,賜弼死。

丁未,薨於前殿,年五十三。

謚文桓皇帝,廟號高祖,墓曰偶陵。

○姚泓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秦錄》曰:姚泓,字元子,興之太子。

興薨,即位,大赦,改為永和元年,廬於諮議堂。

訖葬,乃親庶政。

晉相劉裕來伐,遣冠軍檀道濟、龍驤王鎮惡入自淮肥。

二年七月,劉裕次於陝城,泓次於灞上。

裕至潼關,泓自灞上還軍,次於石橋。

裕進據鄭城,泓遣姚裕屯兵宮中,將軍姚丕守渭橋,泓軍於逍遙園。

丕為晉所敗。

泓自赴之,因丕之敗,遂相踐而退。

泓與河間公裕等數百騎出奔於石橋。

大將軍東平公贊聞泓之敗,率諸軍赴難。

會泓於石橋,晉人已固青門(一雲諸門,)諸軍不得入,眾皆驚散。

泓與河間公裕等詣裕請降,泓子彭城公伏念,年十二,謂泓曰:"陛下今雖降晉,劉裕待人無禮,終必不全,願自裁決。

"泓憮然不答。

念遂登宮牆自投而死。

平原公璞、并州刺史尹昭以蒲阪降晉。

東平公率宗室子弟百餘人降於裕,裕盡殺之。

九月,裕至長安,送泓於建康市戮之,時年三十。

建康百里之內,草木焦死。

自姚萇白雀元年,歲在甲申,至於是歲,歲在丙辰,三十有三歲。

○蜀李特

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曰: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

其先廩君之苗裔。

秦並天下,以為黔中郡,薄賦其人,口歲出錢四十。

巴人謂賦為賨,遂因名焉。

及高祖為漢王,始募賨民平定三秦,既而不願出關,求還鄉里。

高祖以其功,復同豐、沛,更其地為巴郡。

土有鹽漆之利,民用殷阜,俗性剽勇,又善歌舞。

高祖愛其舞,詔樂府一習一 之,今巴渝舞是也。

其後繁昌,分為數十姓。

及魏武克漢中,特祖父虎歸魏,魏武嘉之,遷略一陽一,拜虎等為將軍。

內徙者亦萬餘家,散居隴右諸郡及三輔、弘農。

所在號為巴人。

虎子慕為東羌獵將,慕凡有五子:輔、特、庠、流、驤。

特身長八尺,雄武善騎射,沉毅有大度。

元康中,氐齊萬年擾亂,天水、略一陽一、扶風、始平諸郡皆被兵寇。

民頻歲大饑,流移就穀,相與入漢川者數萬家。

特至劍閣,顧盼險阻,曰:"劉禪有如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同移者閻彧(音郁)等鹹歎異之。

初,流民既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朝廷從之。

由是散在梁、益,不可禁止。

元康九年,詔征益州刺史趙廞(音歆)為大長秋,以成都內史耿勝代廞。

廞遂謀叛,有劉氏割據之志,勝率眾入州,廞遣眾迎之,戰於西門,滕敗走,廞獲煞之。

廞自稱大將軍、益州牧。

時李庠與兄弟及李合、任回等以四千騎歸廞,廞以庠為威寇將軍,使斷北道。

庠素東羌良將,曉兵陣,軍部肅然。

廞惡其齊整,煞之,復以特為督將。

特兄弟既怨廞,引兵歸綿竹。

廞恐朝廷討己,遣長史費遠、犍為太守李苾萬餘人斷北道,次綿竹之石亭。

特密收合得七千餘人,夜襲遠軍,遠軍大潰,因放火燒之,死者十八九。

進攻成都。

廞聞兵至,驚懼不知所為。

李苾等夜斬關走出,文武盡散。

廞獨與妻子乘小船走至廣都,為其下人朱竺所殺。

先是,梁州刺史羅尚聞廞叛,上表稱廞非雄才,又蜀人不願為亂,事終無成,願欲征之。

惠帝遣尚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率七千餘人入蜀。

特等聞尚來,甚懼,使弟驤於道奉迎,並貢寶物。

尚甚悅。

冬十月,六郡流人推特行鎮北將軍,承製封拜,其弟流行鎮東將軍,弟驤驍騎將軍,少子雄為前將軍,以相統領。

進兵攻尚於成都。

尚頻為特所敗,乃阻長圍,緣水作營,自都安至犍為七百里,與特相距。

大安二年,都下推特為大將軍,改元為建初元年。

益州從事任明說尚曰:"特既凶逆,侵暴百姓,又分人散眾在各村堡,驕怠無備,是天亡之時也。

可告諸村密刻期日,內外擊之,破之必矣。

"尚從之。

遣大眾奄襲特營,尚出逆戰,到官桑,特軍敗績,死之。

雄稱成都王,追諡景王。

及稱尊號,追尊曰景皇帝,廟號始祖。

○李流

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曰:李流,字玄通,特第四子也。

少好學,便弓馬。

東羌校尉何攀稱流有賁育之勇,舉為東羌校尉。

平趙廞於成都,晉朝論功,拜奮威將軍,封武一陽一侯。

建初元年,特既見殺,流自稱大將軍、益州牧。

九月,流疾篤,謂諸將曰:"驍騎高明仁愛,識量多奇,固足以濟大事,然前軍(李雄也)英武,殆天所相,可共受事於前軍,以為成都王也。

"遂薨,年五十六。

諸將共立雄為主。

雄稱尊號,追諡流秦文王。

子龍嗣。

○李雄

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曰:李雄,字仲俊,特第三子。

母羅氏,夢雙虹自門升天,一虹中斷,既而生蕩。

後羅氏汲水,忽然而寐,夢大虹繞其身,遂有孕,十四月而生雄。

常言二子若有先亡,在者必大貴。

蕩以李流世卒。

雄身長八尺三寸,美容貌。

相工相之曰:"此君將貴,其相有四:目如重雲,鼻如龜龍,口方如器,耳如相望。

法為貴人,位過三公不疑。

"雄少以烈氣聞,識者皆器重之。

特稱益州牧,以雄鎮梓潼,又拜前將軍。

流薨,雄稱大將軍、益州牧,治郫城。

以西山范長生巖居穴處,求遵養之志,雄欲迎為君。

長生固辭曰:"推步太元,五行大會甲子,祚鍾於李,非吾節也。

"建興元年十月,雄即成都王位於南郊,大赦,改元。

約法七章。

以叔父驤為太傅,兄虎威為太保。

晏平元年三月,范長生乘素輿詣城,雄迎於大門,執版延坐,長生請雄對坐,即拜丞相,尊曰范賢。

長生勸雄稱尊號。

夏六月,僣即帝位,大赦,改年,國號大成。

追尊父特為景帝,母羅氏為太皇后。

十月,加丞相范長生為天地太師之號,封西山侯。

玉衡五年正月,立妻任氏為皇后。

八年四月,范長生卒,以其子侍中賁為丞相。

長生善天文,有術數,民奉之如神。

十四年,立兄子班為太子。

二十四年五月,雄寢疾。

六月丁卯,薨,年六十一。

謚武皇帝,廟號太宗。

十月,葬安都陵。

太子班襲位。

○李期

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曰:李期字世運,雄第四子。

聰惠好學,弱冠能屬文。

雄甍,班即位。

雄子車騎將軍越自一江一 一陽一奔喪,以班非雄所生而嗣位,心不平。

十月,因夜哭臨,越煞班於殯宮。

班字世文,雄兄蕩第四子。

雄妻任氏無子,養班為子。

越既殺班,於是矯太后令罪狀,謚戾太子,立期為主。

甲子,期僣即皇帝位。

玉恆元年正月,大赦,改年,立妻閻氏為後。

四月,大將軍漢王壽率步騎一萬自涪向成都。

期不虞至,預不設備,至即克城,屯兵宮門。

殺相國建寧王越、尚書令景騫、尚書田袞等,廢期為邛都公,幽之別宮。

期自一殺,年二十五。

謚曰幽公。

○李壽

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曰:李壽,字武考,特季弟驤之子。

少尚禮容,敏而好學。

雄奇其才秀,以為足荷重任,封為建寧王。

既而期立,改封漢王,領梁州刺史,治涪城。

壽見期兄弟十餘人並有強兵,懼不自全,一陰一謀據成都,稱藩於晉。

乃誓文武,得數千人,襲成都,克之,放兵虜掠,數日乃定。

於是僣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鹹康四年為漢興元年。

追尊父驤獻皇帝。

三年六月,壽下書曰:"吳會遺燼,久逋天誅,今將太興百萬,躬行天罰。

"九月,大閱,軍士七萬餘人,舟師溯一江一 而上。

過成都,鼓噪盈一江一 ,壽登城觀之。

群臣以國小眾寡,一江一 吳險遠,圖之未易,叩頭泣諫,乃止兵,人鹹呼萬歲。

十月,宴禮於太學,舉明經者封好學侯。

四年,以太子勢領大將軍、錄尚書事。

六年,分寧州興古、永昌、雲南、朱提、越巂、河一陽一六郡為漢州。

四月,壽寢疾,常見李期為祟。

八月,薨,年四十。

謚昭文皇帝,廟號中宗,葬安昌陵。

○李勢

崔鴻《十六國春秋·蜀錄》曰:李勢,字子仁,壽之長子。

身長七尺九寸,腰帶十四圍,善於俯仰,時人異之。

壽既薨,僣即帝位,大赦,改元太和。

元年正月,尊母閻氏為皇太后,妻季氏為皇后。

嘉寧二年,晉遣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桓一溫一 來伐,勢大發軍御之。

鎮東李位都逆往降。

一溫一 達成都之十里陌,勢眾自潰。

三月,一溫一 至城下,縱火燒其大城諸門。

勢眾惶懼,無復固志。

勢乃夜開東門,走九百里至晉壽,然後送降文於一溫一 。

尋輿櫬面縛軍門,一溫一 解縛焚櫬,送勢及叔父福《載記》云:及弟福等十餘人於建康,晉封為歸義侯。

昇平五年,卒。

常璩,字道將,蜀成都人,少好學,著《華一陽一國志》十篇,序開闢以來,迄於李勢,皆有條理,云:"宕渠,古賨國。

今有賨城。

秦始皇時,有長人長五丈見宕渠。

"秦史一胡一 毋敬曰:"五百年外,其地必有異人為大人者。

"及雄之稱號,祖先出自宕渠,有識者皆以為應之。

譙周云:"我死後三十年,當有異人入蜀。

"又著讖云:"廣漢城北有大賊,曰流曰特攻難得,歲在玄宮自相剋。

"又惠帝之世,蜀童謠曰:"一江一 橋頭,闕下市,成都北門十八字。

"至是而應焉。

李特以晉永和元年,歲在辛酉起兵,至勢嘉寧二年,為晉永和三年,歲在壬戌而降晉,合四十七年。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