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晉書》曰:熊遠字孝文。遷御史中丞,中宗每歎其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

○御史中丞下

《晉書》曰:熊遠字孝文。

遷御史中丞,中宗每歎其公忠,謂遠曰:"卿在朝政正色,不茹柔吐剛,忠亮至勁,可謂王臣。

"

又曰:庾峻字山甫,為御史中丞,優而不克。

又曰:周處字子隱,為御史中丞,奏征虜將軍石崇、大將軍梁王彤等,正繩直筆,權豪震肅。

又曰:劉暾(他昆切。

)字長升,兼中丞,奏免尚書僕射等十餘人,朝廷嘉之,遂以即真。

謝靈運《晉書》曰:漢官,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謁者為外台,是為三台。

自漢罷御史大夫而憲台猶置,以丞為台主,中丞是也。

《晉中興書》曰:王恬字元愉,(音俞。

)為御史中丞,值海西公廢,太宗即位,未解嚴,大司馬桓一溫一 屯中堂,夜吹警角。

恬奏劾一溫一 大不敬,請理罪。

明日,一溫一 見奏事歎曰:"此兒乃敢彈我,真可畏也。

"

又曰:熊遠遷御史中丞,尚書郎盧綝入直,逢尚書刁協於大司馬門外。

協醉,使綝避之。

綝以當直不肯回,協令人牽綝墮馬,至協乘馬而後釋。

遠奏請免協官。

詔令白衣領職。

又曰:劉瑀(音雨。

)遷御史中丞。

瑀氣尚人,為憲司,甚得志。

彈蕭惠開云:"非才,非望,非勳,非地。

"彈王僧遠云:"蔭藉高華,人品冗末。

"朝士莫不畏其筆端。

又曰:蕭惠開拜御史中丞。

世祖與劉季之詔曰:"今以蕭惠開為憲司,冀當稱職。

但往一服。

額已自殊。

有所震及。

"在任百寮畏憚之。

八年入為侍中,詔曰:"惠開前任憲,奉法繩,不阿權戚,朕甚嘉之,可更授御史中丞。

"

又曰:鄭鮮之遷御史中丞,明憲直繩,甚得直司之體。

外甥毅權重當時,朝廷莫不歸附。

鮮之盡心,高祖獨不屈意,毅甚恨焉。

"

又曰:"荀伯子為御史中丞,蒞職勤恪,有匪躬之稱。

立朝正色,內外憚之。

凡所奏劾,莫不深相呵毀,或延及祖宗,其言切直。

又頗雜嘲戲,故世人以此非之。

《齊書》曰:王僧處遷御史中丞,甲族由來多不居憲職,王氏分枝居烏衣者位宦微減。

僧處為此官,乃曰:"此是烏衣諸郎坐處,我亦可試為耳!"

又曰:一江一 淹為御史中丞,明帝作相謂淹曰:"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折衷,今為南司,足以震肅百寮也。

"曰:"今日之事,可謂當官而行,更恐不足仰稱明旨耳!"於是彈中書令謝朏、(音斐。

)司徒左長史王綪、(音茜。

)護軍長史庾弘遠,並以托疾不預山陵公事。

又奏收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一陰一智伯併贓貨巨萬,輒收付廷尉。

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曇又諸郡二千石,並大縣官長多被劾,內外肅然。

明帝謂曰:"自宋已來不復有嚴明中丞,君今日可謂近世獨步。

"

《梁書》曰:樂藹遷御史中丞。

初,藹發一江一 陵,無故於舡得八車輻,如中丞健步避道者。

至是果遷焉。

又曰:王僧孺兼御史中丞。

僧儒幼貧,其母鬻紗布以自業,攜僧儒至市,道遇中丞鹵簿驅迫墜溝中。

及是拜日引騶清道,悲感不自勝,頃之即真。

《後魏書》曰:李彪為中尉,號為嚴酷。

以奸款難得,乃為木手擊其脅腋,氣絕而後屬者時有。

汾州叛一胡一 ,得其凶渠,皆鞭而殺之。

及彪之病也,體上瘡潰,痛毒備極。

又曰:李彪遷御史中尉。

彪為高祖所一寵一 ,性又剛直,遂多所彈糾,遠近畏之,豪右屏氣。

高祖嘗呼為李生,又從容謂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猶漢之有汲黯。

"

《北齊書》曰:齊王高澄用崔暹為御史中尉,宋游道為尚書左丞,謂之曰:"卿一人處南台,一人處北省,當使天下肅然。

"

又曰:琅邪王儼,字仁威,武成第三子,累為御史中丞。

魏氏舊制,中丞出,清道,與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逕住車去牛,頓車於地,以待中丞過,其或違遲,則赤棒棒之。

自都鄴後,此儀寢絕。

武成欲雄一寵一 儼,乃使一依舊制。

初,從北宮出,將上宮丞,凡京畿步騎,領軍之官屬,中丞之威儀,司徒之鹵簿,莫不畢備。

時儼總領四職,帝與一胡一 後在華林園東門外張幕,隔青紗步障觀之。

遣中使驟馬趣仗,不得入,自言奉敕,赤棒應聲碎其鞍,馬驚人墜。

帝大笑,以為善。

更敕令駐車,傳語良久,觀者傾京邑。

《陳書》曰:徐陵除散騎常侍、御史中丞。

時安成王為司空,以帝弟之尊,勢傾朝野。

直兵鮑僧叡假王威權,抑塞辭訟,大臣莫敢言者。

陵聞之,乃為奏彈,導從南台官屬,引奏案而入。

世祖見陵服章嚴肅,若不可犯,為斂容正色坐。

陵進讀奉狀時,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視世祖,流汗失色。

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書監。

自此朝廷肅然。

《隋書》曰:後魏延昌中,王顯有一寵一 於宣武,御史中丞請革選御史,此後踵其事,每一殿中更置御史。

自開皇后,始自吏部選用,依舊直入禁中。

《唐書官品志》曰:中丞一人,掌督司百僚。

皇太子已下,其在營門行,行馬內違法者,皆糾彈之。

雖在馬外而監司不糾,亦得奏之。

專道而行,逢尚書丞、郎,亦得停駐。

又曰:張易之縱恣益橫,嘗私引相工李引泰占吉凶,言涉不順。

御史丞宋璟(音冏。

)請窮究其狀,武太后曰:"易之等已上聞。

"璟曰:"謀反大逆,無容首免。

易之等分外承恩,臣知言出禍從,然義激於心,雖死不恨。

"太后不悅。

內史姚璹(音軌。

)恐忤旨,遽宣敕令出。

璟曰:"天顏咫尺,親奉德音,不煩宰相擅宣王命。

"太后意解,及收易之等就獄,尋詔原之,命就宅謝罪。

璟拒而不見,曰:"公事當公言之,若私見,法無私也。

"

又曰:御史中丞姚庭筠奏稱:"律令格式,懸之象魏,奉而行之,事無不理。

比見諸司寮寀,不能遵守章程,事無大小,皆悉聞奏。

臣聞為君者任臣,為臣者奉法,故雲汝為君目,將司明也。

則知萬機務綜,不可遍覽也。

所以設官分職者,委任責成,百工惟時,以成垂拱之化。

比者,或修一水窗,或伐一枯木,並皆上聞。

旒扆取斷宸衷,豈代天理物,至公之道也。

自今已後,若緣軍國大事及牒式無文者,任奏取進旨。

自餘據章程合行者,各令准法處分。

其故生疑滯致有稽失者,請令御史隨事糾彈。

"上從之。

又曰:盧奕,懷慎之少子也。

與兄奐(音喚。

)齊名,天寶十一年為御史中丞。

始懷慎及奐並為此官,父子三人為中丞,清節不易,時人美之。

又曰:齊映為御史中丞,從德宗幸梁州,每遇險,映嘗執轡,會上馬驚,跳奔益甚。

上懼傷映,令捨轡,映堅執,久之乃止。

問其故,對曰:"馬奔踶,(音弟。

)不過傷臣;如捨之,或犯清塵。

雖臣萬死,何以塞責?"上嘉歎無己。

又曰:御史中丞武元衡奏:"貞元二年御史中丞竇參所奏,凡諸使兼憲官者,除元帥、都統、節度、觀察、都一團一 練、防禦等使,餘並在本官之位。

其後蘇弁、(音卞。

)於(音顧。

)以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一鄧一 求以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皆奉進旨,令在同類之上。

伏以前後異同,遵守不一,臣謹議伏請,自今常參官兼御史大夫中丞者,惟檢校省官,立在本品同類之上。

"從之。

又曰:元和中御史中丞王播奏:"監察御史,舊例在任二十五月轉准具員,不加,今請仍舊。

殿中侍御史,舊例在任十三月轉准具員,加至十八月,今請減至十五月。

侍御史,舊例在任六月轉准具員,加十三月,今請減至十月。

"從之。

又曰:文宗開成初,中丞狄兼謨謝官,上曰:"御史中丞,朝廷紀綱,一台理則朝廷理,朝廷理則天下理。

無曠厥職。

"兼謨奏曰:"凡天下有礙法不得中道事,臣盡得以彈奏。

"上曰:"大抵以顧望畏忌為心者,自失職業。

卿梁公之後,將嗣家聲,不可不留意。

"

又曰:文宗謂宰臣曰:"丁居晦作中丞何如?"因悉數大臣而品第之,歎曰:"宋申錫堪任此官,惜哉!"

又曰:牛僧孺可為大夫,宰臣鄭覃曰:"頃為中丞,未嘗搏擊,恐無風望。

"上曰:"不然,鸞鳳與鷹隼事異。

"

又曰:居晦作此官,朕曾以時諺謂杜甫、李白輩為四絕問。

居晦曰:"此非君上要知之事。

"常以此記得居晦,今所以擢為中丞。

又曰:會昌元年,中書門下奏:"御史中丞為大夫之貳,緣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常為憲台之長。

今寺監、少卿、少監、司業、少尹並為寺置之貳,皆為四品。

中丞,官名至重,見秩未崇,望升為從四品。

"從之。

又曰:薛存誠為給事中。

瓊林庫使奏召工徒太廣,存誠以為此者奸人竄名以避征徭,不可許。

鹹一陽一尉袁儋(都甘切。

)與軍鎮相競,軍人無理,遂肆侵誣,儋反受罰。

二敕繼至,存誠皆執之。

上聞甚悅,命中使嘉勞。

由是選拜御史中丞。

又曰:孔緯為御史中丞。

緯器志方雅,嫉惡如仇。

既總憲綱,中外不繩而自肅。

又曰:盧坦為御史中丞,裴均為僕射,左班逾位請退之,均不受。

坦曰:"姚南仲為僕射,例如此。

"均曰:"南仲何人?"坦曰:"南仲是守正而不一交一 權幸者。

"尋罷為右庶子,時人歸咎於均。

《三國典略》曰:梁張綰,字孝卿,雍州刺史績之弟也。

梁主策其百事,綰對闕其六,乃號為百六公。

常為御史中丞,兄績為僕射。

元日朝會,及百司就列,兄弟並導騶兩途,前世未有,時人榮之。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錄》曰:段凱驍勇善射,好讀書,為御史中丞,明筆直繩,無所阿避,號曰老虎。

《傅咸集》:奏曰:司隸中丞得糾太子而不得糾尚書。

臣所未譬,朝廷無亦易之。

梅陶自敘曰:"余居丞,曾以法鞭皇太子傅,親友莫不致諫。

余笑而應之。

堂高由陛下,太子所以崇於上,由吾奉王者法,吾豈枉道曲媚?後皇太子特見延清,賜以請宴禮之,如師。

"袁淑《謝中丞章》曰:"竊惟此職,昭贊實預損益,必須廉明威正。

刺骨窮文,使權家勳族不敢藉強而侮物;戚門右姓不得稱雄以掩眾。

昔傅鹹臥治,僚辟戢懼;孫寶移疾,卿尹皆擔"

○持書侍御史

《漢書》曰:宣皇帝元鳳中,路一溫一 舒上書宜尚德緩刑,帝深采覽之。

季秋後讞時,(讞,魚列反,又音巘。

)帝幸宣室齊宮而決事,命侍御史二人持書,遂置持書御史。

《通典》曰:御史中丞,舊持書御史也。

(國諱改焉,後歷代皆同。

)

《風俗通》曰:頃者,廷尉多牆面而苟充茲位,持書侍御史不復平議讞,當糾紛,豈一事哉!裡語曰:"縣官漫漫,冤死者半。

"

《後漢書》曰:蔡邕以侍御史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遷三台。

《續後漢書·百官志》曰:持書御史,秩百石,掌選明法律者為之。

天子疑獄,以法律讞是非,糾六品已下。

桓帝以後不治獄,充位而已。

《魏志》曰:王觀字偉台,東郡亶丘人也。

明帝幸許昌,召觀為治(音持,下同。

)書侍御史,典行台獄。

時多倉卒喜怒,而觀不阿音順旨。

《晉書》曰:杜預為鎮南,入辭,口啟陳壽才史通博,宜補黃散也。

(黃,黃門待郎。

散,散騎常待。

)上曰:"壽可作治書否?"預對曰:"惟在聖詔。

"即手詔用之。

又曰:太始四年置黃沙獄、持書御史一人,秩與中丞同,掌詔獄及廷尉不當,皆理之。

《梁書》曰:謝幾卿,天監初除征虜,鄱一陽一王記室,尚書三公侍郎,尋為治書侍御史。

舊郎官轉為此職者,世謂為南奔。

幾卿頗失志,多陳疾,台事略不復理。

徙為散騎侍郎。

《後魏書》曰:高道悅拜治書御史,正己當官,亡憚強禦,奏舉任城王王澄等免官。

高祖詔褒美之。

《隋書》曰:柳彧遷治書侍御史。

於時刺史多任武將,類不稱職。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謐,共治百姓,須任其才。

昔漢光武一代明哲,超自布衣,備知情偽,與二十八將,披荊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後,無所職任。

伏見詔書以上柱國和干子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鐘鳴漏荊前任趙州,闇於職務,政由群小,賄賂公行,百姓吁嗟,歌謠滿道。

乃云: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

古人乃云:耕當問一奴一,織當問婢。

此言各有所能也。

干子弓馬武用,是其所長,治民蒞職,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無忘興寢,如謂優老尚年,自可厚賜金帛,若令刺舉,所損殊大。

臣死而後已,敢不竭誠!"上善之,干子竟免。

又曰:梁毗為持書御史。

時京師饑,上令禁酒,劉昉使妾任(任,縱也。

)屋當爐酤酒,毗劾奏昉曰:"臣聞處貴則戒之以奢,持滿則守之以約。

昉既位列郡公,秩高庶尹,縻爵稍久,厚祿已淹,正當戒滿歸盈,監斯止足。

何乃規曲糵之潤,競錐刀之末,身暱酒徒,家為逋藪?若不糾繩,何以肅厲!"有詔不治,昉鬱鬱不得志。

又曰:柳彧為治書御史,右僕射楊素當塗顯貴,百寮懾憚,無敢忤者。

嘗以少譴,敕送南台。

素恃貴,坐彧床 。

彧從外來,見素如此,於階下端笏整容,謂素曰:"奉敕治公之罪。

"素遽下,彧據案而坐,立素於廷,辨詰事狀。

素由是銜之。

《唐書》曰:孫伏伽初以三事上諫,高祖大悅,擢拜治書侍御史,兼賜帛三百匹。

時軍國多事,賦斂繁重,伏伽屢奏請改革舊政,高祖並納之,因謂裴寂曰:"隋末無道,上下相蒙,主則驕矜,臣惟諂佞,上不聞過,下不盡忠,使社稷傾危,身死匹夫之手。

朕撥亂反正,志在安人,平亂任武臣,官方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此每虛心接待,冀聞讜言。

然惟李綱差盡忠款,孫伏伽可謂誠直,餘人猶踵弊風,俯首而已,豈朕所望哉?"

一江一 總《贈孔中丞詩》曰:我行五嶺表,辭鄉二十年,聞鸚欲動詠,披霧即依然。

疇昔同寮寀,今隨年代改。

借問藏書處,惟君故人在。

故人名宦高,清簡肅權豪。

誰知懷九歎,徒然泣二毛。

傅鹹《御史中丞箴敘》曰:百官之箴,以箴王闕。

余承先君之蹤,竊位憲台,懼有忝累垂翼之責,且造斯箴以自勖勵。

不雲自箴,而雲御史中丞箴者,凡為御史中丞,欲通以箴之也。

詞曰:"煌煌天文,眾星是環。

爰立執法,其暉有煥。

執憲之綱,秉國之憲。

鷹揚虎視,肅清違慢。

騫騫匪躬,是曰王臣。

既直其道,奚顧其身?身之不顧,孰有弗震?邦國若否,惟仲山甫是明。

焉用彼相,莫扶其傾。

淮南構逆,實憚汲生。

赫赫有國,可無忠貞!憂責有在,繩亦必直。

良農耘穢,勿使能植。

無禮是逐,安惜翅翼?喏爾庶寮,各敬乃職。

無為罰先,無怙厥力。

怨及朋友,無慚於色。

得之天子,內省有恧。

(音匿,慚也。

)是用作箴,惟以自敕。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