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十 ◎天部十:《釋名》曰:雨,羽也。如鳥羽,動則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十 ◎天部十

太平御覽

卷十 ◎天部十

○雨上

《釋名》曰:雨,羽也。

如鳥羽,動則散。

又曰:雨,水從雲下也。

雨者,輔也。

言輔時而生養。

《說文》曰:零,徐雨也。

{雨鮮},(音斯。

)小雨裁落也。

{雨統},(一林本反。

)霖雨也。

南一陽一名霖雨曰霢。

{雨酸},(音酸。

)小雨也。

{雨戍},(子廉反。

)微雨也。

{雨資},(音資。

)雨聲也。

溟,小雨也。

澍,時雨也。

滑,(子八反。

)雨下也。

《易》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又曰:匪寇,婚媾。

往遇雨則吉。

又曰:雲行雨施。

又曰:雨以潤之。

《書》曰: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又曰:《洪範》休征,曰肅,時雨若。

又曰: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詩》曰:有渰淒淒,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渰,一陰一雲興貌。

淒淒,雲行之貌。

祁祁猶徐徐也。

)

又曰: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月離一陰一星則雨。

)

又曰: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鸛鳴於垤,婦歎於室。

鄭玄注曰:"將一陰一,則穴處者先知之。

鸛好水,將雨,長鳴而喜也。

"

又曰:一習一 一習一 谷風,以一陰一以雨。

《禮記·月令》曰:仲春之月,始雨水。

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行秋令,則暴雨總至;行冬令,則水潦為敗。

又曰:季春行夏令,則時雨不降;行秋令,則一婬一雨早降。

又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

又曰:立夏,命有司祀雨師。

又曰: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數來。

又曰:六月中氣後五日,大雨時行。

又曰: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

又曰:仲冬行秋令,則天時雨汁,瓜瓠不成。

又曰:諸侯朝天子,雨霑服失容則止。

又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又曰:風雨不節則饑。

又曰: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

《傳》曰: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

又曰:宋大水,魯莊公吊焉,曰:"天作一婬一雨,以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吊?"

又曰:如百穀之仰膏雨。

又曰:雨三日以往為霖。

又曰:衛大旱,卜有事於山川,不吉。

寧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

今邢方無道,欲使衛討邢焉?"從之,師興而雨。

又曰: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

(御叔,魯大夫。

)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聖人!(武仲多智,時人謂聖人也。

)我將飲酒而已,雨行,何以聖為?"

《公羊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

(側手為膚,案指為寸,信觸石理而出無有膚寸而不合也。

)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者,惟泰山云爾。

《谷梁傳》曰:春正月不雨,不雨者,勤雨也。

(欲雨之心勤也。

)夏四月不雨。

言不雨者,閔雨也。

(經一時不雨,民之至憂也。

閔,憂。

)六月雨,喜雨也。

《爾雅》曰:甘雨時降,萬民以喜,謂之醴泉。

又曰:暴雨謂之凍,小雨謂之霢霂,久雨謂之一婬一,霪雨謂之霖。

《易稽覽圖》曰:降一陰一為雨。

降一陰一之雨,潤而不破塊。

京房《易飛候》曰:凡候雨,以晦朔弦望雲漢四塞者,皆當雨。

東風曰雷雨,有黑雲,氣如覆船於日下,當雨。

有黑雲,氣如牛彘,當雨暴。

有異雲如水牛,不出三日大雨。

有黑雲如群羊,奔如飛鳥,五日必雨,有雲如浮船,皆為雨。

北斗獨有雲,不出五日大雨。

四望見青白雲,名曰天塞之雲,雨征也。

有蒼黑雲,細如杼軸蔽日月,五日必雨。

雲如兩人提鼓持桴,皆為暴雨。

又曰:太平之時,十日一雨,凡歲三十六雨,此休征時若之應。

《尚書說》曰:淮雨。

(淮,暴雨之名也。

)

《尚書大傳》曰:五嶽皆觸石而出雲,不崇朝而雨。

又曰:成王時,有越裳氏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東西南北來也,無澍雨。

(暴雨也。

)意中國有聖人乎?"

《禮統》曰:雨者,輔時生養均遍,故謂之雨。

《大戴禮》曰:天地之氣和即雨。

《禮斗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其政象平,則嘉雨時至。

《春秋說題辭》曰:一歲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十日小雨,應天文;十五日大雨,以升運也。

又曰:一陽一制一陰一,故水為雨。

《春秋元命包》曰:一陰一陽一和而為雨。

《春秋繁露》曰:木有變則春多雨,此徭役眾,賦斂重故也。

《史記》曰: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

優旃見而哀謂之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曰:"幸甚"。

優旃曰:"我即行,呼汝,汝疾應曰諾。

"居有頃,殿上上壽呼萬歲。

旃大呼曰:"陛楯郎!"曰:"諾。

"優旃曰:"汝雖長,何益,幸雨立。

我雖短,幸休居。

"於是使得半相代。

又曰:夫子當行,命弟子持雨具,既而果雨,曰:"昨夜月不宿畢,故知之。

"

范曄《後漢書》曰:高鳳,字文通,家貧,好學不休,其家曝麥,令鳳守雞,以竿授其手中。

鳳執竿讀書,雨大至,鳳讀書不覺,執竿如故。

其妻還,麥流,甚以為怒,鳳亦不愧。

《後漢書》曰:郭林宗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

時人乃故折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如此。

謝承《後漢書》曰:百里嵩,字景山,為徐州刺史。

境旱,嵩出巡遽,甘雨輒澍。

東海、祝其、合鄉等三縣父老訴曰:"人等是公百姓,獨不迂降?回赴,雨隨車而下。

《東觀漢記》曰: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及至南宮,遇大風雨,而引車入道傍捨,馮異抱薪,一鄧一 禹爇火,光武對灶燎衣。

又曰:順帝一陽一嘉元年,立順烈皇后。

是時,自冬至春不雨,尊後之日,嘉澍沾渥。

又曰:沛獻王輔善《京氏易》。

永平五年,京師少雨,上御雲台,自卦,以《周易林》佔之。

其繇曰:"蟻封穴戶,大雨時至。

"上以問輔,輔上書曰:"《蹇》,艮下為山,坎上為水。

山雲為雨,蟻穴居,知雨將至,故以蟻為興。

"

《漢書名臣奏》曰:天一陰一雨,人之病為之先動,是一陰一相應而起也。

天將一陰一雨,又使人睡臥者,一陰一氣也。

《魏志》曰:曹真伐蜀,從子午道南入。

司馬宣王溯漢水,當會南鄭。

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

會大霖雨四十餘日,棧道斷絕,詔真還。

又曰: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六軍皆沒。

《晉書》曰:詔以王雅為太子少傅,將拜,遇雨,請以傘入。

王珣不許,因冒雨而拜。

《後漢書》曰:樊英隱壺山,嘗有暴風從西南起,英謂學者曰:"成都失火甚盛。

"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記其時日。

後有從蜀郡來者,云:"是日大火,有雲從東起,須臾大雨。

"

《神仙傳》曰:欒巴,蜀人,征為尚書,大朝,得酒不飲,西南噀之,詔問巴,巴曰:"臣本縣成都大火,臣以酒為雨救之。

"帝驚驛問,鹹云:"是時雨從北來,猶有酒氣。

"

《襄一陽一傳》曰:巫山神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時,雨不破塊,津莖潤枝而已。

"

又曰:董仲舒曰:"一陰一陽一二氣之初蒸也,若有若無,若實若虛,一團一 攢聚合,其體稍重,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

"

《湘州記》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則飛,止還為石。

王采《安城記》曰:萍鄉西津,名玉女岡,天當雨,輒先湧五色氣於石間,俗謂玉女披衣。

《搜神記》曰:武王伐紂至河上,雨甚疾,雷晦冥,揚波於河。

眾甚懼,武王曰:"余在,天下誰敢干餘者。

"風波立濟。

《述異記》曰:廬山有康王谷,北嶺上有一城,號劉城。

天每有雨,輒聞山上有鼓角笳簫之一聲 ,村人以為常候。

《武昌記》曰:武昌城東南有金牛岡,西有石鼓山,上有三石鼓,石鼓鳴,天必雨。

《羅浮山記》曰:山有龜淵,淵有神龜,龜鼻貫銅環。

若有人穢此淵,即注雨。

周處《風土記》曰:榆莢雨,(春雨。

)黃雀風,濯枝雨。

(六月之風雨也。

)又曰:六月有大雨,名濯枝雨。

《荊楚歲時記》曰: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曰賀嘉雨。

王子年《拾遺記》曰:甘雨濛濛,似露委草木,則滴瀝雨也。

又曰:香雲成香雨。

《帝王世紀》曰:黃帝游洛水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是也。

《家語》曰:孔子將行,遇雨,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

又曰:齊有一足之鳥,集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異之,使聘魯訪諸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

昔童兒有屈一腳振訊兩臂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

'今齊有之,其應至矣,急告民趣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雨水為災。

"果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人民,惟齊有備不敗。

景公曰:"聖人之言,信而有徵矣。

"

《老子》曰:暴雨不終日。

《莊子》曰:宋景公時大旱三年,卜云:"以人祀乃雨。

"公下堂頓首曰:"吾所求雨者,為人。

今殺人,不可!將自當之。

"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

又曰:堯讓天下於許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

不亦勞乎?。

《文子》曰:若與俗處,猶走逃雨也,無之而不濡。

《列子》曰:赤松子,神農時雨師也。

《廣成子》曰:黃帝時,雲不待族而雨。

《一屍一子》曰:神農理天下,欲雨則五日為行雨,旬為谷雨,旬五日為時雨。

萬物鹹利,故謂之神雨。

《孟子》曰:油然作雲,霈然下雨。

《抱朴子》曰:軍始發,大風甚雨起於後,大勝之征也。

軍始出,雨沾衣者,是謂潤兵,軍有功。

雨不足沾衣裳,是謂泣軍,必敗。

又曰:無雲而雨,是謂雨血,將軍當揚兵講武以應之;雨軍中尤甚者,將軍戰必無功也。

《管子》曰:冬作土功,發地藏,則夏多暴雨,秋霖不止。

又曰:春秋五政:一曰論幼孤,赦有罪;二曰賦爵列,授祿位;三曰脩溝洫,覆亡人;四曰治封疆,正阡陌;五曰無殺麂卵,無絕華萼。

五政徇時,春雨乃來。

《淮南子》曰:失火遇雨,禍中有福。

又曰:人莫鑒於沫雨而鑒於止水者,以其淨也。

(沫雨,雨潦上沫起覆蓋也,言其濁擾不見人形也。

)

又曰:朱鱉浮於水上,必大雨。

又曰:天。

且雨也,魚已噞。

(音宜檢反。

)

又曰:黑蜧神虯,潛泉而居,將雨而躍。

(蜧,音麗)

《鄒子》曰:朱買臣孜孜修學,不覺雨之流粟。

《韓子》曰:荊人伐陳,吳救之。

軍間三十里,雨十日夜。

左史倚相謂子期曰:"雨十日,甲輯兵聚,吳人必至,不如備之。

"乃為陣,未成,而吳人至,見荊有戒而反。

《傅子》曰:昔者伯牙子游於泰山之一陰一,逢暴雨,止於巖下,援琴而鼓之,為淋雨之音,更造崩山之曲。

每奏,鍾期輒窮其趣。

曰:"善哉,子之聽也。

"

《孔叢子》曰:子思答懸子曰:"以子產仁愛譬夫子,猶浸水之與膏雨。

夫浸所及則生,不及則死,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也。

"

《呂氏春秋》曰:武王伐紂,至鮪水。

使膠鬲候周師,問武王曰:"西伯何時至?"曰:"將以甲子日至。

"膠鬲行矣,大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輳軍吏諫,武王曰:"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

"

揚子《法言》曰:震風凌雨,然後知夏屋之帡幪。

(震雨凌暴也。

夏,大也。

帡,彰。

幪,覆。

)

《廣雅》曰:雨師謂之屏翳。

《纂要》曰疾雨曰:驟雨,徐雨曰零雨,雨久曰苦雨,亦曰愁霖,雨晴曰啟,雨水曰潦,雨雲曰渰雲,亦曰油雲。

《戰國策》曰:文侯與虞人期獵。

是日天雨,文侯將出,左右諫止,曰:"吾與虞人期,不可失。

"乃往,魏於是始強。

《易林變占》曰:雷公出裝,隱隱西行,霖雨不止,流為一江一 河。

《周易集林·雜占》曰:占天雨否,外卦得一陰一為雨,得一陽一不雨。

其爻發變。

得坎為雨,得離不雨,坎化為巽,先雨後風。

《博物誌》曰:太公為灌壇令,武王夢婦人當道夜哭,問之,曰:"吾是東海神女,嫁於西海神童,今為灌壇令當道,廢我行。

我行必有大風疾雨,大風疾雨是毀君之德也。

"武王覺,召太公問之,果有疾雨暴風在太公邑外而過。

《六韜》曰:武王問散宜生卜伐紂吉乎?曰:"不吉。

"鑽龜,龜不兆,數蓍一交一 加而折。

將行之日,雨輜車至軫。

行之日,幟折為三。

散宜生曰:"此卜四不祥,不可舉事。

"太公進曰:"是非子之所知也。

祖行之日,輜車至軫,是洗濯甲兵也。

"

《師曠占》曰:候月知雨多少,入月一日二日三日,月色赤黃者,其月少雨。

月色青者,其月多雨。

常以五卯日候,西北有雲如群羊者,即有雨至矣。

冬戊巳、春辰巳日雨,蝗蟲食禾稼。

立春日雨傷五木,立秋日雨害五穀。

常以戊巳日,日入時、出時欲雨,日上有冠雲,大者即雨,小者少雨。

《天文要集》曰:北斗之傍有氣,往往而黑,狀如禽一獸 ,大如皮席,不出三日必雨。

又曰:河有雲黑狀似船,若一匹布維河,不出十日大雨。

又曰:辰口守心,有水災,一日大雨不可當。

又曰:北斗者,不欲雲覆之,黑雲覆之,大雨。

《范子計然》曰:風為天氣,雨為地氣。

風順時而行,雨應風而下,命曰:天氣下,地氣上,一陰一陽一交一 通,萬物成矣。

劉義慶《世說》曰:謝太傅無嗔喜,曾送兄征西葬還,日暮雨,馭人皆醉,不可處分。

公乃於車中手取車柱撞馭人,聲色甚怒。

劉義慶《幽明錄》曰:河南人趙良與其鄉人諸生至長安。

至新安界,遇霖雨,糧乏。

相謂曰:"饑,那得美食邪!"應時羹飯備具。

有人聲語雲"進疏食"。

黃子發《相雨書》曰:常以戊申日候日欲入時,日上有冠雲,不問大小,視四方黑者大雨,青者小雨。

候日始出,日正中,有雲覆日而四方有雲,黑者大雨,青者小雨。

四方有雲如羊豬,雨立至。

四方北斗中有雲,後五日大雨。

四方北斗中無雲,惟河中有雲三枚相連,狀如浴豬希,三日大雨。

以丙丁之辰,四方無雲,惟漢中有者,六十日風雨和。

常以六甲之日平旦清明,東向望日,始出時日上有雲大小貫日中,青者以甲乙日雨,赤者以丙丁日雨,白者以庚辛日雨,黑者壬癸日雨,黃者以戊己日雨。

六甲日四方雲皆合者,即雨。

以天方雨時,視雲有五色,黑赤並見者即雹,黃白雜者風多雨少,青黑雜者雨隨之,必滂沛流潦。

又曰:四方有濯魚雲遊疾者,即日雨;游遲者雨少難至。

《說苑》:管仲曰:"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吾道窮矣。

"

又曰:楚莊王伐陳,吳救之,雨十日十夜晴。

左史倚相曰:"吳師必夜至,甲裂壘壞,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

"吳師至,見楚軍成陳而還。

又曰:武王伐紂,過隧則斬岸,過水則沉舟,示人無反志也。

至於有戎之隧,大風折旆,散宜生諫曰:"此其妖與?"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

"風霽而乘以大雨,散宜生又諫曰:"此非妖與?"王曰:"非也,天洗兵也。

"

《風俗通》曰:雨師為玄冥。

《山海經》曰:羽山,其上多雨。

將一陽一之山多怪雨。

《括地圖》曰:谷山有簇雲甘雨。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