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項峻《始學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頭,號曰天靈,治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太平御覽

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項峻《始學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頭,號曰天靈,治萬八千歲,以木德王。

《洞冥記》曰:天皇十二頭,一姓,十二人也。

徐整《三五歷記》曰:溟涬始芽,濛鴻滋萌,歲起攝提,元氣肇啟,有神靈人十,二頭號曰天皇。

《洞紀》曰:古人質以頭為數,猶今數鳥獸以頭計也。

若雲十頭鹿,非十頭也。

《春秋緯》曰: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也。

《河圖括地象》曰:天皇九翼,題名旋復。

《帝系譜》曰:天地初起,即生天皇,治萬八千歲,以木德王。

《遁甲開山圖》曰:天皇被跡在柱州崑崙山下。

(榮氏注曰:天皇兄弟十二人,身貌相類,不可分別,治在柱州,崑崙也。

)

○地皇

項峻《始學篇》曰:地皇十二頭,治萬八千歲。

《洞紀》曰:地皇十二頭。

《帝系譜》曰:地皇治一萬八千歲,以火德王。

《二五歷紀》曰:有神聖人十二頭,號地皇。

《遁甲開山圖》曰: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

(榮氏注曰:地皇兄弟十人,面貌皆如女子,貌皆相類,蛇身獸足,生於龍門山中。

)

○人皇

《春秋命歷序》曰:人皇氏九頭,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分九州。

(宋均注曰:九頭,兄弟九人。

)

項峻《始學篇》曰:人皇九頭,兄弟各三分,人各百歲。

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各居其一,乃因是而區別。

《遁甲開山圖》曰:人皇起於刑馬。

(榮氏注曰:人皇兄弟九人,生於刑馬山,身有九也。

)

《三五歷紀》曰:有神聖人九頭,號人皇。

(馬摠云:一百六十五代,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天皇、地皇、人皇為太古。

○有巢氏

《禮》曰:昔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

(鄭玄注曰:冬則居土,暑則聚薪居其上也。

)

項峻《始學篇》曰: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

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古之遺俗也。

(皇甫謐以為有巢在女媧之後。

)

《韓子》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一獸 多,人不勝禽一獸 蛇虺。

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人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

《遁甲開山圖》曰:石樓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王天下百有餘代,未詳年代也。

)

○燧人氏

《易通卦驗》曰:燧皇始出,握機矩表計冥圖,其刻曰:"蒼渠通靈。

"(鄭玄注曰:矩,法也。

燧皇也,謂燧人,在伏犧前,作其圖謂之計冥,時無書,刻石而謂之耳,刻曰蒼一精一渠之人能通神靈之意也。

)

《尚書大傳》曰:燧人為燧皇,燧人以火紀。

火,一陽一也。

一陽一尊,故托燧皇於天。

《禮含文嘉》曰: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一獸 ,遂天之意,故謂燧人。

《古史考》曰:古之初,人吮露一精一,食草木實,穴居野處。

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近水則食魚鱉、螺蛤。

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

於是有聖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一大悅,號曰燧人。

《禮》曰: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腥也。

)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此上古之時也。

)後聖人有作,(作,起。

)然後修火之利,范金(鑄作器用。

)合土,(瓦瓴甕及大。

)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

王子年《拾遺錄》曰: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

後世有聖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國,息此樹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

○太昊庖犧氏

《皇王世紀》曰: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

作瑟三十六弦。

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

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

象日之明,是稱太昊。

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廚,故號曰庖犧皇。

後世音謬,故或謂之,"宓犧"。

(一解云:宓古伏字。

後誤以宓為密,故號曰密犧。

)一號雄皇氏,在位一百一十年。

《易下·系辭》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中觀鳥獸之丈,與天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

《河圖》曰:伏犧禪於伯牛,鑽木作火。

《易坤靈圖》曰:宓犧時,立元部,民易理。

《易通卦驗》曰:宓犧方牙蒼一精一作《易》,無書以畫事。

(鄭玄曰:宓犧時質樸,作易以為政令而不書,但以畫其事之形象而已。

)

《詩含神霧》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庖犧。

(宋均注曰:雷澤地名。

華胥伏母。

)

《禮含文嘉》曰:伏者,別也。

犧者,獻也,法也。

伏犧德洽上下,天應之以鳥獸文章,地應之以龜書。

伏犧乃則像作《易》卦。

《左傳》曰:郯子曰:"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杜預注曰:太皞伏犧氏,風始祖也。

有龍瑞,故以龍令官。

)

《春秋內事》曰:伏犧氏以木德王天下。

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於是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一陰一陽一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文應氣,凡二十四氣,消息禍福,以制吉凶。

又曰:天地開闢,五緯各在其方,至伏犧乃合,故以為元。

《孝經援神契》曰:伏犧氏,曰角、衡、連珠。

(宋均曰:伏羲木一精一人也。

日角者,骨表,取象日所出房所立有星,衡中有骨表而連珠象玉衡有星也。

)

又曰:《鉤命訣》曰:"華胥履跡,怪,生皇犧。

"(跡,靈威仰之跡也。

履跡而生,以為奇怪也。

)

《遁甲開山圖》曰:仇夷山西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犧生處。

《帝系譜》曰:伏犧,人頭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時生。

崔實《政論》曰:太昊之世,設九庖之官。

魏陳思王曹植《庖犧贊》曰:木德風姓,八卦創焉。

龍瑞名官,法地象天。

庖犧廚祭祀,罟網魚畋。

瑟以象時,神德通玄。

○女媧氏

《帝王世紀》曰:女媧氏,亦風姓也。

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

未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載。

《歸藏》曰:昔女媧筮,張雲幕,枚佔之曰:"吉。

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和合四國。

"

《山海經》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

(郭璞注曰: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腸化為此神。

粟廣,野名也。

)

《禮》曰:女媧之笙簧。

(女媧,三皇承伏犧者。

笙簧,笙中之簧也。

《世本》曰:女媧作笙簧也。

)

《淮南子》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一精一民,(高誘注曰:一精一,善也。

)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女媧一陰一氏,佐伏犧治者也。

)斷鼇足以立四極,(黑龍水一精一也。

故力牧太山稽殺之以止雨也。

極猶干也。

冀州,九州中,謂合四海之內。

)積蘆灰以止一婬一水,(蘆,葦也。

葦生於水,故積聚其灰以止其一婬一水,平地出水為一婬一水。

)民生背方州,抱周天,(方州,地也。

)和春、一陽一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

(方,矩四寸也。

寢繩,直身而臥也。

)

《風俗通》曰: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緪泥中於舉以為人。

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緪人也。

《遁甲開山圖》曰: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

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一陰一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

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

(共工氏水德,君木火之間,霸而不王。

女媧是三皇之,稱三皇者多有不同,以太昊炎帝為二皇,其一或稱女媧,或稱祝融,或稱共工,未知孰是,自女媧至無懷十五代合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歲。

)

魏陳王曹植《女媧贊》曰:古之國君,製造笙簧。

禮物未就,軒轅纂成。

或雲二君,人首蛇形。

神化七十,何德之靈。

○炎帝神農氏

《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

游於華一陽一,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

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作五弦之琴。

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揄岡。

又曰本起烈山,或時稱之,一號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帝炎。

時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營都於魯。

重八卦之數,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

《易下·系》曰: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

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禮含文嘉》曰:神者,信也。

農者,濃也。

始作耒耜,教民耕,其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

《古史考》曰:炎帝有火應,故置官司皆以火為名。

《傳》曰:郯子曰:"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杜預注曰:神農,姜姓之祖也。

有火瑞,以火紀事名官也。

)

《春秋命歷序》曰:有神人名石耳,蒼色大眉,戴玉理,(日月清明有次序,故神應和氣以生也。

玉理猶玉英玉勝也。

)駕六龍,出地輔,號皇。

神農始立地形,甄度四海,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一萬里。

(所為如此,其教如神,農殖樹木,使民粒食,故天下號曰皇神農也。

甄紀地形遠近,山川林澤所至。

)

《孝經鉤命訣》曰:任巳感龍,生帝魁。

(任巳,帝魁之母也。

魁,神農名,巳,或作姒。

)

《典略》曰:武王伐紂,封神農之後於譙。

《文子》曰:赤帝為火災,故黃帝禽之。

《越絕書》曰:神農不貪天下,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自貴於人,天下共尊之。

《莊子》曰:婀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神農隱幾,闔戶晝瞑。

婀荷甘日中奓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誕,故棄予也而死已。

"(悟死不足驚,故還,放杖而笑。

)

《一屍一子》曰:神農氏夫負妻戴以治天下。

堯曰:"朕之比神農,猶旦之與昏也。

"

又曰: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牧民易也。

《淮南子》曰: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蚌之肉,時多疹病毒傷之害。

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之宜,燥濕肥磽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泉水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又曰:神農之治天下也,神農馳於國中,知不出於四域,懷其仁試之心;甘雨以時,五穀蕃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以時嘗穀,祀於明堂。

明堂之制,有善而無惡;風雨不能襲,燥濕不能傷;養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愨,不忿爭而財足,不勞形而成功,因天地之貢資而與之和同。

是故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法省而不煩,教化如神。

其地南至一交一 趾,北至幽都,東至一陽一谷,西至三危,莫不聽從。

當此之時,法寬刑緩,囹圄空虛,而天下壹俗,莫懷奸心。

又曰:神農皇帝襲九空,重九望。

(九空,九天也。

九望,九地也。

)

《神農本草》曰:神農稽首再拜,問於太一小子曰:"曾聞古之時,壽過百歲而殂落之。

咎獨何氣使然耶!"太一小子曰:"天有九門,中道最良。

"神農乃從其嘗藥以拯救人命。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

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

《呂氏春秋》曰:神農教曰:"士有當年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親耕,妻親績。

"

《賈誼書》曰:神農以為走獸難以久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實,察鹹苦之味,教民食穀。

陸景《典略》曰:神農嘗百草,嘗五穀,蒸民乃粒食。

《荊州圖記》曰:永一陽一縣西北二百三十里,厲鄉山東有石穴。

昔神農生於厲鄉,《禮》所謂烈山氏也。

後春秋時為厲國。

穴高三十丈,長二百丈,謂之"神農穴"。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