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東觀漢記》曰:光武皇帝,漢高帝九世孫也。出長沙定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

太平御覽

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

○後漢世祖光武皇帝

《東觀漢記》曰:光武皇帝,漢高帝九世孫也。

出長沙定王發之後。

袁宏《漢紀》曰:孝景帝生長沙定王發。

發中子買為舂陵節侯,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

《東觀漢記》曰:皇考初為濟一陽一,有武帝行過宮,常封閉。

上將生,皇考以令舍下濕,開宮後殿居之。

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上生時,有赤光,室中盡明。

皇考異之,使卜者王長卜之,長曰:"此善事,不可言,"是歲嘉禾生,一莖九穗,長大於凡禾,縣界大豐熟,因名上曰"秀"。

是歲鳳凰來集濟一陽一,故宮皆畫鳳皇。

聖瑞萌兆,始形於此。

上為人隆準,日角,大口,美鬚眉,長七尺三寸。

仁智明遠,多權略,樂施愛人。

在家重慎畏事,勤於稼穡。

兄伯升好俠,非笑上事田作,比之高祖兄仲。

年九歲而南頓君卒,隨其叔公在蕭,入小學,後之長安,受《尚書》經,師事盧一江一 許子威。

大義略舉,因學世事。

朝政每下,必先聞知,具為同捨解說。

南一陽一大人往來長安,為之邸,暗稽疑議。

嘗訟逋租於大司馬嚴尤,尤見而奇之。

宛大姓李伯玉從弟軼數遣客求上,上欲避之。

先是時伯玉同母兄公孫臣為醫,伯升請呼難,伯升殺之。

上恐其怨,故避之。

使來者言李氏欲相見款誠無他意,上乃見之,懷刀自備,入見。

固始侯兄弟為上言:"天下擾亂飢餓,下一江一 兵盛,南一陽一豪右雲擾。

"因具言韱文事,上殊不意,獨內念李氏富厚,父為宗卿師,語言譎詭,殊非次第,嘗疾毒諸家子數犯法令,李氏家富厚,何為如是,不然諾其言。

諸李遂與南一陽一府掾史張順等連謀。

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一弩一,絳衣赤幘。

時伯升在舂陵亦已聚會客矣。

上歸舊廬,望見廬南若火光,以為人持火,呼之,光遂盛,赫然屬天,有頃不見,異之。

遂從南郭歸宅,乃與伯升相見。

初,伯升之起也,諸家子弟皆逃自匿,曰:"伯升殺我。

"及聞上至,絳衣大冠,將軍服,乃驚曰:"以為獨伯升如此也,中謹厚亦如之。

"皆合會,共勞饗新市、平林兵王鳳、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隨之,兵合七八千人。

上騎牛與俱,殺新野尉後乃得馬。

進圍宛城。

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來征。

更始立,以上為太常偏將軍。

時無印,得定武侯家丞印佩之。

二公兵到穎川,嚴尤、陳茂與合。

尤問城中出者,言上不敢取財物,但合會諸兵為之計策。

尤笑言曰:"是美鬚眉目者耶?欲何為乃如此?"初,莽遣二公,欲盛威武,以振山東。

至驅虎豹犀象,奇偉猛獸,以長人巨無霸為壘尉,自秦漢以來師出未嘗有也。

上邀之於一陽一關。

二公兵盛,漢兵反走,上馳入昆一陽一,諸將惶恐,各欲散歸。

與諸將議:"城中兵穀少,宛城未拔,力不能相救。

今昆一陽一即破,一日之間,諸將亦滅。

不同力救之,反欲歸守其妻子財物耶?"諸將怒曰:"劉將軍何以敢如此!"上乃笑,且去,惟王常是上計。

會侯騎還,言大兵已來,長數百里,望不見其後尾,前已至城北矣。

諸將遽請上,上到,為陳相救之勢。

諸將素輕上,及迫急,上為畫成敗,皆從所言。

二公兵已五六萬到,遂環昆一陽一城作營,圍之數重,雲車十餘丈,瞰臨城中,旗幟蔽野,塵熛連雲,金鼓之一聲 數十里,或為地突,或為沖車撞城,積一弩一射城中,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泣。

二公自以為功成漏刻。

有流星墜營中,正晝有雲氣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時漢兵在定陵郾者,聞二公兵盛,皆怖。

上歷說其意,為陳天命,請為前行諸部堅陳。

上將步騎千餘,前去大軍四五里。

二公遣步騎數千乘合戰,上奔之,斬首數十級。

諸部將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奇怪也!"上復進,二公兵卻,諸部乘之,斬首數百千級,連勝。

遂令輕足將書與城中諸將,言宛下兵復到,而一陽一墜其書。

二公得書讀之,恐。

上遂選一精一兵三千人,從城西水上奔陣。

二公兵於是大奔北,殺司徒王尋,而昆一陽一城中兵亦出,中外並擊。

會天大雷風,暴雨下如注,水潦成川,滍水盛溢。

二公大眾遂潰亂,奔赴水溺死者以數萬,滍水為之不流。

王邑、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渡滍水逃去。

漢軍盡獲其寶輜重車甲,連月不荊五月,齊武公拔宛城。

六月,上破二公於昆一陽一。

破宛後數日,收伯升部將劉稷,而伯升強爭之。

更始遂用譖愬,復收伯升,即日皆物故。

上在父城,征詣宛,拜上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更始欲北之雒一陽一,以上為司隸校尉,先到雒一陽一整頓宮府,三輔官府吏東迎雒一陽一者見始諸將過者已數十輩,皆冠幘,衣婦人衣,諸於繡擁屈(諸於,大掖衣也,如婦人之旌衣。

屈音屈。

揚雄《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自關之西謂之屈。

據此是諸於上加繡屈,如今半臂也。

)大為長安所笑。

知者或畏其衣,奔亡入邊郡。

見司隸官屬,皆相指視之,極望老吏或垂涕曰:"粲然復見漢官威儀。

"賢者蟻附。

更始以上為大司馬,遣之河北。

十月,上持節度孟津,鎮撫河北,安集百姓。

趙王庶兄一胡一 子立邯鄲卜者王郎為天子,移檄購求公十萬戶。

世祖引兵攻邯鄲,連戰,郎兵挫折。

郎遣諫議大夫杜長威持節詣軍門見公,據地曰:"實成帝遺體子輿也。

"公曰:"正使成帝復生,天下不可復得也。

況詐子輿乎!"長威請降得萬戶侯。

公曰:"一戶不可得。

"長威曰:"邯鄲雖鄙,君臣併力城守,尚可支一歲,終不君臣相率而降,但得全身也。

"辭去。

而郎少傅李立反郎,開城門。

漢兵破邯鄲,誅郎。

入王宮收文書,得吏民謗毀公言可擊者數千章,公會諸將燒之,曰:"令反側者自安也。

更始遣使者即立公為蕭王。

諸將議上尊號,上不許。

上發薊,至中山,諸將復請上尊號。

初,王莽時,上與伯升及姊婿一鄧一 晨、穰人蔡少公燕語,少公道讖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劉子駿也。

上戲言曰:"何知非僕耶?"坐者皆大笑。

時傳聞不見《赤伏符》文軍中所,上未信,到鄗,上所與在長安同捨諸生強華自長安奉《赤伏符》詣鄗與上會,群臣復固請,乃命有司設壇於鄗南千秋亭。

六月己未,即皇帝位。

改元為建武。

十月,帝入雒一陽一,華南宮,二年正月,益吳漢、一鄧一 禹等封。

自漢草創德運,正朔服色未有所定,高祖因秦,以十月為正,以漢水德,立北畤而祠黑帝。

至孝文,賈誼、公孫臣以為秦水德,漢當為土德。

至孝武,倪寬、司馬遷猶從土德。

自上即位,案圖韱,推五運,漢為火德。

周蒼漢赤,水勝火,赤代蒼,故上都雒一陽一,制郊祀於城南。

行夏之時,犧牲尚黑,明火德之運,徽熾尚赤,四時隨色。

郊祀帝堯以配天,宗祀高祖以配上帝。

上遣游擊將一鄧一 隆與幽州牧朱浮擊彭一寵一 ,隆軍潞,浮軍雍一奴一,相去百餘里。

遣吏上奏言:"一寵一 破在旦暮。

"上讀檄未竟,怒曰:"兵必敗,比汝歸可知。

"吏還,未至隆軍,果為一寵一 兵掩擊破。

浮軍遠,至不能救,以兵走幽州。

鹹曰上神。

三年十月,上幸舂陵,祠園廟,大置酒,與舂陵父老故人為樂。

四年五月,上幸盧一奴一,為征彭一寵一 故也。

自王莽末,天下早霜連年,百穀不成。

元年之初,耕作者少,民饑饉,黃金一斤易粟一石。

至二年秋,天下野穀旅生,麻菽尤盛,或生菜果實,野蠶成繭被山,民收其絮,采獲穀果,以為蓄積。

至是歲野穀生者稀少,而南畝亦益辟矣。

六年二月,吳漢下朐城,天下悉定,惟獨公孫述、隗囂未平。

上曰:"取此兩子置度外。

"乃休諸將,置酒賞賜之。

每幸郡國,下輿見吏輒問以數十百歲能吏次第,下至掾史。

簡練臣下之行,下無所隱其情,道數十歲事若案文書,吏民驚惶,不知所以,人自以見識,家自以蒙恩。

遠臣受顏色之惠,坐席之間,以要其死力。

當此之時,賊檄日以日數,憂不可勝,上猶以餘間講經藝,發圖韱。

制告公孫述,署曰:"公孫皇帝"。

囂雖遣子入侍,尚持兩心。

囂故吏馬援謂囂曰:"到朝廷凡數十見,自事主未常見明主如此也。

材直驚人,其勇非人之敵。

開心見誠,與人語,好醜無所隱諱。

圖講天下事,極盡下恩。

兵事方略,量敵校勝。

闊達多大節,與高帝等。

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囂曰:"如卿言,勝高帝耶?"曰:"不如也。

高帝大度,無可無不可。

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不飲酒。

"囂大笑曰:"如卿言,反覆勝耶。

"七年正月,詔群臣奏事無得言"聖人"。

又舊制上書以青布囊素裹封書,不中式不得上。

既上,詣北軍待報,前後相塵,連歲月乃決。

上躬親萬機,急於下情,乃令上書啟封則用,不得引璽書,取具文字而已。

奏詣闕,平旦上,其有當見及冤結者,常以日日出時,騶騎馳出召入,其餘以俟中使者出報,即罷去,所見如神,遠近不偏,幽隱上達,民莫敢不用情。

追念前世,園陵至盛,王侯外戚,葬埋僣侈,吏民相效,浸以無限,詔有誥天下令薄葬。

八年閏月車駕西征,河西大將軍竇融與五郡太守步騎二萬迎上。

隗囂士眾震壞,皆降,囂走入城。

吳漢、岑彭追守之。

九年正月,隗囂餓,出城餐糧糗糒,腹脹死。

十二年,吳漢引兵擊公孫述,入犍為界,小縣多城守未下。

詔書告漢直擁兵到成都,據其心腹,後城營自解散。

漢意難前,獨言朝廷以為我縛賊手足矣。

遣輕騎至成都,燒市橋,武一陽一以東小城營皆奔走降,竟如詔書。

漢兵乘勝追奔,述拒守。

詔書又戒漢曰:"成都十萬餘眾,不可輕也。

且堅據廣都城,去之五十里,待其即營攻城罷倦引去,乃首尾擊之,勿與爭鋒。

述兵不敢來,轉營即之,移徙輒自堅。

"十一月,眾軍至城門,述自將,背城而戰。

吳漢攻之,述軍大破,刺傷述,扶輿入壁,其夜死。

夷述妻子,傳首於洛一陽一。

縱兵大掠,舉火燔燒。

上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

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仰視天,俯視地,觀於放麑啜羹之事,二者孰仁矣。

失斬將弔民之義。

"又議漢殺述親屬太多。

是時名都王國有獻名馬寶劍,直百金。

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

苑囿池御之官廢,弋獵之事不御。

雅性不喜聽音樂,手不持珠玉,衣服大絹而不重彩。

征伐嘗乘革輿羸馬。

公孫故哀帝時,即以數郡備天子用。

述破,益州乃傳送瞽師、郊廟樂、葆車、乘輿物,是後乃稍備具焉。

述伏誅之後,而事少閒,官曹文書減舊過半,下縣吏無百里之繇,民無出門之役。

十九年,上幸南一陽一、汝南,至南頓止令捨,大置酒賜吏民,復南頓田租一歲,吏民叩頭言:"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識知寺捨,每來,輒加厚恩,但復一歲少薄,願復十歲。

"上曰:"天下重寶大器,常恐不任,日慎一日,安敢自遠期十歲。

"復增一歲。

二十年六月,上風眴黃癉病發甚,以衛尉關內侯一陰一興為侍中,興受詔雲台廣室。

二十六年正月,詔曰:"前以用度不足,吏祿薄少,乃自益其俸。

"自三公下至佐吏各有差。

四月,始營陵地於臨平亭南。

詔曰:"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迭興之後,亦無丘壟,使合古法。

今日月已逝,當預自作。

臣子奉承,不得有加。

"乃令陶人作瓦器。

又曰:臨平望平一陰一,河水洋洋,舟船泛泛,善矣夫!周公、孔子有不得存,安得松喬與之而共游乎!文帝曉終始之義,景帝所謂孝子也。

故遭反覆,霸陵獨完,非成法耶!"上常自細書,一禮十行,報郡縣。

旦聽朝,至日晏,夜講經聽誦。

坐則功臣特進在側,論時政畢,道古行事,次說在家所識鄉里能吏,次第比類。

又道忠臣孝子,義夫節士,坐者莫不激揚淒愴,欣然和悅。

群臣爭論上前,嘗連日。

皇太子嘗承間言:"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道。

今天下大安,少省思慮,養精神。

"上答曰:"我自樂此。

"三十年,有司奏封禪。

詔曰:"災異連仍,日月薄食,百姓怨歎,而欲有事於太山,污七十二代編錄,以羊皮雜貂裘,何強顏耶!"三十二年,群臣復奏宜封禪,遂登太山,勒石紀號。

改元為中平。

二年二月戊戌,帝崩於南宮前殿,在位三十三年,時年六十二。

遺詔曰:"朕無益百姓,如孝文皇舊制,葬務從約剩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太子襲尊號為皇帝。

群臣奏謚曰光武皇帝,廟曰世祖。

三月,葬原陵。

《東觀漢記》曰:上破王郎還,過一鄧一 禹營。

禹進食炙魚,上大餐啗。

時百姓以上新破大敵,欣喜聚觀,見上餐啗,勞勉吏士,威嚴甚厲,於是皆竊言曰:"劉公真天人也。

"

又曰:帝既有仁聖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

翕然龍舉雲興,三兩而濟天下,蕩蕩人無能名焉!

《帝王世紀》曰:玄晏先生曰:《左氏春秋》稱夏少康之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若漢之再命,世祖不階成旅之資,平暴反正,遂建中興,與夏康同美矣。

"

袁山松《後漢書》曰:前漢自成、哀已下,而天地縱橫,巨猾竊命,劉氏舊澤雖在,而瞻烏之望殆絕。

世祖以眇眇之胤,起於白水之濱,身屈無妄之力,位與群豎並列。

於時懷璽者十餘,建旗者數百,高才者居之南面,疾足者為之王公。

茫茫九州,瓜分臠切,泯泯蒼生,塵消鼎沸。

我扇之以仁風,驅之以大威,霜雪被而洪棘枯,綱維振而逆鱗掃。

群才畢奏,人思與能,數年之間,廓清四海,雖曰中興,與夫始創業者,庸有異乎?誠馬生之言,固以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資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其殆乎同。

故能享有神器,據乎萬物之上矣。

《會稽典錄》曰:上在長安中,與餘姚嚴遵俱共受學結好。

建元元年,征遵,拜為諫議大夫。

共上宿,遵以足加帝上,其夜客星犯帝座,太史以聞,上曰:"昨與嚴子陵臥也。

"

《續漢書》曰:昔羿浞篡夏數十年,少康生為仍牧正,能修德復夏,厥勳大矣。

然尚有虞思及靡有鬲內外之助。

至於光武,承王莽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

發跡於昆一陽一,以數千屠百萬,非贍智之主,孰能堪之?討賊平亂,克復炎漢,號稱中興者,無以加之矣。

中國既定,柔遠以德,愛慎人命,下及徭賦,武功既備,抗文德,修經術,勳績弘矣。

薛瑩《漢紀》曰:王莽之際,天下雲亂,英雄並發,其跨州據郡僣制者多矣。

大皆冀於非望,然考其聰明仁勇,自無光武儔也。

弘寬博納,計慮如神。

是以任光、竇融望風景附,馬援一見,睹顏識奇。

故能以十數年間掃除群凶,清復海內,豈非天之所輔贊哉!古者師不內御,而光武命將皆授以方略,使奉圖而進,其違失無不折傷,意豈文史之過乎?不然,雖聖人其猶病諸!

○更始

《東觀漢記》曰:劉玄,字聖公,光武族兄也。

弟為人所殺,聖公結客欲報之。

客犯法,聖公避吏於平林。

吏系聖公父子張。

聖公詐死,使人持喪歸舂陵,吏乃出子張,聖公因自逃匿。

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而食,更相侵奪。

新市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

諸亡命往從之,數月間至七八千人,號新市兵。

平林人陳牧、廖湛復聚千餘人,號平林兵。

聖公入平林中與伯升會,遂共圍宛。

聖公號更始將軍。

自破甄阜等,眾庶來降十餘萬。

諸將立劉氏,南一陽一英雄皆歸望於伯升。

然漢兵以新市,平林為本,其將帥素一習一 聖公,因欲立之。

而朱鮪立壇城南淯水上,詣伯升。

呂植通《禮經》,為謁者,將立聖公,為天子議以示諸將。

馬武、王匡以為王莽未滅,不如且稱王。

張卬拔劍擊地曰:"稱天公尚可,稱天子何謂不可!"於是諸將軍起,於聖公至於壇所,奉通天冠進聖公。

於是聖公乃拜,冠,南面而立,改元為更始元年。

上為太常偏將軍。

上破二公於昆一陽一城,而更始收劉稷及伯升,即日皆物故。

上馳詣宛謝罪,更始大慚。

長安中兵攻王莽,斬首,收璽綬詣宛。

更始入便坐黃堂上視之,曰:"莽不如此,當與霍光等。

"更始韓夫人曰:"莽不如此,帝那為得之?"更始北都洛一陽一,李松等自長安傳輿服御物,及中黃門從官至洛一陽一。

關中鹹相望天子,更始遂西,居東宮,鼓鍾帷帳,宮人數千,宮府閭裡安堵如舊。

更始上前殿,郎吏以次侍。

更始顧,刮席與小常侍語,郎吏怪之。

更始委政於趙萌,日在後庭與婦人耽飲,諸將軍言事,更始醉不能見。

韓夫人尤嗜酒,每侍飲,見常侍奏事輒怒曰:"帝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乎?"起,呸(音捧)書案,破之。

所置牧守一交一 錯,州郡不知所從。

趙萌以私事捽(才骨反。

)侍中。

侍中曰:"陛下救我。

"更始言:"大司馬縱之。

"萌曰:"臣不受詔。

"遂斬之。

又所置官爵皆群小,被服不似,或繡面衣、錦褲、諸於、襜褕為百姓之所賤。

長安中為之歌曰:"灶下養,中郎將。

爛羊胃,騎都尉。

爛羊頭,關內侯。

"其冬,赤眉十餘萬人入關,引兵入上林。

更始騎出廚城門,諸婦女皆從後車呼更始,當下拜城。

更始下馬拜謝城,乃去,至高陵。

上聞更始失城,乃下詔封更始為淮一陽一王,而赤眉劉盆子亦下詔以聖公為長沙王。

更始仍許赤眉,求降,上璽綬,乃封為畏威侯。

赤眉謝祿曰:"三輔兵多欲得更始,一旦失之,合兵攻公,自滅之道也。

"遂害更始。

詔一鄧一 禹收葬於霸陵。

《帝王世紀》曰:更始名玄,字聖公。

即位凡三年。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