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魏州《元和郡縣志》曰:魏州,魏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

太平御覽

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

○河北道中

魏州

《元和郡縣志》曰:魏州,魏郡。

《禹貢》兗、冀二州之域。

在夏即觀扈之國。

春秋時為晉地。

戰國時為衛、魏二國之地。

秦滅魏,置東郡;滅趙,置邯鄲郡。

漢以秦邯鄲之南部、東郡之邊縣置魏郡。

後漢封曹操為魏王,治鄴。

《史記》曰: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

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重義而務節。

《漢書》曰:邯鄲土廣俗雜,大率一精一急,高氣勢,輕為奸。

漢初,分邯鄲之南部置魏郡。

《漢志》曰:魏郡,王莽曰魏成。

領鄴、館陶等十八縣。

又曰:元城,屬魏郡。

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因而氏焉。

《後漢書》曰:曹操為魏公。

操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

《元和郡縣志》曰:元城縣有沙麓山,即《春秋經》所書"沙麓崩"。

後為漢元後興之象也。

博州

《元和郡縣志》曰:博州,博平郡。

《禹貢》兗州之域。

春秋時齊之西界聊攝地也。

戰國時為齊地。

秦、漢為東郡地。

《左傳》齊晏子對景公曰:"聊攝以東,其為人也多矣。

"

《史記》曰: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不下。

魯仲連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

燕將得魯連書,泣三日,猶與不能決,乃自一殺。

《史記》曰:齊威王伐晉,至博陵。

徐廣注曰:東郡之博平也。

莫州

《十道志》曰:莫州,大安郡。

其地歷代所屬與瀛州同。

唐景雲二年,分瀛州置。

《漢志》曰:鄚縣,屬涿郡。

王莽曰言符。

《郡國志》曰:鄚縣有易京城,後漢末公孫瓚築京以自固。

圍塹十重,以鐵為門,諸將家家作樓,以千計,並高五六丈。

為袁紹所攻,城樓皆陷沒。

《圖經》曰:清樂縣,本漢樂鄉縣也。

《漢志》曰:樂鄉,屬信都。

王莽曰樂丘。

《史記》曰:漢高祖過趙,問:"樂毅有後乎?"對曰:"有樂臣叔。

"遂封樂叔於此。

《後漢書》曰:獻帝初,公孫瓚據幽州。

先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間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

"瓚以易地當之,乃築京以自固也。

深州

《元和郡縣圖》曰:深州,饒一陽一郡。

《禹貢》冀州之域。

七國時為趙地。

秦為鉅鹿郡地。

漢為饒一陽一縣。

隋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為名也。

《漢志》曰:饒一陽一,屬涿郡。

在饒河之一陽一,故名之。

又曰:安平,屬涿郡。

王莽曰廣望亭。

《漢書》:高帝六年,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後漢書》曰: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

至饒一陽一之無蔞亭時天寒烈,眾皆饑疲,馮異上豆粥。

明旦,光武謂諸將曰:"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

(公孫異字。

)

易州

《十道志》曰:易州,上谷郡。

《禹貢》冀州之域。

虞舜分冀州為并州,則為并州之地。

春秋時燕、趙之分。

秦並天下,為上谷郡地。

漢置涿郡,今州即涿郡之故安地也。

又曰:易縣,本漢故安縣也。

《漢志》曰:故安,屬涿郡。

《漢書》曰:文帝封申屠嘉為故安侯。

《九州記》曰:易縣西南三十里有送荊陘,即荊軻入秦之路也。

《河北記》曰:易縣前有五公城。

王潭不從王莽,潭子興生五子,避隱於此,世祖並封為侯。

《十道志》曰:淶水縣,本漢遒縣也。

《漢志》曰:遒,屬涿郡。

莽曰遒屏。

《漢書·年表》曰:景帝封匈一奴一降王隱強為遒侯。

又曰:容城,屬涿郡。

莽曰深澤。

《十道志》曰:遂城,戰國時武遂縣,漢之北新城。

《史記》曰:趙悼襄王二年,李牧將攻燕,拔武遂。

《漢志》曰:北新城,屬中山國。

莽曰朔平。

《土地十三州志》曰:"河間有新城,"故此加北。

幽州

《十道志》曰:幽州,范一陽一郡。

《禹貢》冀州之域。

虞舜十二州為幽州。

夏、殷省並冀。

周復置幽州。

秦為漁一陽一、上谷等五郡。

漢高分上谷置涿郡;武帝開東夷,又置玄菟、樂浪二郡。

《釋名》曰:幽州,北幽昧之地,故曰幽州。

《晉地道記》曰:幽州,因幽都以為名。

《山海經》曰:北荒有幽都之山。

《爾雅》曰:北方之美者,幽都之筋角焉。

《晉地道記》曰: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北地為幽州。

《漢志》曰:漁一陽一郡屬幽州,莽曰通路。

《史記》曰:顓頊都於帝丘,其地北至幽陵。

又曰: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

(《世本》曰:居北燕。

宋忠曰:有南燕,故曰北。

)

《郡國志》曰: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

其氣躁急。

通齊、趙,渤海之間一都會也。

《史記》曰:燕、秦千樹粟,與封侯等。

士馬所生,有魚鹽桑棗之利。

《後漢書》曰:公孫瓚破劉虞,盡有幽州之地。

《三國典略》曰:東魏薛琡嘗夢山上掛絲,以告所善張亮,曰:"山上絲,幽字也。

君必為幽州。

"後果如之。

《禮記》曰: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後於薊。

《史記》曰:鄒子之燕,昭王擁彗前驅,請為弟子受業,築碣石宮以處鄒子,親往師之。

又曰:昭王謂郭隗曰:"願得賢士,以身事之。

"隗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

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

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歸燕。

《漢志》曰:安次縣,屬渤海郡。

又《續漢志》曰:安次,屬漁一陽一郡。

《圖經》曰:武清縣,本漢之雍一奴一縣也。

酈元《注水經》曰:雍一奴一,藪澤之名。

四面有水曰壅,不流曰一奴一。

《魏志》曰:《張郃傳》曰:"從擊潭於渤海,別將圍雍一奴一,大破之。

"

順州

《方輿志》曰:順州,順義郡,在范一陽一郡。

唐天寶初置,又改為順義、歸化二郡。

(亦曰思順州。

)

歸順州

《方輿志》曰:歸順州,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荊柯獻地圖即謂此也。

即元順州之北境,唐天寶初以置歸化、順義二郡,同領懷柔一縣,復又立歸順州以理焉。

涿州

《圖經》曰:涿州,涿郡。

古涿鹿之地,舜十二州為幽州地。

《禹貢》為冀州之域。

春秋戰國為燕國之涿邑。

漢高帝置涿郡。

《史記》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漢志》曰:涿郡,高帝置。

莽曰垣輸。

屬幽州。

領縣二十九。

薊州

《圖經》曰:薊州,漁一陽一郡。

《禹貢》冀州之域。

春秋及戰國時屬燕。

秦時於此置漁一陽一郡,二漢因之。

又曰:漁一陽一縣,本北無終子國也。

有無終山城。

《春秋左氏傳》曰:莊十三年,齊人伐山戎。

杜預注曰:山戎、北狄、無終,三名其實一也。

《漢志》曰:無終,屬右北平。

故無終子國也。

燕州

《釋名》曰:燕,宛也。

在涿鹿山南宛宛然,因以名之。

《春秋說題辭》曰:箕尾為燕,一陰一氣浸生。

故俗雲貪利,地宜栗。

《史記》:蘇秦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一胡一 、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

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不佃作而足於棗栗矣。

此所謂天府也。

又《貨殖傳》曰:燕、秦千樹栗,以比封侯。

檀州

《十道志》曰:檀州,密雲郡。

《禹貢》冀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並為燕地。

秦為漁一陽一郡。

在漢領白檀等十二縣。

又曰:本漢虒奚縣,屬漁一陽一郡。

《漢志》曰:虒奚,屬漁一陽一郡。

莽曰敦德。

(虒音題。

)

又曰:燕東有漁一陽一郡。

《漢書》曰:漢李廣弭節白檀。

《魏書》曰:曹公越北塞,歷白檀,破烏丸於柳城。

《續漢書》曰:白檀縣,即右北平。

媯州

《十道志》曰:媯州,媯川郡。

《禹貢》冀州之域。

舜暨周為幽州之域。

春秋戰國並屬燕國。

秦並天下,為上谷郡為潘縣也。

《漢志》曰:燕西有上谷郡。

又曰:上谷郡,秦置。

莽曰朔調。

屬幽州。

領縣十五。

又曰:潘縣,屬上谷郡。

莽曰樹武。

(潘曰普半反。

)

《晉太康地裡記》曰:潘縣,更屬廣寧郡。

《史記》曰:軒轅黃帝戰於阪泉之野。

《十道志》曰:阪泉,在懷戎縣。

《周書》曰:黃帝殺蚩尤於中冀,名曰絕轡之野。

亦其地。

《史記》曰:燕築長城自造一陽一至襄平。

(造一陽一即媯州之地名也。

)

平州

《十道志》曰:平州,北平郡。

《禹貢》冀州之域。

舜十二州為營州之境。

周為幽州之地。

春秋時為山戎孤竹、白狄肥子二國地。

秦兼天下,為遼西郡肥如縣地。

《漢志》曰:肥如,屬遼西郡。

肥子奔燕,燕封於此。

《史記》曰:齊桓公北征山戎至孤竹,至卑耳之溪,見一人長八尺,具衣冠,右祛衣,走馬前。

桓公問於管仲,對曰:"山之神有俞兒,霸王之君興則前導,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從右方涉。

"至卑耳之溪,從左方涉,其深至膝;自右已涉。

桓公拜曰:"仲父之聖至於此。

"

《魏志》曰:曹公北征烏丸,田疇自盧龍道引軍出盧龍塞,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登白狼,望柳城。

道今在盧龍縣。

營州

《十道志》曰:營州,柳城郡。

《禹貢》冀州之域。

其在十二州為營州地。

周為幽州。

春秋為山戎之地。

戰國時屬燕。

秦、漢為遼西郡。

《郡國志》曰:地當營室,故曰營州。

《漢志》曰:遼西郡,秦置。

屬幽州。

領縣十四。

《後漢書》曰:遼西郡,即烏丸鮮卑蹋頓所居。

《十六國春秋·慕容皝傳》曰: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為福德之地也。

可營制規模,築龍城,構宮室。

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都之,改曰和龍宮。

《後漢輿地記》曰:舜分齊營州之域燕西,置營丘郡於其域內。

今柳城縣有營丘城。

德州

《元和郡縣志》曰:德州,平原郡。

《禹貢》兗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齊地。

秦兼天下,為齊郡地。

漢分齊郡置平原郡。

《漢志》曰:平原郡,高帝置。

王莽曰河平。

領縣十九。

《十道志》曰:蓨縣,本漢條縣也。

景帝封周亞夫為條侯。

後改為蓨。

《漢志》曰:蓨縣,屬信都。

莽曰脩治。

《元和郡縣志》曰:安德縣有鬲津枯河,《禹貢》九河之一。

《漢志》曰:鬲縣,屬平原。

王莽曰河平亭。

棣州

《元和郡縣志》曰:棣州,樂安郡。

《禹貢》青州之域,又曰兗州之域。

春秋時為齊地。

秦並天下,為齊郡。

漢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

《左氏傳》曰:錫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十道志》曰:厭次,本漢富平縣。

《漢志》曰:富平,侯國。

屬平原郡。

王莽曰樂安亭。

後漢明帝改為厭次。

《漢書·東方朔傳》曰:朔,平原厭次人也。

《十道志》曰:滴河縣,本漢朸縣也。

(朸,音力。

)

《漢志》曰:朸,屬平原郡。

莽曰張鄉。

《十道志》曰:蒲台,本漢濕沃縣也。

《漢志》曰:濕沃,屬千乘郡。

莽曰近亭。

《三齊記》曰:蒲台高八十尺,始皇所頓處。

台下縈蒲繫馬,今蒲猶縈也。

滄州

《十道志》曰:滄州,景城郡。

《禹貢》兗州之域。

虞舜及周,為幽州之域。

春秋時屬齊、晉。

七國時屬齊、趙。

秦並天下,以齊地置齊郡,以趙地置鉅鹿郡。

漢高帝分鉅鹿置渤海郡,分齊郡置平原郡。

《漢志》曰:渤海郡,高帝置。

莽曰迎河。

在渤海之濱,因以為名。

《圖經》曰:渤海,實滄州之地,屬趙分居多。

《漢書》曰:趙分地薄人眾,丈夫相遇遊戲,悲歌慷慨,起則椎剽掘塚,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

《十三州志》曰:渤海風俗鷙戾,高氣力,輕奸凶。

《十道志》曰:清池縣,漢之浮一陽一縣也。

《漢志》曰:浮一陽一,屬渤海郡。

莽曰浮成。

《十三州志》曰:浮一陽一,浮水所出,東入海。

《漢書》曰:宣帝時,渤海饑,盜賊起。

龔遂單車入境平之。

後勸叛者賣劍買牛,民皆知勸。

《漢志》曰:平童縣,靈帝改曰饒安。

屬渤海郡。

又曰:樂陵縣,屬平原郡。

莽曰美一陽一。

貝州

《元和郡縣圖志》曰:貝州,清河郡。

《禹貢》兗州之域。

春秋時屬晉。

七國時屬趙。

秦兼天下,以為鉅鹿郡。

漢又分置清河郡。

《十道志》曰:周武建德六年,北齊於此置貝州,以貝丘為名。

《左氏傳》曰:齊襄公田於貝丘。

《漢志》曰:清河郡,高帝置。

王莽曰平河。

屬冀州。

領縣十四。

《圖經》曰:清河縣,秦為厝縣。

(厝音翅亦反。

)漢為信城縣。

《漢志》曰:厝,屬清河郡。

王莽曰厝治。

安帝以孝德皇帝葬於厝,改曰甘陵。

《十道志》曰:武城,趙邑東武城也。

《史記》曰: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

《元和郡縣志》曰:夏津縣,本鄃縣也。

《漢志》曰:鄃縣,屬清河郡。

王莽曰善陸。

《漢書》曰:高後封呂他為鄃侯。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