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四十三 ◎地部八:白於山《水經》曰:白於山,今名女郎山,山上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四十三 ◎地部八

太平御覽

卷四十三 ◎地部八

○商洛襄一鄧一 淮蔡諸山

白於山

《水經》曰:白於山,今名女郎山,山上多松柏,下多櫟檀,其獸多乍牛它羊,鳥多白鴞。

洛水出於其一陽一,東注於涇也。

又云:洛水源出縣北白於山。

又曰:漢水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塚。

遠望山墳,崔嵬狀高,及即其所,裁有墳形。

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

下有女郎廟及搗衣石,言張魯女也。

商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上洛有商山,班孟堅《西都賦》所謂商洛緣其隅,《高士傳》謂地肺,即此也。

《晉書》曰:董景道少好學,千里追略,不與人一交一 通。

永平中,知天下將亂,隱商洛山,衣木皮葉,食樹果,彈琴歌嘯以自娛。

至劉曜時,征拜太常,辭,以壽終。

玄扈山

《春秋合成圖》曰:黃帝游玄扈、上洛,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周昌等百二十人臨之,有鳳銜圖以置帝前。

望楚山

《襄一陽一記》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馬鞍山,一名災山。

宋元嘉中,武陵王駿為刺史,屢登之,鄙舊名望郢山,因改為望楚山。

後遂龍飛,是孝武望之處,時人號為鳳嶺,高處有三磴,即劉弘、山簡九日宴賞之所也。

石樑山

《襄一陽一記》曰:襄州石樑山,山起白雲則雨,黃雲則風,黑雲則蠻多玻

薤山

《襄一陽一記》曰:襄一陽一縣薤山,山上有竹,三年生一筍,筍成竹死,代謝如春秋焉。

峴山

《十道志》曰:羊祜常與從事鄒潤甫共登峴山,垂泣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不可得知,念此使人悲傷。

我百年後魂魄猶當此山也。

"潤甫對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當與此山俱傳。

若湛輩乃當如公語耳。

"後以州人思慕,遂立羊公廟並碑於此山。

白馬塞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孟達為新城太守,登白馬塞山而歎曰:"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不能守,豈丈夫也?"為上渚吟,方士今猶傳此,聲韻憤激,其哀思之音乎!游者雲重山迭嶂,事亦信然也。

高車山

《高士傳》曰:高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也。

漢高後使張良詣南山迎四皓之處,因名高車山也。

桐柏山

《河圖括地象》曰:桐柏山為地穴,上為維星。

《荊州圖經》曰:桐柏山,《禹貢》所謂導淮自桐柏者也。

其山則雲峰秀峙,林惟椅柏,潛潤吐霤,伏流數里。

武當山

《山記》曰:武當山區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峰,名曰參嶺,高二十餘里,望之秀絕,出於雲表,清朗之日,然後見峰。

一月之間,不見四五,輕霄蓋於上,白雲帶其前,旦必西行,夕而東返,常謂之朝山蓋,以眾山朝揖之主也。

又《南雍州記》曰: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承雲尹喜所棲之地。

又《一陰一君內傳》云:君字長生,入武當山昇仙是也。

又郭仲產《南雍州記》曰:武當山,廣三四百里,山高巃峻,若博山香爐苕亭峻極,干霄出霧。

學道者常百數,相繼不絕,若有於此山學者心有隆替,輒為百獸所逐。

《山海經》曰:祭水源伏流三百餘里。

漢武帝遣殿上將軍戴生之此山采仙藥,遂得道不返。

《甄異傳》曰:歷一陽一謝允,字道通,年十五,為蘇峻賊軍王免所掠,賣屬東一陽一蔣鳳家。

嘗行山中,見虎檻中狗,竊念狗餓,以飯飼之,入檻,方見虎攀木仰看。

允謂虎曰:"此檻本為汝施,而我幾死其中,汝不殺我,我放汝。

"乃開檻出虎。

賊平之後,允詣縣別良善,烏程令張球不為申理,桎梏栲楚。

允夢見人曰:"此中易入難出,汝有慈心,當拯救。

"回見一少年,通身黃衣,遙在柵外,時進獄中,與允言語。

獄吏知是異人,由此不敢枉允,蒙理還都,西上武當山。

太尉庾公聞而愍之,給其糧資,隨到襄一陽一。

見道士說,吾師戴先生孟盛子,非世間人也。

敕若有西上欲見我者,可將來,得無是君。

允因隨去,入武當山,齋戒三日,進見先生,乃是昔日所夢人也。

問允復見黃童不?因賜以神藥三丸,服之便不飢渴,無所思欲。

先生亦無常處,時有神雲紫氣蔭其上,或聞芳香之氣,徹於山谷。

大狐山

《水經注》曰:大一胡一 山,在泚一陽一北如東三十餘里,廣圓五六十里。

張衡《西都賦》曰:所謂天封大一胡一 者也。

一胡一 一作狐,《南一陽一圖注》曰:"山有大石如狐。

"

石魚山

《水經注》曰:石魚山,本名立石山。

高八十丈,廣十里。

石色黑而理,若雲母。

開發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有若刻畫。

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

苦菜山

《郡國志》曰:苦菜山,即黃城山也。

自葉至泚一陽一,南北相毗連,亙百里。

亦曰長城山,即長沮、桀溺耦耕處。

下有東流水,即子路問津之所。

《一屍一子》雲,楚狂接輿耕於方城,即此山也。

《春秋》曰:"方城以為城"是也。

大洪山

《水經注》曰:蔡一陽一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盤基所跨,廣圓一百餘里。

峰曰懸鉤,處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

山下有石門,俠鄣層峻,巖高皆數百許仞。

入石門,又得鐘乳穴。

穴上赤崖壁立,非人跡所及。

穴中多鐘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

幽穴潛遠,行者不窮其深。

而穴內常有風勢,火無能以經久故也。

隕水出於其一陰一,初流淺狹,遠乃寬廣,可以浮舟筏矣。

時人以隕水所導,故亦謂之隕山。

赤岸山

《南兗州記》曰:瓜步山東五里,一江一 有赤岸山,南臨一江一 中。

羅君章雲,赤岸若朝霞,即此是也。

濤水自海入一江一 ,沖激六七百里,至此岸側,其勢始衰。

郭景純《一江一 賦》云:"鼓洪濤於赤岸。

"

莫耶山

《壽春圖經》曰:莫耶山,長老傳雲,古者於此山鑄莫耶劍,因為山名。

《史記賈誼吊屈原篇》云:莫耶為鈍兮,鉛刀為銛。

注云:莫耶,吳大夫姓也。

王僧虔《吳郡地理志》云:吳人造劍二,一陽一曰干將,一陰一曰莫耶。

莫耶,其妻名也。

又《淮南記》云:濛水合流千金塘,源出縣西莫耶山是也。

雲母山

《壽春圖經》曰:雲母山,一名濠上山,在州東南四十里。

按《神仙傳》云:彭祖服食雲母,時人共傳采於此山。

今或有道者採取不已。

濠塘山

《壽春圖經》曰:濠塘山,在縣南六十里,有濠水出焉。

古老所傳,緣山泉灌濠城塘,故以為名。

山穴多出鐘乳,並有蝙蝠白艾色,於穴中倒懸,微帶紫色。

居人或有九月以後二月已前採取,服之頗益壽。

九斗山

《壽春圖經》曰:九斗山,一謂一陰一陵山。

《一江一 表傳》云:項羽敗烏一江一 ,取此山過。

漢遣灌嬰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戰,因名曰九斗山。

今石猶存有磨刀礪鏃之跡。

塗山

應劭《漢地理志》曰:禹娶塗山,塗山有禹墟。

《太康地記》曰:塗山,古當塗國,夏禹所娶也。

山西南又有禹村,蓋禹會諸侯於塗山,在《禹貢》揚州之域。

今九一江一 當塗縣有禹娶之地,今邑界有當塗故城存焉,即漢為縣,後廢。

《郡國志》曰:平河縣有當塗山,淮水出於荊山之左,當塗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而揚濤北注也。

《春秋左氏傳》曰:哀公七年,諸大夫對孟孫曰:"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杜預注曰:"塗山在壽春東北。

"非也。

余案《家語》曰:吳伐越,至會稽,獲骨焉,其節專車。

吳子使使問孔子,孔子曰:"丘聞之,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之,其骨專車,此為大也。

"蓋丘明親承聖旨,錄為實證矣。

又案劉向《說苑辨物》,王肅之敘孔子九世孫孔晁所出先人書《家語》,並出此事。

故塗山有會稽之名,考校群書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

蓋周穆之所會矣。

八公山

《水經注》曰:壽春縣八公山,山無樹木,惟重阜耳。

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

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之長子也。

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千人,多神仙秘法鴻寶之道。

忽有八公,皆順眉皓素,詣門希見。

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聞。

"八公鹹變成童,王甚敬之。

八士並能煉金化丹,從有入無,乃與安登山埋金於地,白日昇天,余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昇。

其所昇之處,踐石皆陷入焉。

故山即以八公為目。

蔡山

《懷寧圖經》曰:蔡山出大龜。

《尚書》云:九一江一 納錫大龜,即謂蔡山也。

玉鏡山

《懷寧圖經》曰:玉鏡山在縣北萬歲鄉界。

貞元二年,從睆山東面忽然爆裂,皎然如玉,行路遠見如懸鏡焉。

其年刺史呂謂聞奏,因山改萬歲為玉鏡鄉,其山西隅連晥山東面。

睆山

《漢書·地理志》曰:睆山在灊山,天柱峰相連。

其山三峰鼎峙,疊障重巒,拒雲概日,登涉無由。

《山經》云:睆山東面有激水,冬夏懸流,狀如瀑布,下有九井,井有一石床 ,可容百人。

其井莫知深淺,若天時亢旱,則殺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

雞籠山

《歷一陽一圖經》曰:雞籠山在縣西北。

《淮南子》云:"麻湖初陷之時,有一老母提雞籠以登此山,因化為石。

"今山有石狀如雞籠,因為名也。

梁山

《歷一陽一圖經》曰:梁山在縣南,俯臨一江一 水南之博望山。

《宋書》云:孝武帝大明七年登梁山,大閱水軍於中一江一 。

是日有雀二集於華蓋,有司奏請改元為神雀元年,帝不許,因立雙闕於梁山。

都梁山

《盱眙圖經》曰:都梁山周回三十里,在縣南。

按《廣志》雲,都梁山生淮蘭草,一名梁香草,故以為名。

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

又阮昇之記云:都梁山通鍾離郡,廣袤甚遠,出桔梗、芫花等藥。

伏滔《北征記》云:有都梁香草,因以為名。

又曰:隋大業元年,煬帝立宮在都梁,東鄰郁,西枕長淮,南望巖峰,北瞰城郭。

其中宮殿三重,長廊周回,院之西又有七眼泉,湧合為一流,於東泉上作流杯,又於宮西南淮側造釣魚台,臨淮高峰,別造四望殿。

其側又有曲河以安龍舟大舸,枕倚淮湄,縈帶宮殿。

至十年,為孟讓賊於此置營,遂廢。

斗山

《盱眙圖經》曰:斗山周回二十里,在縣西南,與都梁山相連,枕淮水險峻,名曰斗山。

檯子山

《盱眙圖經》曰:檯子山周回一十里,在縣東一里。

案《宋書》云:"元嘉二十七年,宋將臧質引兵下造一弩一台,以射城中。

"因以為名。

按:檯子山在楚州西南是。

長圍山

《盱眙圖經》曰:長圍山周回四里,在縣北七里,上置軍營,將士一千人守之,至德二年,節度使高適置。

按《宋書》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遣臧質拒魏太武帝,遂於梁山築長圍城,造浮橋絕水路。

"即此。

山又改為長圍山,當在楚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